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認識角教學設計(彙總11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1篇《認識角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認識角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認識角教學設計(彙總11篇)

篇1:《認識角》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蘇教版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 數學》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的例題及“想想做做。”

教材分析:

一、內容設計

這部分教材是初步認識角,共安排了三道例題:第1道例題是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圖形,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第2道例題是用不同材料和方法做角,並在操作活動中感悟角是有大小的;第3道例題是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所形成的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並通過觀察直接判斷角的大小,接着教材還介紹了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

“想想做做”共安排了5道題,大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爲第1、2、3題,主要是從圖形中辨認出角或數出角的個數,以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第二部分爲第4。5題,意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的與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並提高對角的大小的直觀判斷能力。

二、編寫特點

1、初步認識角時,教材選擇學生身邊的感興趣的實物,首先引導學生觀察,抽象出角的圖形,指出這就是角。然後,讓學生從教材所給的圖形中找出更多的角。就這樣,把角的認識和生活情境緊密結合在一起,激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動機,使學生初步感受教學與日常生活的緊密聯繫。

2、教材設計了做一個角和比較兩個角的大小的活動。活動編寫開放程度大,有一定的彈性,爲學生提供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滿足學生不同學習的需求,使全體學生都能得到相應的發展。每個學生都能給出想法、做法,獲得成功的體驗。同時,既可加深對角的認識,又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的經驗。

3、教材加強與其他知識內容的聯繫,體現綜合性。比較角的大小時選擇“鐘面”作爲學習素材,通過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的轉動,不僅直觀地感受到角的大小變化,而且也深化了對有關鐘面的認識。

4、教材結合已經初步認識的三角形、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以及其他的多邊形,讓學生數出這些圖形中角的個數,引導思考“你發現了什麼?”。這樣既鞏固了對角的初步認識,又從不同角度豐富了對多邊形的認識。這些安排對學生今後進一步學習有關數學內容以及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很有意義的。

5、例題的編寫有層次,有一定的彈性,條理清晰,爲學生的學習活動提供了基本線索。如“你知道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嗎?”等啓發性的語言確立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引導學生在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中獲得良好的情感體驗,建構自己的數學知識。例題和習題可操作性強,調動了教師的能動性,是實現課程目標,實施教學的重要資源。真正體現了《標準》提出的教材編寫思想。

三、本節課的教學目標是

1、讓學生在觀察、操作、比較、判斷等活動中初步認識角。

2、並通過獨立思考和合作交流探索比較角的大小的方法。

3、在多樣學習活動中感受學習的快樂。

四、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一套

學生:每人準備一副三角板,一些實物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抽象感知

課件出示教材提供的實物素材(鍾、瓷磚、五角形、三角板等)。

1、導學:瞧!同學們,出版社的叔叔阿姨給我們帶來了這麼多的禮物,喜歡嗎?請每個小組拿出這些禮物摸一摸,看一看,他們各是什麼樣兒的。(學生觀察、相互議論、師參與)

2、展交:你們發現了嗎?這些禮物裏藏着一些新的幾何圖形,瞧!(課件演示抽象角的過程)我們把這些圖形就叫做“角”。

這些角都有一個相同的地方。請仔細觀察、找一找,是幾部分組成的。(先讓學生說,如有困難教師幫助。)

3、組織互學:你還能找出這些禮物的哪些地方還藏着角嗎?(自己找一找,然後在小組裏指一指、說一說。小組長彙報學習情況。)

4、找一找我們周圍哪些物體的面上有角呢?找出後指給同學或老師看一看。(相互評價)

[設計思路:教師提供各種典型的實物教具和學具讓學生充分地觀察、感知,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主動性、參與性。在抽象出角的圖形後,引導學生回到生活情境中,在周圍的物體上找角,這樣豐富對角的表象積累,進一步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繫]

二、動手做角,加深認識

5、導學:從叔叔阿姨送來的禮物中我們認識了角,你能說一說角是由幾部分組成的嗎?(相互說說後指名說)你能想辦法做一些角嗎?請動手試一試。

6、組織展示。(教師評價、鼓勵)

7、引導自學:看看蔬菜老師們又是怎樣想辦法做角的(引導學生讀圖)?你也拿出自己的學具學一學,做一做。做出後相互看看。

[《課標》指出要讓學生在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數學。我在教學中重視操作活動,讓學生動手做角,這樣既加深對角的認識,又豐富學生數學活動的經驗。然後組織展示,給學生創設充分表現自己的環境,讓學生變“聽衆”爲“主人”,由消極接受變爲積極發現,並在交流的學習過程中,學會肯定自我傾聽他人意見,幫助學生認識自我,建立信心。]

三、觀察比較,感悟大小

演示活動:教師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引導學生觀察時針和分針叉開的大小,感知角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與角的大小的關係。

1、導學:剛纔我們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時看出兩針形成了一些大小不同的角。你能說說自己的體會嗎?(組織學生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2、展示交流:根據你的想法判斷教材74頁四個鐘面上的角哪個最大,哪個最小。(判斷後在小組裏說一說,相互評價。)

3、導學:我們怎樣比較兩個角的大小呢?

先判斷教材75頁兩個鐘面上角的大小,然後再看看蘿蔔老師是怎樣比較的。(課件演示教材所示的比較方法)

用這種比較方法比較老師給你們畫的兩個角的大小,並給你的同伴說出比較的結果和比較的方法。

導學:你知道還有什麼辦法可以比較角的大小嗎?請想一想,試一試。(學生探索討論後組織展示交流)

設計思路:我先讓學生看角的大小,然後用比較的方法來驗證結果的正確性,這樣既提高學生的求知慾望,又學習新的比較方法,同時也可以滲透辯證唯物主義的啓蒙教育。最後我設計了一個開放性的問題,激發學生主動探索,並組織交流,能使不同的學生得到不同的發展,在教流中拓寬知識,發展數學思考

四、應用拓展,積累經驗

1、“想想做做”第1題。

談話:同學們表現真棒,從叔叔阿姨們送來的禮物中學會了這麼多的數學知識,老師也想考考你們,請完成第1題。

組織交流,評價鼓勵。(作出判斷後,讓學生用自己的話說說判斷的理由。並指出角的頂點和邊。)

2、自己測試。

完成“想想做做”2、3題。(老師報結果學生自己評價)

引導思考:“從中你發現了什麼?”

組織全班交流。

按規律判斷。(師說圖形生判斷,相互評價)

3、玩一玩

談話:請同學們拿出準備的紙扇和剪刀按老師的要求玩一玩。(師說要求,生親自操作。)

多玩幾次後組織說說得出的結論。

根據剛纔的結論你能很快判斷一些角的大小嗎?請試試看。(投影出示一些大小有區別的角。)

4、總結評學,拓展延伸

總結評學。

從生活中找出更多的角。

設計思路:認識角後我充分利用教材資源,組織多樣化的活動,使學生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鞏固知識,積累活動經驗

教學反思:本節課我應用:“導學、展交、訓練”教學模式,按照“由實物抽象出圖形並認識圖形、做角並認識角的大小、體會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用重疊的方法比較角的大小”這個思路分層次組織教學,巧妙地把導學、展教、訓練融合在一起做到了思路清晰,有條有理,引導學生逐步深化對角的認識。

課堂以“一切爲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而展開教學。課堂活動中把課件演示和學具操作有機結合起來,共同促進對角的認識,根據活動內容的特點和意圖選擇合理的方式,提高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突出了‘動手操作’這一學習方式的有效性。總之,本節課的教學設計體現了教材的編寫意圖,做到爲調動學生主動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創造條件,使他們學得輕鬆,學得愉快。真正體現 “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動與共同發展的過程”的教學理念。

篇2:《認識角》教學設計

《認識角》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到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

2、通過“找一找”“折一折”等活動,直觀認識角。

3、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

教學重難點:

通過動手實踐直觀認識角。

教具與學具:

1多媒體、一個大三角板、紙張、紙做的各種圖形等。

2、學具:紙張、尺子、小紙條、三角板等。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老師現在在哪裏站着呢?

