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3篇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1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3篇

教材分析】:

本文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的作品,講的是“我”在德國讀書時,發現德國家家戶戶都把花養在鄰街窗戶外,每一條大街花團錦簇、奼紫嫣紅。多年後,“我”又回到德國,發現變化很大的德國,“美麗”依舊沒有改變。由此,“我”體會到“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崇高境界。文本向我們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異國風情畫卷,語言精美雋永,具有不同凡響的文學價值和人文性價值。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正確讀寫“脊樑、家家戶戶、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誦課文,背誦第3自然段,積累課文中的優美語言。

3、瞭解作者所介紹的德國風景與風俗特點,結合上下文與生活實際體會含義深刻的語句,從中受到啓示與教育。

【教學重點、難點】:

1、理解重點詞句的意思,讀通,讀懂課文,讀出感情。

2、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從中受教育。

【教學準備】:

1、課前,教師反覆讀課文,達到讀通、讀熟、讀出感情。同時,通過多種途徑(書籍、網絡等)瞭解關於德國風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羨林先生的資料,對德國和作者有所瞭解。

2、利用課件媒體的輔助功能,使學生更直觀地感知課文內容,爲品味課文內涵而服務。

【設計理念】:以讀代講,讀中明意,讀中懂理,讀中悟情。

【教學時間】: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再識季羨林,初識文本內容。

1、同學們,上學期我們學過一篇訪談錄《小苗與大樹的對話》,其中的大樹指的是誰?

2、季羨林爺爺曾告誡我們學習要幾貫通?分別是什麼?

3、請你向同桌介紹季老先生。誰來給大家介紹季老先生?

師:你介紹得真清楚,你能告訴老師你是怎樣獲得這些信息的?(到網上查找需要的信息是個良好的學習方法,在課外學習中可要經常用呀!這位和藹可親的老爺爺就是季羨林,他年輕時曾在德國留學,曾多次對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感到吃驚,四、五十年後,當他再一次來到德國,故地重遊,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這篇文章。大家一起讀課題!(引導讀出不同的語氣:多麼不可思議的民族風情,這種風情令人讚歎不已!)

二、學習生字詞語,朗讀感知課文內容。

1、聽朗讀。(讓我們走進課文,去了解德國的獨特民族風情,請同學們注意聽,仔細想。)

2、學習生字、詞語。認讀生字,指導寫字。強調多音字:莞。讀準輕音:脊樑。指導寫脊樑的“脊”字。

3、看來同學們已經掌握了生字,相信你會把課文讀得更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一讀課文,喜歡的地方讀兩遍。注意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思考:(1)文中哪幾段是寫作者留學時的,哪裏又是寫他第二次故地重遊的。(2)作者第二次重返德國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動筆畫一畫。

4、指名彙報。(文中二、三自然段是寫作者留學時的,第四自然段寫他第二次故地重遊的)

5、作者第二次重返德國發出了怎樣的感嘆?(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三、品讀課文,感悟文章內涵

(一)感悟德國是個愛花的民族

1、第一自然寫了什麼?我們來學習第一自然段。

愛美大概是人的天性吧!作者在談什麼?美…花…點明德國是愛花的民族。

2、引導朗讀。小結:季羨林不愧是著名的語言學家,這娓娓道來讓人感到親切自然。

(二)感受景色之“奇麗”。

師:讓我們深入到字裏行間感受德國奇麗的景色吧!(課件:學習提示)

1、作者在德國看到了一種怎樣奇麗的景色?課文是怎樣具體描寫的?(用~~畫出文中描寫景色奇麗的句子。圈出能體現景色奇麗的詞語!)

2、根據學生彙報,品讀重點句: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師:一起大聲讀。哪些詞語體現景色奇麗呢?小組交流,預設彙報。(課件提示)

(1)花團錦簇多麼富有意境的詞語啊!請大家閉上眼睛,用心想象,花團錦簇是怎樣的景象呢?說一說,你想到的畫面。

這麼多花兒競相開放,一朵挨着一朵,一簇擁着一簇,非常華麗,這就是——花團錦簇。

(2)奼紫嫣紅又是怎樣的景象呢?

