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免費教案詳案多篇

新人教版七年級語文免費教案詳案多篇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一

《化石吟》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識記本課生字詞語;學會抓住課文關鍵性語句,理清文章思路;通過反覆朗讀課文對文章內容進行整體感知。理解詩歌內容,體會詩歌的節奏韻律之美和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過程與方法:指導學生反覆朗讀課文,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課文內容,品味賞析詩歌優美的語句,培養學生對於未知世界無限豐富的科學想象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生物進化的興趣;增強求知慾,培養科學精神和探索未知世界的興趣。

●教學重點:抓關鍵性語句整體感知課文,賞析文句,體會、理解課文所蘊涵的科學精神。

●教學難點:組織指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加強對文章的深刻理解體驗,培養學生的創造想象力。

●教學方法:通過朗讀體會詩歌的美,倡導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討論加深理解,不斷提升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課時安排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如果有條件採用多媒體教學,向學生展示化石圖片(魚、始祖鳥、恐龍等),並解說,引起學生閱讀的興趣。

如果不用多媒體,可出示恐龍的圖片,然後設疑:“你們現在看到的是-----”“恐龍”

“我們在國小自然中學過恐龍在7000千萬已經滅絕,那我們今天又怎麼知道你看到的就是恐龍,而恐龍確實是長得這樣呢?”學生自然就會想到‘化石’。

“那麼什麼是化石呢?”科學告訴我們:化石,是古代生物的遺體、遺物或遺蹟埋藏在地下變成的跟石頭一樣的東西。

“那化石有什麼用呢?”學生紛紛討論。總結:在漫長的生物進化過程中,隨着自然環境的變遷,許多物種雖然相繼滅絕,但它們的生命信息卻被化石保存了下來。科學家們通過研究這些化石,從中窺見了億萬年前像奇幻的神話一樣的生物世界。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讚美化石的詩歌《化石吟》。

二、學生練習朗讀課文

我們先聽讀一遍課文,試着感受一下詩歌的大體內容。在聽讀時,請大家注意詩歌的節奏、重音,從範讀中汲取值得我們借鑑的地方。

1、字詞積累

奇huan()guo()藏conglong()zhuoyue()

骸()骨潛()行軀殼()檔()案

這首詩節奏鮮明,聲調和諧,音樂性強。要求學生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按意義節奏有感情

2、反覆朗讀詩歌

(1)各自練讀。

(2)學生在小組內朗讀。

(3)每小組找一名學生朗讀,師生共同評價。

在朗讀中要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時糾正,對讀的出色的一定要多加表揚,給予掌聲。

(4)讓2-4名學生說出自己讀完這首詩後的初步印象、第一感受。

學生只要敢說,就要多鼓勵。讓學生大膽發言。

三、在反覆朗讀基礎上,讓學生找出理解課文思路的關鍵性語句,體會前後照應的結構特點

1、學生分小組討論,找關鍵性語句。

2、鼓勵學生大膽發言。稍有見解要及時表揚。

3、總結:

“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總領下文

前後照應:

“逝去萬載的世界可會重現?”--“逝去萬載的世界又重現”

“沉睡億年的石頭能否說話?”--“沉睡億年的石頭說了話”

“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請向我一一講述那奇幻的神話”--“長眠地下剛甦醒的化石啊,你講的故事多麼令人神往、驚訝”

4、引導學生理解詩歌的結構:“總一分一總”;

分爲三層:1-2節通過發問,引發聯想;

3-6節具體抒寫,無限遐思;

7節迴應發問,照應開頭。

並板書:發問想像--遐思飛躍--回答呼應

四、集體誦讀1、2節詩歌

1、詩的第一節連用了四個反問句,有什麼作用?(設置懸念,引起讀者的思考)

可以讓學生想像四個問句是怎麼引起的,可能是參觀博物館時生髮的疑問。

2、理解甦醒:化石從億萬年前的岩石中被人類發掘出來;化石打開了人類認知地球生物進化史的大門。

①這扇被打開的大門,向我們人類展示的是什麼?

是一個個奇幻的神話。

②那麼它奇幻的表現是什麼?你們想知道嗎?石頭到底說了些什麼話?下一節課我們將把謎底揭曉

五、作業:

閱讀3-7節,通過豐富的想象把“奇幻的神話”變成自己的文字。寫寫甦醒的石頭到底說了什麼話。

第二課時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學生齊讀課文,再次理解文章的前後照應和總分總的結構以及對化石的讚美之情

二、分享作業

上節課作業在於訓練學生的想像力,鼓勵學生到講臺上朗讀自己的作品。教師及時給予評價和肯定。

三、自主合作探究:

1、學生分小組分別研討3至6節,找出不理解的句子。

對不懂的問題全班討論,引導學生把語文知識和自然知識結合起來。對於問題的答案理解就行,不去細究/

研討要點:問題組例舉:

a.“你把我的思緒引向遠古”一句在全詩中起什麼作用?

(文中的思緒引向遠古,既引起了下文,又表現了作者的思路。)

b.“你否定了造物主的存在,冰冷的骸骨把平凡的真理回答”一句,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要點:否定造物主愚昧→科學西方,上帝造人;

東方(中國),女媧造人。

平凡的真理:人是進化來的。類人猿→類猿人→猿人→古人→今人。

c.怎樣理解“黑色的軀殼裹藏着生命的信息,爲歷史留下一本珍貴的密碼”一句?

(因爲在化石中,作爲生命基本物質的有機化合物還保留着,爲科學研究提供了必要的條件。)

d.“時光在你臉上刻下道道皺紋,猶如把生命的檔案細細描畫”是寫人嗎?你是怎樣理解的?

(“刻下道道皺紋”寫的是化石,這是一種比喻,人臉皺紋是生命歷程的寫真,而把化石比作人臉皺紋,說明化石是地球歷史的見證,這樣設喻,生動形象,將抽象的事理具體化。)

e、反映生命的進發(不息)

近年,在東北發現了一座山,山上有明顯的地質分層,發掘出了不同地質時期的鳥類化石標本,反映了鳥類的進化史,吸引着全世界各國的科研人員前往採擷標本,由此可見,化石爲我們研究生物進化提供了實物依據,也爲我們展現了生物進化的規律。

2、小結:

綜合3至6節的內容可知,化石的確可以幫助我們認知逝去的世界,其實,化石還有很多的未解之謎等待着我們去發掘,化石已經甦醒,化石也剛剛甦醒,這個甦醒與第2節的“甦醒”前後照應,更加突出了化石的巨大研究價值。正如第7小節所總結的:它還有很多令人神往、驚訝的故事等着我們去領略。

四、情感體悟:

詩歌是要表達感情的,詩歌當中哪些詞表達了作者的情感呢?

