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三年級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三年級科學教案精品多篇

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一

本課的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能夠辨別周圍環境中的物體,哪些是固體,哪些是液體,在此基礎上會給物體分類;

●會運用多種感官和簡單工具認識固體在顏色、形狀、軟硬、透明、輕重等方面的性質,並能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描述出來。

知識與技能:

●能夠運用多種感官認識物體的常見特徵;

●會藉助簡單工具進行觀察。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驗工具使用的方便有效;

●共享科學探究的樂趣。

教學過程設計

一、出示一杯水、一瓶油、一碗麪粉和一塊麥餅

1、講解:這些物體中有的是固體,有的是液體,請小朋友把他們分成兩類。

2、提問:你爲什麼這樣分?理由是什麼?

3、提示:老師一共出示了幾種物體?

4、學生仔細觀察以後回答。

【評析】這裏主要是想讓學生髮現裝液體的碗和杯子也是固體。這樣安排可以直接進行"和麪"的活動,使整堂課的探究活動有機結合在一起,把知識的獲取、技能的培養、情感的體驗滲透在活動中。

5、提問:誰知道麥餅是怎麼做出來的?誰來告訴大家?也可以相互補充。

6、師生共同討論以後動手和麪,每組一份材料,小組合作完成做一個麥餅。

7、提示:在和麪的過程中,什麼時候既像固體又像液體?和麪時容器裏的水不要太多,麪粉要一點一點地放,麪粉放入水中後,要用筷子不停地攪拌

8、告訴學生麥餅做好後,要進行烘烤纔會熟,纔會像我們一開始看見的餅一樣,屬於固體。

二、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性質

1、這個餅是什麼樣的?你能用哪些方法進行觀察呢?

小組討論,然後交流。

2、可以看一看,可以聞一聞,可以嘗一嘗,還可以掰開看看裏面是什麼樣的┅┅

3、教師評價:你們真會動腦筋,確實要全面觀察一樣物體,要運用多種方法觀察,教案《《認識固體》教學設計》。但是,不可以隨便亂嘗,要安全衛生的才能用舌頭去嘗。要觀察硬的物體裏面是怎樣的,也可以藉助一些工具。

4、固體在我們周圍到處可見,請你們仔細找一找。

5、每一小組也都帶來了一些固體,請你們想辦法找出它們的特點,並且填寫活動記錄表格,把你們觀察到的特徵用你最喜歡的方式記錄,一會兒大家交流,看誰用的方法多,觀察的仔細、全面。

6、學生活動開始。

7、巡視指導,給需要幫助的小組提供建議。特別要鼓勵學生善於用多種方法進行觀察。

【評析】要全面認識一樣物體,必須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指導他們使用有效的方法,同時可以藉助工具,如放大鏡、小榔頭等。要提醒學生安全使用,從小就要培養學生的安全意識。

三、引導學生研究固體的混合與分離

1、下面我們來做個遊戲。這裏有一杯綠豆、一杯黃豆、一杯麪粉。

提問:假如把它們混合在一起,你們會發現什麼?仔細觀察分析一下,先猜一猜。

學生彙報:可能顏色看起來會變掉;可能會一個杯子裏裝不下了,可能會重一些了,還可能麪粉看不見了。

2、提問:怎麼樣來證明呢?

3、學生回答:需要動手做一做,才能知道。

4、小組討論,你需要老師提供什麼材料?

5、按小組討論方案進行,教師巡迴指導。

6、你們發現了什麼?

7、學生交流發現:固體混合前後輕重不會改變,體積發生了變化。

8、進一步提問:爲什麼會變化的?

9、引導學生更深入地探究。

【評析】這個過程學生十分樂意參與,教師只要組織好活動秩序,學生安全可以發現其中的祕密,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10、我們又如何把它們一一分開呢?小組討論。

11、還是你們自己想辦法解決,有問題可以尋求老師的幫助,或請教別的小組的同學。

12、在生活中經常會用到我們剛剛學會的方法,誰能舉一些例子?

做爆米花把黃豆和大米放在一起就好吃。

爲了節省地方,我們經常把很多固體堆放在一起。

農村裏面揚稻穀,要把兩種穀子分開。

工地上,沙子利用篩子要分出大小。

13、下面我們看看這些畫面,說說他們在做什麼?爲什麼這樣做?

