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數學四年級的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數學四年級的教案精品多篇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一

教學目標:

1.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學會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2.在探索運算律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分析比較、歸納概括的能力,滲透建模的數學思想,培養學生的符號感。

教學重點:理解並掌握加法交換律、結合律。

教學難點:歸納、概括出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師生談話。

同學們,你們喜歡跳繩和踢毽子嗎?我們班哪位同學跳繩比較強?誰踢毽子比較強?

學生自由發言。

2.課件出示教材第55頁例題1情境圖,你能從圖中獲取哪些數學信息?(學生自由說)

追問:你能根據這些信息,提出哪些用加法計算的問題?

(1)跳繩的有多少人?

(2)參加活動的女生有多少人?

(3)參加活動的一共有多少人?

3.導入新課。

在過去的學習中,我們進行過很多的加法運算,你知道在加法運算裏有哪些基本規律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索加法中

的運算規律。(板書課題)

二、交流共享

1.加法交換律。

(1)提出問題:求跳繩的有多少人,應該怎樣列式計算?

(2)列式解答。

指名學生回答,教師板書:28+17=45(人)

追問:還可以怎樣列式?

教師板書:17+28=45(人)

(3)觀察發現。

提問:這兩道算式都是求什麼的人數?結果都是多少?再觀察算式,說說它們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

引導學生髮現:這兩道算式都是求跳繩的總人數,加數相同,得數也一樣,只不過是把兩個加數的位置調換了一下。

引導:我們可以用什麼符號將這兩道算式連起來呢?(等號)

師板書:28+17=17+28

(4)照樣子寫一寫。

讓學生試寫等式,並投影展示。

提問:觀察這些等式,你有什麼發現?

(兩個加數交換位置,和不變)

(5)指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表示出這種規律。

學生在各自的練習本上表示規律後,交流各自的表示方法。

(6)用字母表示加法交換律。

明確:如果用字母a、b分別表示兩個加數,上面的規律可以寫成:

a+b=b+a

教師指出:兩個數相加,交換兩個加數的位置,和不變。這就是加法交換律。(板書:加法交換律)

2.加法結合律。

(1)課件出示問題:跳繩和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

(2)學生獨立列式計算。教師巡視,注意不同的解答方法,並指名兩人板演不同的方法。

(3)組織彙報交流。

解法一:先算出跳繩的有多少人。

(28+17)+23

=45+23

=68(人)

解法二:先算出女生有多少人。

28+(17+23)

=28+40

=68(人)

提問:這兩道算式有什麼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學生觀察、比較這兩個不同算式的計算結果。

追問:這兩道算式的結果相同,我們可以把它寫成等式嗎?怎樣寫?

根據學生的回答,師板書:(28+17)+23=28+(17+23)

(4)加深認識、探索規律。

①課件出示下面兩道算式,讓學生算一算,判斷下面的○裏能不能填等號。

(45+25)+16○45+(25+16)

(39+18)+22○39+(18+22)

②組織觀察:這幾組算式有什麼共同的地方?有什麼不同的地方?你從這些例子中可以發現什麼規律?

學生交流得出:這兩個算式中,三個加數分別相同,加數的位置也相同;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

和不變。

追問:如果用字母a、b、c分別表示三個加數,這個規律可以怎樣表示?

師板書:(a+b)+c=a+(b+c)

小結: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後兩個數相加,和不變。這就是加法結合律。(板書:加法結合律)

三、反饋完善

1.完成教材第56頁“練一練”。

讓學生說說每個等式各運用了什麼運算律及判斷的依據。

第三小題既交換了位置,又改變了運算順序,所以該小題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完成教材第58頁“練習九”第1、2、3題。

(1)第1題中的最後一小題運用了加法交換律和加法結合律。

(2)第2題是運用加法交換律進行驗算,這在過去的計算過程中有學習過,通過這幾題的練習加深學生的認識。

(3)第3小題讓學生通過計算和觀察、比較,進一步認識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

讓學生計算,並說說每組中兩題的聯繫。

比較每組中的兩題,說說哪一題計算起來更加簡便。

四、反思總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有什麼收穫?還有哪些疑問?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二

