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高二《文化創新的途徑》教學設計3篇

高二《文化創新的途徑》教學設計1

高二《文化創新的途徑》教學設計3篇

【教材版本】

人教版思想政治③(必修)《文化生活》

第二單元第五課第二框《文化創新的途徑》

【設計理念】

新課程背景下的課堂教學不再把學生看作是純粹的知識接受者,而是讓學生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形成互動的教學氛圍。同時要開展合作學習和探究學習,從而使學生能夠自主獲取知識,並能在合作學習中分享觀點,爭鳴觀點,發揮各自的潛能。

設計思路:

運用學生熟知的梁祝素材創設情境,讓學生活動有一定的背景依託;創設一例貫通的教學情境,避免場景頻繁切換;通過活動設計使學生能夠充分思考、積極合作、加強交流,學會通過對感性材料的分析獲得理性認識;讓學生在體會多彩文化生活的同時提高文化創新的意識加強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的熱情。

【學情分析】

高二年級的學生對文化的認知起點絕大多數是從語文、歷史課本中所得,有一定的基礎,而且興趣濃厚。但學生對文化創新的瞭解只是只鱗片甲,要理解文化創新的途徑這一課標的要求還有難度,基於此學情,教師可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鼓勵其挖掘耳熟能詳的文化資源,從體驗、探究的樂趣中昇華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自豪感。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理解“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推陳出新、革故鼎新”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明確立足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理解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鑑與融合,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在文化創新過程中要把握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關係,反對“守舊主義”和“民族虛無主義”。

2、能力目標

增強學生進行文化創新的意識和能力;初步具備認識和處理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關係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探究貼近學生的事例,使學生感悟文化創新的途徑;通過分析不同民族文化交流、借鑑與融合的事例,激發學生學習本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與世界優秀文化的熱情,投身於社會實踐,積極進行文化創新。

【教學重難點】

重點:文化創新的途徑;

難點:如何在文化創新中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教法與學法】

教學方法:

1、整合資源,一例貫穿,選取與梁祝相關的視頻資料和歷史素材,高效達成三維目標。

2、分析典型案例,以點帶面,層層遞進,講授新知。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法、體驗法、實踐法。

【教學準備】1.收集和整理教學資源;2.製作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做到文化創新呢?今天就讓我們以家喻戶曉的《梁山伯與祝英臺》悽美愛情故事探索文化創新的途徑。

講授新課

1、立足於社會實踐

多媒體展示材料,20世紀50年代,我國音樂學院學生陳鋼和何佔豪創辦小提琴民族化實驗小組,在不斷試驗的基礎上,創作了小提琴協奏曲《梁祝》。

請學生結合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係,思考,從《梁祝》的創作過程看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立足於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

過渡:正是由於創作者的不斷實踐,才造就瞭如此美妙的愛情音符,《梁祝》更是被西方國家稱爲“蝴蝶的傳奇”,這個傳奇的愛情故事具體是怎樣演繹的呢?

2、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多媒體再展示,《梁祝》其內容擇取和藝術處理的大致介紹和2018年大型文化節目《經典詠流傳》以“和詩以歌”的形式演繹梁祝的材料。

請學生分組探究:(1)《梁祝》和中國民間故事《梁山伯與祝英臺》有何聯繫?該聯繫說明文化創新的途徑是什麼?

(2)《經典詠流傳》節目深受觀衆喜愛說明文化創新應注意什麼?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

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由此說明:繼承傳統,推陳出新是文化創新的重要途徑。

文化創新應注意:

①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

②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過渡:《梁祝》實現了從傳統到現代的華麗蛻變,那麼在新時代它是如何繼續影響國人的呢?

3、面向世界,博採衆長

播放視頻:“中國首代鋼琴家”巫漪麗演繹的《梁祝》,感悟西洋樂器①表達的中國情。

組織學生分析探究:“西洋樂器中國情”說明文化創新的途徑是什麼?在此過程應注意什麼?

