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爲學生的理解而教,重在數學素養的培養

很有幸,能在2021年4月24日來到保定師範附屬學校北校區,現場聆聽了強震求老師、儲冬生老師和劉延革老師的三堂示範課,感覺受益匪淺。

爲學生的理解而教,重在數學素養的培養
爲學生的理解而教,重在數學素養的培養

強震球老師的《分數的意義》,利用三次比較,從具體到抽象,由點到面,重點讓學生理解了單位“1”的意義,明確單位“1”就是比較的標準,比較的標準不同,同樣數量的物體就可以用不同的數字來表示。進而,理解“分數”就是把單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這樣的一份或幾份的數。強老師指出,概念教學俗稱“種子課”,當對概念的理解超出孩子們的認知接受能力的時候,決不能單純用定義的方式灌輸,一定要經歷從具體到抽象的過程,可以採用比較的方法“求同存異、異中求同”,去掉非本質的表象,重點挖掘出本質的東西。另外,要對教材內容適當取捨,比如本課,強老師就果斷捨棄了“分數單位”的意義,只讓學生理解分數的意義,既是爲了重點突出,也是爲了在下節課把“分數單位”“小數的計數單位”“整數的計數單位”比較、統一,求同存異,挖掘計數單位間的相同本質和不同之處,從而形成知識體系。如此操作,就是要防止“教學內容淺表化、學生思維惰性化、知識結構的碎片化”。

學生學習的過程就是理解的過程。學生只是聽到了,可能會忘記;只是看到了,也僅僅是短時記住;只有自己親身體驗了,經歷了探究的過程,才能真正理解,把知識融會貫通變成自身的能力,才能學會用數學的眼光觀察世界,用數學的思維方式進行思考,用數學的語言來表達。這個過程,其實就是數學素養的培養。

學生能走多遠,取決於老師能把他帶到多遠的地方;老師能帶多遠,又得看老師對教材知識的理解程度。只有去僞存真、抓住本質,才能精準地選擇合適的引導方法,設置幫助學生理解的活動。讓學生在經驗性理解的基礎上提煉、精細、昇華,達到對知識原理的理解;進而認同、感悟、領會,形成文化性理解。三種層次的理解互動影響,才能最終達到知識的擴充與規範,形成知識體系。藉此,利用知識及學法的遷移來獲得更多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這就是數學觀念。

數學,絕不僅僅是教會孩子做幾道題,算幾個得數。數學是能力,是觀念,是文化,更是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