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幼兒音樂欣賞教案(多篇)

幼兒音樂欣賞教案(多篇)

幼兒音樂欣賞教案 篇一

關鍵詞:幼兒園;幼兒;體會

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重點是從幼兒角度出發,設計多元化的教學方案,總結先進的教學思路,創建有效的教學模式,通過歌曲教學,歌曲欣賞,充分激發幼兒的好奇心,調動幼兒的學習興趣,培養其認識世界,感悟美好的能力,提高其對音樂的欣賞能力及審美能力。鑑於我國的教育方針與幼兒的年齡特點,如何有效開展幼兒音樂教育,取得幼兒德、智、體、美的全面發展,這是當前幼兒音樂教師面臨的一個重要課題[1]。以下就結合幼兒身心特徵,談幾點幼兒園音樂教學的體會。

一、遵循幼兒身心特點展開音樂教學

傳統幼兒音樂教學的主要方式,是通過教唱,讓幼兒記住歌曲旋律和歌詞,音樂教學中不能融入情感,音樂教學表現的較爲死板、機械,教師佔據了教學中的主導地位,歌曲演唱無論從曲調、節奏、快慢等方面全部聽從教師的要求一字一句的學習,最終使幼兒通順的唱出整個曲子。這樣的教學方式完全沒有遵循幼兒活潑好動、好奇心強身心特點,忽視了幼兒音樂啓蒙教育的重要性。幼兒音樂教育的成敗取決於教師能否結合音樂教育的特點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所以要想提高幼兒音樂教育的效果,就要從源頭出發,緊緊圍繞其身心特點,不斷嘗試,同時要選取生動形象的教學內容,創新傳統的教學方式,激發其主動學習音樂的興趣。

二、選擇適合幼兒認知層次的音樂教材

幼兒音樂教育中教材的選取是提高教育有效性的關鍵,音樂教材的選取既要突出教育意義,又不能忽視趣味性,趣味性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只有充滿趣味的教材內容,才能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起幼兒學習音樂的興趣。當前的幼兒音樂教材中雖不乏優秀作品,但其中也有一些不適合幼兒認知層次的曲子,如有些曲子歌詞內容太複雜,太老套,還有些與幼兒的生活沒有關聯性等,這些問題都會導致幼兒難以理解歌曲所要傳遞的情感。適合幼兒認知層次的音樂教材一定是內容健康陽光、讓幼兒感興趣,能令幼兒產生快樂的情感體驗的。幼兒對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接觸,能提高他們的審美情趣,培養他們發現美,創造美的眼光,幼兒音樂教材的選取除了要有經典歌曲,還應該選取一些幼兒熟知的流行歌曲,如幼兒喜歡看的動畫片或電視節目中的插曲,像《我是一粒沙》、《爸爸去哪兒》等這類歌曲更能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教師在教學中可對這類歌曲的旋律和歌詞進行適當的改編和簡化,使歌曲更能創造快樂活潑的學習氛圍,這樣幼兒就會在放鬆快樂的環境中習得了簡單的樂理知識,並能爲他們解決難理解的問題,還能促使幼兒形成與時俱進的思維意識。

三、通過音樂欣賞提高幼兒的音樂鑑賞能力

音樂鑑賞能力是通過人類對音樂的欣賞,而後在意識中形成一種形象畫面感的而實現的,是一種豐富的內心活動夾雜情感體驗的心理過程,對幼兒進行音樂鑑賞能力鍛鍊,是幼兒音樂教育中比較重要的部分,由於幼兒年齡太小,暫且不具備獨自欣賞音樂的能力,他們對音樂的理解需要依靠教師的講解指導以及歌詞的引導,然後才能完整的完成欣賞。對歌曲內涵的表達方式,歌詞是比較直觀的一種,教師在指導的過程中,可根據歌詞大意爲幼兒進行講解,比如《粉刷匠》這首歌,教師可讓幼兒閉目聆聽,在歌曲播放的過程中,根據歌曲進度進行講解,幼兒跟隨教師的講解展開想像,腦海中便形成小粉刷匠衣服上、帽子上、鼻子上全部粘滿了油漆,踩在小梯子上快樂刷牆的畫面,無形之中做到了理解歌詞大意及體會歌曲內涵,不但使幼兒更好的感受到了音樂藝術之美,而且讓幼兒明白勞動最光榮的道理。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鼓勵幼兒在欣賞歌曲的過程中發揮想象力畫出每個人所理解的歌曲畫面,例如《數鴨子》這首歌,教師可讓幼兒一邊欣賞歌曲,一邊利用筆在紙上畫出歌曲裏面都唱了些什麼,畫完後教師進行檢查,理解力稍強一些,仔一些的幼兒會畫出大橋、小河、一羣小鴨子等,教師要及時給予這些幼兒鼓勵,還有一部分幼兒可能只畫了幾隻鴨子,對於這部分幼兒,教師要稍加引導,讓他們明白歌曲中表現的場景除了鴨子,還有小河、大橋、長鬍子的老爺爺等。通過這樣開發想象力的音樂欣賞,提高幼兒的音樂鑑賞能力,展現出藝術的教育意義及影響力。