學生回答

教師總結: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鑑與融合,既是人類文明發展的重要動力,也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由此說明:面向世界,博採衆長是文化創新的又一重要途徑。

在文化交流、借鑑與融合的過程中,應注意:

①必須以世界優秀文化爲營養,充分吸收外國文化的有益成果。這需要有海納百川的胸懷、熔鑄百家的氣魄、科學的分析態度。

②在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

過渡:通過學習,我們知道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鑑與融合,是文化創新必然要經歷的過程,那我們應該如何對待外來文化呢?

4、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請學生分組辨析以下兩種觀點:

觀點一:外來文化是先進的文化,應該照搬過來。

觀點二:外來文化和傳統文化不相容,應該堅決抵制。

教師總結:

那種一味固守本民族的傳統文化、拒絕接受新文化和任何外來文化的傾向,被稱爲“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那種一味推崇外來文化,根本否定傳統文化的傾向,被稱爲“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這些都是不利於文化創新的錯誤傾向,必須克服。由此說明: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也是文化創新的途徑。

【鞏固練習】學以致用 參與生活

運用文化創新的相關知識,說一說青年學生怎樣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課堂小結】

總覽古今,文化只有不斷創新,才能充滿生機與活力。今天,我們要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着眼於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和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課後作業】

繪製本課的思維導圖

【板書設計】

5.2文化創新的途徑

立足於社會實踐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面向世界,博採衆長

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方向

高二《文化創新的途徑》教學設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通過本課的學習,掌握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衆長”這是文化創新必然經歷的過程。

  ②初步運用辯證觀點說明文化的傳承發展中應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2.過程與方法:

  ①運用多媒體現代技術手段展示文字材料、視頻、圖片等,使課堂內容更加豐富充實。

  ②運用合作式教學方法進行教學,充分挖掘學生潛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體。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確立文化創新的思想意識、投身社會實踐,積極進行文化創新;樹立正確對待傳統文化和外來文化的態度。

  【教學重點】

  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衆長;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教學難點】

  在文化創新中,如何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

  【教學方法】採用互動教學方式,運用情景體驗、討論歸納法,將課下合作學習與課堂自主探究相結合,重在發揮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作用。

  【教學手段】多媒體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教師: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了社會實踐是文化創新的源泉和動力,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過程中,我們期待更多的中國“智”造。首先,請同學們欣賞來自你們同齡人的創新作品。

  (課件)滾動播放字畫作品

  (問)請同學們對上述作品做以點評,重點找出其中的創新點。

  學生:這一作品以字作畫,畫中有字,字中有畫,用文字做成了人物、動物和風景,有思想性與藝術性。

  (教師活動)從學生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情感態度的提升方面作以點評。

  教師:是呀,太絕了!居然把漢字寫成這樣,太有才了。一位善良、聰慧、熱愛生活的女孩,用自己的藝術天賦帶給我們更多的快樂和藝術享受。同學們,我們懂得欣賞,老師更期待我們同學的創新佳作。今天,我們共同探討的主題是:文化創新的途徑。

  教師:學習貴在質疑,同學們通過預習能夠提出什麼問題呢?下面進入同伴互助環節。

  第一環節 同伴互助

  (學生活動)同學間相互提問,相互糾錯,將基礎知識梳理一遍。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提問,注意提問規則,別人提過的問題不再重複。

  教師:同學們的自學成果顯著,下來我們放鬆一下,請觀看視頻《最強大腦》中的精彩片段:倪梓強辨3D版《清明上河圖》。

  (教師活動)播放視頻

  教師:《最強大腦》源自德國節目《Super Brain》,是國內首檔科學類真人秀節目,播出當晚收視全國第一,這是爲什麼呢?我們共同探討以下問題:

  討論問題:

  1、《最強大腦》播出後,收視率創同時段收視高峯,其成功的祕訣是什麼?

