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化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化學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化學教學設計方案模板 篇一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 通過實驗探究理解質量守恆定律,瞭解常見化學反應中的質量關係。

(2) 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 2、過程與方法

(1) 增加學生探究實驗,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通過操作、觀察、組織討論,總結規

律。

(2) 加強實驗中的各個環節的教學,從而拓展學生的思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 培養學生定量研究和分析推理的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2) 通過對化學反應的定量研究、推理、幫助學生認識永恆運動和變化着的物質、既不

能憑空產生也不能憑空消失的道理,進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和自然科學方法的教育。

二、教學重點:

1 、質量守恆定律的含義和應用。 2、化學方程式的意義

三、教學難點:

1、質量守恆定律的理解。

2、從微觀角度認識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和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

四、課時安排:3課時

五、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由分子構成的物質在化學變化中:

分子 原子 新分子 新物質

這說明在化學變化中分子本身發生了變化,而引起了化學反應前後分子種類的變化。

而原子本身在化學反應前後並沒有變化,只是重新組合。因此在化學變化中原子的種類並沒有改變。這是從質的方面研究化學變化,今天我們從量的角度來研究、分析化學變化即化學反應。

【板書】

一、質量守恆定律

探究一:紅磷燃燒

現象:紅磷燃燒,產生白煙,放出熱量,氣球脹大,待裝置冷卻後,氣球變癟,反應前後的

質量相等。

表達式:紅磷+氧氣→五氧化二磷

小結:參加反應的紅磷和氧氣的質量總和等於反應後生成的五氧化二磷的質量。

提問:是否是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物和生成物間都存在以上質量關係?這種質量關係是否具

有普通意義?

探究二:硫酸銅溶液與鐵釘反應

現象:鐵釘表面覆蓋一層紅色物質,溶液顏色由藍色變爲淺綠色,反應前後的質量相等。 表達式:硫酸銅+鐵→銅+硫酸亞鐵

小結:參加化學反應的各物質的總質量等於反應後生成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

【板書】1.質量守恆定律的定義

(1)必須是真正參加反應的物質

(2)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 2.適用範圍:一切化學反應

第二課時

【提問】爲什麼化學反應前後的各物質的質量總和相等呢?

【板書】2、質量守恆的原因

【講解】這是因爲化學的反應的過程,就是參加反應的各物質(反應物)的原子,重新組合

而生成其他物質(生成物)的過程。也就是說:在一切化學反應中,反應前後原子的種類沒有改變,原子的數目沒有增減,原子的質量也沒有變化。所以,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相等。

【小結】 宏 觀 微 觀

元素種類 六 原子種類 元素質量 不 原子數目 物質的總質量 變 原子質量 物質的種類 改變 分子的種類

【板書】3、質量守恆的應用

1、進行有關的計算

例:1gA和3gB參加反應,求生成C的質量(4g) 2.解釋一些實驗事實 例:見課本

3、推測一些物質的組成

第三課時

【複習提問】

1.什麼是質量守恆定律?

2.爲什麼在化學反應前後,各物質的質量總和必然是相等的呢?(用原子、

分子的觀點說明。)

【引言】我們已經知道質量守恆定律,那麼在化學上有沒有一種式子,既能表示出反應物和生成物是什麼,又能反映出遵循質量守恆定律呢?回答是肯定的,這就是化學方程式。

【板書】二、化學方程式

【講解】用物質的化學式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叫化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可以提供很多信息。

【板書】1.定義:用化學式來表示化學反應的式子。

2、化學方程式的意義:(1)表示了化學反應物和生成物。

(2)表明了該化學反應進行的條件。

(3)表示了各物質之間的質量關係,即各物質之間的質量比。 例如:木炭在氧氣中充分燃燒的化學方程式爲:C + O2

CO2

12∶ 16×2 ∶ 12+16×2 12 ∶ 32 ∶ 44

【講解】化學方程式能客觀地反映出化學反應中“質”和“量”的變化及關係。所以化學方程式的讀法不同於數學方程式。化學方程式中的“+”號應讀成“和”,不能讀成“加”;反應物和生成物中間的“==”號,應讀成“生成”,不能讀成“等於”。

化學方程式可讀出質的變化,也可讀出量的變化。每個方程式都有三種讀法 現以2H2O2H2↑+O2↑爲例說明。

(一)物質讀法

上式讀作“在通電的條件下,水分解生成氫氣和氧氣”,這種讀法說明了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變化。

