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人地思想關係的演變教學設計

人地思想關係的演變教學設計

《人地思想關係的演變》教學設計

【課標要求】

一、標準:瞭解人地關係思想的歷史演變。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閱讀資料,瞭解人地關係思想演變的幾個歷史階段。

2.知道不同歷史階段人地關係思想的特點。

二、過程與方法

1.能夠簡單地表述三種人地關係思想的主要內容,列表比較不同社會發展階段人類對人地關係的認識及其行爲表現。

2.說出環境問題與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過程,瞭解可持續發展思想的由來。

3.能夠舉例說明或根據圖表等信息材料分析說明在不同的人地關係思想理論指導下人類改造環境產生的不同結果,訓練、提高語言表達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閱讀、比較等學習過程,樹立人類發展與環境對立統一的辯證觀,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思想觀念。

【教學重難點】人地關係思想的歷史演變。

【教具使用】多媒體與教學案。

【教學方法】指導學生比較分析,自主學習、協作探究。充分利用教科書搭建的平臺,引導學生自己動腦、動手、在自主探究的過程中,對問題有更深的認識。

【學法指導】通過合作和交流,自己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在合作學習過程中,掌握知識,培養能力,發展個性。

【課型】新授課

【課時安排】1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

1.在人類社會發展早期,我們看不到環境污染、水土流失、土地的荒漠化等現象,這是因爲當時的人非常注重環境保護嗎?在人類社會發展早期,人類的生產力水平極其低下,對自然環境的影響也極其微弱,只是從自然界獲取極少量的生物資源,同時生活中排放的廢棄物也是微不足道的,再加上當時的人口數量也十分有限,人類對環境的影響遠遠小於環境的資源供應能力及對廢棄物的處理能力,因此當時幾乎不存在環境問題,這並非當時的人注重環境保護的結果。

2.遠古時代,生活在中國中原地區的華夏族的圖騰是“龍"——一種渾身佈滿鱗片,有四條帶有尖爪的短腿,頭上還長着類似黼的角的假想動物。它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在自然界中,並不存在所謂的“龍”,它實際是蛇的變形,是古代華夏民族對蛇的恐懼和崇拜的表現。從本質上說,人類對自然物的崇拜是一種迷信,也是一種愚昧。在遠古人類看來,自然就是神,在自然面前,人類只能俯首貼耳,任其擺佈。這是生產力水平低下和知識水平不高的必然結果,是對自然物的敬畏、崇拜,也是原始社會人類對於自然的基本態度。

新授課

一、地理環境決定論的產生時間及前提?

時代背景:人類社會發展早期,人類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低,對地理環境的依賴性很大,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也很大。

核心思想:地理環境決定人類的生理和心理特徵,進而決定人類的民族特徵、文化發展及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等,並由此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只能被動地適應環境。

歷史侷限:誇大了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

二2、人類中心論的思想侷限及產生的後果?

時代背景:隨着科學技術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利用和改造地理環境能力的不斷提高,地理環境決定論也因此受到了否定和批判,人類中心論因此產生。

核心思想:單純地把地理環境看作人類活動發場所和任意開發的對象,一味地從人類自身的需求出發,盲目追求征服自然。

歷史侷限及其影響:忽略了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其結果是人地關係的對立,地理環境嚴重製約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甚至威脅人類未來的生存和發展。

[活動提示]悲觀派認爲資源是有限的,而人口、工業等是不斷增長的,因此經濟增長是有限的。樂觀派認爲雖然自然資源的數量是有限的,環境污染是不可避免的,但是生產技術是不斷進步的,可以發現新的資源,協調解決人口、資源、環境發展過程中環境污染問題,所以,人類能力是無限的。這兩種觀點都有失偏頗。悲觀派過分強調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制約作用,而忽視人的主觀能動性;樂觀派則過分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而忽略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隨着科學技術的進步,能源、資源的利用率不斷降低,新能源、新資源不斷出現,環境問題將在發展的過程中解決。

三、人地夥伴論的產生時間?(20世紀60年代)

時代背景:面對日趨嚴重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人類開始反思以往自身行爲對地理環境造成的嚴重後果,重新認識人類與地環境的關係,逐步建立人與地理環境的新型夥伴關係。

核心思想:人類具有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環境對人類也具有反作用,人類應該與地理環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諧互進的夥伴關係。

意義:倡導人類在積極認識、遵循和利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適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謀求人地關係的和諧統一。

四、地理環境決定論、人類中心論、人地夥伴論的核心思想各是什麼?

