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多篇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5個生字,背誦並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朋友之間的友情和依依惜別的感情。

3、結合課文註釋或查字典、詞典,體會詩句的含義,體會詩的意境。

4、培養學生蒐集信息的能力、自主學習的能力、想象的能力。

教學重點:

1、背誦並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體會末兩句詩的情感。

教學難點:體會詩的意境。

課前準備:

學生:

①蒐集有關李白和孟浩然生平的材料。②讀熟詩歌。

教師:製作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小朋友們是否遇到過與親人或與小朋友分別的情形呢?如果有,那麼你們當時的感覺是怎樣的?(學生自由的說)下面我們來看看偉大詩人李白送別友人孟浩然時的情形是怎樣的?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二、解題:

①學生讀題,讓學生先自己理解題目。

②引導學生理解:黃鶴樓:故址在今湖北武漢市武昌蛇山的黃鵠磯上,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稱黃鶴樓。“之”的意思是去、往;“廣陵”是今天的江蘇揚州;題目的意思是“李白在黃鶴樓送孟浩然到廣陵去”。

三、預習檢查:讓學生讀準下列五個字的讀音、記住字形:孟(mèng)、浩(hào)、陵(líng)、辭(cí)、唯(wèi)。

四、交流蒐集的有關資料

1、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人?(唐代著名的詩人)

2、李白和孟浩然是什麼關係?

3、這首詩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五、理解詩意

1、學生自學古詩自學要求:以四人小組爲單位,熟讀古詩,藉助文後註解或字、詞典,理解字詞,翻譯詩句,做好講解古詩的準備。

2、檢查交流自學情況①學生自願或學習小組推薦1個學生講解古詩②教師指點,並點出這首詩中的幾個關鍵的不易掌握的字詞。“西辭”“盡”。(詩意:老朋友告別了黃鶴樓,在這花紅柳綠的三月去揚州。你乘坐的船兒越行越遠,駛向水天相接的地方,消失在藍天的盡頭。我眼前只有那浩瀚的長江水,還在向天邊奔流。)

六、體會詩境

1、你認爲這首詩表達了詩人什麼樣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想象描述“煙花三月”是一個什麼樣的圖景。李白這時有心情賞景嗎?爲什麼?

3、這時長江裏是不是隻有孟浩然的一隻船?李白爲什麼只見“孤帆”?

4、李白站在岸邊看好友孟浩然的船隻由近而遠心裏會想些什麼?(結合末兩句體會詩人的感情)

5、藉助插圖體會詩的意境。

6、有感情地朗讀、體會詩的意境。

七、能力訓練:我們能不能分角色表演一下當時的情景呢?

1、學生先以小組爲單位,集體合作設計這分別情景的表演,要注意事情發生的時間、環境,人物的動作、語言、表情等等。

2、學生自願或推薦表演,表演後師生共同評議,選也最佳表演小組。

3、根據表演效果,再看註釋或查字典,理解詩句的意境。

八、作業練習:

1、背誦並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蒐集並閱讀有關友人送別的詩歌,體會詩人的感情。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的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認識5個生字,會寫7個生字。能正確理解“西辭”“煙花三月”“盡”“唯”等詞語。

2、理解詩句意思,想象詩歌所描繪的情景,體會朋友間的深情厚誼。

【教學過程】

一、緩解學生緊張氣氛 烘托課堂氛圍

同學們,與往常相比,我們的教師裏發生了什麼變化?班長閆興回答說:“今天我們這節課來了幾位聽課老師,那作爲班長,我們以何種方式來歡迎聽課老師呢?班長閆興帶領大家鼓起掌來。

二、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剛上完體育課和做了課間操,同學們累嗎?今天啊,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首歌曲《送別》(師唱)有的同學隨同老師一起唱,唱完之後,同學交流感受,有的同學說出與親人分別時傷心、難受……進而導入新課,今天老師與大家來共同學習一首送別詩,並板書課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三、解詩題、說詩人

1、解詩題:

通過思考,能說出送別的地點是黃鶴樓,送別的人物是李白的好友孟浩然,到廣陵去。

2、說詩人:

