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歷史教案(精品多篇)

《歷史》教案 篇一

歷史公開課教案

【授課人】

【時間】 

【地點】 七年級(3)班

【課題】 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 第四課  科舉制的創立

【課程標準對本課要求】瞭解隋唐科舉制度的主要內容

【教學目標 】

知識與能力:1、瞭解科舉制度在隋唐時期產生和完善的主要情況及其影響。

2、通過討論科舉制的影響,培養學生運用歷史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

3、通過採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培養學生共同學習、互相促進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分組討論,學習本課內容。通過對比現實考試製度,啓發學生思考我國教育現狀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進建議。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引導學生認識科舉制度的出現,是中國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進步,是隋唐興盛的原因之一,符合當時社會歷史發展的需要,從而使學生認識制度創新是人類社會進步的組成部分;

2、通過了解科舉制度的深遠影響,使學生認識到科舉制度也是中國對世界人才選拔制度的突出貢獻,從而鼓勵學生努力學習,不斷創新。

【重點難點】

重點:科舉制度創立和逐漸完善的過程

難點:科舉制的影響

【教具】  小黑板(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

【教學過程 】

複習上節課的主要內容並思考:1、爲什麼唐玄宗統治前期稱爲“開元盛世”?P13

2、爲什麼會出現盛世景象?P10

導入  新課

除了唐玄宗積極進取治理國家之外,還有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統治時期奠定的基礎。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斷改革用人制度,善於用人。隋文帝、唐太宗、武則天是怎樣改革選拔官員的方法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四課:科舉制的創立

在此之前朝廷是怎樣選拔人才的呢?請看P15,請一個同學來說說。

大家想一想:這種選拔人才的方法好嗎?

老師:隋文帝統治時他也和你們認爲一樣,爲了選拔有真才實學的人做官,鞏固他的統治,加強中央集權,他決定進行改革。他是不是一下就想出了科舉制度這個辦法?

(老師解說)科舉制度的“雛形”到“創立”和“完善”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既有聯繫又有區別的三個階段:

一、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

(老師出示概括製表並解釋)

隋文帝

隋煬帝

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

開始分科考

正式設置進士科

擴充國學的規模

殿試/武舉的開始

多次親自面試

雛形

創立

完      善

(老師簡介)1、常設考試科目:秀才、明法、明書、明算、明字、三史科、開元禮科。以進士和明經科最爲重要

2、進士科主要考覈內容的變化:時事策論/隋煬帝、加試經史/唐太宗、加試雜文/唐高宗、詩賦/唐玄宗

思考下列古文的含義:

1、“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唐太宗)

2、“太宗皇帝真長策,賺的英雄盡白頭!”

思考P16“動腦筋”:

(有,填空題。)

思考P18“活動與探究1”:  如何看待李德裕的觀點?

(不妥,熟悉朝廷禮儀只是有利於從形式上辦好朝廷的事,但不是當官的必要條件。)

二、科舉制的影響

小組討論科舉制的影響

老師:引導學生從政治、思想、文化、教育、社會矛盾、社會風氣與習俗等方面分析;從科舉制度與唐朝繁榮的角度分析;從對外國、對後世、以至今天影響的角度分析。

(通過考試選拔官員,爲讀書人提供了作官的途徑,政治上擴大了統治階級基礎;促進了教育事業和文學藝術的發展;帶來了唐詩的繁榮。)

思考P19“活動與探究2”:中國選官制度對世界的影響。

(表明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試製度,明確指出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與英國的考試製度及現代各國考試製度之間的淵源關係。這說明,中國古代考試選官制度對世界文明發展產生過一定積極影響。)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大體瞭解了科舉制度的創立和完善的過程。下面請同學們思考並討論科舉制與當今的考試製度有何異同(小組討論)。能結合科舉制度的歷史提出建議的成長記錄袋加1-2分。

【結合板書小結】

【板書設計 】

一、             科舉制的形成和完善

隋文帝

隋煬帝

唐太宗

武則天

唐玄宗

開始分科考

正式設置進士科

擴充國學的規模

殿試/武舉的開始

多次親自面試

雛形

創立

完      善

二、科舉制的影響

【作業 佈置】《新學案》的練習

【教學反思】

《歷史》教案 篇二

經濟重心的南移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於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爲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複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並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穫圖》

指導學生看圖,並回答:

仔細觀察《耕穫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裏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麼?——稻穀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麼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爲什麼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爲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週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爲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爲經濟發展提供較爲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後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並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爲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爲都城臨安後,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着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並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爲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爲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爲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製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爲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佔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範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後作業

《歷史》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資本主義經濟危機;19世紀三四十年代歐洲三大工人運動;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建立;《共產黨宣言》;第一國際;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巴黎公社;

通過對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必然性和可能性的分析,使學生認識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是歐洲政治、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是時代的產物;通過分析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使學生認識到: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一次偉大嘗試。

通過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科學理論的革命活動,培養學生的國際主義精神和爲共產主義事業奮鬥的崇高理想;通過對巴黎公社戰士的英勇不屈、視死如歸的精神的學習,對學生進行情操、意志品質的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地位分析

19世紀中期,隨着資本主義經濟在工業革命的推動下迅速發展,資產階級在歐美鞏固了自己的政權,資本主義制度在主要國家確立。在資本主義發展的同時,產生很多新的社會問題:不平等的加劇,勞資雙方的衝突與對立等等,導致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兩大階級的對抗日益尖銳。無產階級在和資本家的不斷鬥爭中,逐漸產生了自己思想的代言人——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的誕生使無產階級運動有了強大的思想武器,用來改造世界和解放自己。從此,社會主義運動開始蓬勃發展,第一國際的建立實踐了馬克思主義理論,巴黎公社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其經驗和教訓是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

重點分析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巴黎公社是本課重點。馬克思主義是資本主義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必然產物,是伴隨着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而出現的,工業資產階級和工業無產階級都是工業革命的產物,資產階級爲自己挖掘了墳墓。巴黎公社是當時社會主義運動的典型例子,恩格斯說“想知道什麼是無產階級專政,請看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第一次推翻資產階級專政,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偉大嘗試,代表着時代的最高峯。同時,公社的歷史經驗,值得借鑑和研究。

難點分析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則是本課難點。學生不容易理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是和資本主義的發展緊密相連的,要分析透徹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必然性。巴黎公社不同於以往的無產階級運動,它打碎了舊的國家機器,代之以新的國家機器,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無產階級專政的政權,這些都體現在巴黎公社的原則中。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要緊密聯繫工業革命影響和資本主義的發展分析,闡明矛盾發生的根源及不可調和性,說明馬克思主義產生的必然性。並對經濟危機、早期工運特點加以解釋。

巴黎公社。巴黎公社是無產階級建立工人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從歷史條件分析其必然性和偶然性。由學生概括巴黎公社的革命措施和原則,並得出結論:巴黎公社具有鮮明的無產階級性質,同時,也有侷限性;公社的原則是國際共產主義運動的寶貴財富。保衛巴黎公社的戰鬥,可適當增加些資料,吸引學生興趣和進行革命主義教育。

教學設計方案

第三節 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和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

重點: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巴黎公社

難點: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原因、巴黎公社的原則

教學手段:啓發式教學

教學過程 :

一、馬克思主義誕生

學生閱讀教材第76-78頁並概括分析:馬克思主義誕生的歷史條件是什麼?和工業革命有沒有聯繫?能不能說馬克思主義的出現是歷史的必然?