(這裏可以用課件的形式展示生活中的實際應用的例子)

【評析】讓學生感受到科學探究的內容來源於生活,又服務於生活,而且知道我們學習的知識技能可以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方便。

教學片段與評析

師:剛纔我們已經討論了,水是液體,麥餅是固體。誰知道麥餅是怎樣做出來的?

生:用麪粉做出來的。

師:光有面粉就行了嗎?還需要什麼材料?

生:還要有水,盆子、筷子等。

師:有了這些,怎麼樣做呢?

生:把麪粉放在盆子裏,慢慢到水,用筷子攪拌。

師:對。注意,一開始,水要少放一點,不夠可以慢慢地加進去。一下子放很多就做不好麥餅了。

師:每一個同學要把手洗乾淨才能做麥餅。一會兒,攪拌好了,每組請一個同學用手把攪拌的麪粉團揉搓。其他同學注意觀察麪粉和水的變化,等一下我們一起交流,看誰觀察得最仔細。做的時候如果有困難,可以請老師幫忙。

生:領取材料開始做麥餅。

師:到各組巡視指導。並適時提醒同學們觀察。

生:(舉手)我們把水倒進麪粉時,麪粉怎麼打結了?

師:你們多攪拌一會兒試試看有沒有變化。

生:興趣盎然做麥餅。

師:現在我們把手洗乾淨,說說你們發現了什麼?

生:我發現水放進麪粉裏就不見了。

師:消失了嗎?

生:沒有,水和麪粉混在一起分不開了。

師:怎麼可以知道水在麪粉裏呢?

生:麪粉開始是乾的,後來是潮的了。

師:攪拌的時候有誰還發現了什麼?

生:我們一組發現麪粉裏放了水以後,有點像糨糊了。

師:你們小組觀察得很仔細。那麼,這時的麪粉團是固體還是液體呢?

生:液體。

生:是固體。

師:能說說你們各自的理由嗎?請小組討論以後告訴大家好嗎?

生:它會流淌,所以我們小組認爲是液體。

生:它可以做成餅,有形狀的。所以我們小組認爲是固體。

師:你們說得都有道理,老師都不反對。確實在和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介於固體和液體之間的一種狀態的物體,我們刷牙用的牙膏也是這種物體。

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二

一、課程目標:

1、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指導思想:

1、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爲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科學的啓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爲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在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學生髮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素養的諸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普適性的統一。

三、教學目標:

1、能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和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滑輪、斜面、齒輪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過觀察、分析資料發現動物、植物有着多種繁殖方式;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對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做出有根據的假設;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變化;設計製作能完成一定任務的工具(包括簡單機器、機器人等)。

2、能始終保持對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達到平衡狀態的興趣以及對未解之謎和生物技術的好奇,並積極的關注相關研究的進展;感受生命延續過程的複雜多樣,進一步樹立珍愛生命、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能通過科學家的故事學會並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能運用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積極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3、能通過收集資料、親歷科學實驗列舉簡單機械的使用,體會到利用簡單機械能幫助人們提高工作效率;舉例說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發現生物的許多特徵是遺傳的,(教學論文 )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之一,分析實例找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能描述溫度、風、流水、植物對地表改變的作用,能說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種礦物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簡單機械的運用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能關注與生物繁殖有關的生物技術,並能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技術的運用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利弊;能提出保護環境、保護礦物資源的建議;能講述科學家(如達爾文)的故事,關注工具發明和使用的發展史。

四、教材分析

本冊共分爲六個單元,共22課。

第一單元巧妙的用力: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組織學生探究簡單機械的作用及簡單的原理。學生在研究簡單機械中觀察兩種力相互作用的過程,感受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現象,並認識到當兩種作用力相等時,物體間將達到平衡狀態即可。

第二單元生命的延續:本單元將在學生已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通過收集和整理各類相關資料,觀察、比較並描述相關的現象等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來進一步感悟生命過程的複雜多樣,培養對生命的珍愛,學習植物和動物不同的生殖方式,瞭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徵。同時引導學生關注與生殖有關的生物技術問題。

第三單元生物的進化本單元繼續引領學生帶着許許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通過查閱、分析和整理資料、討論、撰寫科學短文、模型製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動,討論生物的起源和進化問題,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

