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多篇

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多篇

語文教學論文 篇一

摘要:語文是一門語言性質的學科,其本意是對本國語言的一種教育,因而語文不僅僅存在於我國,還包括其他國家,像美國的語文,教授的主要是英語。教材選文一直以來都是國小語文教育十分重要的內容,它能夠給予學生最爲直接的思想教育和引導,也可以切實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本文主要對中外國小教育語文教材選文進行了對比研究,並提出了部分見解。

關鍵詞:國小教育;語文教材;中外

引言

國小語文是我國教育的主要基礎科目之一,其發揮的作用十分明顯,不僅僅教會了學生基礎的識字讀文,還使學生幼小無知的心靈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並且給予了學生成長的希望,一定程度上還可以對學生的行爲形成規範和約束,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同時,國小語文還是教會學生基礎技能的主導者,通過國小語文的學習,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能夠得到全面的提升,懂得怎樣與人交流,交流的時候應當使用哪些禮貌用語,並且可以規範自身的各種行爲,對不同的社會行爲產生相應的認知判斷。而這些內容的實現,無一例外地需要一些有教育意義的課文,因而在進行中外國小教育語文教材的選文過程中,需要儘可能選擇一些優秀的文章。本文主要綜合了一些中外語文教材選文的不同狀況,進行了深層次的分析,以提供相應的選文借鑑,使我國國小語文選材更加科學合理。

1中外國小語文教材選文差異的主要表現

中外在國小語文教材選文上,有着很明顯的差異。首先,中外所選擇的國小教材,在編寫方向上有着很大的區別。以美國的國小語文教材爲例,其並不像國內的國小語文教學那樣,對課程有着深層次的重視,而是十分注重各領域的研究成果,在其語文教材選材上,所選擇的課文內容往往是一些最新的學術文章段落,而且還在文章的後面配置了相應的教學思路。可以看出,美國的選文第一原則便是創新,鼓勵學生去進行創新。其次,中外的國小語文教材,在形態上有着很大的差異,我國的國小語文教材,是按單元分類的綜合型語文教材,但是國外的更多是一些分編語文教材,這類教材將閱讀和語言實現了完全的分離,即分爲兩本教材,但是我國的語文教材卻是完全的一體化。最後,中外國小語文教材的選文,很多時候會選擇一些有教育意義的文章,但是側重點有着很大的區別,我國的國小語文選文原則,更多地是一些有關道德思想和趣味故事一類的文章,而美國的則是涉及一些創新的科技事物,其中摻雜了一部分教育文章。這樣的選文原則使我國的語文教育與國外的語文教育呈現出了兩種不一樣的形態,學生的學習狀況也完全不同。我國的國小生呈現出了中規中矩、積極向上的學習狀態,而國外的國小生是一種積極創新、頑強拼搏的學習狀態,這也影響了學生以後的人格走向。

2中外國小語文教材選材的基礎原則差異

2.1主體方向

中外國小語文教材,存在的差異性相當大,而且這樣的差異主要是由於不同地域的文化差異所形成的。我國的國小語文教材將主導的方向放在了學生的思想教育和素質培育上,因而其中的內容大部分都是各種塑造人格的文章,所關乎的主題也是誠信、自強、自信等充滿正能量的文章。同時,爲了迎合當前世界發展一體化的趨勢,我國也適時引入了一些國外的課文,這些課文與中國的道德教育思想十分相似,並且對於學生的教育也集中在思想層面上,因而得到了廣泛的認可。但是國外的國小語文教材則不然,以日本的語文教材爲例,其更多的是在宣揚自身的民俗文化色彩。而且,在很多的課文當中極力地推崇民族信仰,將一些日本古代的詩詞歌賦及將臣的傳奇故事融入其中,鼓勵學生從小培養自身的民族信仰,以更好地爲國家服務。美國的國小語文選材則將主導的方向放在了創新上,其中的很多課文都與現代科技有關,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

2.2教育內涵

中外國小語文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所包含的教育內涵有着很大的區別,這一點在基礎的課文選擇上有着明顯的體現。首先,我國的國小語文選材,必然會選擇一些和諧美好的事物,如我國古代的詩詞歌賦以及各種童話故事,這樣的教材選擇使國小生經歷了美好的教學薰陶,能夠正確地看待自身的生活,並逐步培養出積極健康的人格。外國的國小語文教材選文,將主要的方向放在了學生的成長觀念上,美國的教材強調英雄主義和創新思想,給予學生一種成功的嚮往,督促他們付出同樣的努力,換取更大的成功。中外國小語文在選材的過程中,許多時候會根據教育內涵的不同,選擇不一樣的文章。如我國十分推崇五千年文化歷史,因而詩詞歌賦穿插於每個年級的語文課文中。但是國外則完全不同,其僅僅有一部分涉及到了歷史文化,他們在極力地宣揚自身的民族發展精神,將更多現代化的內容實時地融入到語文教材當中,使學生的學習富於現代化氣息。筆者認爲,這雖然有利於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的發展,但是與學生實際的認知有一定差距,需要進一步優化和改善。

3中外國小語文教材選材的主體差異

3.1文化差異的選擇

在中國的國小語文教材當中,有許多的神話故事,如女媧補天、夸父追日等,很多人認爲將這部分課文添加到實際的語文教材中不合理,容易誘導學生產生虛幻的想法。對於這部分課文的選擇,主要有兩方面的目的:第一,通過對這些神話故事的引入,使學生更好地認識民族傳統文化,併產生相應的追隨感,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第二,國小生心智尚未成熟,在教學中需要一些美好的神話故事給予他們相應的引導,使他們對自己的想象充滿好奇,認識到學習的重要性,進而優化其對社會的主體認知。國外的國小語文選材更加渴望迅速地教會學生一些實用性的生存技能和實踐方法,因而大部分內容都與現實社會有關。這與當地的生活文化有着直接的聯繫。

3.2思想教育的差異性

中外國小語文在選材的過程中,所採用的思想教育方式往往有着很大的區別。我國的國小語文課文,更多的是通過正能量的故事直接感染學生。國外將現實社會的各種事物引入教材當中,給學生最爲直接的心靈衝擊,使學生自己嘗試改變自身的各種想法和思路。同時,我國的國小語文思想教育,習慣於採用一些美好的故事性課文,去積極引導學生深化自身的思想意識,對故事中的人物性格以及課文的中心思想做出合理的分析,並逐步改變整體的教學效率。但是國外的語文思想教育,卻選擇了一些現實生活當中的瑣事教材,由學生自己進行相應的理解,因而國外的學生所接受的思想教育並不多,更多地接受着技能教育。