(二)粒子數目比讀法

上式讀作“在通電條件下,每2個水分子分解生成2個氫分子和1個氧分子”。這種讀法揭示了化學反應中結構微粒的變化,並反映出微粒個數比關係。 (三)質量比讀法

上式讀作“通電時,36份質量的水分解生成4份質量的氫氣和32份質量的氧氣”,這種讀法表明了化學反應中物質的質量比關係。

【板書】2H2O2H2↑+O2↑

高三化學教學設計 篇二

一、深挖往屆試題潛力,提高學生思維深度

往屆大學聯考化學試題中大多數試題無論從知識角度,還是從思維層面都具有較高深度。但我覺得:有些試題還大有潛力可挖,通過把試題進行全面改造後加以訓練,可以把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到一個新的高度。

例1:一些氧化還原反應可設計成原電池。電池反應由兩個半反應組成,兩個半反應分別在兩個電極上進行。例如:伏打電池的電池反應爲:Zn+2H+=Zn2++H2↑兩個電極反應爲:

負極Zn—2e=Zn2+

正極2H++2e=H2↑鉛蓄電池具有電壓高,放電容量大,經濟上較便宜,廣泛用於汽車、拖拉機、輪船作啓動與照明電源。已知:鉛蓄電池充電完畢後,電池中硫酸的密度爲ρ1,放電完畢後,溶液的密度變爲ρ2。又鉛蓄電池充電時的反應:

2PbSO4+2H2OPb+PbO2+2H2SO4

法拉第常數;F=96500C/mol。

(1)寫出鉛蓄電池使用時所產生的總反應式及兩電極上的半反應。

(2)已知充、放電完畢後,溶液的密度是下列兩個數據:1。10g·cm—3,相當於含14。35%(質量)的硫酸、1。28g·cm—3,相當於含36。87%(質量)的硫酸。請指出ρ1,ρ2分別對應於哪一個數據。

(3)用什麼方法可以確定什麼時候該充電,什麼時候該停止充電?

(4)按方程式計算生成及消耗的水和硫酸的質量。

(5)計算一個電容量爲4。32×106C的蓄電池中需加多少硫酸?

(6)對一個電容量爲4。32×106C的蓄電池,計算充電和放電後硫酸溶液體積的差值。

(7)用久了的鉛蓄電池會對環境造成污染,爲什麼?

說明:本題是筆者引導學生複習大學聯考化學試題中有關鉛蓄電池的選擇題後,參考一些資料,編擬的一道綜合試題。該題考查生活中的鉛蓄電池,其內容牽涉到化學中原電池、物理學中電學知識及環保方面的知識等,主要考查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和跨學科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同時考查學生思維的嚴密性、流暢性、整體性和創造性。進行試卷講評後,學生普遍感到思維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受益匪淺。現簡答如下:

(1)由題示可知:伏打電池的電池反應分爲兩個半反應,依據電池的充電、放電反應互爲相反的過程,可得鉛蓄電池的電池反應:

Pb+PbO2+2H2SO42PbSO4+2H2O

正極反應:

PbO2+2H2SO4+2e=PbSO4+2H2O+SO42—

負極反應:

Pb+H2SO4—2e=PbSO4+2H+

(2)從方程式看出:鉛蓄電池放電時生成了水,溶液的密度降低;反之,充電時生成了H2SO4。因此,ρ1應該爲1。28g·cm—3,相當於含36。87%(質量)的硫酸;ρ2應該爲1。10g·cm—3,相當於含14。35%(質量)的硫酸。

(3)該問題是在前兩問基礎上考查學生的發散思維的創新能力。由鉛蓄電池的電動勢和溶液的密度變化可想到兩種方法:

(a)測量電池電動勢:放電時,電動勢降至某額定限量即充電;充電時,電動勢上升達某一額定限量即停止充電。

(b)設法用比重計測定電解液比重。若充電時比重計的讀數爲ρ1時,則表明充電完成;若放電時比重計的讀數爲ρ2,則表明放電完成。

(4)根據電池反應,每消耗2molH2SO4,即196gH2SO4,生成2mol水,即36g。

(5)解題關鍵是求出反應中硫酸和水消耗和生成的量。根據電池的總電量、法拉第常數,可求出充、放電反應時轉移電子的物質的量,再根據題意列出方程式,解得開始時需加入硫酸的量爲634。6g。

(6)在前一問的基礎上,求出充、放電後溶液的體積,即得該蓄電池中硫酸溶液的體積差爲105。8cm3。

(7)本問屬環保問題。由於鉛蓄電池笨重,抗震性差,有酸霧產生,需補水,一旦漏液會造成設備的腐蝕等問題。因此,用久了的鉛蓄電池會發生漏液,鉛污染環境等。

二、變換試題設問角度,提高學生思維深度

在傳統的大學聯考複習中,學生的思維會形成一定的定勢,久而久之,這種定勢會束縛學生的思維,從而使學生喪失創造力。因此,在新形勢下的大學聯考複習中,筆者在考題中聯繫生產、生活實際,變化設問角度,使學生的思維經常處於激活狀態中,以達到培養創造型、複合型人才的目的。

例2:芒硝是重要的化工原料,具有廣泛的用途。試回答:

(1)我國廣西某地蘊藏着一大型芒硝礦。從廣西的地理環境看,該大型芒硝礦牀應存在於地下淺層,還是地下深層?爲什麼?

