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教學設計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教學設計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教學設計

知識技能

識記:(1)哲學的基本問題;(2)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的根本分歧。理解:(1)列舉實例表明,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取決於主觀是否符合客觀;(2)用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根本觀點,說明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過程與方法

教師可以結合近代革命的事實以及現階段我國的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讓學生進行分析歸納,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教學培養學生在實際生活中腳踏實地、實事求是的行爲習慣以及瞭解中國國情,從而激發爲國爭光的愛國熱情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一、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一點理由:

所謂實際,包括事物的狀況、屬性和規律。認識了這些,按它的要求行動,事情才能辦好。教材主要是通過列舉各方面的實例來表明這一觀點。道理不難懂,可以放手讓學生自學,並由學生舉出他們瞭解的當地實際事例予以說明。在理論上要注意,客觀實際包括客觀事物的狀況、屬性、規律等內容,但不必去解釋“屬性”、“狀況”、“規律”的含義,學生自己體會到什麼程度就到什麼程度。

二、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二點理由:

要分爲兩層來說明問題。一是“制定”路線,二是“執行”路線。

關於第一層可以這樣處理:第一步,聯繫民主革命的史實,對比錯誤路線與正確路線的具體內容;第二步,啓發學生進一步分析兩種路線在認識上的根本區別,由此明確制定路線與從實際出發的關係;第三步,先由學生談談什麼叫“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什麼叫“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然後教師結合學生的認識水平,再對“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作出適宜學生接受的解釋,不宜採用新的哲學概念。比如可以這樣講解:“具體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地(大到一個國家,小到一個單位)的實際。不同的國家、單位、事物是有差別的,人們的主觀認識要着眼於這些“不同”之處,從具有“不同”之處的實際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具體的統一。“歷史的統一”是指,主觀認識要符合當時的實際(或者叫變化了的實際)。同一個國家、單位、事物在不同發展階段有不同的情況,只有從隨時變化着的情況出發,主觀才能準確地符合客觀,這就是主觀與客觀歷史的統一。

第二層以教師講述爲好。要以當地發展經濟的實例爲基礎,聯繫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方針政策,通過分析指出執行方針政策也要從實際出發。在理論上不要提出新的概念(如個性、共性),可參照上述關於“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的思路來處理。

三、堅持從實際出發的第三點理由:

教材主要運用第一、二節的基本原理來闡釋這一理由,這又一次體現了世界觀決定方法論。第15段是第一框題的理論核心,是前十幾段的理論昇華。因而要着重進行理論說明。教材的思路是這樣的:

第一,人們活動中要處理的客觀與主觀的關係,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想問題”就是主觀、意識在實踐基礎上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辦事情”就是主觀、意識通過實踐反作用於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所以,人們活動的過程就是客觀與主觀、物質與意識發生關係、相互作用的過程。

第二,物質與意識的關係,最重要的是物質世界不依賴於意識,同時意識又可以正確反映它和反作用於它。教材從世界的本原和意識的性質、作用兩個方面,提出從實際出發的哲學原理根據。

第三,用哲學道理分析人們活動中出現正確與錯誤的原因,並指出什麼叫“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什麼叫“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並由此得出結論從實際出發、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

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

1、關於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客觀條件,可利用學生學過的世界史知識稍加說明。

2、講馬克思主義哲學是科學的世界觀,應同舊唯物主義作對比。着重從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內容來看,指出它實現了兩個統一。一個統一是指,唯物主義和辯證法的有機結合,它的觀點是既唯物又辨證的。另一個統一是指,唯物辯證法的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它不僅對自然界的看法是既唯物又辨證的,而且對社會的看法也是既唯物又辨證的。

3、舊唯物主義(包括唯心主義也是如此),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不知道應該把哲學運用於實踐去改變世界。用這個對比來說明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注重方法,而且它本身就是科學的方法論。