4結語

綜上所述,中外國小教育語文教材在選文的過程中,所堅持的方向有着很大的不同,無論是基礎的教育方向,還是深層次的教育思考,都有着明顯的差異,其實質的教學效果也呈現出了多樣化的發展狀態。

語文教學論文 篇二

【摘要】漢語拼音在國小語文教學中是幫助識字、正音、學習普通話的工具,也是閱讀寫話的工具。它不僅能幫助識字,也能促進讀寫。在發展兒童的語言、促進兒童早期智力開發方面,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那麼,教師如何進行漢語拼音教學幫助學生成長,主要從這幾方面入手:第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拼音學習;第二,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爲學生奠定綜合學習的基礎;第三,聯姻課外,爲學生提供學拼音的機會。

【關鍵詞】國小語文 漢語拼音教學 興趣 自主 課外

漢語拼音是認讀漢字和學習普通話的工具。進行漢語拼音教學,使學生掌握漢語拼音,對於提高他們的語文水平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漢語拼音學起來比較枯燥,羅馬字母對中國孩子來說也顯得陌生,不易掌握。加上學生講粵語方言居多,學起普通話來更加難。怎樣進行漢語拼音教學,怎樣從剛入學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和教材的實際出發,去引導、幫助學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呢?

一、激發興趣,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拼音學習

“興趣是成才的起點”,“是最好的老師”。它在人的生活和學生的智力開發方面具有重要意義。興趣是兒童感知事物、發展思維的內在動力。沒有絲毫興趣的強制性學習,將會扼殺學生探索真理的慾望。 只有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才能更好地使學生學好拼音、用好拼音。

拼音字母是抽象的符號,剛入學的兒童要在三週時間裏記住符號的形象和正確的發音是有一定困難的。爲了使學生積極而有趣地學習掌握聲母、韻母、聲調,可以採用遊戲、自編兒歌、口訣等教學方法。利用實物、自制圖片、錄音等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進行教學,使教學內容具體化、生動化、形象化。着力於激發起兒童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讓兒童在輕鬆愉快的氣氛中學到知識、獲得能力。

(一)結合遊戲開展愉快教學

遊戲具有娛樂性,可以消除兒童的緊張感受,容易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遊戲具有競爭性,能引起兒童的高度注意,做遊戲正合兒童活潑好動、好奇要強的天性。因此,用遊戲法教漢語拼音能收到較好的教學效果。

一年級學生入學還保留不少幼兒園階段的特徵,要充分利用他們對遊戲的興趣,有目的、有計劃採用遊戲形式,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增強學習的動力,鞏固新學知識。如採用“採蘑菇、摘桃子、降落傘、踩地雷、找朋友、小郵遞員傳信、開火車”等一系列的遊戲,讓他們寓學於樂。

(二)編寫兒歌記發音

兒歌的特點是工整押韻,琅琅上口,淺顯易懂,很適合兒童的語言特點。在拼音教學中,編寫一首首兒歌,學生邊讀兒歌邊拍手邊識記,學起來生動活潑。

兒歌的編寫不是教師一個人的事,在教師的引導和啓發下,學生的創作慾望很高,學生的作品生動活潑、富有新意。在創編兒歌的過程中,學生的語言和思維能力同時得到了發展,並且初步嚐到了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好語文的信心。

23個聲母,有的外形很相似,對於分辨能力較差的一年級學生來說,更容易弄混,把學生熟知的事物編入聲母兒歌,使抽象思維形象化,有助於學生記憶。如教學聲母n和m,就可以用自編的口訣:單門n,雙門m。此口決既幫助學生記住了發音又記住了字形特點。

除此之外,還可以利用實物、自制圖片、錄音等視聽教具進行拼音教學,使教學直觀、形象,從而激發學生學習漢語拼音的興趣。

二、倡導自主、合作學習,爲學生奠定綜合學習的基礎

在教學活動中,我們以學生爲主體,充分地利用教材資源,通過各種教學方式,促使學生自主地學習漢語拼音,培養學生自主探究能力,養成自主性學習的習慣。

(一)與教材深交,激發自主學習的意識

漢語拼音是掌握識字的一把金鑰匙,但它是一套抽象的符號,在冗長的拼讀中,兒童學起來枯燥乏味。人教版實驗教材中的漢語拼音部分充分體現了課程標準所要求的綜合性、科學性、啓發性等特點。教材中安排了意境優美的情境圖,把學習內容進行了有效的整合。因此,與其一遍遍地要學生讀、拼、寫,不如把主動權交給學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情境圖,讓他們主動地發現,創造性地學習,體驗成功的快樂。

1、聯繫圖畫想象

教材中的情境圖多以字母的形狀呈現,學生通過“找一找、想一想”,加深了對字母的印象。如,在教學“g k h時,學生就說“g”就像和平鴿嘴裏銜着的那個橄欖枝;“k”就像兩隻小蝌蚪在吃水草;“h”就像小朋友喝水時坐的椅子。而且還有學生自編了兒歌來記憶字形:“一隻鴿子ggg,兩隻蝌蚪kkk,長長椅子hhh。”

2、從生活中搜索

在教學拼音部件的字形時,除了讓學生聯繫課文中的情境圖找出與拼音部件相似之處外,我還讓孩子們找一找自己家裏、在幼兒園、在街上等實際生活中與拼音字母形似的事物,孩子有的說:“m”像麥當勞的標記;“l”像老師的粉筆;“k”像柯達彩色膠捲的標記……

(二)構築舞臺,讓學生“互動”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在課堂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挖掘每個學生的潛能,關鍵還在於打破傳統的“獨立作戰”,變單一的個體型爲互動的合作型,在合作中探究學習。那麼,如何在一年級學生中開展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培養自主探究能力,我認爲找準合作點是關鍵,細化合作的要求是重點。

1、組內互助,共同提高

在每個合作小組中,可以安排一優二中一差的學生,旨在通過小組成員的互相幫助,實施“小老師”制,全面地提高拼音教學效率。如學生容易弄懂ai ei ui怎麼書寫,難的是讀音。教師就以“ai”爲例,讓學生看口型,掌握要領,自己琢磨發音。再請已經學會的小朋友做小老師,在小組內教一教其他的同學,這樣實現了小組成員的共同提高。