四、通過遊戲化教學模式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

幼兒比較活潑好動,對周圍事物充滿好奇,遊戲化教學模式恰巧符合幼兒的這一特點,在幼兒音樂教學中融入遊戲化教學模式,能讓幼兒在愉快玩耍的過程中掌握音樂知識。例如歌曲《小老鼠》,教師可以充分利用教學資源,讓幼兒動手做老鼠和貓的面具,然後讓幼兒分組扮演貓和老鼠,然後跟着音樂的節奏,讓他們模仿貓和老鼠的動作,以此提高幼兒的興趣,讓幼兒享受到音樂的魅力。需要注意的是,遊戲的設計要從幼兒角度出發,要適合幼兒年齡特徵和心理特徵,否則將會對幼兒音樂教育產生不了任何效果,或許還會適得其反,讓幼兒產生厭學情緒。

五、結語

綜上所述,幼兒園音樂教師在音樂教學的過程中,要遵循幼兒的年齡特點以及身心發展特點,選擇與時俱進的、適合幼兒認知層次的音樂教材,通過有趣的教學遊戲設計,結合有效的音樂欣賞輔助手段,使幼兒在快樂輕鬆的教學氛圍中體會音樂藝術的魅力,確保每一位幼兒都能獲得德、智、體、美的均衡發展。

幼兒音樂欣賞教案 篇二

關鍵詞:音樂欣賞;情感陶冶;幼兒園

幼兒園的音樂欣賞活動是幼兒通過傾聽音樂對作品進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鑑賞的一種審美活動,這種審美活動有利於培養幼兒對音樂的審美欣賞力、審美表現力、審美創造力以及全面和諧發展的教育。就此,我談談自己在實際的教學活動中如何從音入手,動之以情,在音樂欣賞的活動中如何運用情感陶冶法來開展教學活動。

一、音樂欣賞的三階段

一般來說,我們將欣賞音樂分爲3個階段:官能的欣賞、感情的欣賞和理智的欣賞。官能的欣賞主要滿足於悅耳,是比較粗略的欣賞。欣賞者一般是出於對音樂所產生的音響所引起的興趣去聽音樂,音樂可以把欣賞者帶入一個幻想的境界,而欣賞者卻對音樂作品本身沒有多少理解。欣賞的第二階段爲聯想的欣賞。在這個階段中,欣賞者對音樂的作品滲入了主觀的分析和理解,欣賞者對音樂作品所表現的思想感情產生共鳴,音樂可以激發他的喜怒哀樂,可以使他根據自己的生活體驗去想象和幻想,從而在音樂中獲得優美的享受。欣賞者對音樂所表達的內容,努力地去感受和聯想,逐步獲得一定的理解。欣賞的第三階段則是理智的欣賞。欣賞者對音樂作品所體現出來的音樂形象有較深刻的理解,他可以從整體上了解音樂作品的結構和作品所要表達的豐富感情以及內容。

二、情感陶冶法

情境陶冶法是教師通過創設情境,啓發幼兒聯想,誘發新的情緒體驗,使幼兒與現實中、情境表演中的人物心心相印、情情相通,在心靈深處產生強烈的共鳴並作出反應。情感陶冶教學模式包括情感激發、經驗追憶、情感換位和自主抒發四個環節。

