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一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內容上較淺顯,沒有過多深奧的詞句,要求學生“粗知文章大意”只抓重點、難點,方法上讓老師放手教學,鼓勵學生自己運用已掌握的知識和方法把課文讀懂。

課上,我沒有對文章進行瑣碎的分析,而是對教材進行了合理裁剪,大膽地進行取捨,而不是面面俱到,拋出幾個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討論交流。如“這篇課文和其他課文比較,有什麼不同?”

“說出你感興趣的或不明白的地方,自讀課文後全班交流”;“季羨林和苗苗算不算書蟲?兩個書蟲有什麼不同?在文中找出你的理由”等等,這些內容簡約,重點突出,大大提高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課作爲訪談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文體,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兩個書蟲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要讀得自然,不做作纔好。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二

本文是略讀課文,又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行文完全口語化。以前我以爲可放手讓學生自瀆、自悟,提高自學的能力,於是開課就讓孩子們自由讀,找一找季羨林和苗苗的對話中一共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問題一拋出,讀過之後竟然無人能回答,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氣惱,一番責問之後,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問題給的太大,學生還沒有透過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於是,我換種方式說:“苗苗提了些什麼問題?季羨林爺爺是怎麼回答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然後根據回答再分類,看看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舉手,問題迎韌而解,孩子們似乎如釋重負……突然感悟:略讀課文也是需要在老師的有效引導下進行自學,培養學生自學能力不是老師完全不管。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備課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在完全瞭解學生知識、能力等層面上進行教學問題的設計纔是合理有效的。老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問題,即指引線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簡化,遊刃有餘,張弛有度,學生才能學得有信心,課堂也不會陷入一潭死水的尷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變的真理啊!

除此我根據學生回答反饋出來的問題,有針對性地進行重點點撥,譬如“什麼是三貫通,如果做不到三貫通有什麼危害?聯繫生活實際舉例談談。”聯繫生活實際舉例對促進學生思維,理解問題比較好。另外,我認爲原來開門見山,直奔本課的導入方式不夠生動有趣,所以在實際教學中我想改成介紹我的讀書朋友的一篇文章,(季羨林《我的童年》節選)思考哪件事你覺得最有意思?讀完猜猜他是誰?想不想採訪他?引入課文。這樣的導入方式比原來那種,我認爲能更好激發學生的學生學習興趣,爲講授新課做了很好的鋪墊。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三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一篇略讀課文,是一篇“訪談錄”,也是孩子們第一次接觸的一種文體。文中的兩個人物雖然在年齡、閱歷、學識上有着差距,但在交流的過程中卻平等和諧。所以,在他們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季老的。和藹親切、對下一代人的殷切希望和關愛。

本課作爲訪談錄,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的文體,在指導學生朗讀時,我注意引導學生體會這一老一小兩個書蟲說話的語氣,把握住人物對話的基調,要讀得自然,不做作纔好。這篇課文,我採用大討論的方式,放手讓學生圍繞主題,結合課文來討論:“閒書閒嗎?”這個問題,課堂氣氛活躍,效果也不錯,學生都能結合小苗與季先生的對話,說出自己對於問題的看法。不夠的地方是對古文積累這一塊,對談話內容未作出恰當的引導,從學生的表情中,依然可以看出對這個超難任務有點無奈。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四

這是一篇略讀課文,按照慣例還是以教材的藍框導讀語爲指導,確定了本篇課文的教學內容:

1、梳理出季羨林和苗苗談了哪幾方面的問題;

2、對不同問題,兩人的見解是什麼;

3、同學間探討讀後感受。

不足之處:

1、根據教學重點,我由題目開始,提問:“這難道是一篇童話嗎?”引起學生對題目中小苗和大樹對應人物的思考。

但是,孩子對於苗苗是小苗可以理解到,但是爲什麼把季羨林比作大樹,就只停留在歲數的差距上,忽略了象徵含義:“小苗”暗指苗苗猶如破土而出的小苗,求學路上需要汲取營養;“大樹”暗指季羨林爺爺學識淵博、學有建樹,好似根深葉茂的大樹。

2、在尋找、勾畫不同話題的見解時,沒有直觀的表格或者帶箭頭的板書,容易造成少部分學生雖然找得到每一次季羨林提出的見解,但是不能區分是針對哪一個問題提出的。(在同步練習時填空)

做得好的地方:因爲班級拼音普遍不好,特別是平翹舌和前後鼻音,所以我把學生向上網錄音中錯誤率高的字整理出來,課前單獨板書糾正讀音,並舉例強調字音。

之後還可以將口音特別重的學生(謝欣鈺),單獨發送標準錄音,讓他們先聽再跟讀,再自己朗讀,最後錄音。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教學反思 篇五

《小苗與大樹的對話》是略讀課文,又是對話形式的訪談錄,行文完全口語化。我原以爲可放手讓學生自瀆、自悟,提高自學的能力,於是開課就讓孩子們自由讀,找一找季羨林和苗苗的對話中一共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問題一拋出,讀過之後竟然無人能回答,這是我意料之外的。有些氣惱,一番責問之後,我反省自己,是不是問題給的太大,學生還沒有透過全文概述中心的能力?!於是,我換種方式說:“苗苗提了些什麼問題?季羨林爺爺是怎麼回答的?用自己的話說一說。”然後根據回答再分類,看看談了哪幾個方面的問題。學生們紛紛舉手,問題迎韌而解,孩子們似乎如釋重負……突然感悟:不同的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力不一樣,備課要備教材更要備學生,在完全瞭解學生知識、能力等層面上進行教學問題的設計纔是合理有效的。老師引導學生深入文本的問題,即指引線不能太抽象,又不能太簡化,遊刃有餘,張弛有度,學生才能學得有信心,課堂也不會陷入一潭死水的尷尬局面!因材施教是不變的真理啊!

這就是我對《小苗與大樹的對話》一課的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