五顏六色的花兒開得非常的鮮豔美麗。(出示圖)這就是——奼紫嫣紅。作者的用詞多麼生動啊!

(3)你還從哪個詞體會到景色奇麗的呢?花的海洋僅僅只寫出了花美嗎?還有什麼特點?(花多)描寫花多的詞語有哪些呢?

(4)“山陰道”在浙江紹興郊外一帶,那裏的景色特別優美。

(5)應接不暇在這篇課文中還包含着觀花的人一種怎樣的情感呀?(觀花的人被眼前的奇麗景色所陶醉,捨不得錯過一處景物。)

師:體會的多好啊!同學們,我們就應該像這樣,不僅讀懂文字表面的意思,還要讀懂文字所蘊藏的情感。

(6)走過任何一條街……同學們:走過任何一條街,也就是走過這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前都是 。走過那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也是。走過每一條街,大家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戶前同樣是。真是應接不暇呀!

3、同學們,這是一種怎樣的享受啊!請你用朗讀告訴大家。

四、課堂小結

同學們的朗讀把老師帶到這樣的境界裏(出示德國風光圖)難怪作者發出這樣的感嘆:多麼奇麗的景色!到底是怎樣的奇特的民族,創造了這樣奇麗的景色?我們下節課又來研究。

五、作業

課後,請同學們把生字所在的詞語抄寫兩遍,把課文認真讀兩遍。

第二課時

一、溫故知新。

1、聽寫生字詞。

2、訂正(注意對難寫字的指導,如“脊”“嫣”“暇”)。

3、回顧前課:同學們,我們知道德國是個愛花的民族,其實德國還有很多讓人嚮往的地方。(出示圖片)這是德國的城市哥廷根。這座城市因著名的哥廷根大學而舉世聞名。這所大學已經孕育了三十位諾貝爾獎的獲得者。早在1935年,二十五歲的季羨林,滿懷雄心壯志在哥廷根大學留學十載,1945年纔回歸祖國。1980年,當他再次踏上德國這塊土地──他的第二故鄉,感慨萬千,由衷的讚歎: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前節課我們領略了德國奇麗的景色,作者是怎樣描寫的,我們再來讀一讀。

二、品讀課文,感悟文章內涵

師:同學們的朗讀,讓人有身臨其境的感覺,特別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鮮花給我們留下了揮之不去的印象。頗耐人尋味的是怎樣的奇特的民族,創造了這樣奇麗的景色? (課件提示)

(一)感悟奇特的民族: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1、找出文章中描寫民族奇特的句子,用橫線畫出來。

2、出示:家家戶戶……花的脊樑。

(1)讀了這些句子,哪兒讓你感到奇怪?(“脊樑”就是人或動物的脊椎,在身體的背部,而“花的脊樑”就是花的枝幹、花的背面,並不美觀。種花人自己不能完全看到嫵媚動人的花朵,只看到花的脊樑,真讓人感到奇怪。“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養花是給別人看的吧!” 在我們看來多麼不可思議的一件事,她卻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2)從女房東莞爾一笑中,我們明白了什麼?(說明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在每一個德國人心裏是司空見慣的事。這真是一個奇特的民族。)

3、“正是這樣!”體現一種怎樣的境界?(出示句子:每一家都……又看別人的花。

(1)如果此刻你走在大街上,看到自己的花被別人欣賞,自己又欣賞別人更多、更美的花。你心中會有什麼感覺啊?

(2)這種人與人之間相互付出,共同享受美麗的境界是多麼和諧啊!文中哪八個字概括了這境界?(板書: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師: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解釋了我爲人人。……那麼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解釋的又是人人爲我。

4、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現象嗎?指名說。(衛生值日、班級圖書角、植物角、做手抄報等)

(二)感悟美麗。

師:美麗是沒有國界的。有了“人人爲我”的前提,纔有“我爲人人”美好境界。季老先生重遊德國時,回答迎接他們的主人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想想:什麼變化了?唯獨什麼沒有改變?“美麗”指什麼?(拓展閱讀)