(2)芒硝可調節室內溫度,科學家利用太陽能的方法之一是將裝有芒硝的密閉聚乙烯管安裝在房屋的外牆內,當太陽照射時,它能將太陽能轉化爲化學能,達到蓄熱效果,使室內溫度保持較低溫度;晚上,它能將化學能轉化爲熱能放出,使室內保持溫暖。請問這是爲什麼?請用方程式回答。從這個意義上講,芒硝可作什麼材料?

(3)爲測定Na2SO4和NaCl混合物中Na2SO4的質量分數,甲、乙兩位學生按下列實驗步驟進行實驗:稱量樣品→溶解→加過量試劑A→過濾出沉澱B→洗滌沉澱→烘乾稱量→處理實驗數據並得出結果。

a。實驗時,甲學生選用AgNO3作試劑A,乙學生選用BaCl2溶液作試劑A。問哪一位學生所選用的試劑A不合理,爲什麼?

b。以下都是在試劑A選擇正確時進行的實驗:檢驗加入的試劑A是否已過量的方法是______;若實驗中測得樣品質量爲Wg,沉澱物質量爲mg,請列出實驗測定結果的計算式:Na2SO4的質量分數爲_______。

說明:本題是筆者引導學生複習第三章《硫、硫酸》專題時,通過參考一些資料獨立編寫的試題。本題以學力立意,主要考查硫酸鹽的溶解性、結晶水合物得失結晶水所伴隨的能量變化、硫酸根離子的檢驗等,但試題變化設問角度,以生產、生活實際爲線索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而且第3問能很好區分學生平常是否做過實驗、做實驗時積極思考,還是“照方抓藥”。通過考試發現,學生做得極不理想,有80%的學生沒有全部做對,這是筆者始料不及的。現簡答如下:

(1)地下深層。由於廣西地處亞熱帶,氣溫高,雨水充沛,而芒硝溶於水,因此只有在地下深層才能存在。

(2)Na2SO4·10H2ONa2SO4·nH2O+(10—n)H2O

其中n<10。由於芒硝隨環境溫度的變化,會得失結晶水,在得失結晶水的過程中伴隨能量變化,因此,芒硝可作儲能材料。

(3)a。甲學生選用AgNO3溶液不合理。因爲除生成AgCl沉澱外,還可能析出少量Ag2SO4沉澱,而且烘乾沉澱時,AgCl將發生分解,使測定結果不準確;b。取上層反應清液,再加入BaCl2溶液,若不再生成沉澱,說明A過量;Na2SO4的質量分數略。

三、精心點撥,層層推進,提高學生思維深度

思維能力的提高並非一朝一夕之功,它只有在一些經典試題的消化和吸收過程中才能產生質的飛躍,即頓悟。因此,在複習過程中,只有對經典試題精心點撥,並由此引導學生解決新問題,才能在這種循環過程中,產生靈感,從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

例3:有關物質有下圖所示的轉化關係。其中,A的濃溶液與單質B在加熱時才發生反應①,A的稀溶液與足量B發生反應②,D的稀溶液與苯酚溶液混合後呈紫色。

據此填寫下列空白:

(1)反應④的現象是_______;

(2)寫出反應②的離子方程式______;

(3)A濃溶液與單質B加熱時能否產生G?爲什麼?(結合圖給信息回答)。

說明:本題是筆者引導學生綜合複習時精心選擇的試題,引導學生尋找解題的突破口是D爲鐵鹽,因爲D的稀溶液與苯酚溶液混合後呈紫色,從而確定B爲Fe,A爲硝酸,因而問題(1),(2)的答案很容易得出。由③知:2HNO3(濃)+NO=H2O+3NO2,因此,濃硝酸與鐵加熱時不能產生NO。試題講解後意猶未盡,筆者又針對信息③出了下面的思考題:

1、爲什麼金屬與濃硝酸反應一般產生NO2氣體,與稀硝酸反應產生NO氣體呢?

2、工業上製備硝酸時爲什麼只能得到稀硝酸呢?