學生可找到以下詞語:吟、請、神往、驚訝、令人歎服、高明、卓越……→對化石的尊重、珍惜、熱愛、讚美。

《化石吟》讓我們認識到化石是人類很好的老師,是一部極妙的教科書,是一本活生生的地球生物進化史和地球變遷史。

我們不僅要尊重、珍惜化石這樣的自然文化遺產,我們也應該同樣尊重、珍惜我們人類創造的人文遺產,比如:敦煌莫高窟。

五、佈置作業

學生四人小組,蒐集古生物圖片或文字資料,根據蒐集到的圖片或文字資料,寫一篇介紹某種古生物的文章,字數要求在600字以上

六、板書

(1-2)發問引發聯想總

化石吟(3-6)具體抒寫化石講述的內容分

(7)迴應發問,照應開頭總

神奇景色----人類的偉大----讚美科學

第三課時

教學目標:完成練習,鞏固所學,提升能力。

教學內容:《練習冊》、《全效學習》內容

教學重點:

1、基礎知識與能力訓練,要注意會考演練題型。

2、課內閱讀注意檢查學生對課堂所學的掌握情況,及時調整教學內容與方法。

3、課外閱讀要逐步培養學生自主閱讀能力。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二

《秋天的懷念》

一、教學目標

主要目標:

學會本課生字生詞,朗讀課文能做到文通字順,初步瞭解課文內容。

能用表格對比梳理文章內容,體會“我”的感情變化。

能正確分析文章中的動詞,形容詞使用的效果,提高鑑賞文章的能力。

同時目標:

能分角色表演,體味不同的人物心理

能體味出文中傳達出的深深的母愛和對待生命的態度,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

二、教學內容

1、形聲字的形旁表示意義,聲旁表示讀音,根據字形,學會分析字的讀音和含義,如文中的“憔悴”“癱瘓”。

2、線索是貫穿全文可以使文章渾然一體,結構完整的,明含或暗含在文章的對象。找出文章中的線索可以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應學會如何找線索,分析線索。如本文的線索“看花”。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讀題解題,披情入文。

簡介寫作背景,指導學生朗讀課題,突出對母親的懷念之情。

(二)快速讀文,初步感知。

學生自讀課文,達到文通字順。

(三)揣摩字詞,走近人物。

1、學習生字“癱”與“瘓”,由字至詞,將“癱瘓”與史鐵生內心的痛苦聯繫起來。

2、學習生字“憔”與“悴”,由字至詞,將“憔悴”與母親內心的痛苦聯繫起來。

3、“憔悴”的母親面對“癱瘓”的兒子,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麼?請學生在瀏覽課文的基礎上概括。

(四)藉助表格,理清文路。

師生共同完成如下表格:

第一次 第二次

母親的話 “聽說北海的花兒都開了,我推着你去走走。” “北海的菊花開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

“我”的情況 暴怒無常

那天我又獨自坐在屋裏,看着窗外的樹葉“唰唰啦啦”地飄落。

母親的表現 母親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偷偷地聽着我的動靜。當一切恢復沉寂,她又悄悄地進來,眼邊紅紅的,看着我。 母親進來了,擋在窗前。

“我”的表現 “不,我不去!” “什麼時候?”

母親的表現 母親撲過來,抓住我的手,忍住哭聲說:“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好好兒活……” 喜出望外

(五)研讀文本,感受形象。

1、結合表格捕捉人物形象:看到了怎樣的兒子,怎樣的母親?

2、研讀課文第一自然段,通過“暴怒無常”“砸”“摔”“捶”等體會史鐵生的痛苦與絕望;指導朗讀,體會史鐵生的內心。

3、研讀關於母親的描寫,從“躲”“忍”“擋”等細節描寫體會母愛的無私與深沉;指導朗讀,進一步感受母親的平凡、堅強、寬容和無私。

(六)昇華情感,感悟人生。

1、母親爲什麼如此急切地想帶兒子去看菊花?引發學生對“好好兒活”的思考。

2、“好好兒活”是怎樣的活?結合課文最後兩個自然段深刻領悟。

3、引進“華語文學傳媒大獎年度傑出成就獎組委會”爲史鐵生撰寫的頒獎詞,深化對“好好兒活”的理解。

第二課時

(一)朗讀全文,內化情感。

1、結合課文內容體會文中四個省略號所表達的意思,並試着說一說省略的內容。

2、如果你是課文中的“我”,你會有什麼感受?請你帶着這種感受朗讀課文。

(二)隨文練筆,加深感悟。

結合課後問題:你想對文中的母親、“我”和妹妹說點什麼?引導學生同人物對話,並寫下來。

(三)背誦語段,豐富積累。

1、按照課後要求背誦課文的最後兩個自然段。

2、學生可在此基礎上選擇自己喜歡的段落背誦。

(四)拓展延伸,推薦閱讀。

1、引進史鐵生懷念母親的有關文摘。

母親生前沒給我留下過什麼雋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誨,只是在她去世之後,她艱難的命運,堅忍的意志和毫不張揚的愛,隨光陰流轉,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鮮明深刻。

有一年,十月的風又翻動起安詳的落葉,我在園中讀書,聽見兩個散步的老人說:“沒想到這園子有這麼大。”我放下書,想,這麼大一座園子,要在其中找到她的兒子,母親走過了多少焦灼的路。多年來我頭一次意識到,這園中不單是處處都有過我的車轍,有過我的車轍的地方也都有過母親的腳印。

──摘自史鐵生《我與地壇》

我有一個悽苦的夢……在夢裏,我絕望地哭喊,心裏怨她:“我理解你地失望,我理解你的離開,但你總要捎個信兒來呀,你不知道,我們會牽掛你,不知道我們是多麼想念你嗎?”但就連這樣的話也無從說給她,只知道她在很遠的地方,並不知道她在哪兒。這個夢一再走進我的黑夜,驅之不去。

──摘自史鐵生《有關廟的回憶》

我坐在小公園安靜的樹林裏,閉上眼睛,想,上帝爲什麼早早地召母親回去呢?很久很久,迷迷糊糊的我聽見了回答:“她心裏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就召她回去了。”睜開眼睛,看見風正從樹林裏穿過。

──摘自史鐵生《合歡樹》

2、推薦閱讀史鐵生相關作品。

(1)閱讀《我與地壇》《合歡樹》《有關廟的回憶》,進一步體會史鐵生對母親的懷念。

(2)閱讀《病隙碎筆》《命若琴絃》《我的遙遠的清平灣》,進一步體會史鐵生對人生的思考。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三

《秋天的懷念》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理解課文內容,把握母親藝術形象,感悟作者意圖。

2、訓練學生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能力,培養學生有感情的讀好課文的能力和深入理解課文內容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感受母博大、寬厚的母愛和兒子對於母親的思念懺悔、自責。

2、體會磨難對於人生的意義,學習在磨難中成長堅強的品質。

●教學重難點 品味賞析細節描寫;探尋作者寫作意旨

●教學方法 誦讀法、品析法、精段閱讀法、資料助讀法

●課時安排:2~3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同學們熱不熱?(熱),是不是很想快點到秋天,那樣就涼快了?

我們都知道秋天是迷人的,天高雲淡,大雁南歸,楓葉似火,碩果累累,秋天的美別具一格,秋天的美實實在在,秋天的許多事物都會引起我們無限的遐想,也會讓我們產生某種情懷,同學們你喜歡秋天的什麼景物?

的作家史鐵生最喜歡秋天的菊,更對秋天產生了懷念之情,那今天讓我們共同欣賞課文《秋天的懷念》。(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 文,整體感知

1、作者簡介:

史鐵生 雙腿癱瘓 又患腎病並發展到尿毒症,需要靠透析維持生命。自稱是“職業是生病,業餘在寫作”。因突發腦溢血逝世。根據其生前遺願,他的脊椎、大腦將捐給醫學研究;年他的肝臟將捐給需要的患者。他的 寫作與 他的生命完全連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寫作之夜”,史鐵生用殘缺的身體,說出了最爲健全而豐滿的思想。

3、誦讀課文,初析文章

讓學生細讀一遍課文,體會文章情感。

本文的感情基調是什麼?

