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地球與地球儀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地球與地球儀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地球與地球儀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①讓學生感知人類認識地球形狀的大致過程,感受前人勇於探索的精神,地球和地球儀教學設計。

②會用相關數據說明地球的大小。

③會觀察地球儀,瞭解地球儀的基本構造,並能製作簡易地球儀。

重點和難點

重點:會觀察地球儀。

難點:會觀察地球儀、使用地球儀。

教學準備

多媒體、教學地球儀、學生地球儀、乒乓球、鐵絲、膠布等。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

導入新課

同學們,在晴朗的白天,我們能夠看到太陽像一個火紅的圓球;在十五的夜晚,我們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圓盤。但是,我們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麼樣?我們自己卻不容易看見。站在地球的表面,我們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那麼古代人是如何瞭解地球是一個巨大球體的呢?時至今日,我們能在自然界找到哪些可以證明地球是球體的證據呢?

導課在於激發學生進入學習過程的興趣。

講授新課

一、地球的形狀、大小

①地球的形狀

展示課件地球衛星照片

提問地球是什麼形狀?

(學生看圖討論後會得出:是一個球體。)

引導地球是一個球體,在今天看來已經是再簡單不過的問題,在古代卻是一個難解的謎。人們對地球的認識,卻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展示課件教材圖1.1

學生討論學習,小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通過互相討論探究,達到自主學習的目的。

(天圓地方→天如斗笠→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球體→地球衛星照片)

提問我們生活在地球上,根據聽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說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狀的事例嗎?

a.(可能出現的事例);站在海邊,遙望遠處駛來船隻,總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見船身,而目送離岸的船總是船身先消失。

解釋假設地球是一個平面,我們會看到什麼現象?(學生討論)

這樣引入新知識點,有親和力,比較貼近學生生活,可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總結:如果地球是一個平面,我們會看到船由遠而近,由小變大,船的整體都能看到。)

b.(事例2)發生月食偏時,地球擋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給地球照鏡子,使我們看見了地球的球體形狀。(教師及時展示課本圖1.4月食照片幫助學生理解。)(教師及時表揚這些同學。)

c.還有地球儀和麥哲倫的環球航行。

提問還有什麼辦法可以證明地球是球形的?

(小組同學可以充分的討論,教師啓發、解釋。)

總結準確反映地球形狀科學證明是地球衛星照片。

討論從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中,你感悟到了什麼?(讓學生各抒己見發表自己的看法,教師要多鼓勵。)

總結任何一個真理的發現都不是輕而易舉的,需要付出艱辛的勞動,甚至以生命爲代價。

通過對該知識點的探究,使學生理解一個道理:一個真理的發現,需要多方考證,不能簡單下結論,培養學生一種爲探索真理而肯吃苦的精神。

②地球的大小

引入現代的科學技術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課件課本圖1.2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解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爲6357千米,赤道半徑爲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地球儀那樣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

引導學生在看圖的基礎上說出這些數據。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展示地球儀

學生觀看自己的地球儀。

提問觀察地球儀,請同學們動腦筋思考:

①地球儀與地球真實的原貌有什麼區別?

②地球儀在日常生活中有什麼作用?

啓發學生積極回答,不完整的讓其他同學補充,教師及時表揚、鼓勵、隨時啓發、糾正、解釋。

講述在學生總結的基礎上,教師再繼續總結補充地球儀的特點。

①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②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這樣可以方便我們瞭解地球的面貌,瞭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佈。

③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並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於確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④地球儀上還有一個能使地球模型轉動的地軸,而這個地軸在地球上卻沒有。

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地球儀的外貌,並與真實的地球作比較,使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自己總結地球儀的特點。這樣有利於培養學生髮散思維能力和歸納表達能力,還有利於學生理解、記憶所學知識的要點。

三、製作簡易地球儀

地球儀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提供了很多方便,同學們一定想擁有自己的地球儀。下面各小組利用準備的材料製作一個地球儀好嗎?