說明:本題是對例3中信息③的深化。通過認真分析信息③後,筆者指出:由於濃硝酸中有大量的硝酸分子,硝酸分子與NO分子能很快反應,生成NO2分子和水分子,因而金屬與濃硝酸反應產生NO2氣體,與稀硝酸反應產生NO氣體;而工業上硝酸的製備是③的逆反應,是將NO2用水吸收得到的,若得到濃硝酸,生成的濃硝酸將會很快與生成的NO反應,重新生成NO2。通過上述分析,學生澄清了以前的模糊認識,加深了對信息③的認識:

2HNO3(分子)+NO3NO2+H2O

筆者針對例3中“鐵鹽溶液與苯酚溶液混合後呈紫色”的信息,還出了下面的思考題:

鐵鹽溶液與苯酚溶液混合後呈紫色是由於發生了下面的反應:

Fe3++6C6H5OH→[Fe(C6H5O)6]3—+6H+

某學生把苯酚鈉溶液逐滴加入氯化鐵溶液中,試預測可能發生什麼現象?寫出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說明:學生此時的思維已完全被激活,在課堂上展開了激烈的辯論,最後在教師的點撥下形成了共識:由於苯酚具有弱酸性,苯酚鈉具有強鹼性,當把苯酚鈉溶液逐滴加入氯化鐵溶液中,引起Fe3+的水解平衡發生移動,產生紅褐色的Fe(OH)3沉澱,反應爲:

3C6H5O—+Fe3++3H2O=Fe(OH)3↓+3C6H5OH

生成的苯酚再與Fe3+發生反應,生成紫色的[Fe(C6H5O6)]3—,反應爲:

Fe3++6C6H5OH→6H++[Fe(C6H5O)6]3—

最後,由於H+不斷產生,酸性不斷增強,生成的Fe(OH)3沉澱不斷溶解:

Fe(OH)3+3H+=Fe3++3H2O

通過上面的訓練,學生普遍感到思維能力提高了。由此筆者想到:信息題應該僅僅是考查學生靈活運用知識能力的手段,老師更應該對題中信息進行深化,展開它豐富的內涵,以培養學生的創造力。

四、大膽探索,銳意創新,提高學生思維能力

在大學聯考複習中,有人認爲:試題做多了,學生能力自然就上來了,就能考出好成績。筆者不敢苟同,很不贊同題海戰術。我認爲採用精講精練,在深鑽考綱和考題的基礎上,編寫一些知識點廣而淺,靈活度高,思考空間大的試題,力求對試題求異求新,以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創造性。

以上是我在大學聯考複習中就如何提高學生思維深度做出的一點探索、一點嘗試,希望中學化學同仁能批評指正。

化學教學設計模板 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課題的主要內容是二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一氧化碳的性質和用途、二氧化碳對生活環境的影響等。在本節課內容中再次充分體現“結構──性質──用途”三者間的密切關係,還蘊含了“對比”的學科思想,教師在教學中應特別注意學科思想的滲透。

二、重難點突破

1.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是無色、無味的氣體,密度比空氣大(或“二氧化碳比空氣重),可溶於水(1體積水約能溶解1體積二氧化碳氣體,加壓溶解更多些)。

在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碳氣體會變成液體或固體。固態二氧化碳叫做“乾冰”。乾冰昇華時,吸收大量的熱。因此乾冰常用作“製冷劑”,還可用來“人工降雨”。

在教學中應該注意:

(1)二氧化碳是繼氧氣之後,學生能夠相對系統學習的又一種身邊的化學物質,應該關注讓學生進一步建構“物理性質”的知識體系包括“顏色、狀態、氣味、密度、溶解性、熔沸點、硬度”等內容,從而爲學生在後續(乃至高中)物質的學習奠定基礎。

(2)在認識二氧化碳狀態的時候,幫助學生建構起“物質存在的狀態與外界條件有關”的意識。

(3)對於物理性質的獲取途徑,應該幫助學生建立如下學科方法:物質的顏色、狀態可通過觀察獲取(觀察法);氣味可通過鼻聞獲取(實驗法);密度即可通過對“存放時瓶口方向的觀察”獲取(觀察法),還可通過實驗的方法(實驗法);溶解性則要通過實驗的方法(實驗法),或者查閱數據的方法來判斷(文獻法)。所以在教學中要注意發揮“高低蠟燭”、“瓶癟”、“乾冰昇華”等幾個看似簡單的實驗的教學功能,不要忽視幾個簡單實驗對學生學科思想方法建構所產生的影響。

(4)對於“昇華”(指固態物質不經液態直接變爲氣態的現象)的概念,不僅需要學生清楚概念的含義,同時強調化學用語的正確書寫,不要寫成“升化”、“生化”、“生華”等錯誤寫法,化學用語是化學的語言,不能正確使用化學語言也是缺少化學素養的一種體現。

2.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

(1)二氧化碳本身無毒,但是二氧化碳不能支持呼吸(空氣中含量達到一定值時,能使人窒息死亡)。

(2)一般情況下,二氧化碳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3)二氧化碳能與水反應生成碳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爲:

CO2 + H2O ═ H2CO3

碳酸很不穩定,容易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受熱分解會更快):

H2CO3 ═ CO2↑+ H2O

(4)二氧化碳與氫氧化鈣溶液(澄清石灰水)等鹼溶液反應:

CO2 + Ca(OH)2 ═ CaCO3↓+ H2O

(現象:石灰水變渾濁,常用來檢驗二氧化碳)

CO2 + 2NaOH ═ Na2CO3 + H2O

(5)二氧化碳高溫下與碳反應(第六單元課題1所學):

CO2 + C 2CO

(6)能與水在光照條件下發生光合作用:

H2O + CO2 有機物 + O2

在教學中應該注意:

(1)對於二氧化碳的化學性質,學生通過前面的學習和生活經驗,已經有所認識,本節課的教學任務應該加深學生對這些性質的認識。在二氧化碳是否“與水發生反應”的探究活動中,教師應該尊重學生的思維邏輯,給學生充分提供探究的空間。切忌用教師的思維替代學生的思維,或用教師的方案替代學生的方案,讓學生按照教師的方案進行操作。這些都不是真實的探究活動,都只能說是“戴着探究帽子”的虛假探究活動。同時,這個探究活動需要的儀器較少,操作也簡單,也沒有危險,所以建議在有條件的情況下,儘量給學生提供親自動手探究的機會,有效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

(2)即便有“二氧化碳是否與水發生反應”的探究活動作爲基礎,學生在學習本課題的時候,仍然對於“二氧化碳是否與氫氧化鈉溶液發生反應”的探究活動感到困難。建議教師在教學中不要急於求成,應避免提前增加學生學習的內容,人爲造成學習的困難,增加學生學習的畏懼感。

(3)在學習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燒”這一性質時,教師要注意強調“一般情況下”,不要將問題絕對化,一是以免產生知識性錯誤,二是也爲學生未來的學習留有發展的空間。

(4)不要忽視二氧化碳的光合作用,這個反應本身爲人類作出了極大貢獻,也是扭轉人們“誤解”二氧化碳的證據之一。同時,這一知識點能夠幫助學生搭建化學學科與生物學科的橋樑,能夠幫助學生將已有的知識活學活用,構建自身的知識體系。

3.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

(1)二氧化碳的用途

用途

利用的性質

性質類別

滅火

不燃燒,也不支持燃燒

化學性質

氣體肥料

促進光合作用

化學性質

光合作用

在光照條件下,與水反應生成氧氣

化學性質

製冷劑

(冷藏、保鮮)

乾冰昇華吸收大量熱

物理性質

人工降雨

乾冰昇華吸熱,空氣中的水蒸氣迅速冷凝變成水滴

物理性質

製作碳酸飲料

二氧化碳溶於水,並部分與水反應

化學性質

(2)溫室效應

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略)。

產生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臭氧(O3)、甲烷(CH4)、氟氯代烷(商品名爲氟利昂)等。

控制溫室效應的主要措施有:①減少使用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更多地利用太陽能、風能、地熱等清潔能源;②促進節能產品和技術的進一步開發和普及,提高能源的生產效率和使用效率;③大力植樹造林,嚴禁亂砍濫伐森林;④採用物理或化學方法,人工吸收二氧化碳等等。

在教學中應該注意:

(1)要將二氧化碳的性質與用途結合起來進行教學,要體現“性質決定用途,用途體現性質”的學科思想。

(2)引導學生辯證的認識“溫室效應”的利與弊,培養學生辯證地看待問題的意識。

教學片斷 “兩隻蝴蝶”引發的探究活動

環節一、創設學習情境,引發學生探究慾望

上課前的課間幾分鐘,教師在教室中播放着《兩隻蝴蝶》,引得很多學生也在小聲或大聲的跟唱,課堂觀察組的幾位老師,既被歌聲感染者,也在心中猜忌着“老師播放《兩隻蝴蝶》的用意是什麼呢?”很快上課鈴聲響了,我們心中的疑惑也有了答案。

【師】龐龍的《兩隻蝴蝶》好不好聽?

【生齊】好聽!

【師】老師這兒也有幾隻蝴蝶,(老師拿出兩支紫色的蝴蝶),你們知道老師的兩支蝴蝶是什麼紙作成的嗎?

【生齊】紫色的紙。

【師】(笑了)是紫色的紙,可是,這紫色是我自己染的色,你們想知道我用什麼染的色嗎?

【生齊】想。

【師】紫色石蕊。

【生1】老師,紫色石蕊是什麼東西啊?

