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依據目標,形式多樣——淺談國小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設計與使用

【內容摘要】

依據目標,形式多樣——淺談國小道德與法治教學活動的設計與使用

“在活動中領悟”是道德與法治課程主要的學習方式,“有效組織適宜的教學活動”應考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呈現出的活動效果及活動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的契合度。本文以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中最常用的五種教學活動爲例,淺談本人在設計和使用中的點滴體會,與同行交流、探討。

【關鍵詞】

閱讀;遊戲;收集資料、觀察、調查、訪問、交流;體驗;探究和問題解決學習。

【正文】

與以往以“說教”爲主的思想品德課不同,《道德與法治》課程將“在活動中領悟”作爲教材的主要道德學習方式,《品德與社會》課程標準則建議我們“有效組織適宜的教學活動”。“活動性”是德育課程的第二大特點,經過多年實施,“在活動中明理導行”已成爲道德與法治教師的共識。課標中還詳細列出了課程可採用的教學活動形式,如觀察、調查、討論、參觀、訪問、製作、種植、飼養、交流、閱讀、辯論、遊戲、角色扮演、模擬活動、兩難問題辨析、撰寫報告書、製作圖表等,活動的形式可以說是豐富多樣,但究竟選擇何種活動形式,除考慮學生參與的積極性、課堂呈現出的活動效果外,更重要的,還在於活動能否有效地體現出這節課的教學理念、實現教學目標。

下面就常用的幾種教學活動淺談我在設計和使用中的點滴體會。

一、閱讀

現在很多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給學生提供了豐富的資源,課堂活動也是熱熱鬧鬧,一節課下來,學生們又唱又跳,又說又演,卻連書都沒翻過一下。誠然,教材只是課程資源中的一種,教材中提供的活動也不是非用不可,老師們完全可以根據自己的教學目標拓展教學內容,創新活動形式,但我們的課程內容中,還有一些常識性內容需要學生學習,還有的地方需要學生靜心思索才能消化吸收,我認爲,閱讀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仍不可少。比如,在教學《我的鄰里鄉親》一課時,很多老師會找來《六尺巷的故事》的動畫讓學生觀看,學生的注意力在精美的畫面和生動的故事情節上,對其中蘊含的“寬容、禮讓”這一鄰里相處之道會關注多少呢?此時,不如讓學生靜靜地閱讀,邊讀邊思考:從這個故事中,你體會到了什麼?它對我們今天處理鄰里矛盾有什麼啓發呢?學生通過閱讀,知道了這是一個關於“退讓”的故事,“明理”的活動目的也達到了。在執教《祖國的寶島臺灣》時,同樣可以採用“閱讀”這一教學活動,讓學生自學課本P59的內容,並填寫表格,理清三次臺灣開發史,使學生對之前交流的臺灣美麗富饒的原因是千百年來人們辛勤開發、經營的結果有了更加理性的認識,也爲後面教學“根脈相連,不可分割”進行了鋪墊。

二、遊戲

學生都喜歡遊戲,聽到做遊戲再調皮的孩子也能將全部注意力集中到課堂上來。老師們卻擔心課堂上一做遊戲學生就“散”了,“放”出去就“收”不回來了。其實,只要設計巧妙,組織教學得當,遊戲不僅可以活躍課堂氣氛,更可以起到教育效果。我在執教《規則有什麼用》時,就和學生玩了一個“擊鼓傳花”的遊戲。課前我讓學生調查了學校有哪些規則,在之前的教學活動中,學生們以四人小組爲單位,按照“課堂”“課間活動”和“放學”對這些規則進行了分類,這其實就是一個彙報、交流的活動。但我將傳統的彙報形式改成了“擊鼓傳花”,鼓聲停時花傳到誰就由誰來代表本組彙總一種學校規則。而在玩遊戲的過程中,在代表彙報和學生交流的過程中,一直強調的“遵守規則”將本課的教學內容——規則意識滲透進了每個學生的心裏,並規範着他們玩遊戲、發言和聆聽的行爲。

三、收集資料、觀察、調查、訪問、交流

道德與法治是一門綜合課程,它的教學不僅僅在於課堂上的40分鐘,很多時候,學生需要在課前課後進行大量的收集、觀察、調查、訪問等活動,才能順利地開展課堂交流。而這需要教師對活動內容的精心設計,對學生進行明確細緻的指導。在《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爲使學生了解“我們的衣、食、用、行都離不開交通”,我設計並使用了一個調查活動,讓學生自己到生活中去查找。同時,我給每個四人小組分配了各不相同的調查任務,有的組調查服裝,有的組調查日用品,調查食品類的有不限食品種類的,也有專門調查江西特產的,還有的組只調查一樣物品——水筆。我還設計了一張彙總表,並規範了學生的交流流程:先每個人分別說明自己調查的商品及產地,再小組進行彙總,並談談各自的感受。學生說:“我在南昌就能吃到新疆的哈密瓜,山東的蘋果,海南的香蕉,這些全國各地的水果都是交通運來的。”“我的衣服是上海生產的,褲子是浙江生產的,鞋子是媽媽在網上買的外國貨,它們也是交通帶來的。”“我們組發現我們用的水筆,有的產地是北京,有的是河北,有的是福建,它們都是我們在學校門口的小商店裏買到的,是交通把它們集中到南昌的。”……實現了“結合學生的生活實際,從衣、食、用、行、購等方面瞭解和感受交通與生活的密切聯繫”這一教學目標。這需要教師對學情的準確把握,對活動內容的精心設計和對學生的細緻指導,只簡單佈置一句“調查XX的情況”只能是使活動流於形式。