引導學生參看教材第4頁的活動進行製作。在製作過程中教師要及時指導,強調製作環節中的要領,通過製作地理儀起到鞏固本節知識的作用。最後,評出製作最好的優勝組,進行表揚。

通過製作起到了鞏固本節知識的作用。鍛鍊了學生動腦、動手習慣。

課堂小結

和學生一起回憶本節學習的主要內容。

地球與地球儀教學設計 篇二

教育目的:

1、瞭解構成地球的基本地形---陸地和水,認識和使用地球儀。

2、初步認識洲和洋,爲下一步學習地理學做準備。

活動準備:

1、裝有土壤的褐色瓶子、裝有水的藍色瓶子、空的白色瓶子各一個

2、手的縮微圖

3、地球儀一個

4、地球、洲、洋的標籤

活動過程:

一、走線活動:播放舒緩的走線音樂,幼兒自然進行走線活動。

二、在線上活動:談話---我生活的地球

三、蒙氏工作內容---認識地球儀

1、老師分別將裝有土壤、水、空氣的三個瓶子放到孩子面前。

(1)師:小朋友,你們說這些瓶子裏都有什麼?這三個瓶子裏有土壤、水、空氣。(把以上材料放在一邊)

(2)師:今天我們來觀察一下地球儀

2、認識地球儀。

(1)討論“地球”這個詞的意思。

(2)師:我們所看到陸地和水都只是地球的外部,而且我們每天看到的還都只是地球的一小部分。那麼我們怎樣才能看到整個地球呢?(幼兒進行討論後請個別幼兒發言。)

(3)師:我們可以開車圍繞它跑,還可以乘飛機圍繞它飛,這樣做可以看到地球更多的部分。但是仍不能看到全部地球。地球太大了,在現實中,我們不可能看到它的全貌。

(4)出示手的縮微圖,師:“畫手的輪廓圖時,我把它縮小了,這樣就能把它畫在小紙上。”

(5)把地球儀放到幼兒面前,師:“如果我想一次看到整個地球,就可以按照它的樣子把它縮小,製作成一個模型,這樣就能看到全部了。”

老師指着地球儀:“這叫地球儀,它不是真實的地球,只是地球的一個模型。當我們轉動地球儀時,我們能看到地球的各個部分。”(教師轉動地球儀並請幼兒觀察。)

師:“你們看到了什麼?(鼓勵孩子討論他們看觀察到的東西,)

(6)師:“你們知道這些藍色的區域在地球儀上代表什麼嗎?(教師用藍色瓶子裏的水做提示,進行引導孩子。)

師:“地球儀上的藍色區域代表的是水。”

(7)師:“你們說這些褐色的區域在地球儀上代表什麼?(用裝有土壤的褐色瓶子引導)

師:“褐色的區域在地球儀上代表陸地。

(8)師:“雖然我們看不到,但地球的四周都被空氣包圍着。”(用空的白色瓶子做提示。)

(9)師:“地球上有廣闊的陸地,我們給每一片陸地起一個名字---洲。請小朋友指出一個洲。(請每個幼兒分別指出一個洲)

(10)師:“一大片水的區域我們叫做 ‘洋’。

(11)給幼兒發“地球(globe)”“洲(conti-nent)”“洋(ocean)”的標籤,讓他們配對。

4、整理教具,放回教具櫃。

地球與地球儀教學設計 篇三

設計思路

經緯線和經緯網的學習和掌握,是進行區域定位的基礎和依據,也是整個中學地理教學中的一個基礎。但經線、經度、緯線、緯度等名詞多爲空間概念,而七年級的學生因年齡較小,缺乏理性思維,同時其空間想象能力亦不夠,學生理解這些概念較爲困難。因此本節的教學成爲中學地理教學的一個難點。怎樣幫助學生對這些空間概念建立直觀的感知,瞭解這些名詞、概念之間的區別與聯繫,是本節教學設計中解決的主要問題。

通過對學生特點和教學內容的分析和研究,設計了提出問題→分組討論、探究→嘗試解決問題→教師點撥的教學思路,採取(1)利用地球儀、地圖等直觀教具;(2)小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3)教師精講、點撥,總結規律等措施,以達到教學目標和落實新課程的理念。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認識地球儀。瞭解赤道、緯線、經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它們。

2、明確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

能力目標

掌握經線、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能夠進行對比分析,培養分析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

1、瞭解赤道、緯線、經線的定義,能夠在地圖、地球儀上準確地找出。

2、掌握經線和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能夠進行對比分析。

教學難點

1、掌握經線和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

2、東西半球的判定。

教學方法

討論法、歸納法等相結合。

教學媒體

地球儀、地圖

複習

1、描述地球的真實形狀。

2、說出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

思考、回答

鞏固上節課所學內容,並引入新課。

導入新課

由於地球太大了,人們無法看到它的全貌,研究起來非常麻煩。於是,人們仿照地球的形狀,並且按照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製作了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注意觀察地球儀,在上面能看到什麼?

