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教學設計(多篇)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教學設計(多篇)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爲”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合作、研討性學習,弄清伽利略是怎樣不盲目迷信權威的話的,體會含義深刻的句子。

情感與態度:學習伽利略獨立考慮,敢於破除迷信,尊重實踐的科學精神和認真研究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點]:

能理解伽利略怎樣用實踐來證明亞里士多德的話是靠不住的。

[教學難點]:

初步學習通過對具體事例和人物的動作、語言等描寫來表示人物品質的方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課件

[教學時數]:

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1、這節課我們認識一位偉大的科學家,他就是17世紀意大利的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利略、誰能結合課前蒐集到的資料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同學展示課前蒐集的資料、互相補充,對伽利略有一個感性的認識)

2、(出示課文插圖)同學們,這就是意大利著名的比薩斜塔,1590年,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就在這裏做了舉世聞名的實驗。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下面就請同學們自讀課文,去感受這次意義重大的實驗。

二、檢查預習,學習生字詞。

1、掌握“違、妄、執”三個字的讀音。

2、重點字的書寫提示。

讓同學仔細觀察課後生字表的漢字,找出容易寫錯的地方,並讓同學在本子上寫一寫自身容易寫錯的字。

3、同學快速默讀課文。

4、考慮文章寫了一件什麼事?文章的主要人物是誰?

三、結合重點語段,感知人物形象

1、結合課文內容填空,並說明理由。伽利略是一個()的科學家。

2、指名朗讀能體現伽利略善於考慮的品質的語句。並讓同學結合課文的句子理解“信奉”一詞的意思。

3、齊讀第三自然段,把有關伽利略考慮過程的句子劃出來。

4、四人小組討論伽利略的疑問是怎樣發生的,並用簡單的方式說明伽利略的考慮過程。老師進行適當的點撥。

5、指導同學有感情朗讀,讀出伽利略思維的嚴密,注意“假如……那麼”“……但是”“假如……就……”這樣的關聯詞語。

四、昇華情感,小結課堂內容

五、安排作業:

1、謄寫課後的生字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考慮:伽利略爲了證明自身的想法是正確的,是怎樣進行試驗的?他人有哪些反應?

第二課時:

(一)講讀課文第三自然段

1、齊讀第三自然段。考慮:亞里士多德講過什麼話?伽利略對這話是怎麼看的?

2、伽利略爲什麼懷疑亞里士多德說的話?他是怎麼想的?

3、伽利略的分析,是把亞里士多德的話當作兩種假設,推出兩個結論。這兩個結果一樣嗎?是什麼樣的結果?

4、他打算怎麼做?

(二)朗讀課文第四自然段

1、讀後考慮:伽利略是怎樣用事實來證明的?

2、爲什麼要進行多次試驗?

請找出能反映試驗多次的詞語,說說它的意思。

3、伽利略多次試驗的結果怎樣?

4、齊讀這段話。

(三)朗讀第五、六自然段

1、齊讀後考慮:在斜塔上做公開試驗前,人們是怎樣想的?

2、人們爲什麼會這樣想?

3、當看到試驗結果時,人們的態度有什麼改變?

4、這說明什麼?

小結:

1、讀了這篇課文,伽利略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

2、這篇課文在寫作上有什麼值得我們學習的?

(四)板書設計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懷疑(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不迷信

伽利略分析(兩個相互矛盾的結論)——善於考慮

試驗(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科學態度

(五)課堂作業設計

朗讀課文。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12個生字。能根據上下文理解“信奉、固執、膽大妄爲”等重點詞語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試驗過程,學習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執著求實地探求科學真理的精神。

4、初步學習通過典型事例和人物心理、言行表現人物品質的寫法。

教學過程

一、看圖導入新課:

出示課文插圖,認識這座塔嗎?這就是世界聞名的——比薩斜塔。它之所以聞名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它在建築過程中就已經傾斜,但至今不倒;另一個原因是在1590年年輕的數學教授伽利略就是在這座斜塔上做了著名的實驗——“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板書)

齊讀課題。

二、初讀感知課文

1、自由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句子,想想課文主要寫什麼。

2、讀後交流:

(1)出示第一組詞:着地 當作、膽大妄爲 不容更改的確、違背

發現了什麼?(多音字)

(2)出示第二組詞語:辨辯辮    (     )論家     不尋常    解答

你覺得應該填哪個?怎麼區別這三個字?(一點一撇仔細辨,中間有言來爭辯,找根絲線紮成辮)

用這三個詞,說說讀書時期的伽利略。

(3)出示第三組詞語:伽利略、疑問、試驗、比薩斜塔

用上這四個詞來介紹一下課文主要講什麼?

三、聚焦“膽大妄爲”

1、當伽利略宣佈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時,人們有什麼反應?

出示:有的說:“這個青年真是膽大妄爲,竟想找亞里士多德的錯處!”有的說:“等會兒他就固執不了啦,事實是無情的,會讓他丟盡了臉!”