2、開展競賽,體驗成功

兒童好勝心、進取心特別強烈,在拼音教學中,適當引入地競爭機制,對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學生從競賽中體驗成功,維持自主學習的動力。如ai ei ui一課中,學生已初步掌握髮音的基礎上,小組內開展“玩轉盤/拼讀音節“的競賽活動,一人讀,大家評,比一比誰拼得對、誰讀得準、誰進步最大,使每個學生都有自主體驗和自我表現的機會。

三、聯姻課外,爲學生提供學拼音的機會

(一)整合其他學科

漢語拼音

與美術課的結合。繪畫和語言一樣,都是兒童表達思想的工具。美術和語文教學要儘量的配合。例如在“隨意畫”教學中,可儘量用漢語拼音做課題,來引導學生隨意地製作課題要求的自由畫,一方面國小生可以接受漢語拼音的音、形的啓發,另一方面也能起到鞏固漢語拼音的教學效果。

(二)結合學生生活

小朋友喜歡新奇有趣的東西,例如玩遊戲、打電腦、聽錄音等。課外可引導小朋友聽錄音讀課文中的漢語拼音,也可以讓他們聽聽故事類的錄音帶,並讓他們想想聽到了什麼,這樣可以培養他們聽的能力。玩電腦也是小朋友十分感興趣的,有條件的可讓他們通過鍵盤的字母,教他們用拼音輸入法,讓他們親自操作,感受電腦的樂趣性,從電腦中學習拼音,熟悉拼音。使小朋友的課餘生活更加豐富。拼音是一個基礎內容,拼音學習的質量直接影響到學生今後的學習生活。雖然其內容乏味,但書是死的,人是活的,只要能積極合理地用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來彌補內容的缺陷,同樣能讓枯燥乏味的拼音教學成爲歡樂的海洋。

語文教學就是要最大限度的`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激活學生的思維,馳騁學生的想象力,開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拼音教學也不例外。其實,漢語拼音教學有法而無定法,在教學中要用聯繫的觀點,發展的觀點把拼音教學和語言訓練結合起來,把漢語拼音納入到整個語文教學體系中去認識、去定位,使漢語拼音教學真正能爲整個語文教學奠基鋪路。

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 篇三

摘要:語文活動課作爲實踐性極強的一種課型,對提升和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語文活動課要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爲構成要素,立足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的結合,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語文課聽、說、讀、寫、思之間的內在聯繫,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拓展知識,習得能力,陶冶情感,塑造人格,培養與發展非智力因素,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語文活動課的設計要遵循科學性原則,實施要遵循體驗性原則,評價要遵循合理性原則,教學過程要遵循序列化原則。

關鍵詞:語文活動課; 語文核心素養; 教學策略

學生在語言、思維、審美、文化等方面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是在語言實踐活動中習得、構建的,實踐性、活動性是其得以養成的前提。語文活動課作爲實踐性極強的一種課型,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對提升和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爲此,教師可以通過引導學生開展形式多樣的語文實踐活動,拓展學生的學習空間,豐富學生的語文學科知識,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促進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一、語文活動課的設計要遵循科學性原則

語文活動課是語文課程體系下的一種課程形態。它立足語文學科,始終以陳述性知識的內化和程序性知識的獲得爲任務指向,並最大限度地將陳述性知識轉化爲程序性知識,幫助學生掌握聽、說、讀、寫、思等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幫助學生獲取終身發展所必需的語文核心素養,促進其知、情、意、行的全面發展。語文活動課的整體設計包括課堂實踐活動和社會實踐活動兩部分。前者是後者的知識基礎,是在爲認知能力提供準備;後者是前者的必然發展,是從“小語文”走向“大語文”。爲此,語文活動課必須突出語文學科的特色,迴歸語文本真,與生活密切關聯,引導學生走出校園,親近自然與社會,在言語習得中培養與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運用能力、思維思辨能力、審美鑑賞能力,進而正確剖析文化現象,積極傳播先進文化。

二、語文活動課的實施要遵循體驗性原則

語文活動課以教師精心創設語文實踐活動情境爲基礎,以學生作爲活動主體積極自主參與語文實踐活動爲核心,以全面培養學生聽、說、讀、寫、思等方面的語文能力爲目的。爲此,全體學生必須在語文實踐活動過程中親自參與學習實踐活動,親身體驗知識與能力的生成與內化過程。語文活動課的關鍵是“活動”,即要讓學生充分“活”起來、“動”起來,通過切身體驗和感悟獲得知識,最終提高認識能力和實踐水平。

三、語文活動課的評價要遵循合理性原則

評價的過程也是學習的過程。爲此,語文活動課要有適時、適度的評價方案和有針對性的評價指標,即要將語文活動課的評價納入到學生語文學業水平和教學質量檢測的評價體系中,對語文活動課的實施進行及時反饋和調控。具體來說,就是一方面要對學生的參與態度、方法運用、合作精神等內在的學習品質進行評價,引導其學會學習並自覺學習,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另一方面要在具體的語文學習情境和活動任務中,對學生運用語文學科素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及其發展情況等進行評價,全面考查學生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除此之外,評價的內容與方式還要全面、多元。

