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蜀相 教學設計(整理6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6篇《蜀相 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蜀相 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蜀相 教學設計(整理6篇)

篇1:蜀相教學設計

蜀相教學設計

《蜀相》教學設計

作者:祝宇 李朝霞(《現代語文(教學研究)2011年6期)

一、學情分析和教學設想

古詩鑑賞是大學聯考的一個重要考點,也是一個難點。在平時的教學中,語文教師經常面臨着這樣的困惑:在鑑賞古詩時,學生對課文把握透徹,領悟深刻;但是,單獨做題時,卻一籌莫展,無從下手。怎樣把課內知識與課外知識聯繫起來,如何指導學生運用課堂上掌握的方法去解決課外的問題,從而培養學生融會貫通、舉一反三的能力,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本課便是筆者在這方面進行的一些探索和嘗試。

教授《蜀相》這首詩時,筆者的設想是讓學生通過本詩的學習,掌握單元要求“知人論世”的賞析方法。爲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設計時,採用“提問法”來授課。爲此,設計了讀、問、背、練這幾個環節,力圖讓學生通過掌握作者和主人公的身世和所處的時代背景,迅速進入詩歌中去,並能從詩歌中讀出個人的體會。

二、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瞭解杜甫的生平,背誦全詩。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作品創作的背景,體悟詩人的思想感情。

2.品味關鍵詞語,進而把握詩句意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杜甫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三、教學重點

1.詩中有關諸葛亮的典故;

2.詩歌頷聯所表現的意境,“空”、“自”兩字的作用。

四、教學難點

品味詩歌語言,體悟作者感情。

五、教學方法

朗讀法,討論法,探究法。

六、教學時間

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導入新課

今天,讓我們共同走近杜甫。

韓愈在《調張籍》中說,李杜文章在,光焰萬丈長。

杜甫,我國古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他有着積極的入世思想: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他有着心念蒼生的博大胸懷: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他堅持着這樣的生活信念: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

但是,杜甫的生活並不如意,他一生顛沛流離。在他人生的最後時期――“安史之亂”後的第五年――公元759年,詩人來到成都,開始了他“飄泊西南天地間”的生活。

今天,我們就來學習詩人飄泊成都期間所寫的作品――《蜀相》。

(二)緊扣文本,知人論世

1.詩歌的題目是“蜀相”,所指的`是三國時期劉備蜀漢政權的丞相――諸葛亮。元代方回《瀛奎律髓》中說:“子美(杜甫字)流落劍南,拳拳於武侯不忘。”那麼,本首詩的哪個句詩,具體描述了諸葛亮的事蹟?

明確: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

2.在這幾個詩句中,杜甫提及了哪些史實?它可以讓我們想起諸葛亮的哪些際遇?

明確:

“三顧頻繁”、“兩朝開濟”、“出師未捷”這三個“史實”。

詩句 史實 際遇

三顧頻煩天下計 三顧茅廬

定計天下 得到用武地

兩朝開濟老臣心 開創蜀漢

濟助後主 施展個人才華

出師未捷身先死 出師未捷

身死前線 壯志未酬

4.“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這兩句詩,包含了作者杜甫怎樣的思想情感?

明確:

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小結1:

諸葛亮幫助劉備開創蜀漢事業,又輔佐劉禪支撐艱難局面,建立了豐功偉業,是個德才兼備的人物。諸葛亮死後,被封爲武侯。後人建有武侯祠,用來紀念這位忠心耿耿的曠世英才。

5.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最終卻英年早逝,齎志而歿。這,就不能不使人爲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長”字,能否改爲“常”字?

明確:

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長:永遠,永恆;毫無例外。常:常常,經常;偶有例外。

6.作者說,“長使英雄淚滿襟”。這裏的“英雄”,指的是什麼樣的人?那些“淚滿襟”的“英雄”羣體之中,是否也應該包括作者本人?

明確:

英雄,指那些壯志未酬而含恨終身的人們。當然也包括作者本人。作者從小志存高遠,卻一生坎坷,鬱郁不得志。

7.既然“英雄”之中,包括杜甫自己,我們就來看看,杜甫爲何會爲諸葛亮而淚滿衣襟。請完成以下表格,比較杜甫和諸葛亮在某些方面的異同。

諸葛亮 杜甫

個人抱負 北定中原,

興復漢室 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

生平經歷 三顧茅廬

白帝城託孤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遭遇原因 得逢明主 懷才不遇

命運 出師未捷

身先死 壯志未酬身已老

小結2:

諸葛亮的抱負,是“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兇,興復漢室,還於舊都。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杜甫的志向,是“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由此可見,天下英雄,往往以天下爲己任,抱負相同,使命類似!也正因此,纔有這樣的說法:“惺惺惜惺惺,英雄惜英雄。”

8.對諸葛亮“出師未捷身先死”,爲何“英雄”們尤其感到痛心?

提示:歷史上“壯志未酬”的“英雄”,還有哪些?請以我們熟悉的詩人和詞人爲例,說說其事蹟和相關的詩句。

明確:

雖九死其猶未悔。

(戰國・屈原《離騷》)

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涕下!

(唐・陳子昂《登幽州臺歌》)

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

(北宋・蘇軾《念奴嬌・赤壁懷古》)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南宋・陸游《書憤》)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南宋・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南宋・辛棄疾《破陣子》)

小結3:

世俗往往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爲王,敗者爲寇。”然而,英雄的成功,既離不開個人的主觀努力,更不可逾越客觀環境和條件。這是功利、淺薄的世俗,所不明白的地方。“未捷先死”之身,和諸葛亮的“定計天下”的雄才,所構成的,是一種無法超越的客觀矛盾。這種矛盾,是宇宙的久遠和人生的短暫之間的矛盾。這是人生諸種矛盾之中最無法逾越的一種。諸葛亮得逢明主,擁有用武之地,尚且齎志而歿。這更令那些生不逢時、懷才不遇的“英雄”,斷腸慟哭!

後世的英雄,與其說,在爲諸葛亮的結局和歸宿而流淚,不如說,也是在爲自己的命運和遭遇,而流淚!