情感激發是指通過教師的言語引導,組織幼兒通過多種形式辨別感知各種不同的情感,理解不同的人、事在不同的情境中的想法、觀點和情感,促進幼兒辨別他人情感、設想他人觀點及進入他人角色能力的發展,進而促進幼兒認知水平和社會理解水平的提高,爲產生移情奠定認知基礎。經驗追憶是指通過言語、圖片等多種提示喚醒幼兒在過去生活經歷中親身感受到的情緒體驗,引起他們對情感體驗產生的情境、原因和事件的聯想,從而加強情感體驗。情感換位是指教師提供適當的情境創設,引導幼兒分析討論和扮演角色,從而促使幼兒轉換角色去體驗某種情緒、情感狀態,並促進其角色轉換能力的發展。通過情緒追憶和情感換位,幼兒得以把過去的情緒、情感體驗遷移到相應的情境之中,使自己置身於其中,設身處地地體驗或設想主人公正在體驗的情緒、情感,從而產生移情。自主抒發是幼兒將自己移情的體驗通過多種表達形式展現出來,從而抒發自己全新的情感體驗。

三、情感陶冶法在實際教學活動中的運用

1.創設情境,激感

中班音樂欣賞活動《挪威舞曲》中,教師出示一張春意盎然的風景圖,請幼兒傾聽音樂,發揮想象,猜測主人公小兔子出門去做什麼,並說一說此刻小兔的心情是怎樣的?在此環節中,教師通過情景圖片的出示爲小兔子出門採蘑菇的情景創設提供條件,而片段音樂的播放則體現了小兔子外出的心情,幼兒可以通過感知音樂歡快輕鬆的節奏,從而來感受小兔子出遊的快樂心情。

大班音樂欣賞活動《趕花會》中,教師創設故事情境教師扮演鴨媽媽,幼兒扮演鴨寶寶,請鴨寶寶和鴨媽媽一起在家安靜地午睡。音樂響起,鴨寶寶們醒來準備出門去看花會。同時,教師引導幼兒思考要出門看花會的鴨寶寶們心情是怎樣的?它們又會通過什麼樣的動作來表現呢?在此活動中,教師通過角色的扮演將幼兒引入預設的情境中,讓幼兒在遊戲中進入情境融入音樂,從而自然地激發鴨寶寶們急切出門看花會的情緒情感。

2.追憶經驗,想象情境

中班音樂欣賞活動《挪威舞曲》中,通過開始部分的引導,幼兒已經知道音樂描述的小兔子邁着歡快的步子開心去郊外遊玩的情境。教師繼續播放音樂,並請幼兒結合音樂發揮想象,思考小兔子出門遊玩時可能會發生什麼事情?第一遍欣賞結束後,幼兒的回答三三兩兩。於是教師拋出問題“你們週末跟爸爸媽媽一起出去遊玩時都會做些什麼,又遇到什麼情況呢?”引導幼兒追憶自己外出郊遊時的有趣經歷,將自己的已有經驗遷移到小兔子的身上,從而進一步結合音樂想象小兔子出門遊玩時可能會發生的趣事。

大班音樂欣賞活動《趕花會》的活動準備中,教師事先請幼兒在平時的生活中多關注公園裏鮮花盛開的多種姿態和方位,爲欣賞活動中請幼兒結合音樂通過肢體語言自由展現花兒開放的各種姿態和方位作鋪墊。在正式開展活動的時候,教師播放音樂,通過巧妙的示範,引導幼兒回憶之前自己賞花時的經驗,並將經驗遷移到音樂中進一步理解音樂作品,激發幼兒對這個音樂作品的認同與共鳴。

生活經驗的遷移和前期經驗的積累都是屬於追憶經驗的其中一種形式。幼兒通過教師的引導得以把先前的認知、情感體驗遷移到相應的情境中,使自己置身於其中,設身處地地感知音樂作品表達的內容,進一步理解音樂作品激發對音樂作品的認同和共鳴,在音樂中獲得美的享受,達到音樂欣賞的第二個階段,即聯想的欣賞。

3.再現情境,抒感

同樣是中班音樂欣賞活動《挪威舞曲》,在幼兒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內容和情感,對音樂作品產生一定的共鳴之後,幼兒產生一定的表現和抒發慾望。此時,教師順勢引導,爲幼兒提供抒感的平臺,鼓勵幼兒通過豐富的肢體語言、打擊樂器的輔助等形式,重現音樂作品,從而抒發幼兒自己對作品的全新理解和體驗。在活動延伸部分,教師適時提供另一張南極風景圖,引出另一位主人公小企鵝,引導幼兒根據《挪威舞曲》這個音樂作品發揮想象,設想小企鵝在南極可能會發生哪些趣事。

