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音樂教案【多篇】

國小音樂教案【多篇】

國小音樂教案 篇一

教案是教師爲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爲單位,對教學內容、教學步驟、教學方法等進行的具體設計和安排的一種實用性教學文書。黃河頌的國小音樂教案,我們來看看。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能正確認讀、理解、識記、運用本課詞語。

3、瞭解作者及作品相關知識;瞭解黃河的過去和現在狀況。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誦課文。並在朗誦中想象、感受黃河的氣勢和領悟作者的思想感情,提高學生的朗誦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1、利用多媒體去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情感,爲朗誦打好基礎。

2、採取聽、讀、誦、背等靈活多樣的朗誦教學方式,提高學生的朗誦水平。

3、在討論交流,品味質疑探究中,感受詩詞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感受黃河磅礴的氣勢,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學習黃河偉大堅強的精神並獻身於祖國。

2、樹立對母親河的憂患意識,行動起來,拯救母親河。

◆教學步驟:

一、引入,激發:

1、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中華民族的母親河是指哪條河?

學生回答後大屏幕顯示《中國地圖》:

讓學生找出黃河的地理位置,並說說你對母親河——黃河知多少?

(提示:可從河長、流經省份、流域面積及人口、歷史文化等方面回答)

學生回答後屏幕顯示相關資料,並讓學生齊讀:

黃河僅次於長江,是中國第二大河,幹流全長5464公里,流經青海、四川、甘肅、寧夏、綏遠、陝西、山西、河南及山東9個省份,成“幾”字形,向東注入渤海,沿途彙集了30多條主要支流和無數溪川,流域面積達75萬多平方公里。黃河流域有肥原沃土,物產豐富,山川壯麗,居民幾佔中國總人口四分之一,耕地則約佔全國四成,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

觀看屏幕顯示圖片,瞭解黃河與華夏文明的關係:

藍田人頭像;仰韶文化中的器皿;殷墟發掘的甲骨文;秦始皇兵馬俑:《清明上河

圖》等圖片,以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2、教師順勢導入課題:

既然我們的母親河如此之偉大,那麼,就讓我們一起滿懷激情地歌頌她吧!

二、板書課題《黃河頌》,並對作者、作品、創作背景作簡介:

大屏幕顯示圖像及文字:

1、詞作者——光未然:詩人和文學評論家。原名張光年。湖北光化人。1936年 在武漢發表歌詞《五月的鮮花》,譜曲後在抗日救亡運動中廣泛傳唱。1939創作組詩《黃河大合唱》,經冼星海譜曲後,在延安首次上演。這是我國近代合唱音樂的一座光輝的里程碑,也是我國近代大型音樂作品的典範之作。

2、作品簡介:《黃河大合唱》是詩人光未然在抗戰初期轉入敵後抗日根據地途中,親臨黃河險峽急流,目睹黃河的恢宏氣勢後創作的。

當時正值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關頭,千千萬萬英雄兒女投入了抗日洪流,詩人以黃河兩岸人民抗日救國的英勇鬥爭爲題材,歌頌了偉大祖國和人民的頑強不屈。

“黃河大合唱”共有8個樂章,包括《黃河船伕曲》、《黃河頌》、《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對口曲》、《黃水謠》、《黃河怨》、《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

《黃河頌》是大合唱中第二樂章,歌詞唱出了黃河的雄姿,頌揚了中華五千年的燦爛文化和偉大而堅強的民族精神。

3、曲作者——冼星海:中國近現代著名的音樂家。

1931年考入巴黎音樂院,在肖拉·康託魯姆作曲班學習。1935年回國後,積極參加抗日救亡運動,創作了《救國軍歌》、《茫茫的西伯利亞》、《在太行山上》等各種類型的聲樂作品。1938年任延安魯迅藝術學院音樂系主任,並在“女大”兼課。教學之餘,創作了不朽 名作《黃河大合唱》和《生產大合唱》等作品。由於他對發展我國革命音樂所作的巨大貢 獻,贏得了“人民音樂家”的光榮稱號。

三、學習課文:

(一)、聽——整體感知:

1、聽課文《黃河頌》·swf配圖朗讀。

2、聽歌曲《黃河頌》。

3、請問:聽配圖朗讀和歌曲後,你有何感受?