4、指明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產生是哲學史上的一次革命性變革,它還會在實踐中繼續發展。

五、青年學生要堅持唯物主義反對唯心主義

1、堅持無神論,反對有神論。

` 要結合“議一議”,以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爲宜。主要是從世界觀上劃清界限,盡力減少宗教的影響。重點要多用事實列舉封建迷信的危害。封建迷信的危害表現在:第一,擾亂人心;第二,有礙社會安定;第三,破壞社會主義建設。

2、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在前一框題專門講述過這一點,此處稍加提示就可以了。

3、客觀地看待周圍的人和事,辦事情應當有認真精神。

教師要調查研究,瞭解學生在這方面的長處和缺點,有針對性地進行講解。在課堂教學中,儘可能由學生談出自己在這方面的體會,教師根據事前所做的調查,結合學生的發言,注意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要注意到,這裏說的是兩層意思。一是如何看待別人,一是自己怎樣辦事。調查和講解需要有這兩方面的內容。

4、正確估量和對待自己。

以學生討論爲主,教師從世界觀上總結道理。每個人的既成思想和行爲,都是客觀存在的事實。別人認識它,它就是一個認識的對象。所以教材才說,“把自己作爲一個認識對象來認識”,“徹底地反思自己”。中國古代崇尚的一句格言是:“吾日三省吾身”。它表明求得自身完善的人,是很重視正確認識自己的。

六、唯物主義同唯心主義的根本問題

1、對哲學史料的講解,採取概述與重點介紹相結合的方法。

2、在劃界中進行介紹,在介紹中劃界。介紹本身不是目的,目的是劃清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的界限。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所提供的材料,引導學生學習怎樣區分唯物主義與唯心主義。

3、作好理論說明。可先講根本觀點,後講兩類史料;也可先講兩類史料,後總結觀點;還可按課文順序進行。無論怎樣,通過史料的介紹,最終要把理論觀點說準。

七、正確認識和把握國情的意義

1、應採取歷史的敘述,概括我黨對我國基本國情的探索。一方面,我們有一些可貴的見解,另一方面也出現了重大失誤。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後,才作出我國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科學論斷。

2、對什麼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本來是學生經過國中學習就應當瞭解的知識,但可能會遺忘了,或者是當時就未理解,所以現在還需要進行簡要地說明。教材對此有說明,但較少。下面是引自《十五大報告》的一段論述,供教師使用。

“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逐步擺脫不發達狀態,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歷史階段;是由農業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勞動的農業國,逐步轉變爲非農業人口占多數、包含現代服務業的工業化國家的歷史階段;是由自然經濟半自然經濟佔很大比重,逐步轉變爲經濟市場化程度較高的歷史階段;是由文盲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後,逐步轉變爲科技教育文化比較發達的歷史階段;是由貧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較低,逐步轉變爲全體人民比較富裕的歷史階段;是由地區經濟文化很不平衡,通過有先有後的發展,逐步縮小差距的歷史階段;是通過改革和探索,建立和完善比較成熟的充滿活力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和其它方面體制的歷史階段;是廣大人民牢固樹立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自強不息,銳意進取,艱苦奮鬥,勤儉建國,在建設物質文明的同時努力建設精神文明的歷史階段;是逐步縮小同世界先進水平的差距,在社會主義基礎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階段。這樣的歷史進程,至少需要一百年時間。”

3、對於第一個意義,要從理論和實踐兩方面去講解。

在理論方面,運用前面學過的原理和方法論意義的闡述,抓住“從實際出發”、“主觀必須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說明從國情出發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須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實踐方面,以改革開放前後的變化作對比,所經歷的曲折和失誤同取得的巨大成就作對比,以事實來證明從我國國情出發,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取得成功。

4、對於第二個意義,要從制定基本路線和執行基本路線兩個方面去講解。

總的來說,要結合本節第一框題說過的“從實際出發,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那些道理。

