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改進教研方式,促進教師發展的思考與實踐

實施教研工作坊,促進教師發展原動力

改進教研方式,促進教師發展的思考與實踐

——改進教研方式,促進教師發展的思考與實踐

一、問題的提出

隨着教育現代化工程的有力推進,尤其是基本均衡、優質均衡發展示範區等的建設,學校硬件設施逐步改善,基本達到現代化水平。學校的競爭力更多的應該體現在教師的競爭,體現在教師的教育觀念、知識素養、教育教學能力等有關教師專業能力的競爭。長期以來,各校都比較重視校本研修、校本教研,但方式還不夠靈活,尤其是大多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缺乏創新的舉措,效果並不理想。

作爲地處武進西部的農村國小,我校教師的專業發展則更受到了地域、經濟的制約,外出學習的機會較少,引進優秀人才也不大現實,教師的專業發展與城區優質學校具有一定的差距,必須充分利用機遇,探索行之有效的方式,在新一輪的發展中迎頭趕上。

前幾輪三年主動發展規劃中,學校充分利用自身優質資源,通過成立教師專業發展協進會,教師專業行動計劃,青藍工程,校級名師工作室等,營造了積極的校園氛圍,促進了教師隊伍的整體提高。然而,我們也發現,因爲區域規劃調整等歷史問題造成了師資超編的現象,使得學校近十年來,直到去年纔有新教師的引入,學科教師年齡大多集中在四十歲左右,利用自身優勢,閉門造車使得教師發展呈現原地踏步的現狀,如何改變與跟進?如何面向全體教師的專業發展?如何用槓桿撬動教師專業成長?新一輪規劃中提出“要建設一支愛崗敬業,業務精良的優秀教師團隊。‘五級梯隊’人數達30人,實施名師領雁共同發展工程,創新校本研修模式,引領全校教師專業發展。”這一目標如何實現?

如何克服教師培訓從上至下,如何調動全體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如何調動教師主動發展的追求?3月,華師大教授、中學校長培訓中心主任吳志宏教授應邀來校進行了兩天的教育教學調研指導,30日下午與全體數學老師進行了一次教研工作坊培訓,整整一個下午,老師們從分組教案設計,推薦代表交流,觀摩名師錄像,比較不同研討,專家點評講座,在任務的驅動下,大家積極探討、互相啓發、大膽表達,研討氛圍相當熱烈。老師們說這是一次頭腦風暴,的確,第一次的嘗試就給了大家深切的感受。這種新的教研方式給我們帶來很多啓發與思考。以工作坊爲教研形式,將研討貫穿整個活動,讓每個教師帶着思考來,帶着思考走,每個人都成爲教研活動的主體,這樣一種教研方式不是能促進每個老師的發展嗎?我們確立本項目,就是要探尋教研工作坊的實施基本形式與策略,以及考量對教師發展的促進作用。

二、概念的解讀與創新

工作坊是一種可以提供各種不同立場、族羣的人們思考、探討、相互交流的方式,也是目前越來越流行的一種提升自我的學習方式。

教研工作坊,顧名思義,教研活動以工作坊的形式展開,與傳統的教研方式相比較,工作坊應當具備一些鮮明的特徵:1、探討的話題往往更有針對性。很多相關領域的前沿話題,課題研究的內容,學科教學中的一個問題等都可以成爲工作坊的主題。2、組織形式更爲靈活。可以在某人的家裏,也可以在正規的會議室裏面,更可以在旅遊景點,工作坊的時間與地點都比較靈活。主持人可以是專家、領導,也可以是普通教師,可以是一個人,也可以是幾個有共同話題的老師。3、參與性強。一般的民衆參與方式,大致上來說都是先由臺上的主持人以及報告人先行報告,此時臺下的民衆只能做單方面的聆聽,或在會後發問討論。工作坊可以讓每一個參與者互相發表意見,以遊戲的方式帶動參與者的參與感,用輕鬆的方式讓參與者瞭解其規劃的動機、目的,以及規劃地點的現況,不僅可以獲得多方的意見與想法,更有利於議題的討論及整體活動推行。

