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歷史精品教案

歷史精品教案

歷史優秀教案範文1

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權利法案與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曲折性和保守性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假如你是生活在17世紀英國的一位手工工場主,你有着大片的牧場和農場,僱傭了成百上千的工人,並藉助國家獨特的地理位置(島國),開拓了廣闊的海外市場,通過海外貿易、殖民掠奪,迅速獲得了大量的財富,但國王卻收取繁重的稅收,還常說“君權神授,我就是上帝”,並讓你把你的商品交給國王專賣。在這種情況下,你會怎麼辦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7課:君主立憲制的英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1.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1.教師提問:從提供的導入新課材料中引導學生概括關於英國的幾個關鍵詞。

提示:手工工場主(資產階級)君權神授商品專賣

2.問題思考:閱讀教材並結合上述問題,思考: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原因?

(1)新航路開闢後,歐洲主要商路和貿易中心的轉移對英國資本主義成長非常有利,新興資產階級在經濟上的發展必然要求在政治上的地位。

(2)英國資本主義經濟獲得長足的發展,具體從英國毛紡織業手工工場的情況可以說明,“圈地運動”中形成的一些新貴族與資產階級利益相通,要求發展資本主義,反對封建專制。

(3)資本主義的發展與斯圖亞特王朝的專制統治發生激烈的衝突。

目標導學二: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過程

1.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說說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爆發的概況。

提示:1628年,議會向國王呈遞《權利請願書》,表達了議會限制王權的意圖;1640年,議會重新召開,不斷抨擊國王專權,發生內戰。

2.教師提問:同學們,你們想想,資產階級要限制王權,國王肯定不會同意,兩者之間的矛盾不可

調和,必然要發生戰爭,戰爭的過程如何呢?

提示:1642年查理一世宣佈討伐議會,公開挑起內戰,內戰爆發後,訓練有素的王黨軍隊,一直打到離倫敦僅50公里的牛津。議會軍節節敗退,議會內部一片混亂,後由克倫威爾招募的農民軍扭轉戰局,拯救了議會,取得了內戰的勝利。

3.教師講述:內戰勝利了,國王成了階下囚並被處決了,表明了新的社會政治制度在英國誕生,1649年5月19日,議會正式宣佈英國爲共和國,大權落到了以克倫威爾爲首的軍隊手裏。克倫威爾在1653年解散長期議會,就任護國主,實行護國政治,實際上他是一個大獨裁者,現在國家的一切都由他一人掌握,他的野心開始暴漲,1657年,他把護國主由終身制改爲世襲制,共和國名存實亡。但他的兒子繼位後,政權又落入到高級軍官集團手中,1659年護國政府被_了。

4.教師過渡:現在新政府垮臺了,誰來統治國家呢?

目標導學三:《權利法案》

1.教師講述:護國政府垮臺後,駐防蘇格蘭的蒙克將軍進入倫敦控制了政權,同查理二世進行復位談判。1660年,斯圖亞特王朝復辟了。查理二世復位後,對革命進行反攻倒算。隨後繼位的詹姆士二世竭力恢復天主教勢力。1688年,面對恢復天主教會統治的威脅,議會中的各黨派聯合發動政變,_詹姆士二世的統治,迎立他的新教徒長女瑪麗和女婿威廉爲國王,歷把這次沒有人民羣衆參加的不流血的政變稱爲“光榮革命”。

2.教師過渡:現在革命成功了,那麼建立的政府是一個什麼樣子的政府呢?我們通過一部法律來了解它。

3.材料展示:《權利法案》

不經議會的批准,國王不能徵稅;

不經議會的批准,國王不能在和平時期維持常備軍;

未經議會同意,國王不能隨意廢除法律,也不能停止法律的執行;

議會必須定期召開;

議員的選舉不受國王的干涉,議員在議會內有自由發表意見的權利。

4.教師提問:根據內容思考:《權利法案》確立了什麼原則?主要目的和歷史意義是什麼?

