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讓學生學會感恩的一些探索

學生學會感恩的一些探索

讓學生學會感恩的一些探索

【摘要】感恩作爲從古至今流傳下來的優秀美德,是中華民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從宏觀角度來說這是一種爲人處世的哲學,而具體而微來談則是一個個體對自身、對別人、對社會的恰當認識。此外,感恩也是一類責任,不但是個人情感的反饋,也是體現素質高低的衡量標準之一,即人生境界的表現。而人文教育就是着眼於人本身,讓學生在人際交往中合理適當地處理問題,換而言之,也就是教授學生學會怎樣解決人-人、人-社會、人-自然的關係,由淺入深,將自身的理性判斷、情感色彩、意志品質等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進而推進塑造一個科學的“三觀”。

【關鍵詞】 感恩 平等 寬容 引領

要知道世界萬物的起源離不開陽關的沐浴,生命的根鬚離不開水的滋潤與灌溉,而我們是母親懷胎十月問世於這個萬千世界,父母含辛茹苦地培養我們,沒有他們就沒有如今的我們,同樣,世界如果缺少親情、友情與愛情,那麼這個世界就是單調乏味的,沒有人氣的,每個地方都是冰冷的黑暗。古人曾言,滴水之恩,當涌泉相報,這句話至今仍膾炙人口,成爲我們信奉的理念,此外,國外也有學者說,只有學會感恩,我們才能明確責任擔當、體味世間百態、感受幸福生活。那麼究竟該怎樣讓感恩一詞深入學生的生活中呢,本人結合日常管理與教學,做如下探索:

一、平等是感恩的基石

人在社會,最基本的原則是平等,如果連平等意識都沒有的話,那麼就不能原諒社會,原諒周圍的一切,更不能感恩身邊的人和事。感恩的處世態度的基礎是平等,那麼如何來培養學生的平等意識呢?我嘗試下面兩點入手:
  (一)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自身
  很多時候,學生根本對自己沒有一個很好地瞭解,一些孩子就是把自身的弊端放達到最大化,過於妄自菲薄,認爲自己總是最差勁的那個人。有的則盲目自信,認爲自己就是最棒的,覺得別人都應該以他爲中心,遷就於己,從而找不準自己的人生座標,不能正確估計自己,正視客觀事實。
  爲了改善這種現狀,我學習魏書生老師,引導學生寫“兩個自我的對話”,或開設“找優點”班會、“成功展示會”,或針對班裏的不良現象,開展自察自糾活動等。這樣不但可以讓學生的自我認知更上一層樓,也能夠在客觀全面地剖析自我、評價自己等。
 (二)引導學生平等待人。
  若同學不借球給他玩時,打架的事情便發生了,而且極其頻繁;當媽媽一次沒有滿足他的要求時,便賭氣好幾天,甚至離家出走……這樣的事例數不勝數,究其原因,實質還是他們在日常生活中把自己的地位放得很高,以爲全世界都該圍繞他轉動,根本不知曉“平等”是什麼。平時父母、老師、同學對他所付出的一切,他接受得理所當然,覺得他們就是應該這樣對他。其實老師和父母爲孩子所付出的真可謂傾盡所有,但孩子仍舊漠然。因此筆者,很多時候都會讓孩子們將心比心,設身處地將自己置於另一方的思維模式,從而理解、感悟到老師、父母偉大的付出,用細膩使學生領略人間之愛。
  我班有位走讀生,每天早上他爸爸總要送她到公共汽車上落點,都目送着公共汽車遠去後才離開,常年如此,從不間斷。我抓住了這一細節,講給學生聽,然後讓他們也找一找關於父母類似的細節。很多孩子驀然發現:平時習以爲常、看似普通之處都凝聚着父母那無微不至的深情。
  二、寬容是感恩的橋樑
  平時日常生活裏,困難與挫折難以避免,但是很多人都不能釋懷,那麼我們如何才能心懷感恩,答案就是“寬容”。
  (一)讓學生在寬容中學會寬容。
  陶行知先生的育人方式如下:某一天陶校長看見一位男生正要使用磚頭砸人,立即制止這種行爲,並叫他速到校長室,當陶先生返回校長室時,男生已等候多時。這時,陶先生把一塊遞給男孩,因爲他很懂得時間觀念,比陶先生先到,接着又拿出一顆糖,因爲他的尊師行爲,讓不打同學就立馬停手,男孩將信將疑,認爲不可置信。接着 ,陶校長再次拿出一顆糖,說明其打架的緣由是由於正義感,並不是其他的惡念,這個時候男孩忍不住嚎啕大哭,知道了自己錯誤的行徑,明白以後不會使用這種危險的方式。陶校長的做法使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寬容比任何說教都更有說服力。
  在日常班級管理裏,我也感受到了寬容的重要意義,這讓學生對自己的行爲有更深刻的認識。在某一天,我進入教室,發現有兩個日常學習中比較調皮的男生正修理椅子,看見我進來立馬嚇得站了起來,茫然不知所措,我恍然大悟他們用椅子打架把椅子摔壞了。此時原本嘈雜的教室立馬鴉雀無聲,同學們都等待我發火,但是我沒有訓斥而是當着全班的面表揚他們修理椅子的好行爲,而不是置之不理。第二天,兩個男生主動認錯,並在檢討書中說到以後一定愛惜公物,不再打架。你看,多麼偉大的教育方式,寬容讓孩子們學會了認識自己。
  作爲一個教育者,只有心中有愛、有寬容,才能真正瞭解學生,走進孩子的內心,從而讓他們的心田盛開着永不凋謝的寬容之花。