我們研究並採用的工作坊,設想有如下形式,1、專家面對面式教研工作坊。有針對性的邀請某一方面的專家、領導與教師開展對話;2、名師比較式教研工作坊。網絡提供的大量名師講座、錄像成爲了工作坊比較教研的充足資源;3、教師參與式教研工作坊。

我們努力讓研討貫穿每次教研活動的始終。在每個活動之前增加了討論環節,在活動之前每人形成觀點,打破以往無準備的教研活動方式;活動過程強調教師的全程參與,將參與貫穿活動始終。活動結束,引申總結或是引發新的問題。工作坊的主題來源多樣,教師可以自主參加感興趣的工作坊。工作坊將培訓發展的需求真正交予教師。

三、實踐研究的過程

確定了教研工作坊來改進我們的教研活動方式之後,我們精心設計了項目研究方案,項目組根據既定的方案和計劃,開展了理論研究和實踐探索,將工作坊與學校的各項教研活動相結合,嘗試不同的組織形式,逐步形成了學校自己的一套做法。大致經歷了以下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嘗試研究,形成項目

吳志宏教授的教育教學調研指導,那場別開生面的工作坊研討活動,全體參與教師,尤其是許多中老年教師全程參與,並且全身心投入,思考、研討、評議、討論,既結合了平時自身的教育經驗,又能針對現實教育中遇到的問題,成爲了教研活動的主體,給了我們很多的觸動,原來,教研方式的轉變的確可以讓中老年教師成爲教研活動的主體,並且實現自身的價值。

爲保障項目的有序有效實施,學校成立了項目研究領導小組。校長任項目領導小組組長,全面主持項目實施工作。副校長任副組長,全面負責項目的組織、管理和協調。另外,由教導處、教科室具體負責項目的實施與管理。同時,確立了以骨幹中層、教研組長、骨幹教師爲主體的研究主要成員。並且特邀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吳志宏、原武進區教育局副主任科員鄭國源擔任本項目的顧問,負責項目實施操作指導。

項目方案初稿形成後,我們舉行了兩次項目設計論證會議,邀請了學校課題領導小組全體成員對項目的現實意義、可行性以及方案的可操作性進行了論證;邀請教育局副主任科員鄭國源對方案進行論證與修改,保證了項目設計儘可能完善。

同時,項目申報前後,我們就從書籍、報刊、網絡等途徑收集、整理有關工作坊方面的文獻資料,編印了《教育文摘》等資料專輯,使得項目組教師瞭解和把握當前有關研究的發展態勢,使我們在更高的基點上開展研究,在學習和借鑑優秀經驗的基礎上形成我校的研究思路。此外,我們積極組織教師自主收集相關的理論學習材料,開展自主學習,並組織教師撰寫教學心得,開展專題研討交流,使得項目研究工作更具針對性,有效性。

第二階段:實證研究,全面推開

首先,制訂語文、數學、英語、藝體“教研工作坊”活動計劃。

在學習相關理論以及充分研討的基礎上,確定了我校教研工作坊的具體實施形式。學校所有教研活動採用教研工作坊的形式,將研討貫穿活動的全過程,促進教師的參與和思考,從而提高活動的效率。1、專家面對面式教研工作坊;2、名師比較式教研工作坊; 3、教師參與式教研工作坊。並且形成了基本的操作流程:首先分組對教學內容進行研討,初步形成小組意見,並且進行大組彙總;然後,觀摩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比較探討;最後,指名教師進行圍繞教學內容,主題教學講座或是觀看名師錄像、專家講座。並且分學科根據學科教學中的實際問題或是課程改革的需要,制定了各學科教研工作坊的實施計劃。

