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背影教案教學設計(集錦11篇)

本站小編爲你精心整理了11篇《背影教案教學設計》的範文,但願對你的工作學習帶來幫助,希望你能喜歡!當然你還可以在本站搜索到更多與《背影教案教學設計》相關的範文。

背影教案教學設計(集錦11篇)

篇1:背影 教案教學設計

背影

教學目標:

1、抓住人物的言行和細節描寫,感受父愛。

2、能抓住人人物的言行和細節進行對父愛的表達。

教學設計:

一、古詩導入

師:同學們,先讓老師念一首古詩吧。《遊子吟》 詩中的哪些地方讓你最受感動呢?

師:自古多情傷離別,更何況是骨肉之情的離別呢!母親看着孩子將背上行囊獨自遠行去尋找遙不可知的未來。已無語,她只能將牽腸的擔憂和揪心的疼愛一針一針地縫進遊子厚實的衣服裏。

讓我們一起飽含深情地朗讀這首純樸的詩吧!

師:愛無需言語,它可能就在一個眼神裏,可能就在一個細微的動作裏,也正因爲這樣經常被年少無知的我們所忽視。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去感覺含蓄而深沉的父愛。

二、學習《背影》

師:讓我們先聽聽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聽後告訴我你的感受。

(三個學生進行交流)

師:這是一位普通而又偉大的父親。文章語言樸實,但是無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使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走近文章,走近這位偉大的父親。

師: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最能讓你感受到父愛的地方找出來,進行品味。(可以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和神態中去找,還可以抓住細節的描寫。或可以抓住一句話或抓住一個詞去感悟。)

學生把找到的寫到黑板上去。

學生交流,老師引導。

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學習《父親的愛》

師:雖然這是一個老境頹唐的父親。但我們從他對孩子的愛中看到了他人格的偉大。

其實我們的父親 又何嘗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呢,在我們自心爲了不起的成長過程中甚至也在經常暗笑父親的迂。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一個孩子猛然間發現在父愛吧,在你的腦海裏是否也閃現出諸如此類的生活畫面呢。

學生自由讀

師: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你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是否也有被你忽視的父愛呢。如果你現在感受到了也能不能抓住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談一談呢。

四、小結

同學們,請讓我們更加倍愛我們的父親吧。

[背影(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篇2: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學習本文記敘事實,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本文表現的民族傳統美德,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與上篇課文不同。《這不是一顆流星》反映的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而本課反映的是舊社會家庭親人的關係。前者是父親心目中的兒子,後者則寫的是兒子心目中的父親,人物形象的懸殊,也構成了課文完全不同的內容。但作爲記敘性文章,在寫作方法上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親情,同樣是一脈相承的。

教學本文,重點應放在特定環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達方式,抓住文章命題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線索來作爲分析的突破口;還應抓住本文獨特的寫人記事的樸實自然的語言,從中體會字裏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兩課時講授。第一課時主要是劃分段落層次,分析貫串全文的線索,側重完成第一個教學目的;第二課時則以重點語段、語句的體會爲主要教學內容,側重完成第二個教學目的。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突出往事回憶的結構形式;用“背影”連接貫串故事情節的藝術構思。

教學過程

1.佈置預習(可在課前進行)。

①讓學生認真閱讀一遍課文。

②結合課後練習三、七體會課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層,概括出它們的主要內容,並找出起、訖語句。

2.教師導語(先板書出課題)。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同《這不是一顆流星》一樣,屬於記敘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過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

3.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xiè):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sā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

喪,別讀sà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óuchú),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ū),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pánshā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í),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xiè),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íng),光潔透明。

4.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最好分三個部分,找三個同學分別朗讀,提出朗讀要求。

5.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掌握結構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樣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後,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語式(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歸納如板書所示。

板書:

①開篇寄思

②往事回憶

③結尾懷念

此板書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處千萬不能約束學生髮揮自己見解的能力及創造能力。當然,這種概括必須是正確的。這裏有個嚴格的界限,也必須讓學生了解並掌握。

如學生能用“背影”作線索概括,也應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寫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敘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中間部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還可以有別的概括,比如:

中間部分可分爲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在第二層次“浦口送別”中又可以分爲三個小的層次:

第一、細心照顧

第二、車站買橘

第三、車門話別

如按此劃分,板書設計爲:

按前種劃分板書設計爲:

(3)在劃分段落層次時,應從開始就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讀者認識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要作具體分析。有的是這樣分也可以,那樣分也未嘗不可;有的則是絕對不行。劃分層次還是有原則的,不是可以任意劃分的。學生進入中學開始,就有這樣的認識,養成獨立閱讀和分析的習慣,比教師“一言堂”、只接受教師的現成結論的灌輸性教學,不知要強多少倍,不必擔心學生會有損失,也不必擔心達不到教學目的。

6.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麼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並且貫串起來?是很容易找到的'。

這就是“背影”。

現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並連接全文的?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並隨時歸納。

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第四次背影的出現,是怎樣隨着文章情節的推進而有不同的表現力的呢?或者說,文章對父親的回憶是怎樣以“背影”爲線索連貫起來的呢?

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板書設計如下:

(2)作者爲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呢?

教師可引導學生作短暫的交談、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①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下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②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③藝術視角的創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隨人後,開拓了藝術表現的新領域,給人以生動、新穎的感受。

這三點對八年級學生來說,認識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夠一般的理解即可,重點在於提高認識,不要求掌握。故教師講清楚,不必整理筆記。

佈置作業

1.做課後練習一、四、五。

做練習一將重點劃在書上。熟讀課文第6自然段,並學習重點分析。可按照這樣的順序思考:①寫了什麼,②怎麼寫的,③好在哪裏。將思考的結果寫在練習本上,準備課上口頭回答。

2.做課後練習二。

這一題要認真思考,有明確的觀點,簡要整理成文字,準備在課上口頭回答。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樸實語言、平凡細節的深刻內涵;父子間的深摯感情。

教學過程

1.教師導語。

上節課着重分析了課文的段落層次、情節線索,以及從“背影”這一新的視角命題立意選材組材的意義,並與《這不是一顆流星》作了對比。這節課要着重體會本文樸實自然的語言,體會作者怎樣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平凡的細小的事情來敘事抒情。

下面,沿着課文的順序,挑出一些重點語句或語段,細細體會作者語言的特色,樸實無華的語言中如何飽含着深情。

2.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語句。

作者在文中三次寫了流淚,每次寫法各有什麼不同,各自在什麼情況下,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淚,都是在三個部分的最緊要時刻。

第一次流淚是在交代家境衰敗的情況下,見着父親,面對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這一次掉淚,引出父親的在文中爲數不多的重要話語:“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父親的這幾句話,表達的感情是很豐富的,很深沉的。這裏有父親對兒子的體貼和勸慰,也流露了父親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時,也可以看出父親內心深處不甘受命運擺佈、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寬解、自求振作的複雜心情。

第二次流淚是在浦口送別時,作者眼看父親跨過鐵道蹣跚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次掉淚是情不自禁,爲父親的背影所感動。這一次掉淚,因爲是在車站上,又是在臨別之前,特定的情況決定了作者的舉止,“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又是一次複雜的心態顯示。怕父親看見了要傷心,應是趕緊拭淚的主要原因;怕別人看見了不僅是怕自己顯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給父親帶來難堪。

第三次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一次閃出“淚光”,應是別父兩年多的現在,即執筆爲文的時候,想象兩年多前離別時的情景,不禁黯然長嘆。這種在“淚光”中再現“背影”時,戛然而止,與開頭不忘背影相呼應,其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有如撞鐘,餘音不絕。

教師在講授時,應隨問隨答,隨寫板書,語調中要能傳達出語言本身的感染力量。板書:

3.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語段。

本文4、5、6段,特別是第6段的描寫,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現了作者“最不能忘記的”父親的背影。我們應認真閱讀、體會。

(1)指定學生朗讀4、5、6三個自然段。

4、5段主要是寫父親送別時的細心照顧,朗讀時要求學生劃出寫父親言行的語句。

6段主要寫作者眼中的父親的形象和言行,朗讀時要求學生劃出重點語句。

(2)引導學生分析4、5段。

4、5段寫父親浦口送別時對兒子的處處關心,都是通過兒子的觀察和感受來表現的,着重寫了父親的動作行爲和語言。作者的敘述,毫不修飾,唯其樸實,始覺真切。表面看來,作者似乎是在那裏向友人述說那次父親送別的情景,事無鉅細,原原本本;實際上,作者的述說卻經過了精心的挑選,每一個細節都滲透了父親年老頹唐、境遇不佳而對兒女卻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現。

首先是送不送,這就頗費躊躇。

板書:

作者很細緻地敘述了父親在送與不送上的猶疑不決。這一過程表面看好像是多餘之筆,其實恰好極其生動自然地反映了父親在老年光景慘淡力不從心的情況下,愛子的特殊心態。“說定不送”則“再三囑咐茶房”;“終於不放心”,躊躇之後還是“決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也無濟於事。“我”已經二十歲了,其實用不着送。正是在這種可以不送、應該不送而又終於送了的反覆過程中顯示了父親對兒子關心的周到入微。

其次是怎麼送。父親年紀大了,本可一切讓兒子自己去做。但他不,卻事必躬親。先是“照看行李”,後是“忙着講價錢”,再是“囑咐路上小心”“不要受涼”等。做這些看來對於一個成人兒子的多餘的事,已經足以使人感受到愛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裏笑他“迂”、事後又自責等一系列的敘述,就更反襯出父親愛子之“執着”。作者兩處責怪自己“那時真是太聰明瞭”,語言樸實真切,感人至深,寫得也真是太高明瞭。

板書:

(3)引導學生分析第6段。

第6段集中描寫了父親爬過鐵道買橘子的情景。這是全文的精華,點題的文眼,寫出作者留在心靈深處的永記不忘的“背影”。這裏,作者不惜筆墨,詳細寫了父親的外貌特徵(胖、穿戴黑帽褂)、動作特徵(“蹣跚”、“慢”、“探身”、“手攀”、“上縮”、“努力”),極力勾繪出父親行動艱難時的背影。正是這個“背影”,反映了父親家境衰落的頹狀;正是這個“背影”,反映了父親送子遠行的困頓;也正是這個“背影”,激起了作者從未有過的感激、憐愛之情。

橘子買回來了,父親“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這一個簡單的動作,淡淡的描寫,卻十分逼真地發掘出父親完成自己的心願後的某種心理上的滿足。兩句簡單的言語,是經過作者精心挑選的,“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正是一個父親臨別前最重要的囑咐;而走了幾步又回頭,叫兒子“進去吧,裏邊沒人”,更顯出老人關懷留戀之情。兒子望着父親的“背影”,這時的感情已達到了最深的境界。

板書

教師隨講隨問隨答,按段落內部的層次來分析,力求使學生對原文的敘寫有完整的印象和理解,要避免東摘一個詞、西摘一句話,支離破碎地講解,將文章遷就教師的知識系統,這是不可取的。

分析結束後,按照板書提示,讓學生再讀一遍第6段課文。由一人朗讀、教師範讀或大家默讀均無不可,應視班級學習和紀律狀況而定。

4.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可先讓學生口頭回答。前面梳理了文章的結構層次、情節線索和重點語句,處處都展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學生應該是有體會的。現在的訓練主要是語言的概括,不要求講得太多,要求簡潔、準確。

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兩方面的。一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這種親子之愛,不同於《這不是一顆流星》中母親對兒子的愛,也不同於阿婆對孩子的愛,而是一種特定條件下的特有的愛心。這種親子之愛,帶有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帶有那時父親特有的境遇所賦予的情調,還帶有年老的父親送子遠行所特有的情緒。因此,這種感情,既有慘淡,哀傷的一畫,又有關懷、體貼的一面,具有相當複雜的內涵,不能作簡單的理解。

教師檢查課後練習二,指定學生作答,大家可以討論,各抒己見。教師歸結時把握這樣兩點:

①文中的確流露了“淡淡的哀愁”,這種情緒要作具體的、歷史的分析。

②文中思想感情的基調是父子情深,是惜別之情。作者在文中表現的父親的感情,哀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應在逆境中鎮定、寧靜的深沉心情。