學生:牆角

師:、那老師的手在哪裏放着呢?(課桌角)

學生:桌角

師:牆角、桌角,那你們知道角嗎?

學生:知道或不知道

師:沒關係,我們這節課就來認識角,探索角的奧祕

---------板書課題“認識角”

二、探索新課

師:那同學們就來找一找圖中的角(出示圖例讓學生找)

學生:找桌角、紅旗圖中的角、剪刀的角,鐘錶的角,三角板的角

師:同學們找到了這麼多的角,那你能不能折一個角呢?(照着那幾個角折----剪刀、三角板、鐘錶)先示範折一個角

學生:折角,教師巡視指導,可以選幾個折的'好的或具有代表的角展示

師:那你現在摸摸它,看看它,想一想角是由什麼組成的?(提示:點、邊)學生:分組討論

師:每個組推選一個代表講一下你們組的討論結果

學生:彙報(老師總結)

得出結論:角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邊組成

師:角也有它自己的名字,我們就來認識它

畫一個角標出頂點、邊,

師:如何來標記角呢?我們用一條短弧線來標記它,

記作、1,讀作角1

三、鞏固練習

師:再重複一遍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邊組成,兩個條件都要滿足,現在老師就檢查一下看同學們掌握了沒,出示火眼金睛

學生:做題,一道一道講並且訂正

師:看它是不是角必須滿足兩個條件:頂點和兩直邊

(出示下一道題)

師:我們剛纔學習標記角用、短弧線來標記,現在同學們先找出圖裏的角並把它用弧線標記出來,可先示範一個(可叫學生板演)

學生:

師:數一數,圖中有幾個角(出示圖)

學生:數角,回答(並訂正)

師:我們學習了角,知道它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邊組成的,而且

我們還會標記角,讀它,那同學們就找找我們身邊還有哪些角?

學生:

四、課後小結

今天你們學到了什麼?

認識了角,知道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直邊組成的,還知道了角的各組

成部分的名字

五、課後作業

篇3:“認識角”教學設計

摘 要:

本課時教學設計的目的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徵,並感知角的大小。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爲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

關鍵詞:

認識;角;圖形

【教材簡析】

1.教學內容分析:本節課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的第一課時。這部分內容主要讓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徵,並感知角的大小。這節課是從圖形到角的活動中學習新知,經歷從具體情境中抽象出平面圖形的過程,體會平面圖形與簡單幾何體的關係,初步體會“角在圖形上”。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爲學習更深的幾何知識奠定基礎。

2.學生分析:由於學生已經具備有關角的生活經驗,而他們腦中的角既有數學上的角,也有生活中的角,教學時結合學生已有的知識背景,從常見的物體出發,組織學生進行一系列操作活動,豐富學生對角的認識,正確辨別數學中的角與生活中的角,同時在實踐操作中體會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教學目標】

1.讓學生經歷由實物上的角抽象爲幾何圖形的角的過程,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角有大小,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學會畫角,會比較角的大小。

2.培養學生觀察、判斷、動手操作及合作交流的能力,初步建立空間觀念,體驗數學來源於實踐的思想。

【教學重點】

初步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知道角的大小與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教學難點】

感受角有大小,初步學會比較角的大小。

【教具準備】

小棒、硬紙條、圖釘、長方形紙、吸管、毛線。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生活引入

我們的校園美嗎?聽着音樂,感受着鳥語花香,讓我們稍稍地靜靜心。這裏熟悉嗎?我們共同學習生活的地方,溫馨的教室。今天我們的研究就從大家熟悉的物品開始。

觀察這些物體雖然形狀不同,但上面都藏着我們今天要研究的,新的圖形朋友,你看出了嗎?

二、觀察探究,新知建構

1.觀察,初步感知

(1)三角尺上的角在哪兒?指給你的同桌看看,我找了其中的一個角,看看我指的'和大家想的一樣嗎?你還能在上面找到角,你能像老師剛纔一樣指給同桌看看嗎?我們來看看電腦上的演示。

(2)紙工袋上的角,誰上來指給大家看看?

(3)掛鐘上的角誰來說一說、指一指?(根據學生的介紹,閃爍課件)

2.抽象,建立表象

(1)剛纔演示的這幾個角都藏在物體上,如果我們拿掉這些物體留下的角,會是什麼樣的?閉起眼睛,想到了嗎?一二三,看!和你想的一樣嗎?

(2)這些圖形都是角。角,我們用這樣的小標記標出。

(3)用數學的眼光仔細觀察這三個角,看看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又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4)數學上把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板書:兩條邊)

(5)誰上來指一指這個角的頂點和邊?這個角的頂點和邊呢?一起說一說。

3.再認,建構認知

我們通過找一找、比一比,認識了角,現在你腦中的角是什麼樣的?(根據學生的回憶,教師畫角)完整板書。

4.練習判斷,鞏固認知

①學生獨立完成。

②全體覈對,錯的起立。

(2)通過做這道題,在判斷角時,你有什麼要提醒大家的?

5.動手操作,感知角的大小

(1)帶着大家的提醒,現在如果我們要利用身邊的材料做一個角,你會嗎?把你帶的材料倒出來嘗試着做一個角吧!(放音樂)

(2)同學們成功了嗎?把你做的角高高地舉起來給別的同學欣賞一下。

(3)老師也做了這樣一個角,你看,還能變大變小。生活中有哪些物體上的角也像這樣可變大變小?(隨學生的舉例展示物體)

(4)下面咱們比比賽,比較我們角的大小(老師指導比較方法),對於角的大小比較你又有什麼想說的?

三、回顧總結,拓展延伸

看來同學們不僅認識了角,對於角的大小還有了很多珍貴的感受。

對於角,我們來些挑戰如何?一張長方形紙,看上面有幾個角,如果剪去一個角,還剩幾個角,猜想一下,自己實踐,看看我們的猜測是否正確。

角除了在我們這些學具上存在,生活中它們更是無處不在,扮演着各自不同的角色!你看!(播放視頻)……今天這節課對於角你都有了哪些認識與收穫?

參考文獻:

[2]楊成勇.《認識角》教學設計[J].新課程學習:上,2011(04).

篇4:認識角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經歷動手操作做角、畫角、認識角在常用物品上找角的過程。

2.知道角有1個頂點、2條邊,知道角的大小與兩條邊的長短無關,能辨認角,能在物品圖片上找到角,並畫角。

3.在用小棒拼角、用活動做角、用紙折角等活動中,積累學習經驗,激發學生對角的好奇心。

教學方案:

教學環節設計意圖教學預設

一、操作感知

1、師生談話,引出用小棒拼圖形,先討論“拼”的意思。然後,讓學生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成一個什麼圖形?再動手拼,最後交流拼出的圖形。

用小棒拼圖形是學生喜歡的活動,用4根小棒拼圖形是學生熟悉的,先想一想,再動手拼,一方面激發興趣,另一方面培養初步的空間觀念。

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一起來用小棒拼圖形,高興嗎?知道“拼”是什麼意思嗎?

生:一根接一根的連在一起。

師:想一想,用4根小棒能拼出一個什麼樣的圖形?動手拼一拼,看一看和你想的一樣嗎?

學生動手拼,然後交流。把正方形展示出來。

如果學生拼出菱形(平行四邊形),告訴學生圖形的名稱。

2、讓學生拿出3根小棒拼成一個圖形。並交流拼成了哪些圖形,使學生了解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個三角形。用3根小棒拼出一個三角形,爲認識角生成對此的素材。師:請同學們用3根小棒,看一看能拼成什麼圖形?