生預習,知道本詩的作者是李白,學生介紹詩人李白:唐代詩人,我們學過他的詩有《早發白帝城》、《贈汪倫》。老師補充:黃鶴樓坐落在今天的湖北省武漢市,黃鶴樓是天下名勝,是傳說中仙人乘鶴昇天之處。

四、品讀詩句,走入詩的境界

1、理解第一、二句詩:

⑴ 點名學生讀,讓學生找出在第一二句詩中,提到了那些地名?學生回答:黃鶴樓和揚州。教師板畫黃鶴樓、長江水、揚州。

⑵ 圖文對照,理解“西辭”:

學生能夠說出“西辭”的含義:詩人李白和好友孟浩然在黃鶴樓分別了,由黃鶴樓向東乘着小船經過長江到揚州去。

⑶ 抓住“煙花三月”展開現象:

老師讓同學們說出“煙花三月的揚州”是怎樣的一幅畫面呢?學生說出:繁花似錦,草木茂盛、漂亮、美麗……教師藉機嚮導,在這繁花似錦的三月裏,李白有心情去欣賞這美麗的景色嗎?學生回答:沒有。教師:那我們帶着何種心情、用什麼語調來讀這兩句詩呢?

⑷ 學生試讀。

2、理解第三、四句詩:

⑴ 教師:接下來我們看看三四句詩,點名讀,讓學生找出用得較好的詞語。

學生:孤帆、遠影、唯見、長江、天際流

⑵ 孤帆、盡:

① 品“孤帆:

教師:在那浩瀚的長江水面上,真的就是一個小船嗎?

學生:不是。

教師:那爲什麼李白這樣說呢?

學生1:因爲只有一隻小船載着孟浩然溪流而下。

學生2:因爲只能看見一隻小船。

教師:在煙花三月的日子裏,李白沒有心情觀看其它風景,他佇立江邊,只能看見好友孟浩然的小船,說明李白和孟浩然之間的友情是非常深厚的,他捨不得離開孟浩然。

② 思“盡”:

教師:那第三句中的“盡”指的盡什麼,我認爲它有一個沒有“盡”,你們知道它是什麼嗎?

學生:孟浩然的影子。

教師:能具體的說一下嗎?

學生:是孟浩然載着小船的影子消失了,不見了。

教師:那什麼沒有“盡”呢?

學生:是李白與孟號然的情感。

⑶ 欣賞第四句詩:

教師:這個時候,詩人李白還能看見什麼呢?

學生:一江春水。

教師:那僅僅是一江春水嗎?

學生:裏面還有與好友依依不捨的感情。

⑷ 換位思考、切身感受:

教師:假如你現在是李白,說一說你自己的感受。

學生1:難受。

學生2:捨不得離開。

⑸ 學生有感情的朗讀。

⑹ 對全詩劃分節奏,進行朗讀。

五、精確概括李白與孟浩然的友誼

學生:重視友情,朋友的友誼不能忘……

六、教師總結

在人世間,有很多情,有一旦與他人結交就產生的友情,有你每日來到學校,要好好學習,報答父母的恩情、親情;有同學們成家之後,就產生的愛情,無論哪種情感,我們都要好好珍惜!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 篇三

古詩《遊園不值》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一、教學目標

(一)學習古詩《遊園不值》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理解詩句意思,體會作者表達的思想感情。

(二)理解“應憐”“小扣”“煙花”“盡”“唯”等詞語在詩句中的意思。

(三)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二、教學重點

(一)理解詩句的意思,感受春天美好的景色,體會作者讚美春天及與友惜別的情感。

(二)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教學難點

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學習《遊園不值》,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體會詩句的意思。

(1)學生學習《江畔獨步尋花》的標示方法,輕聲讀古詩,用鉛筆劃出符號標示。教師將《遊園不值》一詩抄在黑板上。

(2)請2~3名學生按自己的理解朗讀古詩,師生一起進行評議。教師將正確的標示畫在黑板上。

(3)對照黑板上的標示,學生朗讀古詩,同桌間相互評議。

(4)請2~3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學生評議。

(5)有感情地齊讀古詩,體會詩句意思。

2.逐句討論學習,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1)《遊園不值》也是一首描寫春天景物的詩,但描寫的角度和內容與《江畔獨步尋花》一詩不盡相同,我們來看看詩人葉紹翁是怎樣描寫春天的。