課文中的另一種思想感情,是兒子對父親的懷念、憐惜和感傷之情。這是兒子的這種複雜的感情,才襯托了父親的那種複雜心情。這兩種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襯的。

板書設計

思想感情

慘淡、哀傷

關懷、體貼

兒子的思父之情

懷念、理解

憐惜、感傷

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二、三寫成簡短文字,可以列條說明,務必觀點明確、層次清楚。

2.抄寫第6段部分語句:

從“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到“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

從“我再向外看時”到“心裏很輕鬆似的”。

篇3:背影 教案教學設計

背影 教案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課文導入:1、欣賞歌曲《父親母親》2、談話引入:

有一首歌謠這麼唱: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世上只有媽媽好,沒媽的孩子像棵草……的確,從小到大,母親給了我們無微不至的關懷,母愛,是我們生命裏最和煦的春風。其實,陪伴我們一生、如陽光一樣照亮了我們生命的愛,不僅僅來自母親,還來自我們的父親。父親,給予我們的是一種深沉厚重的愛,這就是父愛。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歌頌父愛的著名篇章--《背影》。它的作者是著名愛國學者朱自清。

二、作者介紹。關於朱自清先生,我們瞭解些什麼呢?(學生談談朱自清先生的故事作品等)

教師簡介朱自清,同時出示幻燈片。

三、檢查預習:幻燈片出示字詞練習。

三、播放Flash範讀,幻燈片出示思考題:1、課文主要敘述了什麼事情?2、課文中令你最爲感動的是什麼? 3、全文有幾次提到“背影”?請將它們找出來並完成下列表格。4、全文有幾次提到“我”流淚?請將它們找出來並完成下列表格。

四、分小組朗讀課文,討論完成上述表格。

1、小組朗讀課文,討論填表。 2、師生交流。

關於表格一:全文共有四次提到“背影”。

四次描寫“背影”,首尾兩次是虛寫,中間兩次是實寫。文章着重描寫的是第三次。

教師小結:明確本文線索及其作用:從剛纔討論可以看出,“背影”是貫穿全文始終的線索:開頭設疑--點出背影,望父買橘--刻畫背影,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結尾思念--再現背影,這樣就以“背影”爲線索把各部分內容組織起來,表達了作者的感情,同時反覆照應了標題。

關於表格二:全文共有四次提到“我”流淚。那麼,“我”流淚是因爲什麼原因呢?

一般來說,可以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 ①對父親的感激:父親不顧年事已高、行動不便,爲“我”穿鐵道、爬月臺買橘子; ②對父親的理解:父親不放心茶房,親往爲“我”送行,幹叮嚀萬囑咐,不厭其煩,表現出中老年人的“迂”,這都是對兒子的憐愛之情,不是他人所能比的; ③對父親艱難生活的同情:買橘子時的瞞跚艱難,一下子引發“我”的聯想,家庭生活的重壓何時才能解除,父親的這種艱難還得延續支撐; ④對父親未來生活的憂慮:父親漸顯老態,但還得繼續生存掙扎以維持自己及其家人的生計,今後他又怎樣生活,從身體到心理的逐漸變化,做兒子的又能幫助多少呢? ⑤對自己誤解乃至責怪父親的深深懺悔:對父親特殊時刻所表現出的照顧關心,不僅不領情,反而有所埋怨和嫌棄,但當爲自己艱難買橘的過程特別是“背影”映現,自己終於內疚、愧悔,無聲的譴責,藉助有形的“淚水”表現了出來。

教師簡單小結課文,理清課文脈絡。

五、學生再讀課文,感受文中的父子情深。

第二課時

一、複習檢查: 1、課文內容回顧2、指定同學朗讀經典片段3、教師範讀精彩片段。

二、導入新課內容:魯迅先生說過:“要極儉省地畫出一個人的特點,最好是畫他的眼睛”。可朱自清先生卻另闢蹊徑,以飽含深情的筆墨描寫了父親的背影,同樣取得了感人的藝術效果。那麼,作者所描寫的背影是在什麼境況下的一個背影呢?它爲什麼能那樣感人呢?讓我們繼續來研讀課文。

三、課文分析: 1、出示本課時學習任務目標。2、突破重點: 作者是如何刻畫父親的“背影”的?

我們已經知道了全文共有四次提到了“背影”,那麼文章開頭所說的“最不能忘記”的“背影”是指哪一次?

第6小節中所寫的父親穿鐵道、爬月臺,爲“我”買橘子時的背影。這也是作者描寫得最詳細的一次“背影”。

這次“背影”爲何會給“我”留下最難忘的印象?它表達了怎樣的感情?讓我們來看一看作者是怎樣具體描寫的。

2、請一學生用飽含感情的語氣讀第三次提到“背影”的句段。

3、學生討論明確上述問題答案。

4、交流-小結:作者從穿着、行動兩方面對父親的背影進行具體描寫。寫穿着,照應了前文所述的慘淡家境,也與父親爲我做的紫毛大衣形成對比;寫行動,選用了“探”、“攀”、“縮”、“傾”等動詞和“蹣跚”、“慢慢”、“努力”等形容詞,抓住了父親年事已高、行動諸多不便等特徵,集中反映了父親深摯的愛子之情。所以這個“背影”給“我”留下了最難忘的印象,這“背影”中凝聚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也寄託了兒子對父親深切的感激與懷念之情。

3、體悟作者平實中見真情的語言風格。

作者善於在敘事和描寫中抓住最能表現人物內心世界的語言或動作,用平易樸實的語言去表達人物的真情實感。文章中還有很多處體現了這樣的特色,請同學們自己找一找,體會一下。如:

(1)父親說:“事已至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作爲全家頂樑柱的父親,在祖母去世和丟了差使的逆境中,心情無疑是沉重、難過的,但是在兒子面前,父親不僅不把自己沉重、難過的心情外露,而且還反過來安慰兒子,更可見父親的體貼。)

(2)“他頗躊躇了一會”、“他躊躇了一會,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

(父親的“不放心”正體現了對兒子的關心愛護。)

(3)父親“忙着”照看行李,“忙着”講價錢;終於“講定”了價錢,爲“我”“揀定”了座位;“囑”“我”小心,又“囑託”茶房照應“我”。表現了父親不辭辛苦、不厭其煩、事事都要替兒子安排好的心情(無微不至的關心);而“我”當時只覺得父親“說話不漂亮”,心裏還“暗笑他的迂”,“我”當時的不理解恰恰從側面反襯出父親深摯的愛子之情。

(4)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

(“我”理解了父親的愛,對父親產生疼惜之情。)

(5)橘子買回來後,父親“撲撲身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這種輕鬆的心情正是一種愛心:越是盡到做父親的責任,心裏越是感到踏實滿足。

(6)臨別時,父親說的話雖然很簡單、樸實,但裏面包含着憐惜、體貼、依依不捨的深情。

(7)“他觸目傷懷,自然……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背影”

(兩個“自然”表現了“我”對父親更深的理解,淚光中的背影已不單單是父親往日背影的再現,其中還包含着老境頹唐、每況愈下而又愛子心切的老年父親的影子,寄託着作者對父親更爲深切的疼惜、懷念之情。)

4、疑點探究。

①、請同學們再思考一下,文章的第二、三小節交代了朱自清當時的家庭狀況,這段敘述是否屬多餘筆墨?

家中“禍不單行”,遭受不幸的變故,家境衰敗,這慘淡的環境、悲涼的氣氛,與下文父親送別時對兒子的滿腔摯愛形成對照。在這種特定背景、環境下的父親的“背影”,不同於隨處可見的普通的背影,更充滿感情、飽含深意,更顯示出父愛的崇高。(這一段正體現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點,看似偏離話題,實則緊扣中心。)

②、以“背影”爲題的作用。(課題能否改爲“浦口惜別”?)

以“背影”爲題含蓄雋永,“背影”既是人物形象的素描,又是人物精神的寫照,是貫穿全文的.主線,是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結點。

5、拓展延伸、創新思維訓練。

A、有人曾說:“10歲時,我們仰慕父親;20歲時,我們鄙棄父親;40歲時,我們敬重父親。”其實,父親仍是那個父親,但不同年齡的我們卻會有不同的感情。十六七歲的你對父親的情感是怎樣的,請列舉一例,說說自己與父親的情感。

B、熱點爭鳴。以下兩個論題自由選擇一個,結成小組進行討論,形成自己的觀點。

①、由於多數學生反對,2003年9月曾傳聞朱自清先生的名篇《背影》落選鄂教版語文教材。其理由爲:《背影》中“父親不遵守交通規則,隨意翻越鐵路線”和“父親形象不夠瀟灑”,故將《背影》逐出中學語文新教材。對此你有何看法?

②、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認爲:“《背影》短短千把字的小品裏,作者便流了四次眼淚,也未免太多了一點。 時至今日,一個二十歲的大男孩是不是還要父親這麼照顧,而面臨離別,是不是會這麼容易流淚,我很懷疑。 今日的少年應該多讀一點堅毅豪壯的作品。”對此你有何看法?

6、擴充閱讀:三毛的同名作品《背影》。

四、課文總結

1、分段:

(一)§1寫對父親的思念,從“不相見”到“不能忘”,引出對“背影”的回憶。

(二)§2-6回憶父子二人由徐州相見到浦口告別的經過,描寫父親穿鐵道、買橘子的背影,表現父親對兒子的深摯感情。

1、簡述回家奔喪的經過,交代這次父子分別時的家庭境況。

2、寫車站送別時父親對兒子的關心和愛護。

3、描寫父親穿鐵道、買橘子的“背影”,表現父子間深摯的感情。

(三)§7寫“我”別後對父親的思念,通過接讀來信、回憶“背影”,再次點題,照應前文。

2、主題:本文以“背影”爲線索,通過描寫父親在車站送別兒子的情景,表現了父親愛護兒子的深摯感情,抒發了作者對父親的懷念之情。

3、寫作特色

(1)抓住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特徵-“背影”命題立意,並以“背影”爲線索組織材料。

這個背影,是一個不同尋常的背影,實際在一個特殊環境下活動着的背影,是在祖母去世、父親失業、家境衰敗的情況下,在浦口車站送別時,父親穿鐵道、爬月臺,爲兒子買橘子時的背影。它既是父親形象的素描,又是他愛子精神的寫照:父親肥胖而吃力的“形”,慈愛和迂執、艱難和努力、困頓和掙扎、老境頹唐、心情憂傷的“神”,都表現在這個背影上。同時這個背影也成爲作者感情的觸發點和凝聚點,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兒子對父親的理解、聯繫和懷念,全都融化在這個背影裏了。

(2)在敘事和描寫中進行抒情。(“我”的感情變化也是伏筆)

(3)圍繞中心剪裁,詳略得當。

4、這篇語言質樸、意蘊雋永、洋溢着濃濃的父子深情的文章深得人們喜愛,還被改編成了一首抒情歌曲。現在請同學們欣賞這首歌。

五、佈置作業

1、學了這篇課文之後,同學們有什麼感受呢?