2、自由讀這兩句話,說說你讀出了人們對伽利略是一種怎樣的態度?從哪些詞看出?

3、你能通過朗讀來表現出當時人們對伽利略的態度嗎?

4、過渡:當時的人們對伽利略的評價是“膽大妄爲”、“固執”,請你再細細地品讀全文,哪些地方讓你感受到伽利略真是“膽大妄爲”,極其固執,用浪線畫出有關句子。

四、感悟人物形象

(一)研讀“膽大”,感受“懷疑”之勇敢

1.出示語句:“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2.研讀。通過圖解、數學算式理解伽利略通過假設推出的兩個不同結論。

3.深思。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觀點進行大膽地懷疑,會遇到什麼麻煩?請自由讀第二自然段來回答。

(1)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責備”等詞語感悟人們對亞里士多德的信奉已經到了盲目迷信、盲目崇拜的地步。

(2)補充資料:亞里士多德(前384—前322年),古希臘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偉大的哲學家、科學家和教育家之一。馬克思和恩格斯曾稱亞里士多德是古希臘哲學家中“最博學的人物”。他把科學分爲理論的科學、實踐的科學、創造的科學。他在生物學、生理學、醫學等方面都有突出的貢獻。他還被人們稱爲“人類的百科全書”。

(3)引讀:難怪那時候,研究科學的人——(生接讀),把這位兩千多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接讀)  誰要是懷疑亞里士多德,人們就會責備他——(接讀)

漫漫2千多年,誰都不會違揹他!誰都不會懷疑他的話——(接讀)但25歲的伽利略卻這樣想——(接讀)這難道不是膽大妄爲,固執透頂嗎?

(二)品讀“妄爲”,體味“試驗”之嚴謹

1、出示語句:“伽利略帶着這個疑問反覆做了許多次試驗,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的確說錯了。”

2、朗讀感受“反覆試驗”。

(1)換詞比較:用“重複”換“反覆”行嗎?兩者有什麼不一樣?

(2)設境想象:伽利略反覆做試驗,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麼不同?(高度不同、球的質量不同、試驗地點不同、天氣、風力等試驗條件不同……)

(3)你從反覆做了許多次試驗中感受到什麼?(感受伽利略治學的嚴謹。)

(三)對話“固執”,感悟“真理”之堅守

1、出示句子:他向學生宣佈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佈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

2、語言轉換:如果你是伽利略,請你現場向你的學生宣佈——(訓練)

3、情景對話:如果你是伽利略的學生,聽到教授這樣的宣佈,你會對他說什麼?

4、體會“固執”:伽利略堅持要公開試驗,遭受的僅僅是嘲笑譏諷的壓力嗎?

屏幕閱讀有關布魯諾的資料,追問:面對人們的嘲諷,面臨懷疑權威將要受罰的危險,伽利略爲什麼還是要堅持試驗?

5、想象補白:當看到兩個鐵球同時落地,伽利略走下斜塔時,人們有什麼表現?用“伽利略走下斜塔,人們        。剛纔還嘲笑他的人說:          ;信奉亞里士多德的科學研究人員說:         ;曾勸阻伽利略公開試驗的學生說:             。”的句式選擇一句來說說當時的情景。

(四)小結:此時,如果還用“膽大妄爲”“固執”來評價伽利略,你覺得這兩個詞的內涵應該是什麼?你讀出了一個怎樣的伽利略?(不迷信權威、勇於探索、執着追求)

五、品味文本主旨

1、出示句子:“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全都是對的。”

2、自由讀,說說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3、讀了這篇課文,你想說什麼呢?請你用一兩句話把自己的感受寫出來。

4、古人云:“盡信書,不如無書。”仔細讀讀課文中第4段中寫伽利略試驗結論的話,你會發現也有值得懷疑的地方。(“同時從高處落下”應該改成“同時從同一高度落下”。)

5、結語:伽利略說:“科學的真理不應該在古代聖人的蒙着灰塵的書上去找,而應該在實驗中和以實驗爲基礎的理論中去找。”科學在不斷地進步,許多新的領域等待着我們去探索,願我們都能像科學家們那樣,做勇於探索、不懈追求真理的人。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教學設計 篇三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雜談

【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富堨中心國小 朱健華】

〖活躍課堂氣氛 提高學生素質──陶行知教育實踐談·在教學中“敢探新理”,讓學生敢於懷疑和否定權威〗

偉人名人說的、書上寫的、老師家長講的,在孩子們心中是權威。如果讓孩子絕對相信權威是永遠正確的,久而久之,必然造成迷信和盲從,缺少創造的勇氣。如《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一課,我通過伽俐略敢於懷疑亞里斯多德的話,並通過公開試驗證明自己的懷疑是正確的。讓學生知道偉人名人也是人,也有錯的時候,以增強學生懷疑權威、否定權威的意識。

