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篇一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人教版第十冊第八組第一篇精讀課文,作者季羨林先生用精練概括的語言描繪了德國迷人的風光,又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深受教育。

學習這篇課文,要讓學生瞭解德國的風光特點,積累優美語言,同時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

如何才能讓教學目標在課堂中得以落實呢?又從哪兒入手進行突破呢?我認爲可以從奇麗二字入手,感受德國是個奇特的民族,欣賞德國優美的風景,積累語言。

在教學時,我從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入手來組織教學,緊扣“奇麗”二字,引導學生體會德國景色的新奇與美麗。

首先,引導學生體會“新奇”的景色,學生在理解“奇”字的基礎上,很快找到第二自然段中的句子“家家戶戶都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我順勢抓住三個“都”,引導學生深入體會景色的新奇與獨特之處。

接着,我由女房東與作者的對話,過渡到第三自然段,引領學生感受德國美麗的景色,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理解“奼紫嫣紅”、“花團錦簇”等詞語,想象奇麗的景色,同時朗讀貫穿始終,學生入情入境地感覺德國的奇麗景色,積累優美語言。

至此,難點尚未突破,如何過渡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引導學生體會的同時,又從中受到教育呢?於是,我問學生“僅僅是花造就奇麗景色的嗎?(不是)那還有什麼呢?”問題一拋出,大部份學生找到了答案,成功過渡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這是一種怎樣的境界呢,只有置身於其中,纔會有深切的感受”,學生被帶入文段中理解這種境界,我又趁機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談感受,學生從課內走向課外,從理解到受到啓示與教育,感覺較深。最後由這種境界,點明這就是奇麗景色背後所隱藏着的這個民族的奇特之處,回到德國給作者留下的印象“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學到這裏,學生已經從課文中感受到了這個有着奇麗景色的民族的奇特性,最後,再次回到作者五十年後重遊故地的感受,“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從而再次突出主線。

課上完了,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需要改進的地方:

1、沒有很好地引導學生完成課前的充分預習。對於五年級學生來說,課前的充分預習能夠對課文的學習發揮很大作用,五年級的學生也完全具備這個能力。德國風光是學生比較陌生的,儘管課堂中我精心設計了欣賞德國風光短片的環節,帶給學生諸多驚喜,但我認爲還遠遠不夠。可以在課前設計蒐集相關資料、圖片的預習,這樣在導入環節可以進行一個簡短的德國風光資料交流,更利於學生的學習。

2、課堂情境的創設有些生硬,沒留給學生更多的思考空間。。例如:抓住三個“都”深入體會德國新奇的景色具體體現在哪時,我沒有采取合適的方法,引導學生說出來,而是自己一股腦兒說出三個“都”,這樣,學生缺少思考,自然缺少體驗,無法進入情境。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篇二

本文是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的散文。課文語言樸實,讀起來卻讓人回味無窮。課文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爲我們闡述了一個看似簡單卻又耐人尋味的哲理,那就是德國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崇高境界。所以我把教學目標定位在讓學生有感情朗讀課文,並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感受德國那道奇麗的景色,品味那一個奇特的民族,從而體悟那一種頗耐人尋味的崇高境界。

教學中,我以“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一句爲主線,層層深入,讓他們在優美樸素的文字中,獲得心靈的觸動,激發情感的共鳴。其次,扣詞體會。對描寫德國景色奇麗的語句“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我主要指導學生抓住關聯詞語“任何、家家戶戶、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花的海洋、應接不暇”等進行體會,使學生在如沐春風中感受到德國小鎮那一道獨特的風景線。並通過多次朗讀、想象、欣賞、品味等感性體驗,倘佯在語言文字所描繪的美好畫面中。在教學描寫奇麗景色的句子時,我是這樣設計的:第一步,讀文字,想畫面。引導學生抓住“奼紫嫣紅、花團錦簇”這兩個詞,放飛想象,讓學生用心感受、用心觸摸,透過文字背後,彷彿看到了什麼、聽到了什麼、聞到了什麼。此時,學生看到的就不僅僅只是方塊字,更是有聲有色、有情、有味的畫面、情境。第二步,體會寫法;引導學生了解作者是怎樣寫出這麼美麗的景色的,學生感悟到是見聞和想象相結合的形式。不僅讓學生感受文字的美妙,更是學習了表達的方法。第三步,美讀悟情。通過不同形式的朗讀,讓學生在讀中進一步昇華情感。