(三)賞析景物,品味詞句

教師過渡語:

這樣看來,詩歌好像只要後面的四句,就已經說夠了意思。那麼,作者爲何還要寫前面四句呢?讓我們再來學習詩歌的首聯和頷聯(齊讀前四句)。

9.前四句,緊緊扣住了哪一個字來寫景?這一個字,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

“尋”:特意去找,急切去找。

“尋”字,體現了作者的一種情感――崇敬、仰慕。

祠堂周圍都是高大茂盛的柏樹,渲染了什麼氛圍?

明確:莊嚴肅穆

小結:松柏有萬古長青之意,暗指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常在。

10.作者在丞相的祠堂,到底“尋”到了什麼景?

明確: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11.這兩句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

試將這兩句詩改動一下,大家對比分析,看原詩句用詞之妙處: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明確:

改動之後,境界全變。

改動後的詩句,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這,顯然不符合作者景仰蜀相諸葛亮的心境和原意。

而在原詩句中,我們似乎可以看到這樣的景象:滿院的碧草,映襯着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這本是賞心悅目的無限春色,卻空空蕩蕩,無人欣賞。因爲“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碧草萋萋,無人欣賞;黃鸝婉啼,無人傾聽。因爲,人們(也包括作者杜甫自己),景仰蜀相諸葛亮,其他一切,都已棄置一旁,無心問津。襯托手法,樂景襯哀情,十分巧妙。

因此,原句用詞,情感極其莊重,手法極其高明。

(四)走近詩人,探究題旨

12.杜甫在《諸葛廟》一詩中這樣說:“久遊巴子國,屢入武侯祠。”很顯然“丞相祠堂”,是用不着反覆尋找的。那麼,作者“屢入”武侯祠,到底是要“尋”什麼?

明確:

當時的唐王朝,正處於風雨飄搖之中。藩鎮割據,山河破碎;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心繫國家的詩人杜甫,是多麼渴望能有一

篇2:《蜀相》教學設計

高二語文組   劉豔霞

【設計理念】

課標對高中階段就選修教材詩歌方面的學習要求如下:培養鑑賞詩歌作品的濃厚興趣,豐富自己的情感世界,養成健康高尚的審美情趣,提高文學修養。閱讀古今中外優秀的詩歌作品,理解作品的思想內涵,探索作品的豐富意蘊,領悟作品的藝術魅力。用歷史眼光和現代觀念審視古代詩文的思想內容,並給予恰當的評價。背誦一定數量的古代詩文名篇。學習古代詩詞格律基礎知識,豐富傳統文化積累。學習鑑賞詩歌的基本方法,初步把握中外詩歌的藝術特性,注意從不同角度和層面發現作品意蘊,不斷獲得新的閱讀體驗。並嘗試詩歌創作。

新課程標準要求教育者不僅需要關注學生在知識與技能層面的掌握,更要求我們在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方面對學生加強關注,所以本人將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挖掘,對學生進行滲透教育。

我校近來推行的三一六課堂教學模式是對課改的最好踐行,三一六模式即三要素、一不準、六環節。首先,充分重視學生在課堂上的主動參與,積極思考,發揮學習的自主能動性,教師從講授者轉變爲引導者,就像蘇格拉底的“產婆術”,在課堂上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思考,教師引導和幫助學生學習,從而徹底杜絕教師在課堂上的滿堂灌現象;根據知識建構的金字塔結構,學生合作討論,講給他人聽是保持效率最高的學習方式,因此應該在課堂上給予學生更多合作學習和展示的機會;最後,通過當堂檢測確保學生達成學習目標。

【教材分析】

《蜀相》是人教版高中語文選修教材《中國古代詩歌散文欣賞》“以意逆志,知人論世”自主賞析模塊的第三首詩歌。本單元爲古代詩歌鑑賞單元,單元教學目標爲掌握詩歌鑑賞的重要方法--“以意逆志,知人論世”。以意逆志即在解說詩歌的時候,要正確理解詞義、字義,結合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裏地理解詩歌的主旨(解讀文辭,揣摩情意; 融入體驗,體會情趣; 超越原意,推陳出新。)知人論世即結合作家思想和時代背景理解作品。

《蜀相》是杜甫的名篇,是一首七言律詩。杜甫被譽爲“詩聖”,他爲我們留下大量詩篇。《蜀相》是唐代詩人杜甫定居成都草堂後,翌年遊覽武侯祠時創作的一首詠史懷古詩。此詩借遊覽古蹟,表達了詩人對蜀漢丞相諸葛亮雄才大略、輔佐兩朝、忠心報國的稱頌以及對他出師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詩中既有尊蜀正統的觀念,又有才困時艱的感慨,字裏行間寄寓感物思人的情懷。這樣的名家名篇是進行“以意逆志,知人論世 ”詩歌鑑賞指導的最好教材。本課的學習,將爲學生學習本單元“推薦作品”打下良好的基礎。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授課對象是高二年級的學生。學生對杜甫其人及其詩歌風格已經有所瞭解,因此學生對杜甫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以及杜甫憂國憂民的情懷並不陌生。根據課堂“三講”和“三不原則”:學生會的沒必要講。高二的學生與高一學生相比,分析能力、理解能力和概括能力都有提高,且對知識的求知慾望也非常強,那麼再次學習杜甫的經典詩歌就不能簡單的停留在“詩歌表達了什麼”這一層面上,而應積極探討“詩歌通過什麼表情達意”,在課堂上要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能力和課堂主體地位。此外,高二六班部分學生學習能力相對較弱,所以不僅要注意學生成長的大方向,還要留意個別理解能力相對較弱的學生,儘量做到因材施教,以學定教,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老師的輔助作用。

【教學目標】

1. 知識與技能

自主學習,瞭解杜甫其人及其詩歌創作風格。

2. 過程與方法

合作探究,分析詩歌意象,體會作者情感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3.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知人論世,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

【教學重點】

學習用“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方法鑑賞詩歌

【教學難點】

理解“尋”、“自”和“空”在詩中的情感

【教學方法】

1.教法:本着新課標的精神和詩歌教學的特點,結合我所教班級學生的具體學情。主要採用啓發式、探討法、導學法、朗讀法和教授法。其中以朗誦法、探討法爲主,啓發式、導學法和講授法爲輔,結合導學案以及多媒體輔助教學。