【廣東省廣州市天河區長湴國小 屈 瑛】

〖在國小語文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科學素質·昇華思想,培養科學的品德〗

求實、創新、協作、奉獻的科學品德是從事科學活動的靈魂。使國小生從小了解科學並從事科學活動,從而培養他們客觀求實的態度和對科學的獻身精神至關重要。這對他們的一生都會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語文教學不能忽視這方面的教育。在教學中,我們可以結合課文中出現的科學家的生平事蹟以及思想品德教育的滲透來進行。《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這篇課文是介紹十七世紀意大利偉大的科學家伽利略所做的一次著名的實驗。伽利略是意大利著名的物理學家,他一生精心研究數學、物理和天文。他不僅有頑強的事業心,而且勇於向宗教迷信和錯誤思想作鬥爭。他25歲時,用求實精神批判了當時已經在科學界統治了近兩千年的亞里士多德的錯誤觀點。在教授本課時,我們可以在揭題時,較爲詳細地介紹這位著名科學家的生平事蹟。在講授課文時,引導學生對內容進行分析的同時,體會伽利略當時面對的種種困難及他爲了驗證亞里斯多德的話是錯誤的,反覆實驗,最後才決定向世人公佈的嚴謹求實創新的精神,使學生對他勇於質疑、大膽地向權威挑戰、堅持真理、勇於獻身科學的偉大的精神有深刻的瞭解,對他產生敬仰,並受到感染,得到教育,使他們以後不論從事何種職業都能夠不盲目迷信權威,頑強奮鬥,不斷進取。

【廣東省深圳市福田區皇崗國小 李錦華】

〖淺談如何在語文教學中滲透思想品德教育·學校應以德育爲首,教學爲主,育人爲本〗

課堂教學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途徑。因此,教師在課堂中必須依照教學目的,把知識教學與思想品德教育有機地結合起來。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講的是三百多年前發生在意大利比薩城裏的一個有趣的故事,年輕的數學家伽俐略敢於破除迷信,向當時研究科學的人最信奉的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所說的話敢於提出疑問,並且用試驗證明亞里斯多德說的話是錯誤的。我先讓學生理解有關詞語:“信奉”是什麼意思?當時研究科學的人們是怎麼樣信奉古希臘大哲學家亞里斯多德的?讓學生體會,當時要破除迷信的難度有多大,再向學生介紹伽俐略當時是什麼樣的情況:只的二十五歲,數學教授,一個那麼年輕的人,有人相信他嗎?但他不怕困難,勇於面對困難,自己反覆試驗,結果他的懷疑是對的,的確是亞里斯多德的話是錯誤的。結果他敢於挑戰迷信,在比薩斜塔上作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同時從高處脫手同時着地的試驗。他那種勇敢的精神是值得大家學習的。讓學生明白即使向亞里斯多德那麼有名的人說的話也不是全都是正確的,讓學生從小有是非觀念,不要忙目崇拜別人。

因此,作爲教師應該根據教學目的,在課堂教學中適當地向學生滲透思想品德教育,使教學工作與德育工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做到教書育人。

【江蘇省張家港市東萊國小 錢 芳】

〖關於小語活動化教學的幾點反思·克服“生硬”立足“靈活”〗

古語曰:“橘生淮南則爲橘,生於淮北則爲枳。”這其中蘊含一個道理,事物的繁衍生息都有其適應的環境。由此看來,我們搞語文活動,固然可以借鑑別人的成功經驗,但也應因地制宜、靈活變通地開展,切忌“生搬硬套”。往往別人開展得有聲有色的活動,自己用來時不一定就順理成章,水到渠成。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結合課文實例,靈活變通地開展各種形式的活動。

訪一訪。讓學生當一回記者,採訪充當課文中人物角色的同學。這種形式的活動放在課文教完後進行有助於鞏固學習所得,學生也喜歡。比如《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一文,學習到伽利略在比薩城斜塔進行公開試驗時,選幾位同學扮演記者角色,向扮演圍觀者的同學進行採訪,贊成亞里士多德的“10磅重的鐵球比1磅重的先着地”,還是贊成“伽利略的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當記者的同學只有對課文有較深的理解,才能靈活應變;被問的同學也只有熟悉課文,纔會說話流暢,具有哲理性。

【安徽省黃山市徽州區巖寺國小 朱華青】

〖運用“小組合作學習”模式,優化語文課堂教學·引導獨立思爭,爲小組合作學習打下基礎〗

美國教育家布魯巴克認爲:“最精湛的教學藝術,遵循的最高準則就是讓學生自己提問題。”提問往往是學生求知慾的流露,是創造性思維的開端。因此,在學生的小組學習過程中,教師必須給學生以充分的讀書時間,保證學生有足夠的獨立思考問題的空間,引導學生學會思考,鼓勵學生質疑提問,使學生樂問、勤問,鼓勵學生多方求問,然後教師提出經過認真整理、能夠體現教材重點和難點的問題,使小組討論有價值。如在學習《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時,教師根據同學們所提的問題,設計這樣的討論題:伽利略爲什麼有信心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伽利略爲什麼要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伽利略在比薩斜塔上做公開試驗是否“違揹人類的真理”,他的表現是否“膽大妄爲”、“固執”?學生根據老師提出的問題,有目的、有重點地去讀書、思考,並且在弄不明白的地方做上記號,以便於在討論過程中虛心討教。

