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議農村薄弱學校的發展之路

【摘要】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基礎, 改造和發展“薄弱學校” 將有限的教育資源進行科學合理的重新配置,縮小校際之間的差距,最大限度地滿足人民羣衆對優質教育資源的需求,保證基礎教育穩定均衡發展,合作發展是薄弱學校走出困境的必由之路。

淺議農村薄弱學校的發展之路

【關鍵詞】薄弱學校  尷尬局面  形成原因  共謀發展

縱觀目前我縣乃至我國農村教育現狀,農村小規模學校將是未來農村地區長期存在的一種辦學形態。

就周邊偏遠村小及教學點的辦學現狀分析,存在以下幾點問題

一、農村薄弱學校面臨的尷尬局面

1、生源嚴重不足,生源素質差。由於學校長期管理不善(包括領導的任用、教師的管理、制度的不公正等),教學質量不高,學校聲譽不斷下降,導致生源向城區學校、私立學校大量外流,而現在校就讀的學生素質普遍較差,優秀學生鳳毛麟角。

2、師資力量薄弱,學科結構不合理。教育質量的下降必然引起學校整體利益和教師個人利益下降,於是,部分優秀教師外調,剩下的部分教師年齡偏大。某些學科師資奇缺,其任課教師或疲於應付,或邊學邊教,教學質量不高。

3、職業道德缺失。由於在職教師的不斷減員,任課教師工作任務重,壓力大,職業倦怠感嚴重,沒有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缺乏理想信念的支撐,職業責任感嚴重下降。甚至有少數教師不備課,不改作業,課堂教學任意處置,不參與教研活動。有些工作雖然做了,但也是應付差事,對付檢查。凡此種種,無不表明部分教師職業道德的嚴重缺失,基本素質的嚴重下滑。

4、辦學經費嚴重不足,辦學條件相對滯後。我縣爲了迎接教育均衡縣的國家驗收,加大了對義務教育階段學校的投入,校園環境及各種教育教學設施設備均有極大的改善。但不少學校在迎接過程中也投入了很大的資金,以至於辦學經費嚴重不足,嚴重的影響了教學活動的開展,也給學校的管理帶來了困難,制約了學校教育的發展。

二、 薄弱學校產生的原因分析

薄弱學校產生的原因有三個方面

㈠ 歷史的原因 農村學校的辦學條件相對薄弱,師資水平相對較低,學生來源相對較差,加上信息不暢通,各級領導關注不夠,就造成了學校間的差距,出現學校教育的不均衡發展。長期以來由於辦學體制的不夠完善,在八十年代中後期,由於辦學體制爲以鄉鎮爲辦學主體,各級教委主任爲行政負責制,導致財政沒有保障,管理水平低下 ,出現了拖欠教師工資現象,教師的勞動待遇沒有保障,工資積極性底下,教育教學質量低下。從而形成了城鄉教育不平衡的歷史根基因,由於現實的城鄉二元體制的存在,教育投入嚴重不平衡,很大程度上制約了農村偏遠學校的發展。

(二)外部原因,在辦學機制上的原因。   

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新農村的建設,城鄉交通的便捷,在一定程度上惡化了農村薄弱學校的辦學環境,大量的農民進城務工,有了錢買了房子,就成爲了城市居民,農村常住居民逐年減少,農村生源減少薄弱學校大部分分佈在農村,城市居民的膨脹,促進城市優質教育資源的發展,各個學校忙於擴建新校建立分部,受教育的學生數由於國家計劃生育政策是在逐年減少,大量的人口擁向城市裏,農村薄弱學校更是雪上加霜。

 經濟、文化的影響。 社會發展的不均衡是造成薄弱學校產生的根本原因。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導致了教育發展的失衡。從我縣來看,城區教育資源相對集中,師資素質較高,各種教育設施比較完備;而絕大部分農村中國小,不僅師資素質較低,教育設施也十分簡陋。同時由於適齡兒童的監護人素質較低,經濟生活相對低,對文化知識的認識不足,適齡學兒童就學率相對較低,對孩子的要求也相對比較低,這也從某些方面促使了薄弱學校的產生。

學校所處外部環境的影響 薄弱學校長期以來缺少良好的文化教育氛圍 , 影響了學生良好行爲習慣的養成;學生的家庭大部分是農村家庭,缺少良好的文化氛圍,主要表現爲:家長的職業層次和文化層次比較低,對子女的教育和學習缺乏得力措施,平時忙於勞作,普遍很少關心過問子女在校的教育學習狀況,加之文化程度普遍較低,自身素質不高,即使想關心也是 “心有餘而力不足”。有的學生其父母長期外出打工,家校聯繫困難,學校留守兒童日益增多,往往不能積極主動地配合學校和教師對學生進行教育,嚴重製約了學校、班主任和科任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的開展,直接促使薄弱學校的產生。

