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在生活化習作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引得清泉水,潤得真情文

在生活化習作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在生活化習作中提升學生語文素養

山東省聊城市東昌府區民主國小李文芳

語文新課程的改革給作文教學帶來了新的理念,爲學生寫作素養的有效培養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作文教學的終極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做到“文以載道”,“文道融合”。然而在長期的應試教育過程中,作文教學大多都致力於作文的種種操作模式,熱衷於炮製作文的種種寫作技法以及寫作的高度模式化,讓作文成了“假、大、空”的演練基地。作文,亟須迴歸生活!要讓生活的涓涓細流爲作文教學注入時代的“清泉活水”,滋潤孩子們的童心本真,讓他們與內心真實交流,與生活真誠對話,以抒寫人文之真。

一、與經典對話,浸潤文化清泉。

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首先在於民族文化的浸潤與積澱,即在閱讀中吸收並積澱文化精髓,在現實生活中獲得文化的體驗與積澱。作文作爲語文課程的半壁江山,理當引導學生親密接觸文化精神產品,讓學生在文化的浸潤與積澱中,提高寫作能力,提升人文素養。

1、經典名篇引路。中外經典名篇可以說是人類的精神世界的瑰寶,在人類文明史上散發着永恆的魅力。德國大詩人歌德說過:“讀一本好書,就等於和一位高尚的人對話。”爲給學生打好人生的底色,就必然有中外經典名篇給他們引路導航。如:從《開天闢地》《嫦娥奔月》神話故事到《三國演義》、《水滸傳》四大名著;從記錄中華民族歷史的《中華上下五千年》、《史記》到代表中華精華文化的唐詩宋詞元曲;從三字經、弟子規到論語;從孩子從小愛讀的《安徒生童話》、《格林童話》、《伊索寓言》、《一千零一夜》等童話寓言故事到世界名著《愛的教育》、《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海底兩萬裏》《魯賓遜漂流記》、《昆蟲記》、《名人傳》、《福爾摩斯探險集》、《湯姆.索亞歷險記》、《童年 在人間 我的大學》、《假如給我三天光明》。這些我們都將在孩子六年的國小時光裏有層次地逐一推薦給孩子,並且要指導學生按時、按量循序漸進地去讀,不斷積累詞彙、拓展視野、豐富知識。要讓學生做到讀書要有自己的情感體驗,初步領悟作者內涵,從中獲得對自然、社會、人生的有益啓示。用六年的讀書歷程成就孩子的一生。

2、閱讀中感悟積累。爲讓學生在閱讀效果最大化,爲作文積澱素材,教師要利用各種形式幫助學生學會積累運用。首先,教師要教給學生讀書的技巧,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圈圈點點、摘錄甚至背誦一些寫景、寫人、記事、狀物、抒情、說理的好詞句、好段落、名言、妙語,並及時指導他們引用到自己的作文中去,爲其增色、潤思、示理。引導學生體會名言警句的妙用和價值,調動學生摘錄、積累的積極性。其次,要做好讀書交流與檢查。可利用閱讀課或課前五分鐘,或者口述故事情節,或者談談讀後感;或者讀自己的摘錄筆記等等,促使學生閱讀積累。也可要求學生以薦書海報或讀書積累卡的形式呈現。最後,要引導在學生閱讀過程中,專門設立讀書筆記,邊讀邊摘抄自己認爲有用的內容,並進行分類,通過不斷積累,學生就擁有一個小型的知識材料庫,讀得越多,寫得越勤,積累的材料品種就越多,做文的素材就越充足,從而解決了寫作文時“無米下鍋”的問題。