引導學生分組討論,得出答案:工業革命推動資本主義經濟的迅速發展,但隨之而來的資本主義制度的弊端也暴露出來,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佔有之間的矛盾激化,經濟危機頻頻發生。階級矛盾日益尖銳。工業革命後,工人階級壯大起來,工人運動從經濟鬥爭向政治鬥爭轉化,不再作爲資產階級的附庸。三大工人運動爲科學理論的誕生奠定階級基礎。同時,工人運動開展需要科學的理論的指導,馬、恩在廣泛吸收人類文化成果的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社會主義。其中,唯物史觀揭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出現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是資本主義經濟的必然產物;而剩餘價值學說,確立馬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找到變革資本主義制度,創立社會主義的基本力量。科學社會主義不但符合當時的客觀情況,而且經歷史驗證,是完全正確的。

引導學生閱讀教材78頁關於共產主義者同盟和《共產黨宣言》的有關內容。強調:《共產黨宣言》的發表,標誌着馬克思主義的誕生。《共產黨宣言》第一次較爲完整闡述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闡明瞭社會發展規律;指出階級鬥爭在階級社會推動歷史前進的重要作用;揭示無產階級的歷史使命。

二、第一國際

學生閱讀78頁第四自然段,分析第一國際成立的歷史條件。

閱讀79頁關於《國際工人協會共同章程》的材料,概括第一國際的主要活動:

主要活動:聲援支持各國工人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鬥爭,其頂點是1871年的巴黎公社;幫助各國工人階級建立無產階級獨立政黨,如1869年德國社會民主工黨的成立。

第一國際是馬克思主義與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無產階級由分散鬥爭走向國際聯合。鬥爭目的由要求政治民主發展到要求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目的更明確,羣衆影響進一步擴大。

三、巴黎公社

學生閱讀79頁第二自然段,分析巴黎公社成立的根源及特殊原因,指出巴黎公社出現的基礎是資本主義和工人運動進一步發展,有必然性,同時也是“在特殊條件下的一個城市的起義”,有偶然性。進一步瞭解馬克思主義誕生、第一國際成立、巴黎公社之間的內在關係。

學生概括政權建設和社會經濟兩方面的措施,並分析巴黎公社的無產階級性質及侷限性:

巴黎公社是暴力革命的產物,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後,建立了新興國家政權;公社的選舉公社委員會,兼管立法和行政,是新型的國家政權,代表無產階級的利益;公社的實施措施,政權建設和經濟建設是從工人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利益出發的,說明了公社的無產階級性質。但同時,巴黎公社有突發性的特點,未對所有制做出明確規定,不完全等於社會主義運動。

巴黎公社是推翻資產階級統治,建立無產階級專政的第一次嘗試,也是實現無產階級民主的大膽試驗。公社的原則也是最寶貴的經驗,最主要的一點是,要打碎舊的國家機器,並用無產階級專政取而代之。

教學設計思想

運用啓發式的問題教學,使學生初步瞭解社會主義運動的發展與資本主義的發展密切相關,瞭解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認識社會主義運動在曲折中前進,存在着旺盛的生命力。

板書設計 

優質高中歷史教案 篇四

高二歷史《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複習教案

第13課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識記:掌握經濟特區的概念、設立及意義,理解特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認可、支持“對外開放”這項基本國策;

(2)掌握沿海經濟開放地帶的形成和浦東開發的目的及影響,理解浦東成爲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誌;

(3)掌握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分析初步形成的特點,能在地圖上找出經濟特區、沿海港口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的位置。

(4)掌握“走出去”戰略,理解“走出去”戰略的提出。

2、過程與方法:理解概念,分析探究問題,歷史對比,專題討論。

(1)利用歷史圖片、文字、示意圖等,引導學生從多種形式的材料中獲取有效信息,做到論從史出;

(2)運用上網查詢資料,課堂組織討論等方式,加深對教材內容的理解,培養學生觀察、思考、探究問題的能力。運用比較、概括和闡釋等方式,引導學生掌握對外開放的過程,把握全貌;

(3)通過設置“爲什麼最早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四個地方建立經濟特區?”“當代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向列強開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質區別?”等問題,組織學生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樹立對外開放意識,認可和支持我國對外開放政策,並從中獲得必要的現代經濟意識。

(2)進一步思考如何應對對外開放給國家和個人發展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培養學生的責任感,增強緊迫感。教育學生關心社會,關心國家,與時俱進。

(3)教育學生珍惜生活、奮發學習,爲改革開放的偉大事業推波助瀾。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對外開放格局是如何初步形成的。經濟特區的建立,浦東的開發和開放

難點: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方法:

本節課綜合性很強,涉及歷史、地理、經濟常識等學科內容,應注意培養學生綜合分析,獲取史料並得出歷史結論的能力,如首選深圳等四個地區設立經濟特區、開發開放浦東的原因分析。要幫助學生養成使用歷史地圖的習慣,教會學生運用歷史地圖獲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可以課前讓學生準備中國地圖,隨着課堂內容的進行,學生自己在地圖上進行標註,完成對外開放格局示意圖,以幫助他們更好的理解我國對外開放初步形成的特點,從區域上講,我國對外開放已從沿海延伸到廣大內陸,它是區域開放、梯次遞進、逐步擴大的。教學時可適當調整教學內容順序,如經濟技術開發區主要是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新一輪對外開放高潮中出現的對外開放新形式,可將設立經濟技術開發區放在開發、開放浦東後講,這樣易使學生清晰掌握對外開放體系。

★知識結構

★教學過程及要點:

導入新課: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崛起座座城,奇蹟般聚起座座金山。”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中的老人就是我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而他當年畫的那個圈不斷擴展,開放的春風吹綠了江南岸,又度玉門關。在從南方到北方,從沿海到內地的發展中,中國對外開放的格局初步形成。鄧小平爲什麼提出設立經濟特區?我國的對外開放又形成了怎樣的開放新格局,有何特點?我們將在本課中繼續學習、探討這些問題。

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一)背景:

1、國際方面:

①20世紀70年代國際形勢走向緩和

20世紀70年代,中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中日關係相繼實現了正常化;

②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

亞洲“四小龍”等一批新興工業化國家和地區的經濟騰飛,這一切都爲中國的改革開放提供了難得的國際環境。

2、國內方面:

①“十年**”的破壞,致使國民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

②以鄧小平爲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十一屆三中全會上做出了將黨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的重大決策。

(3)鄧小平認識到“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1978年和1979年,鄧小平先後訪問了日本和美國。面對西方高速發展的經濟,在深感中國已經落後的同時,他深刻地認識到:“環顧全球,今天世界上經濟發展較快的國家,沒有一個是閉關自守的。對外開放的政策是中國的希望。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

【合作探究1】閱讀下列材料:

鄧小平同志指出:“對外開放具有重要意義。任何一個國家要發展,孤立起來、閉關自守是不可能的,不加強國際交往,不引進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先進科學技術、資金是不可能的。”

請回答:結合材料說明,我國爲什麼要實行對外開放?

理論上:

首先,對外經濟關係的產生和發展是人類社會生產力和商品經濟發展的必然產物。

其次,社會化大生產不僅使國家間的經濟聯繫具有必然性,也爲其創造了可能性。

再次,隨着社會大生產的發展,國際間的經濟聯繫越來越頻繁。

實踐上:發展對外經濟是促進本國經濟發展的基本戰略,任何一個國家都必須在不斷加強對外關係中求得生存和發展。從我國對外經濟發展的曲折歷史來看,封閉就要落後,開放才能獲得迅速發展。

(二)過程:

1、經濟特區的創辦:

(1)概念:

經濟特區就是一個主權國家或地區在交通便利,條件適合的地方劃出一定區域,在對外經濟活動中採取開放的特殊政策用優惠的辦法,吸引外資,引進技術,從而達到一定經濟目的的特殊經濟區。中國的經濟特區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之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完全行使主權管轄的行政區域,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管理體制。

(2)創辦:

①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先在深圳、珠海試辦“出口特區”;

【備課資料】“出口特區”的由來

我國的特區最初稱爲“出口特區”。出口特區,即在一定的區域內實行一系列有別於其他地區的特殊政策和管理體制,以求找到一條打破陷入僵化的計劃經濟管理體制,儘快把經濟搞上去的新路。

