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篇一

學習目標

1、識“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3、理解老人所創造的奇蹟,說說青山不老的含義,領悟老人植樹造林、防止水土流失的精神。

課前準備

相關圖片資料、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圖畫,激情導入

1、出示一幅如詩如畫的山林圖。

師:瞧,同學們,參天的楊柳,如臂如股,勁挺山腰;綠色的波浪,此起彼伏,綠風盪漾。多麼如詩如畫的景色呀。在這令人如癡如醉的林海背後,凝聚着一位可敬老人畢生的心血和執著的追求。他爲青山披綠衣,青山爲他獻鍾情。同學們,想認識他嗎?

2、板書課題:青山不老。

3、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要求學生用較快的速度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圈出自己認爲最關鍵的詞語。

(2)教師出示重點詞,學生進行練習。

(3)自由選擇下列詞語中的五個,把它們連起來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扛上肆虐盤踞綠洲歸宿奇蹟宏偉價值命運

二、以文入情,感受奇蹟

1、抓“奇蹟”。

師:青山爲證,綠樹爲憑。老人綠化造林,執著地堅守着大山。從他的事蹟中,哪個詞可以概括你受到的震撼?(奇蹟)

出示: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蹟呀?引導學生想象,然後齊讀。

2、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寫到了這一奇蹟?找出來進行交流。(第1自然段和第5自然段)

這一奇蹟究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出來的?學生讀課文,概括。

預設:

(1)出示:我知道這條山溝所處的大環境。

聯繫課文,結合註釋,學習第2自然段,瞭解惡劣的自然環境。

(2)我還知道這個院子裏的小環境。(學習第3自然段)

學生用自己的話,概括老人創造的奇蹟,再說說自己對老人的看法。

作者對老人是什麼看法呢?從課文中找出來,讀一讀。

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爲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把這句話多讀幾遍,聯繫課文內容邊讀邊想,並背誦下來。

(3)再讀全文,積累句段

(4)讀課文,摘抄或背誦自己喜歡的內容。

《青山不老》 教學設計 篇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能力目標

(1)識“炕、虐、踞、淤”,理解“肆虐、風雨同舟、三番五次、歸宿、山川共存、日月同輝”的意思。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這篇課文的主要內容。

2、過程和方法目標:

(1)能通過閱讀引發思考,敢於質疑。

(2)能夠利用導讀解決疑難,培養略讀課文的閱讀方法。

(3)能夠運用寫作展示自己的學習收穫,並從中獲得感悟。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重難點】

1、能通過閱讀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解決疑難。

2、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準備】教學課件

【預設流程】

一、導入課文

師:滋養我們黃種人的土地是肥沃的,這片土地孕育了一代代勤勞樸素的中國農民。今天我們將跟隨記者樑衡走訪一位晉西北的農民,在課文《青山不老》中瞭解他的故事。(板書課題)

二、自讀課文,提出質疑,初談老人印象

1、自讀課文

師:

1)請選擇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把課文讀通順、讀正確。

2)把你認爲比較難理解詞句多讀幾遍。

2、再讀課文,初談印象

師:青山是不會老的,但養育青山的人是會老的。文中作者所要拜訪的就是一位老人,這是一個怎樣的老人呢?請同學們快速閱讀課文找出答案。(畫出描寫老人的詞句)

生:瘦小、讓人同情、敬佩、偉大

3、深入課文,重識老人

師:老人果真如同學們剛剛所說的那樣嗎?讓我們走近老人,拜訪這位護林使者。

(一)感受老人人生的酸楚

師:誰來說數這個老人給你留下的第一印象?

生:1、外表:旱菸 瘦小

2、年齡:65——81

3、居住環境:孤獨

師:找——體會——歸納,你感受到了什麼?

(二)感受老人的壯舉

師:這樣的老人在中國的晉西北還有很多,可僅憑這一點,不會讓作家寫成這篇文章。那麼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呢?

預設一

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師:讀完這句話你知道了什麼?你感受到了什麼?

生:“十五年如一日”的執着

師生:①十五年,他失去五位與他共同堅守崗位的`護林夥伴,多少淚水——讀

②十五年,他失去了與他朝夕相處的老伴,卻來不及說一聲再見——讀

③十五年,多少次夢中驚醒,多少次淚如雨下,卻無助孤獨——讀

體驗綠洲所處環境的險惡和老人所處的環境艱苦:

⑴這樣的一片綠洲在祖國大地上隨處可處見,能稱之爲是“了不起的奇蹟”嗎?(在什麼情況下創造的?)