一、教材分析

本節課是九年制義務教育課本四年級第二學期第四單元的內容。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是學習小數乘法和除法的基礎,也是進行單位換算的重要手段。它是小數的另一性質,它與前面所學的小數性質不同,主要是研究小數點移動如何改變小數的大小,是學習小數知識的重要內容。

二、學情分析

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已經掌握整數的有關知識,特別是十進制計數法以及小數的意義和性質等知識之後學習的,所以學生對於小數的大小是有認識的。學生能發現小數點移動後,蘊含什麼規律,學生還不清楚,還不能把小數點移動和小數的大小變化規律建立聯繫。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學會通過探究活動,理解小數點移動引起小數的大小的變化規律。

2、過程與方法

通過總結規律的過程,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和概括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學會研究問題的方法,培養合作探究與反思的能力,並滲透德育教育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分析、比較並概括出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的規律。

教學難點:初步培養學生用聯繫變化的觀點認識事物。

五、教學過程

(一)複習鋪墊,引出新知

1.比較小數大小:0.3和0.300;4.75和4.750;2.68和26.8;0.9和0.09

2.讓學生觀察發現前兩組根據小數的性質判斷它們的大小不變,後兩組小數中的小數沒有變,小數點的位置變了,它們的大小是不同的。

3.得出結論:小數點的移動引起小數大小的變化,從而引出課題。

(二)創設情境,激發學習積極性。

1.創設情境:孫悟空打妖怪。

2.讓學生通過情境圖,觀察金箍棒的變化。

(板書: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

(三)輔助學生,試探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

1.引導觀察整數之間的倍數關係

(1)讓學生觀察9毫米,90毫米,900毫米,9000毫米,並思考它們之間存在什麼倍數關係。

(2)提醒學生“擴大了10倍”和“擴大到原來的10倍”之間的區別,規範學生的用詞。

2.聯繫新舊知識,發現小數點向右移動的祕密。

(1)讓學生把這些數量改成用米作單位。

(板書:0.009米,0.09米,0.9米,9米)

(2)提問學生把以毫米爲單位的數轉化成以米爲單位的數,那金箍棒的長短髮生變化了嗎?引導學生9毫米和0.009米的大小是一樣的。

(3)通過整數間存在的倍數關係引導學生觀察小數之間的倍數關係。

(4)觀察小數的倍數關係和小數點移動兩者之間的規律

(5)提問學生如果小數點向右移動四位,五位?小數又會擴大到原來的幾倍?

(6)總結出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

(7)四人小組討論得出小數點向左移動的規律的方法

(8)觀察整數,由整數之間的倍數關係得到小數之間的倍數關係,觀察小數之間的倍數關係和小數點移動兩者之間的規律。

(四)引導學生,自探小數點向左移動的規律。

1.師:剛纔我們通過金箍棒的過程已經發現了小數點向右移動的祕密了!孫悟空把妖怪打敗了,他會扛着那根又打又粗的金箍棒回去嗎?

2.引導學生從下往上觀察。

3.小組討論參考得出小數點向左移動的規律的方法從而得出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

4.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縮小到原來的十分之一”。

5.交流討論得出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

(五)小結歸納,感觸科學知識的重要性。

1.讓學生總結小數點向右移動的規律和向左的規律。

2.創設情境,讓學生知道一個小數點的重要性。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三

一、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愛好,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

2、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學習方法,學習技能。

3、使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實踐活動經驗,能運用所學知識和方法解決簡單問題,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

4、培養學生數學思考能力,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創新能力。

二、教學過程

(一)猜謎語

1、一頭牛(猜一字:生)

2、一斗米(猜一字:料)

3、一月七日(猜一字:脂)

4、五個手指(猜一成語:三長兩短)

5、七除以二(打一成語)——不三不四

6、七分之八(打一成語)——七上八下

7、一二三四五六七九十(打一字)謎底是:口(意爲“只”少“八”)

8、滅火(打一數字)——一

9、舌頭(打一數字)——千

10、添一筆,增百倍;減一筆,少九成(打一數字)——十

11、雙槓(打一數學符號)——等號

12、你盼着我,我盼着你(打一數學名詞)——相等

13、不轉彎的路(打一數學名詞)——直線

(二)、生活中的趣味數學

14、一根繩子兩個頭,三根半繩子有幾個頭?