從制定路線來說,要介紹黨的基本路線提出的過程,說明它的正確性。應對基本路線的內容有一定的說明,分析時主要是明確它符合我國的實際;要簡要地分析“一箇中心、兩個基本點”與我國國情的關係,即與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關係;可以主要分析生產力狀況、經濟體制狀況,着重說明爲什麼要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爲什麼要堅持改革開放。應聯繫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取得的偉大成就,用事實來說明它的正確性。

講述第二個意義,要注意介紹鄧小平理論的科學體系的基本點。《十五大報告》指出:“總的來說,鄧小平理論形成了新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科學體系。”“它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社會主義的發展道路、發展階段、根本任務、發展動力、外部條件、政治保證、戰略步驟、黨的領導和依靠力量以及祖國統一等一系列基本問題,指導我們黨制定了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以上引文還不是全部內容,而是同黨的基本路線有關的內容。所以,在講述第二個意義時,應聯繫到這些內容,說明鄧小平理論的科學性。

八、教學重點、難點

1、“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是教學重點。

對於這個含義,學生在理解中一般來說不會存在什麼困難。關鍵要弄清楚:

第一,一切從實際出發與主觀和客觀的關係

主觀是指我們的思想意識的東西,客觀是指意識以外的一切東西。而一切從實際出發實際上是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原理在實際生活中的運用

第二,弄清楚其基本含義

實際是指客觀存在着的一切事物,一切從實際出發是要求我們在想問題、辦事情的時候要使自己的主觀思想和客觀存在着的事物相符合,什麼時候都不能偏離。

2、“從哲學原理說明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必要性”是教學重點

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認爲: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世界的本質是物質,物質是客觀存在的,是不以人的主觀意識爲轉移的。而人們的意識是對客觀物質的反映,它是主觀的東西。因此,要求我們要處理好主觀和客觀的關係。

主觀符合客觀,主觀與客觀相統一 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主觀與客觀相背離,主觀與客觀相脫節 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

3、“主觀與客觀的具體的歷史的統一”是教學難點

理解這一問題關鍵要把握一點:整個社會歷史不是一成不變的而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即客觀現實在不斷地發生着變化。客觀現實的變化要求我們的思想和意識也要不斷地隨着變化。在看問題辦事情的過程中應該根據當時的實際,不能用過去的老眼光來看待新問題,也不能用今天的眼光看待過去的事物。

4、“黨的基本路線與我國國情的關係”是教學重點

關於這個問題要清楚黨的基本路線是主觀的東西,我國的基本國情是客觀的實際。主觀符合客觀要求我們在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時候要符合我國的基本國情。要從我國的客觀實際出發,制定出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我國的國情是制定黨的基本路線的前提和基礎。同時,黨的基本路線又在指導着我們改造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符合我國基本國情的正確的路線、方針、政策才能夠指引我們不斷地在現代化建設中取得新的勝利,才能不斷地改變我國的基本國情。

5、“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是教學難點。

廣大青年學生是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和接班人,他們怎樣想問題、辦事情是非常重要的。因此,要培養青年學生養成良好的習慣。對於青年學生來說,首先要了解我們的過去,吸取過去的經驗教訓。只有瞭解了過去,才能夠在過去歷史經驗的基礎上,立足現實。這樣他們才能夠明白歷史是在不斷地變化發展的,要根據變化發展了的實際來想問題、辦事情。但青年學生在學習歷史的同時還需要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認真瞭解我國的基本國情,這樣才能夠將書本上所學到的知識真正運用到實踐中去,做到學以致用。總體來說,青年學生要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關鍵在於兩點:一方面學習歷史,通過書本瞭解中國的基本國情;另一方面,親自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親身瞭解中國的國情。

書本最後講到了青年學生學習歷史,瞭解國情,把想問題、辦事情的立足點切實放在中國國情之上的重要意義。主要有:

(1)只有瞭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深刻理解黨的基本路線,正確貫徹執行黨的基本路線。

(2)只有瞭解國情、立足國情,才能增強歷史責任感,當好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

(3)只有瞭解國情,才能較好地思考和處理自己遇到的社會問題。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說課稿

●教學目標

知識方面

理解從實際出發的基本含義;理解什麼是正確的思想意識和行動,什麼是錯誤的思想意識和行動,要求學生能通過事例來理解人們的思想意識和行動正確與否,爲什麼取決於主觀是否符合客觀;並能夠用哲學道理說明爲什麼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能力方面

通過理解“爲什麼要從實際出發”的三條道理,體會思維逐步上升進行抽象的過程,進一步培養抽象思維的能力;通過了解什麼叫“正確”什麼叫“錯誤”,什麼叫從實際出發,什麼叫從主觀出發,提高對比分析能力。

覺悟方面

提高理解和執行黨的路線、方針和政策的自覺性。

●教學重點

1.是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此概念是理解本節基本觀點的基礎。

2.用哲學原理說明從實際出發的必要性。在教材談的三點理由中,最重要的是第三點。

●教學難點

辯證地把握實際,堅持從實際出發,不能只從個別事實、個別情況出發。

●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採用對比和抽象概括的方法,在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主動性,儘可能地讓學生閱讀教材,思考問題,體會教材說明問題的邏輯順序以及透過事例揭示深刻道理(教師加以點撥)通過一定數量的練習鞏固知識。

●教具準備

多媒體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故事導入)我國古代有名的“相馬”專家伯樂著有《相馬經》,書中說:“良馬額部隆起,目如青蚨,四個蹄子猶如壘起的酒麴餅。”有一天,他的兒子拿着經書,按照書上所講的這些特徵出去“相馬”。(按圖索驥)結果,他雙手捧着一隻癩蛤蟆興沖沖地回家向父親報告:“我也‘相’了一匹馬,額頭同書上說的差不多,只是四個蹄子不像壘起的酒麴餅。”伯樂見了,哭笑不得,對兒子說:“你的這匹馬太會跳了,大概駕馭不了啊!”(講此故事會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進入積極的學習狀態)

[師]伯樂的兒子爲什麼會鬧出把“癩蛤蟆”當“良馬”的笑話呢?

[生]伯樂的兒子不顧實際情況,只是死搬教條。

[師]對,伯樂的兒子之所以會鬧出這樣的笑話,就在於他生吞活剝書本知識,唯書不唯實,違背了一切從實際出發的原則。那麼,什麼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爲什麼要一切從實際出發?怎樣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這就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隨即板書節題、框題)

[講授新課]

第三節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板書)

一、主觀必須符合客觀(板書)

從客觀存在的實際出發,就是要使主觀符合客觀。因此,我們先來看什麼是主觀和客觀。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29第2自然段。

1.主觀與客觀的基本含義(板書)

[生]所謂主觀就是意識、思想,如理論、觀點、法規條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工作計劃、工程設計方案等等。客觀即是意識以外的一切事物。

[師]對。我們在工作中必須正確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以做到主觀符合客觀。那麼,什麼是一切從實際出發呢?

2.從實際出發的含義(板書)

[生]一切從實際出發,就是我們想問題、辦事情要把客觀存在的實際事物作爲根本出發點

[師]爲什麼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呢?