明確:深沉、略帶傷感、“我”:不耐煩、暴躁,母親:央求、親切

在理解作者情感的基礎上,讓同學們帶着以下問題品味課文

(1)你覺得“我”是一個什麼脾氣的人?(性情暴躁、脾氣暴怒)

(2)從文中哪些語句可以感受到“我”的暴躁?爲什那麼暴躁, 是天生的嗎?誰一直陪伴着我?

(3)通過閱讀課文我們知道母親愛什麼?那文章中提到的作者 幾次秋天看菊花?(3次,母親,我)

(4)作者前後生活態度有什麼改變?(用文中語句回答)是誰促進了作者生活態度有了那麼大的轉變,以至於直接影響了作者的人生觀?(母親)

4、分角色朗讀課文,體會作者情感。

(第二課時)

三:再讀課文,揣摩細節 (理解人物,把握情感)

(對文本細節的剖析這一部分,要讓學生讀出其中的情味。這些細節應該是滲透着愧疚、追悔、懷念的。品析與朗讀、表 演相結合。)

第一次賞花(精析第一節)

首先,師邊有感情的朗讀第一節,邊逐句分析人物性格。

其次,找 出重點分析

1、一組對比性的動詞:(動作)

“我”:突然砸碎 猛地摔向 狠命捶打 喊着

母親:躲出去 聽我的動靜 進來 撲過來 抓住 忍住哭

明確:母親忍受着我暴躁的脾氣,忍受着兒子癱瘓對自己的打擊,把痛苦埋藏在心裏,堅定的鼓勵兒子。

2、一組重疊詞:(動作、神態)

悄悄地躲出去;偷偷地聽我的 動靜;又悄悄地進來;眼圈紅紅的;

明確:刻畫了細膩深沉的母愛,她讓“我”盡情地發泄心中的苦痛,又強忍着內心的悲傷。突出母親的謹慎小心和慈愛細心。對兒子的體諒、包容和理解,無私的關愛呵護兒子。

第二次賞花

1、母親爲什麼“擋”在窗前?

明確:不想讓多愁善感的“我”看到落葉凋零的蕭條

景象,而產生傷感痛苦,甚至是絕望的心情,從而失去對生活的信心。

2、分角色朗讀體會 “我”和母親不同的態度和心情。

我:“什麼時候?好吧 ,就明天。 哎呀,煩不煩?幾步路,有什麼好準備的!”

母親:“憔悴的臉上 央求般 高興得一會坐下,一會站起 笑了 坐在我身邊 絮絮叨叨 ”

我:漫不經心、馬虎應付、無所謂

母親:喜出望外、興奮投入、高興得不知所措

對比強烈、鮮明,要在讀中反覆體會,在體會中品讀人物,要讀出當時人物的心境、態度、情感;

對學生朗讀進行評價、指導;可分角色朗讀。

3、如何理解“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明確:母親像做錯事的孩子,小心翼翼,生怕刺激了我。

結合兩次賞花體味情感

(1) 我對母親情感的變化

一組否定含義的詞:

“不,我不去!”;“在我看不見的地方”;“可我一直都不知道”;“就再也沒有回來”“我沒想到她已經病成那樣”;“也絕沒有想到那竟是永遠的訣別”

明確:自己從沒有考慮過母親的感受,從未爲母親着想,對母愛的渾然不覺,母親的去世激起了“我”對生命的感悟,對自己少不更事的追悔,對母親深切的懷念。

(2)。母親一組飽含深情的話語:(語言)

A、“咱娘倆在一塊兒,好好兒活……”

B、“我那個有病的兒子和我那還未成年的女兒……”

明確:母親本要和我相依爲命,共度難關的,臨別人世時母親對孩子是多麼不捨、牽掛和惦記。

第三次賞花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了母親沒有說完的話”。

明確:盛開的菊花猶如堅強勇敢地活過來的“我”,豔麗的色彩是對“我”成功人生的描繪,我最終懂得了母親“好好兒活”的真正含義,而菊花卻成 爲了我懷念母親永遠的寄託。

四:領悟主題,感悟人生

這是一篇飽含深情的懷念母親的散文,作者通過回憶自己癱瘓時,懷着博大無私之愛的母親是怎樣地痛心與忍辱負重地照顧自己,來表達對母親的深深愧疚和懷念之情。史鐵生筆下對親 情的回憶與感悟,讓人感覺親切而意味深長。

思考:文章題目爲什麼叫“秋天的懷念”,作者懷念的是什麼?

明確:懷念母親對兒子博大無私的愛;懷念母親堅毅的性格;以勇敢面對人生的決心,以告慰母親在天之靈。

板書設計

人物形象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雙腿癱瘓 暴怒 漫不經心 重面生活

“我” 暴怒無常 發火 馬虎應付 好好兒活

性格暴躁 “ 我可活什麼勁!” 無所謂

體貼細膩 勸阻 喜出望外

母親 執着堅毅 忍住哭聲 不知所措 臨終牽掛

“好好兒活” 興奮投入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四

一、教學目標。

①準確地劃出語音停頓,節奏分明地朗讀並背誦課文,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教案設計。

②理解只有善於觀察,善於聯想想像,纔能有物外之趣。

③學習積累重點詞語。

④理解文章敘事順序,瞭解各層大意。

二、教學重點。

①反覆朗讀,領會課文大意。

②初步瞭解古文與現代文的異同詞,掌握學習古文的規律。

③理解怎樣藉助觀察、想像,獲得生活樂趣。

三、課前準備。

這是學生進入中學來,學的第一篇文言文。課前讓學生反覆朗讀,並能正確地讀出停頓,那麼句意也就容易掌握了。

四、教學內容。

使學生了解學習文言文的意義,掌握學習文言文的方法,整體感悟課文內容,領會課文大意。

五、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香港是彈丸之地,高樓林立,將道路擠得沒有了,樓與樓之間沒有空間建路、相通,怎麼辦?建築師們就帶着畫好的圖,來到幼兒園,讓孩子們在樓與樓之間劃上路,孩子們拿起筆,不假思索地就在樓與樓的空隙間畫上樓梯,樓梯間搭上天橋,幾分鐘內就把成人們苦苦思索而不得其解的問題解決了。

這說明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平易的,一些大人們看來微不足道小事,通過孩子們的想像,都會生出許多的趣味。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篇新的文章《童趣》。這是一篇記敘童年怎樣藉助觀察、聯想、想像,獲得生活樂趣的文章。它告訴我們,只有觀察得仔細,想像得豐富,纔會有樂趣。

(二)朗讀課文。

第一遍,教師範讀。

第二遍,教師領讀,教師讀一句,學生讀一句(爲使學生正確地掌握停頓),

第三遍,教師大聲讀,學生小聲跟讀。

第四遍,學生齊讀。注意下列加點字的`讀音:

藐(miao)、項爲之強、鶴唳(li)、怡(yi)然、凹凸(aotu)、爲壑(he)、癩(lai)蝦蟆。

(三)要掌握文言文的規律。

文言文中單音詞佔大多數,現代文中雙音詞佔大多數,只要我們聯繫上下文,把單音詞變成雙音詞,就可以了;有的詞,可用同義詞解釋,不大好變的詞語,就是你要特別加深印象記住的。教師按照上述方法試講一兩句。重在講清方法。

(四)學生自由朗讀課文。

用老師所教給的方法,根據課下注釋疏通文意,並將不懂之處圈畫出來。學生四人小組討論交流,解決自己未能解決的問題。

(五)全班討論交流,解決小組未能解決的問題。

教師啓發學生,設小臺階,讓學生自己解決未解決的問題,領會課文大意。參閱註釋理解文意。注意理解下面加點詞的意思。

①項爲之強。(脖子、頸項)

②果如鶴唳雲端。(果真)

③以叢草爲林。(樹林)

④興正濃。(興趣)

⑤方出神。(正)

⑥驅之別院。(趕、驅逐)

⑦明察秋毫:連極細小之物也看得一清二楚,表現視力極佳。

⑧怡然自得:形容安適愉快而滿足的樣子。怡然:安適、愉快的樣子。

⑨龐然大物:形容極大極大的動物。

⑩夏蚊成雷:蚊羣發出雷鳴般的叫聲。

(六)學生再讀課文,解決以下問題。

①文章圍繞什麼來回憶了三件趣事?