⑵輕聲讀課文第二自然段,說說你從哪兒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①根據學生交流情況,隨機用課件介紹晉西北的乾旱、霜冰、沙塵暴。

②結合註釋理解“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墜”的意思。

⑶在一片荒無人煙,窮山惡水之地,老人15年如一日地上山植樹造林,創造出這座青山,這確實是“了不起的奇蹟”啊!

⑷那麼,老人的生活環境又是怎樣的呢?

你能想象出老人戰勝惡劣環境的困難樹種的一個場景嗎?

(2)“8條溝、七條帶、3700畝”的頑強

①多少崎嶇坎坷,多少次跌倒又爬起,他綠化了——

②3700畝,那是一條一條的,像互相挽住的臂膀,綿延多少坡,懷抱多少坎啊!讀——

(3)昇華:這就是一個用瘦小的身軀扛起來的一個奇蹟,讀——

預設二

窗外是參天的楊柳。院子在山溝裏,山上全是樹。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

師:讀完這段話,你覺得這段話的內容怎麼樣?

生:(優美、樹木鬱鬱蔥蔥、綠意盎然)

師:讓我們帶着這種美認真地讀一讀。讓你感受到了什麼?出示楊樹、柳樹課件欣賞,讓學生感受林海的美觀。引導板書(美麗壯觀)

預設三

楊樹、柳樹,如臂如股,勁挺在山窪山腰。看不見它們的根,山洪涌下的泥埋住了樹的下半截,樹卻勇敢地頂住了它的兇猛。這山已失去了原來的坡形,依着一層層的樹形成一層層的梯。

師:你體會到什麼?

預設:樹的茁壯、頑強、勇敢

生:一層層的樹經歷了一次次的泥沙的侵襲,一層層的梯就是他們與泥沙抗爭的有力證明。老人鐵鍬下的孩子,就像這老人一樣頑強而永不言棄。

師:保住了這些黃土,我們纔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老人創造的是一個——學生接“了不起的奇蹟”。

感受老人的悲情

四、照應前面,總結課堂,領悟“青山不老”

師:老人已是81歲高齡,看着他的背影,你想說些什麼呢?你能把體會寫下來嗎?

生: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老人願意將自己的一生都奉獻給這山溝,將自己的生命都奉獻給這青山,這是一種爲了造福人類無私奉獻的精神。

師:作爲一個山野老農,他就這樣來實現自己的價值,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爲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是老農創造的這片青山,可以與山水共存;

是老農創造奇蹟的這個精神更值得永遠流傳;

是老農面對困難能夠迎難而上,堅持不懈地努力改造,這種精神會永遠閃光;

是老農這樣含辛茹苦地做,不是簡單地爲了自己,而是爲了這個山溝裏的人們,甚至可以說是爲了人類,作出自己的貢獻,這種舍小家爲大家的氣概永遠流傳。

師:現在你知道爲什麼說青山是不老的嗎?

師: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爲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就是“另一種東西”,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着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這句話。

師:你們說得都很好,這就是我們對課文中“青山不老”又一個新的認識。同學們,只要有千千萬萬的人具有老人這樣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這青山會老嗎?

教學反思:

《青山不老》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脈絡清晰,重點突出,即通過了解老人創造的奇蹟,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感受老人與青山共存的精神。

這篇課文的難點是理解青山不老的含義,從老人創造的奇蹟到老人身上所體現的精神。通過這節課的教學我明白了略讀課文不像精讀課文那樣嚴格細緻,只要求粗知大意,但並不意味着就可以馬馬虎虎,草草了事。粗知不是淺知,粗知不是少知。粗知是相對精讀課文而言,略讀課文少了識字、學句、學詞等許多頭緒,教學目標更爲集中,教學重點更爲突出,但在閱讀方法上,也不排斥精讀文章的重點,精彩之處還是要引導學生細細品讀。

略讀課文應該有更多的自主閱讀的時間,把在精讀課上學到的閱讀方法加以遷移運用,在這節課上還應該有更多的小組交流自己讀書心得的機會。在以後的教學中會更加努力。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篇三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把握主要內容。

2.運用“讀進去,想開去”的學習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並完成課文導讀中三個問題的學習。

3.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受到老人精神的感染。

【教學重點難點】

運用“讀進去,想開去”的學習方法,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並完成課文導讀中三個問題的學習。

【教學過程】

一、檢查預習,概括內容

同學們上課前都預習了課文,誰能說說,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些什麼?