2.學法:自主學習法、自主探究法、合作學習法。

【教學環節】

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 以杜甫和諸葛亮的畫像導入:一位是一代賢相,他用至誠開創了蜀漢三分天下的輝煌;一個是大唐詩人,他用帶血的喉嚨嘶啞地吼出了盛唐氣象破滅的哀傷,忠心也好,至誠也罷。都抵不過人生長恨水長東,南陽臥龍終成夢,少陵野老淚滿襟。當這兩位聖賢相識時,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 認真聆聽,走入文本 引起學生興趣,迅速進入課堂狀態,爲新課做好準備,學生初步感知杜甫對武侯的崇敬之情。

以詩話的語言營造課堂文學的氛圍。

集體朗讀1

讀百遍,其義自見。對於詩文的學習尤其是這樣,讓我們一起把詩歌齊讀一遍。

學生齊讀詩歌

初次誦讀詩歌,正音正字,初步把握情感。

學生示範誦讀 請一個學生評價集體朗讀,並示範誦讀。

學生評價,並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誦讀一次。

學生評價,使得評價機制多元化。同時讓學生懂得如何用欣賞的眼光去尋找他人的長處與優點,並用恰當而巧妙的語言讓他人愉快地接受自己的建議。

思 1.如果讓你把詩歌的情感用一個字概括,你會用哪個字?用原文回答。

學生自學課文,思考問題 培養學生通過關鍵字詞體會詩歌情感的能力,通過討論前的自學,爲小組討論奠定基礎。

集體誦讀2 如果詩歌情感基調是哀傷的,那麼誦讀的語調應該是低沉的,語速應該是緩慢的,讓我們用緩慢的語速、低沉的語調再一次感受詩歌的情感。 學生在之前誦讀和分析詩歌情感基調的基礎上,再一次誦讀詩歌。 進一步通過誦讀感悟詩歌感傷之情。

議 詩歌通過一個“尋”表達了杜甫拜謁諸葛武侯的迫切心情,請問在《蜀相》中,杜甫分別找尋到了什麼?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結合導學案在小組之內討論

自主學習,重在主動性,是一種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的渴望獲得知識的個性心理特點,學生可以產生積極的認知傾向和情緒狀態。這時對學生而言,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而是一種愉快的享受和體驗。

通過對祠堂外部氛圍的營造、內部景象的描寫和對諸葛亮功績的追述,表達了杜甫對諸葛亮的崇敬傾慕之情和自身懷才不遇、壯志難酬的悲憤。學生在自學中進一步瞭解作者蘊藏在字詞中的情感。

展 經過合作探究,學生展示作者尋到了什麼,分別表達了什麼情感,其中着重體會“柏森森”、“自”和“空”表達的情感,以及頸聯以樂景寫哀情的表達方式。 學生展示小組討論成果,並補充表達自己對詩歌情感的體會。

當學生可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時,才說明自己真正理解到位了。重視知識的形成過程,學生接受知識的思維方式是判斷其對知識是否真正掌握的重要尺度。

在詩歌學習中,應有文本意識,緊扣字詞體會情感,從而做到讀者、文本和作者的多重對話。

集體誦讀3 在充分體會情感的基礎上,再一次誦讀,感受作者的悲情。  學生集體誦讀。 在誦讀中達到和作者心靈溝通的目的。

思2 詩的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英雄流淚,請問這裏的英雄指的是誰? 根據出句可明確是諸葛亮,根據前文的分析也可知是杜甫本人。 詩人寫古人古事,常常會將自己與古人相對照,從而生髮感慨。

議2 和同桌互相說一說,杜甫詩一個什麼樣的詩人,並說說原因

知人論世 瞭解作家的思想、生平和創作風格,有助於對其作品內容的理解和把握。

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思想,有助於培養學生提煉歸納信息的能力。

誦讀4 總結課堂,結尾誦讀 有感情的在誦讀中結束課堂。

在已學習的基礎上再次以誦讀感知懷才不遇之士的悲情。

評 根據學生展示的成果,教師以幹練簡潔、一針見血、有推進型的語言進行評價;或者採用生生互相評價的方式對展示的討論成果予以評價。 學生展示討論成果,認真聆聽他人的回答,並思考提出問題。 合理科學的評價機制的運用可以促進學生深入問題的思考,對他人的評價實際是對問題的二次思考,不僅有利於建立競爭模式,也可以推動思維的深化,避免自學流於形式化。

檢 學生5分鐘時間完成課堂練習,夯實基礎、加深理解。

對所學知識是否掌握的檢測,有利於鞏固課堂所學。

佈置作業 記錄作業 通過作業鞏固知識。

【板書設計】

蜀相

杜甫

劉豔霞

[《蜀相》教學設計]

篇3:《蜀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學習《登高》瞭解詠懷詩情景交融的特點。

◆學習《蜀相》瞭解詠史詩借古傷今的特點。

能力目標

◆通過參照對比,學會鑑賞作品,進而體會杜甫沉鬱頓挫的詩歌風格

◆把握重點詞語,分析景物意象,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深層意蘊。

情意目標

◆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操和對理想境界追求的精神。

教學設想

1.通過比較、涵詠,賞讀結合,揣摩詩歌的豐富意蘊,體會詩人的風格特徵。

2.點撥、討論、講析相互結合,積極調動學生參與意識。

3.擬採用屏幕投影的方式,準備與詩歌內容相近的風景圖片及相關的詩詞、資料,達到形象、直觀的效果,並擴大課堂的容量。

4.教學用時:一課時。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引導學生學會涵詠鑑賞詩歌,提高審美能力和審美品位。

2.難點:理解杜甫,真正領會詩人博大的胸襟、體會出詩中鬱勃的情勢。

教學過程設計

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誦讀感知

覓得詩趣

【投影】課前投影杜甫肖像,配樂。

【提問】知道他是誰?熟悉他的詩嗎?請幾位同學讀一句你最喜愛的杜甫寫的詩。

【講述】這是一位距今一千二百多年前的詩人,一位用他的詩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心靈的詩中聖哲。他是仁愛傳統精神的集大成者,他是輝煌唐詩隊伍的領軍人物,他是目光敏銳燭照黑暗的孤獨的歌手,他是上下求索壯志難酬的執著的鬥士。

今天我們通過他的兩首詩作《登高》和《蜀相》,一起走近杜甫,去領略一位偉大詩人的人格魅力,去體會一位天才詩人的藝術天賦。

【板書】蜀相登高

【投影】簡介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稱少陵野老,京兆杜陵人,唐代大詩人。他創作的許多詩歌,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而稱爲“詩史”。著有《杜工部集》。