  2、透視《最強大腦》、《爸爸去哪兒》等節目的成功,有人感慨地說:“綜藝節目的成功,借鑑歐美的成功模式是一個必由之路”。你是贊成還是反對?請說明理由。

  3、請各小組推出一檔優秀的電視節目,並說說推出的理由。

  第二環節 自主探究

  (學生活動)分組討論,要求:以組長爲中心,全員行動起來,記錄員做好記錄。

  (教師活動)小組間巡視,引導學生積極、快速、高效的討論。

  教師:請各小組亮出自己的觀點。

  (學生活動)成果分享

  第一小組學生代表:節目中出現了道具中的極品,沙盤實景再現的《清明上河圖》,這是北宋張擇端的名畫,畫面有街道、河流、房屋、很複雜,節目選用這幅畫,是對傳統繪畫藝術繼承的體現。同時,把它以沙盤實景這一新形式體現出來,使得畫面上的內容更加逼真、立體感更強,讓人驚歎不已。

  第二小組學生代表:《最強大腦》的形式來自德國,但並不是單純模仿和複製歐美的節目模式,而是充分利用數字化手段和社交網絡媒體,並利用合理系統的創新機制進行了中國化的本土改造,講中國人自己的故事(周瑋、艾小娃),尋找中國獨有的精神氣質。

  教師:同學們觀察的仔細,那副實景長23米,高3米,特別搶眼。結合傳統名畫,用沙盤實景再現,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這對於我們文化創新有什麼啓發?

  學生甲: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同時要注入時代元素。

  (教師活動)對學生的回答做出點評。

  (師生總結)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過程,又是一個“革故鼎新,推陳出新”創造新文化的過程。

  (板書)繼承傳統  推陳出新

  (過渡)縱向上我們要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係,在橫向上同學們應該注意要處理好本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

  教師:我很喜歡咱們同學說的中國化本土改造。《最強大腦》形式來自國外,講述的是中國人自己的故事。這給我們文化創新有什麼啓發?

  (板書)面向世界 博採衆長

  第三小組學生代表:贊成,借鑑歐美的成功模式,能夠學習國外綜藝節目的成功經驗,推進我國電視節目的發展。

  (教師點評)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中華文化具有包容性。發展自己,我們需要與外來文化交流,借鑑外來文化的優秀成果。

  第四小組學生代表:反對借鑑歐美模式。理由:一味引進國外綜藝節目形式,可能會忽略對我國傳統電視節目優點的繼承和發揚,失去文化創新的根基。

  學生代表補充:引進的國外節目不一定符合我國觀衆的審美情趣,一味引進,會導致中國原創節目的缺失,不利於我國電視行業的長遠發展。

  教師提問:一味引進外來文化,忽視本民族的文化會導致什麼錯誤?

  學生乙:民族虛無主義。

  教師:在文化創新中我們要堅持一個原則:以我爲主,爲我所用。在這一過程中,我們要反對不與外來文化交流的封閉主義,還要正確對待外來文化,採取科學分析的態度。

  (過渡)最後一個討論留給沒有發言的小組。

  第五小組學生代表:推薦節目《中國謎語大會》,理由是對傳統習俗的繼承。

  第六小組學生代表:推薦節目《漢字聽寫大會》喚起了全民對漢字的關注與重視,增強了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

  第七小組學生代表:推薦節目《舌尖上的中國》

  第八小組學生代表:推薦節目《壹周立波秀》

  教師:爲什麼我們喜歡這些電視節目?根本原因是什麼?

  學生:貼近生活、源於生活,符合人們的審美需求。

  教師:文化創新最根本的是立足於社會實踐。

  (板書)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於社會實踐。

  教師:綜合我們本節課所學內容,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過程中,我們怎樣做到創新呢?

  (教師引導學生得出結論)

  立足於.............

  着眼於.............

  發揚.............

  汲取............