第四單元地表緩慢變化本單元將引領學生嘗試提出有根據的假設,通過相應的模擬實驗,逐步使學生感悟到各種自然力量以及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幫助學生認識到地表變化是各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激發學生探索地表變化奧祕的興趣,意識到保護地表的重要性,適時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世界,欣賞自然美的科學精神和態度。

第五單元礦產資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岩石、礦石製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親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這些礦產資源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因此保護礦產資源顯得尤爲重要。

第六單元工具與技術本單元以工具和技術爲主題,將科學知識、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整合起來。激發學生對機器人開發研製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自己的機器人。

五、學情分析:

1、可喜之處:通過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的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設、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處: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爲突出。

六、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三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葫蘆葉柄部位膨大海綿體充滿空氣是浮在水面上原因。

水生植物都有根莖葉等器官,它們生長需要水分、陽光和空氣。

過程與方法:

用簡圖畫出水生植物主要形態特徵,能看懂維恩圖表達方式。

在觀察中提出問題,探究水葫蘆浮在水面祕密。

情感、態度、價值觀:

培養研究水生植物興趣,體會到水生植物也是一個個活生生生命個體。

【教學重點】利用維恩圖總結水生陸生植物作爲生命體共同特徵。

【教學難點】探究水生植物適應水生環境結構特點。

【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幾種常見水生植物,其中最好有水葫蘆和金魚藻,一個水槽,一張記錄紙。

【教學過程】

一、認識常見水生植物

1、陸地上生長着許多植物水中也生長着許多植物。出示實物或圖片,這就是兩種常見水生植物水葫蘆和金魚藻。你課外調查到水生植物有哪些?你曾經看到過哪些水生植物?(補充認識水花生、浮萍、蓮、菱、菖蒲、茭白等。)

二、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

1、觀察記錄:塑料袋中裝有水葫蘆和金魚藻,分發給各小組,要求放入水槽中(爲了使金魚藻能沉在水底有利於觀察和簡圖記錄,可在其底部粘橡皮泥),觀察它們在水中樣子,並用簡圖把它們畫下來。

2、思考:把橡皮泥去掉,比較觀察水葫蘆和金魚藻在水中有什麼共同之處?對,都能浮在水面上,會有什麼祕密呢?

3、探究:嘗試剖開水葫蘆葉柄,我們會有什麼發現?這種海綿狀氣囊結構很輕,所以能浮在水面上(適應水生植物環境)。其它水生植物是不是也有相似結構?請課外繼續探究。

三、比較水葫蘆和金魚藻

水葫蘆和金魚藻有哪些相似之處?(除了形態結構特徵外,還可以稍作拓展,如它們都會繁殖後代,都會死亡等。)它們是水生植物,它們生長需要什麼條件?

四、比較水葫蘆和狗尾草

水葫蘆等水生植物與陸生植物狗尾草等又有什麼相同和不同之處?

與前堂課學生總結陸生植物唯恩圖進行比較,再次填寫維恩圖,完成對植物生命體特徵梳理。(都有根莖葉、都會繁殖後代、壽命都短、都是草本植物,都需要陽光、水分和空氣等)

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四

一、教材簡析:

本課教學內容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活動,引領學生體會豐收的喜悅,

一是從收穫種子的數目,

二是發現植物生長變化的現象。在這兩個活動中,教師需要滲透科學講究實證的思想,幫助學生樹立用證據陳述觀的意思,學生學習到使用觀察記錄的結果,並培養學生整理、分析信息資料的意識和能力。

“我們的大豐收”有兩個方面的寓意:

一是我們播種了一粒,卻收穫了許多種子,

二是指經歷了這樣一段時間的種植研究活動,我們收集了相關植物生長變化的許多證據。

二、教學背景:

通過上節課的研究,我們已經發現幾個月前播下的一粒種子現在已經變成了許多粒種子,從播下一粒種子到形成多粒種子,鳳仙花完成了一個生命週期。在整個過程中我們的收穫不僅僅是一些種子,更爲難得的我們學生也親身經歷了一個完整的種植觀察活動。學生對植物比以前有了更多的認識。本課就是引領學生在相互交流中感受一種豐收的喜悅,用事實來陳述“豐收”、“展示豐收”。

三、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科學概念:

1、一粒種子在適宜的環境下能發育成一株植物,並結出許多種子。

2、綠色開花植物通過種子繁衍後代。

3、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綠色開花植物的一生中會經歷種子發芽期、幼苗期、營養生長旺盛期和開花結果期。4、植物的生長過程中,植物不斷髮生變化,會發育出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器官。5。植物的生長髮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