解:8個頭,(半根繩子也是兩個頭)

15、1根繩子對摺,再對摺,再第三次對摺,然後從中間剪斷,共剪成多少段?

解:9段

16、一棟住宅樓,爺爺從一樓走到三樓要6分鐘,現在要到6樓,要走多少分鐘?

答:15分鐘

17、桌子上原來有12支點燃的蠟燭,先被風吹滅了3根,不久又一陣風吹滅了2根,最後桌子上還剩幾根蠟燭呢

解答:5根

三、課堂小結

四、佈置作業

國小四年級優秀數學教案 篇四

教學目標:

1.瞭解數的產生,認識自然數。認識億級的數和計數單位 “十億”“百億”“千億”,掌握整數數位順序表,認識十進制計數法。

2.在經歷數的產生過程中,感受“一一對應”的思想和“實踐第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使學生了解古老的數學文化,培養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並滲透“生活中處處有數學”的思想。

教學重點:數的產生過程。

教學難點:理解十進制計數法的意義和十進位值制的價值。

教學準備:課件

教學過程:

一、數的產生

(一)導入

1.師:我們身邊有很多數,找一找。(人數、男生數、女生數、年齡、身高、體

2.師:我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可是數的產生也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

(二)瞭解古代計數方法

1.師:你知道遠古時代的人是以什麼爲生嗎?(打獵)對,他們以打獵爲生,每次捕到獵物或撈到魚需要知道捕獲的數量,他們也需要數數,記錄數的多少,但和那時的方法和現在不同,你知道他們用的是什麼方法嗎?(擺石子、刻痕、結繩計數)

2.課件出示:圖片

師:比如,出去放牧時,每放出一隻羊,就擺一個小石子,一共出去了多少隻羊,就擺多少個小石子;放牧回來時,再把這些小石子和羊一一對應起來,如果回來的羊的只數和小石子同樣多,就說明放牧時羊沒有丟。在木頭上刻道來計捕魚的條數的道理也是一樣。刻道計數和結繩計數也是如此。

3.課件出示:

師:這是我國挖掘出來的“甲骨文”上的“數”字,這個字就源於結繩記事。

4.師:大家想,隨着人們捕獵技術的進步,捕獵工具的發展,打到的獵物就會越來越多,相應的計數時,擺的石子就會越來越多,還是很不方便。怎麼辦?

【設計意圖:通過介紹數的產生,感受“一一對應”的思想,體會古代計數方法的不便,產生對數字的需求。】

(三)符號記數

1.師:隨着語言的發展,逐漸出現了數詞。以後又隨着文字的發展,逐漸發明了一些記數的符號,也就是最初的數字。

2.通過介紹古埃及人記數符號,揭示計數法就是表示計數單位的個數,體會沒有位值帶來的不便。

(1)課件出示:

師:這是古埃及人設計的計數單位。

(2)課件出示:

師:看看這個數用到了哪些計數單位,是多少?(4217)你是怎麼想的。

(3)師:要想知道這個數表示多少,就必須看清有什麼計數單位和有幾個這樣的計數單位。

(4)師:你能用古埃及的計數方法表示出太陽的直徑1389000千米嗎?試一試。

(5)課件出示:

(6)師:通過自己的嘗試,你有什麼感覺?(麻煩)

(7)師:請你想一想,這種計數方法爲什麼會這麼麻煩?(每個計數單位都要用不同的符號,表示數時,有幾個這樣的計數單位就要畫幾次)

3.介紹阿拉伯數字

(1)課件出示:

(2)師:由於每個國家的文化背景不同,所以各國的數字也不一樣。隨着社會的發展,人們交流的增多,數字不同很不方便,就需要有統一的數字。這就是“阿拉伯數字”。阿拉伯數字是誰發明的?

公元八世紀前後,印度發明的數字傳入了阿拉伯,在公元十二世紀又從阿拉伯傳入歐洲,人們就誤認爲這些數字是阿拉伯人發明的,後來就叫“阿拉伯數字”。

【設計意圖:在用古埃及記數符號表示太陽直徑的過程中,體會沒有位置制時記數的麻煩。通過介紹其他各國的記數符號,體會同意數字的必要性。】

二、認識自然數及新的計數單位等,整理數位順序表,掌握十進制計數法。

(一) 認識自然數

1.師:用這10個數字能表示多少數?