  第三環節 課堂練兵

  1、近年來,我國文化產業中存在着與傳統制造業類似的現象——由於缺乏自主品牌,只能做貼牌加工,或僅僅出口文化“零件”和“素材”。要提高文化產品競爭力,必須(  )

  A.取其精華、去其糟粕

  B.推陳出新、革故鼎新

  C.堅決抵制外來文化的入侵

  D.徹底改變傳統文化

  2、聽到的是京腔京韻的侯寶林的相聲,看到的卻是卡通人物在說學逗唱;看到的是原汁原味的生旦淨末醜的表演,聽到的卻是流行歌曲的韻律。藉助Flash等現代化手段,傳統戲曲也逐漸地被“80後”甚至“90後”所喜歡。傳統戲曲的這一個“漂亮轉身”啓示我們(   )

  A.文化創新的立足點在於滿足更多人的需要?

  B.藉助多媒體等現代工具便能實現文化創新

  C.文化創新不僅需要繼承,更需要融入時代元素?

  D.文化創新需要注重面向世界、博採衆長

  3、有人認爲,外來文化是先進的文化,應該照搬過來。持這種觀點的人犯了(????)錯誤

  A、“守舊主義”

  B、“封閉主義”

  C、“民族虛無主義”

  D、“歷史虛無主義

  4、材料:2014年9月24日,國家主席習近平在人民大會堂出席紀念孔子誕辰2565週年國際學術研討會暨國際儒學聯合會第五屆會員大會開幕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強調,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只有堅持從歷史走向未來,從延續民族文化血脈中開拓前進,我們才能做好今天的事業。推進人類各種文明交流交融、互學互鑑,是讓世界變得更加美麗、各國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必由之路。

  運用文化創新的知識,說說你對總書記“不忘歷史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善於創新”的理解。

  (歸納反思)

  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課內容,看學生是否還有不解之處。

  (結束語)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數風流人物還在在座各位。

【作業設計】我動手,我快樂。

  蒐集整理同學們身邊的創新作品,下節課前進行創新作品展

  【課後反思】

  本節課,遵循新課程理念,採用“導、讀、議、點、練”教學模式,核心教法是以教師爲主導,通過情景體驗、討論歸納,組織、引導學生對知識的自然生成。學生知識參與,思維參與、情感參與、行爲參與,學習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

  本課最大的亮點在於能以人們喜聞樂見的電視節目爲主要材料,做到了一案到底。聯繫學生實際,貼近學生生活,使學生有話可說,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

  不過,要上好這堂課,要求師生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課前應該有真正的實踐活動。以後的教學中,在這方面我會倍加努力。

高二《文化創新的途徑》教學設計3

共1課時

文化創新的途徑  高中思想政治       人教2003課標版

1教學目標

①熟記文化創新的途徑  ②認識和處理好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的關係
能力目標: 使學生具備在合作、探究中體驗生活、生成認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激發學生熱愛傳統文化的熱情並關注世界文化的發展

2學情分析 3重點難點 4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學過程

【教學構思】

〖設計理念〗

(1)教學過程中努力貫徹新課程的理念,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和主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地學習,體現新的學生觀。

(2)教學過程中大膽突破教材侷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識結構,從“一個方向”“兩個關係”“三個途徑”角度深化對文化創新途徑和方向的理解。

(3)教學素材的選擇儘量是學生的喜聞樂見的具有時代氣息的典型視頻圖片,同時儘量簡約截取素材。

(4)教學過程中積極創設情境,調動同學們的生活經驗,激發同學們的創造熱情,通過文化創新途徑的實踐與探索培養同學們的思辨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教法學法〗

(1)教法:情景教學法、講授法、講練結合法等

(2)學法:合作學習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45分鐘

【教學過程】

課題

文化創新的途徑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課前活動

播放視頻:2013春晚節目——創意樂舞《指尖與足尖》(2分53秒)

展示課題

學生欣賞

爲導入新課作鋪墊。

組織教學

上課!同學們好!

全體起立,

老師好!