(2)學生四人一小組討論學習,逐字逐句理解詩句意思。討論後推薦五名學生上前講解字、詞、句的意思,其他學生邊聽邊表自己的見解,教師作適當點撥。

a.解釋題目“遊園不值”

(園:指私人花園。不值:沒有遇到要訪的人。題目的意思是:作者去遊園,而主人不在,沒有能進到園裏去)

學生對“遊”字的解釋一般會解釋爲“遊玩”“遊覽”等,教師指導學生通過查字典確定“遊”的意思是到各處從容地行走;閒逛。

b.理解“應憐屐齒印蒼苔”的意思。

這句詩學生解釋起來比較困難,教師在幫助學生確定字、詞意思的基礎上,讓學生想一想怎樣解釋這句詩比較恰當。學生很容易按字面解釋成“大概愛惜木底鞋下的橫樑印上青苔”,這樣的解釋學生也會覺得不通,進而錯解成“大概愛惜木底鞋下的橫樑,怕鞋染上印上青苔。”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可指導學生聯繫下句詩來學習。“小扣柴扉久不開”較易理解,學生對照課文註釋能順利地解釋成“輕輕地敲柴門,過了好久也沒人開門。”教師這時引導學生思考:詩人敲門,好久沒有人來開門,詩人想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根據第一句詩你來把詩人的猜測補充完整。學生討論找出恰當的解釋。根據詩句意思明確“憐”的對象是“蒼苔”而不是“屐齒”,這樣就容易理解這句詩的意思了。

通過以上的學習,使學生懂得解釋古詩有時不能按字面意思簡單地連詞成句,而是要聯繫上下詩句的意思合理地進行解釋。

請1~2名學生將兩句詩的解釋說一說。

(大概是園子的主人愛惜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腳印吧,輕輕地敲那柴門,好久了也沒有人來開。)

c.理解“春色滿園關不住”的意思。

(滿園的春色是關不住的)

春色是什麼意思?(春天的景色)

d.理解“一枝紅杏出牆來”的意思。(一枝紅杏伸出了牆外)

這兩句詩詩人用了兩處對比的手法,你能找出來並體會這樣寫的妙處嗎?

(一枝——滿園,關——出。詩人雖然沒能進入花園,但看到伸出牆外的一枝紅杏,好像看到了滿園的春色,讓人產生無限的聯想。)

e.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說一說整首詩的意思。

(3)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詩人本想去遊園賞春,但主人不在,他看到伸出牆外的一枝杏花便想到了春色滿園。體會體會詩人的心情有哪些變化,要表達怎樣的情感)

(詩人沒有遇到主人心情有些失望、掃興,但看到紅杏想到滿園的春色不禁高興起來。表達了詩人讚美春天的情感)

(板書:(看)一枝紅杏——(想)滿園春色)

同樣是描寫春天景色,《江畔獨步尋花》中盛開的鮮花、起舞的戲蝶、歌唱的嬌鶯使我們看到了一幅生機勃勃的春色圖;而《遊園不值》中那枝怒放的紅杏使我們想到了滿園盎然的春色。詩人描寫春天的內容和角度不同,卻同樣能讓人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和生趣。

(4)背誦《遊園不值》。

(二)學習《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情感。

1.出示黃鶴樓的投影片,這是湖北武昌蛇山黃鵠磯上的一座古樓,因傳說有神仙在此乘黃鶴而去,故而得名黃鶴樓。黃鶴樓坐落在長江邊,因其神奇的傳說和獨特的地理位置而著名。大詩人李白曾在此送別他的好朋友——詩人孟浩然,留下了膾炙人口的詩篇《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板書: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2.有感情地朗讀古詩,初步體會詩句意思和作者表達的情感。

(1)運用在《江畔獨步尋花》和《遊園不值》兩首詩中學到的朗讀方法,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自讀,同桌互讀。教師在黑板上抄寫詩句。