【師】問得好!紫色石蕊是一種色素,遇到某些物質能夠變色,有時候變成紅色,有時候變成藍色,那要看它遇到什麼物質了,我們在第十單元還會更詳細地學習有關它的知識。下面我先請紫蝴蝶們給大家表演一個短劇。請大家欣賞:

劇情一:教師在一盛有少許熱水的盤子中(很少的溫水即可,目的是讓後面的現象更明顯),然後再盤子中加入幾塊乾冰,立即產生大量的雲霧。

劇情二:(教師畫外音)有兩隻紫色蝴蝶飛呀飛(學生自動給老師伴唱“飛過叢林,飛過小溪水”),飛着去看人間仙境(指剛纔製作的乾冰雲霧)。

劇情三:(教師畫外音)忽然,天降小雨(同學幫忙用噴壺噴水),趕緊跑,可惜其中的一隻蝴蝶沒躲開,被淋了個“落湯蝶”(老師故意讓其中一隻蝴蝶被噴水)(學生鬨堂大笑)。

劇情四:(教師畫外音)趕緊躲一躲呀,兩隻蝴蝶分別飛進了兩隻集氣瓶(裏面均盛有二氧化碳氣體)。

劇情五:(教師畫外音)外面的雨停了,紫蝴蝶們出來吧。咦!同學們,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被雨淋溼的“紫蝴蝶”變成了“紅蝴蝶”(學生們睜大眼睛,困惑不已)。

【師】同學們看完剛纔的“蝴蝶劇”有什麼問題嗎?

學生提出的問題主要有:(1)“雲霧”是怎麼產生的?(2)集氣瓶中的氣體是什麼?(3)“紫蝴蝶”爲什麼會變成“紅蝴蝶”?

環節二、探究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質

問題1:有沒有同學猜出來老師是用什麼物質製造出來的`“雲霧”呢?

有學生能夠說出“乾冰”,並能夠說出“乾冰是二氧化碳固體”;教師追問“乾冰是怎麼形成雲霧的?”,並引導學生分析得出:乾冰能夠昇華,昇華時吸收熱量,使周圍空氣溫度降低,水蒸氣冷凝產生“雲霧”。

問題2:集氣瓶中盛的是二氧化碳氣體,通過對剛纔老師表演“蝴蝶劇”的觀察,你發現了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質呢?並說明判斷的依據。

【師追問】“氣味”你是怎麼觀察到的?(衆生笑)

【生1】(不好意思笑笑)應該聞一聞。並按照老師要求到講臺前聞二氧化碳氣味,證明“無味”。

【師追問】二氧化碳一定是“氣體”嗎?

【生1】是。

【生2】不一定,剛纔老師表演時用的乾冰就是二氧化碳的固體。

【師】很好,你觀察非常細緻。應該說“通常情況下,二氧化碳是氣體”,一定條件下,二氧化碳也可以轉化爲液體、固體,比如生活中有“液體二氧化碳滅火器”,剛纔大家也看到了固體二氧化碳——乾冰。

【生3】根據集氣瓶口向上,推測“二氧化碳密度比空氣大”。

【師追問】你的推測很有道理。那麼大家現在可以討論一下,可以設計一個實驗更科學、更直觀的證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氣大嗎?

學生提出的方法有:

(1)書上的“二氧化碳熄滅階梯型的蠟燭”方法;

(2)利用簡易天平傾倒二氧化碳。

【生4】根據“紫蝴蝶”變“紅蝴蝶”說明二氧化碳能夠溶於水。

【師追問】同學們同意他的觀點嗎?

學生們意見不一致,認爲使“紫蝴蝶”變“紅蝴蝶”的原因可能有如下幾個:

(1)是二氧化碳使“紫蝴蝶”變“紅蝴蝶”;(2)是水使“紫蝴蝶”變“紅蝴蝶”;

(3)是二氧化碳和水發生生成了新物質使“紫蝴蝶”變“紅蝴蝶”。

環節三、探究“紫蝴蝶”變“紅蝴蝶”的原因(即二氧化碳與水的反應)

問題3:請同學們利用桌上的儀器藥品探究“紫蝴蝶”變“紅蝴蝶”的原因到底是什麼?

學生利用教師提供的二氧化碳氣體、水、紫色紙蝴蝶進行實驗探究活動,教師引導學生在探究觀察中要注意通過對比實驗,並注意控制變量。

通過探究活動,學生得出二氧化碳能夠與水反應,生成的新物質能夠使石蕊變成紅色。生成的新物質叫作“碳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爲:CO2 + H2O ═ H2CO3。

【師】再給大家表演一個小魔術(即教材實驗6-4)。

問題4:描述你觀察到的現象,並解釋產生現象的原因。

【生5】現象是:塑料瓶變癟;原因是:二氧化碳與水反應,瓶內壓強變小,所以塑料瓶變癟。

【師追問】有不同意這位同學觀點的嗎?