在大班音樂欣賞活動《趕花會》的結束部分,鴨寶寶們欣賞完花會開開心心地回家了。可是,有隻貪睡的鴨寶寶一直賴在牀上睡覺,沒有跟大家一起去趕花會,它錯過了花會裏的精彩內容。這可怎麼辦呢?通過討論,大家決定讓參觀過花會的鴨寶寶們結合音樂一起表演,重現花會裏的精彩內容,彌補錯過花會的鴨寶寶的遺憾。只是貪睡的鴨寶寶是教師事先預設的,旨在將整個音樂欣賞活動以故事情節貫穿始終,目的是爲了在幼兒理解音樂作品之後能再次展示自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及抒發自己全新的情感體驗。

無論是《挪威舞曲》中另一位主人公的出遊或是爲安撫落單的鴨寶寶重現趕花會的場景,這都是教師有目的的引導、有計劃的組織。在反覆的欣賞中,幼兒不斷加深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激發對音樂的共鳴,從而從整體上了解音樂作品的結構和作品所要表達的豐富感情以及內容,進而到達欣賞的第三階段,即理智的欣賞。

在幼兒園音樂欣賞的教學活動中,教師可從“情”入手,採用“創設情境,激感——追憶經驗,想象情境——再現情境,抒感”的設計思路,讓幼兒自主地融入音樂在音樂表演中抒發自己的情感體驗,從而達到審美的享受與精神的滿足,促進幼兒全面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幼兒音樂欣賞教案 篇三

有經驗的老師會想辦法把“不懂”的音樂變爲“懂”的音樂;把不熟悉的樂曲變爲熟悉的樂曲;把無意注意轉化爲有意注意。他(她)不急着讓兒童聽音樂,而是利用插圖讓兒童“看”音樂,喚起聽音樂的興趣與注意;利用兒童愛聽故事的心理,結合音樂故事聽音樂片斷;用動作表演將兒童置身於音樂情境,獲取身心快樂。用兒童熟悉的生活去感受“快樂的一天”,兒童不僅不覺得音樂陌生,還覺得音樂說的是自己的事,認爲音樂有趣。

鑑於六、七歲兒童無意注意多和活潑好動、自制力弱等特徵,音樂欣賞要貼近兒童生活,符合兒童認知心理和認知水平,創造條件把陌生的音樂轉化爲熟悉的音樂,同時重視身體活動去感應音樂,獲取音樂帶來的快樂。着重培養幼兒聽音樂的興趣和聽音樂的習慣。我教幼兒大班《在鐘錶店裏》時,探索他們的欣賞能力:方案一,告訴題目,全憑“聽”去感知音樂;方案二,告訴題目,並用“符號”提示作品結構,在“聽”中感受音樂;方案三,告訴題目,用“啞劇小品”表現作品內容,邊看邊聽音樂。三個方案分別在三個班實施,實施結果:採用“方案一”和“方案二”聽賞的兒童,對作品的感知大體相同,清晰的感知有:許多鍾、修鍾、愉快勞動。模糊的感知有:鬧鐘聲誤爲掛電話;杜鵑鐘聲誤爲鳥叫;密集快速的音樂誤爲有人跑,狼來了,很緊張;鐘擺聲誤爲走路聲;上發條誤爲鋸木頭聲、有人嚼生地瓜的聲音。採用“方案三”聽賞的兒童,把握作品內容較準確,感受到工人認真修鍾,修了一架又一架,到處是鐘聲、鈴聲,工人在愉快勞動。聽賞結果表明:兒童具備一定的音樂聽覺能力和聯想能力,不具備“符號”式的抽象思維能力,直觀思維能力較強。一位中等水平兒童的欣賞筆記是這樣寫的:“有一天,鐘錶店的老爺爺在修表。他先修好一些,聽了聽,很滿意,就唱歌跳舞。他又回到座位上工作,又修好一些,很滿意,又唱歌跳舞。接着,把所有的鐘都修好。各種各樣的鐘都響了,好像在說:謝謝您,老爺爺,11點了,您該回家了”。