(2)請2~3名學生朗讀,師生評議。

(3)有感情地齊讀,體會詩句意思和詩人情感。

3.對照課文註釋進行自學,理解詩句意思,體會詩人表達的思想感情。

(1)學生對照課文註釋逐句理解詩句意思,沒有註釋的字、詞查字典。

要求學生會解釋“盡”“唯”“天際”的意思。

(2)同桌之間互相解釋詩句意思,體會詩人所表達的情感。

(3)請學生上前邊指黑板上的詩句邊逐字逐詞逐句地解釋。其他學生聽後發表自己的見解。教師作適當點撥。

a.解釋詩題“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黃鶴樓:地名。送:送別。之:去,往。廣陵:揚州。在黃鶴樓送別孟浩然去揚州)

b.理解“故人西辭黃鶴樓”的意思。

(故人:老朋友,這裏指孟浩然。西辭:辭別。因爲黃鶴樓在揚州的西邊,所以說“西辭”。老朋友在黃鶴樓上和我辭別了。)

“西”在詩中只是表明兩地方位。

c.理解“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意思。

(煙花:豔麗的春景。下:順流直下。在春光爛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順流而下去揚州)結合書中插圖讓學生體會“煙花”的景色。

(百花盛開,草木蔥蘢,草長鶯飛,春光明媚,碧空萬里,鳥語花香……)“下”字學生能理解爲“去”“到”,但對“順流直下”的意思可能理解不到。教師可指導學生由“西辭”而知揚州在黃鶴樓之東,長江水也是向東流,所以孟浩然坐船是順流而下。如此美景,詩人多希望與老朋友攜手賞春呀,但是面對的卻是分別,你能體會到詩人此刻的心情嗎?

(依依不捨,惋惜……)

詩人是如何將他複雜的心情表達出來的呢?我們來體會一下後兩句詩。

d.理解“孤帆遠影碧空盡”的意思。

(孤帆:單獨的一條船。遠影:遠遠的影子。碧空:晴朗的天空。盡:消失了,沒有了。船越走越遠,遠遠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裏。)(板書:消失了,沒有了)

e.理解“唯見長江天際流”的意思。

(唯:只。見:看見。天際:天邊。只看見浩蕩的長江水,滾滾向天邊流去。)(板書:只天邊)

(4)詩人送別老朋友,友人乘舟而去,詩人登高遠眺。“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結合插圖,想象一下這幅畫面,體會詩人當時的思想感情。

(載着老朋友的船漸漸遠去,消失在水天一線處,滔滔的長江水奔流不息,流向天邊。詩人久久不肯離去,表達了詩人依依惜別之情,也能體會到詩人對友人的深厚情誼。)

(板書:依依惜別)

(5)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三)教師總結:我們學習了三首描寫春天的古詩,既感受到了繁花似錦、生機盎然的豔麗春色,又感受到了孤帆遠影、水流天際的壯闊畫面,也體會到了詩人熱愛春天、熱愛大自然、珍重友情的情感。詩人寄情於景,情景交融,給人以美的享受。

(四)作業 。

1.有感情地朗讀《古詩三首》並背誦。

2.默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板書設計 】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教學設計方案 篇四

教學思路解說(說課稿)

古詩教學歷來是閱讀教學的一大難點,原因有以下三個方面:首先,由於古詩內容的時空跨度太大,學生的生活閱歷、知識積累少,很難與詩人的作品產生共鳴;其次,由於古詩的語言風格離學生現有的語感相去甚遠,大多數古詩教學僅僅滿足於釋義和積累背誦;最後,現在的古詩教學模式陳舊。基於以上幾點思索,在設計本課教學時,想在以下幾方面做些嘗試。

第一,交流資料,豐富文本。

在課前預習時,我要求學生在讀通課文的基礎上,重點指導學生圍繞詩歌的相關內容查找有關資料。如:關於黃鶴樓的簡介及美麗的傳說,詩人李白和孟浩然的友誼故事等。教師要指導學生對蒐集到的資料進行有效地篩選、過濾,整理出有價值的信息在課堂上和同學交流,讓學生懂得蒐集信息對理解古詩的內容是有很大幫助的。同時,學生在大量閱讀相關資料時,對詩歌所表達出的意境也有了一些瞭解。在課堂教學時,學生纔會迸發出火花。因此,對資料的查閱和篩選豐富了文本,解決了古詩教學文本單一、難懂的問題。