3.爲什麼必須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板書)

[師]請大家瀏覽一下課文內容,看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來談這個問題的。

[生](學生很快找到“首先”“其次”和“再次”三個方面)

[師]我們首先來看第一點(隨即板書)

(1)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板書)

(多媒體顯示)

愚人集牛乳(佛經故事)

曾有一人,因舉辦宴會要用很多牛奶。爲此,此人思忖:“我若從今日便開始擠取牛奶,日積月攢,多日之後就會攢得很多,那時不僅多佔器具,還有可能腐敗變質。看來最好的辦法就是讓牛奶繼續留在牛肚子裏,臨到宴會時一併擠出。此計甚妙,甚妙。”這個人爲想出這麼一個好主意而得意。爲了讓牛奶在牛肚子裏攢多一些,這人又把小牛犢牽到別處去餵養,以免牛犢吸吮牛奶。

時過月餘,宴會已到。這人此時將蓄奶已久的母牛牽出,要擠出那些存在牛腹中的牛奶招待賓客。可是任憑他怎麼擠,也沒擠出一滴牛奶。那是多麼尷尬的場面啊!

[師]這個人是多麼愚蠢,他愚在什麼地方呢?

[生甲]他根本不懂得牛的生理特徵。

[生乙]他只想讓牛腹中多攢奶,而不讓牛犢吸吮,牛奶早憋回去了。

[生]好。我們不管幹什麼事,必須瞭解工作對象的實際。瞭解它的狀況、屬性和規律。此故事中那個愚人不瞭解母牛出牛奶的實際情況。牛奶不是任何時候都可以出的,必須是在牛犢吸吮或人工擠奶的刺激下,才能泌乳,這是規律。這個愚人自以爲得到妙方,卻主觀不符合客觀,當然不能如願,只留下笑柄而已。

[師]同學們能否再舉些例子呢?

[生甲]醫生看病下藥,不能隨心所欲,他必須瞭解病人的狀況,病情的發展等才能對症下藥,藥到病除。

[生乙]老師教育學生也要從實際出發。

[師]很好。這位同學也爲我的工作提了個醒。的確是這樣,我們教師要想把教育教學工作做好。那就必須瞭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狀況,學習基礎,心理需求等,只有從這些實際情況出發,才能找到適合學生的教育教學方法。在今後的工作中,老師我也要深入學生,與大家交朋友,瞭解大家,進一步熟悉大家,把我的工作做好。

通過剛纔與大家的交流,大家明白,從具體工作來講,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是我們做好各項工作的起碼要求;再進一步思考,從大的方面,大政方針的制定是否也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呢?

(2)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無產階級政黨正確地制定和執行路線、方針、政策的前提。(板書)

回顧中國共產黨所走過的道路,結合教材有關內容,討論並回答下列問題:

(多媒體顯示)

①“左” 傾、右傾機會主義在認識上的共同特點是什麼?會導致什麼結果?

②以城市爲中心的武裝革命道路對於俄國十月革命而言是不是主觀脫離了客觀?對於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來說是不是主觀脫離了客觀?爲什麼?

③正確路線與錯誤路線在認識上的根本區別是什麼?

[生]“左”傾和右傾有什麼區別?

[師]右傾表現爲保守、妥協、退讓,以陳獨秀爲代表的右傾機會主義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淫威,一再妥協退讓,喪失了革命的主動權。“左”傾表現爲急躁冒進,不顧時機是否成熟。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我黨曾連續三次出現“左”的錯誤。新中國成立後,我黨也主要犯“左”的錯誤,江澤民同志在“七一”講話中指出,我們既要防右,也要防“左”,更重要的是要防“左”。從這裏我們可以看出:儘管“左”傾和右傾的表現形式不同,但它們都是主觀認識脫離中國社會的實際,主觀沒有正確地反映客觀。這叫做主觀與客觀相分離。無論是“左”傾還是右傾都給中國革命造成了嚴重的損失,特別是王明的“左”傾路線幾乎葬送了中國革命。

[師]現在大家再來回答第二個問題。

[生](學生回答略)

[師]以城市爲中心的武裝革命道路對於俄國十月革命而言是主觀符合客觀。因爲這個革命道路的確定是以俄國當時的革命狀況爲根本出發點的,俄國的工人階級力量壯大,而且集中在城市。對於中國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搞城市暴動則是主觀脫離客觀。因爲中國是個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無產階級的隊伍不壯大、力量不強大,而帝國主義、封建反動勢力在城市的力量異常強大,農村則是反動力量統治薄弱的地方,中國農民又最多,中國革命是農民革命,基於此,走農村包圍城市,最後奪取全國勝利的革命道路則是符合實際的,事實也證明了這一點。

[師]從前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正確路線與錯誤路線的根本區別在哪兒?