使學生迅速進入上課狀態

導入新課

剛纔課前觀看的視頻,無論是從節目的跨界組合(郎朗、侯宏瀾)還是從拍攝的角度,都讓人耳目一新。春晚讓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文化創新的。

溫故知新: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係?(提問學生,學生回答的基礎上)

師:可見,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學生積極參與,共同回顧舊知

溫故知新,爲導入新課作知識上的鋪墊

講授新課

一、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於社會實踐

二、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1.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⑴內涵

⑵要求

2.面向世界,博採衆長

⑴內涵

⑵要求

三、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1.正確方向

2.克服兩種錯誤傾向

3.如何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學生欣賞徐悲鴻的畫作《八駿圖》《愚公移山》《奔馬圖》,3段簡短的文字說明。提問:

1.爲什麼同一畫家在不同時期,作品所反映的內容不同?

2.從中我們可看出,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板書:一、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於社會實踐

那麼,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如何進行文化創新——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是什麼?我們來看看徐悲鴻對於革新中國繪畫的重要觀點:“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垂絕者,繼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採入者,融之。”

你能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嗎?從文化創新的角度給我們什麼啓示?

教師引導、啓發,概況出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衆長。(兩方面)

那麼,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回顧第四課,說說對於傳統文化,應如何傳承?(引導學生,傳承包括了繼承和發展兩個方面,應如何做)

引導學生,根據課本P52概括內涵:

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即:2個過程)——板書

教師與學生一起解讀這兩個過程,引出要做到“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具體要求(兩個方面)P53

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

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結合課本,引導學生理解爲什麼。

師:文化創新的這一途徑,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要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係

(同時,幻燈片展示漫畫圖片)二者就像“人”字的結構相互支撐。

引用胡錦濤語錄:“推動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繼承與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重要輪子。”                                              

今天,我們生活中關於文化創新的例子很多。舉例,展示圖文資料:

《快樂驛站》、“周杰倫中國風音樂創作心得”及“網友評論”等。

展示圖片資料,播放視頻:中國雜技舞劇《天鵝湖》,提問:中國雜技舞劇《天鵝湖》的創作並取得成功,給我們借鑑其他民族文化進行文化創新帶來了什麼啓示?——面向世界,博採衆長

引導學生,根據課本P53概括內涵:

在時候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鑑與融合。

文化的交流、借鑑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鑑,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鑑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即:3個過程)——板書

進一步提問:“如何做到面向世界,博採衆長?”

教師結合“中國雜技”與“西方芭蕾”的差異、競爭卻可以合作、融合爲例,說明二者借鑑和融合的過程中的要求,從而得出結論:

①不同民族文化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鑑。

②在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

同時,引用世界對中國雜技舞劇《天鵝湖》的評價,進一步說明“以我爲主,爲我所用”之原因。

小結:文化創新的途徑

特別強調,“根本途徑”和“基本途徑”之區別。

關於2個基本途徑,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2個關係,即:“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係”“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過渡引出第三目內容——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以《大長今》爲話題,引入對韓國文化的爭論。2個觀點,學生思考討論探究,哪個觀點正確?

觀點一:韓國文化是先進的文化,應該照搬過來。

觀點二:韓國文化和傳統文化不相容,應該堅決抵制。

通過觀點“對對碰”,引出文化創新要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1.正確方向,即:把握兩個關係,即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

結合所學,師生共同解讀如何處理好兩個關係。

2.必須克服兩種錯誤傾向:“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結合課本說明其內涵)

練習:辨一辨,以下4種行爲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進行簡要分析。

3.如何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結合課本P103,強調,文化創新,要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着眼於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與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學生認真思考,回答問題

1.社會實踐的發展

2.立足於社會實踐

同桌之間學生合作探究,積極思考、發言。

學生回顧知識,積極回答。

學生認真做好筆記。積極思考,理解知識。

學生欣賞、感受並結合自己生活,舉例說明。

學生欣賞視頻,結合材料,探究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認真做好筆記。積極思考,理解知識。