3、讀寫結合,相輔相成。古人早就強調“能讀千賦則善賦”、“勞於讀書則逸於作文”。書本中的某種特定的情境可以喚起讀者潛在的情感,從而產生寫作的衝動與慾望,以情入文,有感而發。實踐證明,讀可促寫。 反之,寫亦可促讀。先可借鑑仿寫,即以所閱讀的文章爲例,仿照文中精彩的句子、段落來練習寫作。句子修辭手法的運用、開頭結尾的呼應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刻畫、環境描寫的襯托等等,都是國小生應該掌握的知識,教師要在課內給予點拔,課外閱讀中給予引導,並鼓勵學生進行仿寫。再根據少年兒童的思維發展,從機械仿寫過渡到變通仿寫,最後發展成創造性仿寫,在“仿”中求“創”,“仿”中求“活”,“仿”中求“新”,以提高習作能力。如在學了《煙臺的海》來寫《家鄉的東昌湖》;在學了《滴水穿石》後寫引發的感想;讀了《魯濱遜漂流記》寫如何學會生存;讀了《假如給我三天光明》寫該如何學會珍惜已擁有的等等。只有讀讀寫寫,寫寫讀讀,讀寫結合,在反覆交替的訓練過程中,逐漸強化和內化,才能掌握一時難以掌握的東西,最終轉化爲能力。讀寫是個有機的整體,如同鳥之雙翼、車之雙輪,要同等視之,不可偏指。

二、與心靈對話,展示真實世界。

課新標提出:“能不拘形式地寫下見聞、感受和想象”,這就要求學生寫作重在真實,寫親身經歷和耳聞目睹的人、事、景、物,做到說真話、寫自己真實的情感和體驗。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家庭,有自己的親人、老師與朋友,有自己的苦惱與快樂,有自己的夢想與追求,有自己看到的社會萬象,有自己欣賞的自然風光,有自己留下的一串深深淺淺的成長腳印……而這些都可成爲打開學生的思維的閘門的鑰匙,我們可以用寫日記的形式讓孩子們推心置腹地與自我對話,寫下自己的憂傷,興奮、激動;寫下自己成長過程中的小祕密;寫下自己的夢想與追求,讓豐富多彩的社會生活,酸甜苦辣的人生感悟走進孩子們的心靈世界,讓學生成爲自己的摯友,成爲自己的評判者。要讓孩子們每每讀起它,猶如自己和自己促膝談心,猶如在傾聽心中最悠揚的旋律,在欣賞心中最美的畫卷。要讓日記不僅成爲展示學生心靈對話的舞臺,同時也要成爲學生習作的奠基石。要讓他們的語文素養在一篇篇日記的累積中得到提升,讓他們的生命在一則又一則日記之中翩翩起舞。

三、與自然對話,豐富人文情懷。

大自然是我們的家園,是非常豐富的礦藏,是養育我們的母親,引導學生投身自然的懷抱,與自然對話,這樣不僅會感到身心愉悅,而且會豐富精神世界。讓學生盡情遊覽在青山綠水中,沐浴在陽光雨露下,散步在滿天星空之下,小憩在小草野花之中……我想,沒有一個孩子會不爲大自然創作出這樣的傑作而感到驚歎。這種“對話”,不只是身形的接近,而且是心靈的融入,面對大自然的芳香、大自然的青翠.大自然的奇妙, 就會有了“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的自我陶醉,有了陶淵明“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寧靜致遠,有了朱自清“那醉人的綠呀!我想張開兩臂抱住她”的情感衝動……無論是花、草、蟲、魚,還是風、霜、雪、月,只要孩子們能用心去聆聽,用情去交流,就能呼吸到它們的氣息,就能傾聽到它們的聲音。置身荷塘邊,可以聽到陽光灑落在荷花上的聲音;徜徉林陰道上,可以聽到月亮穿過樹梢的聲音;靜觀夕陽西下,可以聽到太陽落山的聲音……真正與大自然融爲一體了,自我的情感也就豐富了,人文情懷也就歸位了。

四、與生活對話,潤得真情佳作。

1、用“眼睛”多視角觀察生活。

學作文是傾吐生活積累的過程,是學生實際生活的反映,只有擁有一定量的生活積蓄,才能飽含激情,達到“胸藏萬匯憑吞吐,筆有千鈞任歙張”的境界。因此, 首先要給學生一雙慧眼,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如:引導他們用具有個性的眼睛去欣賞大自然中的花草樹木、青山綠水、日月星辰,城市的高樓大廈、鄉村的小橋流水人家。能觀察到春天第一枝杏花的開放,燕子北飛的身影;能聽到夏夜青蛙歡樂的蛙鼓,鄉鎮小販大聲的叫賣。