盡得古今之體勢,而兼人人之所獨專矣

——[唐]元稹

窮高妙之格,極豪逸之氣,包沖淡之趣,兼俊潔之姿,備藻麗之態,而諸家之所不及。

——[宋]秦觀

世上創痍,詩中聖哲;

民間疾苦,筆底波瀾。

——郭沫若

下面請大家一起誦讀兩首詩,要求:先讀《蜀相》,後讀《登高》。

教師做朗讀指導。指名讀,範讀。

若干學生逐一背誦一句自己喜愛的杜甫的詩,要求不能重複。

誦讀一

學生按要求誦讀兩首詩。通過誦讀,熟悉作品,從不同角度體會詩中的意境。

利用媒體營造氛圍,通過對熟悉的杜甫詩作的背誦,意在喚起學生的回憶,引逗起學生欣賞的興趣。

誦讀是欣賞詩歌的出發點,引導、啓發學生多讀,讀懂內容,讀出感情,讀出形象。

蜀相

登高

創作時間

760年

767年

季節

春天

秋天

抒情特點

借古人抒懷抱

(詠史詩)

借登臺遣鬱悶

(詠懷詩)

情景關係

樂景寫哀

景中含情

感情基調

感傷、嘆惋

孤愁、悲苦

參照比較

探得詩心

1、感性的比較

【討論】讀了兩首詩以後你更喜歡哪一首?說說理由。

2、理性的比較

【投影】兩首詩對比表格

【討論】

1、說出兩首作品寫作的時間和作品反映的季節。

2、研討兩首詩不同的抒情方式。

明確:詠懷多因景生情、撫跡寄慨,所抒多爲今昔感衰、人事滄桑之感;詠史多因聲興感、撫事寄慨,所寓多爲對歷史人物的見解態度或歷史鑑戒。

3、指出寫景句,討論詩句中情與景的關係。

體會“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飛鳥”,各給人的感覺:淒涼蕭條。

抓住“自”和“空”,體會於春色好音中隱含的寂寞蒼涼之情。

4、比較兩首詩不同的感情基調。

明確:感傷嘆惋/孤愁悲苦

指名回答。實話實說。

學生相互討論,

師生共同討論,填寫表格。

誦讀二

學生反覆推敲兩首詩中的寫景句子:

《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體會句句寫景,卻字字含情的特色。

通過不同層次的比較,不斷提升學生理解詩歌的能力。

景與情是抒情詩的關鍵,對此作重點突破,處理好點面關係。

涵詠字句

品出詩味

在領會了兩首詩的感情基調後,以這樣的感情進行集體誦讀。

【討論】

1、文有文眼,詩有詩眼,你認爲選擇哪兩個詞,最能體現詩意?

尋:事實上,詩人難覓真正的蜀相,詩中的“自”“空”和末一句可以說明;

悲:宋人羅大經說:“萬里,地之遠也;秋,時之慘悽也;作客,羈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齒也;多病,衰疾也;臺,高迥處也;獨登臺,無親朋也。十四字之間含八意,而對偶又精確。”(《鶴林玉露》)

2、結合杜甫生平,理解尋與悲的關係。

【板書】

《蜀相》《登高》

沉鬱頓挫

尋悲

因“尋”生悲,悲由“尋”來

【總結】

從兩首詩看杜甫的人生悲劇,理解杜甫詩歌的風格——沉鬱頓挫。沉鬱,是感情的悲慨壯大深厚;頓挫,是感情表達的波浪起伏、反覆低迴。

誦讀三

學生回答,抓住關鍵詞語“尋”、“悲”,作適當討論。

選擇一個字來理解全詩,一方面是爲了讓分析能落到實處,避免架空。另一方面旨在傳達出古典詩歌凝練傳神的特點。引導學生學會涵詠字句,從小處着眼,以小見大。

遷移訓練

總結評價

1、遷移訓練:擬寫對聯。

教師出上聯:尋蜀相英雄無覓幾多愁

集體誦讀兩首詩

2、佈置作業

【投影】杜甫肖像

【總結】請大家再注目這位偉大的詩人,他有熱烈的感情,但不是屈原式的殉情主義者;他有自己的理想,但又不是李白式的幻想主義者。因此他無論遭受多大的困難,承受多大的委屈,他都能夠堅韌自持,而不會步屈子後塵,痛苦絕望,投江自殺;也不像李白一樣,騰雲駕霧,飄飄欲仙。詩人是這樣走完他生命的最後一刻……

【錄相】

在一段杜甫生平紀錄片中結束。

學生相互討論,嘗試擬寫,然後請一二名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板書。

參考:登高臺孤客空嘆萬里悲

誦讀四

【作業】

請將兩首詩中寫景的兩聯(《蜀相》:“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登高》:“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分別改寫爲400字左右的寫景散文。

聯語是提煉思想,概括內容十分有效的語言訓練形式。有些遷移訓練可以放在課外。

再次回溯杜甫生平,對他作多層次的比較以加深學生的印象。

板書設計

《蜀相》《登高》

沉鬱頓挫

尋悲

誦讀感知,覓得詩趣

參照比較,探得詩心

涵詠字句,品出詩味

篇4:《蜀相》教學設計

一、激趣導入:

人物競猜(教師讀,學生猜)

他是歷史名人。

他是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

他是琅邪郡陽都縣(今山東沂南縣)人。

他被封爲武鄉侯,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與當地少數民族的關係,促進了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

唐代在中國歷史上首次出現了武廟,把他和春秋時代吳國的孫武並列。以後在歷代武廟中他的地位都很高,常常和管仲、樂毅並列。

他對維護歷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都江堰有突出貢獻。他在中國歷史上首次設立堰官,他當年立下的維護法規,直到今天仍被原樣執行。

他曾經輔佐兩代蜀國君主。劉備三顧茅廬,向他問計,他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聯吳抗曹的道路。從此,劉備的事業纔出現了轉機。