科學詞彙:種子繁衍後代。生命週期。植物變化。器官。生長髮育需要的條件

(二)過程與方法

1、用估算、製作統計圖表等數學方法研究科學問題。

2、通過整理觀察記錄,發現植物生長的規律。

3、用適宜的方法陳述自己的觀點。

4、科學方法:用數學研究科學問題。整理髮現。陳述觀點n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生命的神奇,激發研究生命現象得興趣。

2、體會資源共享的快樂,提高合作意識。

3、樹立用證據表達觀點的意識。

4、核心價值觀:生命的神奇。資源共享。用證據表達。

教學重難點:

重點: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會經歷種子萌發。幼苗期。營養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

難點:整理觀察獲得的信息,發現鳳仙花生長的規律

教學準備:

說明與提醒幾個重要生長階段的鳳仙花照片。

一株碩果累累的鳳仙花。帶有格子的統計圖白紙。

個人觀察日記或記錄教學流程談話引入→正確估算收穫種子數→整理。獲得植物生長變化→總結

一、談話引入:

經過幾個月的種植活動,我們每個人都有很多收穫。今天,整理我們觀察獲得的信息,開個成果展示會吧。

二、我們種子的收穫:

1、當初的一粒種子,現在的碩果累累,通過觀察,大家知道一株鳳仙花大約能收穫多少種子呢?

2、你有什麼方法來進行統計?統計過程中可能有什麼困難?

3、學生小組討論,交流。預設:

(1)將所有的果實剝開,將種子的數量一粒一粒地數。

(2)可以隨機取幾顆果實,然後計算出每顆果實裏的種子數量,然後計算出大約多少粒種子。

(3)如果有些種子不是很飽滿,可能不能種植,能計算數量嗎?

(4)有些個別的果實還未完全成熟能不能計算果實顆數?

(5)……

4、通過剛纔的交流,請各小組分別估算出一株鳳仙花大約有多少種子吧。並完成表格,並交流。n我們收穫的種子果實數平均每顆果實裏種子數我們一共收穫的種子我現在的感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植物生長變化記錄的整理:

發現:我們經過種植。觀察。記錄,不僅僅是收穫了許多鳳仙花的種子,更爲可貴的是獲得了一份鳳仙花生長的日記,這些記錄都可以成爲證明植物生長變化的證據。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整理,還能有什麼新的發現?大家根據我們第5課的統計圖,將各個階段觀察到的植株的高度用圓點標出,並用直線連接起來。完成以後自己觀察討論,通過這個統計圖,你又有什麼發現?(這裏教師可以出示一個折線統計圖的空表,邊講解,邊演示,如何完成統計圖)分小組製作,討論。反饋交流:其中一段時間植株的增高比較快,生長旺盛。這個階段我們稱它爲:(板書)營養生長旺盛期。

除此以外還有(板書):種子萌發。幼苗期。開花結果期。請大家根據原有的觀察記錄,整理出鳳仙花從一個階段到另一個階段所需要的時間和植株的變化。分小組討論,完成鳳仙花每個階段出現的新器官(根。莖。葉。花。果實。種子),你能將它填入相應的空格里面嗎?播種發芽長出花蕾種子成熟—月—日→—月—日→—月—日→—月—日(天)→(天)→(天)種子萌芽營養生長旺盛期開花結果期各小組交流彙報。

教師總結:植物生長過程中都陸續出現了各種新的器官,每種器官在植物的生命週期中都承擔着重要的作用。我們在植物種植過程需要哪些條必要的條件來幫助生長。

四、總結

請課後閱讀教科書中資料庫裏《鳳仙花》和《多種多樣的莖》兩篇文章。瞭解鳳仙花的有關知識;瞭解直立莖。纏繞莖。攀緣莖。匍匐莖。n板書設計我們的大豐收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週期綠色開花植物一生中會經歷種子萌發、幼苗期、營養生長期和開花結果期植物的生長髮育需要陽光、土壤、適宜的水分和溫度課外活動課後繼續查閱有關其他植物生長變化的資料。可以根據自己整個單元的觀察記錄,分小組對自己進行評價。生成預見學生根據觀察記錄的結果,使學生能過通過徵集、分析信息資料,提升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水平課堂評估能否對鳳仙花種子數量進行正確估算。通過對生長過程記錄的分析,能否整理植物生長過程中各個階段的特點和新的器官及作用。