四、語文活動課的實施過程要遵循序列化原則

實施語文活動課要有相對穩定且系統的序列化設計,應根據相應學段的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及教材的編寫體例,遵循語文學科的學習規律和學生的認知規律,立足學校課程資源的實際,有目的、有計劃地科學制定教學方案,構建語文活動課序列化課程設計。爲此,語文活動課序列化課程設計要與學生的認知水平、發展狀況相適應,要與語文教學規律相一致,體現由淺入深、由單一向組合、由標準規範到個性自由的訓練層次,力爭內容上前後關聯,形式上循序漸進。基於這樣的認識,語文活動課可以進行如下設計:第一步:引領。就是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對學生進行點撥誘導,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激活學生內在的潛質,引導學生在“活”中“學”——這是活動課的準備階段。具體地講,一是教師要立足語文學科特點,立足語文教材文本,以在語文實踐活動中逐步形成聽、說、讀、寫、思等方面的能力爲任務指向,通過“情境創設”“因勢利導”與“精彩演出”,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主動性,促使他們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親身體驗,親自感悟,同時通過“民意測評”“話題探討”明確學生興趣之所在,爲學生下一步參與到語文實踐活動中做好鋪墊;二是教師要最大限度地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慾,把學生的注意力從對課內知識的掌握引向更深更廣的天地,從課內走向課外,強化對學生的個性培養;三是教師要組織和引導學生寫“每日隨筆”,演“課本話劇”,編“文學手抄報”,或鼓勵學生開展“錯別字普查”“讀書沙龍”“演講會”“辯論會”“新聞發佈會”等語文實踐活動,在各種不同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溝通能力,促進學生形成個體的言語經驗。在各種形式的活動中,學生的種種情感能反覆得到體會和驗證,而一些消極甚或有害的情感會得到轉化或消除;語言之美、文學之美、文化之美、思維之美、人性之美、自然之美也因此得以發現。這樣,學生便擁有了積極探究神奇世界的大腦和發現美、欣賞美的眼睛,實現由“領會學習”向“主動學習”過渡。第二步:放手。就是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活動、體驗感悟、啓迪思維,培養探究意識和習慣,在“動”中求“智”——這是活動課的實施階段。具體地講,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創造性地設計一系列新穎而富有探索價值的專題活動,讓學生親歷探究過程,總結方法規律,體會獲得新知的樂趣。首先,要讓每位學生在閱讀、寫作或參與培養聽、說、讀、寫、思能力的專題活動中,滿懷熱情地獨自實踐,自主活動,親自體驗,取得相應的收穫。其次,要求學生通過生生合作相互交流,相互啓發,相互評價,相互完善,並選派代表在全班交流。最後,要進行評價總結,或談收穫,或說建議,以教促學,以評促學。這些不同層次的活動,會促進全體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主、合作、探究,獲得獨具個性的語文學習方法,逐步做到正確、熟練地運用語言文字,深刻、有效地提升思維能力,養成自覺的審美意識和高尚的審美情趣,積極傳播中外先進文化,進而全面提高語文核心素養。除此之外,還要引導學生從“小語文”課堂走進“大語文”殿堂,放手讓學生看書、讀報、聽廣播、看電影電視等,並蒐集整理民間歌謠、民間故事、對聯、諺語等;或讓學生體驗民風民俗,考察山川地貌,觀察魚蟲鳥獸等;或設立各類語文學習共同體,如新聞社、文學社、朗誦社、話劇社、演講社、辯論社、公益社、讀書會等,使學生成爲活動課的綜合實踐者,在實踐中發展思維能力和創造美的能力,提升思維品質和文化自信心,實現由“主動學習”向“學會學習”過渡。第三步:激勵。這一階段主要通過評價褒獎、激勵反饋,診斷、調控和優化教學過程,拓寬學生的成長空間,追求“多”中求“全”——這是活動課的成果展示與評價階段。成果的展示和評價過程也是學生的學習過程。教師應從參與態度、方法運用、合作精神,以及運用語文素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等方面,設置評價標準,對活動課進行多元評價,全面考查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發展情況。展示與評價活動,要在小組內、小組間、生生間、師生間互動進行,並要求全體學生全面參與,評出優、良、中、差等不同等次,對錶現較好的同學給予物質或精神上的激勵,對錶現較差的同學也應發現其閃光的地方,同時適度地進行表揚與鼓勵——這樣做會激活學生進一步探求知識的需要,並使之在活動中得到強化、維持和鞏固。這一階段的評價活動,可以提升學生欣賞、評價的能力及其品質,強化學生的學習需要,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內驅力,在學習活動中開拓學生的視野,並逐步認識到對學習語文來說至關重要的潛能與傾向、理解與批判、聯繫與構建、遷移與應用,從而肯定自我的價值,實現由“學會學習”向“習慣學習”過渡。

綜上所述,語文活動課以學生主體性活動爲構成要素,立足課內學習與課外活動的結合,可以在常規教學的基礎上引導學生重新認識語文課聽、說、讀、寫、思之間的內在聯繫,有助於變革學生的語文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建構知識,拓展知識,習得能力,陶冶情感,塑造人格,培養與發展非智力因素,提升語文學科核心素養。

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 篇四

摘 要:語文核心素養培養是國小語文的主要教學目標。對語文課程的學習正是培養學生開放性思維的主要渠道,通過思維的鍛鍊,可以加強其他課程的學習應用能力。教師要注重學生語文素養能力的培養,基於核心素養教學下對國小語文課程進行個性化教學實踐。從國小語文核心素養的教學理念入手,提出學生核心素養培養的實踐方案。

一、國小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理念

在學校的核心教學理念中,注重“以生爲本”的教學模式,通過全面發展素質教學,培養出一批批性格積極向上、具有一定自主學習意識的學生,才能更加適應快速發展的時代需求。而在國小語文的教學中,貫徹的是核心素養教學理念。素養培養主要是指提高一個人的素質修養,包括思想道德品質、個人的言行舉止以及知識水平能力等方面。教師將核心素養教學運用在國小語文課堂教學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提高學生吸收知識的能力。素養教學的範圍不僅侷限在傳統的聽、說、讀、寫的語文能力上,還是一種擴大的目標教學,通過一些優秀的文化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文化薰陶,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和修養。而且,在這個過程中實踐性互動活動較多,容易提高學生的投入程度和知識吸收能力,所以國小語文核心素養教學理念具有一定的高效性和可實踐性。

二、國小語文核心素養教學實踐方案

1、發散性教學模式

國小語文教學在不同的時段有着不同的教育模式,在現代的國小教學中,教師會更加註重學生的思維能力和核心素養的培養,開展生態化的教學課堂,就能有效提高教學課堂的教學效率,促進學生綜合素養的提高。

從學生年齡特殊性進行分析,語文學習的過程較爲枯燥,所以,教師在關注學生的現時學習情況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進行發散性思維培養,激發他們學習國小語文的動力和熱情。例如,在設計《烏鴉喝水》的教學方案時,教師要從語文知識的角度鍛鍊學生的感悟能力。教師可以列舉出具有相近形狀的字組,如“鳥”和“烏”這兩個字,引導學生對字形的認知能力,可以進行相關聯想解釋,“烏”的意思是黑色,而烏鴉是一種黑色的小鳥,諸如這種解釋,並利用相關的圖片進行解析,就能夠加深學生對字形和意思的印象。隨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自主在課文中找尋相近字形,並且引導他們進行獨立思考,更加深入鍛鍊思維能力。

2、多媒體應用教學課堂

對於如何建立國小語文“以生爲本”的課堂、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能力,應用多媒體的教學模式起着關鍵的作用。基於核心素養教學理念下,對國小語文課堂引入多媒體進行教學,能突出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自身能力。

根據目前的研究,發現人類對圖形信息的吸收能力遠高於對文字信息的理解能力,國小生也是如此。開展動態化的多媒體應用教學模式,就可以將一些語文知識融合到圖片資料或者視頻資料之中,用較爲直觀的模式展現在學生眼前。促進學生對語文知識吸收能力的提高和印象的加深,在加深理解後,學生還可以有效地將所學應用到實際生活之中。

