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追求有效體驗,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追求有效體驗,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追求有效體驗,促進幼兒社會性發展

同安區新民中心幼兒園    洪素琴

 

摘要:幼兒社會教育要緊緊抓住“體驗”二字,什麼樣的體驗纔是有效的體驗?我們倡導真實的體驗,發揮幼兒的主體作用,強調主動、深刻的體驗,從而擴展認知,激發情感,內化行爲,真正讓幼兒在體驗中得到社會性的發展。

關鍵詞:社會性    體驗   真實  主動   深刻

 

幼兒時期是個體社會性發展的重要時期,幼兒通過社會教育,爲將來成爲合格公民作準備。社會性發展是社會教育的目標,增進社會認知、激發社會情感、引導社會行爲是社會教育的主要內容,這三者有機結合,相互滲透。

隨着幼教改革的推進,體驗式教學已經成爲不少教師開展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指出,兒童是通過“直接感知、實際操作、親身體驗”來學習的。體驗式教學符合了《指南》的精神。

幼兒只有獲得真切的體驗,才能增進社會認知,激發情感,進而將認知與情感內化爲自身的社會行爲,那麼,什麼樣的體驗纔是有效體驗呢?筆者通過實踐與研究,談談自己初淺的認識。

一、選擇幼兒熟悉的生活題材,倡導體驗的真實性。

社會即生活,社會教育強調幼兒在做中學,通過真實的體驗來學習,真實體現在是幼兒熟悉的、觸動心靈的人事物。

1.熟悉的人事物,更能激發參與的熱情。

案例一:中班社會活動《城市美容師》

活動目的讓孩子瞭解環衛工人的工作,感受環衛工人的辛勤勞動。教師在組織活動教學時問:“環衛工人每天都做什麼?”時,幼兒或是沒回答,或是簡單說掃垃圾、掃樹葉。教師引導幼兒觀察圖片,最後小結:環衛工人很辛苦,應該得到尊敬。

整個活動幼兒話題討論的積極性不高,情緒低落。原因在於環衛工人每天的工作與幼兒的作息時間差別較大,幼兒沒有相關的經驗儲備,無法引發參與討論的熱情。

教師作出調整,在日常生活中開展“我是美容師”活動,讓幼兒參與幼兒園、家裏的家務活動,從吃點心、午餐時的擦桌、掃地、擺碗筷等入手,體驗勞動的辛苦與快樂。然後再開展《家庭美容師》《幼兒園美容師》活動,媽媽、奶奶、阿姨每天做的事情幼兒親眼目睹,是幼兒熟悉的人與事,加上之前有了切身的體會與感悟後,在交流討論時,幼兒就滔滔不絕,氣氛熱烈,參與積極。

可見,以生活爲本源,以孩子周圍事物爲教育資源,更容易引發孩子經驗的共鳴,產生學習的興趣。

 2.觸動心靈的體驗,更能引發情感的共鳴。

案例二:大班社會活動《做個環保小衛士》

目的是讓幼兒懂得保護地球的重要性,養成初步的環保意識。教師扮演森林爺爺邀請幼兒到森林旅行,幼兒扮演各種小動物來到森林,看到樹木被砍伐、河水被污染,小動物們做出痛苦的神態。森林爺爺引導小動物們寫倡議書,簽名做個環保小衛士,討論保護環境的辦法,最後森林恢復原來的美麗,孩子們在愉快的歌聲中結束活動。

整個活動幼兒參與了,活動了,但真正體驗了嗎?幼兒看似高漲的情緒是因爲真切感受到環境被破壞後的悲傷、痛苦、焦慮嗎?還是僅僅因爲扮演動物,唱唱歌而愉快呢?幼兒瞭解了做個環保衛士的辦法,但這種社會認知是教師強加與灌輸的,能否引發孩子內化做出環保行爲呢?這種強加的情感是虛假的情感,說教的體驗是虛假的體驗,無法真正改善幼兒的社會行爲。