三、“寫一寫”回顧全文,(課件65、66)再次體會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四、推薦季羨林作品:《季羨林文集》、《留德十年》、《病榻雜記》

板書設計:

25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德國 奇麗奇特

花團錦簇人人爲我

奼紫嫣紅我爲人人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2

一、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是我國著名語言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北京大學教授 季羨林先生寫的一篇精美雋永的短文。作者先點明瞭德國是一個愛花的國度;然後回憶了自己早年在德國留學時親身感受到德國人愛花之真切;接着描述了德國家家戶戶窗口都開滿鮮花的情景,並抒發了自己的感慨:“人 人 爲 我,我 爲 人 人”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最後講述自己再次來到德國,又看到德國街頭奇麗的景色,表達了自己舊地重遊的感受,即對德國奇麗風景和與衆不同風俗習慣的讚美之情。

本文是五年級第下冊第八組“異域風 情”中的第一篇課文,根據年段目標、單元訓練目標及本文寫作特點,本課教學應着力引導學生在把握課文主要內容,瞭解德國民族風情特點的基礎上,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民族風 情特點的,同時積累優美語言。並在學習過程當中掌握學習的方法,能運用學法閱讀其他文章。

二、教學目標:

1.學習文中生字新詞,能正確書寫;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德國民族風 情特點,積累文中優美的語言;

3.揣摩作者是如何寫出德國民族風 情特點的,總結閱讀方法,並運用習得的方法進行拓展閱讀。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瞭解、感受德國民族風 情特點。

難點:通過各種語言訓練揣摩作者是如何寫出德國風 情特點的。

四、教學準備

學生: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教師: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明確任務。

1. 談話導入,引出課題。

我們的祖國名山秀、大川奇,每個地方都有其獨特的風 情。當我們走出國門的時候,眼睛和心靈還會發現異域的美、他鄉的情。今天,就讓我們隨着季羨林先生,一起走進德國。請齊讀課題。

2. 導讀引路,明確任務。

(1)這是本單元的第一篇課文,先來看看單元導讀,我們該完成哪些任務呢?

PPT: 閱讀本組課文,要抓住主要內容,瞭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風 情特點,還要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景物、風 情特點的。

(2)學生默讀導讀提示,自由彙報。

(3)教師小結:咱們不僅要抓住課文的主要內容,瞭解德國的民族風情特點,還要揣摩作者是用怎樣的語言來寫出這種特點的。(板書:抓內容、識風 情、品語言)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做這幾件事!

(二)初讀課文,把握大意,小結學法。

1. 學習生詞,正確書寫。

(1)相信大家課前都預習過課文了,老師先來檢查一下文中的生詞。

課件出示生詞:脊樑 真切 莞爾一笑 花團錦簇 奼紫嫣紅 應接不暇 耐人尋味

(2)指名讀生詞,教師相機強調生字的讀音。(預設:提示輕聲“樑”,多音字“莞”、“應”。)

(3)學生書寫生字詞,教師巡視指導書寫。

2. 逐段輪讀,明確段意。

學生輪讀四個自然段,教師引導學生歸納每一段的主要內容。

(預設:指導讀好長句“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 道上,應接不暇。”)

3. 把握大意,小結方法。

(1)學生藉助每一段的意思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2)小結用“合併段意”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方法。

(三)瀏覽課文,粗知風 情,小結學法。

1. 學生瀏覽課文,圈畫出能說明德國風 情特點的關 鍵 詞。

2. 學生自由彙報,教師歸納板書:奇麗,奇特。

3. 指導朗讀: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

4. 小結抓關 鍵 詞體會的方法。

(四)默讀圈畫,直奔重點,再悟風 情

1. 課文中的哪些語言讓你感受到德國的這種風 情特點呢?請看學習提示:

PPT:默讀二、三自然段,畫出能體現“奇麗”、“奇特”的語句,並結合關 鍵 詞談談自己的感受。

2.學生藉助提示自學,同桌交流。

(五)品味語言,想象畫面,感受風 情。

學生在充分自學,同桌交流的基礎上自由彙報,教師根據學生的彙報相機出示課件,引導學生展開想象,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德國民族風情特點的,體會相關詞句的表達效果,並指導朗讀,積累語言。預設如下:

預設A:抓關 鍵 詞,品養花方式之“奇”。

PPT: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1. 學生抓住關 鍵 詞自由彙報,教師相機點撥。

2. 品“脊樑”,感受風 情之獨特。

(1)還有哪裏寫出了德國獨特的風俗習慣?(板書:花的脊樑)

(2)指導“脊”字的寫法。

(3)學生對照圖片描述“花的脊樑”。

(4)對比句子,感受作者用詞的精妙,體會詞語的表達效果。

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花朵都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莖微微向外彎曲,葉子擋住了整個花瓣。

3. 指導朗讀,體會詞語的表達效果。

預設B:想象畫面,品街頭景色之“奇”。

PPT: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 道上,應接不暇。

1. 想象練筆,體會詞句表達效果。

(1)生自由讀文段,並說說從哪些詞感受到德國風景之奇麗。

(2)體會“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表達效果:兩個寫花的詞語連用,是否顯得有些重複?

(3)小練筆:讀着“花團錦簇”、“奼紫嫣紅”,你眼前彷彿出現了怎樣的景象?

2. 想象引讀,感受“花的海洋”。

3. 想象朗讀,積累優美語言。

教師範讀、指名讀、背誦。

4. 小結想象畫面品味語言的學習方法。

(六)昇華風 情,回顧學法,拓展閱讀

1. 歸納板書,昇華風 情

在德國,因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所以在家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因爲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所以我們走進德國大街時就總看能“花的海洋”。

2. 回顧學習方法。

3. 根據學習提示,拓展閱讀《只砍有記號的樹》。

PPT:默讀《只砍有記號的樹》,運用今天所學的方法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想想德國這個民族的特點,並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這種特點的。

(1)學生根據提示自學。

(2)小組分享學習收穫。

(3)彙報交流,點評。

4.總結。

板書設計:

奇特 花的脊樑

奇麗 花的海洋

第二課時 教學設想

一、聽寫生詞,鞏固基礎

二、知人論世,感受境界

1.簡介作者,初步瞭解其留 學經歷。

2.拓展閱讀季羨林《留德十年》《我的人生感悟》《重返哥廷根》片段。

3.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體會“美麗並沒有改變”的含義,並聯系生活實際談感受。

4.結合作者的留 學經歷理解“我做了一個花的夢,做了一個思鄉的夢”的含義。

三、摘抄句段,積累語言

四、小結學法,佈置作業

1.推薦閱讀季羨林的書籍。

2.蒐集反映德國風俗民情的資料。

附:學生拓展閱讀材料《只砍有記號的樹》

學習提示:

默讀《只砍有記號的樹》,運用今天所學的方法瞭解文章的主要內容,想想德國這個民族的特點,並揣摩作者是怎樣寫出這種特點的。

只砍有記號的樹

1944年冬,由於戰亂,整個德國籠罩在一片末日的氣氛裏,經濟崩潰,物資奇缺,老百姓的生活陷入困境。對普通貧民來說,食品短缺是人命關天的大事。更糟糕的是,由於德國地處歐洲中部,冬季非常寒冷,家裏如果沒有足夠的燃料,根本無法熬過漫長的冬天。

在這種情況下,各地政府只能允許老百姓上山砍樹。林業部門先在森林裏找到老弱病殘的樹木,做上記號,再告誡民衆:如果砍伐沒有做記號的樹,將要受到處罰。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教學設計3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一課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五年級下冊第八組的一篇課文。課文用簡練優美的文字爲我們敘述了季羨林先生在德國留學時的所見所聞,描寫了德國人種花的與衆不同,讚美他們“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精神。

   本文不同於一般寫景物風情類的文章,不是純粹描寫景物,而是像拉家常一樣娓娓道來,在講述德國風景民俗的同時,用最精練概括的語言點明瞭通俗易懂但又意味深長的哲理,讀起來讓人既開眼界,又回味無窮,頗受教育。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會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2.能用自己的話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3.會正確書寫“莞”“脊”“奼”“嫣”“暇” 等字。