觀察地球儀、思考

引起學生對地球儀探索的興趣。

認識地球儀

展示並轉動地球儀,組織學生閱讀課文、討論。

1、地球儀的作用。

2、在地球儀上找出地軸、兩極、赤道、極圈、迴歸線、經線、緯線、經度、緯度。

3、南極和北極各用什麼字母表示?

教師點撥:地軸只是一個假想的軸,和地球儀上的線和點一樣在地球上是不存在的。

觀察地球儀,小組交流,初步掌握、理解基本概念。

讓學生通過實際觀察認識、瞭解地球儀,直觀,印象深。

經線和緯線

組織學生觀察地球儀和地圖,思考、討論以下問題,並填寫表格:

①什麼是緯線?緯線是什麼形狀的?

②各緯線長度的變化有什麼規律?

③找出最長的一條緯線,這條緯線把地球分爲哪兩半球?

④經線在形狀、指示方向、長度的分佈三個方面與緯線有什麼不同?

⑤經度是以哪條經線爲起點的?

⑥經度的標度範圍是多少度?

⑦對比緯度的變化規律,說明地球儀上經度的變化規律有什麼特點?

⑧東西半球是如何劃分的?這樣劃分的意義是什麼?

⑨在地球儀上找出主要位於東半球

和西半球的大洲,並說出它們的名稱。

經線

緯線

定義

形狀

長度

指示方向

特殊經緯線

度數的變化規律

半球的劃分

小組交流、討論,對比分析經線和緯線的特點、分佈、變化規律,並填寫表格。

①通過對比分析,使學生對經線和緯線有個全面而深刻的認識。

②通過交流、討論等方式的學習,使學生能表達自己學習的體會、看法和成果,學會與別人交流、合作。

鞏固

要求學生在地球儀找出赤道、160°E和20°W組成的經線圈,出示《南北半球的劃分》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圖,使學生知道他們是重要的經緯線。

觀察地球儀,找出三條經緯線,說出它們的意義。

通過對比分析,加深學生對東西半球、南北半球的劃分界限的理解和掌握。

利用經緯網定位

1、說出幾個地理事物的名稱,請同學們在圖上找出。

2、教師指出:地球儀上經緯線、經緯度的作用,就是爲了確定地表事物的位置、方向、範圍等地理特徵。

同學說出自己判斷的依據。

使學生明確經緯網的作用———定位。

鞏固與拓展

出示右圖,要求學生填表並尋求判斷的規律。

學生討論、研究,與同學交流自己的看法,共同尋找簡單、可行的判定方法。

①加強學生間的合作學習。

②培養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點撥

以方格狀經緯網圖爲例說明經緯度的判定方法

1、先定方向:

一般定向法——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2、判定經線和緯線

根據經線和緯線的概念得知:經線指示南北,緯線指示東西,這樣我們就可以判斷出哪是經線、哪是緯線以及經度和緯度。

介紹東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1、說明判定方法:

2、解釋:在判定東西半球時,先看經度的度數,如果小於20,不管是東經還是西經,都在東半球上;如果大於160,不管是東經還是西經,都在西半球上;不在這一範圍的,東經的就在東半球,西經的就在西半球。

學生把自己總結的規律和判定方法與教師講的作比較,找出適合自己的方法。

①通過總結規律的方法達到分解難點,突破重點的目的。

②使學生掌握判斷經緯度和半球的方法。

鞏固

指導學生繪製經緯網,並繪出主要的經線、緯線。如赤道、南北迴歸線、南北極圈、0度經線、東西半球的分界線等。

繪圖

鞏固知識

引導學生總結本節內容

小組合作總結

培養學生歸納

能力

板書設計地球和地球儀(二)