他的《出師表》成爲千百年來膾炙人口、有口皆碑的名篇範作。

他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他就是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功勳卓著,但也不無遺憾。作爲政治家,他沒有完成統一天下的大業;作爲軍事家,他五次北伐無功而返。但是由於他對統治者的忠誠,和對百姓的關愛,諸葛亮受到了歷朝歷代上自官方、下到民間的廣泛推崇,被視爲道德的典範、政治家的楷模、智慧的化身。諸葛亮去世後,蜀國朝廷封他爲忠武侯,這就是後人稱諸葛亮爲“武侯”的來歷。在中國,由官方批准修建的紀念性建築中,除了紀念孔子的文廟之外,最多的就是關帝廟,其次就是武侯祠。據說在明清時期,各地的武侯祠達一百多座。現存的有成都武侯祠、勉縣武侯祠外,還有南陽武侯祠、白帝城武侯祠、雲南保山武侯祠和祁山武侯祠等。其中最出名當屬成都武侯祠。因爲唐代大詩人杜甫曾遊覽過這裏,並留下了一首千古傳誦的詩篇——《蜀相》。

二、作者介紹:

杜甫是我國文學史上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如果說李白的一生充滿着浪漫的生活色彩,那麼杜甫的一生則備嘗了人生坎坷的艱辛。公元746年,杜甫懷着“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政治抱負,到京城長安應進士考試,沒有考中,困守長安少陵之西十年之久,自號“少陵野老”(也稱杜少陵)。這一時期,他生活困頓,常挨餓受凍,過着屈辱的生活。公元755年,安史之亂爆發,杜甫曾被叛軍扣押在營中。不久逃脫,投奔新帝,被唐肅宗任命爲左拾遺。759年冬關中大旱,爲了逃荒,他辭去官職,伴着家小輾轉秦州、同谷(今甘肅一帶),最後到了四川成都。在國家政局動盪中,杜甫的命運也激烈動盪着。這一時期他寫下了許多反映戰亂年代人民苦痛生活的詩作。760年暮春,杜甫在友人幫助下,在成都浣花溪畔蓋了一座簡陋的茅屋(史稱“成都草堂”)定居,過了一段比較安定的生活,但仍很貧困。764年,杜甫幼時好友嚴武再鎮蜀州,表薦杜甫爲節度參謀,工部員外郎(後人因稱“杜工部”)。後來嚴武死了,四川內亂,杜甫又伴同家族,離開四川,乘舟沿江東下,轉徙於湘鄂之間。770年冬,死在由長沙到岳陽的一條破船上,結束了他漫長的漂泊生涯。“戰血流依舊,軍聲動至今”,這是詩人對祖國和人民最後的懷念。據說他是食牛肉過多而死的,這和李白追求水中月亮而死的傳說相比,確實慘得多了。杜甫創作的詩很多,流傳下來有一千四百多首。他的作品猶如安史之亂前後唐代社會的一面鏡子,被公認爲“詩史”,明清文人推崇他爲“詩聖”。

他來到武侯祠,會有什麼樣的感觸呢?我們具體看一下作品。(唐山市開灤第二中學張金波)

三、教師範讀。

四、具體分析詩句的感情,根據感情深入把握詩歌的誦讀。

我們把詩的題目擴展一下。蜀相蜀國的丞相,這個人當然就是諸葛亮。

詩題作《蜀相》而不說“武侯祠”可知杜甫意在人而不在祠。情感是解讀詩歌的鑰匙,顯然作者把情感就寄託在諸葛亮的身上了。

(一)分析頸聯、尾聯,具體把握感情和誦讀。

1、詩歌中最能表現出詩人感情的是哪些詩句?是前半首還是後半首?

明確: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2、杜甫正處於人生的落魄的階段,他想到諸葛亮,會想到諸葛亮的哪些方面呢?當然是他的一生的功業。

杜甫如何概括?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3、這兩句詩中寫了諸葛亮的哪些事?

明確:三顧茅廬,定天下計,東和孫權,北拒曹操,西取四川,開創蜀漢,濟助後主,平定叛亂,六出祈山,九伐中原,出師未捷,身死五丈原。

4、該怎樣來理解兩句詩中包含的思想情感呢?(詩句表達出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

明確:稱頌,崇敬,仰慕的思想感情。

點撥:“天下計”寫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兩朝開濟”寫出了諸葛亮的宏偉業績,“老臣心”寫出了諸葛亮的忠心報國。)

(或者點撥:根據這些內容,你們可以怎樣來形容諸葛亮?在諸葛亮前面加一些形容詞該怎麼加?該加褒義詞還是貶義詞?如:雄才大略、謀略過人、業績宏偉、忠心報國、忠心耿耿等。)

5、諸葛亮雖然雄才大略,功業昭著,最終卻沒有完成自己的事業,這就不能不使人爲之嘆惋了。至此詩人水到渠成的寫下了下面的千古名句:“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中的思想情感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深沉、嘆惋、感傷的思想感情。

點撥:這句詩描述了諸葛亮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精神。這是他一生中最爲感人之處。正是因爲“出師未捷身先死”,才令人扼腕嘆息,才“長使英雄淚滿襟”。

6、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麼朗讀呢?

明確:“天下計”、“老臣心”“身先死”“淚滿襟”該讀重。“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要讀得放一點,帶讚頌的語氣。“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中前句要讀得稍快,帶惋惜的語氣,“死”字要讀得沉痛;後句要讀出感傷的語氣,尤其是“淚滿襟”三字要一字一頓,有泣而涕下的感覺。

7、個別讀,集體讀,聽錄音讀,再讀。

(二)、分析首聯、頸聯,體會情景交融的手法,把握誦讀。

1、這裏的“英雄”是指怎樣的英雄?是成功的英雄還是失敗的英雄,是指成就了事業的英雄還是指壯志未酬的英雄?

明確: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四十多年後,中唐時革新派首領王叔文在“永貞革新”失敗時就曾吟誦這兩句詩抒懷;幾百年後,南宋抗金名將宗澤,因國事憂憤成疾,臨終時也是吟誦這兩句詩,三呼“渡河”而逝。這些都說明了杜甫這首詩的成功,顯示了杜詩的魅力。)

2、這裏的英雄有沒有包括老杜自己呢?

明確:有,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杜甫是想做宰相的,本懷着“致君堯舜上,更使風俗淳”(讓帝王成爲像堯舜一樣聖明的君主)的政治抱負,卻始終沒有機會。遠大的理想和根深蒂固的價值取向就都無可奈何的失落了。老杜在政治上始終一事無成,但,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憂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苦痛的。這苦痛是老杜心頭永遠的傷口。爲此,我們可以說,“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寄託了自己“致君堯舜上”的理想難得實現的悲哀,是老杜用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那麼,老杜這兩句詩中所表達的感情是由來已久的還是來遊諸葛武候祠後纔有的?