例如,在教《李時珍》這篇課文的時候,國小課文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學生對該人物形象無法有個良好的認知,教師可以通過一些動畫小視頻,或者課文中涉及的草藥相關圖片資料,作爲輔助資料,在課堂上進行擴展性的知識講解,從而提高學生對人物形象以及課文內容的理解,在不斷擴展課外知識的同時,學生也會提高相應的自主學習能力,會更加渴望瞭解到其他領域的知識。

3、協作式教學模式

在覈心素養教學目標的要求下,國小語文課堂上還需要培養學生的情感素養和協作能力。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在小組合作的過程中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團隊意識,對於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也有很大的幫助。

在設置具體的任務時,教師可以根據課程內容設置語文學習相關的任務,讓小組成員一起完成小組任務,比如通過課文話題探討,不斷地在思考中提升感知能力和情感素養的培養,又或者通過小文章撰寫、實物製作等形式,促進學生對語文課文內容的應用表達能力和實踐能力,逐漸提升對國小語文知識的學習興致。教師在課堂結束後,將小組合作完成的作品進行階段性的實物展示,這既是一種教學成果的檢驗,通過成果展示還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

單純的理論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現實人才培養的需求了,教師要實踐核心素養教學理念,有着許多不同的途徑,但不管是什麼方式,教師在設計教學方案的時候,都要充分把握好教材的重、難點,從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進行高效的國小語文教學。明確簡潔的教學理念,遵循學生的思維模式,採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多角度地進行教學分析,纔能有效地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學習效率,確保學生能夠多思維化地進行知識吸收,實現素質培養需求。

語文教學核心素養論文 篇五

摘 要:在國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語文學科素養?在正確認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的基礎上,要圍繞一箇中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主抓兩種能力:自主思維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落實三項技能:識字寫字、閱讀、寫作。

目前各國都強調培養學生的綜合素養,如法國的“共同文化”、德國的“關鍵能力”、美國的“核心知識”、日本的“基礎學力”等。而我國把“立德樹人”作爲教育的根本任務,要“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20xx版《語文課程標準》指出:“語文課程應激發和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文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豐富語言積累,培養語感,發展思維,初步掌握學習語文的基本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有適應實際生活需要的識字寫字能力、閱讀能力、寫作能力、口語交際能力,正確運用祖國語言文字。”

新課程改革以來,倡導“學生爲主體,教師爲主導”、“自主、合作與探究”的學習方式,教育就是教會學生做人,教會學生做事。在學生學習和生活的過程中,教師的職責就是儘可能多地引導與培育學生生命成長與發展的核心素養,引導陪伴學生最好地成長與發展。這樣,我們才能利用學科教學活動載體,以學科核心素養爲中心,有溫情地創新地促進學生健康優秀的發展。個人認爲,國中語文教學可以從以下方面培育學生的核心素養:

一、圍繞一個主心: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傳統文化

現行人教版國中語文教材以主題分單元,人文類篇目大都涉及責任、愛國、奉獻、善良等重要精神、道德修養。如果僅以教師的講解與分析讓學生被動接受文本中心,學生未對文本作真正的探究理解,那麼這些文本的精神主旨就很難深入學生心底,更別說形成深刻感悟而指導學生思想與行動實踐。所以,對此類文本的處理應以學生精讀細究爲主,教師引導爲輔,以討論研究爲學習方式,用寫作感悟來鞏固學習成果,從而對學生實施文本的閱讀習慣、語言品析和主旨探究能力訓練。可將語文教學和日常生活緊密結合,在節日節氣時開展各種活動,激發學生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及傳承發揚。可將以下節日(節氣)——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驚蟄、春分與春聯、琴棋書畫、筆墨紙硯、字謎、歇後語、中醫、剪紙、風箏、京劇、圍棋等等有機結合在一起,開創多元學習活動,提升學生的素養。

二、主抓兩種能力:學生的自主思維能力和口語交際能力

學生是社會的人,語文關鍵能力就是語言能力,思維能力可整合到語言能力中,因爲語言是思維的物質外殼,是思維的載體,它們倆水乳交融、密不可分。而語言能力的培養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在日常學習過程中,要鼓勵學生敢發問、會發問,並與老師互動起來。我的每一堂語文課都是提問領先:學生在預習時必須提出兩個以上有價值的問題,然後帶着問題走進文本。子曰:“不憤不啓,不悱不發。”

課堂時間有限,不可能人人有機會發言,就以小組爲單位,輪流發言。發言要求聲音洪亮、語句流暢、條理清晰。有時爲了激發思維、活躍課堂氣氛,也讓學生辯論一番。

當然也有“敏於行訥於言”的學生,怎麼辦?每天課前《三分鐘新聞播報》,摘抄並大聲朗讀新聞,先消除羞怯心理,鍛鍊口語表達能力,一學期後基本上能大聲地闡釋問題了。

三、落實三項技能:識字寫字、閱讀、寫作

識字寫字是最基本的技能,國小就在培養,爲何到國中依然寫錯字?可採用探究詞源法。學生將“蕭蕭班馬鳴”的“班”錯寫爲“斑”,《說文解字》中講到“班,會意,從珏從刀,中間刀左右玉,像用刀割玉。本義:分割玉”,而這恰是一首分別詩——《送友人》。《課程標準》要求國中三年課外閱讀總量不少於260萬字,如何做到的呢?

1、每學期教學中,開展“日讀一萬字”的活動:學生準備B5大小的名著閱讀筆記本,每天讀名著30分鐘,記錄日期、頁碼、字數、內容梗概(90——100字),家長簽字。一週一檢查,定期進行小測試。

2、寒暑假,佈置學生就一部作品製作書籤、腰封、手抄報、思維導圖等,進行創造性閱讀。

3、每兩週開展一次讀書心得分享會。

寫作是綜合能力的展現,最能體現學生的實踐性和綜合性技能。在教學中常進行情景作文訓練:與教材內容結合仿寫,如朱自清的《背影》仿一篇《父親的手》;與名著閱讀結合寫人物小傳,如《林沖小傳》、《虎妞小傳》等;與背誦篇目結合寫回信,如《公輸班不義》、《寫給歐陽修的信》。指導學生寫作形式,如人物小傳分三層寫,要層層清:第一層姓名、身份、性格簡介;第二層主要情節加評價;第三層全面評價。國中三年基礎知識要紮實,閱讀要寬厚,寫作要源於家庭、社會,與生活結合起來,讓學生感覺所學的知識是有用的,是能夠解決現實中的問題、能解釋生活現象的。