二、學習課文,初知“奇蹟”

快速瀏覽:老人用15年創造了怎樣的奇蹟?找出句子。

PPT出示:15年啊,綠化了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體會作者用列數字的方法來體現這了不起的奇蹟)

三、自讀自悟,感悟 “奇蹟”

主要圍繞“這一了不起的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這一問題展開教學。

1、批註閱讀——這了不起的奇蹟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2、全班交流(圖、文、影像結合,感悟老人是在怎樣惡劣的環境下創造奇蹟。)

預設一:

這是中國的晉西北,是西伯利亞大風常來肆虐(nüè)的地方,是乾旱、霜凍、沙塵暴等與生命作對的怪物盤踞(jù)之地。過去,這裏風吹沙起,能一直埋到城頭。縣誌載:“風大作時,能逆吹牛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②而墜。”③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我對面這個手端一杆旱菸袋的瘦小老頭,竟創造了這塊綠洲。

(1)理解“肆虐、盤踞”這兩個詞的意思和作用。

(這兩個詞本來是寫人的,作者就是運用擬人的修辭方法生動形象地寫出了環境的惡劣。)

(2)作者引用了縣誌上記載的一段話,能說說它的意思嗎?它有什麼作用?

(3)大風肆虐,怪物盤踞。我們通過影像再來直觀地感受一下。播放PPT(有配樂)

(4)出示PPT:

讀出畫面:小組合作,讀出文字背後的畫面,感悟環境之惡劣。

那一次,狂風過後,樹木斷的。斷,倒的倒,老人……

那一次,久逢乾旱,老人……

那一次,冰霜來襲,老人……

那一次,沙塵暴後,老人……

(5)此時此刻,你感受到一位怎樣的老人?(學生板書)

(6)同學們,我們抓住“怪物盤踞”讀進去,想開去,老人在惡劣條件下植樹造林的那一幅幅感人的畫面,就生動地呈現在我們的眼前了。

預設二:

學生交流第三自然段中的句子,一邊交流一邊提醒學生歸納板書“你體會到一位怎樣的老人”。

3、練習:走進老人心裏。

過渡:就是在環境這樣惡劣的地方,這位瘦小的老人,過着清苦的生活,忍受着老伴、朋友離去的孤寂,癡心不改,執着種樹,堅守了15年,創造了這片綠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

出示PPT:

走進心裏:自讀自悟,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

看着與自己同甘共苦的同伴相繼離世,老人想:

目睹與自己風雨同舟一生的老伴過世,老人想:

城裏的女兒三番五次接老人去享清福,老人總是說:

4、朗讀含義深刻的句子。

過渡:同學們真會讀書,能夠結合上下文,讀進去,想開去,走進老人的內心世界。我們來讀讀剛纔找到的這幾個句子:

出示PPT:

(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惡劣的環境擋不住老人前進的腳步)他覺得種樹是命運的選擇,屋後的青山就是生命的歸宿。

(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清苦的生活摧不垮老人堅定的信念)他還有宏偉設想,還要栽樹,直到自己爬不起來爲止。

(就在如此險惡的地方,情感的孤寂改變不了老人植樹造林的初衷,因爲)保住了這黃土,我們纔有這綠樹;有了這綠樹,我們才守住了這片土。

此時此刻,我們怎麼能不由衷地感嘆——這是多麼了不起的老人!

5、欣賞“奇蹟”畫面,朗讀。

現在,你還僅僅只感悟到這畫面的美嗎?(樹和人一樣勇敢)

四、昇華文本,感悟精神

(在前文學習的基礎上,採用圖文結合、補充材料等形式昇華學生的理解,從而領悟“青山不老”與“另一種東西”的含義。)

1、同學們,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英雄譜中,這位老人——馬永順,他的名字格外響亮。出示PPT(配樂):

圖片及文字:65歲那年,他住進了深山,專心植樹造林。

圖片及文字:2000年,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去世了。老人去世後,十幾年來,人們一直追尋着他的足跡。

圖片及文字:伊春市“馬永順植樹造林基地”啓動;人們自覺投入到植樹造林的隊伍中來。

2、這些都是一位普通老人,一位山野老農創造的奇蹟啊。作者樑衡是如何評價這位老人的?