學生共同參與,積極思考,加深對“面向世界,博採衆長”的理解

師生共同參與,構建關於文化創新的途徑。

學生以同桌爲單位,討論思考。

學生積極思考,運用所學辨別分析,教師點評小結。

通過圖片資料配以文字更感性瞭解融匯中西、縱貫古今的大師——徐悲鴻的畫作及創作背景。

從徐悲鴻“革新中國繪畫的要旨”的認識中,進一步理解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複習舊知,鞏固知識,聯繫新知,既溫故知新,又加強了對知識的遷移。

名人話語,更具說服力。說明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文化創新就是要做到“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視頻圖片具有直觀性,可以引發學生參與和思考的興趣和熱情。

重點知識,搭建知識框架。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能力。

課堂總結

通過回顧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梳理歸納本框知識點。歸納爲:“三條途徑”“兩個關係”“一個方向”(多媒體顯示)

閱讀教材、歸納知識點、建立知識體系、積極發言。

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概括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

課堂練習

7題選擇題,2題主觀題

學生積極思考,踊躍回答。老師進行點評。

檢查知識掌握理解和運用情況

組織教學

下課!同學們再見!

全體起立,老師再見!

【教學反思】

本堂課教學素材的選擇儘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具有時代氣息的典型視頻、圖片,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引出“文化創新”的課題。選材典型,環節精巧,教法靈活,活動充分,體現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特點。教學過程中積極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同學們的創造熱情,通過文化創新途徑的實踐與探索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大膽突破教材侷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識結構,從中國和世界兩個角度深化對文化正確方向的理解。

本堂課教師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閃光點的發現者和向學生學習的學習者的“五位一體”;學生知識參與、思維參與、情感參與、行爲參與,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既重視學習過程又重視學習結果,既是合理使用音像資源,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的課;也是師生互動交流,促進雙方完整生命成長的課。

不過,要上好這堂課對學校的硬件和軟件都提出了較高要求。首先,要求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其次,要求師生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課前要有真正的實踐活動,收集好充分的第一手資料。再次,上課的地點要比較先進,要有帶多媒體設備的網絡教室。因爲,有些文化的具體內容,光靠老師說是達不到那種身臨其境的效果的,學生無法真正的得到體驗和感悟,也就達不到新課改的目標。

文化創新的途徑 

課時設計 課堂實錄

文化創新的途徑 

1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學過程

【教學構思】

〖設計理念〗

(1)教學過程中努力貫徹新課程的理念,充分調動和發揮學生這一學習的主體和主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創新”地學習,體現新的學生觀。

(2)教學過程中大膽突破教材侷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識結構,從“一個方向”“兩個關係”“三個途徑”角度深化對文化創新途徑和方向的理解。

(3)教學素材的選擇儘量是學生的喜聞樂見的具有時代氣息的典型視頻圖片,同時儘量簡約截取素材。

(4)教學過程中積極創設情境,調動同學們的生活經驗,激發同學們的創造熱情,通過文化創新途徑的實踐與探索培養同學們的思辨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

〖教法學法〗

(1)教法:情景教學法、講授法、講練結合法等

(2)學法:合作學習法、自主探究法等

〖教學手段〗 多媒體輔助教學

【課時安排】 一課時 45分鐘

【教學過程】

課題

文化創新的途徑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教師活動預設

學生活動預設

課前活動

播放視頻:2013春晚節目——創意樂舞《指尖與足尖》(2分53秒)

展示課題

學生欣賞

爲導入新課作鋪墊。

組織教學

上課!同學們好!

全體起立,

老師好!