學生拼完後,全班交流,如果學生拼出開口的圖形,如,,先給予肯定。然後,指導學生把開口拼在一起,成一個三角形,把三角形展示出來。

3.讓學生拿出2根小棒拼成一個圖形並交流拼成了哪些圖形。

在學生操作、討論、交流的基礎上,使學生初步感受用2根小棒拼成的圖形都是“開口”的。師:用4根小棒可以拼成一個正方形,用3根小棒可以拼成一個三角形,用2根小棒,你又能拼成什麼圖形呢?試一試!

學生自由拼圖,要給學生充足的時間拼擺。

師:誰願意展示自己拼成的圖形?

學生在投影或磁力板上擺角,展示4-5名學生拼成的開口方向不同,大小不同角。∧∠∨>┌……)

4.比較用4根小棒、3根小棒拼成的圖形與2根小棒拼成的圖形有什麼不同。在充分感知、比較的基礎上初步認識角,有利於學生建立角的表象。師:請同學們觀察用小棒拼出的這些圖形,你發現用2根小棒拼成的圖形與正方形、三角形有什麼不同?

學生可能回答:這樣的圖形是敞口的;正方形、三角形都是圍起來的圖形……

只要學生的回答意思對,教師就要給予肯定。

5、教師簡單小結,同時,告訴學生:2根小棒可以拼成一個角,初步認識角。師:同學們說得對,正方形、三角形都是用小棒圍起來的圖形,數學上把這樣的圖形叫做封閉圖形,也就是沒有口的圖形。(指着學生拼成的各種形狀的角)像這樣用2根小棒拼成的圖形叫做角。

板書課題:角

二、初步認識角

1.讓學生觀察拼出的角,說一說有什麼共同點。

觀察、發現圖形的共同點,爲認識角以及各部分名稱做準備。

師:觀察用小棒拼出的這些角,你發現它們有什麼共同點?

生:都用2根小棒,都有一個對接的點。

如果學生說出:角有一個頂點、2條邊,給予表揚。

2、教師結合小棒拼成的圖畫角,並介紹角的各部分名稱。然後,認識角有1個頂點、2條邊。從具體到抽象,形成清晰的角的表象,建立有關角的空間觀念。師:角的這些特點,我們可以在角的圖形上表示出來。這樣畫:先畫出兩根小棒拼在一起的點,再從這個點畫出兩條直的線表示小棒。

教師邊講邊畫出一個角。

師:在數學上,這個點叫做角的“頂點”,從頂點畫出的兩條直的線叫做角的邊。

邊講邊在圖上標出頂點和邊。

師:現在,誰能用角的各部分名稱說一說角的共同點。

生:角有一個頂點、2條邊。

三、角的大小。

1、師生共同做活動角。

利用活動角做出大小不同的角,生成課程素材。

師:我們初步認識了角,知道角有一個頂點、2條邊,角是一個開口的圖形。現在,我們用兩條硬紙板和一個圖釘,做一個活動的角。

師生共同做活動角。

2、轉動活動角,形成大小不同的角,並畫出這些角,標上角度符號。

轉動活動角,再畫出大小不同的角,爲下面比較角的大小做鋪墊。師:同學們,看老師轉動手中的活動角,看一看有什麼發現?

生1:老師我發現這個角會動。

生2:我發現轉動活動角的一邊可以形成許多角,形成的角開口不一樣大。

生3:形成角的大小不同……

師:好,請同學們一起跟老師畫出幾個角。

教師轉一個角,照樣子畫一個角,畫出大小不同的角。並在圖上畫出角度線。

3、讓學生指出畫的角的各部分名稱。鞏固對角的認識。師:你能指出每個角的頂點和邊嗎?用手比劃一下每個角。

再指名學生到黑板上指一指。

4、先讓學生指出畫出的角,哪個角大?哪個角小?再討論: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使學生了解,角的兩條邊開口越大,角就越大;反之,角就越小。角的大小與角兩條邊的長短無關。

在充分操作、觀察、討論的過程中,使學生形象直觀地體驗和了解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師:剛纔我們認識了角的各部分,知道角是一個開口的圖形。那麼,你們知道我們畫的這些角,哪個大,哪個小嗎?

學生先指出哪個角大哪個角小,再說明理由。使學生了解“角的兩邊開口越大,角越大,”反之角越小。

師:同學們,現在老師把這個較小角的兩條邊延長,觀察一下,這個角變大了沒有?爲什麼?

生:這個角沒有變大,因爲兩條邊延長後,頂點那角度並沒變。

師:那麼,角的大小和什麼有關係,和什麼沒有關係。

篇5:認識角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蘇教版《數學》二年級下冊第64—66頁。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在操作中感受角是有大小的。

2.經歷角的大小變化的過程,體會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培養動手操作能力。

3.培養認真觀察、思考的學習習慣,在探索角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維,培養團結合作的好習慣。

教學過程

一、生活情景導入

師:今天我們要上一節新課,看老師板書:角,齊讀課題。

師:生活中,你們在哪些物體的表面見到過角?

生:桌角。

師:能指一指嗎?大家也來指指。

(生指桌角時,僅會指某個點,並不是數學概念中規範的角)

生:書角。(指的方法同上)

二、探究新知

1.認識角的特徵。

(1)直觀對比生活中的角與數學中的角,並逐步形成表象。

師:老師也帶來了兩個圖形(貼剪刀、鬧鐘圖樣),能在剪刀上再來找找角嗎?

師:剛纔大家指的都是自己印象中的角,數學上我們把這樣的圖形叫做角。(師邊說邊示範)舉起你們的小手,和老師一起指一指。

師:好,我先把它畫下來。剪刀上還有這樣的角嗎?

師:誰來指鐘面上的角?

生指鐘錶上時針與分針形成的角。(指的動作非常規範)

師:真是個會學習的孩子,指角的過程非常規範。

師畫出鐘面上的角。

師:認識老師剛纔畫角的工具嗎?(三角尺)對,誰能找出三角尺上所有的角?想好的同學舉手。

生指出所有的角。(動作也很規範)

師:現在老師選擇其中一個角畫出來。(畫一個直角)

(2)抽象角的特徵。

師:比一比這3個角,有什麼相同的地方?

生:都有一個尖尖的地方。

師:能來指一指嗎?(生指)

師:同意嗎?(同意)你真是個善於觀察的孩子。這個尖尖的地方,有一個點(師描),叫做角的頂點。(板書:頂點)

生:都有兩條線。

師:對,這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板書:邊)

師:誰能指出另外兩個角的頂點和邊?

生邊指邊說(師引導規範指認)。

師:現在數一數,一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生齊說:一個角有一個頂點,兩條邊。

(3)多樣練習,強化角的認識。

師:現在來辨一辨,哪些圖形是角?(課件出示:教材第65頁,想想做做第1題,生自己思考)

師:想好的同學和同桌互相交流,看哪組同桌交流得好,找得全?(略)

師:這道題目做得不錯,再來一道(課件出示第65頁,想想做做第2題)。能自己讀懂題 意嗎?想好後,把答案用自己的小手錶示出來,藏到身後,我喊1、2,出,大家一起把答案打出來。

2.感受角有大有小,並且角的大小隻與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1)製作活動角,感受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叉開的大小有關。

師:你們能像老師這樣,用硬紙條和圖釘做一個角嗎?注意安全。

(生獨立做角,有困難的,師引導同桌之間互相幫忙)

師:你能指一指自己做出來的角的頂點和邊嗎?(生指)

師:現在看看你們的本領大不大?聽要求:能把你的角變得大一點嗎?再變大一點,再大一點。(生操作)誰能說說你是怎樣把角變大的?

生:我把角打開,角就變大了。

生: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

師:說得真好,(師演示)確實是這樣的。現在你們能把角變得小一點嗎?再小一點。(生操作)這次又是怎樣把角變小的?