出示PPT:他已經將自己的生命轉化爲另一種東西。他是真正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了。

(理解老人的精神永遠不老)

3、總結:同學們,這節課我們抓住了詞句並聯繫上下文,讀懂了課文,讀出了畫面,走進了老人的內心世界,讀懂了老人創造的這片綠洲,不僅是一個奇蹟,更是給予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不僅收穫着一片綠洲,更收穫着人生的啓迪。

四、運用語言,拓展練筆

過渡:此時此刻,你一定有很多話語想要對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說吧,請把你的感動化作優美的文字流淌吧!可以把課文中的語言化做自己的語言,或運用“讀進去,想開去”的方法,給這位可親可敬的老人寫一封信。

1、小練筆:《給老人寫一封信》

2、全班交流。

青山不老教學設計 篇四

教學目標

1、讀讀記記“治理、歸宿、盪漾、領悟、風雨同舟”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瞭解課文內容。

3、理解含義深刻的句子,感受老農改造山林、綠化家園的艱辛和決心。

教學重點:

解文章的內容,理解語言背後所蘊藏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體會人物的思想情感。

教學準備:

1、教學掛圖,課件。

2、瞭解我國晉西北地區沙化現象以及植樹造林的狀況。

教學時間:1課時

教學預設:

一、播放課件,導入新課

1、播放我國晉西北地區土地沙化的課件資料(或出示相關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暢談感受:你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2、談話:上一課中,印第安人對土地的眷戀與珍惜之情深深地打動了我們,這節課,我們將一起去認識一位81歲的老人,他從65歲開始在晉西北這塊土地上創造了一個青山不老的奇蹟。

齊讀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看圖或其他資料,初步感知我國晉西北地區環境整治工作迫在眉睫、刻不容緩,感受更加直觀。

二、自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讀“閱讀提示”,明確要求:

⑴默讀課文,思考:這位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這一奇蹟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的?

⑵聯繫課文,想一想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2、小聲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讀流暢、讀正確,瞭解課文大意。

3、檢查學生自學情況,說說課文主要講了什麼內容?

設計意圖: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明確要求,教給了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

三、指導閱讀,感受“奇蹟”

1、自由讀課文,根據提示思考問題,勾畫答案,批註感受。

2、學生交流:老人創造了怎樣的奇蹟?

①“我們盤腿坐在土炕上,就像坐在船上,四周全是綠色的波浪,風一吹,樹梢捲過濤聲,葉間閃着粼粼的波光。”(作者用比喻的方法,描寫了漫山遍野綠意盎然,林間松濤陣陣、葉間微泛綠波的畫面,喻示老人投身山林、爲改造山溝所作出的巨大貢獻。)

②“15年啊,綠化了的8條溝,造了7條防風林帶,3700畝林網,這是多麼了不起的奇蹟。去年冬天,他用林業收入資助每戶村民買了一臺電視機。”

引導學生想象,這是怎樣的一個奇蹟?

③課文的哪些部分還具體些到了這一奇蹟?學生自讀課文一至五自然段。

3、討論:老人是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創造奇蹟的?

①“大環境”──險惡。

你從哪裏感受到了這個地方的險惡?

學生用文中語句回答,或者用自己的話。

(如有條件可用課件補充介紹晉西北的地理、經濟、西伯利亞大風、沙塵暴等資料。)

②“小環境”──艱苦

你從哪些地方看出艱苦?

指導朗讀相關語句。

3、交流:作者爲什麼說“青山是不會老的”?

①引導:從貧瘠的山溝到如今蔥鬱的青山,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獻了出來,這就是他生命的價值。因此,當告別老人的時候,我不由得想到了──引讀“作爲一個山野老農……與日月同輝了”,這位普通老人讓我領悟到──引讀並出示“青山是不會老的”。

②指導:“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是什麼意思?

老農能和山水共存,像日月一樣永放光輝嗎?聯繫上下文想想,作者爲什麼這樣說。

小結:是啊,老農不僅留下了這片青山,還留下了更爲寶貴的東西──與環境作鬥爭的不屈精神,綠化家園、保護環境的奉獻精神,造福人類的精神,這一切將與山川共存、與日月同輝。帶着這份感動,讓我們一起再讀一讀描寫作者感受的話。

③總結:老人用自己的勤勞善良創造了這片綠洲,有限的生命創造了無限的價值,生命的意義在茫茫青山中得到無限擴張,而且將隨着青山永垂不朽,這是不會因爲年齡的增長而變老的。這位普通的老人讓我領悟到──(生齊讀)青山是不會老的!

設計意圖: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與閱讀課外資料相結合,促進了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同時也使學生的環保意識得到增強。

四、再讀全文,積累拓展

1、讀課文,積累自己喜歡的語段。

①閱讀,勾畫。

②同桌交流。

③大聲誦讀。

2、交流讀後感受。

引導:你想對老農說什麼?還想對別的什麼人說點什麼嗎?

設計意圖:本文語言生動優美,學生在勾畫、誦讀、欣賞中,感受了語言文字的魅力,積累了好詞佳句,又在讀後感受的交流中深化了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