1979年4月,中央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習仲勳談了廣東開放搞活的設想,提出廣東省委希望中央在深圳、珠海、汕頭劃出一些地方實行單獨管理,作爲華僑、港澳同胞和外商的投資場所,按照國際市場需要組織生產,初步定名爲“貿易合作區”。鄧小平聽取彙報後非常興奮,提出了“辦一個特區”的意見:“還是叫特區好,過去陝甘寧邊區就叫特區嘛!中央沒有錢,可以給些政策,你們自己搞,要殺出一條血路來。” 同年5月5日,廣東省委具體提出《關於試辦深圳、珠海、汕頭出口特區的初步設想(初稿)》。這不僅是第一份關於興辦特區的設想方案,同時也是“特區”一詞第一次在正式的文件中出現。同年7月,中共中央、國務院下發(1979)50號文件,批准廣東、福建兩省的報告,決定對廣東、福建兩省實行“特殊政策、靈活措施”,要求兩省先走一步,把經濟儘快搞上去,決定先在深圳、珠海創辦“出口特區”。

1980年3月24日至30日,受中共中央、國務院委託,谷牧在廣州召開廣東、福建兩省會議,討論研究如何進一步貫徹中央關於兩省實行對外開放方針的指示。會議肯定了兩省省委和國務院有關部門在貫徹對外開放方針、試辦出口特區等工作中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就是在這次會議上,採納與會者的建議,將“出口特區”改名爲“經濟特區”。

根據兩省的有利條件,中央決定,在廣東省的深圳市、珠海市、汕頭市和福建省的廈門市,各劃出一定範圍的區域,試辦經濟特區。1980年8月26日,五屆全國人大第十五次會議審議通過了國務院提出的設立特區的議案,並批准了《廣東經濟特區條例》。“經濟特區”這個至今仍讓人激動的名稱被書寫在共和國光輝的歷,8月26日這一天,也成爲了中國經濟特區的成立紀念日。

②1980年,設立我國第一批經濟特區:深圳、珠海、汕頭、廈門;

③1988年,設置海南經濟特區。

【備課資料】海南建省設特區的20年

1988年4月13日,第七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設立海南省的決定和建立海南經濟特區的決議。海南建省辦經濟特區20年來,實現了從計劃經濟體制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轉變,從封閉半封閉經濟到開放型經濟的轉變,從一個發展滯後的邊陲島嶼到初步繁榮昌盛的經濟特區的轉變,取得改革開放發展20項在島內外產生較大影響的“率先”:

1.1988年開始,率先在全國提出並基本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

2.1988年,率先進行省級機構改革試驗,實行省直管縣體制,探索“小政府、大社會”管理架構。

3.1991年,率先實行糧食購銷同價改革。

4.1991年,率先推行全民所有制企業股份制試點,全面推進企業股份制改革。

5.1992年,率先實行省級統籌的社會養老、失業、工傷、醫療保險制度,初步建立新型的社會保障體系框架。

6、較早設立經濟開發區和保稅港區。1992年3月,率先設立由外資成片開發的洋浦經濟開發區,國家賦予洋浦經濟開發區惠的政策。2007年9月,洋浦保稅港區獲准設立,成爲全國第4個保稅港區。目前,洋浦經濟開發區已成爲正在崛起的臨海工業基地。

7.1993年,率先實行“一腳油門踩到底”的燃油附加費改革,取消島內公路上所有收費關卡,將公路養路費、道路通行費和運輸管理費等合併爲“燃油附加費”。

8.1993年,率先實行“先上車後買票”的企業登記制度,將申辦企業法人由審批登記制改爲直接覈准登記制,取消企業主管部門和部門。

9.1999年2月,率先作出建設生態省的決定。2000年,率先開展文明生態村建設。截至2007年底,全省已建成文明生態村7774個,佔全省自然村的33.4%。

10、率先設立亞洲的對話平臺――博鰲亞洲論壇。2001年,博鰲亞洲論壇召開成立大會,選定瓊海市博鰲鎮爲永久性會址。

11.2000年,率先實行落地簽證政策。對美國、日本、俄羅斯等21個國家持普通護照、5人以上的旅遊團隊,在海南停留時間不超過15天,實行免辦簽證入境。

12.2003年,率先實行航權開放試驗。開放第三、四、五種航空運輸業務權,海南成爲全國最開放的天空。

13.2004年,率先取消了農業特產稅,2005年比全國提前一年取消了農業稅,農民提前進入“無稅時代”。

14.2005年,在全國率先實行城鄉九年義務教育“兩免一補”。

15.2007年,率先提出請國家批准把農墾交由海南統一管理,從根本上解決管人管事管資產相脫節、改革發展穩定責任主體不統一的問題。海南農墾擁有全省四分之一土地、八分之一人口。國務院支持這項改革,已經原則同意將海南農墾交由海南統一管理。

16、從2005年開始,海南用兩年多時間率先統一了全省城鄉教師工資標準,使貧困地區包括教師在內的財政供養人員的收入水平提高70%以上。

17.2006年開始,海南率先對邊遠貧困地區和核心生態保護區國中以下學生實施“教育移民”扶貧工程,讓他們到縣城免費享受優質教育資源。今年計劃投入1.5億元,將8個市縣邊遠貧困村莊的9000多名中國小生搬遷到縣城免費就學。

18.2007年,海南率先提出以更加開放的措施,逐步把海南建設成爲國際旅遊島。

19.2008年,海南率先提出,將基本公共服務向基層延伸、向農村延伸,爭取用10到15年的時間,逐步實現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

20.2008年,海南率先提出,以建設洋浦保稅港區爲起點,逐步在海南省建成自由貿易區的新目標。

【合作探究2】指導學生閱讀P58學思之窗,回答:

①上述材料表明,鄧小平提出了什麼樣的倡議?產生了怎樣的歷史影響?

②繼深圳特區後,我國又先後創辦了哪些經濟特區?

③爲什麼首先選擇這四個地方來創辦特區呢?

參考答案:①鄧小平倡議在廣東設立經濟特區。1980年,中國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經濟特區誕生,標誌着鄧小平的倡議開始付諸實施,中國打開了對外開放的突破口。

②1980年,珠海、汕頭、廈門經濟特區建立。1988年3月,中國設立海南省,並劃出海南島設置海南經濟特區。

③這四個地方在地理、人文條件方面具有展開對外經濟活動的優勢:一是靠近國際市場。深圳和珠海與香港、澳門毗鄰,汕頭和廈門也與港澳臨近,廈門還與臺灣隔海相望。 二是歷這些地方與海外有密切交往。 三是深圳是中國南方對外交通的重要陸路通道,汕頭和廈門是中國南方的重要海運港口。 四是有廣闊的經濟腹地可爲依託。 五是有許多海外華僑、外籍華人的祖籍就在這裏。

【合作探究3】1979年4月,在討論經濟特區名稱問題時,鄧小平說:“就叫特區嘛,陝甘寧就是特區。”回答“陝甘寧就是特區”的含義是什麼?從地理位置、性質和作用三個方面比較兩種特區的異同。

思路分析:這是一道典型的比較問答題,明確比較的內容是中國曆出現的良種“特區”,把抗日戰爭時期的抗日根據地與現在的經濟特區相比較,題目已經給出了比較點,只要能夠對戰比較點進行對應的概括和總結即可。

參考答案:(1)抗日戰爭時期在國民黨統治下的陝甘寧邊區是由共產黨管理的地區。

(2)地理位置:都是中國內部實行特殊政策的局部地區。但陝甘寧在內陸不發達地區,面積大,人口少,而深圳等在沿海發達地區,面積小,人口多。

性質: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之下的地區。但陝甘寧是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國內的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軍事特區,而深圳等是社會主義中國內的在經濟上實行特殊政策的地區(深圳仍是社會主義制度,對外開放走在前列)。

作用:都對中國的革命和建設作出重要貢獻。但陝甘寧是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總後方,而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前沿和窗口。

(3)特殊政策:國家給予特區較大的經濟管理權限。

【合作探究4】經濟特區特殊在什麼地方?