由於兒童的注意力在加強,聯想、想象能力有明顯的發展,直觀性感知作品的能力增強,因此,要用“看看、說說、想想、畫畫、敲敲、打打(打擊樂)”幫助兒童聽賞音樂。

一位老師教幼兒欣賞《我們的田野》,從插圖入手啓發幼兒傾聽音樂,發揮想象,順序是:稻田河流湖森林羣山天空。第一遍聽時教師指示:“聽完音樂,請說出你對音樂的感覺。”幼兒:“優美、動人、平靜、寬廣、愛睡覺、難聽。”教師問:“請說出你爲什麼有這樣的感覺?”幼兒:“音樂慢慢的、聲音柔柔的”;“音樂很慢,好像很快樂”;“音樂慢,音長”;“愛睡覺”是因爲音樂舒展、起伏、溫柔;“難聽”來自對多聲部音樂聽不清楚。第二遍聽時教師指示:“請同學們仔細分辨音樂中有幾種聲音?”幼兒:“三種、兩種、四種。”教師問:“請說出理由?”幼兒:“一人演唱,還有人跟着唱”;“一種聲音好聽,其它聲音不好聽”;“有尖尖細細的聲音,也有低低粗粗的聲音”。第三遍聽時教師提示:“請同學們唱一句歌中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幼兒有的哼一、二小節,有的哼一句,有的邊聽音樂邊哼唱,有的看課本哼唱。

幼兒大班是國小階段的轉折期,是欣賞心理由簡單向複雜,由表象向入裏發展的過程。從上例可看出,幼兒大班已能“聆聽、分析、思考”音樂,大致能從音的高低、音的長短、速度、音量和旋律的起伏等方面去聽、去想。有些幼兒已有了初步的多聲部感知能力。這一時期,幼兒還不具備音樂術語概念,師生的交流,要避免過多使用音樂術語,教師要善於將音樂術語轉化成幼兒聽得懂的話,又要把幼兒的話歸納到音樂術語上。

幼兒在欣賞《苗嶺的早晨》和《瑤族舞曲》時,均能從節奏、速度、樂器音色、拍子改變等認識作品結構、音樂層次和音樂情緒。一些幼兒還能聽出樂曲的末段音樂語言與首段相近,這說明他們的欣賞能力有了進一步地提高。在細聽中,他們能結合音的長短快慢、高低強弱、音色性能展開聯想和想象。如,欣賞《苗嶺的早晨》時,幼兒說:“太陽出來了,陽光射進樹林,一鳥醒來站在高樹梢上快樂的練聲,衆多小鳥聽到後也都起牀跟着練聲”;“鳥兒非常愉快,嘰嘰喳喳,人們唱着歌,跳着舞,開始一天的生活”;“再次表現清晨的清新、美麗的景色”。因此,欣賞教學要精心策劃,整體音樂的感受達到什麼要求,細聽音樂達到什麼要求,都要具體設計。要立足“聽”去感知音樂,立足“想”去認識音樂,激勵幼兒談自己聽音樂時的內心感受,鼓勵幼兒積極參與審美評價。

幼兒音樂欣賞教案 篇四

關鍵詞:幼兒園 音樂欣賞活動 師幼互動 音樂審美感知力

幼兒音樂欣賞活動是幼兒通過傾聽音樂作品進行感受、理解和初步鑑賞的一種音樂審美活動,是幼兒園音樂教育的重要內容。目前幼兒園的音樂教育仍然跳不出“幼兒圍着教師轉”的模式,特別在感受、表現音樂的活動中,教師的主觀行爲依然起着決定作用,幼兒的所感、所想、所爲常常並非源於自己對音樂的理解與認識,而是教師思想與意志的巧妙強加。那麼,如何通過良好的師幼互動行爲,在音樂欣賞活動中調動孩子的自發參與、自主學習、自由表達,從而使孩子喜歡並熱愛上音樂欣賞活動、提高音樂欣賞能力,成爲筆者的探索課題。三年來,筆者通過制定一系列教學策略,創設相應環境、氛圍,提高了幼兒對音樂的感知能力和表現力。以下是筆者在音樂欣賞活動中促進師幼互動的具體做法。

一、把握教學活動中雙主體的原則,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培養幼兒的自主意識和思維能力