2、感受有二:a、我們知道:好文章並不一定需要華麗的語言,只要你平常善於觀察,善於體會,就一定會寫出好文章來。B、寫人,並不一定要寫人物的全貌,完全可以抓住人物身上一部分,比如人物的手、眼睛等等最能體現人物特色的部分來細緻刻劃。

3、作業:學了這篇課文後,請同學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選取熟悉的一個人,抓住人物身上最有特色的部分,寫一篇表現人物特點、歌頌生活中的真情的作文。

篇4: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一、教學目標設計:

1、抓住“背影”這一感情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

2、體會本文樸實真摯、飽含深情的語言風格。

3、感受父子情深,體會自己父愛的深沉與偉大,教育學生珍愛親情,增進與父母的溝通與交流,學會關愛他人,發揚中華民族的佳統美德。

二、教材內容及重點、難點分析

內容:這篇文章主要敘述了父親送“我”去上學,並在月臺艱難地爬上爬下爲“我”買橘子這件讓人感動不已的事情,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以及兒子對父愛的感念之情。

新的課程理念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更人文化的要求,使得我們必須“博採衆家之長”,大膽吸收借鑑更先進的文化元素,生活元素,豐富語文課的內涵,讓學生吸取更多、更人性化的知識。在人情日益冷漠,代溝日益加深的今天,引導學生學好本課,陶冶他們的情操,增進他們與父母之間的情感交流,學會關愛他人,發揚中華民族的佳統美德,有着重要的意義。

重點: (1)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品味揣摩語言。

(2)學習本文抓住人物特徵刻畫人物的方法。

(3)品味樸實簡潔的語言。

難點:體味父子情深。

三、教學對象分析

八年級的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自學、理解及分析文章的能力。就這篇文章而言,學生理解父親對兒子的關愛,教學中應以引導學生主動探究閱讀爲主,找出刻畫最生動細緻的地方,集中在買橘子的背影上,細細地揣摩分析,引導學生利用前文給出的背景,進入特定的情境,親身感受體驗父親爬月臺買橘子的艱難,從而深深體會到父親對兒子的濃濃的父愛。

四、教學策略及教學設計

1、結合背景音樂,讓學生閱讀《兒子眼中的父親》,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2、教學過程中,利用多媒體播放課文音像文件,調動學生多重感覺器官,讓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活動當中,通過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與感悟,體會到父親對兒子深沉的愛。

3、拓展遷移,讓學生談談自己親身經歷中所體會的父母對自己的愛及自己對別人的關愛,從而教育學生懂得珍惜愛,懂得感恩與回報,並且懂得如何去關愛他人。

背影學習心得範文

開學第二週,我就和同學們一起學習了朱自清的一篇名作《背影》,《背影》以其感情真摯自然見長。“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哪些角度易於學生領悟文中滲透的父慈子孝的真情呢?在上這堂課之前,我在認真思考這個問題。以下是我上完這節課後的'幾點反思:

一、在初略感知文本的大層次後,我帶領同學們直奔課文第6段,重點品析了“望父買橘的背影是如何刻畫的”這一環節,放手讓學生去找描寫背影的句子,品析動詞描寫的妙處,歸納人物特定環境下細節描寫的方法。此時,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很高,紛紛舉手,品詞品句很精彩。緊接着,在課堂的下半段時間裏,我還設計了請學生“表演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這一環節,學生們高昂的積極性再度被調動起來。我班的許秀雨、陳茂、郭虹餘等幾位同學經過認真揣摩課文中的精彩詞句,表演時很投入,把父親攀爬鐵道時一系列的重要的動作表現得非常到位。通過這一環節的學習,師生之間的互動相當之好,原本顯得有些枯燥的課堂變得活躍起來,笑聲不斷。這樣不但做到了分析課文時重點突出,還很好地做到了寓教於樂。

二、接下來,緊扣兩次流淚,體會父子間深沉真摯的愛是本節課的難點。沒有足夠的時間給學生,學生是很難進入意境的。在課堂上,我積極引導學生聯繫當時的背景、路上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懷所做的幾件事,還有文中父親說的5句話來體會。一層層地引導着學生進入意境,體會到作者當時流淚的複雜心情:這是理解的淚、感動的淚、幸福的淚、憐惜的淚、自責的淚、依戀的淚。

篇5:背影 教案教學設計

背影 教案教學設計

1 、 背影

設計者:張安

[教師寄語]    父愛如大海般深沉,父愛似天空般廣闊。

[學習目標]     1、初步學習記敘性散文的一般寫法。

2、抓住人物在特定環境下的典型特徵,體會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

3、培養孝敬父母、熱愛父母的道德情操。

[導學步驟]

[豐富詞庫]

1、給加點字注音或寫字

交卸(   )     huò(   )不單行       頹(   )唐          妥(   )帖

奔喪(     )         狼jí(    )                 躊 (    )躇(   )

2、給下列加點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1)      觸目傷懷(  )   A.思念     B.胸前             C.心

2)      情不自已(  )   A.停止     B.已經,表過去     C.太,過

3)      變賣典質(  )   A.質量     B.事物的根本特性      C.抵押

3、根據意思寫詞語。

⑴細小而繁多的事。〈 〉

⑵感情聚積在心裏不得發泄。〈 〉

⑶因爲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

⑷ 亂七八糟的樣子。〈 〉

4、“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一句中,“聰明”的意思是什麼?你 還能舉出幾個類似用法的詞語嗎?

[自學質疑]

1、自由朗讀課文,找出你印象最深或者最感人的句子和場面,用自己的話描述一下,並寫在下面。

2、理解課文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3、作者選取“背影”這個角度來寫,好在哪裏?

4、再讀課文,把不明白的地方寫下來,看誰提的問題有價值。

[合作探究]

1、文中幾次寫到“背影”?哪次寫的最具體、細膩?在這次描寫中哪些詞語用得好?  爲什麼?

2、送別過程中,父親共說了幾句話?這些話有什麼特點和含義?

3、送別時,作者的心情如何?通過什麼細節來表現的?

4、根據以上你對課文的理解,你能具體說說這是怎樣的一種父子情嗎?

[拓展與創新]

完成課後練習三、四。

達標檢測

[精彩回眸]

閱讀下列選文,回答問題。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有幾個賣東西的等着顧客。走到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____________(戴着  帶着  代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___________(慢慢  輕輕  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___________(掀身  探身  彎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鐵道,要___________(趴上  登上  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___________(扒  攀  抓)着上面,兩腳再向上___________(擡縮  提);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______(用力  努力  吃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先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____(溜  爬  趴)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橘子一股腦兒放在我的皮大衣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說:“①   ”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②   ”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我說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車外看了看說:“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我看那邊月臺,須穿過鐵道,須跳下去又爬上去。父親是一個胖子,走過去自然要費事些。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我看見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走到鐵道邊,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他穿過,要爬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攀着上面,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我再向外看時,他已抱了硃紅的橘子往回走了。過鐵道時,他選將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這邊時,我趕緊去攙他。他和我走到車上,將上。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過一會:“我走了,到那邊來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幾步,回頭看見我,說:“進去吧,裏邊沒人。”等他的背影混入來來往往的人裏,再找不着了,我便進來坐下,我的'眼淚又來了。

1、概括本段文字的主要內容。

2、“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寫出了父親怎樣的心理?

3、如何理解“我本來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讓他去。”一句?(2分)

4、文中兩次寫到“我”的流淚,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感情?(2分)

答:_

[課外鏈接 ]                     (二)爺爺

由於營養不良,我們幾個孩子都很瘦弱。15歲時,我在一家小商店裏當學徒工,那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嚐到蘋果的味道,儘管它又小又綠沒有成熟,上面還盡是洞,可從此以後我再也沒有感覺到當初第一次吃蘋果時那種“甘甜的滋味。

那天,爺爺外出時遇到一次鐵路事故,當時很多人都不管三七二十一地爬在地上呻吟,等待醫生和求援人員。爺爺自己折了一根樹枝做柺杖,一瘸一拐地整整走了三個小時纔回到家。

我很難描述爺爺剛剛踏入家門時,奶奶那複雜的臉色和心情。先是擔心和心疼,而後突然一陣暴怒……爺爺錯過了一個難得的良機!

一個孩子將一位隨訪病人的鐵路醫生帶進家裏,醫生仔仔細細地爲爺爺作了檢查,然後對他說:“恭賀你,老人家,你的健康狀況良好。”這時,我母親來了,她堅決地說爺爺至少是腦震盪。爺爺的表情卻未置可否。他又一次輕易地放棄了難得的機會。

醫生走後,奶奶和媽媽在牀邊又開始教爺爺如何應付醫生和有關調查人員,爺爺只是機械地點頭。

鐵路出事故的消息傳到村裏以後,幾乎全村人都在等待着調查人員最後的善後處理結果.當鐵路上終於又來了時,爺爺似乎早巳忘記家人的叮嚀,面含微笑在迎接來訪者,又不失時機地大談天氣和收成等。當來訪者終於問到他哪裏受傷時,媽媽急忙指着頭向他暗示。誰知爺爺卻不緊不慢地說:“我一切很好。”說罷臉上浮現出天使般的微笑,又說:“我如果有病,就是有十幾萬元也治不好。”媽媽愣住了,奶奶尖叫着失望地從房子裏跑了出去,來訪者也發出一陣莫名其妙的笑聲、嘆息聲。

當一切又復歸平靜時,他們發給爺爺5000元錢�D�D�D他成了全村最富的人。但是爺爺直到死也沒明白爲什麼人家要給他這麼多的錢。

1.概括事件的起因和結果。

起因是

結果是

2.第一段寫出了“我”一家怎樣的家境?這對錶現人物性格有什麼作用?

答:

3.簡要說說爺爺怎樣三次“錯過良機”。

第一次是

第二次是

第三次是

4.爺爺最突出的優良品質是什麼?

答:

5.文中寫到奶奶和媽媽的表現,他們的意圖是什麼?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什麼?

答:他們的意圖是:

作者這樣寫的目的是

[豐富我們的知識寶藏]

篇6:背影 教案教學設計

背影(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劉玲

教學目的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學習本文記敘事實,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本文表現的民族傳統美德,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探情。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與上篇課文不同。《這不是一顆流星》反映的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而本課反映的是社會家庭親人的關係。前者是父親心目中的兒予,後者則寫的是兒子心目中的父親,人物形象的懸殊,也構成了課文完全不同的內容。但作爲記敘性文章,在寫作方怯上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親情,_同樣是一脈相承的。

教學本文,重點應放在特定環境下父予深情的特定表達方式,抓住文章命題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線索來作爲分析的突彼口;還應抓住本文獨特的寫人記事的樸實自然的語言,從

中體會字裏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兩課時講授。第一課時主要是劃分段落層次,分析貫串全文的線索,側重完成第一個教學目的;第二課時則以重點語段、語句的體會爲主要教學內容,側重完成第二個教學目的.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突出往事回憶的結構形式;用“背影”連接貫串故事情節的藝術構思。

教學過程

1.佈置預習

①讓學生認真閱讀一遍課文。

②結合課後練習三、七體會課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層,概括出它們的主要內容,並找出起、訖語句。

2.教師導語(先板書出課題)。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紀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同《這不是一顆流星》一樣,屬於記敘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這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

本文作爲一篇記敘文,與《這不是一顆流星》有很多相同點,如都是寫家庭親情,都是從生活中選取典型的、生動的材料。,都縣通過一定的情節線索來組織材料、通過場面和人

物的描寫來表現中心意思。在這些相同點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現方法。閱讀時要善於在學習新課文的過程中,聯繫舊課文,比較鑑別,從中融會貫通,得到一些新的啓發。

我們在閱讀《這不是一顆流星》時,是從分析結構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節及其表現形式。本課的學習也應該這樣。

3 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Xie):卸 ,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sang),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另讀sang,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Ch6u Chu),猶豫不定。另意,形容得意。

迂腐(yu),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h”,曲折、繞遠。

蹣跚(Pan shan)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tui),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Xie),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ying),光潔透明。

4.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最好分三個部分,找三個同學分別朗讀,提出朗讀要求。

5.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掌握結構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樣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後,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語式(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

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歸納如板書所示。

板書:

①開篇寄思

②往事回憶

③結尾懷念

此板書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處千萬不能約束學生髮揮自己見解的能力及創造能力。當然,這種概括必須是正確的。

這裏有個嚴格的界限,也必須讓學生了解並掌握。

如學生能用“背影”作線索概括,也應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寫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敘事

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中間部分可以分成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

還可以有別的概括,比如:

中間部分可分爲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在第二層次“浦口送別”中又可以分爲三個小的層次:

第一、細心照顧

第二、車站買橘

第三、車門話別

如按此劃分,板書設計爲

(3)在劃分段落層次時,應從開始就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式是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讀者認識

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要作具體分析。有的最這樣分也可以,那樣分也未嘗不可;有的則絕對不行。劃分層次還是有原則的,不是可以任意劃

分的。學生進入中學開始,就有這樣的認識,養成獨立閱讀和分析的習慣,比教師“一言堂”、只接受教師的現成結論的.灌輸性教學,不知要強多少倍,不必擔心學生會有損失,也

不必擔心達不到教學目的。

6.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本文用什麼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並且貫串起來?是很容易找到的。

這就是“背影”。

現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並連接全文的?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並隨時歸納。

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第四次背影的出現,是怎樣隨着文章情節的推進而有不同的表現力的呢?或者說,文章對父親的回憶是怎樣以“背影”爲線索連貫起米的呢?