其次,要教給學生觀察的方法,學會觀察。讓學生能從平常人、平常事中感悟不平常,從司空見慣的人和物中努力找出一點令人心動的東西。打個比方說,有人走路不小心摔了一跤,當他站起來的那一刻,突然悟出了“跌倒了爬起來”的道理。但有的人即使摔得頭破血流也悟不出什麼,只能罵路不平,抱怨自己交了黴運。

最後,要引導他們多視角、全方位地觀察。比如:從同一片飄落的黃葉,你可以看到的是滿目的蒼涼,也可以看到新生的希望。同樣是詠秋,你可以有李清照“秋風秋雨愁煞人”的哀愁;也可以有劉禹錫“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的清新豪爽!

2、用“心靈”多方位體驗生活。

語文課程的終極目標是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這就要求我們的作文教學與訓練不應只着力於寫作的技術化層面,還應着眼於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我們自始至終要引導學生關注生活,體驗人生,豐富情感,除了讓他們參與實際的社會活動、閱讀大量的經典名篇,還可以精心設計一些生活化活動場景,增強學生的心靈體驗。例如,“收藏感動”習作系列活動。感動是一種崇高的精神活動,它能使人的內心變得清潔、明亮、豐富而又寬敞,使人面對每一輪嶄新的日出都贏得一個全新的自我。事實上,每個人的生活中都不乏感動,比如在外面受委屈回到家時媽媽的一聲安慰,比如考試失利情緒低落時看到路人投來的一個微笑,比如獨自穿越黑暗的衚衕時瞧見誰家的門縫裏透出的一線燈光等等,如果把這些“感動”都收藏起來,定格在自己的收藏夾裏,讓它們感動自己,也感動別人,這無論是對人文滋養還是寫作素養都是一筆豐厚的財富。又如,“情感驛站”寫作系列活動。要求學生以下列題目作文:①“想起那件事,我就 ______”橫線上由學生自填表達一種情感的字眼,如“怦然心動”“欣喜若狂”“潸然淚下”“寢食難安”“激情澎湃”“感到心痛”“不敢懈怠”“美滋滋的”“有了力量”,等等;②“真的_______他(她)”學生可在橫線上自填一個表明情感的詞,如“喜歡”“敬佩”“崇拜”“感謝”“羨慕”“同情”,等等;③“多想 _______”橫線上可自填一個詞語,如“握住他(她)的手”“回到那片天地”“重溫那一幕”“投入你的懷抱”“與你去遠遊”等等。經常這樣咀嚼咀嚼曾經的情感體驗,既是對寫作材料的檢閱,也是對自己情感的陶冶。再如,“真情感恩”寫作系列活動。引導學生感謝父母的養育之恩,感謝老師的教導之恩,感謝同學的幫助之恩,感謝社會的關愛之恩,感謝朋友的鼓勵之恩,感謝名人的引導之恩,感謝小動物的友好之恩,感謝大自然的贈予之恩,感謝困難挫折的磨礪之恩,感謝競爭對手的刺激之恩……讓學生在實踐活動中懂得“知恩圖報”“生當隕首,死當結草”“受人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些中華民族傳統美德。學生擁有了感恩之心,不只是感情變得豐富、細膩,能以積極的心態去觀察、思考周圍的人與物,而且具有高尚的人文情懷,具有一生健康發展的人文素養。

3、用“攝影”全方位記錄生活。

新課改以來,在我們習作教學中仍然存在着學生“生活缺位”“思維凝滯”,導致“寫作失語”“思想貧乏”,造成了泛作文和八股文現象。隨着數碼相機、智能手機的普及,攝影已成爲人們信手拈來的愛好,在平凡生活中發現精彩並定格下來,成爲永久的記憶。借鑑之,則可推廣成爲“用鏡頭記錄生活,用心靈書寫體驗”的攝影習作。所謂“攝影習作”就是用攝影“逼迫”學生學會觀察,善於捕捉,培養學生觀察的敏感性,促發深層次的情感體驗。習作時思考攝影作品,喚起他們攝影記憶,再次撥動心絃,將攝影與習作有機結合,寫出的作文就充滿了“趣、真、活”三大特色。