特區的“特”主要體現在中國政府對其實行特殊的經濟政策和不同於內地的經濟管理體制。

①特區建設以吸收和利用外資爲主;

②實行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爲主導的多元化經濟所有制形式;

③經濟活動以市場調節爲主;

④對外商投資給予優惠和方便。

(4)影響:

①特區在發展外向型經濟方面,成爲全國排頭兵。

深圳作爲最早的經濟特區,迅速從一個邊陲小鎮發展成爲一座現代化城市。這種發展速度被稱爲“深圳速度”,深圳也因此被譽爲“一夜崛起的城市”。

②經濟特區利用有利的政策,積極引進外資、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以國際爲導向,擴大外貿出口,發展外向型經濟。

參考課文P59所提供的數據。 可見,在引進外資,發展外向型經濟方面,五個經濟特區非常突出,在全國居於前列,成爲全國的排頭兵。僅深圳就引來了65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項目22050項,外商企業13747家,合同利用外資276.1億美元。

③對沿海地區實行外向型經濟戰略,具有探索和示範作用。特區的改革,爲全國提供了寶貴經驗。

【備課資料】“外向型經濟”戰略的實施

改革開放初期,在我國經濟發展急需解決外匯供應嚴重短缺以及市場經營經驗缺乏等問題的情況下,我國政府設立四個經濟特區,開放沿海15個城市,頒佈有關利用外資等法律法規。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國家調整外經貿政策,我國利用外資取得顯著成果。在日本經濟、亞洲四小龍發展外向型經濟創造奇蹟的影響下,我國經濟由進口替代戰略向出口戰略轉移,利用外資、發展外貿、帶動經濟增長的戰略思路逐步清晰和強化。1992年黨的十四大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目標。世界各國高度關注中國的改革和投資環境的變化,一些知名外企紛紛把中國作爲投資地,外資大量涌入,我國外向型發展戰略進入全面實施階段。

“外向型經濟”戰略,在制度創新和經濟結構、產業結構升級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外資外貿發展帶動了我國經濟發展、增加了就業機會。外資帶動外貿增長的作用更加突出,大大增加了外貿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1985年我國外貿依存度爲22.7%,2006年進一步提高到70%。外資帶動外貿發展提高了中國在世界的地位。1980年我國外貿出口額排位在世界第26位,2006年位居第三。

【合作探究5】顯示1980年建立的四個經濟特區和1988年設立的海南經濟特區的開放前後的圖片。在比較中讓學生認識經濟特區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作用和影響

①經濟特區是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排頭兵

僅深圳就引來了65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項目22 050項,外商企業13 747家,合同利用外資276.1億美元。

②經濟特區是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

二十多年來,深圳人創下了230多項“全國第一”:物價改革、打破鐵飯碗、股份制試點、證券市場、企業產權轉讓、國有土地使用權有償轉讓、“小政府、大社會”的管理、住房制度改革、對外企實行國民待遇、社會保障……

③經濟特區是中國對外開放的“突破口”

特區實踐的成果,使人們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發展規律的認識。鄧小平同志說:“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如大連、青島。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於是,中國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

過渡:特區實踐的成果,使人們解放了思想,更新了觀念,加深了對社會主義本質和發展規律的認識。鄧小平同志說:“除現在的特區之外,可以考慮再開放幾個港口城市,如大連、青島。這些地方不叫特區,但可以實行特區的某些政策。”於是,我國加快了對外開放的步伐。繼經濟特區後,我國政府又在沿海開放城市和其他開放城市劃出一定的區域,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

2、沿海經濟開放區的開闢:

(1)開放沿海港口城市:

①時間:1984年

②城市:1984年5月4日,中共中央批轉沿海部分城市會議紀要,決定進一步開放沿海城市。大連、天津、秦皇島、青島、煙臺、上海、南通、連雲港、寧波、溫州、福州、廣州、湛江、北海共14個沿海港口城市獲得了經濟特區的部分優惠政策,經濟得到快速發展。

③目的:旨在加快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步伐。

【合作探究6】請同學們在P59地圖上找出14個城市的位置,並思考

①這些城市發展經濟具有哪些有利條件?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對我國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哪些積極的影響?

參考答案:①沿海城市具有較雄厚的工業基礎,經濟效益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交通方便,具有較大的外運港口,並且同內地鐵路相連,是中國重要的貿易口岸。

②沿海港口城市的開放,旨在加快利用外部資金、引進技術的步伐,它們將成爲經濟繁榮、技術先進的綜合性工業基地和溝通國內、面向世界的現代化港口城市。

(2)開闢沿海經濟開放區:

①時間:1985~1992年

②區域:1985年以後,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閩東南地區和環渤海地區相繼開闢爲沿海經濟開放區。

③結果:到1992年,沿海經濟開放區已從南到北連成片,形成了沿海經濟開放地帶。

【備課資料】王佑貴談《春天的故事》歌曲的創作

“一九七九年那是一個春天, 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神話般地崛起座座城 ……一九九二年又是一個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國的南海邊寫下詩篇,天地間蕩起滾滾春潮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的這位老人就是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同志。那麼這首歌當時是如何創作出來的呢?

他的曲作者王佑貴是這樣說的:“這首曲子是我1994年在深圳創作的。這是有感而發的曲子。經過‘-’,我們這代人都快絕望了;改革開放後,我們看到希望,這希望是鄧小平出來主持工作帶來的。沒有小平同志,我們不可能有今天。鄧小平數次來南方視察都是在春天,詞作者葉旭全等因此用《春天的故事》命名。歌詞寫得很直白,我開始覺得不像詞,後來覺得這風格就像小平同志一樣平易近人,就接受了。譜曲時我下了一番功夫,但總覺得哪裏不對。那天當我睡到凌晨3點多鐘的時候,我突然想起電影,電視表現大人物的場面,都有個鳴鑼開道的氛圍,何況是一個那麼偉大的人物出來 我趕快跑到樓下去把鋼琴打開,加上了“春天的故事”虛詞段。而且還將南方的秀美與北方的粗獷糅合起來,這看起來什麼都不是,但什麼都不是往往什麼都是。後來果然一唱就響了。”

【合作探究7】閱讀P59中國對外開放格局示意圖,思考我國沿海開放地帶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條件?

水陸交通方便,自然資源豐富,工業基礎雄厚,科學技術進步,農業條件好,鄉鎮企業發達,又有廣闊的腹地作爲依託。

④意義:

a.沿海經濟開放區的設立,進一步深化了對外開放;

b.外向型經濟發展戰略,對促進本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帶動內地開發,都有深遠影響。

小結:沿海經濟開放區和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一樣,是中國發展對外經濟貿易的橋樑和窗口、出口創匯的基地。開放區的目的是吸收國外資金和技術,借鑑吸收國外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經驗,推動地區的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

(3)建立經濟技術開發區:

①目的:引進外資,生產高新技術產品或加工出口產品

②特點:

a.通常彙集了優秀人才和先進技術,具有知識密集的特點;

b.是學習先進管理經驗、提高管理水平的重要場所,也是瞭解國際行情的重要窗口。

【合作探究8】經濟特區與經濟技術開發區的主要區別

①在管理體制上,前者是相對獨立的行政區域;後者則是在所在市面上人民政府直接領導和具體管轄下的一塊實行某些特殊政策的開放區域。

②在經濟結構上,前者是以工業爲主。第三產業主要依託所在城市面上,必要時,也可在區內設立外貿,金融,商業,倉儲,運輸,生活設施,但這主要是爲本區域生產,經營,生活提供服務。

③在對外商投資企業的優惠政策上,前者的外商投資企業不論生產性或非生產性的,均按15%的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後者,只有生產,科技型企業才能享受這一待遇。

④在減免關稅上,前者在管理線內進口的生活消費品和市場物資多數是免徵或減徵關稅;後者則一律照章徵收關稅。此外,後者在人口構成上,以國內人員,原有城市市域範圍內的人口爲主體,境外人員很少。