其次,圍繞設計目標,依據具體實施策略,開展研究。我們要求各教研組圍繞實施計劃,每學期至少開展兩次以上的工作坊。期初兩週內要確定好工作坊的主題以及承擔人員,確定好工作坊的實施形式,納入學校教學工作計劃、教科研工作計劃。每次活動前兩週,公佈研討活動的教學內容,各備課組進行集體商議,確定教學設計,並且確定中心發言人。工作坊活動時,各備課組首先交流各組的教材理解與教學設計,而後集體觀看名師錄像或是觀看某一備課組的教學展示,最後進行比較研討。各備課組嚴格按照計劃認真組織,積極開展相關活動,提高了全體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年老教師既成爲教學設計的策劃者,也成爲比較教學與研討的主力軍;年輕教師既要承擔代表發言,還要承擔公開教學,更能主動詢問年老教師的設計意圖,提升了對教材的理解能力,教學設計創新而又不忽略基礎。

第三、在項目實施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及時調整策略,穩步推進。

對於教研工作坊的實施,我們遵循原有的計劃與學習經驗總結,然而,我們總感覺教研工作坊的組織形式,尤其是它的實施過程顯得過於單一。結合課例的研討雖然針對性強但總覺得面對有些教學中遇到的問題卻無法實施。

4月27日一大早,卜弋國小又迎來了學校最尊貴的客人:吳志宏教授,這是吳教授第二次來到卜弋國小,對學校教育教學進行調研指導。

上午,吳教授首先走進學校的語文課堂。下午,吳教授又對學校的項目設計《工作坊——教師發展快車道》研究工作進行了指導。全體校級領導、教研組長、備課組長以及項目組團隊成員參加了研討活動。首先,項目組介紹了“工作坊”項目實施的進程以及在研究過程中遇到了困惑。吳教授肯定我們的研究與成效,同時結合我們提出的問題,對於工作坊的實施指出了三個注意點:一要選擇好一個恰當的主題;二是主持人必須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工作;三要調動所有教師的參與意識。尤其是我們的實施形式,只是工作坊實施的形式之一,過於單一。接着,吳教授詳細闡述了工作坊的系統理論,又結合了操作實例,讓項目組老師對於工作坊的形式與實施要點有了更加清晰的認識,對於運用工作坊這種新的校本培訓方式促進教師專業發展,解決教學實際問題有了更大的信心。

在此基礎上,我們將教研工作坊的形式進行了拓展和演變,通過調查問卷確定相關問題提煉主題,活動中參與者闡述自己或是備課組的具體做法,觀看相關視頻或是傾聽學校自己老師的研究成果,相關專家點評以及明確具體工作等形式應運而生。同時,將教研工作坊與課題研究的主題、教研室研究專題等結合,“情境化高效課堂的建構策略”“課內語言實踐活動的組織與開展”“三、四年級英語教材的比較”等工作坊很好的解決了課程改革等的實際問題。

研究過程中,全體項目組定期對項目實施進行了回顧與總結,比較實施前後教師發展的心態與活動狀態,總結近年教師的發展成果。梳理項目實施的具體形式與策略,三種形式基本達成共識,以工作坊形式開展教研活動成爲學校的常規。

第三階段:第三階段:總結提升,不斷創新

經過幾年的探索,我們基本形成了工作坊基本形式與實施途徑:

1、專家面對面式教研工作坊

與一般專家的講座、培訓,或是聽課指導不同的是,我們將首先根據學校發展、教師發展需求,邀請有關專家,其次活動過程,先分小組圍繞主題進行探討交流,形成小組觀點,接着進行小組交流,然後由專家進行點評與講座,再由教師提問,談區別、收穫和感受,談今後工作的設想。