(三)內部原因

1 薄弱學校產生的主要內部原因就在於這些學校領導在教育觀念、管理理念上的差距,缺少創新意識和責任意識。校長在教育觀念、管理理念上的落後, 學校的決策方式以及過程實行民主化的程度影響着學校的發展。

 2、教師在敬業精神、教學方法、教學水平上的差距 。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關鍵在教師。一所好學校必須要有一支好的教師隊伍,而就目前的學校現狀來看學校,師資隊伍也是相對薄弱的,這既有教師數量的不足,又有教師質量的缺失,學校的教師的敬業精神和業務能力直接影響着着教育教學質量的高低。在具體工作上,有的不按新課標要求認真備課,甚至沒有教案,保證不了上課質量;有的忽視自我形象的塑造,不重視爲人師表,破壞了教師在學生心目中應有的良好形象。從教師的業務素質上來看,教師業務素質參差不齊。主要表現在學校的一些教師繼續教育和教學業務的自覺性、主動性較差,存在甘居下游、不思進取的思想,導致課堂教學效益低下,學生基礎知識不牢固,學生動手動腦能力差,形成教育教學的惡性循環。

 3.學校管理制度不健全、不規範,缺乏實施保障體制 ,學校管理內涵不充實。學校制度不健全,有了制度不落實。有的制度也只是牆壁的裝飾,在平時的工作中,隨意性很大,不能嚴格按照制度辦事。在教學管理方面,向管理要質量的意識比較薄弱,向科研要質量的意識更是薄弱。

三、薄弱學校走出困境的措施和辦法

1、政府和主管部門應積極推進城鄉教育一體化建設。實行城鄉教育一體化,是實現教育快速均衡發展的基本途徑,對照《國家農村普通中國小學校建設標準》,落實國家和地方教育建設項目,積極爭取縣政府、教育主管部門和人民羣衆對教育的關心和支持,爭取資金投入,化解學校債務,建立經費保障體制,減輕學校辦學經濟負擔。積極開展校園標準化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其次是給學校充分的辦學的自主權,學校法人主體,按照黨的教育法規,相應的法律法規進行辦學,上級主管部門,應該依法規範辦學行爲,學校是業務主體單位,按照教育教學規律實施對學生系列影響,達到培養學生的目標。上級的主管部門應該更多的服務,管理和服務並重,給學校一定的自主發展的空間。

2、從人的因素着手,加強師德教育,着手班子隊伍建設,切實加強師德師風建設。師資水平決定教育水平,教育的差距說到底是教師的差距。薄弱學校要做好教師發展的規劃,形成發展思路,尋找出路。組建良好的有戰鬥力的班子隊伍,特別是學校的校長,不僅具有高尚的人格魅力,還要有先進的辦學思想和高超的協調能力,教育主管部門應該對校長堅持任職資格培訓和定期培訓制度,以及實行校長聘任制,建立校幹培訓、鍛鍊學習基地,試行校幹定期交流掛職學習制度,不斷增強校長的專業知識、專業能力、專業道德和反思意識,促進校長的專業化成長。在辦學中領導成員進一步端正辦學思想,樹立科學的人才觀、建立起客觀公正評價體系,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育人爲本,德育爲先,把立德樹人作爲教育根本任務,着力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3、學校的主體是學生,一切工作從學生的成長出發,學校管理圍繞着“學生成才,對學生負責”這一宗旨,加強學生的管理與服務,開展學生學法指導,讓學生成爲學校的主體,爲學生終身發展打基礎。建立在校學生髮展規劃,提出每一個學段學生達到的目標。深入學生之中,做好學生思想德育工作,調動學生持久的發展學習動力,加強學生學習的管理。強化對學生流動和輟學的監控,努力降低輟學率。

4、抱團取暖 共同發展

 

根據外省地區的一些經驗做法,建立農村小規模學校聯盟無疑是一種互惠共生的發展模式,聯盟中的每一所學校都是尋求自主發展的利益主體,這有利於校際之間的教育資源共享。但是,聯盟中的農村學校發展水平大致相當,在合作發展的過程中,因缺乏優質教育的中心引領,常常出現低水平合作的情況,學校發展也比較緩慢。

因此,如果僅僅依靠小規模學校自身力量發展的話,聯盟很難維持長遠發展,勢必由單一管理轉向多元治理,薄弱學校應主動與中心國小、城區學校結扶幫對,學習他們的先進的教育教學管理經驗及教學方式方法,以提升自身的發展能力。

5、家校互動機制,爭取家長和社會支持配合,齊抓共管,促進學生的發展。

總之,農村薄弱學校要走出困境、謀求發展的確任重道遠,只有各方聯動、齊心協力,才能逐漸扭轉不利局面,從而使學校走向良性發展的軌道。

參考文獻:

1、《國家農村普通中國小學校建設標準》

2、《薄弱學校改造與發展》遼寧教育出版社(2013.12)

3、《農村薄弱學校的改造與發展》華東大學出版社(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