一、地球儀──地球的模型

二、經線和緯線(列表)

東西半球的判定方法

三、經緯網——定位

教學反思

改變地理學習方式是新課程標準倡導的基本要求。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中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於探究、勤於動手,以培養學生蒐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這節課的教學設計,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方式中以教師講解爲主的缺點。通過採取小組合作及自主探究等學習方式,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培養學生積極思考的能力、加工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自主學習的能力,使學生在探究中質疑,在合作中培養合作意識。這樣,教學過程不僅是一個認知過程,也成爲學生學習交往和合作的過程,學生主動學習的意願得到極大的提高。

但在教學中,我們應注意以下問題:

①問題的提出應明確、有針對性,能激發學生學習慾望,是學生樂於思考和能夠解決的問題。

②學生的參與應採用思考、討論等簡單方式。這樣有利於絕大多數學生比較同步地進入學習,快速進入狀態,開展合作,提高課堂的教學效率。

③學生的探究、合作,必須是在教師指導下的學習,學生的討論要有主題、有方向、有目標。

④重點的突出和難點的突破,有待教師的精講和點撥,使學生學會解決問題的方法。

地球與地球儀教學設計 篇四

大家好!

今天我講的課題是《地球與地球儀》複習課。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進行一下分析: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根據新的地理課程標準提出了“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的基本理念,變革了原來“學科中心”、“知識本位”式的課程體系,而採用行爲目標方式表述內容,以促進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中,通過探究和體驗的過程去獲得知識,形成能力和正確的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而不再陷入死記硬背、應試教育的泥潭。

2、教學目標

根據地理課標準的要求我設置了本節課的三維目標。

教學目標:複習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和描述地球大小的相關數據;鞏固經線和緯線的概念,掌握經度、緯度的含義;熟悉特殊的經線和緯線;掌握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熟練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學重點:準確辨認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熟悉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劃分;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學難點:東西半球的劃分;利用經緯網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

本節課是精心設計的信息整合課件,儘可能地尊重學生、鼓勵學生、相信學生、引導學生,激發學生們的學習興趣,化被動爲主動,讓學生們在快樂的氛圍中主動探討、合作交流,由淺入、循序漸進,讓學生學會自覓知識,自得方法,使他們樂學,也會學。

2、學法分析: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在課堂中,學生們主動參與到課堂中,人人動手動腦,在輕鬆的學習環境中發揮每個同學的自主性,使得學習的過程很愉快,同時又漸進地掌握了學習的方法,有利於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在有張有弛,輕鬆愉快的課堂氣氛中,學生將不再覺得學習是一種沉重的負擔,理解知識、消化知識的速度和程度也會大大提高,從而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

三、說教學程序

根據新課標的要求,爲了充分體現“以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的教學思想,實現教學目標,教學設計如下:

1、開門見山、直入話題

2、溫故知新、知識梳理

梳理本節課的知識點,理順學生的學習思路,通過表格填充的方式,加強學生對知識點的鞏固和記憶。

3、活學活用、檢測效果

通過學生對問題的解答,來檢測其對各知識點掌握的情況。

4、課堂練習、我來解答

此環節設計了交織經緯網、合作探究、小試身手三個環節,通過學生完成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能力訓練題,而教師根據課堂反饋及時糾錯的方式,來強化學生對知識點的理解。

5、分析總結、建立框架

通過階段性的歸納總結,引導學生找出所學的知識規律,以便更好的運用它。

6、學以致用、提高能力

例舉與學生熟悉的生活有關的問題,培養他們理論聯繫實際的能力。

7、課堂小結、鞏固效果

一是知識的小結,二是能力要求的總結。

8、佈置作業、延外課堂

通過對自主練習與難點突破環節的設計,將學生的的學習與課內延伸至課後,提高學生主動學習的能力。

地球與地球儀教學設計 篇五

一、說教材課標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上冊教材內容,主要以地理知識爲主。學生從社區、城市和村落開始瞭解,再到對地圖的認識,然後是對世界大洲大洋和地形地貌的分佈、各類型氣候的特點及人口、語言、宗教的分佈和各國特點的熟悉,學生在完成了這些基礎性知識認識之後,接着要學習地理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工具——地球儀。這是在學習探究一《地圖上獲取信息》的基礎上,把平面的地理知識放在一個立體的空間加以深化,併爲學習以後的地理知識建立一個直觀的地球空間,因此,本課內容在整個七上的教學體系中有着承上啓下的作用。