4、詞語認讀、理解、識記學習:

巔(diān)狂瀾(lán) 哺育(bǔ) 澎湃(p?ng)(pài)滋長(zī)

濁流(zhuó) 一瀉萬丈(xia) 體魄(pò) 屏障(píng)(zhàng)

5、討論交流,感知內容:這首歌詞可分爲幾個部分?各部分主要寫什麼?

(分爲三個部分:朗誦詞爲序曲,展現了黃河的偉大堅強。主體部分分爲望黃河;頌黃河。末尾激勵我們學習黃河的精神。)

(二)、讀——欣賞體會:

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讀出感情,讀出氣勢。

1、提問:師生互動,討論交流,體會思想感情:

(1)、哪一個字統領瞭望黃河部分?

(“望”字統領)

(2)、作者望到黃河什麼景象?這些景象分別從哪些角度去觀察、描寫的?

(驚濤澎湃/掀起萬丈狂瀾;濁流婉轉/結成九曲連環;從崑崙山下/奔向黃海之邊;把中原大地/劈成南北兩岸。分別從近鏡頭、俯瞰全景,縱向,橫向的角度去觀察和描寫)

(3)、作者通過這些景象描寫,展現了黃河怎樣的氣勢?

(波瀾壯闊)

(4)、作者從哪些方面去頌黃河的?突出黃河對中華民族有哪些貢獻?

(黃河養育了中華民族——歷史貢獻;黃河保衛了中華民族——地理優勢;黃河激勵着中華民族——精神價值)

(5)、歌詞中三個“啊”字對“頌”黃河起什麼作用?

(是感情高亢昂揚的標誌,又是歌頌意思的轉換和劃分。由實到虛,層層推進,文氣跌宕起伏。)

(6)、從黃河的身上,我們學到了怎樣的民族精神?

(偉大而堅強)

(三)、誦——品味探究:

方法步驟:學生自己大聲朗誦——朗讀比賽——集體朗讀。

1、品味語言:指出你最喜歡的或最能打動你的語句,並說說理由。

2、質疑探究:

(1)根據你的體驗,說說你對黃河是“搖籃”,是“屏障”的理解?

(黃河是華夏文化分發源地,黃河養育了華夏兒女;黃河地理優越,靠着它,中華兒女曾抵禦了許多外族的入侵。)

(2)“你一瀉萬丈/浩浩蕩蕩/向南北兩岸/伸出千萬條鐵的臂膀,”其中的“千萬條鐵

的臂膀”是指什麼?這句話有什麼深刻含義?

(指黃河支流。這句話把黃河比喻爲一個巨人,體現了黃河氣勢磅礴、勇不可擋的氣度和力量)

(四)、背——體驗反思:

1、你覺得我們該如何繼承併發揚中華民族偉大而堅強的品質?

2、如果你站在黃河邊,望着氣勢磅礴的黃河,你最想說些什麼?

(五)、延伸拓展:

1、你知道有關黃河的著名詩句有哪些?請說給大家共賞。

2、欣賞歌曲,談感受:

《黃水謠》、《保衛黃河》、《怒吼吧,黃河》。

2、觀看錄像:《黃河是如何變“壞”的。rm?》,自由發言談感想。

四、佈置作業:

在班上舉辦一次《黃河頌》歌唱比賽或《黃河頌》朗誦比賽。

◆本課板書設計:

序曲————————主體——————————尾聲

(展示黃河的偉大堅強 ) (望黃河) (學習黃河精神)

(頌黃河)

國小音樂教案 篇二

教學過程 :

一、組織教學,師生問好!

二、學習歌曲《採菱》

1、設問導入 :誰吃過菱角?知道菱生成在何處嗎?介紹有關菱的知識:菱是生成在池塘的一種植物,根在泥裏,葉子浮在水面呈三角形狀,花白色,果實的硬殼有角,因此稱菱角,果肉可吃,甜而爽(出示掛圖,或展出實物)。

教師引出歌曲,學生讀出歌曲名字

2、請學生認真地聽範唱。(教師的範唱要非常投入有情感,去打動學生的心靈。唱得要細膩親切,在吐字和行腔上要有江南風格。)

學生回答對歌曲的感受

教師揭示歌曲主題:這又是一首富有江南水鄉色彩的歌曲,用優美的旋律抒發了水鄉的孩子對自己鄉土的深厚情感。看江南水鄉的圖片,加深瞭解

3、聽歌曲範唱,讓學生想象歌曲的情景,跟隨錄音輕聲哼唱,感受水鄉的美,孩子們的快樂。

4、教師範唱歌譜。(歌譜的範唱要同樣的有感情,流暢而動聽,有力度起伏。)?