3、這種由來已久的感情在前兩句詩中有沒有表現出來?如果有,從哪裏可以看出來?

老師點撥、明確:

“丞相”:(能否改爲“蜀相”?爲什麼?)“丞相”更能體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尋”:特意去找,“尋訪”武侯祠,也表現出詩人對諸葛亮的崇敬、仰慕之情。

“柏森森”:令人聯想到《詩經》中的《召南甘棠》,暗示出蜀人對丞相的敬愛;同時還可以理解爲以“柏”襯托蜀相諸葛亮的形象,表達出詩人對蜀相的崇敬之情。

“自”“空”:該怎麼理解?

4、揣摩語言,分析“自”“空”

①、比較理解: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

用“盡”和“皆”寫出的是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顯露的是欣喜愉悅的情感。

②、滿院的碧草映襯着臺階,黃鸝在濃陰密葉中發出婉轉的鳴叫,卻空蕩蕩無人欣賞。春色無限,本是賞心悅目的之景,“自”“空”二字卻使詩意逆轉,“階前的草一到春天便是一片碧綠,年年如此,可它爲誰而綠?隔葉的黃鵬叫得那麼動聽,可有誰聽呢?”春色雖然無限與詩人無關,“熱鬧是它們的,我什麼也沒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由此很自然地使人感受到詩人內心的寂寞和感傷。雖是寫景,字裏行間卻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這就叫情景交融。

③、“自”“空”二字的作用:杜甫用“空”“自”等詞的妙處在於溝通了情與景之景的聯繫,以“自”烘托了人的心情,正所謂是“景語皆情語”。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這裏“自”“空”兩字也有此等功用。

④、想象體會意境:這是一幅帶着濃濃的寂寞和悲涼的春色圖。正所謂是見滿院萋萋碧草,卻覺寂寞之心難言;聞數聲嚦嚦黃鸝,倍感荒涼之境無限。

5、誦讀指導:這兩句詩該怎麼讀?

明確:“丞相”要讀出親近的味道,“尋”讀升調,讀出仰慕之情。“柏森森”要讀得平緩,讀出欣慰的語氣。後句讀出惋惜的語氣,前四字稍快,後三字則要慢,“自”“空”要重讀,體現出詩意的逆轉。

6、學生感受詩意,誦讀詩歌。

7、合上書聽錄音,跟着背誦。(唐山市開灤第二中學張金波)

五、課堂總結(請學生來進行):朗讀古詩詞的技巧

1、把握基調——結合背景、整體感知、瞭解內容

2、體會感情——聯想品味、揣摩語言、想象意境

3、懂點格律——讀準節拍、注意平仄、讀出重音

聯想和想象是解讀詩歌的重要方法。聯想社會背景,聯想相關的歷史,聯想相關的作品,想象詩歌的意境。(聯想大唐盛世,作者的思想,諸葛亮的事,壯志未酬的英雄,《詩經》中的《甘棠》等,想象《寂寞春色圖》)

篇5:《蜀相》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目標

1、學會誦讀詩歌,掌握誦讀技巧 。

2、理解詩歌意象,把握詩歌意境,梳理作品脈絡,把握作品的內容和主旨。

3、學會聯繫詩歌創作的時代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不同朝代不同流派詩人的代表作品。

二、過程與方法目標

1、結合優美的詩歌作品進行賞析指導,理解詩歌中情與景的關係,掌握大學聯考中詩歌鑑賞試題中煉字型試題的答題方法。

2、培養學生自主賞析和合作探究能力,使其能對詩歌進行多元化的富有創意的解讀。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詩人杜甫壯志難酬、憂國憂民的愛國主義感情。

2、通過閱讀中國古代優秀詩歌,感受其思想和藝術魅力,獲得豐富的審美感受。

3、體味大自然和人生的多姿多彩,領悟中華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教學重點】

詩歌是通過意象的組合表達感情,詩人要表達的感情與詩人自身的經歷密不可分。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一是引導學生把握關鍵詞語及詩句的內涵,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二是聯繫詩歌創作背景及詩人的人生經歷欣賞詩歌。

【教學難點】

學習鑑賞詩歌的方法,初步掌握大學聯考煉字型試題的答題技巧。

【教學方法】

採用“三環一練”的教學模式、多媒體教學,討論式教學,點撥式教學

1、反覆吟誦,細細品味詩歌蘊含的思想感情,感知詩歌的聲韻美。

2、充分調動學生的參與意識,採用教師點撥和學生討論相結合的方法,理解詩歌的內容和主旨

3、點撥法。教師點撥最能體現意境的字詞和語句及鑑賞方法。

【教具準備】

與教學有關的多媒體設備;範讀錄音;蒐集杜甫寫這首詩的有關背景材料和諸葛亮出師的有關背景材料。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棵

(一) 欣賞對聯 設置情景

多媒體出示對聯:(第一副)“扶古柏,碧水春風,賤兒無家別,安得廣廈萬千,草堂美譽留後世;過潼關,朱門酒肉,夔女負薪行,但聞夷歌數處,詩聖文章著千秋。”(第二副)一生惟謹慎,七擒南渡,六出北征,何期五丈崩摧,九伐志能遵教受;十倍荷褒榮,八陣名成,兩川福被,所合四方精銳,三分功定屬元勳。”讓學生猜猜這兩副這兩幅對聯寫的是誰?

學生回答後,教師點撥:“無家別”指杜甫代表作《三別》中的《無家別》。“廣廈萬千”取自其詩《茅屋爲秋風所破歌》中“安得廣廈千萬間”一句。“潼關”指杜甫代表作《三吏》中的《潼關吏》。“朱門酒肉”引自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一句。“尊教受”是說值得尊敬和受人敬仰,堪爲後代教育學子的典範。“荷褒榮”是說擁有莫大榮耀,受世人讚美。芳流百世整體是讚揚諸葛亮的一對聯,說諸葛亮一生事蹟功勳,給予其很高評價。

教師語:杜甫是一位偉大的詩人,他想爲祖國和人民效力,才華卻得不到施展,當他站在深受重用的諸葛亮的祠堂前,會有怎樣的感觸呢?讓我們一起走進《蜀相》感受這位詩人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二)、瞭解詩人 知人論世

讀懂一首詩,應該瞭解詩人,瞭解詩歌的寫作背景(多媒體出示問題)

問題1:如果讓你用“一個( )的杜甫”介紹作者,你會填什麼詞?爲什麼填這個詞?