提示:議會高於王權的原則;限制王權;(1)爲限制國王的權利提供了法律保障;(2)英國從此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資產階級統治。

5.拓展延伸:根據權利法案確立的原則和目的,教師講述君主立憲制的確立及其含義和特點

含義:(資本主義國家)以世襲的君主爲國家元首,君主權力按憲法規定受到一定的限制的政權組織形式,也稱爲虛君制。

特點:

(1)君權受到限制,法律高於王權;

(2)國王作爲國家的象徵,“統而不治”;

(3)議會掌權(實際以首相或內閣爲核心)。

三、課堂總結

17世紀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是資產階級和新貴族對封建專制勢力的勝利,是議會對國王的勝利。議會勝利的結果是建立起君主立憲政體,這是英國對歐洲乃至世界的政治影響:同時它爲英國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開闢了廣闊的道路,加速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到來。

板書設計

1.革命爆發的原因

2.革命的曲折經過、結束

3.結果:《權利法案》

4.意義

歷史優秀教案範文2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瞭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通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2.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鍊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爲的人都具有敢爲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的頑強鬥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恆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曆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爲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在本課中反映出的張騫、班固等人的勇於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出對外來物質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並收的氣度,反過來,積極的對外交往又促使漢王朝更加強大。通過西域,世界東方的古老中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正是由於與其他文明區域建立起密切的聯繫,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廣泛地交流,使中華民族不僅吸收了其他區域文明的許多精華,同時向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

兩漢對西域的長期經營擴大了漢朝的疆域和統一。遼闊的疆域首先有利於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如第18課中佛教的傳播就是經過西域地區;其次有利於地區的開發;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這爲後邊教材的北方民族內遷及民族融合_的出現埋下伏筆。

重點分析:

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從漢朝的初衷來講主要是對抗匈奴。漢對西域的開發和統治始終和匈奴鬥爭的成敗緊密聯繫。不過,從歷史影響看,對西域開發和經營其歷史功績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張騫通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漢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繫。隨絲綢之路的擴大這種聯繫越來越密切。

漢朝在西域統治地位的確立,對形成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傢俱有重大的意義。從漢武帝到東漢末,經過350年的戰爭、和平,經過經濟文化交往,不僅使漢族統治者認識到西域是漢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當成漢朝的一部分。西域都護的設立標誌今日新疆在歷劃入中國版圖。從此以後,新疆的命運便和祖國的命運聯繫在一起。

難點分析:

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爲什麼會取名“絲綢之路”,說明什麼?學生肯定會有疑問。絲綢之路的線路也比較複雜,況且本課還有一條《張騫通西域》線路示意圖更容易混淆。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鼓勵學生課前蒐集與本課人物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如新編歷史劇的劇照、歷史人物的圖片、遺蹟,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課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學習的難度。

2.教師精心設計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

3.講張騫時,可讓學生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還可結合書上“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

4.絲綢之路,可放映相關的影視資料或結合地圖設計一條“絲綢之路旅遊線路”

5.講班超時,鼓勵學生講他的故事。然後,將張騫與班超進行比較。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1.學生分組以絲綢之路爲內容設計旅遊線路。

2.學生以政府的名義擬寫表彰張騫、班超功績的詔書。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絲綢之路

教學難點:絲綢之路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導入:

出示《漢初疆域》〈漢強大時的疆域〉讓學生比較兩副圖在領土範圍上的不同。爲什麼到漢朝中期西漢疆域擴大了,而且主要集中在北方和西方。這就是今天要了解的內容。

講授新課: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漢朝玉門關、陽關往西,今天新疆以及和新疆相鄰的中亞各國,統稱爲西域。這裏有三十六國之多。這些國家大多人數很少,最多的烏孫人口是36萬。這裏的居民有的經營農業,有的從事畜牧業、各國語言不同、各自獨立。西漢初年,匈奴勢力伸展到西域,征服了西域各國。

2.張騫出使西域

提問

(1)匈奴是如何統治西域各國的?舉例說明。

(2)西漢初年西漢政權與匈奴關係如何?

(3)匈按控制西域對西漢有什麼影響?

(4)西漢與西域是否存在共同的利益?