生:把兩條邊合回來,角就變小了。

生:角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

師:(演示)非常正確。

師:看,我現在撥了一個這麼大的角(直角),你能不能撥一個比我大的角。撥好的同學舉起來,同學們互相看一看。(生操作,都正確)能不能撥一個比它小的角?同學們再互相看一看。(生操作,也都正確)

師:哦,(師邊演示邊說)原來角是有大有小的,兩條邊叉開得越大,角就越大。兩條邊叉開得越小,角就越小。根據你們剛纔的體驗,能比較這3個角的大小嗎?(課件出示第65頁的鐘面圖)一起說吧。

生齊:第一個角最大,第三個角最小。

(2)感受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沒有關係。

師:看着老師的角,咔嚓,咔嚓,(把角的兩邊剪短)角的大小變了沒有?

生:變小了。

生:沒有變。

師:我剛纔聽到兩種意見,一種認爲角變小了,一種是沒有變。認爲角變小的先來說說理由。

生:角的邊短了,角就沒有剛纔大了。

師:認爲角的大小沒有變的同學也來說說。

生:沒有變。(角的)兩條邊叉開越大,角就越大,叉開越小,角就越小。剛纔它的兩條邊叉開的大小沒有變。

師:他的意思你們明白嗎?誰再來說一說?

生:角的兩條邊僅僅是變短了,但是角叉開的大小沒有變化,角的大小不變。

師:現在大家回想我們剛纔的操作過程,(演示角變大變小的過程)角的兩條邊叉開越大,角就越大;叉開越小,角就越小。現在角的兩條邊叉開越大嗎?角的兩條邊叉開越小嗎?

生:我知道了,現在角的兩條邊沒有再叉開,也沒有再合住,所以它的大小沒有變化。

師:對,說得真好。角的兩條邊沒有叉開越多,也沒有合住越多,所以角的大小沒有變化。

師:(演示)咔嚓,咔嚓,角的兩條邊又短了,角大小變了嗎?

生齊答:沒有。

師:(演示:只剪短一條邊)再剪,角的大小這次變了嗎?(沒有)角的邊都這麼短了,還沒變啊?

生:角的兩條邊沒有叉開更多,也沒有比以前合住更多,所以角的大小沒有變化。

師:很好,能聽出來同學們對於角的變大、變小有了更深的理解。恭喜你們!

(3)繼續感受角的大小,爲下節課鋪墊。

師:(指三角板上的直角)還記得這個角嗎?能從你的三角板上也找一個和它一樣大的

角嗎?找到的同學小組內互相指一指。(生活動,師巡視)

三、總結收穫(略)

四、延續探究

師:同學們,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們又有了新的進步,老師真爲你們高興。

師:同學們,你們每人的桌上都有一張長方形紙,數一數一共有幾個角?

師:現在試着猜一猜,如果剪一刀,剩下的圖形有幾個角?

生:4個。

生:5個。

師:誰的答案是正確的?下課後同學們還可以繼續實踐、研究。

篇6:認識角教學設計

長寧中心國小 毛雪緣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經初步地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教材結合生活情境,引導學生從觀察生活中的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角的幾何圖形,通過學生的實際操作,加深他們對角的認識。學生能熟練地掌握這部分內容將爲學生進一步學習角的有關知識奠定基礎。

【學情分析】

對於學生來說,在認識角之前,已經具備了有關角的感性經驗。但是,低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是以具體的形象思維爲主,抽象思維能力較低。這部分內容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接受起來較爲困難。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形成角的表象。我設計了一些貼近學生生活的數學活動,讓孩子在實踐活動中經過獨立思考,合作探究去認識角,發現角。從而感受到生活中處處有角。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創新思維。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有大小。

3、情感態度價值觀:

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讓學生初步地認識角。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探索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一個活動的角。

【學具準備】

活動角、球、圓柱、長方體、正方形、三角形、小棒。

【教法與學法】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努力做到教法和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加深體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並充分發揮了多媒體的優勢,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腦子裏,從而進一步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爲困難,因此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

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並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裏。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着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藉助直觀形象,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

3、重信息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爲本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認識角”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並通過親身實踐、經歷的過程,初步認識角。

【教學流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出示兩棵樹圖片(樹幹由一些竹竿支撐着),提出疑問:你知道爲什

麼這兩棵樹要用竹竿支撐着嗎?有什麼作用?

2、課件演示竹竿與樹幹、地面之間形成了夾角,引出“角”。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身邊的事物中感覺角的存在及角的作用,激發學生學習角的興趣。)

3、出示剪刀、扇子、鐘面圖,引導學生知道身邊的物體就有角,引出課題。

二、聯繫生活,探索新知

(一)認識角

1、摸角:

讓學生分別摸一摸,仔細地找一找桌上的球、圓柱、長方體(正方體)、長方形、三角形中,哪些圖形上有角?

2、引導學生說說自己觀察到的角是什麼樣的。

(設計意圖:從熟悉的圖形中初步感知角,使學生建立角的表象,從而感受到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問題的過程。)

3、出示一個角,讓學生判斷是不是角,再引導學生認識角的組成,小結角的特點。

4、學生用小棒擺角,再展示。

5、找角:學生與同桌討論教室哪有角?找一找,指一指。

(設計意圖:通過實際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活動,讓學生親身經歷知識的產生、發展及形成的動態過程,體現了數學知識來源於生活、服務於生活。)

(二)標畫角

1、質疑,引出標畫角。

2、示範標畫角。

3、學生在兩個不同的三角形中各選一個自己喜歡的角並標畫出來。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操作中感悟,在體驗中反思,準確、科學地掌握標畫角的方法,深化對角的認識。)

(三)比較角的大小

1、引導學生玩一玩活動的角,感受角是怎樣變大、變小的。

2、引導學生小結: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3、讓學生把剛纔在兩個三角形中所標畫出的兩個不同的角進行比較,說說哪個角大?是怎麼比較出來的?

4、讓學生在數學書上找一個角,再和課桌上的一個角進行比較,說說哪個角大?引導學生知道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設計意圖:數學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國小生缺乏感性的經驗,只有通過親自操作獲得直接的經驗,才便於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數學的概念和法則。根據兒童學習的這一特點,特設計實際操作活動,來幫助學生學習幾何知識。)

三、鞏固知識

1、判斷下面的圖形哪個是角,哪個不是角?

2、比較每組中兩個角的大小。

3、拓展練習:找出下面圖形中有幾個角?

(設計意圖:通過這一系列練習,讓學生對本節課的認識得到昇華,檢測學生的認知效果。)

四、總結評價

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交流總結過程中相互啓發、共同發展,自覺地將知識系統化,並在自我評價中樹立學習的自信心。)

五、欣賞角

給學生欣賞一組圖,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

(設計意圖:用美麗的圖調動學生的感觀,讓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感受角爲人們生活帶來的美,再一次體會角無處不在,體現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反思】

縱觀整節課,感覺好的方面有:

一、緊密結合生活情境,逐步抽象,建立角的表象引出“角”,使得學生對新知的認識有一種親切感,不是突如其來,讓人摸不着頭腦的東西。同時因爲他們對角並不陌生,也就增加了學生學習新知的信心。從“摸角”和到生活情境中“找角”以及“擺角”給了學生實踐操作的時間與空間。讓他們學會展現自己並有機會展現自己,在實踐中探索新知。培養了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同時也培養了他們願意嘗試的勇氣和實踐探索的精神。

二、注重動手操作,使學生在“做數學”中經歷知識的探究過程。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要讓學生建立正確的表象並不容

易,學生接受起來也較爲困難,所以本節課的教學我把重點定位於讓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難點是讓學生了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因此整個課時我將觀察、操作、演示、驗證、交流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引導學生在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用了找一找、看一看、比一比、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學生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去感悟,去體會“角”,初步瞭解角的大小與兩邊之間的關係這一特徵。