四、體驗

“體驗學習是學習者通過身體的各種感官進行學習的一種方式。體驗學習的種類多種多樣,大體可以分爲直接體驗和間接體驗。體驗學習的重要價值不在於學會某種操作方式、獲得某種技能,而在於每個人在活動中獲得的真實感受,這種內心體驗是形成認識、轉化行爲能力的原動力。”這是課標中對於體驗活動的詳細解釋。它告訴我們,體驗是一種基於學生自身的活動而獲得感性認識的學習方式,是對具體的社會事物或情境的親身經歷,在體驗背後,往往有某種模仿榜樣,從一定意義上說,體驗學習活動是社會生活中各種活動的模擬活動。德育課程以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爲核心,明理是爲了導行,而體驗活動恰好爲學生提供了“踐行”的機會。在教學《家人的愛》時,我組織學生開展“保護雞蛋”的活動,在教學《伸出愛的手》時,我讓學生單手收拾書包、矇眼走上講臺,這都屬於直接體驗。在執教《我是誰》時,在學生明確了“不論在什麼場合,都要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後,我設計並使用了一個模擬體驗活動,設置了家庭、公園、超市、劇院(電影院)、公交車五個場景,讓學生以四人小組爲單位,各組抽選一個場景,分工扮演其中的不同角色,演出各自對“怎樣做纔是扮演好了自己的角色”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體驗活動往往與角色扮演分不開,如果要求不明確,情境創設不到位,學生就會僅僅將其當作一種遊戲來看待,無法很好地達成體驗的目標。比如前面講到的殘疾人生活體驗,設計的本意是讓學生從親身體驗中,更深刻地瞭解殘疾人的疾苦,引發他們對殘疾人的尊重、友愛和同情。可我就曾親歷過課堂上蒙着眼睛的同學磕磕絆絆地走向講臺時,臺下的學生並不是報之以理解和同情,而是爆發出陣陣笑聲,究其原因,學生以遊戲心態對待體驗,關注到的只是同學笨拙的樣子,並沒能真正體驗到殘疾人在生活中可能面臨的困難、痛苦與不便,當然也就不可能激起他們內心的同情和關愛。因此我在第二次教學中,在體驗活動之前,先利用各種手段創設情境——課前讓學生對殘疾人的生活情況進行調查;看視頻,瞭解殘疾人的不便;聽故事,走進殘疾人的內心世界;用音樂渲染溫情的氛圍等,用情境激發起學生真正意義上的情感共鳴,由知生情後,再進行體驗,而且,是全體參與的體驗。學生在體驗中獲得了真實感受,才能觸發他們的關愛情感和助殘行爲。再如《我是誰》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模擬體驗活動,我給每組學生都準備了一份詳細的表演提示,對角色、場景設置及表演要求進行了明確的指導。學生有了設計和表演的方向,才能更好地進行模擬體驗。在表演展示時,我又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再次轉換的新角色(演員或觀衆)進行自評和互評——有沒有扮演好各自的角色,使模擬體驗和真實體驗相結合,再次強化了“不同的場合,不同的角色,遵守要求,當好自己的角色”的認識。

還有一種體驗活動,不是角色扮演,也能給學生以深刻的感受。在《小水滴的述說》一課中,我設計了“切蘋果”的體驗活動,通過一次又一次地切蘋果,直至最後只剩下一丁點的蘋果皮,使學生了解水資源缺乏的現狀。學生從資料、調查中得來的,只是一個個抽象的數字和比例,對淡水資源的匱乏狀況缺少直觀的認識。而“切蘋果”活動讓學生切身體驗到淡水資源的匱乏,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撼。

五、探究和問題解決學習

“探究學習重要的是通過探索性活動,使學生獲得探求知識的學習方式,形成科學精神、科學態度。探究學習包括髮現問題,設立假說,收集信息、資料、數據,處理數據,驗證假說等步驟。”“問題解決學習是使學生直接面對實際問題,學習、研究並嘗試提出某種解釋問題或解決問題方案的學習方式。問題解決學習沒有固定的學習步驟,而且是針對社會生活中的某種現象或實事,通過提出問題、查詢資料、訪問調查,提出有針對性與合理性的解決問題方案。”這是課標中對探究學習和問題解決學習的定義。在教學實踐中,這兩種學習方式往往是二爲一體的,因爲探究是爲了尋找解決問題的有效方式,而解決問題又少不了探究。而不論是探究還是問題解決,往往又都是以小組合作的形式展開的。我在《交通與我們的生活》一課中,就開展了一次這樣的學習活動,設計了以下問題情境——鷺鷺和豬豬兩家人準備週末去上海遊玩。鷺鷺一家希望省時,豬豬一家則因爲奶奶暈機,要求舒適,並加入了費用預算這一條件,使情境具體且真實。並教給學生在百度和去哪兒網上查詢的方法,大膽讓他們自己用平板或手機上網搜索信息。學生四人小組合作,先根據兩家人不同的出行要求預設方案,再通過網絡查詢到的餘票和費用信息,結合兩家人的出行預算檢驗方案的可行性。這種學習活動,適用於認識、反思、探索社會和解決社會問題方面的教學內容,若能在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中堅持開展,長期訓練,不僅有助於學生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還能幫助他們瞭解探究的步驟和問題解決的思維角度與方法,有利於他們創生知識,形成自主意識、思維觀念、探究技能和學習方法。

上述教學活動,每一種都有其特有的適用範圍和價值,有效使用這些活動方式,並不是在一節課中用的越多越好。課標指出:“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對象和教學條件加以選擇和採用,最大限度地發揮每一種教學活動的效用。”要將這些活動方式運用到位,必須考慮它們與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條件的契合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