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樹的整體形態一般由樹冠、樹幹、樹根組成,樹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莖、葉、花、果實、種子六個部分。

樹生長在一定的環境裏,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過程與方法:

用各種方法觀察一棵樹,描述一棵樹。

用簡圖描述樹的整體形狀。用拓印樹皮的觀察樹幹。

用實物來補充語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態度、價值觀:

能客觀地記錄觀察到的現象,能繼續關注樹木的變化。

【教學重點】能嘗試通過對樹有序的觀察描述和比較後指向樹木作爲生命體的特徵。

【教學難點】比較討論樹木的相同之處。

【教學準備】

校園中選定一些大樹供各小組觀察所需,同時爲各小組準備:一張觀察記錄紙,一支蠟筆,一把軟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觀察樹木的方法

1、總任務:分小組進行觀察,每個小組儘量觀察不同的樹木;小組內要分工明確,每個人要有觀察任務;描述一棵樹,完成一篇觀察筆記。

2、分任務:我們所要觀察的樹長在校園的哪個地方?我們怎麼按順序來觀察一棵樹?(由遠及近,由整體到局部)

3、交流:我們可以用哪些新的觀察方法來觀察新的內容?(畫簡圖、測量樹幹粗細、聞樹葉、看果實、拓印樹皮、撿拾標本、對比法……)

4、比較:我們能比書上的觀察記錄記得更好嗎?(先用簡單的詞語記錄下來,回到教室後整理成觀察筆記。)

二、觀察記錄一棵樹

1、從遠處觀察整棵樹,我們怎樣記錄?(樹冠形狀、樹的高度等)

2、從近處有序觀察樹的各個部分,我們會有哪些新的發現?

生:這棵樹真大!看看我撿到的樹葉和果實。這是樹的果實。這是我的樹皮拓片。

(拓印樹皮圖案的方法:把白紙緊壓在樹幹上,先用手指在紙上反覆按壓, 再平捏蠟筆在紙上塗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顏色。)

3、讓我們一起來把觀察到的內容記錄下來吧。要寫出觀察的時間、地點、小組成員。要按觀察的順序來記錄。最好能貼上收集到的實物標本。

三、整理我們的觀察記錄

1、整理:分小組根據觀察記錄整理成觀察筆記。

2、描述:分小組描述一棵樹:這是我們組的觀察記錄,能猜出是校園裏的哪一棵樹嗎?

3、比較我們的觀察記錄,思考、交流:

我們觀察了哪些樹?這些樹的生長需要什麼樣的條件?

不同的樹有什麼相同和不同?

4、總結:通過深入討論,我們發現了這麼多的大樹之間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請選定一棵你喜歡的大樹,在課外繼續觀察它,它會怎樣變化?把你的意外發現都記錄下來,同時把精彩的發現張貼於科學學習欄目內。(對總結的內容須得從學生實際觀察的基礎上進行,學生能發展到什麼程度就總結到什麼程度,書上總結內容僅作樣本供參考。)

樹的不同之處:

樹冠有大小

樹幹有粗細

有的樹皮光滑,有的粗糙

結的果實不一樣

葉片不一樣

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科學知識目標

1.知道蠶的幼蟲生長過程中伴隨着眠和蛻皮現象。

2.知道蠶的生長髮育需要適宜的溫度、水分、氧氣和食物。

3.知道蠶的身體能夠感知外界環境的刺激。

4.知道蠶的幼蟲分爲頭、胸、腹三部分。身體有口、眼、足、氣門等結構,與取食、運動、呼吸等功能相適應。

科學探究目標

1.能通過查閱資料和積累經驗,掌握正確的養蠶方法。

2.能用文字和圖畫描述幼蠶的形態特徵。

3.會藉助尺子、放大鏡等工具觀察幼蠶的生長變化。

4.能基於觀察到的現象,推測幼蠶身體變化及生命活動現象。

科學態度目標

1.對養蠶活動及研究蠶的生長變化保持濃厚的興趣。

2.能夠領悟生命的可愛和可貴,懂得珍愛生命。

3.能夠理解堅持做好觀察記錄的重要性。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1.能體會動物健康生活需要適宜的環境,人類行爲影響動物生存。

