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有關語文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有關語文教學論文【新版多篇】

語文教學論文 篇一

摘要:

啓發式教學是在傳統教學方式中一種有效的教學措施,它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互動,培養學生學科思維的發展,新技術和新教學手段的應用要實現應有的教學目標和教學效果,必須將新技術手段與傳統教學中有效的教學措施和教學方法相結合,因此,在教學改革和課堂教學不斷髮展的今天,啓發式教學,作爲一種長期以來起到積極作用的教學措施,也是教師在教學中不斷研究和探索的話題之一。國中是培養學生語文學習興趣以及良好學習習慣的重要時期,國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凸顯學生學習主體地位,要結合學生學習特點,積極開展啓發式教學,通過引導性提問、情境創建、小組合作等策略,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以此促進學生自主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以及積極的學習態度。該文結合國中語文教學相關內容,對啓發式教學策略進行幾點具體分析。

關鍵詞:

國中語文;啓發式教學;對策;教學措施;教學改革

當前學校教育重視學生的核心素養提升,在學科教學的同時人們注重包括文化素養、道德品質,學習能力、組織能力、互動能力在內的各種素養的提升,課堂教學模式也發生了重大改變,在這些教學改革和教學模式的革新中,並不能將傳統教育教學全盤否定,在傳統教學中有很多有效的教學方法可以建議改進並應用到當前新型教學模式中去並起到良好的作用,其中啓發式教學便是這些歷久彌新的有效教學措施之一。當前,國中語文教學也關注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其中一個表現就是更加關注學生能力培養,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將學生作爲教學核心,藉助多元化教學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促使學生自主學習,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良好學習習慣,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引入啓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以此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爲學生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科學利用啓發式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個性,從根本上促進中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髮展。

1、啓發式教學的概念與特點分析

2、啓發式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

合理的運用提問、點撥的教學方法

引導情境進行啓發式教學

運用探討式反詰式的教學方法

設疑引導小組互動探究

通過情感啓發,感悟文章內涵

3、結語

在國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結合學生實際情況,科學引入啓發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促使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以此奠定學生語文學習基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爲學生更高層次的語文學習奠定基礎。啓發式教育可以讓教育對象自然地對問題核心進行思考和辨析來完成新知識的獲取,在教學過程中對於問題難度的把握適宜纔會起到啓發的效果,問題有吸引性和趣味性,能夠讓教育對象投入到思考當中,通過努力探求到的答案會爲學生帶來難以匹敵的成就感。科學利用啓發式教學,還可以培養學生學習個性,從根本上促進中學生語文綜合素養髮展。啓發式教學包括多種教學形式,國中語文教師要結合教學目標以及學生興趣,合理選用教學方法,最大限度地發揮出啓發式教學優勢和價值,使其更好地爲國中語文教學服務。

參考文獻

[1]王秀雲。論“情感啓發式”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當代教研論叢,2018(9):48.

[2]李海花。淺析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啓發式教學[J].學週刊,2017(6):145-146.

[3]武彥霞。淺談啓發式教學在國中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學週刊,2014(27):87.

[4]周芹。國中語文教學中的啓發式教育探索[J].現代語文(教學研究版),2012(7):80-81.

[5]趙富學,陳蔚,仰明橋,等。“立德樹人”視域下培養中國學生的體育與健康學科核心素養的深度體育課堂教學設計研究[J].首都體育學院學報,2020,32(5):431-438.

[6]譚天美。淺議視覺文化方法對語文教學的啓示[J].教育導刊,2014(9):76-78.

[7]楊朔。把握好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的度[J].現代教育科學,2014(6):147.

[8]張興堂。“探究體驗式”閱讀教學法研究報告[J].語文建設,2014(12):23-24.

有關語文教學論文 篇二

1

20世紀以來,語文教育觀念經過了由知識型人才逐步向智能型和素質型人才的轉變。深深植根於語文教學 實踐的語文教育理論學科也經歷了由教授法到學科教學法、教材教法,再到學科教育學的變化。這種變化,昭 示了學科的發展越來越取決於社會需要,與社會環境相互制約,相互促進的關係,明顯地表現出學科產生和發 展的客觀辯證法。