匈奴貴族在征服西域的過程中,對待當地人民十分殘暴。(舉例說明:住在河西走廊一帶的大月氏人被匈奴貴族趕到伊犁河流域。不久,匈奴又俘虜了大月氏國王,取下頭顱做成飲酒的器具。)匈奴貴族的暴行,引起了各族人民的強烈憎恨。西漢初年經濟尚未恢復,國力不足,白登之圍後被迫對匈採取和親政策,以避免匈奴的_擾。匈奴控制西域並以此爲據點進攻西漢使西漢邊疆不得安寧。匈奴成爲西域和西漢共同的威脅。

經過漢初的休養生息、文景之治,西漢在武帝統治時國力雄厚,進入鼎盛時期。漢武帝決定放棄和親政策用武力戰勝匈奴。他了解到月氏人對匈奴統治者無比痛恨的情況就決定派人聯絡大月氏,並和它結盟東西突擊匈奴。可是派誰去呢?漢武帝找不到合適的人選,決定下詔書招募。(讓學生分組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願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

在這種情況下,張騫應聘。(由學生介紹張騫應聘前的簡單情況。)

公元前138年漢武帝派張騫出使西域。看書中《張騫出使西域圖》老師進行講解,然後要求學生髮揮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提示:可描寫漢武帝的囑託、勉勵,張騫表示不辱使命等。)

張騫率領100多人踏上征途,不幸在中途被匈奴所俘,被拘禁了10餘年。雖經歷了種.種困難,但他從未丟棄漢朝的“節”。後來張騫終於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找到大月氏。十多年來,大月氏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無意東還,再與匈奴爲敵。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歸國。在歸途中又被匈奴抓住,扣押一年。公元前126年匈奴內亂,張騫乘機脫身回到長安。(可由學生補充內容)

張騫這次出行歷時十三年,受盡磨難,但未能完成使命。張騫是不是白去了?(同學回答老師歸納)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瞭解到西域的地理、特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瞭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爲了擴大漢朝的政治影響,與西域各國建立聯繫、交換物產,漢武帝派遣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張騫率領300人組成的使團,訪問諸國,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於建立了友好關係。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大大促進了漢朝和西域經濟文化的交流。(展示漢與西域的物質往來圖)

3.域督護府的建立

公元前60年,西漢在西域設置了西域都護。這是西漢派駐西域的總監護,是進行軍事、行政管理的長官,其職責是管理西域事務,保護往來的商旅。這說明我國新疆和新疆以西的若干地方西漢時就已接受中央政府的管轄,說明新疆已納入中國的版圖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部分。

請同學們談談你如何評價張騫?

答案提示:

第一:個人品格--具有探險精神,百折不撓的意志,強烈的責任感等。

第二:歷史影響--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域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

二、絲綢之路

利用多媒體課件介紹絲綢之路的路線。

提問:

(1)爲什麼這條商路被稱爲“絲綢之路”?

(2)絲綢之路對中國和世界有哪些影響?

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一,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經由此路西傳,故此稱作“絲綢之路”,簡稱“絲路”。

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維持,對中西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的交往作出了重要的貢獻。通過絲綢之路中國走向了世界和其他文明區域建立了聯繫,東西方文化的交流日益頻繁。

三、班超經營西域

到了東漢,西域的形勢發生了變化。漢初匈奴_成南、北匈奴。南匈奴歸順了東漢。北匈奴貴族則經常率領騎兵南下掠奪,重新控制了西域,向各國勒索繁重的賦稅,切斷了西域和東漢的交往。爲了恢復中原和西域的交往、恢復對西域的管轄,公元73年東漢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1.班超出使西域

教師形象的講述班超的故事,也可由學生補充。

2.甘英到達波斯彎

公元97年,班超派甘英出使大秦。甘英到達波斯後,安息人由於擔心中國與大秦直接通商道路開闢後會影響他們傳統的商業利益,所以故意向甘英誇大海道的險惡,甘英因而沒有再往前走。但是,他熟悉了沿途的地理和風土人情,爲後來中西交通的發展和經濟文化的交流提供了有利的條件。公元166年,大秦安墩王朝的使臣來到東漢,這是歐洲同我國直接友好交往的開始,這是中西交往的一件大事。

提問:在張騫和班超兩個傑出的歷史人物身上有沒有共同的地方?