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板書設計如下:

(2)作者爲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呢?

教師可引導學生作短暫的交談、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憂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①可以表現父親在持定環境下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優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②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③藝術視角的創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隨人後,開拓了藝術表現的新領域,給人以生動,新穎的感受。

這三點對七年級學生來說,認識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夠一般的理解即可,重點在於提高認識.不要求掌握。故教師講清楚,不必整理筆記。

7.引導學生比較本文與《這不是一顆流星》一文在結構形式、情節線索方面,在選取材料、組織材料方面,以及寫法上都有相同之處。試作比較。

《這不是一顆流星》的結構形式是:

“現實--回憶--現實”

《背影》的結構形式也是:

“現在--回憶--現在”

《這不是一顆流星》以熊皮手套爲線索貫串全文;《背影》則以背影爲線索貫串全文。

《這不是一顆流星》的主體部分選擇病房這一場合表現主人公的活動;《背影》的.主體部分則選擇“車站送別”這一特定環境重點描寫。

《這不是一顆流星》選取孩子關心阿婆凍傷的手這一主要情節來表現主題;《背影》則選取“浦口送別”這一主要情節來表現父子深情。

佈置作業

1.做課後練習一、四、五。

做練習一將重點劃在書上。熟讀課文第6自然段,並學習重點分析。可按照這樣的順序思考:①寫了什麼,②怎麼寫的,③好在哪裏。將思考的結果寫在練習本上,準備課上

口頭回答。

2.做課後統習二。

這一題要認真思考,有明確的觀點,簡要整理成文字,準備在課上口頭回答。

第二課時

教學重點

樸實語言、平凡細節的深刻內涵;父子間的深摯感情。

教學過程

1. 教師導語。

上節課着重分析了課文的段落層次、情節線索,以及從“背影”這一新的視角命題立意選材組材的意義,並與《這不是一顆流星》作了對比。這節課要着重體會本文樸實自然的語

言,體會作者怎祥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平凡的細小的事情來敘事抒情。

下面,沿着課文的順序,挑出一些重點語句或語段,細細體會作者語言的特色,樸實無華的語言中如何飽含着深情。

2.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語句。

作者在文中三次寫了流淚,每次寫法各有什麼不同,各自在什麼情況下,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淚,都是在三個部分的最緊要時刻。

第一次流淚是在交代家境衰敗的情況下,見着父親,面對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籟籟地流下眼淚”。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這一次掉淚,引出父親的在大中爲數不

多的重要話語:“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父親的這幾旬話,表達的感情是很豐富的,很深沉的。這裏有父親對兒子的體貼和勸慰,也流露了父親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時,也可以看出父親內心深處不甘受命運擺佈、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寬解、自求振作的複雜心情。

第二次流淚是在浦口送別時,作者眼看父親跨過鐵道瞞跚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次掉淚是情不自禁,爲父親的背影所感動。這一次掉淚,因爲是在車站上,

又是在臨別之前,特定的情況決定了作者的舉止,“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又是一次複雜的心態顯示。怕父親看見了要傷心,應是趕緊拭淚的主要原因;怕

別人看見了不僅是怕自己顯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給父親帶來難堪。

第三次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一次閃出“淚光”,應是別父兩年多的現在。即執筆爲文的時候,想象兩年多前離別時的情景,不禁

黯然長嘆。這種在“淚光”中再現“背影”時,戛然而止,與開頭不忘背影相呼應,其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有如撞鐘,餘音不絕。

教師在講授時,應隨問隨答,隨寫板書,語調中要能傳達出語言本身的感染力量。

板書:

3.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語段。

本文4、5、6段,特別是第6段的描寫,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現了作者“最不能忘記的”父親的背影。我們應認真閱讀、體會。

(1)指定學生朗讀4、5、6三個自然段。

4、5段主要是寫父親送別時的細心照顧,朗讀時要求學生劃出寫父親言行的語句。

6段主要寫作者眼中的父親的形象和言行,朗讀時要求學生劃山重點語句。

(2)引導學生分析4、5段。

4、5段寫父親浦口送別時對兒子的處處關。都是通過兒子的觀察和感受來表現的,着重寫了父親的動作行爲和語言。作者的敘述,毫不修飾,唯其樸實,始覺真切。表面看來,作者似乎是在那裏向友人述說那次父親送別的情景,事無鉅細,原原本本;實際上,作者的述說卻經過了精心的挑選,每一個細節都滲透了父親年老頹唐、境遇不佳而對兒女卻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現。

首先是送不送,這就頗費躊躇。

板書:

作者很細緻地敘述了父親在送與不送上的猶疑不決。這一過程表面看好像是多餘之筆,其實恰好極其生動自然地反映了父親在老年光景慘淡力不從心的情況下,愛子的特殊心

態。“說定不送”則“再三囑咐茶房”;“終於不放心”,躊躇之後還是“決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也無濟於事。“我”已經二十歲了,其實用不着送。正是在這種可以不送、應該不送而又終於送了的反覆過程中顯示了父親對兒子關心的周到入微。

其次是怎麼送。父親年紀大了,本可一切讓兒子自己去做。但他不,卻事必躬親。先是“照看行李”,後是“忙着講價錢”,再是“囑咐路,上小心”“不要受涼”等。做這些看來對於一個成人兒予的多餘的事,已經足以使人感受到愛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裏笑他“迂”、事後又自責等一系列的敘述,就更反襯出父親愛予之“執着”。作者兩處責怪自己“那時真是太聰明瞭”,語言樸實真切,感人至深,寫得也真是太高明瞭。

板書:

(3)引導學生分析第6段。

第6段集中描寫了父親爬過鐵道買橘子的情景。這是全文的精華,點題的文眼,寫出作者留在心靈深處的永記不忘的“背影”。這裏,作者不惜筆墨,詳細寫了父親的外貌特徵

(胖咆穿戴黑帽褂),動作特徵(“蹣跚”、“慢”“探身”“手攀”、“上縮”、“努力”),極力勾繪出父親行動艱難時背影。正是這個“背影”,反映了父親家境衰落的頹狀;正是這個

“背影”,反映了父親送子遠行的困頓;也正是這個“背影”,激起了作者從未有過的感激、憐愛之情。

橘子買回來了,父親“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這一個簡單的動作,淡淡的描寫,卻十分逼真地發掘出父親完成自己的心願後的某種心理上的滿足。兩句簡單的言

語,是經過作者精心挑選的,“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正是一個父親臨別前最重要的囑咐;而走了幾步又回頭,叫兒子“進去吧,裏邊沒人”,更顯出老人關懷留戀之情。兒子望

着父親的“肖影”,這時的感情已達到了最深的境界。

板書;

教師隨講隨問隨答,按段落內部的層次來分析,力求使學生對原文的敘寫有完整的印象和理解,要避免東摘一個詞、西摘一句話,支離破碎地講解,將文章遷就教師的知識系

統,這是不可取的。

分析結束後,按照板書提示,讓學生再讀一遍第6段課文。由一人朗讀、教師範讀或大家默讀均無不可,應視班級學習和紀律狀況而定。

4.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可先讓學生口頭回答。前面梳理了文章的結構層次情節線索和重點語句,處處都展現了入物的思想感情,學生應該是有體會的。現在的訓練主要是語言的概括,不要求講得太多,要求簡潔、準確。

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兩方面的。一是父親對兒於的一片深情。這種親子之愛,不同於《這不是一顆流星》中母親對兒子的愛,也不同於阿婆對孩子的愛,而是一種特定條件下

的特有的愛心。這種親子之愛,帶有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帶有那時父親特有的境遇所賦予的情調,還帶有年老的父親送子遠行所特有的情緒。因此,這種感清,既有慘淡、哀傷的

一面,又有關懷、體貼的一面,具有相當複雜的內涵,不能作簡單的理解。

教師檢查課後練習二,指定學生作答,大家可以討論,各抒己見。教師歸結時把握這樣兩點:

①文中的確流露了“淡淡的哀愁”,這種情緒妥作具體的、歷史的分析。

②文中思想感情的基調是父予情深,是惜別之情。作者在文中表現的父親的感情,哀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應在逆境中鎮定、寧靜的深沉心情.

課文中的另一種思想感情,是兒予對父親的懷念、憐惜和感傷之情。這是兒子的這種複雜的感情,才襯托了父親的那種複雜心情。這兩種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襯的。

板書設計

思想感情

慘淡、哀傷

關懷、體貼

兒子的思父之情

懷念、理解

憐惜、感傷

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二、三寫成簡短文字,可以列條說陰,務求觀點明饒、層次清楚。

2.抄寫第6段部分語句:

從“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到“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

從“我再向外看時”到“心裏很輕鬆似的”。

作者郵箱:

篇7:背影 教案教學設計

鳳凰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學習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個特徵在特定的環境下進行細緻描寫的特點。

2.理解關鍵詞語在表達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先由學生講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愛,爲本課的教學奠定基礎。再讓學生熟讀課文,對課文內容有了整體感知後,抽取重點段落進行詳盡地分析。在教學的最後階段對學生進行作文訓練,並引導其欣賞羅中立的名畫《父親》。

◆情感態度價值觀

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情深,繼承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

教學重、難點及示教學突破

◆重點

1.對父親背影描寫的效果與作用。

2.體會文中樸實的語言中所飽含的深情。

3.分析本文的剪裁,感受本文詳略得當的敘事特點。

◆難點

作者的寫作極其“誠實”,引導學生加以體會。

◆教學突破

作者在描寫父親的背影時,用了多個動詞,這些詞將父親頹唐的老境和我對父親的憐惜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對這些詞加以分析。另外,對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討就會體會到作者是在“誠實”的寫作,這正是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1.查閱資料,掌握作者情況及作品背景。2.對名畫《父親》的相關資料應有所瞭解。學生準備預習課文,準確認讀課文下注詞語,並掌握它們的意思。

教學步驟

(第1課時)

第一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1.導入課文,介紹背景資料 1.敘述事件,進入新課學習2.指導學生朗讀課文 2.朗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3.引導學生深入理解 3.深入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文章脈絡

一、導入課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師:同學們,一個月的寒假剛剛過 去,大家一定和父母親人們在一起 渡過了一個快樂的新年,感受到了 濃濃親情。請大家回憶一下,你父 母疼愛你的哪件事深深地感動了你呢?

抽學生講述。

2.師:很好,剛纔大家講了讓自己最感 動的事。本課描寫的是“背影”,是 讓作者望而淚下的父親的背影。它到底是怎樣的呢?

3.板書課題,介紹作者情況及作品背 景。

學生活動

1.積極思考,回憶父母對自己的關愛。

踊躍發言,講述最讓自己感動的事, 注意情節的完整性。

2.聽了教師的話,均感到好奇:背影有什麼好寫的呢?看着背影就能落淚,可能嗎?對新課學習產生興趣。

3:仔細聽教師講述,作相應記錄。

二、朗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抽幾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要求讀 出感情。

2.讓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人物、事件、地點。

(2)不能理解的詞句。

(3)自己認爲感人的地方。

(4)寫背影的語句。

學生活動

1.分段朗讀課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感 情基調。

2.默讀課文,在文中劃出相關語句。

三、深入理解(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師: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兒,常常出現在開頭或結尾。這篇文章的文眼 是什麼?

2.師:這篇文章主要寫什麼?我、父 親、我和父親之間還是我的家庭困難?

3.師:文章一共寫了父親幾個背影? 請試着概括一下。

4.其中寫得最詳細的背影是在什麼情 況下見到的?

5.與學生共同理清文章脈絡,將內容 板書。(見課末板書設計)

學生活動

1.生:是課文第一句話,“我最不能忘記的是他的背影。”

2.生:文題是背影,寫父親的愛子之 情,還有我對父親的眷戀。

3.生:一共寫了四個。

惦記背影(思念父親)

刻畫背影(望父買橘)

惜別背影(父子分手)

再現背影(別後懷念)

4.生:父親買橘子的背影。

5.討論發言,理清文章脈絡。

四、本課小結

本課由學生講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愛導入課文,使學生對文章的理解有了感情基礎。隨後學生通過反覆閱讀知曉了文章內容,在教師指導下理清了文章脈絡,對文中滲透的濃濃愛意有了較爲切實的感受,爲後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五、課末板書設計參考

背 影

朱自清

開篇破題 惦記背影(思念父親)l事情經過悲涼氣氛(別時家境)2~3

鋪墊背影(細心關照)4-5 望父買橘 刻畫背影(望父買橘)6父子分手惜別背影(父子分手)結尾抒懷再現背影(別後懷念)7

(第2課時)

第二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學生活動1.重點研讀第6段 1.感受文中樸實語言所飽含的深情2.閱讀理解2、3、4、5段 2.進一步感受父親對“我”體貼入微的關懷3.輔導學生完成隨堂練習3.完成隨堂練習

一、重點研讀第6段(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抽一個學生朗讀第6段。

2.師:課文哪兩個地方着重寫了父親 的背影?