以上是我個人一點淺薄的經驗,今後我會繼續“從實際情況和學生特點出發,把核心素養和學業質量要求落實到語文學科教學中”,抓住學生髮展核心素養目標,積極探索教育教學策略與途徑,做好學生成長的引領者。

語文論文 篇六

摘要:隨着學習型社會和知識時代的到來,文化競爭愈演愈烈,挖掘本民族的特色文化,繼承本土的優秀傳統文化成爲文化競爭中必不可少的一環。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既是文化傳承的需要,又是語文教學改革的要求。把握好傳統文化與國中語文教學的關係,做好思想和行爲上的準備,科學地開展語文教學活動,是促進國中語文和傳統文化融合教學的前提。從梳理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關係入手,提出創新交融的教學方式,並就傳統文化的語文課外拓展教學提出了話劇表演和佈置特殊作業兩種教學方式。

關鍵詞:國中語文;傳統文化;融合教學

一、明確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關係

思想是行爲的指導。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密不可分,語文教學內容是傳統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語文教學是落實傳統文化教育的主要途徑之一,一定程度上,語文教學的發展與創新決定了傳統文化傳承的質量,傳統文化是重要的語文教學內容,傳統文化傳承的質量極大地影響着語文教材內容的優劣,二者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協同性。在國中語文教學中落實傳統文化教育是國中語文教學發展與創新的關鍵。比如,學習《觀滄海》後,筆者組織了一場以“曹操”爲主題的寫作活動。活動後筆者挑選了部分佳作在班級展示,並就其中引用《觀滄海》的部分進行了評價,通過“用”字訣,讓學生體會古詩運用的巧妙與魅力,以此加深其對傳統文化重要性的認識。又如,在學習了梁實秋的《鳥》以後,筆者讓學生欣賞了幾首以“鳥”爲主題的古典詩詞,通過長短篇的對比,讓他們體會傳統文化的“簡”性魅力,加深其對傳統文化特點的認識。

二、做好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的交融

國中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融合的教育方式是時代發展的要求,也是由兩者的關係所決定的。這就要求教師要努力結合時代特色和學生學情,創新教學方式,利用好身邊的教學資源,在語文教學中彰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善用網絡資源發達的網絡是知識時代到來的典型標誌之一,網絡的普及和利用程度已經成爲評價教育發展程度的重要標準,打造現代化的國中語文教學課堂已是大勢所趨,這就爲傳統文化與國中語文的融合教學提供了重要的創新思路。比如,《木蘭詩》的傳統教學方式以課件爲主,教師在課前主要通過展示圖片來導入相關教學活動。事實上這樣的教學環節完全可以放在課下,讓學生在課前預習中完成。筆者在教學時就將相關課件上傳到班級學習羣,讓學生結合課件自學全詩,對不理解的部分,先讓學生利用網絡獨立解決,對容易理解的部分,要求學生適當地鏈接其他內容,製作獨屬於自己的課件。

那些學生在預習中難以破除的障礙是課堂教學的重點,通過網絡交流得來的反饋信息,也成爲筆者課上重點講解的內容。課堂上,筆者首先爲學生播放了一段表現花木蘭離家情景的影視資料,與教學內容相映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接着,先讓學生討論解決預習中的問題,無法解決的難題留待教師講解;然後由各小組代表分享本小組學習成果,說一說自己對花木蘭的瞭解;最後,總結課堂教學內容,進行與詩歌內容相關的拓展學習。這樣教學能充分利用課堂時間,既豐富了教學內容,提高了教學效率,又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的同時,增進了其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相較於一般意義上的網絡教學,這樣的教學方式更受學生喜愛,效果也更好。

(二)從本土文化入手中華傳統文化海納百川,既有包容性,又特色顯著。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要想取得豐碩的成果,就要從更爲具體的本土文化切入,做好傳統文化教學的創新。這是因爲人都有鄉土情懷,以本土文化爲着力點,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容易使他們融入相關的學習活動中,也更容易做好教學的“遷移”工作,提高國中語文教學質量,優化傳統文化教學模式。比如,學習魯迅的《社戲》時,筆者並未按照常規的教學方法直接開始講解課文,而是先爲學生播放了一段《雙推磨》的錫劇視頻。悅耳動聽的錫劇音樂,二胡、琵琶、三絃、揚琴等樂器的交響,從一開始就牢牢吸引了學生。

筆者隨之引出“民風民俗”的概念,通過簡單的知識遷移,引出“社戲”這一話題,再由此引入相關的課堂學習活動。在講解課文時,筆者除了引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外,還將魯迅所寫的社戲與錫劇進行對比介紹,如此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增強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還引發了學生了解家鄉風土文化和錫劇的意願,收穫了語文教學與傳統文化教育的“雙贏”效果。又如,在學習《安塞腰鼓》時,筆者將其與無錫的“蕩湖船”進行對比介紹,在學習課文,瞭解作者寫作意圖和寫作手法等知識的同時,讓學生認識具有西北地域特色的腰鼓與南方水鄉舞蹈的不同特點,分析其中的不同元素,總結兩者之間的文化差異,藉助比較手段,讓學生明白南北方地域文化的差別,感受地理因素對民俗文化的影響。這樣做既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又巧妙地使學生傳承並理解了本土文化。

(三)集約化教學集約化教學是相較粗放式教學而言的。傳統的國中語文教學以大班教學爲主,這樣的教學“制式”雖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是效率不高,難以適應時下發展較快的教學形勢。這裏講的集約化教學,是在滿足時代教育要求下的相對集約,是在分析學生學習結果和學習特點以後的“分化”,按照不同的標準,在粗放式教學的基礎上,將學生分爲幾個相當規模的整體,實施傳統文化教育,補齊他們的短板。比如,每個學生對語文知識的接受程度不同,對傳統文化的瞭解程度也不盡相同,這主要是因爲學生的家庭教育環境、個人性格特點和學習習慣等原本就不同。

如果簡單地將這些學生視爲一類,不僅會阻礙國中語文教學的發展,還會影響傳統文化教育的效果。所以,在日常的語文學習中,筆者會以問卷調查、學業評估等方式做好學生的個人成長記錄,將其劃分爲幾類,再有針對性地教學。有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了解較深,語文學習成績優異,筆者就將他們分爲一組,學習內容更加廣泛的傳統文化知識;有的學生對傳統文化不感興趣,瞭解也較少,筆者就將他們分爲一組,展開相關知識短板的填補教學。在學習《桃花源記》時,有學生對陶淵明有較深的瞭解,學習文章也很快,筆者就安排他們賞析陶淵明的其他作品,深入瞭解魏晉時期的社會風氣和文化氛圍;有學生不熟悉陶淵明,筆者就主要讓他們瞭解陶淵明和《桃花源記》的相關知識,在此基礎上,再根據他們的學習進度酌情拓展。這樣教學不僅有深度和精準度,既能保證每個學生在課堂上有所得,又有助於不同層次的學生在原有水平上加深對傳統文化的理解。