(學生答案示例:一個可憐的杜甫。因爲他才華橫溢,卻沒有得到重用,英雄無用武之地。一個有才氣的杜甫。因爲他寫了許多有名的詩作,被人們稱爲詩聖。一個歷經磨難的杜甫。因爲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時期,經歷了安史之亂,親歷了戰爭,瞭解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自己也在戰爭中東奔西走。一個憂國憂民的杜甫。有詩句爲證:“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寫過《三吏》《三別》等反映殘酷兵役給人民帶來痛苦的詩文。)

問題2、填空(指名學生完成,其他學生補充、糾正)

(1)杜甫,字(子美),河南鞏縣人,自號(少陵野老)。因他做過工部侍郎,又稱(杜工部)。

(2)杜甫的詩被稱爲(詩史 ),他被後人冠以(詩聖)的美稱。

(3)評價杜詩的名句“(語不驚人死不休)”

(4)杜甫是中國詩歌史上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

(5)代表詩歌( “三吏”)(“三別”)

(6)詩作風格多樣,以( 沉鬱頓挫)爲主)

問題3、介紹本詩寫作背景:(指名學生介紹、補充)

部分學生答案示例:此詩作於唐肅宗上元元年(760)。杜甫避亂成都的次年春天,安史之亂仍未平息,唐王朝仍處於風雨飄搖之中;唐肅宗信任宦官,猜忌如杜甫這樣真正憂國憂民的文人。

杜甫經歷了一系列仕途打擊,其“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徹底落空。詩人流落蜀地,寄人籬下,困厄窮途,家事、國事均憂心忡忡,苦悶彷徨。目睹國勢艱危,生民塗炭,而自身又請纓無路,報國無門,因此詩人對開創基業、挽救時局的諸葛亮,無限仰慕,備加敬重。這段時間,他創作了一系列讚揚諸葛亮的詩篇,《蜀相》爲其中最著名的一首。

二、鑑賞詩歌

(一)誦讀感悟,覓得詩心

(1)指名學生誦讀。體會本詩的感情基調。(學生回答本詩的感情基調是傷感、嘆惋。所以要讀得稍慢,讀得深沉,讀出點感傷。

(2)教師範讀,學生評議

(3)聽錄音讀

(4)學生自讀,要求:讀準字音,讀出節奏、韻味、感情

(5)學生展示並有感情背誦

(6)如果要你將全詩表達的情感濃縮到一個字上,你會想到詩中哪個字?(學生各抒己見,自圓其說即可)

學生答案示例:“尋”,因爲全詩表達了對諸葛亮的敬仰之情。“淚”,在這首詩中作者表達對他和像他一樣的英雄壯志未酬、功業未就的惋惜之情。

(二)、思考交流,感悟詩情

(1)首聯:丞相祠堂何處尋 ?錦官城外柏森森(多媒體出示首聯及問題,學生討論回答)

問題:“尋”體現了詩人怎樣的情感?“柏森森”對鬱鬱蔥蔥的翠柏的描寫有什麼作用?答案示例:尋——有目的的專程來訪,不是漫不經心地信步由之——對諸葛亮的強烈景仰和緬懷、顯訪廟弔古心思的急切。柏森森——自問自答,記祠堂之所在、外景,渲染安謐、肅穆的氣氛。

(2)頷聯: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多媒體出示頷聯聯及問題,學生討論回答)

問題1、解釋重點詞語的意思

映階—映照着臺階 自----獨自。空---白白地 好音—悅耳的聲音,這裏指鳥鳴

問題2、頷聯選了哪些意象組成什麼意境?作者通過春景表達的是喜悅之情嗎?爲什麼?(指名學生回答)答案示例:映階、碧草、隔葉、黃鸝。清新明麗的春景圖。作者表達的不是喜悅之情,而是淒涼孤獨之情。有“自”和“空”可知這裏來這裏人很少,而且諸葛武侯成爲當年的豐功偉績已成爲過去。

問題3、王國維說:“‘紅杏枝頭春意鬧’”著一‘鬧’字而境界全出。”參考此說,說說“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一聯裏哪兩個字跟境界的關係最爲密切。(明確:自,空)(指名學生回答)

問題4、比較理解:“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與“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學生討論回答)

答案示例:“映階碧草盡春色,隔葉黃鸝皆好音”有兩層含義①春意盎然、賞心悅目的景色②欣喜愉悅的情感。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碧草映階,黃鸝隔葉,本是種賞心悅目的景象,然以此二字修飾,則所含之情便大有轉折:青草自綠,無人光顧;黃鸝好音,無人傾聽,這是何等淒涼傷感。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雖是寫景,字裏行間卻寄寓着感物思人的情懷。手法:景語含情,情景交融

(3)頸聯:三顧頻繁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多媒體出示頷聯聯及問題,

問題1、解釋重點詞語意思:(指名學生完成)

三顧——諸葛亮在南陽隱居時,劉備三次登門拜訪。頻繁——多次。

天下計——諸葛亮精闢地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了統一天下應走鼎足三分,聯吳抗曹的道路,也稱“隆中對策”。

兩朝——蜀先主劉備和後主劉禪兩代。開濟——幫助劉備開創基業/輔佐劉禪匡濟艱危 。

老臣心——盡忠蜀國,不遺餘力,死而後已的精神。

天下計——推崇其濟世雄才 老臣心——讚揚其報國忠忱

問題2、從中看出詩人敬仰諸葛武侯的原因是什麼?(指名學生回答,補充、教師小結) 雄才大略、生平業績和忠貞不渝、堅毅不拔的精神品格正是詩人之所以敬仰的緣由。

(4)尾聯: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澿(多媒體出示頷聯聯及問題)

問題1、“出師”指什麼事?(指名學生回答、補充)

出師——諸葛亮爲伐魏,曾六次北伐中原。公元234年,他統率大軍,佔據了五丈原,與司馬懿隔着渭水相持一百多天。八月,因積勞成疾,病死軍中,葬於定軍山。

問題2:“出師未捷”和“淚滿襟”包含了詩人的那些感情?(指名學生回答、補充)獻身精神的景仰、事業未竟的痛惜、哀傷、嘆惋之情。

問題3、“英雄”是失敗的英雄,還是成功的英雄?包括詩人嗎?(指名學生回答、補充)

是指失敗的英雄,所以說這句詩寫出了歷史上一切事業未竟的英雄人物對其壯志未酬的深深遺憾和共鳴。

這英雄也包括着老杜自己。杜甫是一位憂國憂民,以天下爲己任,有遠大抱負的詩人。卻始終沒有機會。老杜在政治上始終一事無成,即便如此,他卻依然掛念國事,掛懷天下,所以他的內心是非常苦痛的。“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這句詩,是自己壯志難酬的苦痛和對諸葛亮的仰慕、嘆惋之情熔鑄成的千古名句。

(三)、梳理探究,領會寫法((多媒體出示問題,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小結)

問題一:本首詩有哪些表達技巧你認爲用得好?爲什麼?