【湖北省潛江市王場鎮國小 高志林】

〖如何引導學生找準課文的探究點·引發學生聯想,發展學生創造性思維處〗

《國小語文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之三明確提出,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教學內容的確定,教學方法的選擇,評價方式的設計,都應有助於這種學習方式的形成。要逐步培養學生探究性閱讀和創造性閱讀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創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節,拓展思維究竟,提高閱讀質量。

探究,就是探索研究。就是教學每一個閱讀材料時,先找準一個探究點,並由此深入下去,最終完成教學目標。這個探究點一定要起到對學習材料的提綱挈領作用。要組織、引導學生進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首先要引導學生找準文章的探究點。

亞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維是從疑問和驚奇中開始的。也就是說,問題是創新的開始,沒有問題就談下上創新。古人說:“情以物興,物以情觀”,這說明感知、思維和情感想象活動是互相聯繫結合的。比如,《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中亞里士多德曾經說過:兩個鐵球,一個10磅重,一個1磅重,同時從高處落下,10磅重的鐵球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的10倍,但伽利略對這句話產生了疑問,認爲:如果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拖住落得快的,落帶來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不同的結論,這怎麼解釋呢?教師組織學生分小組學習,進行研究,爭論十分激烈,其中有6個同學分別上臺演試,其餘的分小組試驗,證實這兩位科學家所說的是否符合事實,其中一個學生通過反覆演試,證實了伽利略的推斷是正確的,但也提出了質疑,爲什麼重10磅和1磅的鐵球都同時着地呢?鐵球落地與重量之間又有什麼關係呢?討論的相當激烈。這一場面,既提高了學生的思維想象能力,又培養了學生大膽質疑的勇氣。

不同的課文,探究點是不一樣的,所以需要我們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引導學生從實際出發,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認真分析、思考,準確找準課文的探究點,做到牽一髮而動全身,實現層層深入,步步推進,幫幫助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提高閱讀能力是十分重要的,也是非常關鍵的。

【福建省廈門市演武國小 餘曉宴 黃秀賢】

〖信息技術環境下語文教學中創造性思維的培養·利用信息技術,培養學生的聯想與想象〗

啓動思維:

課堂上老師每講完一個問題,都留給學生一些時間,讓他們想一想有什麼疑點,有什麼想不明白,對教師所講的觀點自己是否閃出不同的想法,哪怕是一句話,一個詞,一種意念,一點點潛意識活動,都一一記下來,最好能將自己的想法和理由細細地予以追記。通過訓練使學生的思維日益敏銳,促進學生由潛意識向顯意識的轉化。如:《兩個鐵球同時着地》課件出示了課文中的兩句話:“當時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伽利略才25歲,已是數學教授。”當老師引導學生思考書上的這兩個句子是否有矛盾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暢所欲言,很快發現書上這個地方不嚴密。因爲一個25歲的年輕教授也算是一個研究科學的人。當課件演示十磅重與一磅重的鐵球在比薩斜塔同時着地時,學生提出疑問:這個塔是斜的,兩個鐵球能否同時着地?兩個鐵球同時脫手是否得加上一句:同時從同一高度上落下,這樣才能同時着地。顯然,學生的思維相當活躍與敏捷。

【江蘇省徐州市鼓樓區教研室 高林生】

〖語文教學中創造思維的培養·國小語文教學怎麼辦〗

我們在談及創造思維培養問題的時候,一定不能忘記這是在國小語文教學領域內進行的,它必然要考慮語文教學特有的限制和規律。當然,這樣說也並不意味着不可滲透、融合,但滲透與融合絕不意味着疊加或取代。

多年來,我們的語文教學總是走不出“高耗低效”的怪圈,原因固然很多,但非常重要的一條,那就是對國小語文教學的定性和定位不準。就拿教《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來說吧,主要是要達到以下兩個目的:

一是要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學會課文是如何遣詞、造句、謀篇佈局……把這件事情記述清楚的。這既是語文“語”的特性所決定的,也是要打好知識“底子”的必需。

二是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感受伽利略那種敢於突破陳規勇於實踐的精神,並從中受到薰陶,打好精神品質的“底子”。因此,瞭解伽利略實驗的過程主要應依賴誦讀和理解課文來解決,而不是通過如法炮製式的課堂演示。再說,這樣的演示,只是重複前人的經歷,而且是學生在生活中能夠了解或掌握的常識,(若學生真的不瞭解,真要演示“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情景,倒不如找兩位體重不同的學生從板凳上同時跳下,既省事,又有趣)培養學生創造思維的價值自然是十分有限。另外,課文是學習語言文字的範例,一節課就那麼幾十分鐘,生字還沒有完全掌握,課文還沒有讀熟,卻要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去再現如何“落”、如何 “撈”的過程,必然會大大沖淡或抑制了學習語言文字所必須的注意,科學嗎值得嗎?