②試用簡潔的語言概括這三件趣事,國中一年級語文教案《七年級語文上冊《童趣》教案設計》。

③三件趣事之“趣”是怎樣得到的?

(七)學生自主討論明確:

a、文章圍繞“物外之趣”回憶了三件趣事。

b、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羣鶴,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第二件是把土牆凸凹、花和花臺邊小草叢雜處看做大自然;第三件,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又寫了如何懲罰癩蛤蟆,表現了兒時的天真之情。

c、樂趣只有通過仔細地觀察,豐富的想像,纔會得到。

(八)教師小結。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卻又與物有關,“物外之趣”在於善於觀察,善於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

(九)學生快速自由朗讀課之後,再快速齊讀。

限時背誦課文,按自然段爲一單元背誦。

第二課時

(一)導入。

1、齊讀課文,男女生比賽、背誦課文。怎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呢?

(1)分析第1自然段:“明察”、“細察’’是兩個關鍵詞語,意思是觀察敏銳、仔細。只有這樣才能獲得“物外之趣”。

①“張目對日,明察秋毫”——是觀察的本領。

②“見藐小微物,必細察其紋理”——是觀察的習慣。

③時有物外之趣—一是觀察的收穫。

(2)分析第2、3、4段,只是“明察”“細察”了,是否就有“物外之趣”了?

除“明察、細察”之外,還要有豐富的想像,才能真正獲得“物外之趣”。

(3)學生思考:下列三件趣事,你最喜歡那一個?背誦並用自己的話形象地敘述。

(4)討論回答:作者是怎樣想像的?

第一件趣事:先把夏蚊“私擬作羣鶴舞空”,自得其樂;再把蚊子留在素帳中,“徐噴以煙,使其衝煙飛鳴”,怡然稱快。

第二件趣事:以“叢草爲林”“蟲蟻爲獸”“凸者爲丘”“凹者爲壑”,從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趣事:把癩蛤蟆看做龐然大物,“拔山倒樹”而來盡吞二蟲,以及如何懲罰癩蛤蟆。

三件趣事可否調換位置,爲什麼?

不可以。因爲三件趣事的寫作的順序是由室內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擬作羣鶴,到把草木、蟲蚊、土牆凸凹處擬作“林、獸、丘、壑”,再由癩蛤蟆與小蟲在其中的生死之鬥。

(二)體驗與反思。

找出文中描寫動作的語句。

捉蛤蟆,鞭數十,驅之別院。

(三)討論。

問題l:已捉在手,又打了幾十鞭子,想像一下,是什麼樣的鞭子?癩蛤蟆竟沒有死,是爲什麼?

鞭子可能是一根草,也可能是一小枝條。童年的作者不是真要打死癩蛤蟆,說明他心中是熱愛小動物的。

問題2:讀了此文,你得到了那些啓示?你有什麼感受?

熱愛動物,熱愛自然,要善於觀察,觀察要敏銳,加之豐富的想像,就能成爲一個富有情趣的人。

問題3:說說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於從聯想中發現事物的美妙。

集體背誦課文,背誦時想像出三幅畫面,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四)作業。

擬幾條熱愛草坪、熱愛動物的標語。如:小草也會疼的,請勿踏之;小草正在生長,請勿打擾;勸君莫打報春鳥,子在巢中盼母歸。

(五)點評。

《童趣》說的是作者童年時代觀察的草、蟲蚊、土礫、癩蛤蟆……幻象迭出,寫出了一種物外之趣,很容易激發學生興趣,也是學生第一次接觸的文言文。由於其語言習慣與現代文不同,因而,幫助學生越過這一“語言習慣”障礙,克服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畏懼心理,奠定學生學習文言文的基礎,是至關重要的。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五

《風箏》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整體感知課文,探究解讀課文意蘊。

2、過程與方法:以作者情感變化爲主線,扣點引導、探究式學習。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悟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

2、難點:文章深層的思想情感體悟。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導入(3分鐘)

1、課前播放兒童歌曲《放風箏》,營造氛圍,導入新課。

教師導入語:

放過風箏嗎?喜歡放風箏嗎?聽到這首兒歌,是不是有童年重現的感覺?

風箏這個可愛的玩具,曾是許多人快樂童年的天使,給年幼的我們帶來數不清的歡樂。可是也有一些小朋友,會因爲一些看似正當的理由,無端地被剝奪了這專屬於童年的純真。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魯迅的散文《風箏》,和作者一同來追憶一段關於風箏的,傷心往事。

2、出示課題。出示本課學習目標。

3、簡介作者。屏顯魯迅有關材料,師生一同閱讀。

魯迅的文章,向來是寓意豐富、思想深刻的,用一節課的時間來完成《風箏》的教學,對於老師是一個挑戰,對於同學們來說也是一個挑戰。老師已經作好挑戰的準備了,同學們作好準備沒有?那就讓我們來接受挑戰第一關--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二、教學環節一:聽讀課文,整體感知(10分鐘)

出示聽讀要求:

1、聽清字音,劃出生字詞。

2、邊聽邊想:文章圍繞風箏,回憶了一件什麼事情?

3、聽的過程中,用圈點勾畫的方式,標出你認爲寫得特別精彩的或者不太明白的詞句。

反饋:

1、生字詞教學

2、概括課文內容:圍繞風箏,發生了一件什麼事?

--弟弟喜歡放風箏,我不許他放,他偷偷地自己做風箏,快要做好時被我發現並毀壞,二十年後我意識到自己錯了,想要討得弟弟的寬恕,而弟弟卻完全不記得了。(文字提示學生回答)

同學在聽讀的過程中產生了很多的疑問,發現問題的能力非常出色,這些疑問能不能自己來解答呢?接下來要考驗大家解決問題的能力。讓我們進入第二個學習環節:

三、教學環節二:研讀課文,探究意蘊。(20-25分鐘)

出示學習步驟和要求:(學生自讀與合作探究用時5分鐘,交流、梳理小能不能理解的問題2分鐘,完成預設的兩個問題15分鐘)

1、快速閱讀課文,聯繫上下文深入理解課文意蘊,自我質疑、釋疑。

2、小組內交流、探討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

3、師生共同探討解決小組內不能解決的問題。

問題預設:

1、文中所說的“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

2、待到小兄弟驚異地笑着說:“有過這樣的事嗎”,爲什麼“我”不覺得寬鬆反而覺得“沉重”?