突破角的大小與角兩邊張開的大小有關的難點時,通過操作開展探究的活動,讓學生體會到角的兩條邊拉開和合攏,角的大小就發生了變化,從而讓學生體驗到角的大小和什麼相關。針對如何來比較角的大小,使學生通過實踐意識到比較角的大小要把兩個活動角的頂點疊在一起,把其中的一條邊對齊,再看另一條邊,誰的張口兒大誰的角就大,從而有效地強化了教學重點,突破了教學難點,效果不錯。但是教學中因爲時間有限,我只能讓學生通過展示彙報來理解感悟,沒有特別強調和總結,因此這部分的內容有些學生理解的不是很透徹。

三、營造民主寬鬆的學習氛圍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讓學生體驗到一種自己在親身參與和掌握知識的情感,乃是喚起青少年特有的對知識產生興趣的重要條件。”課堂教學中我站在學生的角度來思考數學方案,考慮課堂結構。注重豐富的教學情境的創設、注重學生的親身體驗、注重對學生開展探究學習的指導、注重引導學生將知識轉化爲能力,實現課堂中師生、生生之間多向交流,使學生生動活潑、主動、有效地進行學習,讓全體學生自始自終主動積極地參與到學習的全過

程之中,並不斷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讓他們學會學習。

四、不足之處

教然後才知不足,這節課如果我的教學觀念能更開放,增加豐富對角的感性和理性認識的數學活動,讓學生人人蔘與,能面向全體,結提高學生學習的有效性會更有幫助。另一方面,我覺得設計內容偏少,對角的知識延伸拓展還不夠,對低學段學生認知經驗準備不足,認識不足,以後應加強對重點知識的重複和強調,以及教學時間的把握。

教學這節課後,我深知在組織教學活動中,教師要作一名好的引導者、組織者並不是那麼容易。首先,在組織教學活動中一定要能夠靈活調控,緊緊抓住數學本質性的東西進行交流;其次,在活動中教師一定要引導好學生進行有目的的活動,(學生有思考、有觀察、有交流是一種有效的活動),同時要保證學生的參與面要廣,讓全班學生都能夠真真正正的動起來,教師也要與學生進行有效的互動;最後,要讓學生真正的成爲學習的主體,通過一些創造性活動,探索性活動不斷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創新能力。

20xx年5月

篇7:認識角教學設計

教材分析:

本單元內內容是學生在學習了角、初步認識三角形的基礎上安排的系統研究三角形特徵的知識。本課教學內容爲第一課時,教材安排了兩個例題:例1通過讓學生從現實背景中找出三角形來初步感知,例2着重讓學生通過操作活動去體驗和了解三角形的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特徵,例2的內容是課程標準新增加的內容。教材在編排上注重了與學生生活的聯繫,注重了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不是把知識簡單地呈現給學生,而是讓學生在豐富的實踐活動中發現現象、研究原因、探索規律,充分體現了讓學生在數學活動中自主發現和主動建構的特點。

教學思路:

“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新課程倡導的學生學習的重要方式。在本課教學中,我力主讓學生從生活中熟悉的物體去感知三角形,在充分的操作活動中去體驗、感悟,經歷探索知識形成的全過程,以外在的動,促進他們思維內在的動,促使學生主動構建知識,培養學生探索數學問題的能力,發展數學思維。在練習設計上除了課本習題外,作了適當補充,爲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探究的空間,使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在通過觀察、操作、實驗等學學習活動中,感受並發現三角形的有關特徵,瞭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2、在經歷充分的 探索過程中,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推理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體會三角形在日常生活中的普遍性,通過學習進一步激發其學習的興趣好積極性。

教學重點:

認識三角形的基本特徵,知道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教學難點:

探究三角形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

教學準備:

學生每人準備小棒若干,4釐米、5釐米、6釐米、10釐米的彩色紙條各一根(顏色同課本),教學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談話:江陰長江大橋是我們泰州市在長江上架設的第一座大橋,是泰州人的驕傲,同學們見過嗎?(出示江陰長江大橋圖片)

師:觀察一下,你能在這座大橋上找到我們熟悉的圖形嗎?

板書:三角形

【設計意圖】:由課本插圖改爲學生熟悉的江陰長江大橋引入,使學生感到親切,能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

2、尋找生活中的三角形。

學生舉例說一說生活中見到的三角形。

教師課件展示:紅領巾、三角尺、交通指示牌、房屋等含有三角形物體的圖片。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豐富的三角形物體的圖片,使學生從整體上進一步感知三角形,使學生體會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喚起他們主動探究的慾望。

二、動手操作,感悟特徵

1、做三角形,初步形成概念。

⑴師:三角形是我們非常熟悉的一種圖形,你能用自己手中的材料做一個三角形嗎?

學生動手操作,小組交流,全班展示。

⑵學生可能出現的方法:

①用三根小棒擺成一個三角形。

②在釘子板上圍成三角形。

③用三角板畫一個三角形。

④在方格上畫一個三角形。

分別指名學生展示自己製作的三角形,並要求其說說自己的想法。

【設計意圖】:不同的學生由於生活經驗的不同,呈現出來的三角形的形狀、大小、位置也不一樣,這一環節重點讓學生在交流時分析各種做法的共同點,初步感知三角形的特徵。

⑶討論:出示小棒擺的三角形:

這樣的圖形是三角形嗎?爲什麼?學生討論教師將圖形移動。

【設計意圖】:學生對三角形的認識停留在較膚淺的層面上,他們有時會把類似於三角形的圖形當作三角形,通過這個環節的設計,三角形是由三長線圍成的這一重要特徵。

2、認識三角形各部分名稱。

教師出示手中的小棒,我們用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時,實際上是把這根小棒看成一條什麼?(線段)

圍成一個三角形,需要幾條線段?(板書:3條)

師:我們把這三條線段叫做三角形的邊。(板書:邊)

問:三角形除了邊,還有什麼?

學生討論、交流。

教師小結並板書:三條邊、三個角、三個頂點。

3、畫三角形。

⑴學生在作業本上畫一個三角形,同桌互相說一說三角形的邊、角、頂角。

⑵在點子圖上畫兩個三角形,(課本想想做做第1題)

學生畫好後,再指名說三角形的特徵。

【設計意圖】:學生在“做三角形、畫三角形、比較三角形”等活動中逐步由具體到抽象,由生活到數學,初步實現了三角形的概念的主動建構。

三、合作探究,深入探索。

1、疑問引入

師:通過剛纔的活動,我們知道了三角形是三條線段圍成的,現在給你任意三根小棒,你能圍成三角形嗎?

學生自由討論、交流。

師:能,還是不能,我們用什麼辦法來解決呢?

板書:實驗

【設計意圖】:數學猜想是探索數學規律或本質時的一種策略,當學生基本認識了三角形的特徵後,教師提出這個猜想的話題,激發了學生對正確結果的渴望,從而水到渠成地進入下一步學習環節——小組實驗。

2、合作探究

⑴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信封,拿出4釐米、5釐米、6釐米、10釐米的彩色紙條各一根。

⑵出示表格

選 用 小 棒 情 況

能否圍成三角形

10釐米(紅)

6釐米(黃)

5釐米(綠)

4釐米(藍)

注:請在表格中用“√”表示。

你發現了什麼?

⑶學生分小組實驗,並填寫表格,組織彙報。

⑷教師用視頻展示臺展示,學生填寫的實驗記錄表。

師:我們先來看選哪幾根小棒不能圍成三角形?

教師根據學生的討論,分別用電腦演示:

A : 10、4、5 B : 10、6、4

研究:這兩組數據都不能圍成三角形,你有什麼發現?