2.師:表示物體個數的1、2、3、4、5、6、7、8、9、10、11…都是自然數,一個物體也沒有,用0表示,0也是自然數。所有的自然數都是整數。

3.看教材第17頁

4.師:通過看書,你還了解到了自然數的哪些知識。

(二)十進制計數法的原則,體會位值制的價值。

1.師:爲什麼僅僅這10個數字就能表示出許許多多的數呢?比如:999,都是9,它們表示的意思一樣嗎?(9在不同的數位)

2.師:對,因爲9在不同的位置,在右邊表示9個一,在中間表示9個十,在左邊9個百。同樣的數字在不同的位置表示的大小就不同,這樣不用發明那麼多的符號了,記數也不用那麼麻煩了。(課件演示)

3.師:如果再加1個石子,右邊的9就達到10個,就可以放到中間,中間又夠10組,就可以放到更高的位置,同樣再夠10組,就要再往左進一位。(課件演示)

4.師:這就是人類的進步,能用位置來區分計數單位的不同,它使記數變得簡單。

【設計意圖:以“999”爲例,認識位值制,感受它給計數帶來的便利。瞭解十進制計數法的原則,即“滿十進一”。】

(三)認識新的計數單位,數位、數級,整理數位順序表

1.師:這裏的位置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數位”,我們已經學過了哪些數位?它們的計數單位分別是什麼?

2.師:你還能繼續說出新的計數單位嗎?它們所在的數位又叫什麼呢?還有更高的嗎?

3.師:這些計數單位之間有什麼關係?每相鄰兩個計數單位間的進率是十,這種計數方法叫作十進制計數法。

4.師:我國習慣從個位起,每四位一級,分別是哪幾個數級?

課件出示:數位順序表

【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利用類推遷移規律認識新的計數單位、數位及數級,掌握數位順序表和十進制計數法。】

三、知識運用

1.教材第22頁第1題。

2.教材第22頁第2題。

國小四年級數學教案 篇五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律;初步感受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算。

2、數學思考:通過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形成過程,培養學生概括、分析、推理的能力,並滲透“從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認識事物的方法,提高數學的應用意識。

3、解決問題:靈活運用乘法分配律進行簡便計算。

4、情感與態度:使學生欣賞到數學運算簡潔美,體驗“乘法分配律”的價值所在,從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和學習數學的主動性。

教學重點:充分感知並歸納乘法分配律。

教學難點:理解乘法分配律的意義。

教具準備:課件

激問導學:

一、激問導學

創設情境,激趣引思。

提出問題,篩選重心。

活動一:買衣服。

1、閱讀理解:你發現那些數學信息?

2、思考問題:請選擇數學信息解答。

3、彙報、交流。

二、自主體驗

發表、反思:學生激活經驗,嘗試體驗,引發觀點

活動二:計算周長。

1、請你介紹這個長方形的周長有哪些部分組成?

2、請根據所給的數據計算它的周長。

3、彙報計算情況。

三、合作體驗

方法探究、學法指導、領悟提煉、培養學習能力。

活動三:觀察、對比。

1、思考:你有什麼發現?

2、結合活動說一說列式的含義。

3、試一試:你能用字母把列式轉化爲公式嗎?

4、彙報、交流。

5、歸納、總結。

四、實踐體驗

綜合實踐體驗,拓展延伸,感悟內化,對知識進行多元化運用體驗。

1、在橫線上填上適當的數。

(1)(24+8)×125=____×____+____×_____。

(2)25×(20-4)=25×____—25×____。

(3)45×9+55×9=(____+____)×_____。

(4)8×27+73×8=8×(_____+_____)。

2、下面各題可以用乘法分配律計算嗎?爲什麼?把能用的寫出來。

(1)(12+31)+82。

(2)17×17+15×16。

(3)14×9+9×36。

(4)(24+37)×8。

3、思考題。

(1)9×47+53×9。

(2)25×(100—4)。

五、課堂學習體驗小結

學生課堂學習評價,教師課堂教學反思,多元體驗,共同發展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穫?在計算中,你有哪些好的建議?(a-b)×c=?請你結合“買衣服活動”課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