【蘇州工業園區新城花園國小 範騁宇】

〖信息技術與學科資源的整合實踐研究〗

在預習了課文《兩個鐵球同時着地》後,學生拿了下載的文章到班級傳看,原來他們找到了一些材料,證明伽利略根本就沒有做過那樣的重力實驗;在他臨去世之前,他的一個學生做了這一實驗,但因爲空氣阻力作用的結果,竟然證明了希臘的亞里斯多德是“正確”的;學生們還了解到隨着技術的進步,當年伽利略無法完成的試驗,現在終於成功了;甚至還了解到近年來的真空實驗結果得到了令人更爲吃驚的結論:在真空中,羽毛竟然比鐵球先着地!400年前伽利略的猜想,又被推翻了。學生們熱烈的交流着討論着,興奮的眼神閃現着尊重科學,大膽懷疑,勇於探求真理的理性光輝。學生們在網絡資源利用的過程中精神世界得到了豐富與發展。

網絡只是環境,探究只是手段,網絡資源的有效利用,目的在於營造開放的學習空間,促進學生積極主動的社會性知識的建構,同時,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改革教學模式,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這種通過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帶來的課堂教學面貌的改變,帶來了學習方式的變化。我們在探索研究的過程中,越來越多的感受到不應該只是通過技術把教學信息封裝到教學媒體之中傳遞給學生,而應更多地讓學生作爲設計者,用技術作爲工具來分析世界,獲取信息,解釋和組織自己的知識,向他人表達自己的知識。同時通過協作學習及個別化學習的相互補充,增加學習趣味,獲得情感滿足;促進學科綜合,實現知識拓展;增進思維深度,培養創新品質。

【黑龍江省大慶市景園國小 楊錦蘭】

〖如何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鼓勵質疑,遷思求解,強化獨立閱讀〗

又如:《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一課,學生問“亞里士多德不是一個騙子嗎”我沒有立刻解答,而是讓學生課下查資料,證明亞里士多德不是一個騙子,而是一位很著名,很有學問的科學家。進而明白了任何一個人都容易犯錯誤,我們必須不迷信權威,敢於提出問題,進行實驗,以求真理。

【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榜頭中心國小 陳紅霞】

〖更新理念 注重探究·動之以情,激發自主探究的興趣〗

著名的教育家皮亞傑指出:“兒童是有主動性的人,他的活動是受興趣和需要的支配,一切有成效的活動須以某種興趣做先決條件。”興趣是一個人求知的中國,是學生進行創造性學習的先導與內在動力。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情感,使之積極主動地參與探究,就必須要求教師要創造性地教。《語文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創造性地理解教材和使用教材。教師要善於抓住學生好奇心的心理特點,巧妙地處理教材,撥動學生的心絃,激發探究慾望。如引導學生預習《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這篇課文,我請一個學生雙手平推兩個大小明顯不同的鐵球問大家:“如果同時鬆手,哪個鐵球會先着地”不等學生我馬上告訴學生這個問題有兩個答案:希臘的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認爲是重的先着地,而意大利科學家伽俐略卻認爲這兩個鐵球會同時着地。究竟誰說的對,爲什麼呢?這樣學生在懸念的誘惑下,一開始就產生強烈的探究興趣,在情緒高漲的狀態下,認真讀書尋找答案。

【山東省青島市嶗山區華樓海爾希望國小 徐君燕】

〖新課程與心理學·關於教學實施〗

從以學科和知識爲中心到以學生爲中心的教育觀點的根本改變決定着我們必須重新認識和改變學生學習的方式。心理學的研究表明,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所有的新知識只有通過學生自身的“再創造”活動,才能納入其認知結構中,纔可能成爲一個有效的知識。然而,以學科和知識爲中心的課程按公理化的體系,用成人的邏輯將整理好的知識呈給學生,必然造成學生被動吸收,機械記憶,反覆練習,強化貯存的學習習慣和方式。要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一方面在於教材的形態。新的課程一定要在呈現方式上有大膽的突破,把教師的“教”材變爲學生的“學”材。教材中應該爲學生創設富有挑戰性的,開放的問題情境。

如教《撈鐵牛》,《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之類的課文,那就“應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白鐵牛究竟是怎樣‘撈’起來的”,“應指導學生模仿伽利略實驗的過程進行操作”,讓學生感受創新的過程,激發他們創新的興趣;就連教《鐵棒磨成針》這類課文,也有人建議,要引導學生討論鐵棒是不是真能磨成針,我們該不該向老大娘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思維求異,見解獨特……

遺憾的是第一種問題情境往往是學校裏提供的典型問題情境,而第三種問題情境在我們的學校裏則幾乎很少能遇到。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的另一個方向在於教師的教學。教師要本着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在課堂上開展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名符其實的交流,鼓勵學生通過各種活動,進行各種觀點之間真誠的交鋒,使學生從經驗中,從活動中,通過思考與交流有目的,有意義的建構屬於他們自己的知識結構,獲得富有成效的學習體驗。同時要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加強計算機輔助教學的應用,使學生的學習變得更主動和更有生氣,從而更加有效。