20世紀初,中華民族經濟的發展需要各種人才,加之譯介的日本和歐美各國教育制度的影響,使越來越多 的人認識到教育與國家富強的關係。在教育革新中,影響最大的,如,廢科舉,興學堂,具有語文學科特點的 “中國文學”課程和“教授法”課程的設置等,都標誌着中國資產階級新興文化的勝利。“五四”時期,開始 形成對於社會問題進行科學探討的自由空氣,教育改革也再次爲人們所關心。“五四”前後,各種新思潮涌進 中國,隨之各種新教學法,諸如自學輔導法、設計教學法、分團教學法、道爾頓制教學法、莫禮生單元教學法 、文納特卡教學法,以及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等也紛紛傳入中國。其中,以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和“兒童主 義”的教育思想的影響爲最大。人們認識到“教”和“授”都是教師的活動,忽視了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於 是陶行知率先於1919年12月,將南京高師全部課程中的“教授法”一律改爲“教學法”。1922年11月公佈施行 “壬戊學制”。這時教學法的法規地位才得以確立。這個學制與“癸卯學制”“壬子癸卯學制”比,如果說癸 卯學制在使中國傳統舊教育向近代新教育轉化上是關鍵性的一步,壬子癸卯學制體現了辛亥革命資產階級民主 性改革的思想,那麼壬戊學制則反映了“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教育改革的一些基本要求,是一個綜合性的成 果。它基本上改變了傳統的封建教育體制,奠定了我國現代教育制度的基礎。這個學制的“總說明”明確指出 :學制大致以兒童身心發達時期爲根椐,採取縱橫活動主義,教育以兒童爲中心,順及學生個性及智能。教授 法改教學法正是這一指導思想的產物,是“五四”社會思潮的反映。

建國後,教育學習蘇聯,語文教育亦受凱洛夫教育理論的影響,其特點是三中心教學體系,即教師中心、課堂中心、教材中心。這種三中心教學體系,其前提是傳授知識,適應了建國後處於恢復和起步、發展階段的 國民經濟的需要。80、90年代,我國改革開放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快速增長,三中心教學體系所培養的知識型 人才遠遠不能滿足它的需要,體系的弱點日益暴露。大語文教育觀念的出現有力地衝擊了三中心教學體系。它 主張培養智能型人才。近幾年,我國基礎教育明確了國民教育、公民素質教育的性質。語文教育又面臨素質教 育的目標。

從現代世界看,生產力正發生着質的變化——科學、知識、信息直接應用於生產過程,形成生產力。這一 變化使教育的本質和職能發生了變化,教育的發展起到促進生產力發展的作用。世界教育改革的重點已轉向基 礎教育,國民素質教育。現代教育理論集中於教育與社會、教育與人的發展及其關係的課題。美國提出了關於 師範教育改革的報告,認爲“第一項重要工作的重點應放在專門學科的教育學。要用對專門學科的教與學的研 究來代替本科的一般‘教學法’課程”。因此,按90年代和21世紀的經濟發展和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使現代教 育理論學科化,是各門學科教學法向各門學科教育學演變的必然趨勢。語文教學法向語文教育學演變正是這一 發展趨勢的反映。20世紀以來,學科的互相滲透、聯結、綜合、交叉和分化的趨勢,影響着學科的發展。語文 教學法向語文教育學發展也遵循着這一規律,總是同國內外哲學、教育學、心理學、語言學與文學的發展密切 相關。其影響大致可從兩方面看。

(一)內容上的影響

這種影響是多學科的。這裏僅以教育科學和語言文學學科爲例說明。

從教育學的滲透看,赫爾巴特教學論、杜威的實用主義教育,以及凱洛夫的教育思想,對我國語文教育都 產生過影響。赫爾巴特及其學派盛行時正是我國廢科舉興學校的時期。20世紀初,他的教育思想就被系統地介 紹過來。他的形式教學階段論,即明瞭、聯合、系統、方法四階段被廣泛應用

於語文教學。在我國由個別教學 形式轉向班級教學形式時,教師受其積極影響,使教學過程有了程式,能按教學程式編制教案和上課,避免了 班級制教學中的混亂。教學程式在以後的應用中逐漸僵化,走上了程式化的道路,影響了語文教學的質量。凱 洛夫的教育思想是建國後傳入我國的,對建國初期的教育發生過較大的影響,特別是語文課的教學程式受其影 響很大。在肯定課堂教學是學校教學工作的基本組織形式,強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導作用和教授系統知識 上,凱洛夫和赫爾巴特同屬於傳統教育思想的範圍。杜威於“五四”前夕來到中國,宣傳實用主義。它主張活 動課,強調兒童本位,使我國的教材教法發生了很大變化,即一切從兒童興趣出發,其影響也是深遠的。可見 ,教育科學中不同教育思想向語文教育滲透,能形成一些新的研究領域,能解決某一方面的問題。如教師的主 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課堂教學與教學過程、系統知識傳授等問題。語文教學法向語文教育學發展正是以 對教學中的個別問題、個別層次及其關係的不斷深入研究爲前提的。