答案提示:敢爲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捨,堅韌不拔,矢志不移的頑強鬥志。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早在3000年前,中朝人民就有密切往來,東漢時期,朝鮮半島上的各國同我國關係密切,文化交流加強,漢朝的鑄銅和制漆技術傳到朝鮮,朝鮮的名馬等物產也傳到中國。從很早的時候起,中日兩國人民就駕小舟飄洋過海,互相往來。兩漢時,日本的100多個小國有30多個和漢朝有往來。東漢光武帝時,日本倭奴國王遣使來漢,光武帝贈給一枚“漢倭奴國王”金印。中國的鑄銅和制鐵技術,也在這時傳到日本,日本還發現了兩漢時期的銅鏡。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張騫和班超出使西域,感受到他倆堅韌不拔勇敢無畏的精神。絲綢之路的開闢與暢通,一方面加強了新疆同內地的聯繫;另一方面使中國絲織品在國際上享有極高的聲譽,大大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的交流。我國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反映了古代中國的先進文化對東方各國產生的深遠影響。

板書設計:

兩漢經營西域和秦漢對外關係

一、張騫出使西域

1.漢初的西域

2.張騫兩次出使西域

3.西域都護府

二、絲綢之路

三、班超經營西域

四、漢和朝鮮、日本的友好交往

歷史優秀教案範文3

教學目標

東周分爲春秋、戰國兩個時期;春秋的起迄年代;“春秋五霸”;春秋時期周王室的衰微;齊桓公稱霸;晉楚爭霸與城濮之戰;戰國時期的起迄年代;“戰國七雄”;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

通過學生對齊國強大、稱霸的過程的學習,讓學生思考“齊桓公爲什麼能首先稱霸?”從而培養學生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通過對諸侯爭霸戰爭的具體分析,使學生逐漸理解諸侯爭霸的作用,認識諸侯爭霸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在政治上的突出表現,雖然給勞動人民帶來嚴重災難,但具有加速統一步伐、促進民族融洽的積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理解歷史知識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對齊國、晉國稱霸的原因進行比較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改革是諸侯國得以強大的根本原因。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學重點:

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齊桓公稱霸:齊桓公是春秋時期的第一位霸主,其稱霸的背景、手段和活動教材中介紹的比較詳細,可以讓學生通過對其稱霸過程的分析,瞭解到諸侯爭霸的實質認識到齊桓公稱霸的根本原因是改革,從而培養學生的理解、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諸侯稱霸的歷史作用:這是本課的落腳點,學好它對於後面歷史學習作了鋪墊。引導學生分析歷史作用,將有利於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

教學難點:

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從戰爭的性質看,“春秋無義戰”,其實質是奴隸主貴族擴張領土和掠奪財富的戰爭,給人民帶來丁深重的災難.但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爭霸戰爭中大國兼併小國,實現了區域性統一,加快了統一的步伐,它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丁奴隸主集團的勢力,便利了新興地主勢力的發展,它客觀上使華夏族同其他各族接觸頻繁,促進了民族融合。這些問題相對比較抽象,理論難度又比較大,而且要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一分爲二的看待問題,對於七年級的學生第一次接觸分析爭霸戰爭的實質和結果,要明白這個問題比較困難。

教學方法:講述法爲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地位分析:

春秋戰國是我國奴隸社會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時期,本課是這段大變革時期在政治上的表現,起到了承上啓下的作用,其地位十分重要。學好本課有助於學生理解歷史的變遷,可以培養學生透過現象看本質的分析能力和思維能力,同時也爲以後要知識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如果學生不能夠比較深入地理解本課,對於以後歷的動盪時期學習不利。

教法建議:

關於“春秋五霸”。教師應指導學生回憶上幾節課所學的知識,提出夏、商、西周都是什麼性質的國家?並引導學生回答出三個朝代在我國曆先後是奴隸社會的確立和繁榮時期,時間大約從公元前2070年到公元前771年。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那麼爲什麼要把東周分爲春秋和戰國呢?從而導入新課。