⑤在地理特徵上,後者既是相對獨立,有明顯地理界限的用地,又是所在城市用地的有機組成部分,而不是城市一般的“建成區”。 從1988年至2002年,全國共設立了哈爾濱,大連,皇島,煙臺,威海,上海閔行,福州,福清,東山,惠州,重慶等49個經濟技術開發區(其中東部27個,中部10個,西部12個)。

3、上海浦東的開發和開放——對外開放的新發展

進入20世紀90年代,中國對外開放的區域開始由沿海向內地轉移。實現這一具有戰略意義轉移的第一大決策,是開發開放上海浦東。

浦東位於橫穿上海市區的黃浦江東側,面積556平方千米,是上海面積的1/12。在過去,“浦東”這個稱謂僅表示其位置在黃浦江以東,與上海老城區浦西隔江相望,地圖上沒有任何標誌。

歷,黃浦江兩岸沒有橋樑和隧道溝通,浦東雖然與繁華的上海外灘、南京路僅一江之隔,但經濟發展卻遠遠落後於有“東方小巴黎”之稱的上海老城區,以至於人們“寧要浦西一張牀,不要浦東一間房”。

(1)目的:

①以浦東開發開放爲龍頭,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

②儘快把上海建設成爲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

③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經濟的新飛躍。

(2)時間:1990年(浦東開發成爲20世紀90年代初國家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步驟)

【合作探究9】浦東開發的條件是什麼?

上海在對外開放方面所擁有的優勢:地理位置、交通條件、人才資源、自然資源以及歷史積澱的與國際交往的聯繫和經驗等等。這些,都預示上海有着迅速發展的內在潛質,有着重塑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形象的先天條件。

(3)意義:浦東新區已成爲上海新興高科技產業和現代工業基地,成爲上海新的經濟增長點,也成爲中國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誌。

浦東創下了哪些“全國第一”?

“中華第一樓”金茂大廈、“中國第一塔”東方明珠電視塔、中國第一條磁懸浮鐵路、中國第一座現代化的垃圾發電廠、全國第一個保稅區──外高橋保稅區、全國惟一一個以“金融貿易”命名和定位的開發區──陸家嘴金融貿易區。在體制創新、城市管理等方面,浦東的創舉更是不勝枚舉。僅在法律服務方面,就創建了全國第一家知識產權法庭、第一個法律援助中心、第一個“110”電話報警系統、第一臺“999”市民救助電話等。

浦東是指上海黃浦以東地區,南臨杭州灣,東北抵長江口,西靠黃浦江,總面積約2,000平方公里。浦東的自然條件和地理位置使它成爲東部沿海地區極有經濟開發潛力的地區。1984年,上海市政府制訂的《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彙報提綱》,首次提出開發浦東的問題。1988年5月,上海市政府召開“開發浦東新區國際研討會”。1990年2月26日,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政府正式向中共中央、國務院提出《關於開發浦東的指示》。

開發浦東規劃指定的控制範圍,即浦東新區範圍,面積約350平方公里。該地區已有一批大型骨幹企業和“三資”企業,且交通方便。按初步設想,浦東開發建設分3步實施。

開發起步階段:進一步發展交通,爲吸引外資創造條件;

重點開發階段:初步形成基礎設施比較配套的浦東新區大格局;

全面建設時期:在浦東建設5個各具特色的綜合區,闢建保稅區、外商投資區和出口加工區。

今年是上海母親河黃浦江東岸的浦東新區迎來開發開放十八週年。在浦東開發十七年間,始終保持經濟年均增長百分之十五的高速發展態勢,並拉動上海連續實現了年均百分之十一以上的經濟增長率。已有來自世界上百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者在浦東新區投資了近一萬五千個項目,累計合同外資三百五十七億美元,世界五百強企業中已有二百三十多家在浦東投資了三百多個項目,落戶跨國公司地區總部八十三家。新區將朝着“創新浦東、和諧浦東、國際化浦東”的方向繼續邁進。

【合作探究10】當代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向列強開放通商口岸和商埠有哪些本質區別?

第一,背景不同:近代開放是在西方列強爲了打開中國市場發動侵略戰爭的情況下出現的。

當代開放是在世界各國聯繫日益密切,經濟全球化逐步加強的情況下出現的

第二,基礎不同:近代開放是不平等的基礎上,而當代開放是建立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

第三,指導思想不同:當今強調獨立自主、自力更生、堅持國家主權這一前提,在舊中國這一點是無從談起的。

第四,性質不同:近代開放是西方列強對中國的經濟侵略與掠奪。

當代開放是中國與世界各國正常的經濟技術交流。

第五: 結果不同:近代開放,中國淪爲半殖民地,有利於帝國主義在中國商品輸出和資本輸出而不利於中國的民族工業。今天對外開放有利引進外資,發展中國的民族經濟,使中國走向富強繁榮。

【合作探究11】當今中國的對外開放與舊中國的“開放”的主要區別

①背景:鴉片戰爭後中國的開放是閉關自守、腐朽落後的清政府被英國的“堅船利炮”打敗後被迫開放的;當今的開放是在中國綜合國力日益強大、獨立自主的前提下實行的。

②內容:舊中國的“開放”是西方列強以武裝入侵爲手段,後又通過不平等條約強迫中國開闢通商口岸、降低關稅等;當今中國的開放是按照平等互利原則同其他國家進行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合作與交流,目的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

③影響:舊中國的“開放”便利了外國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侵略,使中國逐步淪爲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但在客觀上刺激了中華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以及向西方學習的思潮;當今中國的開放將能夠大大加快我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進程,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

④性質:舊中國的“開放”是西方列強侵略中國的產物;當今中國的開放是黨中央、國務院爲使我國進一步參與經濟全球化,加速我國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而作出的重大戰略決策。

(三)初步形成:

1、格局:通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我國已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的開放體系。這個體系的形成,標誌我國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2、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

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分別指的什麼?

“全方位”,就是既對發達國家開放,也對發展中國家開放,對世界所有國家開放。

“多層次”,就是根據各地區的實際和特點,通過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等不同開放程度的各種形式,形成全國範圍內的對外開放。

“寬領域”不僅在經濟領域,也涉及到保險、郵電通信等服務貿易以及環保、科技、醫療衛生、體育、文化、教育等領域的開放。

★教學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感受到改革與開放是推動我國現代化的兩個車輪,是相輔相成的。經濟體制改革與對外開放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證明,實行改革開放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它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上豐富了我們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識,共同推動着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

課堂探究:1、鴉片戰爭以後,伴隨着列強經濟侵略的加劇,被迫開放的中國逐漸捲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今天我們又主動開放,與世界市場接軌,如何正確看待中國這兩次融入世界市場?

2、江澤民曾說:“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全方位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再加上巨大的潛在市場,使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願望最終變成現實。我們搞現代化建設,必須到國際市場的大海中去游泳,並且要奮力地去遊,力爭上游,不斷提高我們搏擊風浪的本事。”思考作爲一名現代公民,應當加強哪些方面的素質來應對對外開放帶來的機遇和挑戰。

★教學後記

應加強知識點的前後聯繫,如比較中國近代經濟發展較快地區和現代改革開放後經濟迅速發展地區都在東南沿海及長三角地區,同時總結具有共性的原因各是什麼。課文中關於對外開放給我國帶來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如浦東開發開放前後的巨大差異等,非常有限,也相對抽象,可利用課餘時間,到本地的經濟技術開發區或新區或鄰近城市的對外開放區域去實地參觀,增強感性認識和切身體會。

★問題解答

⊙【學思之窗】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學思之窗,並整合教材資源和課外資源組織學生討論:

1、國家爲什麼決定首先在廣東、福建兩省實行對外開放?

2、這個舉措有什麼戰略意義?