【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婁橋中學 周秀娟】

〖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讓語文課更有魅力·在整合過程中,培養了學生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這個新概念,正在引起世界各國教育界的高度重視,並逐漸成爲評價人才綜合素質的一項重要指標。在信息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應該成爲語文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

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給我們提供了更廣闊的空間,下面就結合《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一課談談自己的具體做法:

1、課前組織學生收集信息: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一課講的是伽俐略在青年時代不迷信權威,敢於提出問題,進行試驗,以認真態度研究科學的事。這個故事發生在十七世紀,與學生的生活距離很遠,我就鼓勵他們去圖書室或上網查詢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資料,可摘錄,可下載,存儲到自己的信息夾中。

2、幫助學生整理信息:

學生選擇的信息涉及文章的各個方面,我就指導學生通過多媒體網絡將收集的信息資料分類整理,有文中兩個主要人物伽俐略和亞里士多德的生平簡介,有他們生活中的故事,有他們的觀點對照,有文中著名的建築物──比薩斜塔的修建,傾斜原因及人們對比薩斜塔未來的預言。通過收集,整理工作,既培養了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又豐富了他們頭腦中的知識儲備。

3、課上指導學生運用信息:

學生掌握了大量的資料,往往想在課上一股腦地發佈給同學們,但40分鐘的課堂教學時間是有限的,課文的重點,難點也是各不相同的,這就要引導學生根據課文的需要將信息資料適時地展示出來。如講到“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這位兩千年前的希臘哲學家的話當作不容許更改的真理”一段時,就可將有關亞里士多德的資料演示給同學們,這就突破了文章的難點,使學生深刻地認識到伽俐略敢於向這樣一個人人信奉的權威人物挑戰,他追求真理的精神是多麼可敬。

在不斷的實踐中,學生逐漸具備了對信息的選擇,整理,加工和表達的能力,信息素養逐漸形成。

【江蘇省泰州市九龍實驗國小 黃一雲】

〖放式教學初探·角色變換法〗

教《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時,我要求每個學生帶兩個輕重不同的鐵球,讓他們都當一次伽利略,站在高處進行試驗,學生興致勃勃,不但做得投入,說得具體,實驗的經過,結果及觀衆的情緒老師不必重複,學生自行會敘述,老師只要讓學生明白“實踐出真知”這一道理。

【廣東省深圳明珠中英文國小 顏單秀】

〖淺談國小生心理挫折教育·國小生心理挫折教育的方法和途徑〗

在教學中滲透挫折教育,引導學生正視挫折。挫折是生活中常見的現象,不可避免。關鍵在於怎樣正確對待挫折,迎頭趕上。因此,要在教學中滲透理想是美好的,實現理想卻是漫長的,曲折的,艱鉅的教育,鼓勵學生具有戰勝困難的勇氣,使學生充分認識吃苦精神,並在生活中,學習中不怕吃苦,不畏挫折。例如,講授《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一文時,利用課文內容教育學生:伽利略對亞里士多德的話產生疑問後,就有許多人責備他“違背了人類的真理”,是“膽大妄爲”。伽俐略處在重重包圍之中,可謂遭受了重大挫折,但他卻振作精神,用自己刻苦勤奮,不具權威的精神,通過多次實驗,取的了勝利。

【江蘇省蘇州市桃塢市桃塢中心國小校 丁怡芳】

〖綜合實踐活動與學科教育相結合的方法初探·語文教學中滲透綜合實踐教育〗

例如:《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一課,主要講述17世紀的科學家伽利略勇於向世俗挑戰,堅持真理的故事。在教學中,教師可以特別強調亞里斯多德的功績和在人們心目中的崇高地位,以及伽利略當時的身份,以此形成強烈的對比。然後,通過演示再現伽利略當年的試驗,加深學生的感性認識,最後補充介紹伽利略以後的偉大成就。這樣,學生不但明白了科學道理,同時更明確了對待科學的態度,達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湖南省長沙市嶽麓區楓林綠洲國小 吳曉童】

〖國小語文新課導入·直觀演示〗

演示實物,標本,模型,掛圖,或搞些小實驗讓學生觀察,豐富感性知識,獲得生動的表象,從而激發他們獲得新知識和掌握新技能的願望,再點明新課的主題。例如,教學《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師手執大小不一的兩個鐵球,問:“這兩個鐵球同時從同一高處掉下來,哪個會先着地呢?”請同學們仔細觀察,教師操作演示,再讓他們接觸課文。這時學生就能帶着好奇的心理主動探索,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習新知識。