2.知道蠶絲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體會到人類生活與動物息息相關。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交流養蠶過程中的新發現,觀察蠶幼蟲的生命活動。

難點:認識蠶幼蟲的身體結構及對應的功能。

教學準備

爲學生準備:4齡期的幼蠶、桑葉、棉籤、放大鏡、尺子、蠶的幼蟲生命活動觀察記錄表、學生活動手冊。

教師準備:蠶吐絲結繭的視頻、給蠶結繭用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教學課件。

聚焦

1.引入:(教學提示:提前通知學生把自己養的蠶連同蠶房及桑葉一起帶到學校。)同學們飼養的蠶寶寶現在長得怎麼樣了?(預設:長大了;長得白白胖胖的。)

2.佈置任務:蠶寶寶就是蠶的幼蟲。請相鄰小組之間互相觀察對方養的蠶,看看哪一組的蠶長得好,並交流養蠶的成功經驗,分析失敗的原因。

聚焦

3.提問:大家還記得剛出生的蠶的幼蟲是什麼樣的嗎?(預設:黑色的,小小的,像螞蟻一樣,身上有很多細毛)

4.揭題:長大一些的蠶的幼蟲又是什麼樣子的呢?今天,我們就來認識長大的蠶。(板書:蠶長大了)

【設計意圖】

通過互相觀察養的蠶並交流養蠶經驗,引導學生反思自己的養蠶方法。引入幼蟲的概念,使學生將生活詞彙轉換成科學詞彙。再引導學生回顧剛出生的蟻蠶的樣子,並提問“長大的蠶又是怎樣的”,激發學生探索長大的蠶的興趣,同時揭示本課主題。

探索與研討

探索一:觀察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象

1.過渡:蠶的幼蟲在生長過程中,有哪些生命活動呢?它們的“家”有什麼變化呢?讓我們來仔細觀察一下。

2.活動:指導學生分組觀察蠶和蠶生活的蠶房,並將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觀察記錄表中。(教學提示:以學生帶來的蠶和蠶房作爲觀察對象,若一組帶來多份蠶和蠶房,可選擇生長狀況最好、接近4齡期的'蠶進行觀察;若學生養的蠶不夠,教師需準備一些供觀察的蠶。)

3.提問:我們怎麼知道蠶還活着呢?(預設:蠶在動;蠶在吃東西;蠶在排便;……)這一次看到的和上一次有什麼不一樣?(預設:身體更大一些,顏色更白一些,周圍的絲更多一些。)

4.追問:爲了讓蠶健康地生長,我們應該保證蠶的哪些生命需求呢?(預設:及時更換新鮮、晾乾的桑葉,定期清理殘葉和糞便,保持蠶房乾淨衛生。)

5.講解:蠶的生長需要進食和排便,因此需要定期清理蠶房以保持衛生。蠶生長到一定階段,會長出新皮,換下舊皮,這個過程叫蛻皮。蠶蛻皮前不吃也不動,好像睡着了一樣,稱作“眠”。從蟻蠶到吐絲結繭,蠶共需蛻4次皮。蠶每蛻一次皮增加一齡,5齡蠶開始吐絲結繭。

探索二:觀察並描述蠶的幼蟲的外部形態特徵

1.過渡:我們剛纔觀察了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象,接下來,我們就來觀察它們的外部形態特徵吧!

2.活動:指導學生用肉眼觀察蠶的幼蟲的顏色、形狀、大小以及它的食物,並提醒學生蠶的幼蟲非常柔弱,不能用手觸摸。

3.提問:你們觀察到了什麼?(預設:蠶的幼蟲是白色的,形狀是圓圓胖胖的,約5釐米長,它吃的桑葉都留下弧形的咬痕。)

4.佈置任務:蠶的幼蟲身體呈圓筒形,包括頭、胸、腹三部分。那麼,蠶的各個部分具體是怎樣的呢?請大家用放大鏡繼續觀察,並將觀察結果用畫圖的方式記錄到學生活動手冊中。

5.提問:這次,你們又觀察到了什麼?(預設:蠶的頭部有嘴巴,可以吃桑葉;蠶的身體有很多節,有幾節上長了腳,可以幫助爬行;蠶的身體兩側有小黑點;……)

