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物理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物理教育論文精品多篇

物理教學論文 篇一

在新的教育理念的影響下,探究式教學取得了迅速的發展.但是,我國的探究式教學卻還存在着很多的不足.我國的探究式教學起步較晚,教師資源不足,存在着結構性短缺,而且教師對科學探究技能和操作程序並不熟練,缺少科學探究的直接體驗,特別在國中物理教學中,很多物理老師對探究式教學接觸較少,缺少指導學生探究的經驗.目前,很多國中物理課堂中,教師還採取“老師講,學生記”的傳統教學模式,學生在這種教學模式下缺乏實踐機會,一味地死記硬背,這樣就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導致國中物理教學效果低下.

二、探究式教學在國中物理教學中運用的策略

1.國中物理探究式教學設計的原則

國中物理探究式教學設計必須遵循一定的原則才能使得探究式教學在國中物理教學中發揮作用並且又具備一定的特色.

1.1科學性原則.

教學設計必須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能力水平,物理學科中的科學探究不同於科學家的科學探究,它是師生互動的探究教與學.基於這一點,教師組織以及引導的作用主要體現在教學設計的可行性和合理性上面.在整個探究式教學的設計中,儘量使所做的教學設計適用於全體學生,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在探究過程中獲得成功、有效地體驗.

1.2程序性原則.

探究式教學具有很強的程序化特色.對國中物理探究式教學設計,要以知識爲線索,根據探究要素謹慎地進行教學設計,不能盲目的追求程序的完整性,需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的側重點和不同的課節規定對要素進行適當的增減.

1.3是多樣性和選擇性原則.

國中物理探究式教學設計必須有多樣、靈活的探究方式來帶動學生的思維的發散.在國中物理探究教學中,所要探究的問題問題是開放且多樣的,而且這些內容涉及到各種各樣的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探究式教學設計時必須進行辨別,選擇有代表性的適合國中物理教學的內容.在整個舞臺探究教學設計中,教師要把握好探究的本質,避免形式化和程序化.

1.4是開放性原則.

開放性指培養學生髮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國中物理教學中要充分尊重和重視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作爲教學中的指導者,應當儘量配合學生的探究,不能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行過多的干預,也不能將教學流程侷限在固定的框架中,而應當以學生的想法和思維爲前題進行篩選,儘量讓學生自主獨立的完成探究活動,使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充分的體現和發揮.

1.5發展性原則.

探究式教學不只侷限於培養學生的智力素質,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學生非智力素質的發展.在國中物理教學過程中,應當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實驗操作能力.對於教學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給學生足夠的時間思考,只有這樣,才能營造出一種矛盾糾結、急需探究求證的教學範圍.

1.6平等性原則.

探究式教學中,必須建設一個和諧、民主、平等的探究氛圍纔能有效地激發學生的求職慾望和加強師生之間的互動.這要求教師在物理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尊重學生提出的意見,肯定學生的情感和做法,不斷地鼓勵學生探索和創新.

2.探究式教學在國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2.1給學生創設有趣的問題環境.

在國中物理教學中,教師在課堂導入的環節中可以設立一個有趣生動卻又與前認知有衝突的問題情境,這樣不但可以使教學內容更加能吸引學生的興趣,還能引起學生的質疑,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比如,在《流體壓強與流速關係》這一節中,就可以用“漏斗吹乒乓球”的小實驗來導入教學內容.

2.2建立學習小組.

探究教學中,對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的培養是關鍵.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可以讓學生之間有時互補,鼓勵操作能力較強的學生幫助操作能力較弱的學生,這樣,就能達到實驗能力訓練的最優化.另外,對於學生在實際的探究過程中出現的問題要及時給予點撥,並督促學生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見解,培養學生勇於探究的品質.

2.3藉助實驗來培養學生的猜想和設計能力.

國中物理探究式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可以讓學生自己獨立設計實驗,減少對教師指導的依賴.比如,講解完電磁和電器之後,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主地對家用警報器的原理進行探究,並且在此基礎上設計和製作一些簡單的報警器.