板書:4+5<10 6+4=10

小結:兩邊之和小於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

兩邊之和等於第三邊,不能圍成三角形。

師:哪幾根小棒能圍成三角形?

板書:5、6、10 4、5、6

觀察一下,你又有什麼發現?

將上述板書補充爲:

5+6>10 4+5>6

小結: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學生通過實驗驗證自己的猜想,在交流中碰撞思維,引發思考,經歷了發現問題、合作探究,解決問題主動獲取的過程,學生的主體作用得到充分的發揮。

⑸討論:在10、4、5和10、6、4這兩組數據中,

10+4>5 10+6>4

10+5>4 10+4>6

都有符合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的條件,爲什麼它們不能圍成三角形呢?

學生再次討論、交流。

⑹引導小結:三角形任意兩邊的長度之和大於第三邊。

篇8:認識角教學設計

本課時《認識角》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去掌握知識,讓學生在觸摸和體驗中學習新知,就是要求教師依據新課程理念,引導學生進入實質性的、體驗性的學習進程,讓學生自己多實踐、多操作、多交流,在此基礎上去感悟知識,主動獲取知識,這正是應用數學的一個典型體現。這一教學內容是學生在已經初步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和三角形的基礎上進行學習的。教材從引導學生觀察實物開始逐步抽象出所學幾何圖形,再通過學生實際操作活動,如摺疊、拼擺、製作學具等加深對角的認識和掌握角的基本特徵。教材能按照兒童的認知規律由淺入深、由具體到抽象、理論聯繫實際的原則進行編寫,但教材中不要求掌握角的定義,只要求學生認識角的形狀,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還特別注意讓學生動手操作,摺紙、制角、比較角的大小等,以促進學生空間觀念的發展,學生熟練掌握這部分內容就爲以後進一步學習三角形、長方形和正方形的角等幾何圖形奠定了基礎,起着承前啓後的作用。

角對於二年級學生來說比較抽象,學生接受起來較爲困難,因此爲了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角,整個課時將觀察、操作、演示、實驗、自學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引導學生感知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概括,充分遵循了(從)感知→(經)表象→(到)概念這一認知規律,採取了找一找、看一看、摸一摸、折一折、做一做、、比一比、想一想、說一說等教學手段,讓他們在大量的實踐活動中掌握知識形成能力。並充分發揮現代教學多媒體組合的優勢,通過形象生動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把靜態的課本材料變成動態的教學內容,讓學生在動手中思維、在觀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見和內在不可見的角印在大腦裏。從而進一步調動他們的學習興趣,努力做到教法、學法的最優結合,使全體學生都能參與探索新知的過程。鑑於此,我在教學設計上着重以下幾方面考慮:

1、藉助直觀形象,運用多媒體的特殊功能,促使學生從感性認識上升爲理性認識。在幾何知識教學中,信息技術參與數學教學,提供化靜爲動,動靜結合的圖象能促進學生建立空間觀念並培養空間想象力。國小中的幾何初步知識都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相連,學生們在獲得空間觀念的過程中,視覺、觸覺、聽覺及其相互結合起着重要作用。空間想象力是空間觀念的進一步發展,空間想象是高一級的心理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多媒體課件可以提供感性材料,也可以呈現思維

過程,以促進學生這一能力的提高。

2、重視學生的主體參與,引導學生主動探究。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在情緒低落時的思維水平只有在情緒高漲時的二分之一。說明人的認識活動和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我充分發揮多媒體計算機的教學功能,通過它的形、聲、色、動、靜的變化,形成鮮明的表象,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啓迪學生的思維,還想方設法,創設生動活潑的教學情境,讓學生整堂課都處在“好奇”、“好學”的高昂學習情緒中,按照觀察感知、操作成象、抽象概括、實踐創新這一模式進行,使教學過程始終吸引他們主動去探索問題,發現規律。

3、重信息反饋,堅持師生間的雙向交流。根據信息反饋的理論,在學生接觸新知時通過鞏固練習、辨析練習及時反饋,在師生間雙向交流的過程中,不斷解決新矛盾,使認識得到深化、昇華。

4、堅持面向全體,發展爲本。素質教育要求我們要面向全體學生。爲此,我將根據問題的不同難度,教學時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使每一位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機會體會到成功的喜悅。設計練習也注意坡度,既有基本練習,也有發展性練習,盡最大努力體現因材施教。並通過教法、學法的使用促進學生個性發展,並在時間、空間諸方面爲學生提供發展的充分條件。

數學概念是“生活的具象”,又是具體形象事物的抽象與“昇華”。而國小生的思維特點是以形象思維爲主,他們獲取的絕大部分數學知識都首先是在對現象感受的基礎上逐步建立表象從而形成概念的。所以在課的開始,我就給學生創設了一個這樣的情境:從圖形王國裏的圖形元遊戲導入,讓學生找到躲在實物中的角娃娃,抽象出角這個圖形,從而揭示課題。

在學習新知的過程中,我爲學生設計了三關。鼓勵他們,只要課上能積極動手、動腦,用自己的智慧順利地闖過三關,將會得到意想不到的結果。我爲學生打開“學習闖關”這扇窗,爲他們展示一個具有吸引力、新奇鮮活的數學世界,進而在挑戰和體驗中學習新知。

第一關:找一找,摸一摸,說一說,認識角。我將出示一些學生身邊熟悉的實物圖,如三角板、剪刀、數學書等,讓學生找實物圖中的角,由實物圖過渡到幾何上抽象的直觀圖,貼近了學生的生活,便於學生理解,同時滲透了“一切客觀事物之間具有內在聯繫”的啓蒙教育。接着,通過摸一摸三角尺上的角,讓學生

親身感受一下角的特點,聯繫觸摸時的感覺,從而引出角各部分的名稱,角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組成的。然後通過一些判斷練習,進行辨析,可以說學生對角的學習是一種“體驗性”的學習,是一種“探究性”的學習,更是一種實實在在的“觸摸式”、“體驗式”、“建構式”的學習。正如皮亞傑所說:“只有要求兒童對環境中的刺激進行同化和順應時,其認識結構的發展才能得到保障。”

第二關:做角。新課程標準的“基本”理念強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在這裏,我將充分體現這一點,讓學生用自己準備的工具,用自己的方法來做一個角,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他們在數學學習的活動中去經歷一個過程,因爲過程肯定和一些具體的知識、技能或方法聯繫在一起的。做完角,選擇一部分學生的作品進行展示,說折角過程,以便全體學生觀看,這樣可以培養學生的成就感。 第三關:比較角的大小。這部分內容是本堂課的教學難點。在上課前,我反覆研究教材,根據學生對知識的掌握情況,猜測到可能會出現兩種情況,角的大小和兩條邊的長短有關;角的大小和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怎樣能直觀的將這兩種情況演示給學生看,並能驗證到底哪一種纔是正確的呢?緊跟着展示角這個環節,我選兩位同學上前出示自己做的角,(其中有一個是活動角)。即而提出問題:這兩個角,哪個大哪個小呢?學生果然出現兩種答案。這時候,我不急着判斷,我出示一個實物鐘面,轉動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學生很容易發現,時針和分針構成的角在逐漸變大,於是我追問:“可是,時針和分針的長度並沒有變化呀!這說明什麼問題呢?”自然地,將學生引導到一個正確的思維方式,學生將更容易得出正確結果。在這個過程中,老師將學習的角度重點指向了學生,俗語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從“學會”到“會學”就必須在教學中體現這一角度的轉換。在學生順利地闖過了這三關以後,我設計了一個“角樂園”的情境,伴隨着輕鬆的音樂,學生閉上眼睛,老師準備好一個帽子,帽子裏有三角形,長方形、五邊形、圓等各種圖形,老師走到某個學生身後,他將有機會在老師的帽子裏摸一個圖形,只要他摸到的圖形上有角,那個圖形就送給他了。我將再一次讓學生體驗觸摸的感覺,而這次是有選擇性的,因爲一不留神就會摸到圓這樣沒有角的圖形。這樣設計的目的,第一,我想讓學生與數學知識來一次親密接觸,讓學生覺得數學就在自己身邊,是觸手可及的,在心