3.組織學生討論:在父親過鐵道買橘子的過程中,作者用了一些極富表現力的詞語來作細緻描寫,請把這些詞找出來加以體會,並說說這段描寫在文中有什麼效果?

4.師:我看到父親的背影,爲什麼“淚很快流下來了”,又爲什麼怕父親看見?

5.組織學生討論:課文中“我”總共流了幾次淚?分別是在什麼情景下流的,表明了什麼?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課末板書設計)

6.師:父親爲什麼“心裏感到很輕鬆似的”?

點撥:父親覺得總算儘自己的能力爲兒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輕鬆。

7.師:在送別過程中父親說了幾句話,是哪幾句,這幾句話有何意味?

點撥:這些話蘊含着許多憐惜、體貼和依依不捨之隋。

學生活動

1.充滿感情的朗讀。

2.思考回答。

生:一是父親買橘子爬月臺的時候;另一個是父親送我時下車往回走,混入人羣的時候。

3.在討論過程中注意感受文中關鍵詞的作用及樸實語言所飽含的深情。

注意文中動詞和形容詞的表意作用,重點體會“攀”、“縮”、“傾”等詞的表達效果。

4.生:作者領會到父親的愛,禁不住淚流滿面,卻又怕父親看見擔心。

5.積極參與討論,在教師指導明確 答案。

6.用心體會。

7.生:“不要緊,他們去不好!”“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進去吧,裏邊沒人。”

二、閱讀理解2、3、4、5段(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讓學生細讀第2、3、4、5段。

2.師:“我”與父親見面的背景如何?

抽學生回答,將內容板書。(見課末板書設計)

3.師:4、5段中的哪些事情體現了父親對我無微不至的關懷?我當時感受到這種關懷了嗎?

讓學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寫的語句,重點探討“我”前後心理的變化。

4.師:“其實我那時已20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這句話有何作用?

學生活動

1.細讀相關段落,感受父親對兒子體貼入微的關懷。

2.生:祖母死了,父親的差使也交卸了。

3.生:父親本打算讓茶房陪我上車,後來終究不放心,決定自己去。送我上車時特地選了一個靠近車門的位置,又囑咐茶房照顧我,並再三叮囑我路上要小心,這些都表現了父親對我的關懷。

4.研討這句話的作用。

三、完成隨堂練習(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抽學生完成隨堂練習一,瞭解學生對本課字詞的掌握情況。

2.導人隨堂練習二,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說出自己的看法,然後加以明確。

學生活動

1.藉助工具書或查閱相關資料完成字詞練習。 .

2.獨立思考重點字詞在文中的含義,在教師指導下深入體會。

四、本課小結

本節課着重對課文第6段進行了分析,引導學生感受到了作者樸實、細膩的描寫中所蘊含的深情,分析了一些動詞、形容詞等在描寫中的表達效果。另外,本節課還對課文的前半部分進行了分析,使學生對文中的父子之情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五、課末板書設計參考

背 影

朱自清

三次流淚:

悲哀之淚(見父親睹家境想祖母)

感動之淚(望父買橘 父子離別)

傷心之淚(再現背影 淚光瑩瑩)

見面背景:

祖母死了

父親失業

(第3課時)

第三課時教學流程設計

教師指導

1.指導學生寫作

2.引領學生品析名畫

學生活動

1.用樸實細膩的描寫來刻畫人物

2.品析《父親》,培養藝術鑑賞力,得到美的薰陶

一、小作文(約 分鐘)

教師活動

1.導人課後思。考與練習二,指導學生進行寫作。

2.鼓勵學生髮言,朗讀自己的作品。

3.當場點評。

學生活動

1.嘗試用樸實的語言來描寫某個人做某件事的過程和情景。

2.舉手朗讀自已的作品。

3.聽教師點評,找出不足點加以完善。

二、名畫賞析(約 分鐘)

教師活動

I.對油畫《父親》的創作背影作相應介紹。

2.讓學生細細品味,結合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生活體驗,談談自己的感受。

3.加以點評,對學生進行情願教育,將內容板書。(見課末板書設計).

學生活動

1.聽教師講述,思考作者的創作意圖。

2.品析。

3.在教師引領下用心體會。

三、本課小結

學以致用,本課的小作文就是針對作者在這篇課文中的寫作手法對學生進行的訓練。而名畫賞析除了培養學生的藝術鑑賞力外,還應根據其創作背景及作者的創作意圖作一些更深層次的探討。

四、課末板書設計參考

父 親

羅中立

背景:經過辛勤勞動換朱的一片金色的豐收景象

古銅色的老臉

車轍似的皺紋

犁耙似的手

破舊的茶碗

缺了牙的嘴

我們精神上的父親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背影》是篇傳統課文,有報道說某出版社在編選教科書時打算將這篇課文刪去,其理由有二:一是父親的形象不夠瀟灑;二是父親攀爬月臺是違章行爲,且很危險,會給學生造成不良影響。可就這個問題組織學生討論。

教學探討與反思

1.整體把握內容最好從理清全文脈絡人手,全文的脈絡舒以列表板書。

2.文中所流露的真摯感人的父子之情很容易感知,不用在上面花太多時間。應引導學生體會作者心理的變化。課文寫得十分坦誠,作者在文中前後的心理是不同的,起初認爲父親說話不漂亮,暗笑他的迂,後來看到父親爬月臺的背影,才良心發現,感受到父親的愛。深入體會“我”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課文。

作者:張德民 作者郵箱:

[背影(網友來稿) 教案教學設計]

篇8:背影 教案教學設計

素質教育目標 (一)知識教學點

1、給加點字注音。

差使  狼藉  簌簌   迂腐   躊躇   試   頹唐   瑣屑  舉箸

2、理解下列詞語的含義。

狼藉  慘淡  勾留  變賣典質  賦閒  蹣跚  頹唐  觸目傷懷

不能自已  情鬱於中  瑣屑

(二)能力訓練點

1、 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 學習本文樸實自然的語言。

(三)德育滲透點

體會文中所表現的父子之間的深厚感情,理解語文與家庭生活的關係。

重點、難點 1、 樸實而飽含深情的語言是本文的教學重點;課文第二、三段對錶達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難點。

2、 教學中要引導學生通過反覆的朗讀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對樸實的語言所包含的深情厚意的理解;分析課文可按“內容-結構-語言”的順序由淺入深的進行。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明確目標 1、 掃除文字障礙,瞭解課文內容。

2、 指導學生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的感情。

3、 劃分段落層次、歸納中心意思;理解二、三兩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一、導入新課:

談到中國現代散文,不能不提到朱自清先生。談到朱自清先生的散文,不能不提到《背影》。本文寫於1925年10月,是一篇回憶性散文,發表在當時的《文學週刊》上。文章發表後,廣爲傳誦,並一直作爲語文教材。當年,朱自清先生逝世後,有些中學生拿着報紙悲痛的說:“作《背影》的朱自清先生死了!”可見本文的影響之大。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朱自清先生這篇著名散文--《背影》

教師備註

二、教學新課

1、學生閱讀課文,查字典、詞典解決生字詞問題。

2、範讀課文(要求:聽準字音,體會感情,理解部分詞語的含義。)

3、學生速讀課文,討論問題。

(1)本文爲什麼以《背影》爲題?(“背影”是全文的寫作線索,又是文章題旨得以集中反映的所在。)

(2)文中出現幾次“背影”?着重寫的是什麼時候、在什麼地方看見的背影?表現了父子之間什麼樣的感情?

(文中四次寫“背影”。開頭寫難忘“背影”,送別一段兩次寫“背影”,結尾憶“背影”。着重寫的是在車站看見父親爬月臺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深摯的愛,抒發了作者對父親深切的思念。)--中心思想

(3)本文以“背影”爲線索,以車站送別爲中心展開。請同學們劃分段落層次並概括段意層意。

第一部份(1)開篇點題,最難忘父親的“背影”

第二部分(2-6)追憶與父親在車站離別的情景,具體寫“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

第一層(2、3)寫送別時的家境,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

第二層(4、5)寫離別前父親對“我”的細心關照,爲寫“背影”作鋪墊。

第三層(6)描寫父親過鐵道買橘子時的“背影”,表現父親的愛子深情。

第三部分(7)寫別後思念,再現“背影”,抒發深切的思念之情。

(4)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加深體會中心。

(5)理解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本文是通過寫“我”與父親在車站離別,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的,爲什麼又要寫與此似無多大關係的第二、三段呢?

教師備註

這兩段寫父子離別時的家庭境況,爲寫“背影”渲染悲涼的氣氛,爲突出父親的愛子之情作鋪墊。當時,祖母去世,父親失業,禍不單行。父親還帳缺錢,只好變賣典質;辦喪事要用錢,只好再去借錢。家中境況可想而知。喪失一畢,父親又要離家分手,各奔前程,真是人亡家破。父親揹着沉重的精神負擔,還細緻入微的光照兒子就更爲感人。

教師備註

小    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文章的主要內容,掃除了文字障礙,分析了段落層次並概括了中心意思,弄清了第二、三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父母對子女的愛是真摯無私的。這種愛體現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年,子女對這種感情當時難以體會到的,父母的疼愛之情是否感動過你?這種感情是體現在父母的之言片語中,還是隱含在父母的神情語氣裏?是通過某個動作的流露,還是通過某個身體形態的表現。父母疼愛子女的細節,使我們終生難忘。老一輩這種崇高美好的感情深深的感動和激勵着一代一代年輕人。

佈置作業

1、朗讀課文,反覆朗讀第六自然段。

2、熟記生字的讀音、寫法和含義,並組詞造句。

3、尋找父母對自己的疼愛之處。認真體會父母的愛子(女)之情。

達 標 測 試   一、給下面加點字選擇正確的義項。

1、觸目傷懷 (    )

A、心裏    B、懷抱    C、懷疑    D、胸膛

2、不能自已 (    )

A、自己    B、停止    C、控制    D、已經

二、見練習冊基礎知識部分

第二課時

明確目標 1、 抓住“背影”這一感情的聚焦點展示人物心靈的寫法。

2、 領會樸實的語言風格。

3、體會文章表現的父子深情。

第一部分:開篇點題。思念父親,作者最難忘懷的是什麼?(父親的背影。)在“不能忘記”前加一個“最”字,表明什麼?(表明背影在我心中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就記敘的順序來說第一段屬於什麼寫法?(採用倒敘的手法)

第二部分:追憶往事,作者最主要追憶的是哪一件往事呢?(買橘送別,描繪背影)

下面我們來看第一自然段:這段文字主要寫什麼內容?(祖母去世,父親賦閒,家境慘淡。字裏行間,流露出淡淡的哀愁。)

這一段中有一處寫我第一次流淚,我這一次流淚是爲了什麼呢?(是因禍不單行而悲傷流淚)

那麼父親在我流淚時是怎麼說的呢?“是以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父親說這句話是因爲真的有了什麼好的解決家庭困難的辦法了嗎?不是。那爲什麼父親還要這樣說呢?(是父親怕我傷心過度而對我進行安慰。是父親體貼、勸慰兒子的表現。)

父親的心情本來也很難過,卻反過來勸慰我,這表現了什麼呢?(表現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

下面我們來研讀第三自然段:

“到南京時,有朋友約去遊逛,勾留了一日;”爲什麼只寫這一句?不寫行不行?(這一句與文章主旨關係不大,所以沒有具體寫,而一筆帶過。這一句交代了作者的行程,所以不能不寫。)

教師備註

下面請同學們注意一些重點詞語:“說定”改用“說過”可以不可以?爲什麼?(改爲“說過”似乎也通,但遜色多了。“說過”是隨便說說,“說定”是已經確定不送了。與後文的“送”相聯繫很好的表現出父親當時的矛盾心情。

“熟識”一詞說明父親囑託的這個茶房該是靠得住的;“再三囑咐”,表明囑咐茶房遍數之多,不厭其煩,反覆交代,唯恐茶房有半點疏漏;“甚是仔細”,表明囑咐內容之詳細,把送行中應該注意的細微末節都提到了。(這些詞語,強調說明父親已經爲兒子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字裏行間表達了父親的愛子之心。)

即便是父親爲兒子作了極其精細周密的考慮和安排可還是去送了。下面我們來看父親送兒子到車站這一段。請同學們找出父親爲兒子做了些什麼事。“照看行李”、“講價錢”、“揀定了靠車門的一張椅子”、囑咐我、囑咐茶房。(作者通過這些描繪突出了父親對我的體貼關懷。一個慈父的形象躍然紙上。)

作者對父親的體貼關懷是不是理解呢?不理解。文中哪些句子表明對父親的不理解?(總覺得他說話不太漂亮……我心裏暗笑他的迂……)

作者在本段中運用了反語的修辭方法,表明事後醒悟時的自責。請同學們找出這樣的句子.(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那時真是太聰明瞭!)“太聰明”就是一點也不聰明的意思,因爲當時只知道批評父親的行爲而不能過體貼父親的心情。

在這一部分裏,父親對兒子的體貼關懷已經是無微不至了,可這還遠遠不過,父親又爲兒子做了什麼事情呢?