拒絕虛假、避免說教,簡單的做法就是讓孩子真正感知,教師從幼兒身邊的事件出發,設計《幼兒園停水了》這一真實事件,沒有水,不能洗手、沖廁所,不能洗地板,也無法做飯、吃點心,當幼兒喝着僅剩的一點開水時,就已經意識到水的重要性了,當恢復供水後,幼兒看着白花花的自來水時,珍惜之情油然而生。

二、創設適宜情境,增強體驗的遊戲性與主動性。

情境創設符合幼兒年齡特點與愛遊戲的天性,讓社會教育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情境創設有很多種,故事情境、角色扮演、文學作品等,教師要根據具體的活動目標選擇適合的情境教學。

如:中班社會活動《馬路上的標誌》,滲透規則與安全自我保護意識。整個活動過程,幼兒扮演小老鼠,開着汽車去逛公園,在路途中認識紅綠燈、左右轉方向、禁止通行等常見標誌。幼兒在玩耍的過程中獲得了認知,在愉快的情緒中實踐了對交通規則的遵守。

如:中班社會活動《互相幫助真好》,幼兒藉助文學作品《我來幫助你》、《懂禮貌的好孩子》、《誰做得對》等,在欣賞中感受團結友愛、互相幫助的快樂。

如:中班社會互動《我會做客和待客》,教師創設“生日聚會”情境,“小主人”與“小客人”一起進行生日聚會活動,通過活動感知做客要有禮貌,待客要熱情,幼兒情緒興奮,在遊戲中瞭解了人際關係及角色身份,學習交往的行爲技能。

有效的情境創設優化了教學過程,讓體驗具體化、形象化、趣味化,幼兒在情境中主動體驗,在潛移默化中獲得社會性的發展。

三、重複實踐堅持實踐,增強體驗的深刻性。

社會教育一定要有目的、有計劃地長期進行,使之滲透於幼兒的生活、學習、遊戲等各種活動中,“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社會性發展不是一朝一夕,教師需要細緻與堅持。

案例一:國慶節,教師組織幼兒升國旗,畫國旗,唱歌跳舞,吃蛋糕,祝福祖國媽媽生日快樂,培養孩子的愛國情感。

結合節日開展愛國教育是一種非常好的即時社會教育,但僅憑一次的活動幼兒顯然體驗淺顯,情感難於得到昇華,需要教師創造機會,將參觀活動、調查活動、主題活動等各種活動相結合,從培養愛親人、愛家鄉做起,一步步,一次次反覆體驗,深刻體驗。

即使在一次的教學活動中,一個小目標也需要教師創設多次的體驗機會,讓幼兒的體驗更深刻。

案例:中班社會《文明乘客

目的在於讓幼兒瞭解乘車規則,學習文明乘車。教師創設多次體驗機會:1.觀看視頻。2.集中交流討論:做個文明乘客的方法。3.圖片操作,辨別正誤,進行價值判斷“這樣做文明還是不文明”。4.遊戲“乘坐公交車”,將之前的價值判斷放在具體的實踐中檢驗。5.延伸活動。請家長帶孩子乘坐公交車,實際感受乘車排隊、買票、讓座,不大聲喧譁等規則與禮儀。

本次活動,教師精心設計了教學環節,幼兒有了多次的體驗,充分調動了幼兒的感觀、思維、行動,挖掘了幼兒園、家庭、社區等資源,讓孩子和社會教育走向生活,走向對話,走向活動體驗,有了深層次全方位的多種體驗,教育的目的真正被幼兒所理解、接受並內化爲自己的認知,繼而產生特定的情感和行爲。

綜上所述,我們追求有效的體驗教學,倡導體驗的真實性、主動性與深刻性,讓體驗觸動孩子的靈魂,激發孩子的情感,自覺內化自身的行爲,從而促進幼兒社會性的發展。

標籤:社會性 幼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