使學生迅速進入上課狀態

導入新課

剛纔課前觀看的視頻,無論是從節目的跨界組合(郎朗、侯宏瀾)還是從拍攝的角度,都讓人耳目一新。春晚讓我們實實在在感受到了文化創新的。

溫故知新:文化創新與社會實踐的關係?(提問學生,學生回答的基礎上)

師:可見,社會實踐與文化創新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學生積極參與,共同回顧舊知

溫故知新,爲導入新課作知識上的鋪墊

講授新課

一、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於社會實踐

二、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1.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⑴內涵

⑵要求

2.面向世界,博採衆長

⑴內涵

⑵要求

三、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1.正確方向

2.克服兩種錯誤傾向

3.如何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學生欣賞徐悲鴻的畫作《八駿圖》《愚公移山》《奔馬圖》,3段簡短的文字說明。提問:

1.爲什麼同一畫家在不同時期,作品所反映的內容不同?

2.從中我們可看出,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是什麼?

板書:一、文化創新的根本途徑:立足於社會實踐

那麼,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如何進行文化創新——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是什麼?我們來看看徐悲鴻對於革新中國繪畫的重要觀點:“古法之佳者,守之;不佳者,改之;垂絕者,繼之;未足者,增之;西方畫之可採入者,融之。”

你能談談對這句話的理解嗎?從文化創新的角度給我們什麼啓示?

教師引導、啓發,概況出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是:繼承傳統,推陳出新;面向世界,博採衆長。(兩方面)

那麼,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具體內涵是什麼?回顧第四課,說說對於傳統文化,應如何傳承?(引導學生,傳承包括了繼承和發展兩個方面,應如何做)

引導學生,根據課本P52概括內涵:

文化創新既是一個“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改造傳統文化的過程;又是一個“推陳出新、革故鼎新”,創造新文化、發展先進文化的過程。(即:2個過程)——板書

教師與學生一起解讀這兩個過程,引出要做到“繼承傳統,推陳出新”的具體要求(兩個方面)P53

一方面,我們不能離開傳統文化,空談文化創新。

另一方面,體現時代精神,是文化創新的重要追求。

結合課本,引導學生理解爲什麼。

師:文化創新的這一途徑,實際上就是要求我們:要處理好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係

(同時,幻燈片展示漫畫圖片)二者就像“人”字的結構相互支撐。

引用胡錦濤語錄:“推動文化發展,基礎在繼承,關鍵在創新。繼承與創新,是一個民族文化生生不息的兩個重要輪子。”                                              

今天,我們生活中關於文化創新的例子很多。舉例,展示圖文資料:

《快樂驛站》、“周杰倫中國風音樂創作心得”及“網友評論”等。

展示圖片資料,播放視頻:中國雜技舞劇《天鵝湖》,提問:中國雜技舞劇《天鵝湖》的創作並取得成功,給我們借鑑其他民族文化進行文化創新帶來了什麼啓示?——面向世界,博採衆長

引導學生,根據課本P53概括內涵:

在時候實踐的基礎上,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的交流、借鑑與融合。

文化的交流、借鑑和融合,是學習和吸收各民族優秀文化成果,以發展本民族文化的過程;是不同民族文化之間相互借鑑,以“取長補短”的過程;是在文化交流和文化借鑑的基礎上,推出融匯多種文化特質的新文化的過程。由此可見,文化多樣性是文化創新的重要基礎。(即:3個過程)——板書

進一步提問:“如何做到面向世界,博採衆長?”

教師結合“中國雜技”與“西方芭蕾”的差異、競爭卻可以合作、融合爲例,說明二者借鑑和融合的過程中的要求,從而得出結論:

①不同民族文化要平等交流、相互借鑑。

②在學習和借鑑其他民族優秀文化成果時,要以我爲主,爲我所用。

同時,引用世界對中國雜技舞劇《天鵝湖》的評價,進一步說明“以我爲主,爲我所用”之原因。

小結:文化創新的途徑

特別強調,“根本途徑”和“基本途徑”之區別。

關於2個基本途徑,實際上就是要處理好2個關係,即:“傳統文化與當代文化的關係”“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過渡引出第三目內容——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以《大長今》爲話題,引入對韓國文化的爭論。2個觀點,學生思考討論探究,哪個觀點正確?