2、名師比較式教研工作坊

網絡技術的發展,包括配套的多媒體、視頻等更多地應用於教育教研,使得無緣與名師面對面的教師眼界進一步開闊。但往往我們的方式主要是觀摩名師錄像,接着進行點評。而名師比較工作坊我們可以採用這樣兩種方式。其一,確定教學內容,將參與教師分組進行教學設計,形成觀點;接着進行大組交流;然後觀摩名師錄像,談不同與感受,最後由指定教師進行總結性發言,尤其要總結某類課型或是名師風格,確定某一類課型的教學要求。其二,確定教學內容,進行集體備課,進行教學觀摩,然後觀摩名師課堂,最後進行比較,總結不同與不足,進行教學改進。

3、教師參與式教研工作坊

與以往教研活動的方式不同的是,教師參與式工作坊更強調教師的參與,尤其是將研討活動提前到觀課之前。以往教研活動,往往是一個或幾個人的備課,活動時首先觀摩課堂教學,而後進行評課講座。而參與式工作坊,首先仍然要分組對教學內容進行研討,初步形成小組意見,並且進行大組彙總;然後,觀摩教師的課堂教學,進行比較探討;最後,指名教師進行圍繞教學內容,主題教學講座。另外,也可以是根據學校主題安排,教師個人或是幾個人集體申報,然後整個教研工作坊由教師組織與安排。活動過程可以先拋出問題或是課例,傾聽參與教師的意見,而後主持人將研究成果進行展示,可以是相關的教學處理,可以是相關理論的介紹,也可以是自己的成功做法。最後再比較研討的基礎上,主持人提出自己的相關主張。

其次,教研工作坊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它的形式我們覺得可以在基本形式的基礎上靈活變動。基本的思路是,每個活動之前增加了討論環節,在活動之前每人形成觀點,打破以往無準備的教研活動方式,將參與貫穿活動始終,從而真正提高研究實效,促進教師專業快速發展。另外,工作坊的主題可以由學校根據發展需求制定規劃,老師們自主申報,也可以是教師自己提出。工作坊可以是學科的,也可以是主題的。可以是長線的一至三年,也可以是短線的一到兩次。教師自主參加感興趣的工作坊。將培訓發展的需求真正交予教師。具有推廣的價值。

四、效果與反思

1、形成教師主動發展機制。

對於像我們這樣年齡結構偏大的學校來說,教研工作坊更好的促進了教師的發展。教師發展不再是船到橋頭車到站的感覺,形成一種你追我趕的發展態勢,尤其是中老年教師參與教研的積極性得到激發,在教研活動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教師參與研究的熱情高漲,自覺性增強了。近年來,優秀教師比例不斷擴大,我們的五級梯隊教師,中國小高級教師比例在周邊學校都名列前茅。

2、教研工作坊制度與實施策略更加完善,形成了一套具有校本特色的實施形式與途徑。通過幾年的實施,我們已經將參與活動變成一種習慣,將反思成爲一種常態。它的形式越發多元。

實施過程中,我們也發現,雖然教師參與工作坊的熱情高漲,但承擔主持人的人數有限。有對自己的信心不足,也有能力的限制,畢竟需要對某個問題有自己比較深入而全面的研究與理解,對於四十歲左右甚至以上的教師,自身的要求太高。同時,承擔一個工作坊的主持任務,需要花費幾個星期甚至兩三個月的準備與研究時間,教師的精力仍然有限。但對於教師的發展促進真的很大,尤其是主持工作坊的教師,如何調動教師的主動性,幫助教師克服心理障礙,需要學校更多的支持。其次,工作坊既需要教師的參與,需要名師教學資源的積累,更需要相關專家的引領與指導,才能使參與者對於某個問題有更清晰的認識。

後期,我們將更加關注教師科研氛圍的營造,讓研究成爲每一個老師的習慣,不僅需要推進骨幹教師隊伍的建設,更加註意普通教師學術研究的展示,通過考評等辦法,更好的發揮教研工作坊的作用。讓卜弋國小的教研活動,課題研究等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