5、以樂句爲單位進行學唱曲調。

6、師生進行接唱練習。

7、完整聽琴演唱歌詞。

三、表演歌曲《採菱》

1、爲歌曲伴奏

(1)選擇節奏,哪一節奏譜,更適合於這首歌曲的伴奏;

(2)選擇打擊樂器;爲什麼這樣用?

(3)在哪裏加入鈴鼓使歌曲推向高潮。

教材上的伴奏譜僅是一譜例,讓學生創編節奏譜。

2、學生用樂器伴奏,選出演奏得好的同學

3、分小組用歌舞表演。評選出的好的一組

四、小結:這又是水鄉一景。從歌聲中讓我們領會了水鄉的美麗,同學們回去後唱給父母聽一聽,看看你唱得怎麼樣?

國小音樂教案 篇三

六年級上冊(第11冊)音樂教學計劃

一、指導思想:

以音樂音樂審美爲核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主動參與音樂實踐,尊重個體不同的音樂體驗和學習方式,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形成良好的人文素養。

二、學生情況分析:

六年級的學生現在一般都十三、四歲了,心理都趨向成熟,他們的感知、理解能力更加豐富,對抽象事物思考也會加強,但在想象力上或許有所減弱,換句話講,他們的表達方式與中低段有明顯區別,他們更希望在小範圍內討論。所以對於這些學生教師應該在語言方面有所改變,可以一種成人式或直接式的對話提問,而且語言中要不時的加入幽默的成份。

三、本冊教材分析:

本冊是六年級上冊,本冊教材的內容都明顯的很有深度,首先從欣賞上說,全冊共有七課,1、芬芳茉莉2、悠揚民歌3、美麗童話4、京腔京韻5、讚美的心6、兩岸情深7、七色光彩

四、教學目標

學生的生活範圍和認知領域進一步擴展,體驗感受與探索創造的活動能力增強。引導學生對音樂的整體感受,豐富教學曲目的體裁、形式,增加樂器演奏及音樂創造活動的分量,以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和藝術的魅力吸引學生。

(1)保持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使學生參與音樂活動。

(2)培養音樂感受與鑑賞能力。

(3)培養表現音樂的能力。

(4)培養藝術想象和創造力。

(5)培養樂觀的態度和友愛的精神。

(6)注重培養學生環保意識

五、教學內容:

1、歌唱部分:

本學期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注意培養學生正確的發聲、演唱方法,防止喊歌;讓學生學習正確的唱歌姿勢、清晰的咬字吐字方法。教學中抓住重難點,演唱時要注意音準、節奏和正確的情緒。唱歌的技能技巧、培養學生學唱二聲部合唱、輪唱、獨唱、小組唱等。

(1)在氣息的控制下,逐步擴展高音。

(2)運用不同的力度、速度、音色表現歌曲的情感。

(3)唱保持音時,聲音要飽滿。

(4)學習二聲部合唱,注意音量的均衡,音色的協調。

2、基本知識部分:

(1)、認識變音記號:升記號、還原記號,知道其作用。

(2)、理解3/8、6/8拍號的含義。懂得六拍子的強弱規律,學習其指揮圖式。

(3)、學習三連音,切分音;認識速度標記;認識保持音記號。

3、欣賞部分:

上好欣賞課,通過欣賞,擴大學生的視野,以音樂的藝術形象有力地感染和鼓舞學生。好欣賞課的同時,認真介紹民族樂器的“吹管樂器”和“打擊樂器”,提高學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在欣賞方面,大多數學生圖個熱鬧,而對曲目的主旋律不熟悉或知之甚少,學生不知道音樂美在哪,就很難激發學生欣賞音樂的情緒,達不到預期的目的,因此,需要學生先熟旋律,再作欣賞。

六、工作措施:

(1)總結經驗。認真備課,認真學習音樂教學大綱,全面瞭解本學期的教學任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教學目標明確,重難點突出。

(2)課堂形式設計多樣,充滿知識性、趣味性、探索性、挑戰性以及表演性。最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並使他們最大限度地學到知識,掌握技能。並注意在課堂上採取一定的形式,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能力及創新能力。

(3)積極參加組裏的教研活動,多聽同行老師的課,吸取他們的長處,不斷提高自己的業務和教學能

國小音樂教案 篇四

教 學 目 標

一、通過聽《牧童到哪裏去了》、《牧童》,唱《牧童》、《放牛歌》感受牧童的生活,教育學生熱愛生活,理解牧童生活的變化

二、在音樂實踐活動中認識三角鐵,探索三角鐵的敲擊方法,掌握其演奏姿勢。

三、準確有感情地演唱《牧童》,並試着在歌曲中加入三角鐵伴奏,能在歌曲《放牛歌》的間奏處加入鑼、鼓、鑔的伴奏,感受爲歌曲伴奏的愉快。

教學內容

聆聽《牧童哪裏去了》教學基本要求?