【湖北省鄂州市吳都國小 胡健喬】

〖淺談信息技術與國小語文教學的有機整合·信息技術與學生思維能力訓練的有機整合〗

“思維是事物的本質屬性和內部規律性在人腦中的反映,或者說是人腦對感知覺所提供的材料進行‘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加工,從而間接地,概括地反映客觀事物的活動過程,它屬於認識的高級階段。”信息技術爲學生提供的豐富的多媒體形式的內容,必將對學生的思維能力的訓練起到深遠的影響。當信息技術在國小語文教學中被廣泛地運用,學生的信息意識形成之後,學生對信息的加工,處理和提煉能力必將隨之提高,即“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的概括能力的提高。此外,教師課件中的大量超鏈接的運用,特別是網頁的超鏈所帶來的便捷,對學生的思維的邏輯性及擴散性的訓練得到加強。此外,研究事實說明:創造思維通常雖不是實驗後的產物,但一定要通過科學實驗或嚴密的邏輯推理進行驗證。例如在教《撈鐵牛》,《兩個鐵球同時着地》之類的課文,就“應通過實驗讓學生明白鐵牛究竟是怎樣‘撈’起來的”,“應指導學生模仿伽利略實驗的過程進行操作”,讓學生感受創新的過程,激發創新的興趣。可是由於現實條件的侷限,我們沒有條件去重複這些事件,使得這種教學假設在很大程度上成了我們一廂情願的美好假設。但是計算機進入課堂後,這一切就變得十分容易了,我們完全可以通過課件來進行演示,學生就能直觀地感覺當時的情境,使這思維活躍起來,碰撞出思維的火花,使思維得到很好地鍛鍊。對於高年級的學生,訓練學生進行具有超鏈結構的電子寫作,尤其是對於編程語言的學生,如簡單的“logo”作圖等,能使學生的思維從平面走向立體,其思維的整體性,創新性和嚴密性都能得到很好的鍛鍊。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的教學設計 篇四

我準備"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思想,對本課時教學進行系統設計,重視教學過程,努力把教學內容、設計理論和對學生認知水平的定位融爲一體,發揮課堂教學的優勢,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相信學生,解放學生,創造條件,提供機會,讓學生自主地學習,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獲得最好的發展。教學設計的內容是靈活多變的,教師在課堂上要隨機應變,可視課堂教學情況的變化而做出修正。

一、激qing導入新課

教師注意激發學生情感,感染學生,以情入課,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用親切的語氣和學生進行交談:世界上許多發明創造都來源於"疑問",

意大利物理學家、天文學家伽俐略的偉大成就,就是從敢於提出疑問開始的。有哪位同學知道有關伽俐略的故事?請學生交流。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導入語:本節課我們來學習伽俐略年輕時代的一個故事。板書課題: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二、檢查預習,質疑問難

1、分自然段讀課文,比一比誰讀得正確流利。

以課文爲出發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

教師可用啓發性語言鼓勵學生,如:這位同學讀得好極了!誰能和他讀得一樣好?你的聲音真好聽!培養學生讀書興趣。

2、自由讀課文,用鉛筆標記出不明白的地方,學生嘗試獨立閱讀理解。

3、質疑問難,集體討論。學生自由發言。

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敢於嘗試,敢於提出疑問,敢於對問題嘗試解決。這既是學生應具有的品質,又是學生應具有的能力。學生要提高就需要學習,學會質疑,學會創造,而這個創造學習的過程恰恰是一個不斷嘗試的過程。教師要引導學生質疑,思考,探索,讓學生的創新意識得到培養。不管學生提什麼問題,也不管學生想回答誰提的問題,只要願意回答,也不需要舉手,直接站起來說就行。教師都要注意引導學生,保護學生的積極性。學生提出的有的問題可以直接解決,如理解字詞方面;有些問題要在講讀課文過程中解決。如:(1)伽俐略提出疑問的根據是什麼?(2)伽俐略是怎樣想人們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那句話是錯的?這件事說明了什麼?(3)"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這個句子是什麼意思?還有的問題當堂解決不了,如:亞里士多德是怎樣的人?對於這樣的問題,學生之間進行討論交流。還可以讓學生利用課外時間查工具書或上網查詢,或向親朋好友諮詢,學生從這裏學到一個學習方法:課內沒有的知識要到課外去找,主動去解決問題。

三、抓住重點詞句,理解課文內容

根據學生提出的疑問,多媒體出示重點句:

他想:如果這句話是正確的,那麼把這兩個鐵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會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慢;

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兩個鐵球看作一個整體,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應當比10磅重的鐵球快,

這樣從一個事實中卻可以得出兩個結論,這怎麼解釋呢?

1、提問:讀了這幾句話後,你有什麼感想?學生以小組形式,討論交流。教師參與討論。再集體討論交流。指導朗讀。

這種多向動態的學習方式,學生主動參與學習,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讓學生學到真正有用的知識。教師對學生的學習要精心組織指導,講究指導的內容、時機和方式。

集體討論時,教師板書:

如果那麼兩個不同的結論怎麼解釋?