觀點一:韓國文化是先進的文化,應該照搬過來。

觀點二:韓國文化和傳統文化不相容,應該堅決抵制。

通過觀點“對對碰”,引出文化創新要堅持正確方向,克服錯誤傾向

1.正確方向,即:把握兩個關係,即當代文化與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與外來文化的關係。

結合所學,師生共同解讀如何處理好兩個關係。

2.必須克服兩種錯誤傾向:“守舊主義”和“封閉主義”、“民族虛無主義”和“歷史虛無主義”(結合課本說明其內涵)

練習:辨一辨,以下4種行爲哪些是正確的,哪些是錯誤的,進行簡要分析。

3.如何鑄造中華文化新輝煌?

結合課本P103,強調,文化創新,要立足於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着眼於人民羣衆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在歷史與現實、東方與西方的文化交匯點上,發揚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傳統,汲取世界各民族文化的長處,在內容與形式上積極創新,努力鑄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學生認真思考,回答問題

1.社會實踐的發展

2.立足於社會實踐

同桌之間學生合作探究,積極思考、發言。

學生回顧知識,積極回答。

學生認真做好筆記。積極思考,理解知識。

學生欣賞、感受並結合自己生活,舉例說明。

學生欣賞視頻,結合材料,探究思考回答問題。

學生認真做好筆記。積極思考,理解知識。

學生共同參與,積極思考,加深對“面向世界,博採衆長”的理解

師生共同參與,構建關於文化創新的途徑。

學生以同桌爲單位,討論思考。

學生積極思考,運用所學辨別分析,教師點評小結。

通過圖片資料配以文字更感性瞭解融匯中西、縱貫古今的大師——徐悲鴻的畫作及創作背景。

從徐悲鴻“革新中國繪畫的要旨”的認識中,進一步理解文化創新的基本途徑

複習舊知,鞏固知識,聯繫新知,既溫故知新,又加強了對知識的遷移。

名人話語,更具說服力。說明繼承與創新的關係,文化創新就是要做到“繼承傳統,推陳出新”

視頻圖片具有直觀性,可以引發學生參與和思考的興趣和熱情。

重點知識,搭建知識框架。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能力。

課堂總結

通過回顧所學知識,引導學生梳理歸納本框知識點。歸納爲:“三條途徑”“兩個關係”“一個方向”(多媒體顯示)

閱讀教材、歸納知識點、建立知識體系、積極發言。

培養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概括能力、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體系。

課堂練習

7題選擇題,2題主觀題

學生積極思考,踊躍回答。老師進行點評。

檢查知識掌握理解和運用情況

組織教學

下課!同學們再見!

全體起立,老師再見!

【教學反思】

本堂課教學素材的選擇儘量是學生喜聞樂見的具有時代氣息的典型視頻、圖片,既激發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引出“文化創新”的課題。選材典型,環節精巧,教法靈活,活動充分,體現思想政治課新課程改革的方向和特點。教學過程中積極創設情境,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激發同學們的創造熱情,通過文化創新途徑的實踐與探索培養學生的思辯能力、實踐能力和社會責任感;大膽突破教材侷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識結構,從中國和世界兩個角度深化對文化正確方向的理解。

本堂課教師把自己的角色定位爲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合作者,學生閃光點的發現者和向學生學習的學習者的“五位一體”;學生知識參與、思維參與、情感參與、行爲參與,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既重視學習過程又重視學習結果,既是合理使用音像資源,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有機整合的課;也是師生互動交流,促進雙方完整生命成長的課。

不過,要上好這堂課對學校的硬件和軟件都提出了較高要求。首先,要求老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要有較高的文化修養。其次,要求師生要做好充分的課前準備,課前要有真正的實踐活動,收集好充分的第一手資料。再次,上課的地點要比較先進,要有帶多媒體設備的網絡教室。因爲,有些文化的具體內容,光靠老師說是達不到那種身臨其境的效果的,學生無法真正的得到體驗和感悟,也就達不到新課改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