三、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課外拓展教學

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對課下教育有着更高的要求,筆者在教學中就採用了話劇表演和佈置特殊作業兩種教學方式。

(一)以話劇表演爲引國中生正處在急於表現自我、敢於表現個性的年紀,他們具有蓬勃的活力和張揚的個性。話劇表演有着非凡的魅力,既能在某種意義上滿足學生的心理訴求,又能使傳統文化教育更加有趣,吸引學生的目光,引動他們的學習慾望,點燃其探究傳統文化的熱情,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比如,在學習韓愈《馬說》一文後,爲了讓學生對文章和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瞭解,筆者爲學生安排了以《馬說》爲主題的話劇表演活動,要求他們根據文章內容和個人理解,結合傳統文化元素和歷史上“伯樂”與“千里馬”的例子創編劇本,並在一週後的課上完成話劇表演。

這一活動極大地刺激了學生的創作熱情,調動了其瞭解傳統文化的積極性,他們通過網上搜集、查閱圖書等方式獲取了大量信息,並通過頭腦風暴創編出了傳統文化風格的劇本,又進行了精彩的演出:從服飾和人物介紹,到相關的禮儀和臺詞,再到與之相關的事件,一個個“伯樂”與“千里馬”的故事在課堂上演,在爲大家帶來精彩演出的同時,加深了學生對《馬說》的理解,也使其在歡樂的氛圍中積累了更多的傳統文化知識。又如,在學習《狼》時,筆者讓學生以“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爲主題,選擇歷史人物,展開劇本創編,進行話劇表演。這樣做不僅豐富了教學形式,還促發了學生利用課餘時間主動了解傳統文化的熱情。

(二)以特殊作業激趣傳統意義上的語文作業難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被他們視爲“任務”。如何減少作業的強迫性,增加其中的有趣成分,使學生願意去完成,就成爲教師需要考慮的問題。筆者針對這個問題用上了佈置特殊作業這一“法寶”。比如,在學習了《傅雷家書兩則》後,筆者給學生布置瞭如下作業:家,是構成社會的主要單元,其穩定性是社會安定的關鍵因素,尤其是在民衆受教育程度普遍低下的古代社會,以家族爲單位的大家庭是社會基層的重要管理者,而大家庭的管理離不開家訓、族規的規範,試着去尋找有代表性的家訓、族規等文獻,並在下次課上談一談與之相關的內容和故事。

這樣的作業對學生的吸引力更大,學生完成作業的自主程度很高,在完成作業的同時,學生也更多地瞭解了傳統文化。總而言之,國中語文與傳統文化的融合教學是時代教育發展的要求,教師創新教學行爲,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才能做好傳統文化的傳承教育,讓語文教學更有魅力;才能推動文化發展,豐富語文教學內容,促進國中語文教學的進步;才能達成學生健康成長和良性發展的目標,厚植文化創造的沃土。

參考文獻:

[1]張莉萍。淺談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教育——以國中古詩文教學爲例[J]。中國校外教育(基教版),2018(9)。

[2]趙強國。探究如何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滲透傳統文化教育[J]。科學諮詢(教育科研),2018(10)。

[3]杜瑩。關於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傳統文化滲透的研究與分析[J]。課程教育研究,2016(38)。

[4]鍾劍連。文明長久,淵源傳承——論國中語文教學中傳統文化的滲透[J]。讀與寫(教育教學刊),2015(11)。

語文論文 篇七

一、目前高中語文課堂上存在的問題探析

高中語文教學有其侷限性在於目前大學聯考的形式,由於受大學聯考的影響,高中語文的教學將分數作爲了評價學生的標準,分數高的便是優秀的學生,而教師也將教學重點放在瞭如何提高學生分數上,甚至有的學校將學生的分數與教師績效直接掛鉤,致使教師在上課時只講那些考試考得、容易得分的,而其他的選讀的課文、教學大綱不做要求的課文就直接略過了,寫作文也不再是要求學生根據自己所遇、所思、所感來進行創作,而是直接將一些好的文章作爲模板讓學生背誦,這樣是非常錯誤的做法。

二、高中語文課堂上存在問題的解決方法

1、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應用素質教育

對於目前我國高中語文的教學現狀,要想祛除那些僵硬的、模板式的教學模式,就必須從根本上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推行素質教育,拋棄以前的應試教育,教學活動多以學生自己探析、思索、閱讀、辯論以及演講爲主,不再以考試大綱來束縛學生的思想,使學生們學會自學,在課堂下多進行一些閱讀活動,而不是爲了應付考試而留下的很多的作業,同時使學生多進行寫作練習,學習寫作技巧,進行社會實踐,積累作文素材,拋棄以前那種根據模板寫作文的陋習,真正寫出自己對這個社會、這個世界的思考與看法,並通過演講等鍛鍊學生的口才,使學生們將“語文”說出來,實現語文教學的根本目的。

2、減少教師課堂教學時間,增加探索實踐

語文這個學科並不是在紙上知識進行積累的一個學科,它需要我們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多多進行社會實踐,將自己所學的課本知識,與社會實踐相結合,並且在社會實踐中積累人生閱歷,積累實踐經驗,不單單爲以後寫作文積累素材,而且還爲以後的成長打好基礎,因此,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一定要儘量將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不能一味的堅持課本知識,堅持考試至上的思想,要以學生爲本,爲學生以後的成纔打好基礎。

3、理清考試與教學之間關係,不要本末倒置

在高中語文的教學中,教師應該釐清大學聯考與語文教學之間的關係,分清主次,不要本末倒置,考試是檢驗學生學習情況的標準,而不是學習的目的,語文教學應該將加強學生的素質教育與人文情懷作爲目標,而不是將大學聯考成績作爲目標,因此教師在進行語文教學的時候,一定要以素質教育爲重,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加強學生的實踐性學習,改變以大學聯考爲主的教學方法。

三、結語

其實高中語文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歸根結底來看是傳統的應試教育留下的病根,它嚴重阻礙了我國素質教學的發展,考試只是學生在學習中一個檢驗工具,而不是學生進行學習的目的,教師只有認清這一點,才能從根本上改變現有的教學模式,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推行素質教育。