2、伽俐略用什麼方法向人們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是錯的?人們在他實驗前有什麼表現?找出有關語句。學生自學,小組內解決問題。

教師儘量少講,甚至不講,哪怕學生表達得不很準確。也不要再去從頭到位的講,只做引導啓發即可。教師要給學生學習的主動權,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學習的狀態,給學生足夠的時間進行訓練,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

3、實驗時的情景怎樣呢?自己找出有關內容。

請學生模仿伽俐略上講臺表演。學生手拿鐵球,

踩在板凳上大聲朗誦:"伽俐略在斜塔頂上出現了。他右手拿着一個10磅重的鐵球,左手拿着一個1磅重的鐵球。兩個鐵球同時脫手,從空中落下來。"同時按照要求去做,全體學生也會看到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這時,課堂氣氛必然會活躍起來。教師相機引導:人們除了歡呼以外,會說些什麼?學生展開想象。

這樣打開學生的思維,讓課堂成爲他們想象的場所,教師注意引導和鼓勵,使課堂氣氛再一次活躍起來,讓所有學生在課堂上激qing四溢。

創設良好的課堂情境,有利於激發學生創造性思維,促進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合作發展。

4、多媒體出示句子: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思考:你從這句話中受到了什麼啓發?學生討論。

正是教師正確的指導,激發了學生求知的慾望,學生從學習過程中,獲得的知識和能力,遠遠勝過了教師課堂上的千言萬語。對學生來說,收穫盡在過程中。

《兩個鐵球同時着地》教學設計 篇五

【教學目的】

1、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讀悟課文內容,滲透“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3、領悟“膽大妄爲”、“固執”、“驚訝”等詞語,體會“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對的”的意思。

【教學重難點】

使學生弄清伽利略產生疑問的根據,即由一個事實推導出兩個相反的結論,進而體會“原來像亞里士多德……也不是全對的”的意思,滲透“不迷信權威,認真求實的”科學態度。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提出任務

1、複習: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兩個鐵球同時着地》這篇課文,你們知道了什麼?(學習回憶,教師小結,重點讓學生說說人們是怎樣信奉亞里士多德的)

2、導入:

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課文。請大家自讀課文,待會兒請你們說說從課文中讀懂了什麼?

二、自由讀悟,初步感知

1、學生讀悟第三、四段,教師提醒學生邊讀邊畫,邊讀邊議。

2、學生簡要複述課文內容,教師適時梳理並板書:“產生疑問──反覆試驗──公開驗證”。

三、細讀課文,引導感悟

1、細讀第三自然段,領悟伽利略“產生疑問”的根據和“不迷信權威”的科學精神。

⑴默讀課文,劃出第三自然段的中心句(“這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

⑵扣緊中心句設問,引導學生讀悟:

①亞里士多德的哪句話,使伽利略產生了疑問?

a、讀讀這句話並填空:

這句話是說物體落下的速度與物體的重量(有,沒有)關係,物體越________,落下的速度越___________。

b、引導學生根據話意,劃出示意圖。(出示課件)

②對這句話伽利略有什麼疑問?他是怎麼想的?

a、教師引導學生讀讀課文有關句子,並邊複述邊畫示意圖。

b、再讀課文,並按課文內容填空:

如果亞里士多德的話是正確的,……就可能產生兩種結果: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對於這兩種不同結果,伽利略提出了什麼疑問?(“這怎麼解釋呢?”)說明了什麼?(善於思考,不迷信權威)

2、細讀第四自然段,領悟伽利略“試驗結果”和“求實”的科學態度與方法:

⑴伽利略“試驗”的結果怎樣?讀讀課文,用“~~~”劃出來(兩個不同重量的鐵球……跟鐵球的輕重沒有關係)

⑵這個結論可靠嗎?你是從什麼地方知道的?用“△”標出有關詞語(反覆、許多次、都、的確、總是、同時)

⑶再讀課文,按課文填空:(思考練習2,⑵)

伽利略帶着……結果都證明亞里士多德的這句話。兩個不同……總是,鐵球往下落的跟鐵球的__________沒有關係。

3、細讀第五、六自然段,領悟伽利略“公開驗證”的意義和“敢於追求真理”的勇氣。

⑴讀讀課文,想想人們在觀看試驗前後的態度有什麼不同,爲什麼會有這樣的變化?並聯系第二自然段填表:

試驗前膽大妄爲,固執,會讓他丟盡了臉。試驗後忍不住驚訝地呼喊起來態度變化研究科學的人都信奉亞里士多德,把他的話當作不容更改的真理。思想變化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像亞里士多德這樣的大哲學家說的話,也不是全都對的。

⑵組織學生討論(思考練習3):

“原來像亞里士多德……也不是全都對的。”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聯繫生活實際說一說這句話給你的啓示。(小結並板書“尊重而不盲目迷信權威”)

四、朗讀昇華,讀寫結合

1、結合板書,簡要小結,讓學生帶着自己的感悟,有表情地朗讀課文。

附板書設計:

25、兩個鐵球同時着地

伽利略亞里士多德

產生疑問

反覆試驗不迷信權威

公開試驗勇於追求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