第二,瞭解學情,以學定教。

針對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特別是很多學生已經會背這首詩的情況,作爲教者該怎樣確定本課的教學內容,是在新課程條件下必須思考的問題。因此,在上課開始,老師安排了了解學情、確定重點的環節。這樣處理可以節省時間,增加課的容量。

第三,朗讀感悟,體會意境。

感悟古詩,不在詩句的字面意思,而在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在教學中,老師通過理解詩句意思、交流查閱的資料、教師的範讀、引讀、媒體課件、結合生活經驗去感悟理解詩歌的意境。然後引導學生有感情地去誦讀,去體會。在教學中,努力調動各種教學因素,把平面的詩句通過學生的想象成爲一幅幅鮮活的畫面,一幕幕立體的場景,學生才能投身其中,感詩人之所感,想詩人之所想,於是,詩句背後的情味和意蘊就會自然生成。

第四,比照參讀,整合悟“法”。

本次教學設計,教師把兩首古詩放在一起教學,其目的很明確,不僅僅是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能力,更重要的是兩古詩有內在的聯繫,它們同是著名的離別詩,而離別的情感表達卻有所區別。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精讀一首,略讀一首,重點放在比較兩首詩在表達離別情感上的不同,引導學生了解送別詩的一些特點和規律性的東西。這樣設計教學,大大拓展了古詩解讀的文化背景,豐富了古詩解讀的文化底蘊。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兩首詩,背誦第一首詩。

2.藉助教材註釋,結合課外資料,通過自主學習,正確理解兩首古詩的大概意思。

3.通過朗讀,想象詩歌描繪的情境,體會兩位詩人之間依依惜別之情,培養審美情趣。

4.在兩首古詩對比的學習中,初步瞭解古代送別詩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準確理解詩意,體會詩歌所表達的的意境。

教學資源:掛圖  錄象片

教學流程:

一。情境導入,揭示題意。

今天這節課我們來共同學習李白送別詩中的經典之作《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學習之前,老師問一下:會讀這首詩的同學請舉手,會背的呢?現在老師考考大家,誰來給大家讀一讀這首詩,誰能背一背呢?既然大多數同學已經會讀會背,那麼同學們想一想,這節課大家想解決什麼問題呢?

師:對,這節課我們學習的重點就是朗讀感悟、瞭解意境、體會感情。

師:誰來讀一下詩的題目,聽老師讀一遍,大家齊讀課題。通過讀詩的題目,我們可以瞭解到關於詩歌的很多信息,你從題目中知道了哪些信息呢?(送別的地點在黃鶴樓,要去的地方是廣陵,是李白送孟浩然),把題目的意思完整地說一遍。 [注意強調“之”。“之”的意思是“去”,這種用法和現代漢語是不一樣的。]

二:交流資料,資源共享。

師:那麼通過查閱資料,你還了解到哪些信息呢?

學生可能彙報的內容:

1.關於黃鶴樓的資料:師:百聞不如一見:(播放錄像)這就是有着動人傳說的黃鶴樓,是中國三大名樓之一,是很多文人墨客喜歡光顧的地方,李白和孟浩然就是在這裏分手的,送別的地方多麼富有詩意呀。

2.關於廣陵:舊稱揚州。廣陵在盛唐時期經濟發達、文化繁榮,是當時的第三大城市,有着“雄富冠天下”的美譽。孟浩然要去的就是美麗繁華的揚州,李白多麼羨慕呀!

3.關於黃鶴樓和廣陵:出示長江圖,標出黃鶴樓和廣陵位置。理解“西辭”“下”意思。

4.關於李白和孟浩然: 師: 李白和孟浩然是志同道合、情趣相投的朋友。李白曾寫過:“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的詩句。