問題二:你認爲本首詩中作者表達了那些感情?

教師小結:主要藝術技巧:寓情於景 借古抒懷

作者的感情:詩人借歌頌諸葛亮的過人才智和豐功偉績,惋惜諸葛亮的壯志未酬,抒發了自己的功業未就的深沉感慨。此詩很傷感,卻自有一種傷感的美。

(四)、拓展訓練 學以致用

(一)課堂檢測(多媒體出示問題,指名回答完成)

1.對這首詩中詞句的解釋,不恰當的一項是:(C)

A.“蜀相”是蜀漢丞相諸葛亮。“錦官城”是成都的別稱。“柏森森”即柏樹茂盛的地方。

B.“映階”二句是說祠堂內碧草空有春色,黃鸝徒有好音,卻沒有多少人去欣賞。

C.“頻煩”即頻繁,連續。“天下計”指統一中國、興復漢室。“兩朝”指東漢和蜀漢。“開”指開創基業,“濟”是渡過難關。

D.“出師”指諸葛亮出兵伐魏。“英雄”指諸葛亮和千古以來爲國爲民的仁人志士,也包括詩人自己。

2.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恰當的一項是:(B)

A.首聯以設問引起,開門見山。一個“尋”字表達了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之情嚮往之意。

B.頷聯由遠及近,以草綠鶯啼的美景襯托諸葛亮人格的清高。

C.頸聯高度概括了諸葛亮一生的行事。“天下計”見匡時雄略,“老臣心”、“身先死”顯報國忠誠。

D.詩的前四句寫祠堂之景,後四句寫丞相之事。全詩通過對歷史人物的緬懷和讚頌,寄託了詩人憂心憂國、痛感濟世無人的哀傷。

(二)、拓展訓練:考試中詩歌鑑賞煉字題型的答題技巧

1、(多媒體出示)提問方式

(1)、這一聯中最生動傳神的字是哪一個?爲什麼?

(2)、某個字詞是全詩的關鍵,爲什麼?

(3)、此詩某聯某句中的哪個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覺得這兩個字哪一個更好?爲什麼?

跟蹤練習1:本詩的前兩聯如果考煉字,如何提問?(學生相互提問)教師點撥答題方法(多媒體出示)

1,解釋這個字

2,解釋這句話。將關鍵字放入原句中展開聯想或想象,並結合全詩的意境情感分析字句、描摹圖景,以品味煉字的精妙。

3,答手法。如果有技法,必需答出用了什麼手法。

4,答思想感情。結合主旨談這句詩表達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跟蹤練習2:“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這兩句話,含義最深的是哪兩個字?試作簡要分析。(學生討論,按老師點撥的方法作答)

答案示例:詩眼是自和空。自的意思是獨自,空的意思是白白的,徒然的。臺階旁的綠草獨自蔥翠,昭示着春光的明媚,躲在葉下的黃鸝儘管叫聲悅耳,卻無人傾聽,這是一幅冷寂、淒涼的春日圖。作者寓情於景,表現了心中的感傷,爲下文感嘆諸葛亮的壯志未酬作鋪墊。

三、課堂小結 背誦全詩

四、佈置作業 複習鞏固

1、背誦並默寫此詩。(必做)

2、學習了此詩,你內心涌動着很多話想對杜甫說,請你以“杜甫,我想對您說 ”爲句式穿越時空隧道,發一條信息給他吧。(選做)

3、用散文化的語言擴寫詩歌。(選做)

篇6:《蜀相》教學設計

學情分析:有一定的詩歌分析能力,能夠自主賞析一些較簡單的詩歌,掌握一定基礎的寫作手法等。

內容分析:講解詩歌,感受情感態度,學習煉字題解讀技巧。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學生掌握借景抒情、反襯等表達情感的手法。

2.過程與方法:誦讀詩歌,品味語言,正確把握詩歌情感。

3.情感與態度:通過知人論世的方法,理解作者情感態度。

理解詩人對諸葛亮的仰慕和惋惜之情,瞭解杜甫憂國憂民的現實主義精神。

教學重點:把握詩人的情感。

教學難點:詩歌的“煉字”題型解析

教學方法:多媒體教學、朗讀法、點撥法

知識點來源: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二年級語文學科教材,第一單元自主賞析第14頁。

教學類型:講授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以一副對聯導入課文。

二、知人論世,知世論事。PPT顯示知人論世意思,然後出現作者簡介,隨畫面講解,並介紹寫作背景。

三、誦讀課文。配音朗讀,學生齊讀。

四、逐句分析寫作手法,情感態度。

首聯,丞相——諸葛亮,親近仰慕之情。錦官城——成都,柏森森,表現出歷史的悠久和寂寞荒涼之感。

頷聯,兩個字溝通了情與景的聯繫,實現了詩意的逆轉。分析“自”和“空”的妙處。自——青草自綠,無人光顧。空——黃鸝好音,無人傾聽。表現丞相廟宇幽靜、寂寞,先賢的功績被人遺忘詩人一腔憂國憂民的'熱血無處潑灑,只有引古人爲同調,這是何等寂寞的懷古之心。以樂景襯哀情,寓情於景,動靜結合,以動襯靜。

頸聯,瞭解諸葛亮一生功績。

尾聯,抒發主要思想感情,其中的“英雄”指的是千古以來的仁人志士,爲國捐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壯士,尤指如作者這樣許身社稷,志在匡國的人,隱含了坐着的感時傷亂之情。

五、煉字。將頷聯中的兩個字提煉出來,重點講解煉字題的做法,及考試時的應用。

六、總結。總結整首詩歌情感。

七、作業。背誦整首詩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