第一,“趣”。所謂“趣”,是指把攝影和作文結合起來,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家知道,我國傳統的作文教學過程,是“教師命題——學生作文——教師講評”這麼一個三步曲。學生寫的未必是他們想寫的。作文在學生心目中,不是活生生的生活和思想,而僅僅是作業。而“攝影”作文法,有助於驅散“奉命作文”的陰影,擺脫“應試教育”的壓力。把“要我寫”變成了“我要寫”,使學生真正領悟到作文就是用於反映客觀的社會生活的,就是用來述說主觀的思想觀點的。看,引頸高歌的仙鶴、呼呼入睡的熊貓、優雅迷人的長頸鹿……這些童趣畫面配以“頑皮”文字,無不在盡情釋放着孩子們的想象力。如此一來,作文水平怎麼會沒有提高?

第二,“真”。所謂“真”,是指把攝影和作文結合起來,便於培養學生表達真情實感,少講或不講假話、空話、大話。要攝影,學生們肯定會去拍自己想拍的東西。而在“攝影”作文中,“寫什麼”又是與“拍什麼”直接相連的。既然學生們拍的是自己想拍的事情,自然也就會寫下自己想寫的語言。如:特殊的寒假作業——《我爲除夕添道菜》、《舌尖上的年味》等命題作文。在這幾個選題中,孩子們將自家的餃子、年夜飯、紅春聯等年俗細節攝入畫面,又請父母將自己做菜做湯的趣味瞬間記錄下來,然後配以自己的過年感悟。又如《童心看社會》系列攝影習作展中的一對老夫妻攜手過橋的畫面被孩子們定格爲《最美夕陽紅》;暴雨中衆人合力推車的畫面演繹了最有詩意的攝影習作《情深深,雨濛濛》;而湖畔桌桌相連的麻將桌被孩子們質問《麻將聲聲幾時休?》;《清明節的追思》《端午情思》《中秋話團圓》等等攝影習作再現了中華傳統節日的魅力;《給媽媽洗次腳》《包水餃》《今日我做廚師》等感恩作品,道出了孩子們對父母濃濃的愛!

第三,“活”。所謂“活”,是指把攝影和作文結合起來,對於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思考能力和觀察能力,都大有益處。每學期我們會舉辦“我心中的聊城”、“江北水城歷史知多少”等攝影作文大賽。學生們帶上相機,走出校園,深人工廠、農村及社會各個角落,拍下了一碧萬頃的的東昌湖風光,拍下了翻天覆地的古城變遷,拍下了各行各業的風雲人物。在這個過程中,學生們動了不少腦子,經歷了不少考驗。有的學生爲了拍到理想的鏡頭,幾經磨難,終獲成功。然後再帶着自己的體驗和真情實感,寫下了《胭脂湖的傳說》《古城新貌》《江北水城的橋》《東昌名吃》《城市美容師》等一篇篇不深入生活絕對寫不出來的佳作。

真正好的攝影作品往往是鏡頭裏有語言有故事,真正好的文章裏往往有畫面有色彩。一張張圖,一段段文字,圖片未必張張精彩,文字未必句句生動,但這些作品的成長過程浸透着孩子們的真情實感的流露,讓他們學會了“說真話,吐真情,做真人”。

“問渠那得清如許,爲有源頭活水來”,孩子們的成長正如溪流,自泉眼潺潺流出,一點一滴滋潤着生活,只有有了來自於生活的“真”東西,纔會自然地引動學生的靈思,讓他們在不經意間得到行文的“巧”來。惟有對生活“真”的瞭解與體驗,對社會人生“真”的認識與感悟,才能真正擁有人文素養的底蘊,作文才能夠妙筆生“巧”,潤得真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