從心理學的滲透看,近現代學者關於教學心理的思想較爲豐富,並且已經明確提出把實驗心理學和兒童心 理學的研究成果直接引入教學過程。如,關於教學必須循序漸進,必須引起學生興趣,必須喚起學生的注意, 使記憶與理解相結合,必須因材施教,以及教學中須有良好的環境等的教學心理的論述都先後被引入教學過程 。在教材建設上,如王森然的《中學國文教學概要》受國外近代心理學理論、杜威的實用主義以及啓發學生自 動精神的理論影響,在教材選擇上,主張用填表法測驗青年學生心理性格和愛好,調查其家庭、生活境遇和閱 讀範圍,據此選取符合學生需要的教材。在教法選擇上,他提出應有利學生養成自學習慣,能引起求知動機, 能給予自習工具的標準。艾偉受“實驗教育”影響,把心理學引入教學領域,對閱讀、寫作、測驗、書寫等心 理均進行了實驗研究。他的《中學國文教學心理學》專著就是這些研究的結晶。近十多年來,語文教學已走上 了心理學化的臺階,更是一派生機勃勃。

從語言文學學科的滲透看,“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漢字改革問題,提倡白話,倡議報刊橫排,實行公元 紀年等成果,不同程度地被教材編著者從各自的角度概括進自己的體系。有的增加了語言、語法、書法;有的 注重了教材內容和教材體裁的更新,選取了以魯迅、郭沫若爲代表的一些“五四”新文學作品,其它如新詩、短篇小說、現代散文、外國文學作品都在選取範圍之列。

又如,對“語文”內涵的認識隨着語言學科的發展亦與前不同。原定論“語”爲口頭語言,“文”爲書面 語言。近十多年,人們站在哲學的高度,運用系統論理論,從多種角度審視語文內涵,不僅採用實驗技術和歸 納方法,而且採用建立數學符號模型和形式演繹的方法,經過理性思維的昇華,認識到“語文”概念屬於單一 形態的範疇,它是多種內容的統一體,是一個複雜的信息系統。所謂現代語文內涵就指這一內涵。具體言之, 語文的內涵包括:①語文的四種表現形態:口頭語言、書面語言、體態語言和計算機語言。體態語言是內部語 言在體態上的表現。計算機語言是最先進的信息處理工具——計算機,跟最古老的信息處理工具——語言的緊 密結合。這種結合使語言學進到現代層次,不僅是基礎學科,而且成了人文科學的“帶頭學科”。②語文學習內容爲聽說讀寫四大技能和語文基礎知識。

由上看到,學科的橫向移植、滲透,還包括了學科概念、範疇的更新。這種內容上的影響是語文教育學體 系建構的基石。

(二)思維方式上的變化

思維方式是客觀存在的,不同時代的人們有着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時代的人們不僅思維方式不同,而且 觀察具體問題的方式也各異。大體上看,古代人是圓圈式,近代人是直線式,現代人是網絡式。也就是說現代 人的思維方式不是單一的直覺因果關係的線性思維,而是因和果互相轉化的關係,是一種綜合性、網絡型的動 態思維方式。這種認識及其思維方式的變化,就是人的現代主體性的加強,複雜性、情感性的加強。且不說以 西方近代科學知識爲中心提供的理論思維發展所帶來的語文教學的變化,單就近幾年而言,人們對語文教育的 認識大多已是一種網絡型的辯證的動態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既豐富了語文教育的範疇,又爲語文教育向更 高形態上的轉變提供了理論思維的武器。如對語言能力,過去統而言之爲聽說讀寫能力,現在的看法則誠如香 港大學學者陳榮石所述,其一是內在於每個人對語言系統或規律的認識或掌握內容;其二則將內在認識或掌握 表現於外在的語言行爲。必須兩者相輔解釋,然後有語言能力的意義。即是說徒有內在能力而沒有外在表達, 根本沒法知道能力的內容,沒有內在認識,也不可能有相應語言行爲出現。所以二者互爲表裏。他這種注重語 言能力內涵結構的思維方式,無疑是有啓發意義的。

2

學科的形成和發展不但有其外部因素,從語文教學法發展的內在因素看,是20世紀初期對語文教學前科學 的研究爲它打下了基礎。“五四”以後,一些有志於語文教學研究的學者,語文教學法教師,以及中學語文教 師,一方面就主觀經驗所得,把一切中學國文教育的問題,加以分析,一方面再用客觀的事實來推斷教學的因 果。隨着對語文教學現象的因果研究,在一定程度上認識到這些教學現象的同一屬性和各個方面的關係,以及 它們的本質屬性和聯繫,發現這些現象的獨立性,或寫成單篇,整理集結,或編著成書。

縱觀20世紀語文教學法編著,對語文教學的研究,形成了研究的宏觀層次和微觀層次,具有了範疇體系和 規律體系的芻形。宏觀層次屬於本學科的共性,帶全局性的問題,包括學科的性質、目的和任務、教學原則、教材、測試以及語文教師修養。微觀層次,屬於學科的個性,具有多元性,由幾個並列的橫向門類組成,包括 閱讀教學、作文教學、聽說教學、語文基礎知識教學、課外閱讀。宏觀層次、微觀層次,互相滲透,縱橫交錯 ,構成了語文教學法學科的總體構架。