關於“齊桓公稱霸”。建議教師首先從諸侯爭霸的背景講起,出示有關西、東周的直接管轄的土地、人口、兵力、財力、物力等對比圖。使學生通過對比明白,此時周王室政治、經濟、軍事實力已經嚴重削弱,因而周王室與諸侯的關係發生了完全相反的變化。就是說,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這成爲諸侯爭霸的背景原因。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爲了爭奪土地、人口,爲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爭當霸主--諸侯首領。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在這種情況下,諸侯紛起,先後出現了五位霸主,歷稱?quot;春秋五霸“。在講到齊桓公稱霸的條件和活動時,建議教師提問學生:假如你是一個諸侯國的國王,爲了成爲霸主,你會如何做呢?然後在學生答案中,找到相關內容,再讓學生先閱讀教材有關內容,使學生明白齊桓公能夠首先稱霸,雄厚的實力、有利的條件,提供了可能性;任用人才和進行改革是根本原因。葵丘會盟是稱霸的標誌。

關於”諸侯爭霸的歷史作用“因爲既是重點,也是難點,七年級學生理解起來有些困難,建議教師以戰爭的後果爲基點,以教師講授爲主,以總結的方式。在講授中,注意引導學生學會由歷史現象到歷史實質的提煉過程。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齊桓公稱霸和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

教學難點:諸侯爭霸的實質及其歷史作用是難點。

教法設計:講述法爲主,兼用談話、討論、講故事、圖示等方法。

教學過程:

教師首先複習提問在前上一課中,我們學習了哪個朝代?這些朝代的社會性質和發展階段怎樣?在學生能回答正確的基礎上,教師小結並導入新課。歷史是不斷向前發展的。西周過了是東周。東周又可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這是一個奴隸社會的瓦解和封建社會形成的時期,是一個社會大動盪、大變革的時期。我們今天要學習的就是春秋、戰國時期的歷史。

一、東周的發展階段和主要特徵

公元前770年,東周建立。東周分爲春秋和戰國兩個階段。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的春秋時期,是我國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公元前221年的戰國時期,是我國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二、春秋五霸

1、諸侯爭霸的實質

教師首先出示有關西、東周變化的對照表。

名稱

土地

兵力

財力物力人口

天子與諸侯的關係

西周

周王室直接管轄從鎬京到洛邑方約千里的土地

王室直接管轄的軍隊多達14萬人以上

人口衆多,資源豐富。

天子是政治上有的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

東周

東周初年王室直接近轄的土地有方約600裏的土地,往後越來越少。最後只有方約百里的土地。

平王東遷後,還有3萬人。後來逐漸減少到只剩下幾千人了

直轄的人口所剩無幾,財力、物力、兵源減少

天子在政治上成了傀儡,不得不依靠強大的諸侯。“禮樂征伐自諸侯出”

學生通過此表格的分析,對東周的衰落景象一清二楚,這樣有利於學生對東周初年,王室力量削弱,天子和諸侯的地位變化的理解。在學生看對照表的基礎上,教師提問:諸侯爭霸的實質是什麼?估計學生能夠說出表面原因,但是對深層次的原因概括不清,教師應進一步指出:春秋時期的周天子喪失了“天下共主”的資格,反而在政治、經濟上依附於強大的諸侯。正是在周王室的日益衰微的背景下,諸侯爭霸的熱鬧場面一場接一場地出現了。作爲“天下共主”的周天子,雖然名存實亡,但是周天子過去享有的,卻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所朝思暮想的。於是,一些較大的諸侯國爲了爭奪土地、人口、貢賦,爲了獲取周天子過去享有的政治特權和經濟特權,不斷進行兼併戰爭,爭當諸侯首領—霸主。這是諸侯爭霸的原因,也是諸侯爭霸的實質。

2、春秋五霸

在分析原因的基礎上,教師應引出春秋初期,諸侯國有100多個,爲了爭奪土地、人口,一些較大的諸侯國,不斷進行兼併戰爭,誰戰勝了就召開各諸侯國會議,迫使大家承認他的首領地位,成爲“霸主”。先後起來爭霸的有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歷稱爲“春秋五霸”。(指出“春秋五霸”的另一種說法。)同時讓學生在春秋列國形勢土上畫出“五霸”(實際應該爲7個國家)的相應位置。

3、齊桓公稱霸

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提出:齊桓公爲什麼能夠首先稱霸?