三、探究式教學在國中物理教學中的運用前景

物理教學論文 篇二

1.1結合各個版本的教科書進行互補

現在有很多版本的教科書,每一個版本的教科書都是編輯者對改革內容和要求的改進和創新。教科書是學習知識最好的資源,同時爲學生的活動提供最基本的東西。教科書的內容更有利於教育者傳授和實現教育的最真目標。教科書對於教師的教學和學生的學習都有很重要的意義,每一個編寫者在編寫教科書時的切入方向都不同,所以表達方式應有所差異。雖然存在或多或少的差異,但是這些都是他們智慧的結晶和教學經驗的總結。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吸收不同版本教科書的優點,結合起來,把最適合的知識傳授給學生。

1.2創造性的教學方案原則

新課改要求物理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同時促進教師職業進步。創新纔是不斷進步的最直接動力,教師的創新性不但表現爲教學觀念的變化,還表現爲教學方式的調整。所以,教師應遵循創造性教學方案原則。

1.3以學生爲主體性原則

學習是學生主動探索知識並改造自身的過程,也是推動學生自身綜合能力發展變化的過程。所以必須強調學生的主體性地位,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讓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過程,讓他們自主學習,相互交流討論,自己歸納總結學過的知識,並且提出相關問題進行論證。教學中以學生爲主體是很不可忽視的一個原則。

2.教學創新策略

2.1科學設計教學線索和教學活動

教師要根據教材知識點進行備課及教學設計,科學設計教學線索和教學活動是教師教學設計的核心。

2.2創建優越的教學環境

現在的學校中一般的教學設施都有,如實驗儀器和多媒體平臺等,這些設施是激發學生興趣的資源,影響他們創造力和動手能力的培養。現代校園中,還可以通過廣播與網絡這樣的平臺交流信息。如今是一個信息化時代,學生的學習資料來源各種各樣,學習效果有明顯增強,但是每個學生對這些信息的理解程度和處理程度不同,所以老師要給予一定的指導。在班級裏,對待不同學生要根據他們自身不同性格特點及學習狀況給予不同的學習關注度,在課堂中要儘量通過眼神和表情傳達這樣的關注信息,幫助他們更好地上課,提高課堂效率。

2.3把物理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

物理原本就來源於生活,把物理和實際生活聯繫起來可以激發學生的內在動力和學生對物理的興趣。如傳授離心運動這一知識點時,可以把它與騎車拐彎減速相結合,還可以把共振知識和洗衣機的震動聯繫起來。

2.4尋找激發學生物理學習興趣的策略

教學過程中可以利用物理的一些獨特特點培養學生的學科興趣,使學生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感情。如講解物理髮展的歷史故事和偉大的物理學家爲科學獻身的精神,以激勵學生。教師充分挖掘這些可以利用的因素並創設相關情境,多開展相關活動,使他們產生更大的興趣,增強對物理的學習熱情。

3.結語

教學是一門值得努力的藝術,需要教育者不斷創新,教師是這門藝術的終極創新者。我們必須不斷進行教學創新,有效促進學生髮展和教師職業發展。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從多個角度創新學科教育,讓學生感覺到物理其實就在身邊,自覺培養起科學精神和素養,爲社會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物理教學論文 篇三

首先,演示實驗在物理教學中的應用是否成功,很大程度取決於課前的準備工作,部分教師不是太重視演示實驗的準備工作,致使在實際的演示過程中總會出現手忙腳亂的狀況,遇到突發狀況的時候更是會不知所措.所以,教師在課前不僅要準備好相關的實驗器材,還要在課前自己嘗試着反覆地進行練習,這樣在實際的操作中就會得心應手,即使遇到突發狀況,也能夠很好地解決.其次,演示實驗是爲了讓學生對課本中的知識理解得更加深刻,這就需要教師在實驗之前要弄懂實驗的目的、具體是要解決哪類問題,這個實驗能夠培養學生的哪些能力;在實際的教學中,如何有效地引導學生在實驗中發現課本中的知識,怎樣才能夠突出教學的重點.再次,規範操作過程.在操作過程中,教師應該以身作則,先爲學生做出正確的示範,再由學生自己嘗試着去實驗,這樣不僅減少了錯誤操作所帶來的危險,還能夠使學生在正確的操作過程中迅速找到課本中的原理,提高自己的實驗操作能力.

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一個學生只要對一門科目產生足夠的興趣,他就會自主地想去接觸它.而物理教學中的演示實驗恰恰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於教學中的一些實驗具有很高的趣味性,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會對物理產生濃厚的熱情,長此以往,就會喜歡上物理,這樣就使物理教學變得更加簡單,學生能夠在教學中保持着很高的積極性,教師就能夠順利地完成教學目標.例如,在講“光的反射”時,教師可以拿來兩塊透明玻璃,在兩塊玻璃中間放一些肥皂水,將他們疊加到一起,組織學生觀察,學生會發現上面會出現許多形態不一、大大小小的彩色花紋,這時再將肥皂水吹成大大小小的泡沫,就會發現泡沫上出現很多七彩的光線,由於泡沫會來回擺動,而上面的光線的形態也會隨之變化.這時,學生就會產生濃厚的學習興趣,教師就可以爲學生講解這是“光的反射”的原理.再結合現象,向學生具體闡述其中蘊涵的道理.爲了使學生對這一知識點了解得更加深刻,教師也可以組織學生自己動手操作,學生就會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學活動中來,對這一部分知識的瞭解也會更加深刻,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三、增強學生的主動性