微觀層次,表現在對以上橫向門類的具體研究。如閱讀教學範疇,由閱讀教學的目的論、心理論、教材論 、方法論等組成一個範疇體系,形成微觀層次。其它諸如作文教學、聽說教學、語文基礎知識等等範疇都各有 自己的組成要素和具體內容。這些範疇體系反映了語文教學法學科研究的多方面、多層次的內容,形成了學科 體系的知識結構。結構內部,交織形成各種關係,相互聯繫着,如文和道、讀和寫、講和練、教和學、知識和 能力、語言和思維、課內與課外……對這些客觀存在的一對對關係的認識與概括,就形成了語文教學的規律。 20世紀的語文教學法著述,每一本各有特色,都從自己所認識的角度反映了語文教學知識體系的關係、層次、系列、行程,但是很多編著者未能把握學科體系的內在聯繫,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科的系統性和科學性,其 編著屬於教材體系。儘管如此,他們在一些範疇和規律的認識上還是有成績的。單就解放前的著述看,對語文 學科性質的認識概括就是確定的。葉聖陶一貫認爲國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王森然則從個人 、社會、國家、世界的範圍內揭示了語言文學的交際、積累、傳播、賞鑑等作用,從語言文學的作用論述了語 文學科的工具性。

對語 文教學目的任務範疇的認識,有主次關係論和平行關係論二種。前者如蔣伯潛教學法把思想教育訂爲 副目的,語文知識和技能訂爲正目的。後者則把這二者相提並論。他們的相同之處是都能從語言文學的內容和 形式兩方面來確定目的任務,沒有離開語文學科的特點、性質。

對閱讀教學範疇的認識,揭示了培養閱讀能力與語文工具性的同一關係。胡毅教學法認爲,“要想在時間 及空間方面擴充經驗,非用閱讀的方法不可”,“要求學生能夠運用本國語言文字爲一切學習的根本工具,… …自成習慣,準備隨時抽身,讓學生自立,不要養成靠人讀書的壞習慣。”爲了達到這一目的,有的研究已經 深入到對教和學兩方面的研究。認爲教和學並重,不但要傳授知識,而且須傳授求得知識的方法,訓練學生自 動學習的能力,培養學生自動學習的興趣,開始有了對“教法”和“學法”研究的二條線,如葉聖陶、朱自清 、夏丐尊都有專文談及這兩方面的問題,發表了有價值的見解,成爲指導語文教學實踐和語文教學法理論建設 的根據。

對作文教學範疇的認識,大家在命題、指導、批改、講評方面都作了詳盡的探討。蔣伯潛對作文的批改,從“學法”的角度,提出了改革性的意見。阮真從對作文的整體研究,細到對作文題目的專門研究。大家注意 到了作文教學的微觀方面與學科性質的隸屬關係。

以上僅舉所屬語文教學法範疇的某些方面的內容,這些方面反映了語文教學發展的個別方面,個別階段, 個別本質,從微觀的角度體現了語文學科的性質和特點。

從上看到,語文教學法的發展爲語文教育學的建立奠定了深厚的基礎。20世紀80年代,經過對十年浩劫語 文教育遭破壞的深刻反思,語文教育在“三個面向”的宏闊視野中,運用馬克思主義觀點進行透視,語文教育 作爲“聳立”於經濟基礎之上的一種意識形態,既具有爲經濟、政治服務的意識形態性,又具有它本身的科學 性。在這種科學的觀念指導下,語文教學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從語文教學觀念到語文教學活動以及語文教 學研究的各個層面都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改革局面。近現代新興學科和外來哲學思潮、教育思想的又一次大量涌 入,拓展了語文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的教育實驗思維、理論興趣和研究視野。他們圍繞語文教育如何“加強基 礎,培養能力,開發智力,提高素質,發展個性”等問題,進行了有成效的探討和實驗。

在宏觀上,整體化改革實驗提出了“全面發展打基礎,發揮特長育人才”的實驗口號,走出了“中小幼一 條龍,德智體爲目標”的實驗之路。從微觀上看,在教學方法的探討上,特別注重學法研究,同時探求促使知 識內化,形成智能結構的途徑,試驗以操作、語言、符號相互交叉形成鋃嵌結構的綜合構建法。在課程建設上 ,加強了課程結構的改革,設置了必修課、選修課、活動實踐課。教材建設則根據我國地域遼闊、老少邊區教 育的不同特點,貫徹百花齊放的方針,引進競爭機制,實行一綱多本的編寫原則,對教材的體系和序列進行了 廣泛的卓有成效的研究,教材呈現多樣化的特色。在教學過程中尋找發展意志、啓迪情感的途徑,把發展非智 力因素和智力因素結合起來,注意從智力、情感、意志和審美的發展上塑造學生的整體素質。這些教學改革展 示和積累了面向全體、造就跨世紀新人的前景和經驗。總結這些前科學的經驗,使語文教育範疇體系和規律體 系不斷得到豐富,是促使語文教學法學科進行改革的強大動因。