⑴齊在山東,得漁鹽之利,富庶,爲東方大國。

⑵齊桓公善於用人,任管仲爲相。管仲改革內政、發展生產,改革軍制,齊國實現國富兵強。

⑶齊桓公依仗實力,有管仲謀略“尊王攘夷”,發展齊國勢力。(東周初年,王室衰微,但天子以“天下共主”的名義,仍具有號召力。因此,一些強大的諸侯就利用王室這個旗號,“挾天子以令諸侯”,積極發展自己的勢力。

公元前651年,葵丘會盟,標誌着齊桓公的霸業達到了頂峯。

4、晉楚爭霸

在閱讀教材之後,教師提出問題:晉楚爭霸的關鍵之戰是什麼?晉文公稱霸同齊桓公稱霸相比,有什麼相同之處?估計學生可以回答出城濮之戰。教師先作介紹:晉國出動的兵力約2萬人,楚國出動的兵力約4萬人,結果卻是晉勝楚敗。所以,城濮之戰在我國曆是一次以少勝多的戰例(解釋退避三舍這一成語的來源。)“齊桓公晉文公稱霸有什麼相同之處”關鍵要讓學生明白齊、晉之所以可以成爲霸主,其根本原因是兩個國家的君主都進行了改革,使國家得以強壯。(吳越爭霸:建議教師指導學生自己以講故事的方式學習)

5、爭霸戰爭的作用

教師提問:這麼多爭霸戰爭,會給社會和人民帶來什麼影響?估計學生可能會回答出戰爭的破壞性,但對於戰爭所帶來的積極影響恐怕回答的不會很到位,教師可以提出一些啓發性問題,如:春秋開始的時候諸侯國林立,由於爭霸戰爭到春秋末期只剩下爲數不多的一些大國,這能說明些什麼問題?(加快了統一的步伐)。最後由教師進行總結髮言。

二、戰國七雄

教師首先出示《戰國形勢土》邊指圖邊向學生介紹戰國七雄,建議教師按方位向學生介紹七個國家即齊楚秦燕趙魏韓,東西南北在中間。教師再提問:請同學對照《春秋列國形勢圖》後指出,在七雄中哪些國家是春秋時就存在的,而哪些國家是戰國時新出現的?在學生正確回答的基礎上,教師再次指出:其實除了新出現韓趙魏之外,此時的齊國也與春秋時期的齊國有所不同了,教師講解“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的事件。

桂陵之戰、馬陵之戰和長平之戰可以根據具體情況把握,但是一定要強調長平之戰的作用,即從此,東方六國再也無力對抗秦軍的進攻了。

歷史優秀教案範文4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瞭解攻佔巴士底獄;《人權宣言》;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雅各賓派專政;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崙法典》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綜合起來,培養學生獨創、靈敏的思維品質;從多種角度來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法國大革命歷史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法國大革命順應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義和歷史作用;通過對拿破崙帝國敗亡原因的分析,使學生明確戰爭的性質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人權宣言》;拿破崙帝國

教學難點:雅各賓派專政的特點與作用;對拿破崙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頭,也是愚昧的年頭;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雙城記》?

《雙城記》描寫的是法國大革命前後發生在巴黎和倫敦的故事,它展現了法國大革命在歷的進步性,同時也反映出法國大革命的進程是激進的,很多無辜的人受到傷害。歷史真如《雙城記》描述的那樣紛繁複雜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9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崙帝國。去探尋它的真相,看看法國大革命究竟是一場怎樣的革命?它又帶來了哪些影響?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1.革命背景分析:

(1)革命前尖銳的階級對立——政治原因

法國大革命的發生比英國革命要晚大約一百五十年,當英國已經完成資產階級革命並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法國還處於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時期,階級關係處於十分尖銳的對立狀態。它表現爲:法國社會被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他們占人口總數不到1%,但卻佔有全國土地數量的2/3,並不承擔任何納稅義務。而廣大的第三等級卻承擔着國家的賦稅和其他封建義務,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尖銳對立的階級關係,使法國社會如同到處堆滿了乾柴,隨時都有爆發革命的可能。

(2)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經濟原因(根本原因)