[生]區別在於是主觀與客觀相分離還是相統一。正確的路線是主觀與客觀相統一;錯誤路線是主觀與客觀相分離。

[師]大家是否可以聯繫改革開放以後的情況,談一談我們黨制定的政策,是否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

[生]改革開放以後,我們黨制定的政策同樣是以一切從實際出發爲前提的。諸如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是根據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生產力水平的發展狀況制定的。農村費稅改革、退耕還林等等都是從我國的實際出發的。

[師]制定政策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政策已定,我們照搬,緊跟政策,準不會有錯,對嗎?

[生]我們執行政策同樣需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正如課本上《脫貧之路》我國提出的扶貧攻堅計劃,而各地區在執行這個計劃時的具體做法不會一樣,一定要根據本地區、本部門的實際情況。如果一窩蜂地都去“種菸草”什麼的,肯定不行。而在實際生活中,某地領導強迫當地老百姓必須刨掉地裏的莊稼統一種某種作物或蔬菜的事例也屢見不鮮。這種不從實際出發的做法肯定事與願違。

[師]談得好。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我們知道無論是從具體的工作來看,還是從黨的工作大局來看,都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進而可抽象出這樣一個結論:(隨即板書如下內容)

(3)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是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板書)

爲什麼這樣說呢?請同學們思考如下問題:(多媒體顯示)

①醫生對病人狀態、病情發展、病史的瞭解研究從哲學上講是什麼過程?

②醫生進行具體的治療從哲學上講是什麼過程?

③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說到底都是處理的什麼關係?這一關係又是哲學基本原理中哪一對關係在人們活動中的表現?

④根據馬克思主義哲學,說明從主觀與客觀的關係看,人們爲什麼會犯錯誤?

[師]請大家首先來回答第一個問題。

[生甲]這是想問題的過程。

[師]好,這個過程用哲學語言來說就是認識世界的過程,那誰來回答第二個問題呢?

[生乙]這是改造世界的過程。

[師]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說到底是處理什麼樣的關係呢?

[生]主觀與客觀的關係。

[師]這一關係又是哪一對關係的表現呢?回顧一下主觀與客觀的基本含義,可能會受到啓發。

[生丙]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在人們活動中的表現。

[師]換句話說,物質和意識的關係,在人們的活動中表現爲客觀實際和主觀認識的關係。人們處理的客觀與主觀的關係,就是物質和意識的關係,“想問題”就是主觀、意識在實踐的基礎上反映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辦事情”就是主觀、意識通過實踐反作用於客觀物質世界的過程。所以,人們活動的過程就是客觀與主觀、物質與意識發生關係,相互作用的過程。那麼,我們要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就必須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如果主觀與客觀相脫節就會犯錯誤,這樣,第四個問題,我們也就給出了答案,即人們正確地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點,就是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反之,則會犯錯誤。

總之,我們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對於我們每個人來講,懂得想問題、辦事情必須從實際出發很重要,使更重要的是在實際工作中真正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那麼,我們應如何做才能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少犯或不犯錯誤呢?

4.反對主觀主義,辯證地把握實際(板書)

(多媒體顯示右圖)

[師]此漫畫反映的是什麼現象?

[生]圖中的兩個“裁剪者”只是按照自己的意圖去剪裁。

師:對。他們不是老老實實地按照客觀事物的本來面目去反映它,而是隻考慮“自我”,以自己的主觀願望、主觀想象去裁剪客觀事物,這是主觀主義的表現,它和從實際出發是背道而馳的。我們要堅持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就必須反對主觀主義。在實際工作中,主觀主義有兩種表現:

(多媒體顯示右圖)

[師]大家先看這幅漫畫,它反映的是一種什麼現象呢?說明了什麼?