答案提示:

1、廣東、福建兩省靠近港澳,華僑多,資源比較豐富,具有加快經濟發展的許多有利條件。

2、回顧國家二十多年來實行對外開放的歷程,我們看到:深圳等經濟特區不僅本身實現了經濟的持續快速健康發展,而且有力地促進了其他地區的經濟發展,有效發揮了示範、輻射和帶動作用(發展外向型經濟的“排頭兵”、全國經濟體制改革的“試驗田”、中國對外開放全面展開的“突破口”),對加速我國的四個現代化建設有重要意義。

【探究學習總結

⊙本課測評

我國對外開放格局是怎樣逐步形成的?

參考答案:根據我國幅員遼闊、地區經濟差距大的特點,我國的對外開放是區域開放、梯次遞進、逐步擴大。二十多年裏,從經濟特區開始,我國對外開放區域已從沿海延伸到廣大內陸,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格局。

⊙學習延伸

以小組爲單位,蒐集一個經濟開發區發展情況的圖片,配上解說詞,舉辦小型展覽,展示我國對外開放的成就。

答案要點:教師可以在課前佈置學生自願組成小組,查閱、蒐集有關北京經濟技術開發區經濟及社會發展狀況的數據資料和圖片,並將經濟及社會發展的主要指標製成圖表或柱狀圖,爲圖片配寫說明,用生動形象的多媒體課件展示改革開放前後北京的經濟及人們衣、食、住、行等方面的變化,讓學生感受改革開放對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巨大推動作用。

同步練習:

一、選擇題:

1、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我國在對外開放方面首先實施的重大舉措是:

A、大量引進外資企業 B、設置經濟特區

C、開放沿海14個港口城市 D、加人世界貿易組織

2、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廣東、福建被確定設置經濟特區的有利條件是:

A、靠近港澳,華僑衆多 B、經濟發展較快,經濟總量大

C、歷是最早開放的地區 D、資源豐富,勞動力素質高

3、十一屆三中全會結束後,首先實行改革開放的地區是:

A、安徽、四川、廣東、福建 B、四川、廣東、浦東、安徽

C、廣東、安徽、江蘇、浙江 D、四川、浙江、福建、浦東

4、20世紀80年代前期,鄧小平在一次談話中說,“建國以後,人家封鎖我們,在某種程度上我們也還是閉關自守,這給我們帶來了一些困難……總之,三十幾年的經驗是,關起門來搞建設是不行的,發展不起來。”上述材料反映的實質是:

A、必須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政策 B、由於“人家封鎖”,給中國帶來困難

C、建國後,曾長期實行“閉關自守” D、關起門來搞建設是發展不起來的

5、沿海港口城市開放的主要目的是:

A、搶先實現改革開放 B、爲內地經濟建設服務

C、加快利用外資、引進技術的步伐 D、慢慢過渡爲經濟特區

6、《春天的故事》歌詞中,“在 中國的南海邊畫了一個圈”是指規劃了4個經濟特區,其中有3個都是在:

A、福建省 B、海南省 C、廣東省 D、浙江省

7、1984年我國開放的十四個沿海城市中,江蘇省有:

A、4個 B、3個 C、2個 D、1個

8、1990年4月中央政府決定開發開放浦東,其目的是:

A、進一步開放長江沿岸城市,儘快把上海建成國際經濟、金融、貿易中心之一,並帶動長江三角洲和整個長江流域地區經濟的新飛躍

B、使其成爲中國經濟建設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C、重塑上海國際化、現代化大都市的形象

D、學習韓國、新加坡引進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的經驗

9、1992年,鄧小平的“南巡講話”掀起了我國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新高潮。以下關於此時國內外經濟形勢的敘述,正確的是:

A、我國開始在廣東、福建沿海地區建立經濟特區

B、經濟全球化成爲世界經濟發展的主要趨勢之一

C、東歐國家的經濟改革進入到成與敗的關鍵時期

D、韓國、新加坡引進外資,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

10、我國在20世紀90年代改革開放的重點和標誌是:

A、海南 B、深圳 C、上海浦東 D、環渤海地區

11、目前我國的對外開放已經形成的特點是:

A、從經濟特區開始,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

B、形成了全國性的由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和內地省會城市爲代表的對外開放體系

C、對世界所有類型的國家開放,由東到西,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沿海到內地逐步推進

D、不僅在經濟領域對外開放,也在科學、教育、文化等領域開放

12、江澤民同志曾形象地說:“‘請進來’與‘走出去’是對外開放的兩個輪子,必須同時轉動起來。”其含義是既要向外國開放我們的市場,同時又要開拓國外市場,只進不出或只出不進,都不是完全的開放。下列各項屬於“走出去” 的是:①擴大境外投資規模 ②推動境外加工貿易發展 ③吸收國外資金和技術,借鑑國外現代化的經營管理經驗 ④拓展國際貿易 ⑤發展對外承包工程和勞務合作

A、①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④⑤ D、①②③⑤

13、爲了適應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後的形勢,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和競爭,我國實行:

A、“請進來”戰略 B、“走出去”戰略

C、進一步對外開放戰略 D、“一體”戰略

二、非選擇題:

14、(12分)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 新中國誕生時,舊中國遺留下來不多的工業70%集中在佔全國面積不到12%的東部沿海地帶,內地和西部幾乎沒有像樣的工業。“一五”期間,蘇聯援建的156項大型項目中80%在內地,694項重點工程,中西部佔68%。

材料二: 1956年,中央明確提出:“第三個五年計劃必須立足於戰爭,從準備大打,早打出發,把國防建設放在第一位,加快三線建設,逐步改變工業佈局。”在此期間,國家投資2000多億元,興建2000多個大中型骨幹企業,大部分集中在內地和西部。

材料三: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鄧小平提出發展我國區域經濟新戰略:讓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帶動其他人,其他地區富起來,20世紀90年代,鄧小平又提出:沿海地區利用有利條件較快地先發展起來,內地要顧全這個大局。反過來發展到一定的時候又要幫助內地發展,沿海也要顧全這個大局。 ――《中國當代史研究》2001年第三期

請回答:

①據材料一、二,概括新中國建立後至20世紀80年代以前我國工業佈局的特點。(2分)分析這種佈局形成的主要原因。(3分)

②材料三中鄧小平提出“讓一部分地區先富起來”主要指哪一地區? (2分)這一地區先發展起來的有利條件有哪些? (3分)

③爲了“幫助內地發展”,在世紀之交中央政府採取了什麼重大措施? (2分)

14、(12分) ①佈局特點:大中型企業大部分集中在內地和中西部。(2分)

原因:原來的佈局不合理,舊中國的企業大部分集中在沿海地區;對付未來戰爭的需要。(3分,答出一點得2分)

②地區:沿海地區(2分)

條件:政策優惠,有利於引進外資;有較好的經濟,文化基礎,交通便利;便於對外經濟交流。(3分)

③重大措施:實行西部大開發的戰略。(2分)

15、我國對外貿易歷史悠久,對外貿易的興衰反映了社會歷史的變遷。

法國學者克 謝赫耐在《南宋社會生活》中寫道“一支龐大的沿海船隊維持東南沿海商埠與遠達廣東之間的交通;海上的大帆船則每年趁着季風往來於中國和南洋羣島、印度、非洲東岸和中東一帶;陸上貿易在南北往還要道與長江交匯點上發達了起來,其交易數額之龐大,遠遠超過當時歐洲主要商業中心的交易量。”

(1)根據材料概括南宋海外貿易發達的突出表現,運用所學知識概括說明南宋海外貿易興盛的社會原因。

(2)依據材料概括1864~1894年中國對外貿易的基本狀況,並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出現這些狀況的原因。

(3)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對外開放政策推動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今天我國已經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 這一格局有何特點 我國實行對外開放的根本目的是什麼?