地理環境決定論:地理環境決定人類的生理和心理特徵,進而決定人類的民族特徵、文化發展及經濟基礎、上層建築等,並由此決定人類社會的發展,人類只能被動的適應環境。

人類中心論:人類是世界的主宰,人定勝天。

人地夥伴論:人類具有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地理環境對人類也有反作用,人類應當與地理環境建立平等友好、互惠共生、和諧共進的夥伴關係。倡導人類在積極認識、遵循和利用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適度、有效地改造自然,謀求人地關係的和諧統一。

課堂小結

《人地思想關係的演變》說課稿

一.說教材

【教材分析】

“可持續發展”是整個地理教學的核心部分,基於前面學習的不斷深入與鋪墊,地理教育的最終目的就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自然觀、發展觀與環境觀,意識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意義和必然。本章是地理必修2的最後一部分內容,主要從過去、現在、未來即追溯人地關係思想的演變歷程、直面環境問題、探索未來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途徑爲線索展開教學。因此,它是本書的總結和昇華,目的是通過本章學習來增強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意識並將其轉化爲自身的 行動,充分認識到人類與環境協調統一的重要性。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能力:①瞭解人地關係思想在時間軸上的演變以及當代環境問題在空間軸上的表現;②根據有關資料,歸納人類與環境的關係及所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③理解可持續發展的內涵、原則

2. 過程與方法: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材料、聯繫框圖和生產流程圖的過程提高分析圖表、總結地理規律的能力,增強可持續發展的意識。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學習樹立可持續發展意識,爲實現人類社會、環境的協調發展出一份力。

【重點】

1、理解人與環境的關係;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後果及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內涵和基本原則。

【難點】

1、人地關係的實質;

2、如何幫助學生切身的感受到可持續發展的重要。

二.說教法:

採用直觀教學、活動教學、講練結合等形式引導學生深入探究,在夯實基礎知識和技能的同時,培養地理學習興趣;通過材料分析法、讀圖分析法、比較聯繫法等發展學生地理學習的能力,培養可持續發展的環境意識。同時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多媒體將世界環境問題、人地關係思想的發展以視頻、flash的形式展示出來,增強對學生的感染力。

三、說學法:

藉助多媒體等現代教學手段將世界環境問題、人地關係思想的發展以視頻、flash的形式展示出來,能調動學生參與學習討論的積極性與主動性。同時通過對材料,圖表的分析讓學生對人類活動與環境的關係有了較爲全面、清晰的理解,更深刻地瞭解到人類社會要持續發展,離不開環境,必須保護環境這樣一種觀念,培養了他們分析資料的能力。

四、說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以視頻形式導入新課,說明環境問題產生原因,引出人地關係的重要性

2、新課講授:

學習主題一:過去——人地關係的歷史回顧

以動畫形式展現人地關係思想的發展,激發學生學習本專題的興趣,歸納人與自然關係的演變過程。

學習主題二:現狀——直面環境問題

以人類與環境關係模式圖說明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地關係實質;以因果聯繫框圖培養學生判讀方法,瞭解人口、資源與環境三者之間的關係;通過閱讀課文,瞭解環境問題的類型及其空間差異的表現;以圖表瞭解不同國家和地區環境問題在空間軸上的表現;以《京都議定書》爲引子說明保護環境是全人類的共同使命

學習主題三:未來——可持續發展

展示“可持續發展示意圖”理解可持續發展內涵、原則

3、課堂反饋、小結

五、說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