由問題1“精神虐殺”引導進入第三、四段學習:

1、“對於精神的虐殺這一幕”具體指前文的哪件事?如何理解“精神的虐殺”?(對心靈造成巨大傷害)

2、我是如何“精神虐殺”弟弟的?(找相關的動作描寫,並朗讀。概括我的形象--粗暴)

弟弟的心靈有沒有受到傷害?(找相關的神態描寫。概括弟弟的形象--可憐)

3、我踏扁的僅僅是一隻風箏嗎?(童心、快樂、創造力等。從第三段裏找相關的神態描寫,並誦讀)

4、我爲什麼要“精神虐殺”弟弟?(領悟到,出發點是關愛,是親情)

5、我爲什麼要把自己寫得那麼粗暴,弟弟那麼可憐?反映了魯迅什麼樣的感情?(悔恨、自責--同樣體現對弟弟的親情)

問題2:爲什麼弟弟不記得了,我不覺得寬鬆,而是“沉重着”?(我無法原諒自己對自己造成的傷害,想彌補而無從彌補,心裏更加歉疚、自責)

小結:二十年的時光,變了的是對風箏和遊戲的看法,不變的是哥哥對弟弟的手足情深,濃濃的親情。

四、教學環節三:感悟主題,體會親情,學習魯迅的自省精神。(3-5分鐘)

1、從風箏的故事裏,你看到了魯迅先生身上哪些可貴的品質?

(自省精神知錯就改勇於承擔;關愛弟弟,手足情深)

2、你從本文中領悟到了哪些道理?

五、教學環節四:說說寫寫,拓展延伸。(5分鐘)

說一說:在跟家人和同學的相處中,你有沒有被他人“精神虐殺”或“精神虐殺”他人的經歷,至今想起有什麼感受?

寫一寫:

給曾經“精神虐殺”過你或你“精神虐殺”過的人寫一封信,真誠地與對方交流你的感受和想法。(課後完成)

六、課堂小結(1分鐘)

二十年前,年少的魯迅毀壞了弟弟的一隻風箏;二十年後,帶着深深的自責和濃濃的親情,魯迅又還給了弟弟一隻風箏。而這隻風箏同時也送給了我們。從這隻風箏裏,我們懂得了在誤解和衝突中也蘊藏着親情;也是從這隻風箏裏,我們懂得了人要敢於自省,要知錯就改,要勇於承擔責任。

一邊是嚴於律己,一邊是寬以待人,擁有這樣的一雙翅膀,我們一定可以在愛的天空中翩翩起舞,愛的天空,將充滿自由和溫馨。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六

【教學目標】

1、感知課文內容,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及蘊涵的人生哲理。

2、學習文章的寫作特色,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

3、教給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事的原則和方法。

【重點難點】

1、揣摩生動的細節描寫,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

2、理解文章蘊涵的人生哲理。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1、播放《動物世界》中弱肉強食的畫面,學生看後交流感受,教師藉機導入新課。

(《動物世界》是大多數學生喜愛的節目,通過它來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學生對弱小者的同情、憐愛,爲下面的學習創設良好的情感氛圍)

2、瞭解作者的有關信息。播放《動物世界》中弱肉強食的畫面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學生快速默讀全文,思考以下問題:

(1)本文主要講了一個什麼故事?用簡潔的語言概括出來。

(2)文中表達了怎樣的情感?朗讀時應如何處理?

(學生讀後,思考交流,然後教師簡單提問。對於情感的把握要求不要過高,關鍵是指導學生在朗讀時應如何處理感情基調,如對貓的喜愛、惋惜、厭惡以及自己的悔恨之情等)

2、學生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對貓的生動描寫,體會作者的情感。

3、指名學生讀課文,師生評議。

(這是朗讀指導的延續,爲節約時間,可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語段進行朗讀,讀後通過評議,讓學生更加明確如何讀出情感,讀出韻味)

三、細讀課文,合作探究

1、進行分組合作學習:四人一小組,自己設計表格,爲三隻小貓做簡歷。

(此環節主要是把握課文主要內容。在這一過程中,學生自己設計表格,四人合作完成,既訓練了學生信息篩選的能力、合作學習的意識,又培養了學生的創造能力)

2、交流合作學習成果:利用實物投影投放學生設計的表格及其所填內容。師生評議表格的設計是否科學、全面,所填內容是否準確。通過比較、分析,教師強調作者對三隻小貓的不同情感以及作者描寫的重點。

(這既是成果的展示,又是學習的延伸和交流)

3、主題探究:本文通過養貓的經歷想表達一個怎樣的主旨?

(鼓勵學生大膽陳述自己的理想,教師不可統一答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只要學生的理解言之有理就應給予肯定)

四、課堂小結

古語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作者以真摯的感情描寫了養貓帶來的生活情趣。文章的主題,也正是通過“我”一系列複雜感情變化的細節描寫來不斷昇華的。

【板書設計】

感情基調:喜愛、惋惜、厭惡、悔恨

設計表格:爲三隻小貓做簡歷

第一隻第二隻第三隻性格

“我們”的態度

【教學反思】

在教學這篇文章時,以研究性閱讀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強調學生享有個性化的、自由的發展空間,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同時也不忽視語文基礎知識、基本能力的訓練,力求兩者的和諧統一。

┃教學過程設計┃第二課時

一、複習回顧

複習回顧上節課所學的內容,明確本節課的學習任務。

二、精讀課文,賞析語言

本文語言樸實無華,描寫栩栩如生,引導學生朗讀課文,圈點勾畫出自己喜歡的語句和生動的細節描寫並進行賞析。過程如下:

(1)自主閱讀、賞析。

(2)相互交流、借鑑。

(3)集體交流、評議。

(在賞析、評議過程中,對於精彩之處,教師要引導學生反覆朗讀,在讀中品味,在品析中朗讀)

三、重點研讀,深入理解

熟讀有關第三隻貓的部分,以小組爲單位,合作完成以下問題:

(1)第三隻貓有着怎樣的遭遇?“我”根據什麼判定鳥是被這隻貓咬死的?

(2)假如這件事發生在養第二隻貓的時候,“我”會怎樣想?又會怎樣做?

(3)爲什麼“我”對於第三隻貓的死,比以前兩隻貓的亡失“更難過得多”?

(4)第二隻貓丟失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好久不養貓。”第三隻貓死後,作者寫道:“自此,我家永不養貓。”這兩句話中包含的思想感情有什麼不同?學生討論交流後明確。

四、體驗反思,感悟內涵

1、學習完本文,你有何感受?

(教師要引導學生從不同的角度來理解,如可從“我”和貓的角度分別來談)

2、你有過類似於作者的經歷嗎?當時你的感受又是怎樣的呢?怎樣才能避免這樣的事情發生呢?