6.講解:(教學提示:出示蠶的身體結構圖。)蠶的頭部有口,主要作用是取食;胸部由3個體節組成,每節有一對胸足,主要用於協助蠶進食;腹部由10個體節組成,有4對腹足,主要作用是運動;身體兩側的小黑點叫氣門,主要作用是呼吸。

7.提問:大家試着用棉籤輕輕觸碰蠶身體的各個部分,它有什麼反應?(預設:蠶會躲避棉籤的刺激。)

8.講解:蠶的頭部還有眼,它是用眼和皮膚等器官來感知環境的。

【設計意圖】

先從多個方面觀察蠶的幼蟲的生命活動現象,幫助學生構建對蠶的幼蟲的生活習性的認知。再通過引導學生進行細節觀察並用畫圖的方式記錄蠶的幼蟲的外部形態特徵,幫助學生了解蠶的幼蟲並養成細緻觀察的習慣,提升研究動物外部形態特徵的能力。

研討彙報

拓展與小結

1.過渡:蛻完皮的蠶下一階段會怎樣呢?(教學提示:播放蠶吐絲結繭的視頻。)

2.講解:蠶蛻皮4次後再經過約一個星期的時間就不再吃桑葉,身體變得發黃發亮,並開始尋找吐絲結繭的地方。如果熟蠶沒有合適的地方來結繭,就容易出現絲中毒而死亡的情況。

3.佈置任務:爲了讓蠶更好地吐絲結繭,請大家利用課後時間在蠶房中搭建一些小架子或用紙做些小格子,爲蠶結繭做準備。然後觀察蠶吐絲的過程,並用畫圖的方式記錄下來。(教學提示:出示做好的小架子或小格子,演示製作方法,並提醒學生將具有即將結繭特徵的蠶放到架子上或格子上。)

【設計意圖】

告知學生準備開始結繭的蠶的特徵,並指導學生爲蠶製作結繭的小架子或小格子,幫助學生提前做好準備,以便及時觀察和記錄。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學生在第1課就啓動了蠶的飼養活動。通過一段時間對蠶寶寶的照顧,以及觀察記錄活動,學生對自己飼養的蠶有了一定的感情,對觀察記錄蠶的生長變化也保持着濃厚的興趣。本課通過引導學生交流養蠶經驗引入,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然後組織學生採用從整體到局部的方法,先用肉眼觀察蠶的顏色、形狀、大小,認識蠶的頭、胸、腹三部分結構,然後用放大鏡重點觀察蠶吃東西用的口器、運動用的腹足和身體兩側的小黑點(氣門),從而建構對蠶的外部形態的認知。最後針對前面的觀察活動進行交流,引導學生基於觀察記錄的信息進行思維加工,形成對蠶的幼蟲的生命需求、生命活動現象及生長變化過程的認識。

課後作業

見“狀元成才路”系列叢書《創優作業100分》對應課時訓練。

三年級科學教案 篇七

第一課 水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物體可分爲固體、液體、氣體三類,它們之間的區別在於,固體有固定的形狀,液體和氣體都沒有固定的形狀。

過程與方法:

用網狀圖展現對事物的認識;熟練運用各種感官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情感、態度、價值觀:

積極參與有關水的已有認識的研討,發表有根據的見解;意識到水是地球上的重要資源;在識別水的活動中,學會小組合作。

【教學重點】用網狀圖展現對水的認識,熟練地運用各種感觀對物質進行觀察對比。

【教學難點】對觀察結果進行分析,根據物質的相同點確立分類標準進行分類。

【教學準備】

給每組準備:7個黑色塑料袋或其他不透明的袋子、4個透明塑料袋(應是可封口的密封袋,用來裝四種液體)1塊石頭、1塊木頭、1片樹葉、分類用圖紙。

給每個學生準備:1瓶醋(500 ml,分發給小組)、1瓶牛奶(500 ml,分發給小組)、網狀圖記錄紙1張。

給全班準備的材料:有關水的課件資料、分類用圖紙。

【教學過程】

一、我們知道的水

1、師:關於水,我們瞭解哪些?請以小組爲單位,討論交流,將自己知道的關於水的內容進行簡單記錄。

2、彙報交流,師有目的地進行板書,幫助學生概括、梳理。

3、師生交流總結,把關於水的知識歸結爲幾個方面:水在地球上的存在形態、水的作用、水與生物的關係、水的基本特點等。

4、播放一小段關於水的影像資料,進行拓展,同時滲透保護水資源的意識。

二、水在哪個袋中

1、師:在這幾個袋子中分別裝有石頭、木塊、樹葉、水、醋、牛奶、空氣這些物質。(出示幾個不透明的袋子)在不打開袋子的前提下,你們有什麼辦法猜測裏面裝的是什麼,水又裝在哪個袋中嗎?並思考這麼猜測的根據是什麼。

2、生實踐,師巡迴指導學生運用多種感觀進行感知,並瞭解學生的想法。

3、交流討論:你們猜測的結果如何?你們猜測的依據是什麼?