(1)表現:航海技術高超;外貿活動範圍廣;交易數額大。

原因:北方少數民族相繼崛起,隔斷了南宋與海外的陸路聯繫;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發展;政府實行重視海外貿易的政策;造船工藝和航海技術的進步。

(2)進出口數額呈增長的勢頭。

原因:兩次鴉片戰爭的失敗,清政府被迫開放東南沿海和長江沿岸等地的通商口岸;甲午戰爭失敗後,《馬關條約》簽訂,外國強迫清政府把通商口岸開到內地;自然經濟解體;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影響。

在對外貿易中,中國方面入超增長。

原因: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在華攫取大量特權;列強憑藉經濟實力,操縱市場。

(3)格局: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開放區,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邊開放城鎮和內地省會城市爲代表的對外開放體系。

特點:形成多層次,全方位,寬領域的開放格局。

根本目的:發展社會主義經濟。

16、概述十一屆三中全會後,中國對外開放的歷程,對外開放對中國經濟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參考答案:

歷程:1980年起,我國先後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五個經濟特區;1984年決定開放大連、秦皇島、天津、廣州等14個沿海港口城市;隨後,相繼把閩南三角區、長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闢爲沿海經濟開放區;1990年又作出開放上海浦東的決定;從1992年開始,在內地設沿江開放港口城市、沿江開放城鎮、內地省會開放城市。各地出現一大批不同級別的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科技園區、保稅區、金融貿易區和出口加工區等,對外開放形式靈活多樣。

影響:①在改革開放政策指導下,我國實行“引進來”戰略,興起了招商引資的熱潮,解決了我國建設中資金不足的問題,同時引進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促進了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和經濟體制完善。同時,我國又實施“走出去”戰略,積極開拓國際市場。

②2001年11月11日,中國加入WTO,一方面標誌着我國對外開放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同時也推動了全球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古代歷史教案 篇五

(一)教學目的:

1.基礎知識目標:

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字母文字;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兩河流域的太陽曆和星期制度;卡爾納克神廟;巴比倫的空中花園;阿拉伯數字;兩河流域的十進位法和六十進位法;印度的《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史詩;諾亞方舟神話

2.思想教育目標:使學生認識

(1)科學知識產生於生產鬥爭的需要和實踐。

(2)在奴隸和勞動人民勞動的基礎上,產生了。

(3)古代亞非人民在文字、天文、曆法、建築、數學、醫學等方面的傑出成就,標誌着古代亞非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3.能力培養目標:

使學生掌握古代亞非地區多方面的成就和影響,從而提高綜合、分析能力,併成批判、繼承的意識。

(二)教學重點,難點和要點:

1.重點:古代東方文字的影響,太陽曆,阿拉伯數字,建築奇蹟。

2.難點:史詩和神話

3.要點:

一、古老而神祕的文字

1.象形文字

2.楔形文字

3.字母文字

二、天文和曆法:

1.太陽曆

2.太陰曆

3.星期制度

三、雄偉的古代建築

1.卡爾納克神廟

2.空中花園

四、數學

1.阿拉伯數字

2.十進位和六十進位法

五、古埃及木乃伊

六、史詩與神話

1.《摩訶婆羅多》與《羅摩衍那》

2.“諾亞方舟”神話

(三)授課時數:

1課時

(四)教學方法:

講述法

(五)教學過程:

[複習提問]

1.漢謨拉比的主要事蹟是什麼?

2.佛教的主要教義是什麼?

[導入新課]古代亞非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這些地區在發展的過程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成就,對人類文明與進步起了重要的作用。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下這些地區的文化。

文字,是人類文明的標誌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多年,文字就在這裏出現。

一、古老而神祕的文字:

1.象形文字:

爲什麼叫象形文字呢?就是因爲它用圖形來表示事物。請同學們看課本15頁《象形文字》。在這裏可以看到,埃及人畫了兩條腿,表示“走”,畫了一隻眼睛,眼睛下面用三條豎槓表示眼淚,以此表示“哭”。古埃及的象形文字一共有700多個。後來,這些符號除了表示意思外,也表示一定的音節,在此基礎上,音節字中的一部分簡化爲字母符號,共24個。因此,這種文字爲以後的字母文字的產生奠定了基礎,說明了象形文字對世界文化是有影響的。(找學生讀15頁彩框內文字)埃及的象形文字複雜難懂,只有少數祭司和書吏掌握,因而在埃及有專門以抄寫、記錄爲職的書吏。請同學看課本15頁插圖。(讀古埃及滅亡後……)這塊石碑是在羅塞塔發現的,所以又稱羅塞塔石碑。請同學們看16頁插圖,這塊石碑是用黑玄武岩做成的。長114cm,寬72cm,上面有三種文字:上面是世俗體,即象形文字的草寫體,中間是象形文字,下面是希臘文。法國語言學家商博良,根據十多年的刻苦鑽研,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於1822年成功地釋讀出托勒密的名字,終於使象形文字的釋讀獲得了決定性突破。圖中引出的方框中的文字就是托勒密的名字,上面是象形文字的草體,下面是希臘文字。

在古埃及人創造象形文字的同時,兩河流域的蘇美爾人又創造了楔形文字。

2.楔形文字:

那麼,什麼是楔形文字呢?(找學生讀P16彩一句)請同學們看16頁《楔形文字》。楔形文字起源於象形文字,爲了書寫簡便,人們逐漸對一個事物不全畫出來。而是隻畫出其中最能表現出其特徵的部分,於是原來的圖畫逐步轉變爲直線圖形。19世紀中葉,英國人羅林生在波斯發現了刻有古波斯文、埃蘭文、巴比倫文三種楔形文字的貝希斯敦銘文。他借鑑前人成果,對照比較三種文字,終於釋讀了楔形文字。當時,這種文字在西亞地區廣泛傳播。西亞各民族對它略加修改後,作爲自己的文字長期使用。

由於楔形文字往往一符多義,難以掌握,逐步被字母文字所取代。

3.字母文字:

腓尼基人在象形文字和古西亞文字的影響下,創造了22個拼音字母。說起腓尼基字母的發明,還有一個有趣的傳說。相傳,有一個叫卡德穆斯的腓尼基木匠,是個遠近皆知的聰明人。有一次,他在別人家裏幹活,需要一件工具,恰好忘記帶來了,他隨手拿起一塊木片,用刀在上面刻了點什麼,然後讓一個奴隸送給在家中的妻子。卡德穆斯的妻子看了木片,什麼都沒說,遞給奴隸一件工具。奴隸驚呆了,認爲他的主人是在用一種神祕的方式,通過木片上的符號表示他需要的東西。據說卡德穆斯在木片上劃的就是腓尼基第一次出現的字母文字。許多人知道這件事以後,來向卡德穆斯請教。卡德穆斯就將他發明的字母文字教給了其他人,這樣腓尼基字母就逐漸傳播開來。請同學們看課本16頁《字母文字演進表》和17頁《西方字母淵源》,希臘人在腓尼基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希臘字母,羅馬人又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上創造了希臘字母,羅馬人又在希臘字母的基礎了創造了拉丁字母。拉丁字母是現在世界上最通用的字母。

在農業發展的基礎上,古代亞非的人民又制定了天文、曆法。

二、天文和曆法:

1.太陽曆:

埃及的太陽曆早在6000多年前就問世了。馬克思曾經說過:“計算尼羅河水的漲落期的需要,產生了埃及的天文學”,充分肯定了天文、曆法與生產的關係。埃及人爲了不違農時,發展農業生產,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漸掌握了尼羅河氾濫的規律。他們發現兩次氾濫之間大約爲365天。同時,還發現,每年6月17或18日早晨,尼羅河開始變綠,這是尼羅河氾濫的預兆。當尼羅河水的潮頭來到(孟斐斯)今天的開羅附近時,天狼星和太陽同時從地平線升起,埃及人把它作爲一年的開始,兩次氾濫期間爲一年。以此爲依據,把一年分爲氾濫期、播種期、收穫期,生動地反映了天文曆法與農業生產之間的密切關係。埃及人又把一年定爲365天,分爲12個月,每月30天,年終加5天節日,這是世界上最早的太陽曆。雖然每隔4年就誤差一天,但它使用起來簡單方便,後來傳入歐洲,經過羅馬凱撒和教皇格利哥里不斷改進,成爲今天通用的公曆。