【生6】也有可能是二氧化碳溶於水使瓶內壓強變小,塑料瓶才變癟的。

【師再次追問】你同意哪位同學的觀點呢?

教師引導學生對兩位同學的觀點對比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能溶於水,通常情況下1體積水能溶解1體積二氧化碳;溶於水的二氧化碳一部分和水發生了反應。

【師繼續演示實驗】打開塑料瓶蓋,劇烈振盪塑料瓶。

問題5:描述你觀察到的現象,並解釋產生現象的原因。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實驗現象分析得出:碳酸不穩定,容易分解,受熱分解的速率會更快。碳酸分解的化學方程式爲:H2CO3 ═ CO2↑ + H2O。

環節四、討論二氧化碳的其他化學性質

問題6:根據前面的學習和生活經驗,你還知道二氧化碳有哪些化學性質?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得出: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鈣溶液(澄清石灰水)等鹼溶液反應:CO2 + Ca(OH)2 ═ CaCO3↓+ H2O (現象:石灰水變渾濁,常用來檢驗二氧化碳);二氧化碳高溫下與碳反應:CO2 + C 2CO;能與水在光照條件下發生光合作用:H2O + CO2 有機物 + O2等。

環節五、二氧化碳對生活和環境的影響(略)

高中化學教學設計模板 篇四

教學設計

一、學習目標

1、學會Cl-、SO42-、CO32-、NH4+等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能用焰色反應法、離子檢驗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探究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成分。

2、初步認識實驗方案設計、實驗現象分析等在化學學習和科學研究中的應用。

3、初步學會獨立或與同學合作完成實驗,記錄實驗現象,並學會主動交流。逐步形成良好的實驗習慣。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常見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設計簡單的探究實驗方案。

三、設計思路

化學研究中,人們經常根據某些特徵性質、特徵反應、特徵現象和特徵條件對物質進行檢驗,以確定物質的組成。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物質檢驗知識,但不夠系統化,需進一步總結和提煉。本節課選擇Cl-、SO42-、CO32-、NH4+等常見離子作爲檢驗對象,複習總結國中化學知識,學習常見物質的檢驗方法,介紹現代分析測試方法,從而讓學生了解物質檢驗方法的多樣性,進一步認識到物質檢驗過程中防止干擾的設計、多種物質檢驗方案的設計及操作技能。

教學時,首先讓學生明確物質檢驗的意義和價值,並初步明確進行物質檢驗的依據或策略,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其次,根據教學目標創設相應的情景,提出具體的任務。

四、教學過程

[導入]物質的檢驗是一個重要的工作。如爲保證公平競賽,在大型運動會上會進行興奮劑檢測;檢查身體時對血糖血脂的檢驗;質檢員對生產的產品質量標準的檢驗,等等。

[情景]“資料鏈接”——由某抗秧苗病菌的農藥袋上的標籤可知,該農藥含有碳酸銨和硫酸銅兩種成分。如何通過實驗確證該農藥中含有銨根離子、碳酸根離子和硫酸根離子呢?指出所用的試劑、預期將觀察到的現象以及反應的化學方程式。

[實驗]完成課本“活動與探究”欄目中的實驗1-4。

離子試劑現象

實驗1NH4+

實驗2Cl—

實驗3SO42—

各個實驗中,依次觀察到什麼現象?出現這些現象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明確NH4+、Cl—、SO42—等離子的檢驗所採用的試劑和方法等:

NH4+:加濃NaOH溶液,加熱,產生能使溼潤的紅色石蕊試紙變藍的氣體;Cl—:滴加硝酸銀溶液和稀硝酸,生成不溶於稀硝酸的白色沉澱;

SO42—:滴加BaCl2溶液和稀鹽酸,生成不溶於稀鹽酸的白色沉澱。

[討論]在完成相關實驗時,都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請結合實驗過程及相關元素化合物知識,分析下列問題:

實驗1:試紙爲何要潤溼?實驗2:爲何要加稀硝酸?實驗3:爲什麼要加稀鹽酸?

[補充實驗]碳酸鉀、碳酸鈉分別與硝酸銀、氯化鋇溶液反應,並分別滴加酸溶液。

結論:氨氣溶於水才能電離出OH—;

檢驗Cl—加入稀硝酸是爲了避免CO32—的干擾;

檢驗SO42—加入稀鹽酸是爲了排除CO32—的干擾。

[小結]什麼是物質的檢驗?

物質的檢驗應根據物質獨有的特性,要求反應靈敏、現象明顯、操作簡便、結論可靠。

你還能回憶出哪些物質的檢驗方法呢?