在傳統物理教學中,教師一直都是口述知識,而物理這門學科卻是在實際生活中被廣泛應用的.教師只是單憑講解,並不能使學生將所有的原理都能理解透徹,所以,一些學生逐漸對物理失去了學習興趣,不想主動地接觸這一學科,這就使得物理教學效率下降.而在物理教學中引進演示實驗,學生終於不用對着枯燥的理論知識,自己也能做實驗,主動性得到提高,表現出超強的積極性,物理教學變得簡單、順利.例如,在講解“大氣壓”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自己動手操作.首先,教師需要爲學生準備相應的實驗器材,先以身作則,向學生演示正確的實驗步驟.準備兩個不同大小的試管,在較大的試管中注入一些水,將較小的試管放入注入水的大試管中,然後提出疑問:如果將大試管倒立,會發生什麼現象呢?學生就會做出許多猜測,有的說小試管會掉出來,有的說水會流出來,但是實際的狀況卻是小試管上升了,這時學生就會質疑,會自告奮勇地到講臺上親手做實驗,這時他們就會發現所有的實驗結果都是這樣的.在實驗過程中,課堂氣氛得到帶動,學生表現出強烈的主動性,這有助於他們對知識的理解,從而實現了高效教學.

四、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在物理教學中的演示實驗,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還能夠增強他們的自主性,從而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通過演示實驗,既能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又能夠培養學生的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還能夠培養學生探索與發現的能力,促使學生將理論知識準確地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從而提高他們的實踐能力.例如,在講“電路中串聯與並聯的電流規律”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進行操作實驗,瞭解電路中的一些規律,通過實踐來檢驗真理,加深知識在他們腦海中的印象.通過實驗,使學生的動手能力和觀察能力得到提高,使學生對物理的認識更加透徹.學生能充分意識到物理課堂的趣味性,就會逐漸喜歡上物理,從而提高教學效果.

五、結語

物理教育論文 篇四

信息化和服務型社會的建立極大地便利了人們的生活,同時,人又時常面對着外界各種形式的壓力。爲此,很多人都有宅在家裏的經驗,足不出戶享受着各種社會服務或專注於自己的興趣愛好中。微生物世界中有沒有類似的“宅文化”呢?學生剛接觸這個問題時,首先引導他們思考:微生物有家嗎?什麼是微生物的家?對於像風餐露宿的地衣和隨波逐流的水生菌等微生物而言,家也許只是個虛無的概念,但對於寄生菌而言,就具體很多。它們可以寄生在任何生物的體內、組織中,甚至細胞內。這類微生物從寄主中源源不斷獲取營養,規避着外界不利的環境,最終往往導致寄主的衰亡,從而失去了“家”。事物都有兩面性,宅文化也是,微生物裏有沒有益的宅文化呢?相信此時,很多學生都會有答案。當然,課堂討論沒有條條框框的束縛,只有活躍的思維,沒有最終的答案,往往會步入到更深的知識領域。就像討論“宅”的微生物,我們都知道享受宅文化的人也不一定一直宅在家裏,微生物是不是也這樣呢?答案自然是是,不少兼性營養的微生物就是如此,腐生和寄生狀態時而切換,有些寄生真菌還產生了典型的二型現象,這些知識點往往是微生物學相關課程如真菌學和植物病理學中才會介紹到的。再比如,我們都知道宅文化不是自閉的,人們通過各種信息技術手段與外界社會保持聯繫,那麼,宅在寄主內的微生物與外界環境有聯繫嗎?當然有,一些昆蟲病原真菌在殺死寄主的過程中,會根據某些與寄主種羣波動有密切聯繫的環境因子,如溫度,來判斷是否進入到休眠階段,以此規避可能來臨的寄主匱乏期。但它們又是通過何種手段感知外界的環境呢?這就牽涉到細胞生物學、流行學等相關的課程,而且往往是科學家正在研究的熱點問題。知識就是這樣一環接一環,有些專業的學生有時候就不瞭解微生物學與自身專業有何關聯。通過這些看似無關的課堂討論,他們至少可以體悟到學習本課程的必要性。

二、微生物世界的“機器人文化”