在教學活動中,教師是教學的主導者,幼兒是學習的主體,同時,教師與幼兒又互爲“拋接球”的雙方,在活動過程中相互促進,共同將教學活動推進、延展。因此,在教學活動中,教師與幼兒是雙主體的關係,而在傳統的幼兒園教育中,師生之間通常是建立在以權威教育爲基本特徵的互動關係上的。在這種權威式的教育中,兒童經常處在一種被動的單純受教育的地位,教師處於一種控制兒童的地位,故師生之間難以建立積極、有效的溝通與互動關係,最終使教師精心設計的教學方案或課程趨於失敗,不利於幼兒從小建立良好的行爲習慣和形成健全的個性品質。因此,教師必須改變傳統的、單一的、成人化的審美趣味和評價標準,充分地相信和尊重每一位幼兒,提供自由、寬鬆、信息量大而且充滿創造氣氛的學習環境。鼓勵幼兒自由想象和創造,激發幼兒用情感去體驗美、創造美,接納幼兒所表達的情感,使幼兒獲得精神上的愉悅和享受。如音樂欣賞《小老鼠舞會》中,筆者帶領孩子們以小老鼠的角色進入遊戲情境,重溫《小老鼠舞會》的故事,並引導幼兒大膽想象,表現出“老鼠出洞”“開舞會”“喝醉酒”的不同動態、形象。引導幼兒傾聽音樂的情緒感受、體會“老鼠”處於不同情境時的心情和狀態,並鼓勵幼兒嘗試表現,在充分理解、掌握樂曲結構和情緒後與孩子們相互用眉筆在臉上畫上鬍鬚、塗上口紅、抹上“醉酒”的腮紅,隨着音樂快樂地表演。由遊戲貫穿的整堂音樂欣賞活動中幼兒是愉悅的,他們自主參與,處於不斷的思維、想象和創作中。

二、多管齊下,促進幼兒理解音樂語言,提高幼兒音樂審美感知能力

音樂欣賞活動的樂曲作品本是抽象而模糊的,而幼兒的思維特點是具體形象的,因此從審美感知結構的整體性出發,結合幼兒缺乏一定的知識經驗和音樂經驗的年齡特點,在音樂欣賞活動中,筆者採用多種教學方法和多樣的手段輔助,將聽、想、說、唱、動、奏等方式融合,多渠道、多形式體驗,讓幼兒在與各種教學手段的有效互動中自由表現音樂,從而提升幼兒感受音樂、理解樂曲的能力。

第一,塑造音樂形象,引導觀察、啓發想象,使幼兒在聽覺感知的基礎上,發揮視覺的作用,營造“故事感”和“畫面感”,幫助其理解樂曲的內容,發展其想象力和創造力。

音樂語言是一整套表達情感的音樂體系。瞭解和熟悉音樂語言,對幼兒來講要從音樂形象入手,藉助音樂形象,解讀音樂作品,促進幼兒理解能力、想象力的發展。如在大班上學期欣賞音樂《春天的雪人》時,筆者根據樂曲旋律和情緒創編了一個關於小雪人從誕生的快樂到歷經融化的悲傷故事並製作了一個精美的課件。在欣賞中,筆者讓幼兒一邊看課件一邊就畫面內容展開想象並講述。生動有趣的畫面加上講解,創設了形聲並茂的情景,幼兒興趣濃厚。當看到下雪了小動物們在雪地裏堆雪人時,他們愉快地點頭微笑;看到雪人們和小動物們愉快地跳舞時,他們歡欣地拍手;看到小雪人融化時,他們憂傷地皺起了眉頭。最後,小雪人融化、水汽蒸發上升凝結成白雲竟又能和小動物們遊戲時,他們歡呼了起來。這時,筆者及時引導幼兒:“這個故事被編成一首樂曲,你們聽一聽,這首樂曲可分爲幾段,每一段分別在講述什麼情節?爲什麼?”由於有先前故事及畫面的鋪墊,幼兒很快地理解了A-B-A三段式的樂曲結構,並熱烈地討論如何結合故事內容運用適當的表情、動作表現出不同的音樂情緒。最後,幼兒自由分工,選擇事先準備好的各種表演小道具,隨着音樂自由創作表演。