下面我們重點來分析課文的第三層。上堂課我們分析過這一層寫的是什麼內容?表現了什麼?(父親爲我買橘子,表現父親的愛子之情)。下面我們齊讀一遍這一段,分析一下這一段中哪些詞句寫得好,能讓你感動,爲什麼?

作者在寫父親買橘子之前先寫賣橘子的地點、這條路的情況,又強調了父親是個胖子,這有什麼作用呢?(主要表現父親買橘子的艱難,從而突出了父親對兒子的疼愛。)

教師備註

這一段中寫父親背影的詞句最富於表現力。先寫看見父親的服裝,勾畫了一個大體的外貌。這段外貌描寫中主要突出了一個“黑色“,這是爲什麼?(家中親人去世,同時也給人壓抑、凝重的感覺。)

寫父親在平地上走路,就用了“蹣跚“,可見步履的不便。寫父親買橘子的一路上又幾個動詞用的最好同學們把它們找出來。(探、攀、縮、傾)同學們說說這幾個動詞爲什麼寫得好?

“慢慢探身下去”爲什麼可以寫成“跳下去”?用“探”表明父親體胖動作不靈便,下鐵道小心翼翼。

兩手的動作用“攀”這個詞既寫出了月臺的高度,又可以想象到父親爬月臺時的吃力。

兩腳的動作用一個“縮”字,說明兩腳無處可蹬,把怎樣爬法寫得更細緻了。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顯出努力的樣子”,這一動作描寫,細膩而簡練,給人一個過程的動態,調動讀者的想象力去豐富這種形象,把父親爬月臺時的艱難動作寫得栩栩如生。

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要注意選用最恰當的詞語來表達。

當看到父親此時此刻的背影“我“的反應時什麼?(第二次流下了眼淚)作者爲什麼第二次流淚呢?(這是感動的淚,同時也是悔恨、慚愧的淚。)

既然感動得流了淚,爲什麼要趕緊擦乾,怕父親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呢?(怕父親見我流淚而傷心,怕別人看見難爲情。)

這是全文第二次寫父親的背影,那麼第三次寫背影是在哪裏呢?

看到父親的背影“我”第三次流下了淚,這也同樣是感動的淚,離別傷感的淚。

第三部分:懷念父親,再憶背影。請一名同學把第三部分朗讀一遍。

這一段文字是對父親背影的深化。它一方面起到了和開頭氣氛、請調相呼應的作用,反映出父親生活道路的坎坷,另一方面繼續加深背影的形象。父親晚年,境況不好,年老體弱,不能像過去那樣爲兒子奔走操勞,但他那顆疼愛兒子、關心兒子的心沒變。

教師備註

結尾再現父親的背影,是兒子親眼看到父親的背影了嗎?不是,這是兒子心中的背影,意念中的背影。面對這個背影兒子第四次流下了眼淚,這是思念之淚,這是傷心之淚。 教師備註

板書設計 一、開篇點題,難忘背影

黑色的背影

1、賣橘子的背影    蹣跚的背影

二、追憶往事,描繪背影                      艱難努力的背影

2、離別的背影

三、懷念父親,再憶背影

小 結

這篇散文以樸實的語言,真切表達了父親間深厚的感情。作者以“背影”爲貫穿全文的線索,先作鋪墊,後到高潮,感情自然。全文結構合理,思路清晰,是一篇典範的敘事散文。也同時使同學們學習寫作的一篇範例。

佈置作業 完成課後習題

達標測試 見練習冊閱讀分析部分

課後教學總結

[背影 教案教學設計]

篇9:《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集賢實驗 於鳳英

一、教材分析

《背影》是朱自清先生寫於1925年10月的一篇回憶性記敘散文文章深刻的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背影是全文描寫的焦點,也是敘事的線索作者除了對背影作了筆酣墨暢的細緻描寫外,還以背影爲中心,安排了許多精彩的襯托和鋪墊《背影》無論記人、敘事、抒情都十分平實,語言淳樸自然,毫無矯揉造作之處,卻打動了幾代讀者的心在一個平凡、樸素的背影上刻下了兩個質樸而深沉的大字“父愛”而這一主題的表達在物質充裕的今天,無論對我們還是學生都具有極其現實的教育意義

二、教學目標

(一) 知識與技能:

1、 積累詞彙,明確“狼籍”、“躊躇”、“賦閒”、“頹唐”、“觸目傷懷”等詞語的含義

2、 整體感知課文,體會文章主旨

3、 學習文章飽含深情的、樸素的語言

(二) 過程與方法:

1、 反覆誦讀,深入體會文中表現的父子情深

2、 找出文章中描寫人物的語句,學習描寫人物的方法仔細揣摩文中各種描寫手法的表達作用

(三) 情感態度價值觀:

珍愛親情,理解父母,感恩父母,孝敬父母,關心他人

教學重點

三、教學重點

體會文中四次對背影的描寫及其作用,人物描寫手法的運用,領悟父子間的濃濃深情

四、教學難點

品味本文有情有味有厚度有質感的語言,領悟父親的愛子之心和作者的念父之情

五、課前準備     製作課件

六、教學課時的安排:  二課時

七、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主要內容:整體感知課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一)入題:(課件投影:播放歌曲《父親》)

師: 世界上,有許多愛包圍着我們,有些愛是細緻的,有些愛是厚重的;有些愛和風細雨,有些愛轟轟烈烈父愛、母愛、夫妻之間的愛、子女的愛、親人的愛……愛,已經成了中華文學史上永恆的主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朱自清的《背影》,讓我們來真切的體會一下濃濃的父愛  (板書《背影》)

(二)走近作者: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江蘇省揚州市人,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有詩文集《蹤跡》、《歐旅雜記》,以及一些文藝論著,收在《朱自清文集》裏

《背影》是記實散文,寫於1925年作者曾說:“我寫《背影》,就因爲文中所引的父親的來信那句話當時讀了父親的信,真是淚如泉涌我父親待我的許多好處,特別是《背影》裏所敘述的那一回,想起來跟眼前一般無二我這篇文只是寫實,……”

(三)寫作背景

《背影》寫於1925年10月,當時作者在清華大學任教1917年冬,作者祖母去世,父親朱鴻鈞原任徐州菸酒公賣局局長,被解職文中的“禍不單行”正是指這兩件事作者當時在北大哲學系讀書,得知祖母去世,從北京趕到徐州與父親一道回揚州奔喪喪事完畢,父親到南京找工作,作者回北京唸書,父子在浦口車站惜別

下面,就讓我們走近作者,走進《背影》

二、檢查預習:

1、指學生導讀準字音:

2、指導學生理解詞語:

三、整體感知課文

(一)朗讀課文

1、聽課文錄音 《背影》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思考問題討論問題:

1、本文寫的主要事件是什麼? (父子浦口送別)

2、理清課文結構(全文分爲四個部分,脈絡清晰,結構嚴謹)

3、我與父親是在怎樣的背景下見面的?

祖母去世   父親失業   家境慘淡  父子離別

4、全文共寫到父親幾次背影的?

以“背影”爲線索組織材料,

第一次(在第1段):懷念父親  惦記背影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買橘  刻畫背影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別背影

第四次(在第7段):別後思念  再現背影

4、爲什麼要多次描父親的背影呢?(爲了突出父疼子)哪一次寫背影最具體呢?(第二次)

讓學生齊讀課文第六段

5、自由發言:讀了這段,你感受到了什麼?或聯繫自己的實際你想說些什麼?

四、小結:

在你的生命過程中,父母的關愛一直陪伴在身旁,請你隨時留意,一定會有令你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片段

五、作業設計

1.完成課後習題“一1”

2.熟讀課文,找出文中你覺得寫得精彩的文段,並說說理由

六、板書設計:

四  第一次(在第1段):懷念父親  惦記背影             父疼子

次  第二次(在第6段):望父買橘  刻畫背影       背

描  第三次(在第6段):父子分手  惜別背影       影    子愛父

寫  第四次(在第7段):別後思念  再現背影

第二課時

主要內容:精讀課文重點部分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上節課我們初步學習了朱自清的《背影》,感知了文中的內容,瞭解文中對背影的描寫,本節課我們再繼續來學習

二、舊課複習:

請根據課文填空:(投影7)

我看見他     着黑布小帽,      着黑布大馬褂,深青布棉袍,蹣跚地      到鐵道邊,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難可是     過鐵道,要     上那邊月臺,就不容易了他用兩手    着上面,兩腳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顯出努力的樣子,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   下來了

歸納段意:買桔子送別

三、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誦讀第二部分

四、問題探討:

1、朗讀第六自然段思考:本段從哪些方面來描寫父親?先勾畫出相關的詞語或句子,再想一思這樣寫有何作用?

(1) 外貌:

父親的穿戴:黑、深青         作用:表明家境不好,心情憂傷

父親的體態:肥胖             作用:表明行動不便,艱難

(2)動作:

走路的姿勢:蹣跚             作用:年紀較大、腿腳不便

爬月臺時的動作:攀、縮、傾   作用:行動不便、步履艱難

(3) 語言:

“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 不要走動” 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儘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自己受點累,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着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進去吧,裏邊沒人” 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爲兒子着想

老師點評:這四句話都很簡短,意思也很平常這樣簡短平常的話是否缺乏感情?不是,樸素的言語中往往含有深摯的愛意;平淡的話語裏往往隱藏着不平靜的心情

老師贈言:真理是樸素的

小結:同學們寫作時,要善於用樸素的語言寫出深摯的情感;選材時,也要善於選擇那些平常而又飽含深情的素材

2、過渡語:

有人說過:世界上最大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大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大的,是父母對兒女的恩情!下面我們再一同來感悟一下作者所寫的“父親送我上車”時的情形

3、質疑探究、精心賞析

請找出父親送兒子上車的過程說的四句話,並體會它所含的意思

<1>不要緊,他們去不好!

--父親當時急於謀事,在生存的巨大壓力之下,憂心如焚,但是兒子在他心目中高於一切,惟恐兒子路上有什麼閃失,所以最後決定還是由自己親自送

<2>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

--父親已經把兒子送上車,已經關照得無微不至,兒子也勸父親可以走了,而父親還覺得沒有儘夠心意,看見站上有賣橘子的,便要去給兒子買橘子過鐵道不容易,自己受點累,能讓兒子受用,他是心甘情願的他還生怕兒子跟着出來,忘了行李父親的關懷真是無微不至

<3>我走了,到那邊來信!

--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兒子回到北京來信報平安,才能放心

<4>進去吧,裏邊沒人

--走了幾步就回頭,可見心裏還是惦記着兒子,依依不捨又想到兒子所帶的行李,叫兒子小心,什麼都爲兒子着想

4、閱讀最後一段後,探討:

(1)課文結尾寫父親的背影,是在“晶瑩的淚光中”,這是爲什麼?