從學科研究領域看,對整體改革的理論,如理論基礎,內涵的界定,改革模式,以及改革的實施與評價等 都進行了研討。對語文教育史的資料進行了系統的整理和開拓性的概括。對港臺、日本,以及西方語文教育作 了較多的介紹和比較研究。應用布魯姆的教育理論進行了“目標教學試驗”。把思維科學引入語文教學領域, 對語文教學過程中的形象思維、抽象思維、創造性思維,乃至靈感思維進行了廣泛的訓練設計。引入教育統計 學的理論,對聽、說、讀、寫和考試進行了量化研究。由於多種方法的引入,語文教育研究中還出現了不少的 新範疇、新原理。前者如語文教學系統、語文知識結構、語文教育功能、語文教育評價等等;後者如整體原理 、有序原理、控制原理、反饋原理等等。也由於多種方法的引入,語文教育與多學科相聯繫,使其語文教育研 究出現了不少相對獨立的領域,這方面著述甚多。語文教學法學科理論內容的發展已不是語文教學法體系所能 包容了,它要尋找一種新的表現形式、新的體系。這就是語文教育學。

綜觀上文可見學科教育發展的規律。這個規律就是學科發展的時代性和獨立性的特徵。所謂時代性特徵, 就是課程和學科教育的發展受制於時代,又作用於時代的辯證法。每一歷史時代的教育目標和學科課程教育內 容的重點,形式和方法的變化與廣泛的社會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變革相關聯,使其學科課程教育內容形式和 方法,在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的特點。正是這種教育的時代意義,人才所具有的時代特徵,決定着我 們今天學科課程建設的特色。學科課程教育如果能主動地適應時代的需要,學科課程教育的蓬勃發展將作用於 時代,有利於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所謂獨立性特徵,是指學科課程教育的發展具有相對的獨立性。 社會向學科課程教育提出具體任務只是學科課程發展的外因,學科課程只有通過自身的內在邏輯發展,才能引 起相應的變化。

3

由前文看到,語文教育學是一門以語文素質教育爲核心的,以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教師的語文教學教育 能力爲根本目的的,具有語文專業特點的綜合性的應用教育理論學科。

語文教育學與教育學相比,它們同屬教育科學,前者是教育科學的分支學科,後者是教育科學中的重要基 礎學科。它們是一般與特殊,共性與個性的關係。教育學旨在研究教育的規律、原理和方法等,而語文教育學 是運用教育學的基本理論研究語文學科的教育、教學現象及規律。教育學的研究範圍包括了語文教育學,而語 文教育學的專業理論則體現了教育學的基本理論。

語文教育學與語文教學法相比,它們雖然都是歷史時代的產物,但是由於時代要求不同,它們的理論內容 和性質特徵也有差別。語文教育學以素質教育作爲理論的支撐點,語文教學法以教學論爲理論的支撐點。它們 是包容關係,前者由後者發展而來。語文教學法變爲屬概念,成爲語文教育學的構成要素;語文教育學則爲種 概念,成爲具有衆多不同質、不同量、不同層次的多種內容的統一體。這個統一體,就語文學科的中心教學內 容看,縱向涉及中國小語文的銜接,橫向包括語文學科的五大要素(語文雙基、讀、寫、聽、說)、四大領域 (知識、能力、智力、育人)、兩大課堂(課內外語文學習)、五育(德、智、體、美、勞)。這個統一的落 腳點在於提高學生和教師這兩大主體的語文能力素質和語文教學教育能力素質。這個統一體可分可合,分則成 爲語文教育學課程羣,合則成爲語文教育學課程的簡縮樣態。無論是分還是合,其體系內容均受語文教育學範 疇概念的制約,其內涵是原教學法體系的深化和拓寬。在其形成的體系中,要增進許多新課題,如語文能力、語文教育能力與人的全面和諧發展,語文教育中的五育關係。又如,向語文教育的目的論、課程論、教材論、教學論、學習論、過程論、教法論、考覈論、教師論等開掘,由此展現出語文教育整體功能的有機的立體的網 絡結構體系。語文教育學,其理論性要高於教學法,也是與實踐相聯繫的理論。它注重學科內容的縱橫聯繫, 運用其它學科理論和研究成果,融合於整體對象領域各部分的闡述中,充實它的內容,使語文教育的各方面彼 此聯繫,講清楚語文教育學的基本理論、基礎知識,深刻地反映語文教育的規律運動和功能運動,同時提煉其 中的科學思想和科 學方法,以先進的理論思維,並通過操作訓練讓學生掌握、運用、獲取新知識,進行創造性 的工作。語文教育學的構成要素不是平面羅列的,更不是脫離語文教學實踐的單調的理論框架。它是緊密結合 教學實踐,具體、深切、有效地探索語文教學規律,將語文教學的前科研究上升爲教育理論,建構能夠洞察和 駕馭語文教學現象和規律的語文教育理論,其理論形態和教學實踐相互輻射,相互生成,並對語文教育產生有 力的指導。

