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有效教學----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學習心得

學習完這本書,又觀自己在教學中的問題,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只有努力地滿足學生的認知活動,才能讓學生愛學、好學、樂學,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過程。然而教學設計時,而教師往往不自覺地忽視對學生學習需求的分析與研究,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有效教學----高中數學教學中的問題與對策學習心得

(一)在新授課中無視學生的認知需求。例如在函數的奇偶性第一課時的教學中,大部分教師都採用在學生已經熟悉的函數單調性的基礎上,聯繫數和形,通過對兩個特殊函數的研究抽象出函數奇偶性的概念,表面上看體現了轉化數形結合的思想,符合由熟悉到陌生,由特殊到一般,由直觀到抽象的認知規律,但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問題:爲什麼要研究函數的奇偶性?其意義何在?價值是什麼?只是按照自身的主觀意志組織活動,沒有考慮到學生的認知需求,忽略了對學生學習動機的激發和調動。

(二)在複習課中漠視學生的心理需求。例如在等比數列的複習課時中,有些教師先請同學思考以下幾個問題:(1)等比數列定義(2)等比數列的通項公式和前n項和公式(3)比中項的概念(4)等比數列的基本性質。然後在學生一一回答時教師分別對等比數列定義中應注意哪些關鍵、等比數列前n項和公式中,強調要對公比q討論;等比中項應該有正負兩個;等比數列性質中注意與等差數列的性質類比。粗看起來教師開門見山抓住關鍵,直奔主題,對知識的複習到問題的訓練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動口又動手,教學容量大,節奏快,“效率”高,但實際上一問一答式的活動則是知識的簡單重複和再現,其中有多少內容是學生不熟悉的呢?有多少是學生感興趣的呢?有多少是需要深入探究的呢?這些問題的思維價值在哪兒?能引起學生認知衝突嗎?這樣的教學設計只考慮到教學任務如何快捷、順利地完成,卻沒有看到學生的心理需求,抽象、枯燥的知識往往使學生缺乏學習的熱情和激情,感到疲勞和乏味。複習課讓學生重新溫習已經學過的定義、定理、公式、法則和解題方法是必須的,但是這種重新學習是要通過學生的再認識和再實踐加深其對知識的理解並進一步提高和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身學習能力。複習課擔負着查漏補缺、系統整理以及鞏固發展、提煉昇華的重任,應使學生產生心理上的充實感,知識上的價值感和應用上的協調感,由此提高興趣,開發潛能,使複習課能上出新意來,這是非常重要的。

(三)在綜合運用課上忽視學生的發展需求。例如函數性質的綜合運用課,教師這樣組織複習,先請同學思考答以下問題

(1)若函數f(x)是奇函數,如何用符號表示?用圖形表示呢?(2)若函數f(x)滿足f(x+2)=f(x)你能得出怎樣的結論呢?如何用文字語言敘述?怎樣用符號表示?(3)若函數f(x)滿足f(1+x)=f(1—x)則函數f(x)的圖像有什麼特徵?這樣複習導入加強了學生對數學文字語言符號語言圖像語言這三種語言的理解和相互轉換,加強了學生對函數概念和性質的理解,學生可能也能積極參與,踊躍回答,教學效果似乎不錯,但課堂上學生的活動基本上時教師安排好的,問題都是預先設計好的,問題的解決也要依賴於教師的指導,學生缺少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機會,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沒能得到很好的發揮,更沒有體現出不同學生的不同發展需求,偏離了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課堂教學中,教學目標的預設、教學策略的運用、教學方法的選擇、教學流程的設計等等都應立足於“實在”,都要着眼於“有效”。

鑑於上述存在問題,從書中和實際得到如下啓發:

(一)創設積極的求知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

蘇聯心理學家教學家魯賓斯基曾經說過“對於形成任何一種能力都必須首先引起對某種類型活動的十分強烈的需要”。需要是產生動力的源泉,要激發學生的學習需求,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應該努力爲學生創設積極的求知情景,把教師要教的變成學生要的。如函數的奇偶性新授課,教師闡述對稱性在實際生活中的許多地方起着極其重要的作用如:火箭爲保持飛行方向和飛行平移尾羽成中心對稱設計;汽車爲易於駕駛設計成軸對稱。對稱也是函數圖像的一個重要特徵,通過圖像的對稱進而得到函數的一個重要性質引出課題,激發學生學習函數奇偶性的內在要求和數學探究的興趣、慾望。

(二)以問題爲出發點,引發學生的認知衝突。

問題是數學的心臟,是產生認知的焦點。數學教學要以問題作爲教學的紐帶,把知識的認知和建構過程當作問題解決的過程。也就是說數學學習是學生獨立探索、發現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以問題爲紐帶的教學,就必須引導學生用自己的智慧去發現和解決問題,要要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已有知識基礎和生活經驗,創設情境引發出所要研究的問題,並讓學生在自主,合作,探索性的學習中,體現求知的艱辛和快樂,鍛鍊思維,增強自信心,激發求知慾。問題可以由教師設置,也可以由學生自己發現。而由學生自己發現,提出的問題,更接近學生的思維實際。教師以教學的首席身份將學生引到新知識的學習活動中來,即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又啓迪學生自己提出問題,讓學生在發現問題,提出問題的過程中引起認知衝突,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功的樂趣,有效地調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

(三)組織探究活動,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表現欲。

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僅僅在於傳授知識,關鍵還在於激勵、喚醒和鼓舞。求知慾是學生主動探索問題和深入研究問題的原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努力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當學生髮現令他們不解或者感到有趣的事物時,好奇心就會激發起來,他們就會積極地提出問題,並想方設法尋找問題的答案。教師在教學中應該組織學生開展探究活動,提供人人都參與的機會,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數學知識與技能,獲得數學活動的體驗和經驗。學生的學習過程是一個特殊的認知活動,課堂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相應的知識,還要讓學生提供一種經歷,使他們在這種經歷中,能夠實現情感態度、意志品質、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協調發展。學生的認識總是從形象思維過渡到抽象思維,起關鍵作用的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教學設計時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從學生的學習需求出發,注意創設問題情境,想方設法啓動學生思維的閘門和想象的翅膀,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從而獲得事半功倍的教學實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