第二,發揮語言表達的重要作用,引導幼兒交流分享對音樂的特殊體驗,從而表達他們的獨創性,促進幼兒理解音樂作品,激發其想象力、創造力。

在音樂欣賞活動中,鼓勵幼兒說出自己的想法,並積極給予肯定和讚賞,將增強孩子的自信心,激起孩子們表述和表現的慾望。如在欣賞音樂作品《巨人的花園》時,筆者先以童話小故事引入,描述了巨人的花園多麼的美麗,小朋友們在巨人的花園裏玩耍時多麼的快樂,可是巨人卻強壯而兇悍,總是趕跑快樂遊戲的孩子們。然後引導孩子們傾聽音樂,感受老師提出的問題:“這首曲子可以分爲幾段?哪一段表示小朋友們在花園裏快樂玩耍?哪一段表示巨人生氣地驅趕小朋友們?爲什麼?”“你覺得小朋友們在花園裏都在做些什麼?巨人來了他會做些什麼事?”然後,老師啓發幼兒將感受和想法表達出來:“A段非常輕快、有力,我覺得表示小朋友們在花園裏蹦蹦跳跳,非常快樂!”“我覺得A段聽起來非常歡快,肯定是小朋友們都在花園裏捉迷藏,有的躲在大大的樹叢後面,有的躲在粗粗的樹幹後面……”“A段的音樂很輕快很活潑,我好像看到小朋友們圍在一起唱歌跳舞,他們坐在草地上,拍着手……”“B段音樂感覺很沉悶,一定是巨人來了,他正生着氣,握着拳頭,很兇的樣子,瞪大了眼睛向着小朋友們走來……”幼兒依據音樂的旋律,結合筆者營造的童話故事氛圍,自由地說出自己奇妙的想法。這不但有助於迅速理解、掌握音樂的段式結構,更通過交流豐盈了想象,使音樂作品更立體、更生動。通過不斷的啓發、引導、鼓勵、支持和肯定,平時不愛開口的幼兒或者缺乏自信心的幼兒都能逐步參與進來,講述自己對音樂的感受。

第三,體驗式欣賞。用肢體語言感受和展現對音樂的認知和理解,提供讓幼兒展示個人音樂見解的舞臺,促進幼兒表現力的提升。

音樂欣賞包含了欣賞性和創造性。筆者在音樂欣賞活動中儘量爲幼兒創設一個自由、自主的空間,使每個幼兒都能根據自己的理解、喜好、特長參與活動,進行自由想象、表現和創作。如在欣賞《龜兔賽跑》樂曲時,筆者除了製作相應的課件,更佈置了森林賽道的場景,以帶領幼兒參加“森林長跑運動會”的形式使幼兒自然地融入情境。在欣賞、交流和感知樂曲內容及結構後,讓幼兒自由地扮演角色,在場景中傾聽音樂進行表演,使幼兒在參與表演活動的過程中進一步加深對樂曲的感知和理解。

第四,注重區域教學中的個別指導,提供師幼互動的機會。

幼兒園區域活動是針對幼兒的特點所採用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育形式。在區域教學中,由於人數少了,教師與幼兒之間有了更多互動的機會,教師可以有目的地與個別孩子進行交流,傾聽和引導幼兒。爲了讓幼兒充滿欣賞樂曲的熱情,滿足幼兒對音樂欣賞活動的期待,筆者專門在區域活動中開闢了“音樂欣賞區”。

在“音樂欣賞區”中,筆者爲不同水平的幼兒準備了豐富的表演輔助材料,如在欣賞完樂曲《小小理髮師》後,筆者在“音樂欣賞區”中投放了“角色區”中的洗髮盆、洗髮水、大圍巾和硬紙皮剪刀等易於操作的材料,讓幼兒在熟悉樂曲後一邊傾聽樂曲一邊相互隨樂曲的節奏、情緒進行表演,爲幼兒提供了自由表現的空間。活動時,幼兒對這些材料產生了有意識的聯想,得到了創新的滿足。在幼兒的活動過程中,筆者及時,給予適度的引導,如“舒緩的旋律時,理髮師除了抖抖大毛巾、揚揚梳子,還會做些什麼事呢?”鼓勵他們大膽地創新。幼兒在“音樂欣賞區”中滿足了自主活動的需求,充滿了欣賞樂曲、表現樂曲的熱情,對下一次的音樂欣賞活動也就充滿了期待。

通過三年的培養和薰陶,幼兒不但喜歡上了音樂,而且在欣賞與感知不同風格的音樂作品中開闊了音樂視野。音樂欣賞活動中良好的師幼互動更提升了幼兒感受、理解、表達、表現音樂的能力,提升了創造性思維。由此及彼,在其他活動中他們同樣學會了多角度考慮問題,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師生感情也更融洽了。

參考文獻:

[1]顧天禎。教育科學研究入門[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

[2]劉晶波。師幼互動行爲研究[M].南京範大學出版社,1999.

[3]許卓婭。幼兒園音樂教育[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

[4]陳茹。開啓音樂欣賞的另一扇門[J].新課程學習(基礎教育),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