1、聽歌曲前,同學們猜一猜《牧童到哪裏去了》。

2、教師完整地播放歌曲錄音,學生初聽。歌中唱出了的牧童到哪裏去了?爲什麼?滲透珍惜學習時光的教育

3、學生可根據歌曲內容,分小組、分角色編創動作表現歌曲。

聆聽《牧童》教學基本要求?

1、完整地聆聽歌曲《牧童》的錄音

2、提示歌中唱出了哪些內容?復聽歌曲。

3、隨着歌曲錄音輕輕敲擊雙響筒。

編創與活動

1、認識雙響筒

提示:爲什麼叫雙響筒,你能找出它的名字的由來嗎?

2、探索。分小組敲擊,聽一聽,雙響筒兩邊的聲音有什麼不同?能敲出什麼樣的聲音?

3、分小組用雙響筒敲擊出節奏,教師記錄下來,大家把每一小組編創的節奏連起來敲擊,還可以變換連接方式敲擊,爲每一次敲擊,取一個有趣的名字,如:火車開了、小馬跑了等等

雙響筒及演奏方法簡介

雙響筒是打擊樂器(也是兒童節奏樂器)的一種,竹木體樂器,由空心的竹筒及木柄組成。演奏時,左手持樂器木柄,右手持小木棒敲擊竹筒兩側,會發出高低兩種聲音。使學生懂得雙響筒一側發音低,一側發音高

表演《牧童》教學基本要求

1、啓發學生看插圖,聽錄音範唱,初步感受歌曲。

2、聽着範唱錄音,用手指着圖形譜(羊)輕輕地跟唱。提示學生第三段歌詞分別在哪裏?結束句在哪裏

3、能跟着老師的手勢、完整準確地演唱歌曲。

編創與活動

教師要指導學生分小組在音樂實踐中探索敲擊三角鐵的方法

提示:怎樣敲擊出長音?怎樣敲擊出短音?答案可有多種,教師應對積極探索的學生給予充分的肯定,如有問題,提出建議,如:這樣是否更好?

三角鐵及演奏方法簡介

三角鐵是打擊樂器的一種,由一根彎成三角形的鋼條製成,用小金屬棒敲擊發音,音色尖銳、清脆、透明、響亮。不宜弱奏和演奏快速複雜的節奏,可單敲或滾奏,其音響可穿過整個樂隊而賦於樂曲以特殊的色彩。常用於軍樂隊和管樂隊。演奏時,將三角鐵懸於皮條或繩子上,左手提起,右手用金屬棒敲擊。

表演《放牛歌》教學基本要求

1、提示學生注意聽覺與視覺相結合,即:看着課本中圖形譜對於歌曲高低長短的提示,感受歌曲旋律的進行,感受歌曲旋律的輕鬆、愉快。

2、跟着歌曲錄音,用聽唱法學會歌曲

3、提示學生,沒有歌詞的旋律是間奏部分,用鑼、鼓、鑔伴奏

4、編創動作表演《放牛歌》。

編創與活動

1、本課的編創與活動應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用自己學過的樂器,爲歌曲《放牛歌》編創鑼、鼓、鑔的伴奏。

2、提示學生分組進行鑼、鼓、鑔的節奏編創。

如:前兩處兩間奏可用:

教師儘量使用學生編創的節奏,加以調整、使用,以調動學生編創的積極性

教學建議

一、本課可按兩課時完成

二、學唱歌曲應以審美體驗爲核心,應符合學習音樂的規律。

音樂是聽覺的藝術,多聽多感受,學生自然掌握了歌曲的旋律。

獲得對歌曲的完整的體驗,對於理解、表現歌曲益處匪淺。教師一定要重視學生學唱歌曲的過程,也就是完整體驗感受的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