(主要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經歷、體驗進一步理解課文)

五、佈置作業

假如養第二隻貓時也養了鳥,鳥也被咬死了,“我”將怎樣想?怎樣做?請寫成200字左右的片段作文。

【板書設計】

語言:樸實無華,栩栩如生

第三隻貓:遭遇、“我”的悔恨

【教學反思】

《貓》是鄭振鐸小說的名篇,作者用樸實的言辭將三次養貓的故事娓娓道來,意境深遠、含蓄、沉鬱。其文筆樸素精美,感情深沉真摯,有很高的人文價值。教學過程中注意培養學生熱愛生活、善於觀察生活、積累生活的習慣,教給學生客觀公正、寬容仁愛、關愛弱小的待人處事的原則和方法是課堂教學的旨意所在。教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是基礎,品味文章深情是重點,激發學生超越作品的感悟是難點,這也正是文學作品教學的重要價值所在。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七

《人生寓言》

學習目標

1、在朗讀中加深理解,提高朗讀水平。

2、揣摩《白兔和月亮》語言的精美和《落難的王子》構思的奇妙。

3、學習從寓言的關鍵情節切入,探究並簡要概括寓意,培養髮散思維的能力。

4、體會寓意,培養對財富和不幸的審美心態和堅韌意志。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瞭解寓言的特點。2.感受優美的語言,學習精美的表達。

難點:體會寓言的寓意,感悟文中的人生道理。

學習過程

一、基礎知識

1、瞭解寓言的基本常識

寓言是文學作品的一種體裁,以比喻性的故事寄寓意味深長的道理,言在此而意在彼,給人以生活的啓示。寓言故事一般是簡短的,比喻性的,故事的主人公可以是人,也可以是擬人化的動植物或其他事物。主題多是藉此喻彼,借遠喻近,借古喻今,借小喻大,使深奧的道理從簡單的故事中體現出來,具有鮮明的哲理性和諷刺性。寓言在創作常常運用誇張和擬人等表現手法。

寓言早在我國春秋戰國時代就已經盛行。諸子百家著作中都有不少寓言故事流傳下來。外國寓言作品,的有古代希臘的《伊索寓言》,法國的《拉•封丹寓言》和俄國的《克雷洛夫寓言》等。

2、給加點的字注音、解釋劃線的詞語。

嬉戲()風韻()厄()運泯滅()

險象迭()生稟告()心曠神怡()

審美:得失之患:

二、理解探究

1、學習《白兔和月亮》思考白兔得到月亮前與得到月亮後賞月時心態有什麼不同?注意找關鍵詞

2、《白兔和月亮》這則寓言主題詞是“得失之患”,在情節發展中有兩處轉折,請學生加以概括。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什麼道理?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王子落難前性格怎樣?王子落難後性格怎樣?從那句話中可以看出?王子的性格爲什麼會發生上述變化?這種變化說明了什麼?

4、《白兔和月亮》、《落難的王子》這兩則寓言的寓意是什麼?

三、合作釋疑

1、比較閱讀《白兔和月亮》和《落難的王子》探討寫法。兩篇課文在表現主題、安排情節、表現手法、語言運用等方面,有什麼異同?

2、深入研讀課文《白兔和月亮》,從課文中摘錄認爲優美的語句加以體會。

3、讀《落難的王子》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四、課內精讀

閱讀《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問題:

(1)從文中找出運用了比喻、擬人修辭方法的句子各一個。

比喻:

擬人:

(2)第四段中的“白兔仍然夜夜到林中草地賞月”與第一段的哪些語句相照應?

(3)白兔在得到月亮以後,爲什麼會有得失之患?

(4)爲什麼不編成“白兔和青草”的故事,或“天空和月亮”的故事?

五、拓展延伸

閱讀《塞翁失馬》讀過這兩段文字,你有什麼感想?

近塞上之人,有善術者,馬無敵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數月,其馬將胡駿馬而歸。人皆賀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爲禍乎?”家富良馬,其子好騎,墮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爲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丁壯者引弦而戰。近塞之人,死者十九。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

直譯譯文:

靠近邊塞居住的人中,有位擅長推測吉凶掌握術數的人。他的馬無緣無故逃跑到胡人住地。人們都(爲此)來寬慰他。那老人卻說:“這怎麼就不會是一種福氣呢?”過了幾個月,那匹失馬帶着胡人的良馬回來了。人們都前來祝賀他。那老人又說:“這怎麼就不能是一種災禍呢?”老人家中有很多好馬,他的兒子愛好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斷大腿。人們都前來慰問他。那老人說:“這怎麼就不能變爲一件福事呢?”過了一年,胡人大舉入侵邊塞,健壯男子都拿起武器去作戰。邊塞附近的人,死亡的佔了十分之九。這個人惟獨因爲腿瘸的緣故免於征戰,父子倆一同保全了性命。

參考答案:

一、基礎知識略

二、理解探究

1、“無憂無慮”“心曠神怡”“各具風韻”“閒適”“牢牢盯着”“緊張不安”“心痛如割”“險象迭生”“得失之患”

2、這則寓言有兩處轉折。諸神宣佈月亮歸屬於白兔,是一個轉折。此前,白兔是心曠神怡地賞月;此後,卻緊張不安心痛如割。最後白兔請求諸神撤銷決定,是又一個轉折。前一個轉折,前後構成鮮明的對比;後一個轉折,給人留下一個啓迪。

白兔從她前後不同的情感體驗中悟出一個道理:擁有巨大的財富並非好事,反而使她生出無窮的得失之患,令她緊張不安,失去了生活的樂趣。所以,她請求諸神撤銷那個“慷慨的決定”,主動放棄了對月亮的所有權。

3、學習《落難的王子》思考:

脆弱堅強起來

原因:一是他經歷了厄運,二是他沒有被厄運所嚇倒,挺了過來。)

厄運能使人的性格變得堅強起來。

4、《白兔和月亮》的寓意是:擁有與自己能力不相稱的巨大利益會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

《落難的王子》的寓意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

:三、合作釋疑

1、(1)在主題上,兩篇寓言都是寫人生態度的。但角度不同,《白兔和月亮》寫人在獲利之後的心境;《落難的王子》寫人在受難後的狀態。

(2)在情節上,都表現了大起大落,而《白兔和月亮》寫“好事”可以變爲壞事;《落難的王子》寫“壞事”可以變好事。(“好”與“壞”都是相對的,決定於當事者的思想觀念。)

(3)在表現手法上,都採用了寓言故事的形式。而寓言的特徵就是用比喻,以小見大地說明一個深刻的道理。但《白兔和月亮》的寓言成分更濃些,而《落難的王子》寫得更像是事實。

(4)在表達方式上,兩篇寓言都以敘事爲主(這是敘事作品的主要特徵)。而《白兔和月亮》在敘事的基礎上,多有對人物的心理描寫,且多議論;《落難的王子》則重在敘事。

2、如:用詞精當的語句“有一隻白兔獨具審美的慧心”“在她的眼裏,月的陰晴圓缺無不各具風韻”,“從前的閒適心情一掃而光了,腦中只繃着一個念頭”。對稱的語句“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烏雲蔽月,她便緊張不安,惟恐寶藏丟失;滿月缺損,他便心痛如割,彷彿遭了搶劫”。

3、讀《落難的王子》研討寓言情節構思的巧妙。

(1)這則寓言要說的意思是,厄運能使脆弱的人變得堅強起來。爲此作者擬定了一個王子的形象,請問文中是怎樣極寫他的脆弱的?