(二)讓學生在與人相處中學會寬容。

兒童生活在多元化的社會,在與各種人交往的過程中成長,在成長的過程中能否寬容坦蕩,對他未來的發展起着很大作用。所以,我要求他們與人相處時要做到四點:一是胸襟要寬廣。“量小非君子”,胸襟寬廣的人能贏得衆人信任,廣交朋友,而心胸狹窄的人只會斤斤計較、目光短淺。二是能忍讓。古語說得好:“退一步海闊天空”,這裏的“退”就是要有忍讓之心,以寧靜平和的心態去感染他人,以寬厚博大的胸懷去容納他人。三是善於換位思考。我們有時候會對別人所做的事評頭論足,對他人的錯誤不依不饒,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因此被人疏遠,爲何不進行換位思考,多替別人想一想呢?寬容就是諒解別人的過失,寬容就是一種理解和尊重,寬容還是一種胸懷氣度,雨果曾說:“天地萬物中,寬廣無邊的是大海,比海更寬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寬廣的是人的胸懷。”當我們寬容別人時,便架起通向感恩之心的橋樑。
  三、積極引領,真切感悟感恩
  教育學生不應僅僅停留在說教的方式,更需要在活動中讓學生積極參與,真切感悟。於是我藉助各種載體讓學生抒感恩之情,表感恩之意。
 (一)舉行“感恩”主題班會。

例如其中的一節:首先讓學生“採擷感恩的精華”,誦讀感恩格言詩詞,如:“感謝命運,感謝人民,感謝思想,感謝一切我要感謝的人。(魯迅)”然後讓學生銘記“成長的恩情”,體味自己那些融入別人恩情的成長故事。很多學生講了令自己終生難忘的情節,如發燒時母親的焦急、心痛和無微不至的關懷;爸爸到車站送行時風塵僕僕的樣子。接着,師生共唱《懂你》一歌。此時,很多學生哽咽了。最後是感恩行動,讓學生用行動去回答,去證明,銘記恩情,回報恩情,班會在《感恩的心》的旋律中結束。
 (二)生日也是“感恩節”。

生日,對於大部分的孩子來說,就意味着香噴噴的蛋糕、亮閃閃的燭光、精美的禮物。最近,我參加了一個特別的生日聚會,應邀前來的客人都被提前告知不接受任何禮物。相反,每位到場的客人,包括孩子的父母都收到了“小壽星”的禮物——孩子自己動手製作的賀卡,在每張賀卡上,孩子都用他那稚嫩的手寫下了不一樣的話語,畫上了不一樣的插圖,卻又都表達了同樣的意思:感謝所有幫助和關心自己的親人、朋友。
  孩子的母親告訴我,爲了讓孩子的生日過更得有意義,全家開了家庭會。爲了製作賀卡,孩子整整忙了一週。“我覺得現在的孩子得到了太多,付出的太少,家長有必要引導他們付出,懂得回報。”這位明智的母親和她可愛的孩子,以一種簡單的方式向我們詮釋了“生日是感恩節”。試想,當這種“感恩”的情感體驗內化爲孩子的道德行爲時,誰能否認孩子不會實現從“唯我獨尊”到懂得感謝,從一味索取到樂意付出的超越呢?
 (三)週末感恩。

這個學期,我校開展了“我爲父母做好事”的感恩活動,要求同學週末回到家爲父母做好事。有一個家長打電話跟我說:“老師,我孩子週末堅持要讓他洗碗,這可是以前從來沒有過的呀!”這位母親激動地流淚了。通過這次活動,很多家長都說孩子懂事多了,他們不再厭煩爸媽的嘮叨,在爸媽面前無理取鬧的次數少了,當爸媽身體不適時,他們表現出了前所未有的懂事。
 (四)感恩自然。

作爲學生成長的引領者,應將感恩情感提升到另一個高度。感恩不僅僅對親人、朋友,更重要的是對事、對物也能擁有同樣的感恩心理。人是自然的人,由此我培養學生這種感恩情感時,也延伸到這一層面。比如,我們學校處於大山腳下,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與大自然交流,雷雨過後的一個午後,我到班上上課時,一般學生圍在一起,原來是一個男生在食堂的山腳邊撿到了一隻小鳥,用一個紙盒裝着拿回教室玩,大家七嘴八舍地討論着怎麼把它養起來。我把小鳥捧起來,輕輕一放,小鳥翅膀“啪啪”拍幾次就掉下來了,心想是小鳥媽媽帶着它“練飛”的時候,被響雷一驚掉下來的。我說:“同學們,如果媽媽帶着你去玩,你在陌生的大街上走丟了,媽媽會焦急嗎?”一會兒,得到了同學們的肯定目光後,我又問:“那小鳥媽媽怎樣才能找到她的小寶寶呢?”這時,同學們的討論比當初更起勁了。一位小女生說:“應該讓小鳥在走丟的地方,等它媽媽”。看我默許後,剛纔“撿”來小鳥的男生捧着小鳥,在一大幫同學的簇擁下重返食堂的山腳邊。傍晚,又有學生向我報告,小鳥已經不在,可能被它父母帶回去了。通過這件事,讓學生明白了自然界的萬物一樣是有感情的,愛自然,愛與我們一起生活的“朋友”,就是愛我們人類自己。
  記得有位先哲說過,這世上有一種付出和得到不成正比:當你付出的越多,你的失去並不因之減少,相反,你得到的心靈快樂就越多。願我們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懂得“感恩”,也得到更多的快樂。

【參考文獻】

[1]江滿娣:《立足品德教學主陣地,栽種感恩樹》 《新課程(國小)》 2017年06期

[2]王冠:《陶行知的教育故事》  《課外生活:國小版》2011年 第6期 

標籤:感恩 探索 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