通過上面的學科的比較可以看到,語文教育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既滲透着素質教育又具有語文專業特 點的應用教育理論學科。從這種學科性質出發,可以看到它的一些特徵。

(一)以素質教育爲指導爲靈魂的語文教育論

現代基礎教育以素質教育爲目標,教育的價值以滿足兩個“需要”爲尺度,即語文教育既要體現社會需要 ,力求符合現代化社會各種規範和要求,又要充分滿足青少年自身的需要,使個體的人格價值、審美價值和創 造力價值獲得健康的發展和充分的展示。這種價值追求,要求語文教育學以素質教育爲指導爲靈魂來建構體系 ,使語文工作者通過這門學科的學習,具備合格的或優良的語文教育素質,同時又能以本門學科的理論知識去 進行語文教學實踐,培養出語文能力素質合格或優良的學生。這種素質從廣義說就是掌握能創造的方法和能力 。如語文的說話能力就是使自己的語言運用自如,在任何場合都與人溝通得好,甚至自己的意見被採納,說服 別人。由上所述,可見出素質教育所具有的現代性和戰略意義。語文教育學因爲滲透着這種素質教育的新的價 值觀和目的論因而大不同於過去的語文教學法,它更具有面向世界、面向現代化、面向未來的時代意義,也更 具有豐富深遠的理論意義。

(二)具有大系統理論基礎和現代新型語文能力的全景式的語文教育

在素質教育思想指導下所形成的語文能力不同於封閉狀況下單渠道所形成的語文能力。

素質型的語文能力由開放的知識結構所形成,由大量現代信息所激活,由多種方法論和智者思路所啓迪, 它的現代性、民族性和創造性都特別強。處於這種教育氛圍中的學生,其主體的語言功能愈大,對語文教學要 求愈高。因此,用多學科理論,從不同角度思考、剖析、透視語文現象和語文教學現象,以解決教與學中的新 問題是今天語文教育工作者所必須具有的理論視野。比如關於語文現代化的問題,有人作出了設想,認爲至少 應包含以下六項內容:

1.語文教學要進行信息傳播的全面教育,全方位地培養書面語言和口頭語言的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使學 生善讀善寫,善說善聽,成爲言語的“全能型”人才。2.語文教育要落實開發智力的創造性教育,每個語言訓 練的步驟,都要深入思維價值中去衡量和設計,使學生掌握創造思維的技能,成爲“創造型”人才。3.語文教 學要求發揚“文道統一”的傳統,善於在傳授知識、訓練技能、開發智力的過程中進行思想、政治、品德、情 操和審美觀念的教育。4.語文教學要採用多要素、多渠道、多層次的立體教育,發揮語文的社會性特點,組織 “大語文教育”。5.語文教學要創造條件實行電化教育,教師不但熟悉自然語言,而且懂得人工語言,不但會 使用教學硬件,而且能編寫教學軟件,自覺運用現代化電教手段。6.語文教學要適應終身教育(包括學前教育 、基礎教育、專業教育、研究生教育、繼續教育五級)的現代體制,發揮語文課的基礎教育特點,着力訓練學 生的自學能力,養成良好的聽說讀寫習慣,使之終身受用。

(三)世界性與民族性、開拓性與繼承性相結合的語文教育

衆所周知,歷史上漢語在傳播華夏文化,促進世界文化,特別是東亞文化的發展上有着不可磨滅的功勞。 現在隨着中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漢語已成爲聯合國工作語言,已成爲世界上許多國家必學的“外語”語種 之一。因此,我國的語文教育一定要自覺地充分地考慮它在世界大教育系統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一方面要面 向世界,展開向世界開放的幅度。所謂現代化必然離不開世界化。這種世界化既要從縱向發展上看到世界教育 史上的豐碩遺產,更要從橫向連接上看到當代世界教育層出不窮的新經驗、新問題;另一方面,語文教育的世 界化、現代化必然離不開本民族的語文教育特點,就是要構築融入世界格局的本民族的基點。這也有兩個方面 ,一個是本民族悠久的語文教育傳統,再一個是近現代以來,特別是當代的包括語文教育現狀在內的國情。上 述中外兩個大的語文教育系統的衝撞、交流、融匯都必須立足當前,展望未來。只有立足當前語文教育現狀, 深入研究語文教育改革的現實機制,才能統攝古今,融合中外,語文教育的這種現代化纔可能是一種立足本民 族基點的符合國情需要的教育,語文教育的民族化纔是一種融合新機,深入到內質的民族化。關於語文教育在 中外教育交流中所突現的歷史感和現實感在語文教育的新的探討中都能體現出來。

語文教學論文 篇三

世界上不能只有一朵花,而應當有多種樣式的花。只要它能開放出特色來,它就有生命。一堂課,教師精神飽滿,激情飛揚,學生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氣氛民主活躍,師生互動心情愉悅,視共同學習爲最大的快樂。這就是新課程改革中所倡導的充滿生命活力的有效課堂。高中語文課堂究竟應以什麼樣的姿態才能綻放出生命活力?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我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