本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在講“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時,引導的不到位,導致學生沒能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和民族品格。因此孩子們在聯繫生活實際談身邊的“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時,孩子們說的都很少。我在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教育機智上也有待提高。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篇三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十分愛花;之後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這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教學之前,我在學生自學字詞,充分自讀到達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學時,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後到德國故地重遊發出的讚歎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述的爲什麼說是“奇特的民族”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奇麗美景,並相機引導學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

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抓住“美麗並沒有改變”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並進行語句的填空,訓練學生表達。最後,我透過播放一組德國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對德國有個進一步的認識,學生又從感性這一方應對德國有了認識。

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不足和需要改善的地方:

一、教學中還沒有找到行雲流水般的自然,過渡的語言也欠熟練,未能很好的將學生的心靈喚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並引起情感的共鳴,沒有充分喚醒學生的求知慾。

二、課堂上還未能很好地展示出那種隨意、大氣、果斷、揮灑自如的教學風采。

三、應當採取多種多樣的引導方法,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加深對課文資料的理解,並流利的表達出來。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缺點。當然,這堂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我還是缺乏經驗,在引導學生想象“景色奇麗”一部分資料時,我有點浪費時間了,處理得太繁瑣,學生已經理解這段話的資料,我還是讓學生反覆去讀去想,讀得太多了,反而有點“過猶不及”。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教育機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才能不斷地提高。我今後會繼續努力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篇四

終於上完了這節學區課。整堂課給我的感覺是比較沉悶,就教學目標的達成而言,預設的教學目標算是基本實現。但在課堂上,學生頻頻出錯的朗讀,以及木訥疑惑的表情,都在告訴我:這節課問題多多,需要深刻的反思。

1、詞語教學落實不到位,檢查預習不充分,沒有及時地發現學生易讀錯的語句並予以糾正。

2、在教學設計中,還存着其他不足。比如在“積累優美片段”這一環節中,一是給學生的背誦時間有點;二是檢查時,缺乏梯度,難度較大,所以學生望而生畏,不願發言。換一種形式可能會好一些,比如說用“填空”這一形式來檢查背誦,降低了難度,效果應該會好一些。

3、在教學內容上,沒有明確的導向性,可能會誤使某些孩子產生 “崇洋媚外”的思想。應該讓孩子在和文本對話,和教師的對話中受到潛移默化的教育,感受到德國的美麗不僅指花美還指心靈美。同時,也應讓學生了解在我們國家的人民身上,也有這種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優秀品質,只不過表現的方面和表現的形式不同而已。

4、自己的教態不夠灑脫、自然,課堂語言也不很熟練。對學生的發言,缺乏即時性評價,而且評價語言比較單一,目的性不強。在預設與生成的處理上,欠缺隨機應變的能力……

當然,這節課也並非一無是處,課前談話那看似無意的閒聊,實則爲導課服務,使導入比較親切、自然。整堂課的設計條理清晰,以文章中“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這句話爲線索展開分析,使學生在朗讀中感知文章,在朗讀中積累語言,在朗讀中感受作者的心理和心情,與文本和作者產生共鳴! 課堂最後一環的“好書推薦”也是本課的一大亮點,在師生互相推薦好書的過程中再一次迴歸主題,揭示中心,使學生對“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有了更切身的理解和體會。