生性多愁善感的王子是一個極端脆弱的人:“每當左右向他稟告天災人禍的消息,他就流着眼淚嘆息道:‘天哪,太可怕了!這事落到我頭上,我可受不了!’”通過王子對別人災難的嘆息極寫他的脆弱。

(2)落難王子的厄運,如國破家亡、又當奴隸,又成殘廢,行乞度日極爲兇險,作者意在用落難王子之口,說出厄運使人堅強的道理。

(3)寓言構思奇妙,用第一人稱,“我”是落難王子的同時代人,親眼見過王子,還有一段對話,似乎不是寓言故事,而是親身見聞,增強故事的可信度和說服力。

(4)“天哪,太可怕了”在文中反覆三遍,第一次出自王子之口,第二次出自“我”之口,第三次是在“我”耳邊響起,重複半截,略去半截,耐人尋味。厄運一旦落到自己頭上怎麼辦?有王子的經歷在前,這樣的故事又好像是在不斷重複,對人很有啓發。

四、課內精讀

閱讀《白兔和月亮》思考下列問題:

(1)略

(2)明確:每天夜晚,她都來到林中草地,或是無憂無慮地嬉戲,或是心曠神怡地賞月。

(3)明確:用原句回答,見課文第四段。

(4)明確:因爲白兔擁有青草,天空擁有月亮都不是非分之財,而白兔雖有賞月之才,但是她是如此渺小,實在不配擁有月亮,所以會如此緊張不安。雖是諸神的賞賜,也是非分之財,擁有非分之財,必然勾起無窮的得失之患。這樣才能表現寓意。

部編版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八

[教學設想及依據]

1、教學重點

反覆誦讀,感悟詩歌的思想感情。(根據語文學科和詩歌體裁的特點,以及《語文課程標準》中提出的“語文教學中,要重視積累感悟,薰陶和培養語感。”的要求。)

2、教學難點

①學習和借鑑詩中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

②提高朗讀和鑑賞能力。(依據:學生的知識結構和七年級學生的實際情況)

3、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4、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1、掌握詩歌的朗讀技巧,提高朗讀能力。

2、學習和借鑑詩中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

在朗讀、想像和合作探究中,讓學生學習和借鑑詩中藉助一種具體的形象抒發感情的寫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3、體驗人間至愛親情,激發他們關愛母親,回報母親的熾熱情懷。

[教學策略]

1、音樂導情:上課之前,我讓學生聽與本文主題相同而且他們都很熟悉的歌曲《魯冰花》,喚起學生對母親的愛,讓學生帶着這一情感走進課文,使他們更容易體會文章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在教學過程中,背景音樂始終縈繞在課堂,使學生沉浸在那種歡愉而深沉的氛圍之中。

2、朗讀悟情:在本課的教學中,讀是一個學習的重要手段。我採取的方式有:自由讀、選擇讀、示範讀、齊讀、分角色讀等。讓學生通過讀來了解文章的內容,品味文章的語言,進入文章的意境,體會文中的情感,同時還可以培養學生的語感,提高他們的朗讀能力。

3、想像入境: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感受詩中的意境,領悟詩歌的語言美和意境美。

4、“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爲了讓學生掌握閱讀詩歌的基本方法和技能技巧,並養成良好的自學習慣,我首先按品讀——感受——賞析——仿寫的步驟引導學生學習第一首詩,然後讓學生按照學習第一首詩的方法自學第二首詩。以此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教學過程]

(一)音樂導情

(播放歌曲《魯冰花》導入新課)大家知道這首歌曲的歌名嗎?誰能說說這首歌曲表達了一種什麼樣的感情呢?學生回答。(教師導入)是啊!母愛是人類情感中最崇高、最美好的,母子之情是全人類的共同情感,今天我們一起來欣賞一首表達母子之間親密情感的散文詩——《金色花》(請同學們打開課本127頁)板書課題。

(二)初讀知情

1、作者簡介多媒體顯示作者資料。(師讀)

2、結合屏幕上字詞的拼音和解釋自由朗讀課文,朗讀課文時,注意讀準字音、注意理解重點詞語的含義。

3、請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說這篇文章的內容。

(三)美讀悟情。

1、誰能說說應用什麼感情來朗讀這篇文章呢?學生髮言後,讓學生選取最喜歡語段試讀,讀後請學生評一評。教師小結:這首詩的感情基調是舒緩、溫馨、深情的,還應該讀出兒童特有的。調皮。

2、多媒體顯示難讀的句子,一起來分析該如何讀,先由學生大膽的試讀,再讓學生分小組討論該怎樣讀,最後請學生分角色朗讀。

“你到哪裏去了,你這壞孩子?”(嗔怪、擔憂、焦慮、欣喜,交織在一起的情感,假裝生氣)

“我不告訴你,媽媽。”(淘氣、機靈、撒嬌、調皮的語氣)

(四)感受入情

老師在朗讀的時候透過眼前的文字,感受到了一幅幅孩子與媽媽嬉戲的生動畫面,老師想先給大家描述一幅。請同學們邊聽邊張開想像的翅膀看能否進入老師描繪的畫面中。

(1)教師示範

清晨,在開滿金色花的林蔭中,走出一個美麗而修長的身影,喔!是媽媽,她溼發披在兩肩,髮絲上的水滴輕輕飄落,親吻着林間的小草,她悄無聲息地走進小庭院,緩緩地把雙手放在胸前,媽媽在做禱告,突然媽媽的雙眉微微揚起,好香呀!這香氣從哪來的呢?此時,我屏住呼吸,一聲不響。

請你也從你感受到的畫面中選取一幅展開想像用語言來描述。

(2)學生髮言

(五)、賞析人物

在這一幅幅的畫面中孩子和媽媽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請用以下的句式來說話。

我看到了一個--------孩子,我是從---------------看出的。

我看到了一個--------母親,我是從---------------看出的。(投影)

(六)、仿寫延情

1、寫法的探討

在這首詩裏我們感受到了母子間的款款深情,但文中卻沒有一個“愛”或者“喜歡”這樣的字眼,那作者是借什麼來表達這母子間的濃濃情意的呢?

學生思考,代表發言。教師明確,這就是託物言志的寫法。

2、仿寫

母愛是無私的、偉大的,誰不應該感謝母親抱答母親呢?泰戈爾筆下的孩子願變成一朵金色花來表達對媽媽的愛,如果你也具備一種神奇的力量,可以隨意變化,那麼你想變成什麼來表達你對媽媽的愛呢?請用“假如我變成了……”開頭寫一段話,表達你們對媽媽的愛。

(七)、詩情的誦讀

讓我們滿懷着對媽媽的愛,充滿深情的朗讀全文。

國中七年級語文教案 篇九

《羚羊木雕》

一、課文整體理解

該文講述的是子女和父母之間發生的一場小矛盾。“我”把羚羊木雕送給了最要好的朋友萬芳,父母發覺了,逼“我”去要回來,“我”被逼無奈,只得硬着頭皮開口,讓萬芳把羚羊還“我”。“我”對朋友這樣反悔,傷心極了。

這種矛盾是親情與友情之間的矛盾,說到底還是一個“代溝”問題。由於時代的變遷,知識背景的不同,兩代人在對待人生、理想、親情、友情以及價值觀等方面必然會有種種差異,也必然表現在許多家庭裏。

二、教學設想

《羚羊木雕》是作者張之路的一篇微型小說。

該文所寫家庭故事貼近學生生活,結構精緻,佈局巧妙,情節發展曲折,矛盾環環相扣。人物的語言、動作、心理描寫,符合人物個性。設計時只能有所取捨,把更大的自由、發現的快樂給學生,讓他們通過多種形式的閱讀課文,並聯系自己家庭生活和成長經驗去體驗人物思想感情,從而欣賞課文的人物形象,把握作者的創作意圖,並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認識,從而避免一些可以避免的家庭矛盾衝突,使自己能健康快樂地成長。