語文論文 篇八

【摘要】國中語文課標中明確指出學生需要關心當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樣文化,吸取人類優秀文化的營養。隨着時代的進步,社會對學生的要求不單純地停留在對於中國文學的文學素養,在國中語文教材中出現的外國文學作品應到受到學生的重點關注。本文旨在分析國中語文教材中所選文章的譯文美學,以培根的Of Studies(王佐良譯文:《論學習》)爲例。

【關鍵詞】國中語文教材;文學作品;翻譯研究

一、語文教材和英國文學作品間的關係

在國中語文新課程標準中,很清楚地點明中國的語文課程需要繼承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旨在培養面向現代化、世界和未來的學生。縱觀中學語文教材,所選文章基本都是中外文學史上非常優秀的作品,例如海倫凱勒的《再塑生命的人》、泰戈爾的《散文詩兩首》、莫泊桑的《福樓拜家的星期天》和弗朗西斯培根的《談讀書》。其中培根的《談讀書》作爲英國散文的代表作,闡述了正確的讀書目的、讀書方法和讀書的作用和意義[1]。對後人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並被作爲人教版九年級上冊語文精度課文學習。以下將以王佐良先生翻譯培根的Of Studies作爲範例,簡要分析王佐良先生譯本的翻譯美學。

二、翻譯標準介紹

翻譯是跨語言交流過程中橋接不同語言的途徑。有兩個主要的翻譯標準:忠實和流暢。忠實是指要在原文中表達的語言和文化信息,即原文的信息在原文意義得到了充分而準確的表達,從而使目標語言閱讀者獲得的信息和原語言閱讀者獲得的信息一樣。流暢是指規範、清晰且易於理解的疑問,不會出現不合乎常理、結構混亂和邏輯不清晰的現象[2]。如果想翻譯得更好,則需要翻譯者有大量的知識儲備,使譯文更地道,更加“古色古香”,並能夠準確地將原文中包含的文化背景反映到譯文中包含的文化背景。例如原文的taste意爲“嘗;有 味道”,swallow意爲“吞下;嚥下”,chew意爲“咀嚼;嚼碎”,句中用了排比的修辭,通過對比,闡述了有些書只需粗略地讀,而有些則要仔細地讀。在後兩個分句中,培根用others和some few做主語,替代前面分句的some books,使語句更加簡潔。漢語是一種意合語言,它只需要藉助詞語和句意之間的邏輯關係就可以實現句子羣之間的聯繫。省略在英語翻譯中也能達到語義銜接的目的。

三、中國現代散文與英國Essay的比較分析

Essay,通譯爲隨筆,又有人譯作論文、美文、小品文、絮語散文、隨筆散文。它最初是一種散文文體,源於法國蒙田,發展於英國。英語隨筆是一種議論文,從道德的角度討論人生大事或人性話題,如:《關於死》《關於愛情》《父母兒女》《談友誼》《談狡滑》《談迷信》等。胡適是中國最早從外國散文中吸取教訓的新派作家之一,他在1918年4月發表的一篇關於建設中的文學革命的文章中說,國外有許多散文風格值得學習,其中包括蒙田和培根的散文。周作人於1921年6月在《晨報副刊》上發表了《美文》,在介紹和提倡Essay時引起了散文作家的注意。他明確指出:“外國文學中有一篇所謂的論文,大致可以分爲兩類。第一種是批評的、學術性的。第二種是藝術性的,也稱爲美文。”他的說明爲這種文體在中國的發展打開了新的視野。

四、OfStudies王佐良譯本中平行結構翻譯的精妙之處分析

(1)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句中maketh爲makes的古英語,且在後兩個分句中被省略了,所以原句的完整說法是Reading makes a full man;conference makes a ready man;and writing makes an exact 意爲“完整的;充滿的”,conference意爲“研討會”,ready意爲“機敏的;準備好的”。句子的大意是:閱讀可以使人更加完備;研討會可以使人們更加警覺;寫作可以使人嚴謹。王佐良將其翻譯爲:讀書使人充實,討論使人機智,筆記使人準確。翻譯過後的句子本身結構整齊,與原文相貼切;譯文每個分句都是6個字,開頭和結尾各2字分別對應原文分局開頭的名詞和結尾的形容詞。且譯文選詞很精練,把full譯爲充實,conference譯爲討論,完美地詮釋了培根要表達的內容[3]。

(2)Histories make men wise;poets witty;the mathematics subtle;natural philosophy deep;moral grave;logic and rhetoric able to contend.王佐良的翻譯是:“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明,數學使人透徹,科學使人深刻,理論使人莊嚴,邏輯修辭學使人雄辯。”原文中省略了動詞make,王佐良在翻譯中復現了英語中省略的動詞。培根使用省略來避免重複相同詞彙的形式和含義。文章簡潔明瞭,但含義清晰緊湊。在翻譯過程中,王佐良尊重原著的句子結構,並省略了意義的重複部分[4]。原因是在中文中,主語不是特別重要的。其原因在於,在組成句子、圍繞主題的過程中,有時主語無須出現。在將英語翻譯成中文時,無須重新建立主謂框架,填補句子中缺失的部分。

(3)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for ornament,and for ability.後兩個子句繼承了前一個主句,省略了主語和謂語。因此王作良將其翻譯爲: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長才。他將句中的名詞"delight,ornament,ability”分別譯爲動詞“怡情,傅彩,長才”,比原文單詞本身的意思更上一層,結構也如原文一樣工整。通過對Of Studies原著和王佐良譯本中銜接手段的比較分析,發現原著和譯本都具有自然銜接,緊湊語義和通順連貫的特點。尤其是王作良的翻譯,雖然是翻譯,但確真正體現翻譯就像是再創作,體現了中國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精髓。譯文必須首先忠於原文的立意和風格,還必須表達清楚隱含的意思和情感,要喚起讀者在閱讀中身臨其境的情感。只有當形式和內容和諧統一、達到審美效應的對等,才構成理想的翻譯。

【參考文獻】

[1]卜立德。英國隨筆與中國現代散文[J]。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03)。

[2]趙紅軍。散文翻譯美學與OfStudies的翻譯版本比較[J]。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04)。

[3]孫豔。從OfStudies的漢譯本再議王佐良的翻譯[J]。安徽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02)。

[4]鄭素。淺談英漢翻譯中的篇章銜接手段——以Bacon的OfStudy及王佐良的漢譯本爲例[J]。佳木斯職業學院學報,201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