[生]漫畫中的兩個人在看到有人掉入河中大喊“救命”的緊急情況下,仍“從容不迫”研究“救人方案”對照方案,確定步驟。

[師]這說明了什麼呢?此圖比喻在現實生活中某些人脫離客觀實際,不能做到因地、因時制宜。大搞教條主義,結果教條主義害死人。教條主義是主觀主義的一種。主觀主義還有一種表現,那就是經驗主義,能否舉例說明?

[生]某些領導好搞“外出考察”,考察回來,也要搞什麼模式,或者看人家種白菜發財了,我們也統統種白菜,不顧是否適宜。

[師]當然主觀主義還有其他一些表現。如原湖北省副孟慶平生活腐化,貪污受賄。當東窗事發,中紀委調查他,他竟這樣講:“好人壞人看面相也能看出來――這叫“麻衣相法”。就憑我這面相,你們仔細瞅瞅:我會是壞人麼?!”好人還是壞人,只能看他的言行,怎麼能只憑面相呢?憑面相當然不符合實際,看面相,孟慶平恐怕真的相貌堂堂,一副好人相,而事實上呢?

堅持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不是輕而易舉可以做到的。

(多媒體顯示)

把木梳賣給和尚

某企業招聘營銷人員,企業負責人出了一個實踐性題目:把木梳賣給和尚。衆多應聘者困惑不解,光頭和尚怎麼會買木梳?紛紛離去,剩下了甲、乙、丙三人。甲歷盡艱辛甚至遭受和尚們的唾罵,最後賣出一把木梳。那是下山時如火如荼的太陽下小和尚撓着又髒又厚的頭皮,甲遞上一把木梳,小和尚一用止了癢,順便買了一把。乙爲人比較機靈。他見朝聖拜神者個個被山風吹得頭髮蓬亂,便建議長老在廟宇裏備一把木梳讓進香者梳理一下亂髮以免蓬頭垢面對神不敬。長老採納了這個建議買了十把,因爲山上有十座廟宇。丙思路比較寬廣富於開拓,一次賣出木梳一千把。怎麼賣法?丙說,他到一名山古剎,見進香者如雲,施主絡繹不絕,便對主持建議說:“進香者其心虔誠,施主慷慨,寶剎應對施主有所回贈以報平安,鼓勵他們多做善事,你書法好,我有木梳一批,你可寫上“積善梳”三字作爲紀念品贈給香客。”主持大喜,當即買下一千把,香客得到了紀念品也十分高興。

[師]故事中的應聘者一聽要把木梳賣給和尚而困惑不解,隨即大都紛紛離去,是否表明他們這是從實際出發呢?

[生]不是。他們這是害怕困難,不積極尋求解決問題的辦法的表現。這不是真正的從實際出發。

[師]你如何評價甲、乙、丙三人的做法?

[生甲]甲不顧和尚沒有頭髮的實際,而直接向和尚推銷木梳必然要碰釘子。

[生乙]乙、丙都機靈,特別是丙,思路比較寬廣富於開拓,不是消極地適應客觀情況,一下子推銷一千把,難得可貴。

[師]堅持從實際出發,達到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不是輕而易舉能做到的,因爲客觀實際往往是許多事實的總和,從實際出發,並不是從單一的因素,不變的因素出發,它要求我們要看到各種因素及其可能發生的變化。我們不能消極地適應客觀情況,人們可以發揮意識的力量去改變事物的原有狀態,從複雜的變化着的實際出發,才能達到主觀和客觀具體的歷史的統一。

[課堂總結]

本課時,我們講了什麼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爲什麼要一切從實際出發和如何做到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符合客觀。

標籤:客觀存在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