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題西林壁》 古詩精品多篇

《題西林壁》 古詩精品多篇

知識擴展 篇一

《題西林壁》讀書筆記

橫看成嶺側成峯,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讀了蘇軾寫的《題西林壁》很久很久之後,我才體會出詩中的道理。

《題西林壁》是作者李白題寫在廬山西林寺的石壁上的一首詩,既然李白去到了廬山,爲什麼說“不識廬山真面目”呢?又爲什麼說“只緣身在此山中”呢?我細 細品味,才懂得詩中說的很有道理,我們在現實生活裏也經常出現這樣的現象,比如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做的事很對,但在別人眼裏卻是錯的,應了那句“當局者迷, 旁觀者清。”

要想讓自己做得更完美些,就要更加努力,要全面思考問題,仔細檢查出自己的缺點。

就拿我們平時考試來說,做完考卷,檢查一遍又一遍,錯題一道也檢查不出來,自己還以爲全部會做,滿以爲能考個好成績,交了考卷,到了老師手上卻改出好幾道錯題,真是“只緣身在此山中”呀!

再比如,下棋時,下棋的人手裏舉着棋子不知道往哪裏下合適,可是旁觀者卻一清二楚,而且說得頭頭是道,旁觀者稍一提示,下棋者就恍然大悟。

其實這樣的例子很多很多,可能有些人會說那我們就當一個旁觀者好了,我想這樣的說法是不對的,只有通過實踐,通過學習獲得更多的知識,才能破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做到當局者清。

賞析 篇二

《題西林壁》是蘇軾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從中揭示一種生活哲理來啓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

蘇軾由黃州貶赴汝州任團練副使時經過九江,遊覽廬山。瑰麗的山水觸發逸興壯思,於是寫下了若干首廬山記遊詩。《題西林壁》是遊觀廬山後的總結,它描寫廬山變化多姿的面貌,並借景說理,指出觀察問題應客觀全面,如果主觀片面,就得不出正確的結論。

開頭兩句“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實寫遊山所見。廬山是座丘壑縱橫、峯巒起伏的。大山,遊人所處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這兩句概括而形象地寫出了移步換形、千姿萬態的廬山風景。

後兩句“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說理,談遊山的體會。爲什麼不能辨認廬山的真實面目呢?因爲身在廬山之中,視野爲廬山的峯巒所侷限,看到的只是廬山的一峯一嶺一丘一壑,局部而已,這必然帶有片面性。遊山所見如此,觀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這兩句詩有着豐富的內涵,它啓迪我們認識爲人處事的一個哲理——由於人們所處的地位不同,看問題的出發點不同,對客觀事物的認識難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認識事物的真相與全貌,必須超越狹小的範圍,擺脫主觀成見。

這是一首哲理詩,但詩人不是抽象地發議論,而是緊緊扣住遊山談出自己獨特的感受,藉助廬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語言深入淺出地表達哲理,故而親切自然,耐人尋味。

在衆多的歌詠廬山的作品中,蘇軾的西林寺題壁詩與李白《望廬山瀑布》同樣著名。但兩首詩的藝術構思卻大不一樣:李白通過香爐峯瀑布一處景色的描寫,烘托廬山的磅礴氣勢,激發人們對祖國山河的熱愛;蘇軾則沒有描寫具體景特,而是概括抒寫瀏覽廬山的總印象,從中揭發一種生活哲理來啓發讀者的思考和領悟。這首絕句的長處不在於形象或感情,而在於富有理趣。面對雄偉壯麗的廬山,詩人不勝感嘆地說:從正面看廬山,它是一道橫長的山嶺;從側面看廬山,它是一座高聳的山峯。你再從不同距離、不同高度去看吧,呈現在你眼前的廬山,都是各種互不相同的形象。我們爲什麼不能確切完整地把握廬山的真實面貌呢?只因爲人在此山裏面,眼界受到侷限的緣故啊。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難道詩人所說的只是看山,所指的只是廬山一座山嗎?普天下山山嶺嶺,哪一座不是看山角度不同,山勢互不一樣?宇宙間事事物物,又何嘗不是立腳之點有別,觀察結果各殊呢!對於一切事情,如果隱在它的圈子裏面,就會不見全局,不明真相;只有客觀地研究它的各個方面,才能取得正確的認識。這就是一句格言所說:當局者迷,旁觀者清。

詩寫得巧妙別緻,深入淺出,充滿智慧,我們讀過以後,彷彿自己也聰明瞭一些。

這是一首詩中有畫的寫景詩,又是一首哲理詩,哲理蘊含在對廬山景色的描繪之中。元豐七年(1084)春末夏初,蘇軾暢遊廬山十餘日,被廬山雄奇秀麗的景色所吸引。因此,他揮毫寫下十餘首讚美廬山的詩,這是其中的一首。前兩句描述了廬山不同的形態變化。廬山橫看綿延逶迤,崇山峻嶺鬱鬱蔥蔥連環不絕;側看則峯巒起伏,奇峯突起,聳入雲端。從遠處和近處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氣勢又中不相同。後兩句寫出了作者深思後的感悟:之所以從不同的方位看廬山,會有不同的印象,原來是因爲“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也就是說,只有遠離廬山,跳出廬山的遮蔽,才能全面把握廬山的真正儀態。這兩句充滿了意味深長的哲理,併成爲人們廣爲傳誦的警句。

註釋: 篇三

1、題西林壁——寫在西林寺的牆壁上。西林寺在廬北麓。

2、橫看——從正面看,從山前山後看,山橫在眼前,所以說橫看。廬山總的是南北走向,橫看就是從東面西面看。

3、側——側看,從側面看,從山的一端——南端或北端看。

4、廬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自古以來就是瀏覽勝地。

5、緣——因爲。

曠達風格 篇四

這是最能代表蘇軾思想和性格特點的詞風,表達了詩人希望隱居、避開亂世、期待和平的願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