兩河流域的人們,通過對月亮圓缺變化規律的觀察,制定了太陰曆。

2.太陰曆與星期制度

它將一年分爲12個月,每月以剛剛露出月牙來的這一天爲開端,以月亮最圓的一天爲月中,以月亮又變成月牙的那天爲一月的終結。那麼太陰曆對每月天數又是怎麼規定的呢?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7頁,讀……

當時,兩河流域的人們已經能夠區分五大行星和恆星,對五大行星的運行軌道觀察得相當準確,他們將星宿和諸神聯繫起來,星就是神,因此星的符號也就用來表示神的概念。每天有一個星神值勤。七天一輪迴,所以把七天作爲一週,請同學們看17頁表格,它分別用日、月、火、水、木、金、土七個星球的名稱來命名。所謂星期,就是星的日期。後來,隨着科學的進步,去掉了加在星期上的迷信色彩。星期制度一直沿用至今,這就是現在通行的七天一星期制度的來歷。

最後,我們來看一下印度的天文曆法,我找一位同學讀一下17—18頁……,其他同學思考一下,它與埃及的太陽曆有何異同?

三、雄偉的古代建築

在古代埃及,除了舉世聞名的金字塔外,還修造了大量的神廟,其中最壯觀的要算卡爾納克神廟了。

1.卡爾納克神廟

卡爾納克神廟,就是阿蒙神廟,因爲它位於埃及的卡爾納克村而得名。阿蒙是底比斯的庇護神,後來被尊爲太陽神,成爲國家的最高神。埃及國王認爲自己是太陽神的兒子,每次對外戰爭的勝利,都認爲是阿蒙神保祜的結果。戰爭結束後,就把大量的戰利品獻給阿蒙神廟。經過幾百年埃及國王的不斷添造,阿蒙神廟終於形成了一組龐大的寺廟建築羣,那麼,何以能體現出它的雄偉壯觀呢?請同學讀課本18頁彩框內第一段和《卡爾納克神廟貴遺址》。

2.空中花園

請同學們看課本18頁《巴比倫空中花園》這幅想象畫,空中花園是新巴比倫時期建造的,當時新巴比倫的國王爲討好王后,下令在首都巴比倫建造空中花園,它實際上是一座假山花園。它採用立體造園的方法,將花園置於高高的平臺之上,遠遠看去,花園就像在天空中一樣。請同學看18頁彩框內的部分。空中花園建成以後,成爲巴比倫城建設的最主要部份,與金字塔一樣,成爲古代世界的八大奇蹟之一。

後來,波斯佔領新巴比倫後,空中花園隨之被毀。

四、阿拉伯數字和古埃及木乃伊

1.阿拉伯數字:

提問:阿拉伯數字是指哪些數字符號?(……)除此之外,印度人還發明瞭定位計算的十進位法。由於定位計算,同一個數字處於不同的位置,就表示不同的數值,如果某一位沒有數字,就在該位上寫“0”。“0”的應用,使十進位法臻於完善,意義重大。那麼,這些數學符號由印度人發明的,卻爲什麼稱爲阿拉伯數字呢?(因爲這些數字符號是由阿拉伯人傳人歐洲的)由於採用十進位法,加上阿拉伯數字筆畫簡單,書寫方便,一目瞭然,因而很快在世界上流傳起來,成爲世界各國通用的數字。

2.六十進位法:

而兩河流域的人們不僅採用十進位法,還採用六十進位法。巴比倫人認爲整個天穹每24小時一次迴轉,每小時60分鐘,我們不能不驚歎他們的聰明才智。這種晝夜和時間的劃分,以及六十進位法,一直沿用到今天,他們還將圓周劃分360°。

恩格斯曾經說過,和其它一切科學一樣,數學是從人的需要中產生的:是從丈量土地和測量容積,從計算時間和製造器皿產生的。隨着生產的需要,古埃及摸索出計算長方形、三角形、甚至圓形面積的方法,推算出圓周率爲3.16。

3.古埃及的木乃伊。

木乃伊,是希臘語的譯音,意爲被保存下來的屍體。古埃及人相信人死後還要在冥世,即陰間生活,請同學們看課本19頁《冥世之神稱心臟重量》圖,這幅畫是從一座墓葬中出土的。畫的右側坐的是冥世之神奧西里斯。狗(或豺狼)頭人身的阿努比斯正在給一個婦女的心過秤,天秤另一端放着象徵“真理”的羽毛或神像,天平上端坐着一個狒狒模樣的神正在記錄結果。古埃及人認爲,人們在世時幹環事,他的心就變小,減輕,死後就受到審判和懲罰,但只要保住肉體,靈魂就會依附於肉體萬世長存。木乃伊就是經過防腐處理的乾屍。製作木乃伊的最好辦法是“先用鉤子把死者腦漿從鼻孔中取出,再把一些藥水灌進去清洗其它部分,接着在屍體腹部割一個口,把內臟全部取出,用和有香料的酒沖洗腹腔,然後用桂皮、乳香等香料把它填滿,最後按原樣縫好。把屍體在小蘇打、鹽水或其它防腐液中,溶去油脂泡掉表皮,經70天后,把屍體取出沖洗、晾乾,用麻木裹緊,外塗樹膠,以免屍體接觸空氣,這樣製作成的木乃伊可以保存幾千年。

五、史詩和神話:

1.《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

《摩訶婆羅多》和《羅摩衍那》是世界文化寶庫中的著名長詩,起源於人民羣衆的口頭創作。《摩訶婆羅多》梵語的意思是“偉大的婆羅多族”。全詩20萬行,講的是婆羅多族國王的兩支後裔的一場大戰。古代婆羅多族國王是一個瞎子,國事全由弟弟來處理。國王有100個兒子,組成俱盧族。國王弟弟有五個兒子組成班度族。國王的弟弟死後,他的兒子全由國王撫養。五個兄弟個個武藝高強,遭到俱盧族兄弟的嫉妒,一次又一次受到他們的迫害。他們找了些盟國進行決戰,結果,俱盧族大敗。老國王的99個兒子被殺死,太子逃脫後最後也被殺,由於相互殘殺,血流成河,屍橫遍野。班度兄弟決定和俱盧族講和,化戰爭爲和平,化仇恨爲友誼。這部長詩反映了古代戰爭的場面和社會生活面貌,是一部印度社會的百科全書,被馬克思喻爲印度的“伊利亞特”。《羅摩衍那》梵語中的意思是羅摩的漫遊。他的主要內容是什麼呢?請看課本20頁……

在古代西亞,也曾經流傳着一個關於洪水的故事,即諾亞方舟的故事。

2.諾亞方舟的故事

請同學們打開課本20頁。(找學生讀)這就是《聖經》中著名的諾亞方舟的故事,後來人們就用鴿子和橄欖枝來象徵和平。現在聯合國徽記上也畫着兩根金色的橄欖枝。

[鞏固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通過了解產生的過程,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科學知識產生於生產鬥爭的需要和實踐,古代亞非在文字、天文、曆法、建築、數學、醫學和史詩等方面的傑出成就,是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結果和智慧的結晶,它標誌着古代亞非地區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

(六)板書:

第四課

國家或地區

類別

埃及

西亞

印度

文字

象形文字

楔形文字

天文和曆法

太陽曆

太陰曆和星期制度

每年12月,每月30天

建築

金字塔,卡爾納克神廟

空中花園

佛塔

數學

圓周率

十進位和六十進位

阿拉伯數字

醫學

木乃伊

史詩和神話

諾亞方舟神話

《摩》《婆羅》史詩

(七)作業:

1.古代北非和西亞產生了哪些古老的文字?

2.古代亞非有哪些重要的文化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