乍一看,是否有些科幻?其實不然,機器人文化早已在我們社會中佔有一席之地。生產車間裏的各種機械臂、家居中的掃地機、跳舞機器人,再如開發中的陪宇航員聊天的人形機器人等。它們是人類能力的延伸,是改善生活品質和提高工作效率的助手,另外,還是人們“懶文化”的一種體現。學生可能會問,機器人文化是人類高度文明的智慧結晶,如此微小、如此低等的微生物會有嗎?請大家發揮想象力,試問真核微生物與原核微生物有何不同?如何進化而來?真核微生物中有各種的細胞器,如線粒體、葉綠體等,這些細胞器對於真核微生物的生存至關重要,提供着通用能源ATP、各種養分和中間代謝產物等。說到這,可能有人不認同,細胞器不像人體裏的各種器官嗎,怎麼會是微生物創造的“機器人”?讓我們回想一下線粒體和葉綠體的誕生,它們是如何成爲微生物結構的一部分的。簡單而言,就是在距今二三十億年前的地球上,某些個體較大的原核生物將具有有氧呼吸作用或光合作用的小型微生物細胞吞入體內,通過長期馴化將其功能化爲細胞器來提高自身的生存競爭力。這個細胞器的演化發生在遙遠的前寒武紀,但至今還可以找到諸多證據,包括細胞器膜結構、核糖體結構和基因等來證明其合理性。說到這,是不是對微生物有了肅然起敬之感,這麼簡單的生物就懂得將那些關鍵功能“包工”給“機器人”。如此說來,人類的“懶文化”不是我們獨有的,而是來源於“老祖宗”———原始微生物。另外,微生物當中有沒有作惡的機器人呢?從某個角度來看,病毒就是如此。病毒從嚴格意義上講不能算是一種生命形態,有科學家推測病毒的核心就是從原始生命基因組中剝離的一小段基因所構成的,如果把病毒理解爲微生物無意間製造的微生物“機器人”,是不是更形象一些。討論到這裏,有沒有產生一種想法:原始微生物可以將小型微生物“機器化”,我們人類可不可以這樣做?其實,人們早就開始利用各種微生物降解環境污染物、產生各種能源物質等,但微生物畢竟是生物,它要生存,就要消耗營養,產生代謝物,擴增種羣,這些必要的生命活動都大大降低了人們安排給它幹“正事”的工作效率。可不可以構建微生物“機器人”,讓它只做人們設計好的工作呢?這一想法在前幾年由海洋微生物學家CraigVenter提出,不過他說的不是微生物機器人,而是“合成”新生物。但由於牽涉到倫理學的問題,此想法應該還處於凝聚共識的階段。不知這位科學家的想法如何形成,不過這一研究設想可行性是存在的。原始微生物早就在幾十億年將這一想法付諸實施,且獲得了成功,也爲之後高等生物的誕生奠定了基礎。當然,倫理上的研究討論有其必要性,我們這裏就不再展開討論了。

三、微生物世界的角色分工

人類關係社會化後,角色分工越發明顯,每個人在不同時空中都處於特定角色。每個人清楚地認知和執行特定時空背景下的社會角色,對於社會穩定尤爲重要。就如學生在大學中做好學習者的角色,在家裏爲子女的角色,在社團活動中爲組織者、參與者等角色。自然界中的微生物當然也存在着“角色分工”。通常理解,微生物在生態系統中扮演着分解者的角色。學過微生物的學生自然瞭解微生物中還有扮演生產者的藍細菌和顯微藻類,它們的重要性一點都不亞於陸地上的植被。當然,作爲消費者的微生物也同樣重要,要知道從原始生命誕生之後的20億年時間裏,微生物在地球生命系統中扮演着所有的角色。如今社會職業角色日趨多樣化,新型職業不斷涌現,每個人都向社會的其他人提供着某種服務,享受着他人提供的服務,這是人類社會的生存法則。微生物有沒有這般細化的分工呢?人類社會提供的各種服務有一個共同的前提就是需求,微生物需要什麼呢?各種各樣的營養物、穩定安全的生存空間等。這些微生物的需求都有相應的微生物類羣提供着,如土壤中的纖維素分解菌提供碳源、固氮菌提供着氮源、產酸菌溶解礦物質釋放礦質元素等。這些微生物提供的“服務”,也早已被人類加以利用,例子隨處可見。角色特徵是不是就只有人類獨享了,有的穩重、有的急躁、有的投機、有的無私。萬千世界充滿着各種可能,微生物身上自然有這些特徵的影子。例如,土壤中分解腐殖質的土生性微生物常年種羣密度穩定,而土壤中的發酵性微生物種羣就“急躁”地大起大落;偏利共生關係中總能找到無私的一方,而混居在一起的微生物中不乏機會主義者“搶食”其他分解菌通過胞外酶分解的有機營養物。講到這,有沒有找到跟自己有點像的微生物呢?

四、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