父親信上說到了“大去之期”,說明他的身體和心境都到了日薄西山的地步,想到父親對自己的許多好處,想到父親的背影,作者不禁淚如泉涌

(2)“我讀到此處,在晶瑩的淚光中,又看見那肥胖的、青布棉袍黑布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時能與他相見!”

課文最後又寫到父親的背影,有什麼作用?

這個“背影”寄託着作者對父親的深沉的思念,寫思念,是爲了烘托父親的愛子之情,深化文章主題

5、文中到底寫到幾次流淚?這幾次的所流之淚有何不同?

(四次流淚:悲哀之淚;感動之淚;感傷之淚;傷心之淚)

五、情感遷移  感受深情

青春年少,我們也曾對摯愛我們的父母任性過也有誤解過他們的愛心,請以  “        我想對您說”  爲開頭給你的親人寫一張字條

六、小結:

從這一文我們可以感受到: 世間的愛千萬種, 惟有父母之愛最無私父母的愛很平常,也很實在:也許只是一個眼神,也許只是一句叮嚀,也許只是早餐時裝在你書包裏的一盒牛奶 但父母的愛也很偉大,值得我們去感恩大家不妨試着在父母疲倦時端上一杯熱茶,在餐桌上給他們夾一次菜,在他們工作之餘給他們捶捶背、揉揉肩……

請同學們課後,再去認認真真地反覆閱讀,體會文中流露出的情感

七、作業的佈置:

1、完成課後習題

2、寫你父親(或母親)送你上學的一個“背影”或一個場面

3、課外閱讀幾篇寫父愛,母愛的好文章,寫一篇讀書筆記

八、板書設計:

人    外 貌               四   悲哀之淚

物    動 作               次   感動之淚

描    語 言               流   感傷之淚

寫                        淚   傷心之淚

〈 上一頁

於鳳英

[《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篇10:《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背影》教案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最佳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學習本文記敘事實,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本文表現的民族傳統美德,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

教學設想:

這篇課文與上篇課文不同。《這不是一顆流星》反映的生活貼近學生實際,而本課反映的是舊社會家庭親人的關係。前者是父親心目中的兒子,後者則寫的是兒子心目中的父親,人物形象的懸殊,也構成了課文完全不同的內容。但作爲記敘性文章,在寫作方法上還是有很多共同點的,而思想感情上的家庭親情,同樣是一脈相承的。

教學本文,重點應放在特定環境下父子深情的特定表達方式,抓住文章命題立意的角度和文章線索來作爲分析的突破口;還應抓住本文獨特的寫人記事的樸實自然的語言,從中體會字裏行間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文可分兩課時講授。第一課時主要是劃分段落層次,分析貫串全文的線索,側重完成第一個教學目的;第二課時則以重點語段、語句的體會爲主要教學內容,側重完成第二個教學目的。

第一課時

教學重點

突出往事回憶的結構形式;用背影連接貫串故事情節的藝術構思。

一、佈置預習(可在課前進行)。

①讓學生認真閱讀一遍課文。

②結合課後練習三、七體會課文。

本文分三部分,第二部分分三層,概括出它們的主要內容,並找出起、訖語句。

二、教師導語

(先板書出課題)。

《背影》是一篇著名的記實性散文,也可以說是回憶性散文,同《這不是一顆流星》一樣,屬於記敘文。本文寫於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廣大讀者所傳誦,多少年來也一直被選入教材,哺育了幾代人。對於過樣的名篇,我們應認真閱讀、學習。

本文作爲一篇記敘文,與《這不是一顆流星》有很多相同點,如都是寫家庭親情,都是從生活中選取典型的、生動的材料、都是通過一定的情節線索來組織材料、通過場面和人物的描寫來表現中心意思。在這些相同點中,又各有不同的表現方法,閱讀時要善於在學習新課文的過程中,聯繫舊課文,比較鑑別,從中融會貫通,得到一些新的啓發。

我們在閱讀《這不是一顆流星》時,是從分析結構形式入手,弄清故事情節及表現形式。本課的學習也應該這樣。

三、引導學生讀準字音,解釋詞義。

交卸():卸,解除、除去。交卸,用於某種職務。推卸,用於某種責任。

奔喪(),喪,有關死人的事,名詞。奔喪,在外地趕回辦理尊親喪事。喪,別讀,丟掉,失去。動詞。

躊躇(),猶豫不定。另,形容得意。

迂腐(),拘泥保守。迂腐,拘泥於舊的準則,迂,另意迂迴,曲折、繞遠。

蹣跚()走路緩慢、搖擺的樣子。

頹唐(),精神委靡,意氣消沉。

瑣屑(),指細小繁雜的事。

晶瑩(),光潔透明。

四、朗讀課文。

找學生朗讀課文,最好分三個部分,找三個同學分別朗讀,提出朗讀要求。

五、引導學生劃分段落層次,掌握結構形式。

1.本文如分成三個部分,應怎能樣分法?

教師引導學生找出三個部分的分界線,劃出三個部分後,歸納大意,要求用同樣的語式(字數、結構形式大體相同),訓練概括能力。

那年冬天是現在與回憶的分界線。這幾年來是回憶與現在的分界線。第一部分,首段,第二部分,首、末之間的段落;第三部分,末段。各部分的大意可以歸納如板書所示:

①、開篇寄思

②、往事回憶

③、結尾懷念

此板書上的概括不是唯一的,概括方式可以多種多樣,允許學生有自己的表述方式,此處千萬不能約束學生髮揮自己見解的能力及創造能力。當然,這種概括必須是正確的。這裏有個嚴格的界限,也必須讓學生了解並掌握。

如學生能用背影作線索概括,也應肯定:

①、不忘背影

②、描寫背影

③、思念背影

2.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文章的主體部分,按照文章敘事的層次又可以分成幾層意思呢?

教師引導、學生討論、教師小結。

中間部分可分爲三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父子分別時的家境

第二層次:送行前父親的細心關照

第三層次:送行時看到父親的背影

還可以有別的概括,比如:中間部分可分爲兩個層次:

第一層次:交代家境

第二層次:浦口送別

在第二層次浦口送別中又可以分爲三個小的層次:

第一、細心照顧

第二、車站買橘

第三、車門話別

3.在劃分段落層次時,應從開始就告訴學生,文章本身的結構形成是固定的、是客觀存在的。我們劃分層次應力求符合作品本身固有的思路及其結構形式,但由於讀者認識的差異、角度的不同、目的的不同,往往有不同的分法。這就是作具體分析。有的是這樣分也可以,那樣分也未嘗不可;有的則是絕對不行。劃分層次還是有原則的,不是可以任意劃分的。學生進入中學開始,就有這樣的認識,養成獨立閱讀和分析的習慣,比教師一言堂、只接受教師的現成結論的灌輸性教學,不知要強多少倍,不必擔心學生會有損失,也不必擔心達不到教學目的。

六、本文用什麼把全文的'故事情節連接起來並且貫串起來?是很容易找到的。這就是背影。

現在,要弄清楚:

1.作者是怎樣用背影來貫串並連接全文的?

教師提問、引導學生回答並隨時歸納。

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

本文在四處寫到了背影。

這四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門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

第四次背影的出現,是怎樣隨着文章情節的推進而有不同的表現力的呢?或者說,文章對父親的回憶是怎樣以背影爲線索連貫起來的呢?

可以做這樣的理解,板書設計

如下:

情節線索

開篇寄思──不忘背影

交代家境──烘托背影

望父買橘──刻畫背影

車門話別──注望背影

結尾懷念──再現背影

2.作者爲什麼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組織材料、結構成文呢?

教師可引導學生作短暫的交談、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1)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下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2)可以給讀者以自由想象的廣闊天地。作者不正確描寫次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3)藝術視角的創新。作者不落俗套,不隨人後,開拓了藝術表現的新領域,給人以生動、新穎的感受。

這三點對七年級學生來說,認識上可能有一定差距,只要求能夠一般的理解即可,重點在於提高認識,不要求掌握。故教師講清楚,不必整理筆記。

七、引導學生比較本文與《這不是一顆流星》一文在結構形式、情節線索方面,在選取材料組織材料方面,以及寫法上都有相同之處。試作比較。

《這不是一顆流星》的結構形式是:

現實──回憶──現實

《背影》的結構形式也是:

現在──回憶──現在

《這不是一顆流星》以熊皮手套爲線索貫串全文;《背影》則以背影爲線索貫串全文。

《這不是一顆流星》的主體部分選擇病房這一場合表現主人公的活動;《背影》的主體部分則選擇車站送別這一特定環境重點描寫。

《這不是一顆流星》選取孩子關心阿婆凍傷的手這一主要情節來表現主題;《背影》則選取浦口送別這一主要情節表現父子深情。

佈置作業

1.做課文練習一、四、五。

做練習一,將重點劃在書上。熟讀課文第6自然段,並學習重點分析。

可按照這樣的順序思考:①寫了什麼,②怎麼寫的,③好在哪裏。將思考的結果寫在練習本上,準備課上口頭回答。

2.做課後練習二。

這一題要認真思考,有明確的觀點,簡要整理成文字,準備在課上口頭回答。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樸實語言、平凡細節的深刻內涵;父子間的深摯感情。

教學步驟:

一、教師導語。

上節課着重分析了課文的段落層次、情節線索,以及從背影這一新的視角命題立意選材組材的意義,並與《這不是一顆流星》作了對比。這節課要着重體會本文樸實自然的語言,體會作者怎樣捕捉生活中的細節、平凡的細小事情來敘事抒情。

下面,沿着課文的順序,挑出一些重點語句或語段,細細體會作者語言的特色,樸實無華的語言中如何飽含着深情。

二、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語句。

作者在文中三次寫了流淚,每次寫法各有什麼不同,各自在什麼情況下,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文中作者三次流淚,都是在三個部分的最緊要時刻。

第一次流淚是在交代家境衰敗的情況下,見着父親,面對家破人亡的景象,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淚。這次掉淚表現出觸境傷情的悲哀。這一次掉淚,引出父親的在文中爲數不多的重要話語: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

父親的這幾句話,表達的感情是很豐富的,很深沉的。這裏有父親對兒子的體貼和勸慰,也流露了父親在逆境中的淡淡的哀愁。同時,也可以看出父親內心深處不甘受命運擺佈、不怨天尤人的自我寬解、自求振作的複雜心情。

第二次流淚是在浦口送別時,作者眼看父親跨過鐵道蹣跚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次掉淚是情不自禁,爲父親的背影所感動。這一次掉淚,因爲是在車站上,又是在臨別之前,特定的情況決定了作者的舉止,我趕緊拭乾了淚。怕他看見,也怕別人看見。又是一次複雜的心態顯示。怕父親看見了要傷心,應是趕緊拭淚的主要原因;怕別人看見了不僅是怕自己顯得不雅,而且也怕要給父親帶來難堪。

第三次流淚是在讀到父親來信中那種感傷之詞時,出現了晶瑩的淚光。這一次閃出淚光,應是別父兩年多的現在,即執筆爲文的時候,想象兩年多前離別時的情景,不禁黯然長嘆。這種在淚光中再現背影時,戛然而止,與開頭不忘背影相呼應,其震撼讀者心靈的力量有如撞鐘,餘音不絕。

教師在講授時,應隨問隨答,隨寫板書,語調中要能傳達出語言本身的感染力量。

重點語句

第一次流淚

觸景傷情的悲哀

父親勸慰並自我寬解

第二次流淚

情不自禁的感傷

我趕緊拭乾了淚

第三次流淚

懷念中的黯然神傷

思親摯情綿綿無盡

三、引導學生體會重點語段

本文4、5、6段,特別是第6段的描寫,是全文的核心段落,集中表現了作者最不能忘記的父親的背影。我們應認真閱讀、體會。

1.指定學生朗讀4、5、6三個自然段。

4、5段主要是寫父親送別時的細心照顧,朗讀時要求學生劃出寫父親言行的語句。

6段主要寫作者眼中的父親的形象和言行,朗讀時要求學生劃出重點語句。

2.引導學生分析4、5段。

4、5段寫父親浦口送別時對兒子的處處關心,都是通過兒子的觀察和感受來表現的,着重寫了父親的動作行爲和語言。作者的敘述,毫不修飾,唯其樸實,始覺真切。表面看來,作者似乎是在那裏向友人述說那次父親送別的情景,事無鉅細,原原本本;實際上,作者的述說卻經過了精心的挑選,每一個細節都滲透了父親年老頹唐、境遇不佳而對兒女卻一片深情的特有表現。