一、導語精妙 抓住人心

“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上課開始,老師用精彩的導語創設情境,這樣可以一下子激發學生的興趣。着名特級教師於漪老師說過:課的開始,其導入語就好比提琴家上弦,歌唱家定調。第一個音定準了,就爲演奏或者歌唱奠定了良好的基礎。而語文課堂的導入也應該精心構思,巧妙設計,具有形象美、情感美、和諧美、懸念美,使教學過程引人入勝,扣人心絃,生機盎然,充盈着美的氣息,讓學生感受一種神聖、魅力和詩意。如我在上李白的《將進酒》這首詩時,我是這樣導入的:同學們,我們先來猜一個字謎 :“酉時下大雨”,大家試試看,是哪一個字,學生興趣盎然,一下子課堂就活躍了,同學們七嘴八舌的討論開來,反應較快的同學運用諧音就猜到了是“酒”,我因勢利導,繼續引導,“酒是一個很多人感興趣的話題,尤其我國古代文人與酒有着不解之緣,他們爲我們留下了許多與酒有關的名詩佳句,同學們能否舉些例子?”學生記憶的閘門打開了,紛紛舉起了手,說了許多與酒有關的詩詞名句。我繼續引入,“這樣看來,酒在中國文化中是一個不可或缺的道具,當你舉杯的時候,你會想起家鄉、父母、歡樂、悲傷……看樣子,酒常與某種情感相連,那麼李白借酒抒發了什麼樣的情感呢?今天我們來一同欣賞李白的《將進酒》。”這樣導入,就像是一塊磁鐵,能牢牢抓住學生的心魄,將他們引入知識的海洋。

二、運用媒體 渲染氣氛

愛因斯坦曾說過:“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爲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動着進步,並且是知識進步的源泉。”創設語文情景,畫面、音樂對渲染情境,激活學生的想象思維是一種重要手段。音樂與語文有相通之處,都是反映社會生活,表情達意。如果能把畫面、音樂語言與語言文字溝通起來第 一 ,教學就真正實現了調動學生的聽覺、視覺等器官,在這種聯覺的通感中,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在教學《短歌行》通過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曹操畫像,講述曹操一生的經歷,播放《三國演義》中曹操橫槊賦詩的畫面,使學生充分感受形象。藉助圖片,可以把人物精神具體化、形象化,收到“一圖窮千言”的效果。音樂對渲染情境、創造氣氛也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再播放配樂朗讀,又不失時機地把學生帶入情境中,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

三、參與表演 洞察內涵

新課程的理念,就是使學生真正成爲課堂的主體。這就要求我們教師要爲他們營造環境鼓勵他們主動探索、主動思考,全身心地參與。在語文教學中,讓學生表演課本劇有時會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在教學《孔雀東南飛》時,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上臺表演小品。學生想象並模仿焦仲卿、劉蘭芝以及焦母和劉兄的神態、動作、語言等,使課文中人物栩栩如生地活躍在全班同學面前,學生深切地體會到了人物的不同個性。小品的表演促使學生理解課文,領會人物的內心世界。也提高教學活動的吸引力,使課堂充滿生命活力。

四、課前三分 盡展才藝

在每堂語文課前讓學生輪流上臺,或演講、或朗誦、或高歌一曲,一天一個話題,傳學生心聲、揚學生鴻志、抒學生情懷、發學生所思。我再做個小結,或評價、或借題發揮、或幽它一默。於所悟、所感、所笑中拉近彼此懸殊的心,讓平等與真誠永遠迴盪在語文教學之中。如最近我們上中國古代詩歌鑑賞,每堂課前都有一位學生事先在黑板上寫上自己最喜歡的一首詩,一上課就像老師一樣給大家鑑賞詩歌的思想內容、藝術手法。上臺的同學鍛鍊了口語表達能力,其他同學在潛移默化中真正感受詩歌語言的精粹,培養了學生的審美情趣,提高了他們的詩歌鑑賞能力。

五、以趣結尾 餘音繚繞

六、教態親切 尊重學生

把微笑帶進課堂,把心交給學生,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鼓勵。情感教學是生命課堂的支柱,真誠的微笑是建立融洽和諧師生關係的良藥。帶着微笑進課堂,學生少了壓抑、焦慮;多了樂觀、自信。學生就會身心放鬆心情愉悅地去學習。把心向學生敞開,讓每一位學生從老師的一言一行、一顰一笑中感受到師愛和鼓勵。一堂成功的語文課,就像是一篇流淌着詩情畫意的散文詩。講究營造教學氣氛藝術。良好的氣氛應當是第 一民主、和諧、寬鬆、愉悅的,它是創設活力語文課堂的前提。教師要滿腔熱忱地組織教學活動,做到情緒飽滿,態度和藹,語言親切,富有激情,用教師的情緒、情感、人格魅力感染學生,教師運用這種審美化、情感化了的語言去講課,就能極大地喚起學生的感情,充分顯示出教學語言“以情激情”的巨大美感作用。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去,在自主學習中享受學習的快樂。每一堂語文課我都會帶着微笑以飽滿的激情投入到課堂教學中去。