18世紀下半期,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已有很大發展,紡織業、冶金業和採礦業的發展最爲迅速,其發達程度居歐洲大陸首位。對外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但封建專制統治卻成爲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其表現爲:封建政府不斷提高稅收;全國各地關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對此,資產階級十分不滿,他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權,反對專制統治。

(3)啓蒙運動的影響——思想原因

18世紀資產階級啓蒙思想的出現和廣泛傳播,爲法國大革命和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作了思想和輿論上的準備。

綜上所述,18世紀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意識方面,都已經出現全面危機,專制統治已成爲法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封建王朝的統治危機,使它無可挽回地陷入了絕境,這不僅削弱了它的統治力量,也爲法國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

目標導學二:法國大革命的過程

1.導火線:財政危機引發的三級會議召開.

2.法國大革命的過程:

(1)1789年7月14日攻佔巴士底獄(爆發):大資產階級掌權;頒佈《人權宣言》

①《人權宣言》體現了啓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號,具有進步意義。

②《人權宣言》明確保障私有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本質。

(2)建立共和國(吉倫特派):處死國王

①法國一開始並沒有廢除國王,而是結束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保留了君主統治;

②法國革命是一個前進過程;

③人民羣衆是法國革命的主力軍。

(3)巴黎人民起義(雅各賓派):法國大革命高潮

①雅各賓派在革命危急關頭掌握政權,採取一系列果斷措施,穩定了法國的局勢,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其政策存在負面作用,用恐怖政策消除異己,成爲最終垮臺的原因。

②雅各賓派統治被_只代表了法國大革命高潮的結束,而不是資產階級的失敗。

(4)拿破崙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3.法國大革命的意義

(1)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初步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體制。

(2)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制度,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思想。

(3)法國大革命的徹底性爲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目標導學三:拿破崙與法蘭西第一帝國

1.拿破崙的活動

初露鋒芒——政變奪權——建立帝國——頒佈法典,對外征戰——遠征失敗,被迫下臺

1799年——1804年——————————————————1814年

2.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性質——代表大資產階級、大地主階級利益的政權

3.拿破崙的內外政策

(1)對內政策:頒佈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典》——將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2)對外政策:打擊反法同盟——前期是具有正義性質的民族戰爭,後期變爲軍事侵略。

4.拿破崙帝國覆亡的原因

(1)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及戰爭使法國國內矛盾激化;

(2)歐洲大陸封建勢力遠遠大於資產階級力量。

5.評價拿破崙

(1)拿破崙保留了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成果,並通過戰爭的方式把法國革命的成果推廣到歐洲其他地區,使資本主義文明得以在歐洲傳播——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

(2)拿破崙後期戰爭變成了侵略性質,損害了其他國家人民的利益,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三、課堂總結

跌宕起伏的法國大革命已經過去200多年了,斷頭臺成爲酒吧的擺設,拿破崙長眠於榮軍院,但《人權宣言》將永遠銘記着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典》早已成爲歐洲各國民法典的藍本。與其說拿破崙帝國是法國大革命的繼續,不如說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腳步將永不停歇。現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依舊充滿着激情,但是面對歐債危機,法國該何去何從?我們將拭目以待。

板書設計

1.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2.法國大革命的過程

3.法國大革命的意義

4.拿破崙與法蘭西第一帝國

歷史優秀教案範文5

《西周的盛衰》

教學目標

武王伐紂的經過、性質;西周的分封制、等級制的內容及作用;西周的農業和手工業的狀況;國人_,共和行政,西周的滅亡,東周的建立。

通過學習武王伐紂這一戰爭的原因和經過,讓學生分析這場戰爭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觀察問題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師引導學生對武王伐紂原因、經過、性質的分析,使學生更好地理解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這一理論。同時使學生了解歷史朝代的演變和更迭;通過對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的學習,使學生真正認識到西周奴隸制經濟發展之所以迅速發展,是成千上萬的奴隸的辛勤勞動所換來的。從而樹立人民羣衆纔是歷史的主人這一正確的史觀。

教學建議

知識分析

商朝最後的商紂王倒行逆施,引起人民的反對,周武王起兵伐紂,建立周朝。從此我國進入了奴隸社會的繁榮時期。

教法建議

難點突破:

指導學生閱讀等級制度並且用圖示法將其內容描繪出來,教會學生通過簡單圖表概括理解複雜內容的方法.