首先是送不送,這就頗費躊躇。

不送

4段:

送不送

躊躇

作者很細緻地敘述了父親在送與不送上的猶豫不決。這一過程表面看好像是多餘之筆,其實恰好極其生動自然地反映了父親在老年光景慘淡力不從心的情況下,愛子的特殊心態。說定不送則再三囑咐茶房;終於不放心,躊躇之後還是決定自己送我去;我再三勸也無濟於事。我已經二十歲了,其實用不着送。正是在這種可以不送、應該不送而又終於送了的反覆過程中顯示了父親對兒子關心的周到入微。

其次是怎麼送。父親年紀大了,本可一切讓兒子自己去做。但他不,卻事必躬親。先是照看行李,後是忙着講價錢,再是囑咐路上小心不要受涼等,做這些看來對於一個成人兒子的多餘的事,已經足以使人感受到愛子情切;而我之不放心,暗裏笑他迂、事後又自責等一系列的敘述,就更反襯出父親愛子之執着。作者兩處責怪自己那時真是太聰明瞭,語言樸實真切,感人至深,寫得也真是太高明瞭。

5段:

事必躬親

父不放心

我之自責

3.引導學生分析第6段。

第6段集中描寫了父親爬過鐵道買橘子的情景。這是全文的精華,點題的文眼,寫出作者留在心靈深處的永記不忘的背影。這裏,作者不惜筆墨,詳細寫了父親的外貌特徵(胖、穿戴黑帽褂)、動作特徵(蹣跚、慢、探身、手攀、上縮、努力),極力勾繪出父親行動艱難時的背影。正是這個背影,反映了父親送子遠行的困頓;也正是這個背影,激起了作者未有過的感激、憐愛之情。

橘子買回來了,父親撲撲衣上的泥士裏很輕鬆似的,這一個簡單的動作,淡淡的描寫,卻十分逼真地發掘出父親完成自己的心願後的某種心理上的滿足。兩句簡單的言語,是經過作者精心挑選的,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這正是一個父親臨別前重要的囑咐;而走了幾步又回頭,叫兒子進去吧,裏邊沒人,更顯出老人關懷留戀之情。兒子望着父親的背影,這時的感情已達到了最深的境界。

集中寫背影

6段

臨別前的囑咐

教師隨講隨問隨答,按段落內部的層次來分析,力求使學生對原文的敘寫有完整的印象和理解,要避免東摘一個詞、西摘一句話,支離破碎地講解,將文章遷就教師的知識系統,這是不可取的。

分析結束後,按照板書提示,讓學生再讀一遍第6段課文。由一人朗讀、教師範讀或大家默讀均無不可,應視班級學習和紀律狀況而定。

四、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表達的思想感情。

本文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教師可先讓學生口頭回答。前面梳理了文章的結構層次、情節線索和重點語句,處處都展現了人物的思想感情,學生應該是有體會的。現在的訓練主要是語言的概括,不要求講得太多,要求簡潔、準確。

文章表達的思想感情是兩方面的,一是父親對兒子的一片深情。這種親子之愛,不同於《這不是一顆流星》中母親對兒子的愛,也不同於阿婆對孩子的愛,而是一種特定條件下的特有的愛心。這種親子之情,帶有那個時代特有的印記,帶有那時父親特有的境遇所賦予的情調,還帶有年老的父親送子遠行所特有的情緒。因此,這種感情,既有慘淡,哀傷的一畫,又有關懷、體貼的一面,具有相當複雜的內涵,不能作簡單的理解。

教師檢查課後練習二,指定學生作答,大家可以討論,各抒己見。

教師歸結時把握這樣兩點:

1.文中的確流露了淡淡的哀愁,這種情緒要作具體的、歷史的分析。

2.文中思想感情的基調是父子情深,是惜別之情。作者在文中表現的父親的感情,哀愁不是主要的,主要的是應在逆境中鎮定、寧靜的深沉心情。

課文中的另一種思想感情,是兒子對父親的懷念、憐惜和感傷之情。正是兒子的這種複雜的感情,才襯托了父親的那種複雜心情。這兩種感情在文中是互相依存、互相映襯的。

思想感情

時代的印記

父親的親子之愛

家庭的印記

個人境遇的印記

慘淡、哀傷

關懷、體貼

兒子的思父之情

懷念、理解

憐惜、感傷

佈置作業

1.完成課後練習二、三寫成簡短文字,可以列條說明,務必觀點明確、層次清楚。

2.抄寫第6段部分語句:

從我看那邊月臺的柵欄外到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

從我再向外看時到心裏很輕鬆似的

篇11:《背影》 教案教學設計

《背影》 教案教學設計

背    影

朱自清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學習用截取法,構建文章,

明確文章的線索,體會父子情深,

品味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從而提高學生品味語言的能力和從寫作中精選材料、謀篇佈局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這是一篇敘事紀實散文。學習本文,閱讀方法上以朗讀訓練爲重點;內容探究上,以學生自學爲主,採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在寫作練習上,學習運用截取法來敘事抒情的訓練。引導學生用“整體感知、重點研讀、合作探究、自主學習”的模式來掌握內容,領悟內涵。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味文中血濃於水的濃濃親情,從感情的聚焦點--背影中發掘深深的父愛,陶冶學生愛我親人、愛我生活的高尚情感。

教學重點

體會樸實、飽含深情的語言,感悟作者由感情的聚焦點--背影抒發的真摯親情。學習敘事中的選材方法--截取法。

難點

明確“背影”是課文的明線,“父子深情”是課文的暗線,二者和諧統一,結構文章的特點;體會文章餘音嫋嫋、情思綿綿的意蘊。

教學課時 二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 設置情境,導入新課

這篇文章和一般文章有個很大的不同。一般文章要是寫人,往往寫人的肖像、神情和音容笑貌。這篇文章卻不是這樣。它沒有寫人的音容笑貌,只寫了人的一個背影。可是,這篇寫背影的文章,一發表,便立刻轟動了文壇。它發表於1925年,到現在××年了,××年來,一直備受推崇。爲什麼?它好在什麼地方?今天我們學習這篇課文,就要找出它獨特的優點。

二、指導學生談讀課文後的體會和感受,合作探究

1.文中共有幾次寫到“背影”?給你感觸最深的是哪一次?文章爲何以“背影”爲題?

(1)四次寫到“背影”:點題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分別時的背影、想念中的背影。

(2)感觸最深的“背影”:買橘子的背影。

(3)“背影”貫串全文始終。

2.有感情的朗讀買橘子的背影分析作者是怎樣細緻刻畫這一“背影” 的?你認爲用得最生動的動詞有哪些?

(1)感情基調:舒緩、深沉。

(2)買橘子時的背影的刻畫:外貌描寫、動作描寫。

(3)幾個生動的詞語運用:蹣跚、探、 攀、縮、傾。

小結:父親年紀大了。但爲了給兒子買幾個橘子,不顧掉下月臺的危險,艱難的“攀”着、“縮”着,“可憐天下父母心”!這份濃濃的愛子之情,又怎能不令人感動得淚流滿面呢?

3.同學們有感情的朗讀本段,熟讀成誦。再次體會父親的愛子深情。

三、品味語言,感悟主旨

1. 文中父親的話語不多,請找出最讓你動情的父親的話語,談談你的體會。

(1)“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 絕人之路!”體會:擔心兒子過分悲痛,寬慰兒子。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體會:放心不下,愛子情切。

(3)“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體會:擔心兒子旅程口渴,眷眷深情溢於言中。

(4)“我走了,到那邊來信!”體會:l臨別囑咐,惦念兒子旅途的平安。

(5)“進去吧,裏面沒人!”體會:擔心兒子,細心關照。

小結:這些簡短的話,含義豐富。

有離別的愁苦,有對兒子不諳世情險惡的擔心,有對未來的憂慮,也有經濟拮据的難言之隱。我們似乎聽到了那位父親拳拳的愛子之音,多好的父親啊!

2.文中有幾處,作者的淚在無聲的流,請找出來細心品味。

(1)第一次流淚:家境慘淡,悲哀的淚。

(2)第二次流淚:望父買橘,感動的 淚。

(3)第三次流?目:“背影”消逝,惜別的淚。

(4)第四次流淚:思念父親,傷心的淚。

四、小結: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的四次流淚,情思綿綿,強烈地撞擊着我們的心扉,在朦朧的淚光中,那份永恆的父子深情在無盡地蔓延…

五、作業

積累的有關父愛深情的優美句子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積累語言

1. 設置情境,導人新課:情是一個永遠不老的話題,在許多文學作品中都通過抒情的筆調寫出了濃濃親情,你積累的有關父愛深情的優美句子有哪些?我們一起交流賞析一下吧!

(1)“父愛像一把大傘,總在有雨的日子裏擎着!”

(2)“父愛是一座大山,挺拔偉岸;父愛是一片汪洋的海,濃郁深遠!”

(3)“父親是我人生旅途中的一盞明燈,在我迷路的時候,照亮我的行程!”

2.有選擇的板書學生積累的優美句子,交流背誦。

小結:同學們摘記的句子中都融入着濃濃的情意,希望同學們多積累背誦,你的語言也會靚起來。

二、合作探究,明確文章的線索

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領略到了名篇的風範。像其他散文一樣,《背影》也有它明確的線索,試試看,能發現嗎?

(1)“背影”在文中共出現了四次:文章開頭,點出背影;父親買橘子,刻畫背影;父子分手,分別背影;文章結尾,照應背影。結論:文章的明線一背影。

(2)文章開始引出回憶;而後渲染濃重的`悲涼氛圍;接下來的送別,更是直接表現父子情深;結尾思念,催人淚下。

結論:文章的暗線--父子深情。

小結:文章通過“背影”將各部分材料巧妙地組織起來,併成功地表達了作者的感情,照應了標題,使文章貫穿一氣,渾然一體,所以說“背影”是文章的明線;同時文章處處涌動着摯熱的情感,所以說父子深是文章的暗線。兩條線索一條主外,一條主裏,和諧統一,結構文章。

三、語言訓練,探究“選材構思法一截取法”的片段寫作練習

1.現在我們來學習攝取閃光瞬間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背影》之所以成爲廣爲傳誦的佳作,還緣於作者精巧的選材構思。作者以新穎獨到的視角,截取人物狀態中最鮮明、最動人的瞬間--背影來構建文章。請同學再讀課文,深人體會這一特色。

2.現在請大家口頭表達,寫作交流。

(1)我們沐浴在愛的陽光下,能截取最讓你感動的瞬間,說說你的父親嗎?

(2)請同學們將父親最精彩的瞬間融人你的情感,寫下來。

(3)交流寫作心得。

四、小結

《背影》是一篇優美的敘事紀實散文。作者截取了生活中最鮮明的片段--父親的背影,通過特寫;抒發了濃濃的父子深情。文章語言樸實,飽含深摯的情感,只有細心玩昧才能真正有所領悟。文章精巧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也是值得我們好好借鑑學習的!

五、作業

每課一練

板書設計

背影

朱自清

點題的背影   父親對兒子的摯愛 悲哀的淚

買橘子的背影                  感動的淚

分別時的背影                  惜別的淚

想念中的背影 兒子對父親的深情 傷心的淚

文章的線索:明線一背影;暗線一父子深情。

文章的選材構思法:截取法。

寫作技巧:精心選材構思、善於抒發深摯情感。

問題探究與拓展活動

截取法:截取事物的最精彩、最動人、最能反映其本質的閃光的瞬間而加以表現的選材方法叫做截取法。在學習中讓學生通過對比感悟、口頭表達、寫作體驗來增長知識,提升能力。

教學探討與反思

作爲新時代的青少年,雖然被父母濃濃的愛包裹着,但大多卻認爲理所當然,很少真切的來體驗一下父母的拳拳愛子之情。這樣,在教學過程中還應多加強感情渲染的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