這些物質中,比較難辨別的是哪些,爲什麼?

4、討論交流:把這些較難辨別的袋子單獨取出,如果可以打開袋子,但不能直接用眼睛觀察,能準確地找到水嗎?打算怎麼做?爲什麼?

5、生實踐

6、師:對於袋中所裝的物質,我們都有了自己的猜測,請大家把袋子都打開,看自己的猜測是否正確。

7、引導學生將袋中所裝的物質進行分類,交流彙報自己的理由。

8、根據學生交流彙報的情況,告訴學生固體、液體和氣體是正確分類方法中的一種,同時讓生生進行交流,人們這樣進行分類的理由是什麼。並讓學生舉例,生活中常見的固體、液體和氣體還有哪些。

第二課 水和食用油的比較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

水和油相比,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過程與方法:

運用不同感官仔細觀察比較水和油;用圖表方式記錄比較的結果,並進行分析和交流。

情感、態度、價值觀:

願意與他人合作,樂於交流尊重事實、重視證據。

【教學重點】觀察、描述水和食用油在顏色、氣味、透明度、黏度、液滴的形狀、重量等方面具有差異,但它們都會流動,沒有固定形狀。

【教學難點】運用不同感觀比較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用圖表的方式記錄比較的結果,並進行分析和交流。

【教學準備】

給每個小組準備:2個塑料杯、1片玻璃、1張蠟光紙、1支筷子、2個試管、2根長木條(可以是長一些的牙籤)1個玻璃杯、1個塑料瓶(礦泉水瓶)、1個水槽。

給每個學生準備:

記錄紙兩張。

【教學過程】

一、觀察水和食用油

1、導入:水是一種液體,你們知道的生活中還有哪些液體?

這些液體是否都一樣呢?今天我們以水和食用油爲例,進行研究。

2、學生觀察:提供給每組一杯水和一杯食用油,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兩者的相同和不同之處,並把觀察到的結果填寫在維恩圖中。(提示:在科學觀察中,一般不用嘗的方法)

3、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相同和不同,師板書展示。

二、滴液比較

1、師:水和食用油除了我們剛纔所觀察到的不同之外,還有不同之處嗎?比如,我們分別把水滴和油滴滴到蠟紙、玻璃片和報紙上,它們的狀態一樣嗎?

2、生猜測,並討論:在實驗中需要注意什麼?(師適當提示:每一次將液滴滴在不同的物體上時,爲了實驗的可靠,需同時多滴幾滴;每一滴的量要控制,不要太多,簡單演示;要注意觀察水滴和油滴在不同物體上後形成的形狀是否一樣)

3、生實踐,將觀察到的液滴狀態畫下來,並註明液滴是在什麼物體上。

4、展示學生的記錄,並交流討論。

三、比較水和油的輕重

1、師:水和食用油相比,那種物質更重?我們有什麼辦法比較?

2、生交流方法,並討論、判斷方法的可行性。

3、提供材料,請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選擇一種方法進行實踐,判斷水重還是食用油重。(這一實驗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爲演示實驗)

4、交流實驗結果,並嘗試根據實驗現象進行解釋。

5、請學生將觀察所得的結果補充到維恩圖中,師補充到板書中。

四、藉助多種容器,進一步觀察水和食用油的相同點

1、師演示,將水和食用油分別倒入一些形狀不同的容器中,請學生觀察它們有哪些相同的特點。

2、生交流、小結。將兩者的相同點補充到維恩圖中

五、總結提升

1、全班交流:水和食用油有哪些不同之處,又有哪些相同之處?

重點討論它們的相同之處其他液體也具有嗎?這些相同點,固體具有嗎?

2、小結:通過本課的學習,對於水是怎樣的一種液體,你們又有哪些新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