有人說,課堂是一門充滿遺憾的藝術。每節課後,我總要回頭想想,簡單反思一下,正視並剖析自己的不足。每逢此時,我總會告訴自己,這不是妄自菲薄,這是在經歷中成長,痛並快樂着……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篇五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非常愛花;接着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人爲我,我爲人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作者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這番情景,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的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這課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了解一些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積累優美語言;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使學生在語言文字訓練中潛移默化地受到“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教學之前,我在學生自學字詞,充分自讀達到正確、流利朗讀的基礎上進行教學。教學時,緊扣作者四五十年後到德國故地重遊發出的讚歎來組織教學,引導學生探究: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爲什麼說是“奇特的民族”?並在這一過程中引導學生圖文結合想象奇麗美景,並相機引導學生感情理解了第三自然段中含義深刻的句子。教學第四自然段時,抓住“美麗並沒有改變”引導學生理解感悟,並進行語句的填空,訓練學生表達。最後,我通過播放一組德國風光的短片,讓學生對德國有個進一步的認識,學生又從感性這一方面對德國有了認識。

課堂教學是一種藝術,在教學過程中我覺得自己還有許多不足和需要改進的地方:

一、教學中還沒有找到行雲流水般的自然,過渡的語言也欠熟練,未能很好的將學生的心靈喚起,一同感受那情那景,並引起情感的共鳴,沒有充分喚醒學生的求知慾。

二、課堂上還未能很好地展示出那種隨意、大氣、果斷、揮灑自如的教學風采。

三、應當採取多種多樣的引導方法,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對問題的思考,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並流利的表達出來。

總之,在課堂教學中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和缺點。當然,這堂課也存在不足之處,在具體的教學方法上,我還是缺乏經驗,在引導學生想象“景色奇麗”一部分內容時,我有點浪費時間了,處理得太繁瑣,學生已經理解這段話的內容,我還是讓學生反覆去讀去想,讀得太多了,反而有點“過猶不及”。在對學生的評價語言上、教育機智上也有待提高,只有認識到自己的缺點,才能不斷地提高。我今後會繼續努力的。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反思 篇六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書第十冊第八單元的第一篇文章,本組單元以異國風情爲主題,力求通過文本爲學生打開一扇異國文化的窗口,引領學生去自主領略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

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北大教授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短文,語言精美雋永,意境淡雅悠遠。文章先點明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兩次到德國的所見所想,用生動的語言介紹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作者像拉家常似娓娓講述着德國的'風景民俗,又像在品一杯清茶似回味着一個通俗易懂、意味深長的哲理——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學完課文後,我和學生一起閱讀了另一篇體現德國“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小品文——《剪掉一半的窗簾》。文章描述了作者見到德國家家戶戶的窗簾都只有一半,詢問德國朋友,朋友告訴他,這樣做是爲了讓別人看到窗臺上的花,花既是給自己看的,也是給別人看的。作者在結尾發出感慨,爲什麼德國會成爲童話般的美麗王國,因爲每一個都爲別人着想,每一個人都有高度的環保意識。

我們學校教學樓每一層的陽臺上都栽種着迎春花,每個星期,孩子們都會爲我們班陽臺上的迎春花拔草,我告訴他們我們在自己的教室裏也只能看到花的脊樑,但是,當我們走出教室,走到操場的時候,就看到了在燦爛陽光下綻放着的迎春花,每個班的同學都在精心地照料這可愛的花,所以這花才愈開愈豔。迎春花不僅美化了我們的教學樓,美化了我們的校園,還讓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到了早春的訊息。這就是——我爲人人,人人爲我。孩子們還談到了我們的讀書角,談到了每天的輪流值日……

作爲師者,我覺得我們在教學生習得語文基礎知識的同時,更要善於挖掘文本蘊藏的深刻的人文內涵。我希望我們的孩子,能真正懂得要想擁有和諧、美好的生活,每一個人都必須有一顆“我爲人人”的心,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創造“人人爲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