理上縮短與數學的距離,激發他們學習的濃厚興趣。第二、履行了課一開始自己的諾言,大家闖過三關以後,將有意想不到的結果,老師的諾言,對孩子們來說,是異常重要的,而這些五顏六色的圖形,在孩子們心裏已經是個不錯的獎勵了。短短几分鐘的輕鬆,學生在快樂中學習,有益又有趣。

本課的練習,我設計了三種。第一:在初步認識角之後,隨之出現5個圖形,讓學生判斷該5個圖形是否是角。這個練習我把它叫做“跟隨”練習,即剛學會一個新的概念,認識一個新的圖形之後,緊跟着的一個比較容易的以選擇和判斷爲主的練習。第二:在完成認識角、做角、比較角的大小的所有教學之後,設計了一次練習,我把它叫做“鞏固”練習,讓學生將所學知識做一次運用,難度稍加大,但學生能做出來,並且能找到練習中的規律,能享受到一種成就感。第三:在課的最後,留下課後練習,我把它叫做“開放”練習。題目是這樣的:試着將一張長方形的紙剪去一個角,看看還剩下幾個角。比一比誰的方法多。這個題目不止一個答案,是留給學生課後做的,學生興趣盎然,積極完成。

以上就是就《認識角》這節課進行的教學反思。更多的是想將我們在平時的教學中,在實驗的過程中,總結的一些經驗以及遇到的一些困難和問題與大家一起探討,希望得到更多的指點和幫助,以此來更好的完善我們的教學。

篇9:認識角教學設計

教學內容:

北師大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認識圖形》中的第一課時《認識角》 設計理念:

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新課程要求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認識角”一課意在讓學生主動地參與數學活動,整節課將觀察、操作、演示、討論等方法有機地貫穿於教學各環節中,讓學生通過找一找、摸一摸、玩一玩、比一比、等實踐活動積累數學基本活動經驗、掌握知識、形成技能。 教學目標:

1、經歷從現實中發現角、認識角的過程,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

2、通過找一找、做一做、比一比等活動讓學生直觀地認識角,感受角有大小。

3、結合生活情境,感受生活中處處有角,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繫。 教學重點:

初步地認識角。

教學難點:

探索角的大小與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三角板、活動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師:同學們,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一些圖形朋友,讓我們一起去看看,它們都是誰?(教師出示課件)

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圓

師:如果我們要將這些圖形分成兩類,你會怎樣分呢?

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是一類,圓是一類。

師:說說你的理由,爲什麼這樣分呢?

生: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這三個圖形都有角,圓沒有角。

師: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認識角。(板書課題:認識角)

二、聯繫生活,探索新知

(一)找角——直觀感知角。

師:你身邊的哪些物體上面有角呢?誰願意來說一說。學生自由發表意見說說自己見過的生活中的角

生:數學書上有角,黑板上有角,桌子上有角、三角板的上面有角等。

師:老師這也有幾個物體,請你仔細觀察一下,你能找出它們上面的角嗎? 師:(出示剪刀圖)你在剪刀的什麼地方發現了角?給老師指一指。(課件紅線標示)

師:(出示紅領巾圖)你在紅領巾的什麼地方發現角?(學生上前指一指)(課件紅線標示)

師:(出示鐘面圖)鐘面上的角藏在哪兒?

生:時針和分針組成了一個角。(課件紅線標示)

師:下面,我們把上面的這些角請出來.(課件顯示)

師:哦,原來角就是這個樣子的。

(二)認識角

1.師:仔細觀察,說一說角長什麼樣子?

生:尖尖的。

師:尖尖的地方就是角的頂點。(板書:頂點)

師:除了頂點以外,還有什麼?

師生共同觀察,還有兩條直直的線,叫做角的邊。

師:我們一起來小結一下,角有幾個頂點幾條邊。( 板書: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直的邊。)

2、摸角並感知角.

師:剛纔同學們說三角板上有角。請拿出你們的三角板,找出其中的一個角,用手摸一摸角的頂點,角的兩條邊。(教師注意動作的引導和示範)。和你的同桌說說你的感受器。

學生活動,教師指導。

(三)畫角、介紹角的名稱及讀寫法

師:你能在紙上畫幾個不同的角嗎?

學生活動,教師做好指導。

教師讓學生說說角的畫法,並在黑板上示範畫一個角,並標出它的頂點和邊。 師:下面老師再來畫一個角,看看老師是怎樣畫的。

教師畫角(我們先畫一點,這是它的頂點(點出一點)再從頂點起畫一條很直的線,這是它的邊,再從頂點起往不同方向再畫一條邊。)

師:爲了便於區別很多角,我們還可以給它們取個名字。比如第一個角,我們可以在角的兩邊張口的地方,用一個小“ )”線把兩條邊連起來,然後在它的後面寫上數字1。我們把這個角記作:∠1,讀作:角1。(教師板書)

師:剩下的這個角可以怎樣表示呢?

師:請同學們給自己畫的角起個名字?然後把它記下來,讀一讀。

(四)、練一練(課件)

師:現在我們已經認識了角,能不能和角成爲好朋友,可就要看你接下來的表現了!

(1).辨角。找出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爲什麼?

(2).找出下邊每個圖形中的角。

師:同學們打開課本67面“指一指”中有一組圖形,你能從中找出角並標出來嗎?試試看。

展示學生作業,集體交流。

三、動手操作,比較角的大小

(一)玩一玩,理解角的大小與什麼有關

師:看來你們已經和角交上了朋友,接下來我們來玩遊戲吧!

教師出示活動角

師:這是一個可以活動的角,就藏在你們課桌裏面,請你拿出來,玩一玩。在玩的過程,看看你能發現什麼?

師:你怎樣使得角變大、變小?

生:我把角的兩邊拉開,角就變大,我把角的兩邊合起來,角就變小。 師:角的兩邊拉得越開,我們就說,張口變大,相反,就是張口變小。你能說說什麼樣的角大,什麼樣的角小嗎?

生:角的兩條邊張口越大,角就越大;角的兩條邊張口越小,角就越小.

(二)、比一比

1、探索比角的方法

比一比哪一個角大?(展示兩組角,第一組可直接判斷大小,第二組是無法直接判斷大小的角。)

師:第二組無法直接判斷大小,要怎麼比呢?

學生思考,小組討論。

指名學生上前比,老師指導比的方法:頂點和頂點對齊,一條邊對齊,比另外的一條邊,哪個角的邊在外面,那個角就大。

2、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師:我這兒還有兩個角(張口一樣大,一個邊長,一個邊短),你們觀察一下,哪個角大?

生:邊長的角大。

師:怎樣知道哪個大?

生:兩個重合。

比兩個角。課件演示

師:哪個大?這說明了什麼?

師生共同小結:角的大小隻與張口有關,與邊的長短無關。

四、總結評價 內化延伸

師:學了這麼多與角有關的東西.假如你是一個可愛的角,你能向大家介紹一下你自己嗎?

學生介紹角。

師:介紹得真精彩。這些可愛的角,用處可大呢?

五、聯繫實際,瞭解角的應用

師:生活中角都有哪些應用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課件出示用一用) 結束:同學們,角的用處很大,角的祕密還有很多,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仔細觀察,找到更多的角,發現角更多的祕密.