本課教材的設計在內容結構上顯示了新教材鮮明的特色,那就是趣味、活潑,從具體到抽象,最終再回到具體,完全符合國中學生的認知特點。全課內容分觀察地球儀與使用地球儀兩部分,先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引起學生豐富的想象,然後深入到抽象的經緯線知識,最終回到對具體的中國地理進行分析。

與本課內容對應的課標是:

1-4-1認識地圖三要素,知道地圖的基本種類,運用地圖獲取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認識地球儀)

1-4-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從地圖中獲取信息)

二、說學情目標

因爲七年級學生的立體空間感不強,而本課內容則是從空間上去把握經度、緯度、經線、緯線,並在觀察的基礎上使用地球儀,即利用經緯網定位,這是學習地理的基礎,但對七年級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解決這個難題最好的方法就是準備一個實物地球儀,讓學生去感受地球儀,認識地球儀,最終在自己的腦海中形成一個地球儀。

本課的教學目標:

(1)能通過觀察地球儀瞭解其基本構造,掌握經緯線、經緯度的特點。

(2)學會利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地理位置。

(3)知道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緯度帶的劃分。

根據學情,分析教學目標,我認爲本課教學重點和難點是:

重點:經緯線和經緯度的特點、根據經緯網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難點:經緯線和經緯度的特點。

三、說教學方法

本課內容在教學方法的選擇上,將注重學生興趣的激發,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努力營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氛圍。本課教學時可採用媒體直觀教學、實物直觀教學、實踐教學,這樣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思維,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並提升運用地理知識的能力。

在學習方法上,主要採用探究學習方式和小組合作學習方式、交往式學習方式。

四、說學教預設

爲了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本課設計如下:

第一環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浩瀚的宇宙中有生命存在的星球——地球,是一個巨大的球體,人們爲了便於認識和研究,仿照地球製作了模型——地球儀,今天請同學們以“外星人”的身份(微信開啓畫面,在太空看地球),利用地球儀來了解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導入新課。

第二環節:分組學習,合作探究

地球儀就像一本內容豐富的“大字典”,從中可以查到很多知識。

分組觀察地球儀,給同學們3分鐘的時間,仔細觀察,比賽哪組觀察到得東西多。並在學生觀察到得內容中,歸納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的不同特點(以探究表格的形式),並適時引出北極、南極、東西半球的劃分。

可以穿插問題“爲什麼東西半球的劃分是西經20度和東經160度構成的經線圈,而不是0度和180度經線來劃分,以激發學生的好奇心。

在這一過程中落實教學重點:經緯線、經緯度的特點,因爲這是在學生自己觀察、探究的過程中歸納和總結的,所以掌握的知識會更加紮實,同時還可以提高他們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歸納能力。並引導學生學會使用觀察事物的一般方法:遠——近,整體——局部,不同角度觀察等。

第三環節:聯繫實際,學以致用

經緯網的教學,重在應用。在書本探究的基礎上還可以增加幾例探究的內容,使學生學會較熟練地使用地球儀,強化對地球儀作用的瞭解。

1、本環節繼續探究課本中北緯40度東經116度、北緯30度西經90度、南緯34度東經115度、南緯16度西經119度的地方。

2、探究中國的疆域東南西北四至點的位置,聯繫中國的位置判斷中國所處的緯度帶和溫度帶,以此落實低、中、高緯度的劃分,時差等地理知識。在解釋五帶劃分時,引導學生通過圖冊瞭解一些五帶的自然環境特徵。

在這一過程中落實教學重點和難點。學生在探究過程中既能積極參與,又有很大的學習興趣,還能真正做到學以致用,提升能力。

第四環節:鞏固小結,教學延伸

(一)請學生自己談學到的知識。

(二)課外拓展:爲什麼地球儀上地軸是傾斜的?地球作爲宇宙天體之一,是怎樣運動的?

五、說教學預想

本課教學以活動爲線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活動中探究,在探究中提升,我相信學生會學有所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