三、教學目的

1、學習掌握課文中的有關生字詞。

2、運用多種方法閱讀課文,重視閱讀理解能力的培養,充分感悟本文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賞人物形象。

3、理清文章線索、結構,品味語言,隨文講解烘托、反問的修辭手法及敘述中的倒敘和插敘。

4、着力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創設好自主學習的情境,引導和組織探究性問題的提出及解決,整體感知課文的人文精神。

5、聯繫生活,學會與父母、他人溝通,正確處理好親情、友情的關係。從中獲得有益啓示,並能有效地解決好類似問題。

四、重點、難點

1、重點:①充分感悟文章中的人物思想感情,欣賞人物形象,整體感知課文的人文精神。

②文章線索、結構,品味語言,敘述中的倒敘和插敘。

2、難點:①整體感知課文中的人物思想感情,人物形象的人文精神。

②通過是非曲直正的辯論,正確處理好親情、友情的關係,從中獲得有益啓示,並能有效地解決好類似問題。

五、教學時間

2課時

六、課型設計:探索式品讀型精讀課

七、教學手段:自制多媒體課件一套

八、教學過程

(一)課前預習:(幻燈片1):說明:學生分若干學習小組,每組只完成預習的部分內容。學生並將其自制成若干張資料卡片,同時教師也編入課件中。

(二)課堂教學

引入教學:(大約1分鐘)

1、導語

剛剛升入中學不久的你們,如春天的小樹在悄悄地長大,而且對許多事情有了自己的主見,不再可能事事聽從家長了。面對學習,面對友情,你們可能與父母有不同的看法併產生矛盾,父母也許會讓你無奈、傷心,甚至落淚。於是“家”這個寧靜的港灣,開始有了起伏的波瀾。讓我們一起學習張之路寫的《羚羊木雕》。這篇微型小說講的就是發生在家中的這樣一個故事。

新課教學:

1、題目解說。(大約1分鐘)

羚羊木雕是非洲藝術家以羚羊爲形體用一種黑木雕刻成的工藝品。非洲木雕是非洲大陸具有代表性的,全世界都享有盛譽的工藝品,其文化、藝術價值很高。非洲很多國家元首出訪,或歡迎來仿的客人大多喜歡贈送木雕。這裏作者把《羚羊木雕》用來作爲文章的標題。全文內容就是與它有很直接的關係。

第一,快速默讀、感知課文。(大約10分鐘)

教師要求:全班分成左、中、右三個學習小組。各組學習情況由教師、學生現場給予評價。

1、快讀要求。(幻燈片2)

一組:找出生字、多音字6個左右並查字典注音、解釋。

二組:文中有哪裏人物?他們之間發生了什麼?由什麼事物引起?

三組:合作完成

文章部分情況分析一覽表

內容時間事情敘述法線索

1開頭今天發現羚羊不在倒敘

以羚羊木雕的所屬變化關係爲線索

今天要羚羊順敘

2上星期換褲子插敘

3昨天送羚羊

1今天要回羚羊順敘

結尾今天小結反問句

注:表中行書字部分由學生填寫。

2、學生默讀2分鐘後教師提問學生齊答。(幻燈片3)

①我爲什麼要把“木雕”送給萬芳?

②“我”把羚羊送給萬芳時,萬芳送給我什麼禮物?

③爸媽爲什麼非讓我把“羚羊”要回來?

④當“我”從萬芳那裏要回羚羊後,萬芳對我的態度怎樣?

⑤“我”爲什麼覺得自己是世界上最傷心的人?

3、學生彙報自主學習情況,教師評定各組成績寫在黑板一角。

一組學生抽兩人上黑板寫字注音。有錯學生定正。

(幻燈片4,含注音)

抹(mǒ)攥(zuàn)逮(dǎi)怦(pēng)怦(pēng)樹(shù)杈(chà)寒(hán)顫(zhàn)

三組學生抽一位上黑板填表。

二組回答問題。

注:上述三組問題如有錯皆爲本組或它組學生定正。

二、分角色朗讀,整體感悟課文。(大約20分鐘)

教師要求:在每個學習小組中抽學生按角色分工有感情地朗誦,但只讀人物對話部分,教師參與其中讀故事敘述者部分。可讀全文,也可只讀前半部分。

(幻燈片5)

1、品味揣摩人物個性化語言。

分別對“我”、“媽媽”、“爸爸”、“奶奶”、“萬芳”的語言進行揣摩、品味,並由此分析人物性格。

2、注意發現師生閱讀中的問題。

媽媽故事敘述者我爸爸奶奶萬芳萬芳媽媽

3、你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4、你不喜歡文中的哪個人物,爲什麼?

其餘同學思考:學生評價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人物的神態、語氣評。看是否讀出人物的性格以及對此事的態度。

學生先評價出朗誦中的問題,並給各組計分。教師可將學生的喜歡以角色分成幾個方面。教師讓學生表述,學生相互辯論要擺事實講道理,並根據自己喜歡的人物身份,掌握好說話的分寸。給表現好的組加分。

第一步,學生可能提出的問題是些:

喜歡萬芳。萬芳很仗義,我對不起她,但她對得起我。

喜歡我。我也是有情有義的人又送了羚羊,只是父母不准我送東西,還強迫我要回來。

喜歡父母。父母很愛我還買羚羊給我,我有問題極時教育我。

喜歡奶奶。奶奶爲我好,站在我這一邊。

喜歡萬芳媽媽。對子女要求嚴格。

不喜歡媽媽故事敘述者我爸爸奶奶萬芳

第二步,教師應整體考慮是在學生第一步辯論時把下列問題一併解決。

問題拓展(幻燈片6)

①我既把羚羊木雕送給了萬芳,你認爲事情怎樣處理纔好?

②我該不該把羚羊送給萬芳?父母逼我取回來,我送了該不該取回來?

③羚羊已送了萬芳,你如果是父母你怎樣處理?

④怎樣才能避免這場不愉快的事發生?

三、品讀語言,練習對話。(大約5分鐘)

教師要求:1.跳讀課文,找出自己喜歡的,值得借鑑的對話語言,讀一讀,劃下來。

2、學生交流,自己選的語言與大家分享。

注意對學生所選出的部分句子要求講明美在那裏?隨文講出烘托、反問的修辭手法。並一起講明寫作特色。

四、小結:(大約3分鐘)

先評定出各學習小組的成績,表揚表現好的學習小組和充分肯定同學們認真學習,深入思考,敢於提出問題並積極參與辯論解決問題的勇氣。

《羚羊木雕》展示了兩種內心世界:“我”珍惜友情,把羚羊木雕送給萬芳;父母心中珍視的是羚羊木雕,由此教育“我”。逼“我”把羚羊木雕要回來,這樣就起了衝突。應該說,父母是有欠缺的,“我”也是有欠缺的。彼此都做得周到一點,就不至於發生這樣不愉快的事情了。作爲中學生的我們,一方面,要學會思考,有主見;但另一面,做事情要跟大人商量了再做,自以爲是,自作主張是不對的。當然更不能衝動,以離家出走解決問題。我們要學會非常理智地考慮問題。如果在生活中,學會溝通,讓父母、他人理解自己,自己也努力去理解父母、他人,這樣就能儘量避免出現文中的矛盾衝突。推而廣之,遇事多商量,就可以避免許多矛盾。

五、練習:

寫出一篇自己家庭矛盾的前前後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