重點突破:

指導學生回答“爲什麼武王伐紂是正義之舉”?教會學生使用對比的方法來分析問題。

對學生髮展的影響

通過西周建立和商朝、西周滅亡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朝代更迭並能將其放置在歷史發展的過程中去考察,引導學生深刻理解和揭示朝代變遷的原因。

武王伐紂

武王伐紂是重點。因爲正是通過這場戰爭建立了新的王朝——周朝。講清這一過程,有助於學生理解商的滅亡和周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是另一個重點。因爲這種制度正是西周奴隸制進一步發展在政治上的表現。而且這種制度對於後世影響很大。

分封制

分封制是本課難點。分封的原因,諸侯國的建立以及同周天子的關係相對複雜,而且學生接觸較少,不易理解。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武王伐紂;西周的分封制和等級制

教學難點:分封制

教法設計:

因爲本課相關資料較多,可讓學生事先預習,以學生討論分析爲主,教師引導爲輔。

課堂教學設計:

一、武王伐紂

1、紂王的_

建議教師讓學生回憶夏桀的_,使學生理解凡是違背歷史發展潮流、違揹人民意志實施_的統治者最終都會遭到人民的反對的。

2、周國的強盛

讓學生閱讀教材,分析周國強大的原因,從而使學生明白周的發展、強大是周人經過艱苦奮鬥,和特別是重視人才的而得來的。

3、武王伐紂

教師讓學生閱讀有關武王伐紂的故事,同時引導學生捕捉故事中一些有效信息,讓學生根據以前學過的商湯滅夏桀的原因,用比較的方法,從主、客觀兩個方面進行分析周勝商敗的原因?然後教師組織學生討論:爲什麼武王伐紂是一次正義的戰爭?:(①商紂王的_,使商朝統治已成爲歷史發展的絆腳石,失去了民心,引起人民的不斷反抗和陣前倒戈。②周武王順應民心,聯合西方和南方部落,共同伐紂,解除了商紂對奴隸和平民的殘暴統治,有利於歷史的進步。③是否順應民心,是否有利於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是衡量正義與非正義戰爭的重要標準。)

一、西周政治、經濟的發展

1、周的建立

時間、建立者(區分周文王、周武王)、都城。建議教師給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爲了研究加以說明,爲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

2、分封制和等級制

讓學生帶着[周朝爲什麼要實行分封制?分封了哪些人作諸侯?它們與周天子之間的關係如何?分封制的效果如何?]等問題閱讀教材並加以討論:學生能夠回答出:分封的目的是爲了加強和鞏固奴隸主的政權。周朝對建國功臣、親屬和先世的後代等進行分封。諸侯與周天子的關係是:周天子是的統治者,諸侯是天子的臣屬,必須服從周天子的命令,定期朝見天子,並向天子納貢,帶兵隨天子作戰(即聽王令,納王貢,隨王徵,見王面)。其效果是:西周加強了統治,成爲一個疆域廣大的奴隸制國家。

3、奴隸制經濟的發展

⑴農業的進一步發展

⑵手工業的發展

結合夏商農業和手工業狀況,請同學比較並概述一下西周農業和手工業發展有什麼特點。在學習奴隸制經濟的發展後,教師應結合教材指出西周奴隸制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廣大奴隸和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基礎之上;是建立在對奴隸的壓迫和剝削之上的。(介紹《詩經》中《碩鼠》、《伐檀》)

二、國人_和西周滅亡

1.國人_

教師在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有關周厲王的_並解釋”國人“、”防民之口甚於防?quot;等名詞後,可讓學生在自己理解的基礎上,進行角色表演。在介紹完“共和行政”後,師生一起討論“國人_”對西周的影響。

2.西周滅亡

讓學生講述周幽王烽火戲諸侯的故事。

3.東周建立

時間、建立者、都城。建議教師結合西周、東周具體名稱和地理位置,再次向學生講解西周的並不是當時的名稱,而是歷史學家爲了研究加以說明,爲以後如西漢、東漢等名詞的講解打下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