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中“問題意識”的培養調查報告

國小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中“問題意識”的培養調查報告

國小低年級學生數學學習中“問題意識”的培養調查報告

《數學課程標準》指出:“通過義務教育階段的學習,培養學生初步學會從數學的角度提出問題、理解問題。”沒有問題的數學是枯燥的數學,沒有問題的思維是膚淺的思維,而有趣的數學學習是建立在不斷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基礎之上的。美國著名數學家哈爾莫斯說過:“問題是數學的心臟。”學生有了問題,纔會有思考和探索;有探索纔會有創新和發展。可見問題意識是一種探索意識,是一種求知的狀態,是發明創造的起點。因此,在課堂上如何對低年級學生進行問題意識的培養,使他們養成深思善問、勇於探究的學習品質,我做了以下嘗試:

一、營造寬鬆和諧的教學氛圍,鼓勵學生“敢問”

國小生好奇心強,求知慾旺盛,對於感興趣的事物總想問個“爲什麼”、“是什麼”、“怎麼辦”,又由於國小生的年齡較小,知識面較窄,害怕答錯、怕羞的心理又使他們不敢提問。那麼,學生內心強烈的問題意識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將取決於是否有適宜的環境和氛圍。美國心理學家羅傑斯認爲:“成功的教學依賴於一種真誠的尊重和信任的師生關係,依賴於一種和諧安全的課堂氣氛。”因此,教學中我努力爲孩子們創設寬鬆和諧的學習環境,和孩子們之間構建平等、民主、和諧的師生關係,滿腔熱情的鼓勵孩子們敢說敢想的積極性:說錯了允許重說;說得不完整時可以想好了再補充;即便是提出的問題幼稚可笑,或是漫無邊際,甚至離題萬里,我們都不可以輕易否定,應耐心的提示孩子換個角度再想想。多一些寬容,多一些幫助,多一些等待,只有這樣,孩子們才能大膽的主動提問。

二、創設豐富多彩的問題情境,引導學生“會問”

1、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問”有依託。

教學中,我發現爲學生提供的素材或信息或是比較豐富,或是貼近學生的生活經驗,或是以已有經驗爲起點,或是較有挑戰性時,非常有利於引起學生的思考,從而提出數學問題。例如:在教學“解決問題”時,我或是藉助掛圖,或是講個故事,或是結合學生生活實際,只爲他們提供數據信息,讓他們通過看一看、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畫一畫等形式,經歷蒐集信息、感受信息的過程,引導學生想一想:“根據信息,你會解決哪些問題呢?”或是“根據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麼數學問題呢?”在老師有鼓動性的問題引導下,學生都會提出有各自特點的問題的。

需要注意的是,面對學生提出的問題,教師要有所選擇,靈活處理:對於比較簡單的或是與本節課的內容無關的老問題,可以讓學生自問自答或相互問答,一點即過;對於突出本節課重點、要點、難點的新問題,要把它板書出來,重點討論解決;對於那種也是新問題,然而與本節內容無關,或是比較複雜然而目前又不學習的問題,可以板書在黑板旁邊,鼓勵孩子們課下研究。這樣處理層次清楚,有輕有重,有緩有急,而且既解決了問題,培養了學生的應用意識,又培養了問題意識和探究意識,同時體現了老師對學生的尊重,使學生心理上獲得滿足。

2、注重操作,使學生“問”有途徑。

在教學中,學生問題的提出有時是在他們計算或是操作中產生的。實踐操作是國小生獲取感性認識,發現數學方法和數學關係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誘發問題意識的重要載體。例如:在學習“三位數除以一位數商中間有0的除法”這節課時,讓學生根據問題情境列出算式432÷4,並對算式進行估算。然後讓學生用豎式驗證,看看估算的結果怎麼樣。學生在計算時提出“十位上3除以4不夠除,怎麼辦?”“十位上不夠商1,怎麼寫商?”“商該是幾?”的問題,這其實正是本節課教學內容的重、難點,學生的求知慾與教學內容之間的“不協調”促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指向 “問題”,學習時心中有目標,學習的積極主動性隨問題油然而生。又如:在“面積單位”的練習課中,學生通過用單位面積是1平方釐米的小正方形拼擺大正方形和長方形的過程中,提出並驗證了“長方形的面積=長×寬”的問題,進而推導出“正方形的面積=邊長×邊長”的計算方法。在做數學的過程中,體驗了探究的快樂,學會了猜想與驗證的數學方法。

三、加強方法指導,培養學生“善問”

要想讓孩子善於提出有思考價值的問題,關鍵是教師的引導。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孩子們善於在錯綜複雜的信息中抓本質的東西,找準解決問題的突破口,善於從多角度思考和探索問題。另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孩子們善於從同伴的提問中獲得有價值的信息。要善於向同伴學習,學習同伴優秀的思維品質,學習同伴敢於提問、善於思考的學習態度,使孩子們之間互相受到啓發,一同進步,共同發展。這些離不開教師的“兩個意識”和“四個策略”。

