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知行合一,生態活動培養學生生態素養

青川縣青溪鎮中心國小校禹麗萍 徐小波

知行合一,生態活動培養學生生態素養

【摘要】生態道德是思想道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衡量現代合格公民基本道德素質的重要方面。是否具有良好的生態道德意識,是現代社會衡量一個人全面素質的重要尺度,也是衡量一個國家和民族文明程度的重要標誌。本文針對目前農村國小學生、家長的生態文明素養欠缺,學校德育工作相對薄弱的現狀,結合學校和學生現狀,因地制宜實施生態體驗教育,用以促進學生生態文明素養的形成和家校共育。

【關鍵詞】生態德育;生態活動;知行合一;生態素養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明確論述了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係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法國教育家盧梭曾指出:教育是一切有益人類的事業中首要的一種。如果學生在校時沒有接受系統的生態道德教育,沒有具備生態文明素質,走向社會可能會仍然沿襲以犧牲環境爲代價來換取經濟發展的傳統思路。

一、農村國小生態德育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學生生態文明素養欠缺

農村學校絕大部分家長受教育程度較低,文化素質不高,他們爲圖一時之利,亂砍濫伐森林、焚燒麥稈污染環境、獵殺動物,成了環境的破壞者,給學生造成了不良影響。加之學校疏於生態方面的教育,造成了學生生態意識的淡薄。由於學生和家長過多關注了語文、數學等文化科目的學習,忽視了對基本的生態環保常識的瞭解,導致了日常生活中生態文明常識的缺乏。到處遺撒垃圾、浪費水和糧食、污染水源、虐待小動物等現象時有發生。絕大部分學生從個人衛生到環境衛生都沒有養成良好的習慣,尤其是留守兒童更突出。這部分學生很少或很難受到家庭有效的監控和管理,生態文明行爲習慣差,隨地吐痰小便、不懂得節水節能、不愛惜糧食。

(二)學校生態德育活動實施策略不科學

1.課程實施中沒有體現地域特點

國家課程《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中往往涵蓋有生態文明環保知識,但在實施過程中教師照本宣科,極少開展活動或沒有結合地域資源去創設德育情境,組織德育活動。學生被縮小了親近自然的空間,在一定程度上更難零距離接觸大自然,更難親身體驗大自然生命的豐富多樣。

2.教師指導缺失,活動形式單一

德育教師未能按《中國小德育綱要》的要求科學合理地設計教育目標和教育內容,不分年級高低,不管個性差異,一個教學模式。活動前目的不明確,策略不清晰,對整個活動缺乏科學合理的計劃安排;活動中缺乏指導和監管,參與指導不力,課堂和活動沒有有機結合;活動後總結反思不及時、不到位、不科學。

3.德育活動隨意性大,零散無主題

德育教師組織活動時沒有針對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好具體的主題和活動形式,不符合學生的實際要求,不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指導無規劃、隨意性大,學生的參與性不強,主體性沒有顯現,甚至激發學生的厭煩情緒,達不到解決學生實際問題的目的。

4.家校共育沒有形成合力

多維度的生態德育主體,有利於增強教育合力。原先的 “學校-教師-學生”育人體系是單一的,需要與家庭、社區整合,形成合力,最大限度地做到整合德育資源和力量,使學校德育、社會德育和家庭德育相結合,才能形成完整的的德育工作基礎和體系。

二、生態德育活動是落實生態德育的重要途徑

生態道德是學校德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全國環境宣傳教育行動綱要(1996-2010年》指出:要根據大、中、國小的不同特點開展環境教育,使環境教育成爲素質教育的一部分。中、國小要利用活動課教學時間,組織好環境保護活動,使學生受到豐富多彩的環境教育。

爲了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學生道德素養,針對學生、家長的生態文明素養欠缺,學校德育工作相對薄弱的現狀,我校開展了生態德育特色建設,對農村國小生態德育活動的實施有了初步的探索。