板書設計:

認識角

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直的邊

記作:∠1

讀作:角1 1

教學反思:

課的引入從學生熟悉的圖形和分類的知識入手,建立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學生能很快將圖形分成兩類,一類有角,一類沒有角,這又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能很快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同時爲後面的探索知識創設了很好的學習氛圍。

基於學生的生活經驗,在生活中學生對角有了初步的瞭解:角是尖尖的。但對角的幾何圖形的認識還是第一次,要將學生的生活經驗提升到數學層面,教學讓學生在剪刀、紅領巾、鐘面等實物上找角,並利用課件抽象出角的形象,在直觀認識的基礎上仔細觀察,抓住角的本質屬性,使學生初步感知角的特點,再通過摸角、畫角等操作活動,使學生積累操作活動經驗,使學生進一步認識角有一個頂點兩條直直的邊的特點。這樣,從生活經驗到數學概念,順利突出本節課重點。

聯繫實際生活,說出角在生活中的重要性,同時也加深了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最後再次將總結放給學生,讓學生進行梳理、內化新知。

教學過程中還有以下不足:

1、讓學生畫出不同的角,學生的思維受先前老師示範性的影響,有的學生畫出的角張口方向都是朝着同一個方向,可以將問題的指向性再明確一些,可以是方向不同或是大小不同的角,發展學生的創新思維。

2、在探索眼睛無法直接判斷大小的角的比較方法時,先讓學生討論後說一說方法,再讓一個學生上臺比給其它學生看,學生操作的全員參與面小,可以讓

同桌合作,用活動角做出一樣大的角,使學生不得不思考怎樣操作才能做一個一樣大的角,從而進一步體驗重合比角大小的方法。

篇10:認識角教學設計

⑺優化判斷:

長邊+短邊>中邊 長邊+中邊>短邊 短邊+中邊>長邊

問題:只要算一次就能判斷出能否圍成三角形,你認爲該選哪個?爲什麼?

結論:短邊之和大於長邊,就能圍成三角形。

【設計意圖】:教材中的結論是“三角形兩條邊長度之和大於第三邊。”學生對於這個概念的理解還是比較困難的。通過上述環節設計,使學生進一步明確:必須是任意兩邊長度之和大於第三邊才能圍成三角形,同時在實際判斷中,只要判斷“短邊之和大於長邊”這一次就行了。這樣,優化了學生的判斷方法,提高了他們的思維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驗證:同學們量一量自己剛纔所畫的三角形的三條邊的長度,再算一算,看看兩條短邊之和是否大於長邊?

四、解決問題,發展新知。

1、下面哪幾組中的三條線段可以圍成一個三角形?爲什麼?

2cm 5cm 6cm

4cm 2cm 2cm

5cm 5cm 5cm

補充問題:用一個算式來表示能還是不能。

想一想:第二個圍成的三角形的形狀有什麼特點?

【設計意圖】:充分挖掘教材資源,提升練習層次,既鞏固了新知,又拓展了學生的思維。

2、課本“想想做做第3題”。

要求學生解釋理由。

3、玩一玩:用三根小棒圍成一個三角形,其中兩根小棒長度分別是10釐米和6釐米,那麼第三根小棒的長度是多少?你認爲第三根小棒可以有多少種情況?

學生小組合作探究。

結論:第三根小棒的長度在4釐米與16釐米之間,如果不確定是整釐米數的話,它有無數種可能。

【設計意圖】:這是一道開放題,既複習了今天所學內容,又爲學生,尤其是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提供了一個自己探究的空間,使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能力得到提升。

五、課內總結,內化新知。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知道了哪些知識?

你是通過哪些方法獲得這些知識的?

篇11:認識角教學設計

教材簡析:

認識角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蘇教版國小數學二年級(下冊)第七單元第一課時的教學內容。這部分內容主要是讓學生初步認識角的含義,體會角的基本特徵,並感知角的大小。共安排了兩個例題:第一道例題是在觀察實物的基礎上抽象出角的圖形,認識角的形狀,教學角的各部分名稱。隨後的試一試讓學生在操作過程中進一步體會角的基本特徵。第二道例題是觀察鐘面上的時針和分針轉動所形成的角,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通過觀察直接判斷角的大小。接下來的試一試讓學生通過做活動角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的含義。想想做做安排了四道題,大體分兩部分。第一部分爲第1、2題,意在進一步幫助學生建立角的正確表象。第二部分爲第3、4題,意在幫助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張開的程度有關,並提高對角的大小的直觀判斷能力。

它是在學生已經直觀認識長方形、正方形、圓、三角形、平行四邊形,以及一些常見多邊形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通過這部分內容的學習,可以爲學生在第二學段繼續認識角、角的度量、角的分類等知識作好鋪墊;同時也可以爲學生繼續學習長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平面圖形積累感性經驗。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初步認識角,形成角的正確表象,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會初步比較角的大小、

3、學會用尺子畫角、

4、通過教學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5、通過小組活動,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和集體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

幫助學生形成角的正確表象,初步建立角的概念、

教學難點:

引導學生從實物角逐步抽象出幾何角,並理解角的大小與邊的長短無關。

教學準備:

三角板、硬紙條、圖釘、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視頻導入

1、師問:平常大家喜不喜歡看動畫片?今天上課之前,老師就先請大家看一個動畫片(課件播放幾何王國動畫片)

2、師:動畫片看完了,現在老師想考考大家,這些圖形分別叫什麼?這幾個圖形中有一個新朋友角,它也是幾何圖形的一種、那到底什麼是角呢?爲了弄清這個問題,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角的初步認識(板書課題)、

3、在學習這節課之前們先來明確本節課的目標,請大家一起來讀學法指導。

二、小組探究合作

請大家以學法指導爲方向,以你們的提前預習爲基礎。三人爲一組,在小組長的組織下合作完成你們手中的小組探究合作卡。

三、小組交流展示

展1:

探究一:認一認角各部分的名稱。

展2:

探究二:畫一畫角。

展3:

探究三:找一找教室中你看到的各種角。

展4:

探究四:判一判角。

展5:

探究五:數一數每個圖形有幾個角。

展6:

探究六:比一比角的大小。

展7:

探究七:想一想紅角的藍角相等嗎?

四、談談收穫

1、每一組的展示都很精彩,相信大家的收穫也不少,接下來誰來談一談本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根據大家的收穫,在幾何王國中還有這樣一首兒歌,請你們看一看。

教學反思:

讓學生在動手操作中感悟知識,體驗知識是本節課的最大特點。在教學設計上,我做到了聯繫學生的生活實際,力求體現“以學生髮展爲本”的教學理念,在教師恰到好處地引導下,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形成,發展的全過程。

1、教學內容的設計上做到了內容多但有結構、有層次。

本節課的教學容量相對來說較大。要教會學生指角、認角、找角、比較角、分辯角等許多知識。但我力求做到多而不亂,並儘量給學生創造一個輕鬆愉快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

2、教學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整個教學過程力求在教師的組織和引導下,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他們留下足夠的思維空間和活動餘地,讓他們有充分展示自己的機會。課程改革的新理念,強調學生的自主學習,於是,我在課堂中始終貫穿認一認,找一找,畫一畫等活動,引導學生觀察、操作、探索,成爲學習的主人,加強學生動手操作以及培養初步實踐能力的培養。把能力培養納入課堂中。

3、在練習的設計上注重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拓展。

首先,練習的設計能緊緊圍繞教學的重,難點。其次,注重了趣味性和探索性。也通過課件直觀演示,增強形象感,直觀感。這些都是爲了進一步解決本課的重、難點。

當然,任何課堂總有不盡人意的地方。 比如對學生整體照顧的不夠,尤其是在學生展示環節。當學生在個別問題的回答上語言表述還不完整不精確時,老師沒有及時指出和糾正。在練習的反饋上也不是很透徹和全面。另外教師的語言也有不恰當之處。教師在在課堂教學中的靈活性還有所欠缺,駕馭課堂的能力和教學機智還有待提高。這些都有待於今後的不斷積累和探索,相信自己一定會有所提高。

標籤:彙總 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