1、兩個意識。如果說在培養學生“會問”的過程中,老師的“民主意識”和“問題意識”很重要的話,在培養學生“善問”的過程中,這兩個意識同樣重要:只有尊重學生,認真聽取學生的發言,與學生平等相處,真誠的和學生交流,心理處於安全狀態下的學生才“敢問”、“會問”、“善問”;同樣的,老師要有了“問題意識”,纔會對學生提出的問題引起重視,並能靈活地做出處理,引導學生展開探究活動,引領學生走向“善思善問”。

2、四個策略。這裏主要是指引導學生養成質疑問難的習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善問”的目的。

(1)、投石問路,確定教學目標的質疑——質疑課題。例如:教學《年月日》時,由學生談話引出×年×月×日,進而讓學生找出表示時間單位的字來揭題,針對課題指導學生質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想知道什麼?”將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不僅能培養學生提問的勇氣和能力,養成愛提問、善提問的良好習慣,而且學生提的一個個問題還有利於教師制定教學目標,有利於激活學生求知的內驅力,有利於增強學生的主體意識。

(2)、加強知識聯繫,學會研讀教材的質疑——質疑教材。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後,進行質疑,也是一個培養“善問”的方法。引導學生透過簡潔文字表述,誘發新邃的數學問題,使學生明白教材中處處都閃爍着問題的火花,從而提高對教材的研讀興趣,發展數學思考能力和探究興趣。例如:從觀察年曆卡2月份的天數發現了平年和閏年的排列規律後,請學生研讀教材結語:“通常每4年裏有3個平年,1個閏年。公曆年份是4的倍數的一般是閏年。”結合教材註腳:“公曆年份是整百數的,必須是400的倍數纔是閏年。”引導學生提問“你有什麼不明白的嗎?”結果有學生提問“‘通常’和‘一般’指的是什麼?”“爲什麼要說‘通常’?”“爲什麼公曆年份是整百,必須是400的倍數纔是閏年呢?”“有沒有更好更快的方法來判斷那一年是不是閏年呢?”……一個個問題既激起了學生精讀教材、讀透教材的慾望,又激起了學生進一步的探究欲,以極大的熱情投如到接下來的科普知識介紹中。

(3)、訓練思維能力,多角度考慮問題的質疑——質疑解法(或算法)。教學中,注意更新觀念,改變重“結果”輕“過程”的評價方法,更多的關注學生是怎樣思考的?又是怎樣計算的?引導學生對解法或算法進行反思和質疑,促使學生優化方法,提高思維能力。例如:教學“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一課時,根據場景列出算式:28×12,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解決問題。學生在探究結果“336”的過程中,產生了各種算法:①估算。因爲28×10=280,所以28×12要比280多,可能是300多。②口算。結合情境有先算半年的28×6=168,168×2=336;有先算一季度的28×3=84,84×4=336;有先算10個月,再加2個月的28×10=280,28×2=56,280+56=336;還有按一份奶30元算,然後再減去多算的30×12=360,2×12=24,360-24=336,③筆算。不同的學生能夠列出三種豎式,而且自主探索的結果還都對,只是過程有簡有繁。然後讓學生展示、交流,質疑、反思:爲什麼這樣算(或寫)?這樣算(寫)的每一步解決的是什麼?那種更簡便、更清楚?更易於理解和計算?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不但掌握了兩位數乘兩位數的筆算方法,而且他們思維的靈活性、獨創性和流暢性得以體現和。

(4)、學用結合,落實應用意識的質疑——質疑生活。數學來源於生活。在我們身邊處處有數學問題,但是,關鍵在於我們是否能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所以我們要積極引導學生觀察身邊的物和事,養成質疑提問的習慣。由於國小生生活經歷有限,知識積累少,在實際生活中往往會與所學知識產生認知衝突,這也是學生提出問題的一個良機,要適時引導。例如:結合平均數的知識,讓學生判斷下列說法哪些不合理,爲什麼?①身高145 cm的小明要到平均水深110cm的池塘游泳,不會有危險。②小力8步走了520cm,平均每步走65cm。③一班和二班足球比賽,結果是4比0,這場比賽平均每班進了2球。④電梯裏有8人,他們體重的和是430kg,平均每人的體重大約是54kg。通過這樣的練習,不但使學生進一步理解了平均數的意義,而且培養學生質疑問難的問題意識和用數學知識來解釋生活中的實際問題的應用意識也得以落實。

總之,每個孩子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決定了他們好問的天性,這正是培養國小生數學問題意識的先決條件,只要我們有意識的在數學課堂上把時空讓給孩子們,讓他們自由的提出一些喜歡研究的問題共同探索。那麼,“學生年齡越大,年級越高,問題越少”的現狀將會改觀。通過這一年多的實驗,我所教的兩個班的學生在課堂上的探究意識濃了,在部分學生身上還顯現了不唯書,不唯師,只唯理的學習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