    【教學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課文,不理解的字詞可以通過查字典來理解。

     【教學媒體】

    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德國是一個極富魅力的國度,那裏有迷人的藍色多瑙河、夢幻般的萊茵河畔,還有那神祕的黑森林,吸引了衆多的遊客。今天,我們在語言學家季羨林的帶領下,一起到德國,去欣賞那裏別具特色的“花”。

   2.教師板書課題———生讀課題。

  [點評:教師用優美的語言將學生帶入一個輕鬆、美妙的學習情境中。]

二、初讀感知

1.生自由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2.出示:“莞、錦、奼、嫣、暇、頗、脊”,生自讀———指名讀。3.出示:“脊樑、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頗耐人尋味”生自讀———指名讀。4.出示: (1)他們把花都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在屋子裏的時候,只能看到花的脊樑。(2)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3)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每個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4)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生自讀———指名讀———交流詞意———師生接讀

[點評:這一設計,教師巧妙地將字、詞、句三者融合在一起,將字、詞置於一定的語境中,體現了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同時也自然地幫助學生解決了詞義的問題。]

三、瞭解大意

1.師引讀每一段———生分段接讀全文。2.生默讀全文,邊讀邊思考:本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生用自己的語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內容。3.作者簡介:本文作者是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大師季羨林。季老先生1934年從清華大學畢業後,於1935年到德國留學。這一去就是十年。十年間,他曾被德國一種奇麗的景色所吸引,請同學們默讀全文,用“ ”畫出描寫奇麗景色的句子。(生默讀全文,畫出描寫奇麗景色的句子。)

生同桌互讀自己畫的句子———指名讀

[點評:在讀準字、詞、句的基礎上,通過教師的引讀,學生們積極參與到閱讀中來,讀正確、讀流利的教學目標自然達成,了無痕跡。之後,引導學生默讀,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畫出文中描寫奇麗景色的句子,利於學生養成邊讀書邊思考的學習習慣,也爲第二課時的學習奠定基礎。]

四、識記生字

1.出示生字課件,生仔細觀察七個生字。2.生交流容易出錯的字,師相機板書:脊、嫣、暇,生觀察三個易錯生字在田字格內的位置。3.生在練習本上書寫。4.將部分學生的生字在展示臺上展示、欣賞——— 再次書寫。

[點評:識字寫字環節,教師充分調動學生學習主動性,將學習的權利交給學生,只是將容易出錯的“脊、嫣、暇”做示範指導。展示欣賞環節,充分發揮同伴互助的作用,對照自己,找到差距,再次書寫,一定會越寫越好。]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積累優美詞句。2.通過聯繫上下文、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等方法來理解重點語句;並從中受到啓示和教育。

【教學媒體】

電腦課件。

【教學過程】

一、回顧複習

1.聽寫詞語:脊樑、莞爾一笑、奼紫嫣紅、花團錦簇、應接不暇、頗耐人尋味。生檢查———互查———和大屏幕對照查2.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品讀感悟

生默讀第一課時自己畫的描寫景色奇麗的句子,並交流。教師根據學生交流內容相機指導。(板書:奇麗)

第三自然段:

1.生自讀,找出本段中描寫奇麗景色的詞句。交流、朗讀相應詞句。2.你從這些詞句當中感受到了什麼?(花的多/花的美。)教師提示:我特別喜歡玫瑰,於是就在自家臨街窗戶外面擺放了一簇簇漂亮的紅玫瑰,你呢?學生想象交流。3.師配樂範讀———生配樂朗讀———試着背誦。

[點評:這段文字豐富柔美,教師通過“我在自家窗戶外擺放了漂亮的紅玫瑰”的提示語,爲學生創設了一個可以充分想象、靜心欣賞的情境。學生們在想象交流中抒發真情,在一幅幅語言描述的畫面當中舒心徜徉。配上音樂,整個課堂令人心曠神怡,學生自然而然地被這樣的美景所打動,也自然而然地感悟、積累了優美詞句。]

第二自然段:

1.這道奇麗的景色令當時在德國留學的作者感到吃驚,感到特別,請同學們默讀第二自然段,找出德國人養花的特別之處。生默讀第二自然段———交流德國人養花獨特之處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看到花的脊樑。) 2.引導生用一個詞來概括此時讀到這裏的感受。

(驚訝/不可思議……) 3.出示:我曾問過我的女房東,你這樣種花是讓別人看的吧。她莞爾一笑說:“正是這樣。” 師生接讀與女房東的對話。交流女房東此時的心情。

[點評:這段話是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中“多麼奇特的民族”的具體闡述。通過學生自己的讀,來發現德國人養花的獨特之處,又抓住女房東的“莞爾一笑”,來引導學生想象此時女房東的心情,學生不禁會被女房東的“莞爾一笑”所打動,所感染,也會由衷地發出讚歎,非常巧妙地過渡到第三自然段的最後三句話。]

師引讀到第三自然段:

(課件出示: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 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我爲人人,人人爲我。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板書“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1.生聯繫上下文交流自己對“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理解。2.引讀二、三自然段:

這種境界頗耐人尋味。正是因爲這樣的境界,讓我們見識到了如此奇特的民族———(生讀第二自然段)正是因爲這樣的境界,讓我們欣賞到了如此奇麗的景色———(生讀第三自然段) 德國人“我爲人人”———(生讀第二自然段) 有了“我爲人人”的前提,纔出現了“人人爲我” 共創的奇麗景色———(生讀第三自然段) 3.生交流對“頗耐人尋味”的理解。

4.生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舉例說明什麼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5.同學們“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在努力創建和諧的班級、校園;父母、親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努力創建和諧的家庭;每個人“人人爲我、我爲人人”,一起創建和諧的社會、和諧的家園。此刻,再讀這句話,相信一定會更“耐人尋味”。6.師生接讀“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點評:“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理解是本課的重難點,引導學生通過“聯繫上下文理解”———“聯繫自己的生活實際理解”這樣一個過程,既深化了文章的主題,又在潛移默化中滲透了“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教育,一舉兩得。同時,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之間詩意般地對話環節設計巧妙,在逐步加深對文本理解的同時,也使整個課堂自然流淌出對德國“奇麗的景色、奇特的民族”的由衷讚歎。]

第四自然段:

1.時隔四五十年,季先生再次來到德國,面對主人熱情的詢問,他這樣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你怎樣理解這句話?生交流。2.出示: 四五十年後的今天,我又回到德國,發現了很多變化。可當我走在街上,擡頭向上看,發現,是啊,始終沒有改變。(生根據提示,想象說話) 出示“多麼奇麗的景色,多麼奇特的民族!”(板書:奇特) 3.此時,作者也彷彿回到了四五十年前,又做了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他的夢裏可能會有什麼?

   生想象交流。

[點評:通過一個“小練筆”的環節,引導學生在充分發揮想象的基礎上,再次復現第三自然段中奇麗的景色,將學生的課堂積累及時展示和應用,又再次強調了“我爲人人、人人爲我”的高尚品質。]

三、拓展延伸

1.出示季羨林先生《重返哥根廷》部分內容,師生欣賞。生交流自己欣賞過後的感受。

2.季老先生早已把德國哥根廷當作了自己的第二故鄉。而同時,這個奇特民族的人們美好的品質深深地打動了作者,那就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這裏,一種奇麗的景色深深烙在了季老先生的腦海中,那就是———(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讓我們也牢牢地記住一樣一個奇特的民族,記住頗耐人尋味的一句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3.引導學生課下摘抄文中的優美語句。查找《重返哥根廷》一文,並細細地品讀。(全課結束)

[點評:文章以“作者也彷彿回到了四五十年前, 又做了一個花的夢,一個思鄉的夢”來結尾,給師生留下了一個非常大的想象空間。設計中,師生共同來欣賞蒐集到的《重返哥根廷》相關材料,有助於學生更深一層地走近作者,走近哥根廷。最後通過師生的對話再次誦讀課題和文章主旨,意味深長。再引導學生課下閱讀《重返哥根廷》,將課堂的內涵進一步擴大,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相關鏈接閱讀的習慣,將有效地豐富學生的閱讀積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

標籤: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