師小結:認真讀詩題,可以從中瞭解到詩歌的很多內容,通過查閱資料,我們知道了更多的知識,這對學習古詩是有很大幫助的。

三、藉助註釋,弄懂詩意,賞析佳句,入境悟情。

師:請同學們默讀這首詩,結合書中的註釋和手中的資料弄懂每句詩的意思,可以和別人交流一下。

1、指名讀第一句:指名說這句詩的意思。誰再來讀讀這句詩。你覺得把這句詩的意思讀出來了嗎?你想想,這黃鶴樓可是兩位好朋友經常飲酒做詩的地方,在這裏曾留下他們多少美好的回憶啊!而今天卻成了兩位詩人分別的地方。老朋友要走了,想想該怎麼讀?帶着你的感情去讀。聽老師讀。再指名讀,大家一起讀這句詩。

2、指名讀第二句詩,你理解“煙花三月”的意思嗎?(生可能讀書中的解釋)你自己是怎麼理解的?詩中的三月按我們現在的公曆來說是四月份,江南已是暮春時節,百花盛開,萬紫千紅。這個“煙”字實際上是個比喻,是指繁花似錦的景象,這時的江南,柳絮柳絮隨風飄散,遠遠望去,就像籠罩在煙霧裏一樣。因此稱“煙花三月”,是浩如煙海的美景。另外,“下揚州”是說孟浩然順流而下,這裏的“下”字讀的更輕快一些。聽老師讀“煙花三月下揚”。自己練習讀讀,再指名讀,全班同學齊讀這句詩。

師:這句詩被一位清朝評論家稱爲“千古麗句”,老師還記得《同一首歌》走進揚州的大型演唱會主題就是這句詩,真是千古名句!

3.我們把最後兩句連起來讀,誰來試試?生讀“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誰來講講這兩句詩的意思。

(1)品析“碧空盡”和“唯”含義。

師:三、四兩句詩作者描寫了一個感人的場面?你體會到了嗎?(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經漸漸遠去,而他還在江邊目送遠去的孤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逐漸模糊,消失在碧空的盡頭,可見目送時間之長。看到這樣一幅動人的場面,你想說點什麼呢?

(2)師:面對滾滾東去的長江水,李白思潮涌動,多麼希望這江水,把深情和祝福帶給老朋友啊!這江水不正是李白對老朋友的一片深情嗎?所以老師建議把“天際流” 的“流”字讀得長一些,師範讀。怎麼樣,感覺到這種情感了嗎?自己試試讀一讀。如果你還感覺不到,請大家看段短片,相信你會找到感覺的。(播放錄象)一起讀這兩句詩。

4.賞讀全詩,背誦全詩。

(1)自由組合練習讀。

(2)展示個性指名讀。

(3)師生互動背誦讀。

四、小結:同學們,我們的兩位風流瀟灑的詩人是在黃鶴樓這樣一個美好的地方,在煙花三月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送老朋友去繁華而美麗的揚州,這樣的離別少一些傷感,多了一些美好。因此,我們可以說李白和孟浩然的離別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李白沒有什麼悲傷和痛苦,而是多了嚮往和羨慕。

五、學習《送元二使安西》,比照感悟。

師:是不是所有的送別詩表達的主題都是這樣富有詩意呢?帶着這個問題,我們學習王維的一首著名送別詩《送元二使安西》。這首詩完全由大家自己學要求:1  先讀詩  2瞭解詩的大意  3比較一下這兩首詩有什麼不同?重點體會兩位詩人在送別好朋友時的心情和感受有什麼不同?

(一)學生自學

(二)學生彙報

1.指名讀這首詩。

2.說一說詩的大意。拓展:柳:唐代折柳相送的習俗。這首離別詩編入樂府,傳唱不衰,即《陽天三疊》。

3.比較兩首詩有什麼不同?

師:在這首詩中,我們看到不同於李白送別好友的時間、地點和背景,王維是在簡陋的客棧,在雨後的清晨送別元二去偏僻荒涼的安西,王維有些捨不得老朋友,對老朋友怎能不牽掛。如果說李白對孟浩然的分別是一種充滿詩意的離別,那麼,王維和元二的離別是一種深情體貼的離別。

(三)我們試着把這兩首詩連起來讀一讀。把兩種不同的離別之情讀出來。1 指名讀   2全體齊讀。

六、總結歸納,拓展延伸。

師:離別詩在唐詩中佔有相當大的比重,通過今天的學習,同學們一定有所收穫,希望課後同學們再多找些離別詩來讀一讀,看有沒有新的發現。我們找節課再來交流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