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向課堂注入“活水”,點燃學生思維的火把

[內容摘要] 在新課程改革的推行中,教師要緊緊跟上這一不可逆轉的形勢,在教學思維、教學方式方法上,求新求變,向課堂不斷注入“活水”,點燃學生思維的火把。

向課堂注入“活水”,點燃學生思維的火把

[關鍵詞]  歷史課堂  導語  課堂設計  精彩

常聽到不少老師抱怨:歷史課變成豆芽科,可有可無,歷史老師沒地位,沒發展前途。換個角度想:我們自己的課堂是否存在問題?有的教師上課絲毫沒新意,雖然教齡不短,但幾十年如一日地重複自己,發黃的教案用了N年,翻來覆去也就那麼點陳芝麻爛穀子的事情,上課味同嚼醋,令學生昏昏欲睡,這難道不是誤人子弟嗎?我們所處的時代知識更新速度越來越快,日新月異,作爲教師,更應不斷用新知識、新理念指導自己的教學工作。勤於涉獵教學界、史學界的最新研究成果,並同自身的教學有機結合起來,這樣才能吸引學生,使之對歷史學科產生濃厚興趣。隨着新課程改革的進行,教師更要緊緊跟上這一不可逆轉的形勢,求新求變,向課堂不斷注入“活水”,點燃學生思維的火把。

一、增強導語趣味性,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

“問渠哪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如果說一堂成功的歷史課是一汪明淨澄澈的清潭,那麼好的導語就是它的源頭活水。魏書生老師也說過“好的導語像磁鐵,一下子把學生的注意力聚攏起來,好的導語又是思想的電光石火,能給學生以啓迪,催人奮進。”一個成功的導入法,可以馬上引起學生的注意力,激起他們的興趣,如同徐徐拉開的帷幕。

歷史課傳統的導入法設計多用新舊聯繫式,即採用複習法。當然這種複習舊課而引入新課的方法有利於前後知識間的銜接,使學生理解歷史概念的因果聯繫,體現着溫故而知新的教學思想,但往往缺少趣味性,不能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時顯得平淡呆板,而常常限制了學生的思維活動。因此不拘一格,因課而導,用豐富多彩的形式來縮短學生與教材之間的距離,使學生產生渴求知識的心理,那麼定會大大有助於教學任務的完成。歷史課的導入方法很多,但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感覺根據新聞時事,聯繫具體的史實導入新課,既可以使學生看到歷史無處不在,學習歷史能增長我們的知識,鍛鍊我們的能力,又能激起學習的慾望,提高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激活學生思維的火花。如:我在講述1929——1933年世界經濟危機時,由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導入:由2008年爆發的金融危機引發了全球性的經濟危機,你們能結合你爸爸媽媽在外打工的經歷,想一想它帶來的影響嗎?在我國廣東沿海,企業倒閉一半以上,不少打工多年的農民工,不得不提前返鄉,經濟危機的影響我們能親身感受。那麼1929——1933年的經濟危機在哪裏爆發的,有何特點,有何影響呢?最後美國採用什麼方式方法解除了危機呢?由此導入新課學生學習激情能夠充分調動起來,學習效果自不必說也。又如:我在導入《國防建設》一課時,借用了剛剛結束的“中俄海上軍事聯合演習”這一時政熱點,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慾望。

二、精彩的課堂設計,點燃學生思維的火把

一直以來,歷史教材注重以客觀、平實的語言,敘述重大歷史事件,介紹歷史人物,不帶感情色彩,致使學生覺得歷史知識像一本拖沓冗長的“天書”,缺乏形象、生動、活潑的面目。而教師在課堂上只是執行教案的過程,忽視了作爲教育的主體──學生的主動參與,學生在課堂上扮演的只是配合教師完成教案的角色,只能充當“聽衆”,上千年的歷史知識給學生的只能是短暫的新鮮。作爲新世紀的歷史教師,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使我們的學生在課堂上由被動變爲主動,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把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性有機結合起來,使歷史課堂多多呈現“動”與“活”的情景,就成爲我們的當務之急。

在歷史課堂教學中我結合新課標的要求進行了一些大膽的嘗試和創新,使歷史課堂教學中既活潑又嚴肅,學生既樂學和好學,完成歷史新課標賦予的教學要求,又幫助學生真正感悟到歷史課的魅力,真正提高了歷史課堂教學效率,使課堂精彩起來。

1、巧妙設計,讓學生精彩起來

俗話說:良好的開端意味着成功的一半。《我們的遠古祖先》是七年級上冊的第一課,也是學生們的第一堂歷史課。我該如何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把學生的心緊緊拴住,使他們懷着無限的期待和渴望投入到歷史學習中去呢?我抓住七年級學生活潑、好表現的特點,把這個課文交給了學生。“人類的起源”這一目,學生一般看過很多神話故事比較熟悉,我採用講故事的方法讓學生自己去講述,然後自己得出結論。“我國境內的遠古人類”這一目,我則設計了這樣一道題目:我——一個北京人的一天。學生先是看書然後都動筆寫了起來,不到十分鐘,一個學生舉手了——“我準備好了”,接着不斷有學生舉手示意完成。等大多數學生完成後,我找了幾個學生展示他們的成果。有的學生介紹了北京人採集狩獵的過程,有的學生詳細地講解了因北京人還不會人工取火,只能鑽木取火的過程……他們聲情並茂的語言描述,他們對課本知識掌握的全面,他們“毫不留情”的點評,令我驚喜!

2、靈活運用,使內容精彩起來

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把不同的歷史教學授課內容設計成不同的課型。對“原版教材”部分內容進行適當“整合”。比如:我把七年級(下)“宋代經濟和社會生活”與單元活動課整合起來,選擇“主題活動型”的課堂教學設計。通過爲《清明上河圖》配文字說明的活動,在圖與文的轉換過程中,加深對宋代社會情況的瞭解,培養從歷史繪畫作品中尋找歷史信息的能力,再通過一幅幅圖,並配有音樂,展示了北宋都城東京城郊,汴河河道和熱鬧繁華的街景,讓學生在輕鬆的學習氛圍中達到《課標》要求的本單元的內容標準之一“瞭解北宋時期社會生活的概況”。又如:對每一單元的“文化課”的有關內容,我針對這些內容主要是通過展示中國優秀文化成果,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以及向優秀的科學家、文學家等學習的特點,採取“導問式”課型——採用電視綜藝節目的形式,把學生分爲幾個小組,把重點知識做成問題卡片,教師充當主持人的角色,並設“課冠軍”,最後教師做“畫龍點睛”的彙總。這樣既體現了“新課改”中“以學生爲主體”的教育教學理念,又讓學生感覺到“學習就在身邊”,充滿親切感。

在課堂上堅定不移的以學生爲主體,關注學生的學習行爲,只有這樣,歷史課堂才真正是學生求知的“天堂”,歷史課堂纔會具有生命的靈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