要求:能夠獨立、準確地回顧出一些物質檢驗的方法,儘可能多地歸納出有關物質或離子的檢驗方法。

學生回憶常見物質的檢驗:碳酸鹽、酸、鹼、澱粉、絲綢製品等。

[遷移]“資料鏈接”——由加碘鹽標籤可知,加碘鹽添加的是KIO3。已知:KIO3在酸性條件下與KI反應得到碘單質。

如何確證碘鹽中的碘不是單質碘?如何確證某食鹽是否已加碘?如何確定加碘食鹽中含有鉀?

用澱粉液檢驗是否含碘單質;根據所提供KIO3的性質並設計實驗方案。

[實驗]焰色反應

金屬或金屬離子的檢驗通常採用焰色反應。

閱讀教材,回答問題:什麼叫焰色反應?爲何可用焰色反應來檢驗金屬或金屬離子?如何進行焰色反應實驗?操作中要注意什麼問題?

[過渡]物質的檢驗在工農業生產、科學研究以及日常生活中有重要的用途,在化學學習中也有重要的作用。化學學習過程中,同學們必須掌握常見離子檢驗的實驗技能,學會用多種方法設計簡單的實驗方案,探究某些常見物質的組成成份。

1、人們經常依據什麼來對物質進行檢驗,以確定物質的組成?

2、歸納總結物質(或離子)檢驗的一般步驟。

3、物質(或離子)檢驗時,必須注意哪些問題?

化學實驗試題教學設計 篇五

引課:老師這裏有一瓶剛剛製得的二氧化碳氣體,那麼,我們如何證明該氣體是否爲二氧化碳?

學生:在氣體中通入澄清石灰水,看石灰水是否變渾濁。 學生進行該實驗操作 發現石灰水沒變渾濁

教師引導:實驗探究過程:學生小組討論後回答 提出問題:石灰水沒變渾濁,原因可能是什麼呢? 猜想假設:可能是二氧化碳的原因,也可能是石灰水的原因 二氧化碳的原因:裝置漏氣,沒收集到二氧化碳

實驗時用濃鹽酸,使二氧化碳中混有氯化氫氣體影響該實驗 石灰水的原因:石灰水變質

教師總結學生的猜想假設並引導歸類,將學生分組,以小組爲單位選擇猜想並設計實驗方案。

設計實驗:學生自主設計,教師檢查方案,需要時加以指導。 關於裝置漏氣:重新檢查該裝置氣密性

關於是否使用濃鹽酸:檢查教師所用鹽酸是否爲濃鹽酸(教師提示:濃鹽酸有揮發性,揮發出氯化氫氣體,跟空氣中的

水蒸汽重新結合成鹽酸的小液滴(即白霧))

關於石灰水是否變質:將石灰水中通入呼出氣體看是否變渾濁 教師總結方案,引導學生加以完善。 實驗中預期現象及結論。

進行實驗:學生按照本小組所設計方案進行實驗得出結論 反思評價:教師總結本節課,引導學生學會學以致用。

化學電解池教學設計 篇六

第一課時 電解原理

參賽單位:濟寧市第二中學 參賽教師:胡政敏 -12-22 1 《電解池》第一課時教學設計

濟寧市第二中學胡政敏

一、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選修4《化學反應原理》第四章第三節,教材主要介紹了電解原理以及電解原理的應用。電解屬於電化學知識範疇,是中學化學理論體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是電解質電離、氧化還原反應、原電池等知識的綜合運用。本節教材可分爲兩個部分:電解原理、電解原理的應用。

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知識基礎都是我們要考慮的學情。學生已經掌握了電解質溶液導電、氧化還原理論、原電池的相關知識,所以學生學習電解原理在分析問題時有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對於電解池工作原理的微觀想象可能存在着一定的困難。

過程與方法:利用惰性電極電解氯化銅的實驗,探究電解原理。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會化學家探究過程的艱辛,提升對科學家的敬仰,樹立榜樣的力量;通過動手實驗,理論分析,揭開僞科學的面紗,體會電解原理的應用價值。

五、教學方法:

2 3 4

七、板書設計

第四章 第三節 電解池

一、電解原理

1、電解原理

陰極: cu2++2e-=cu (還原反應) 陽極: 2cl--2e-=cl2↑(氧化反應) cucl2 cu+cl2↑

使電流通過電解質溶液而在陰、陽兩極上引起氧化還原反應的過程叫做電解。

(2)兩個電極(常用惰性電極:pt、au或碳棒) (3)電解質溶液或熔融態電解質 (4)閉合迴路 3、電解池的兩極

陰極:與電源負極相連的電極。 4、分析電解反應的一般思路

根據陽極氧化,陰極還原分析得出產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