(一)生態德育注重學科滲透,知行合一

陶行知先生基於知行關係的深刻理解,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的重要論斷,確立了“行—知—行”的行動策略。課堂教學是學校進行生態德育的主要陣地。利用國家課程滲透生態德育,喚起學生的生態道德意識。挖掘語文、科學等學科相關內容進行生態道德教育,培養學生環保意識。通過課堂生態理論的學習,規範受教育者的生態行爲,從而達到知行合一的教育目的。

(二)生態德育以活動育人爲主,循序漸進,榜樣示範

德育的基礎性特點要求通過創設德育情境、組織德育活動,促使受教育者獲得體驗感悟,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生態德育注重長效機制,十分注重通過豐富多樣的實踐活動促進行爲養成,使之成爲公民的行爲習慣伴隨一生。劉驚鐸就此提出了“生態體驗”這一德育理念。

基於此理念,我校結合實際情況,挖掘了本土生態德育資源,創新了一系列具有本土特色的豐富多彩的活動,豐富學生生態科學知識,規範學生生態道德行爲。結合不同年齡階段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能力,在學校和社會等環境中提供了多樣化的生態體驗場景,開展了形式多樣的生態體驗活動,通過學生自主活動,將生態知識、技能獲取與實際運用相結合,使自然教育內化於心,深化綠色文明生態道德意識,逐步鍛鍊其生態環保意志,自主自覺踐行綠色環保行爲,達成生態人的培養目標。

1.常規活動

學校制定了《班級常規考覈細則》,把綠色班級和綠色校園創建納入考覈中,早中晚定時打掃衛生、檢查常規。每班有固定的衛生角、圖書角、花卉種植角、公共區域綠化帶。評選環保小衛士,對涌現出來的先進典型進行相應的獎勵。

2.主題活動

我們堅持開展各種生態實踐活動,創設自然、真實、動態的課堂,培養學生良好的生態習慣,將課堂與班隊會、藝體活動相結合,將行動過程與研究相結合,讓學生知行統一。確立了生態環保主題活動。每月份根據重大節日、紀念日和具體情況制定活動主題,滲透生態環保意識。如“環保知識競賽活動”、趣味運動會廢舊物品製作工具、六一節進行環保作品展示、與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開展“愛鳥護鳥”活動、清掃家鄉……各種形式的實踐鍛鍊讓學生在身體力行中形成了良好的生態意識,掌握了正確的生態環保生活方式和行爲方式。

活動中,課堂引領與實踐活動結合,分散活動和集體組織交叉,校外和校內教育力量融合,活動內容豐富,形式多樣。在實施過程中,每一項活動按照學生年齡從低段到高段分層設計,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直觀到抽象的循“序”過程,使學生隨着年齡的增長、理論知識和生活經驗的增加逐步達到對綠色生態文明素養的認識,能夠持之以恆地在生活中自覺踐行綠色生態環保方式。

(三)堅持學校、家庭、社會三結合,全面全員參與

1.我校成立了家長委員會,注意發掘家長資源並使之發揮德育功能。召開家長會,邀請家長參加學校學校各項活動。在活動中使家長了解學校,瞭解孩子,學習科學的生態德育方法,更新育子觀念,促進家校交流和合作。

2.聘請專家做有關生態學、環境科學方面的專題講座,使學生了解家鄉的重大環境問題,並參與到保護生態環境的活動中去。組織學生參觀唐家河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陰平村、蘑菇園校外德育基地,積極參與社區生態活動,鼓勵學生參與社區的環境衛生工作,比如到農村宣講不焚燒麥杆,開展清除白色污染、保護河流、植樹種草、清掃家鄉等志願服務活動。

開展生態德育是落實素質教育、實行新課程改革的正確舉措,是對學生一生髮展負責的體現,是促進學校整體辦學水平提高的有效策略。如何利用各種途徑、方法,提高生態德育的實效性並密切家校關係,確保家校合作,共同幫助學生逐步形成良好的生態道德認知,培養學生良好生態習慣,還必須探索更加行之有效的途徑。

參考文獻:

[1] 劉驚鐸,權利霞.生態德育的理論架構[J].中國地質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3,(2):49-52

[2] 李偉勝.班級德育生態建設的實踐路徑[J].思想理論教育(上半月·綜合),2006,(1):21-25

[3] 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M].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