總之,創設新課標下高中語文的有效生命課堂還需要我們語文老師們不斷探索。當我們教師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工作,飽滿的激情投入課堂,抑揚頓挫的節奏調控教與學的活動,用真愛在師生之間架起一座心與心彼此溝通的橋樑,以終身學習的態度和學生達到共勉,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影響和塑造一批又一批的新人時,我們的課堂就會充滿生命的活力。

語文教學論文 篇四

摘要:

開放語文資源,拓展實踐空間,才能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才能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教師在教學中要營造氛圍,激發激情,體驗文本,拓展文本,鼓勵評價,引領學生快樂學語文。

關鍵詞:

激情;體驗;拓展;評價

著名特級教師朱敬本說:“語文實踐的綜合性,要求教師轉變教學觀念,走大語文教學之路,特別是重視開放語文資源、拓展學生語文實踐的空間、增加實際運用語文的機會。”如何開放語文資源,拓展實踐空間,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讓學生善學、樂學,是當前語文教師研究的重要話題。在傳統教學理念中,語文教師進行語文教學,侷限於傳授知識和訓練技能,而很少關注學生的學習感受、關注學生的人格完善和生命的健康發展。因此,作爲語文教師必須轉變教學觀念,以民主、平等的態度對待學生,尊重每一位學生的個人經驗、情感和意見,教師只能以參與者、交流者、促進者的身份出現在課堂之中,成爲學生的“大朋友”。這樣,語文課堂教學才能充滿活力,學生才能在語文課中快樂學習。教師如何引領學生快樂學習語文呢?

一、課前預習,開發資源,激發激情

在語文教學實踐中,要特別重視學生的課前預習,針對每篇課的不同特點,設計一些有趣的、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通過各種渠道與作家、主人翁、文本初步接觸,讓學生帶着好奇心積極地參與其中。如:在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袋》(蘇教版第九冊)一文前,我設計了這樣幾個問題讓學生去預習:

①文章的主人翁是誰?他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二、營造氛圍,走進文本,深入體驗

在課堂教學中,學生有了激情的參與,纔會有認知的渴望,纔有表達的慾望,纔會有智慧的靈動,纔會引發學生深深的感悟、獨特的體驗。因此,教師要積極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文本中快樂遨遊、深入體驗。

2、動情讀議,體驗文本。如教學《裝滿昆蟲的衣裳》一文時,因爲課文導入時學生已進入情境,可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分層次、分步驟、多形式讓學生讀、議。讀前再設計了這樣幾個簡單的問題及要求:

①你讀懂了什麼(初讀)?

②你發現了什麼(精讀)?

③你還想知道什麼(選讀)?

④你感悟到了什麼(瀏覽全文)?通過入情入境地讀,學生很快體味了內容,理清了文本層次,不僅體驗了文本蘊含的道理,還能聯繫生活實際說興趣,談理想……課堂氣氛活躍,達到了預期效果。

3、聯繫實際,拓展文本。如今只讀教材中的課文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需求,如教完《滴水穿石》,可先讓學生談讀後感,然後推薦學生閱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湯姆歷險記》等有關面對困難自強不息的書籍;教《少年王冕》後,可讓學生聯繫生活實際寫讀後感,再讓他們選讀名著《愛的教育》、《童年》、《青銅葵花》等反映人間真愛、大愛無疆的作品。針對文本有選擇地閱讀中外名著,不僅讓學生更深層次地理解體驗了文本,還能拓寬知識面,從中受到薰陶、啓迪。

三、即時評價,樹立自信,促進奮進

現代教育評價觀念倡導:“評價時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促進學生的健康發展,提倡以鼓勵、表揚等積極的評價爲主,採用激勵性的評語,儘量從正面加以引導。”評價是教學過程中的又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即時評價,可讓課堂煥發生命的活力。

1.肯定,樹學生自信。課堂教學中,教師用欣賞、積極的眼光,從多角度、多方面、多特質去看孩子,肯定孩子的回答與想象,對於孩子來說是一件最榮幸的事,使他們感受到“我能行”、“我還行”。這樣能讓學生在自尊、自信中快樂、健康地成長。

2.讚賞,燃學生激情。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在個體的整個心理活動中起着調節、組織導向和動力作用。教師經常用友好、讚賞的眼光看待每一位學生,及時捕捉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閃光點,對他們進行肯定表揚,讓學生感受到愛、進步與成功,無疑會激發他們的學習激情,只有這樣,他們纔會越學越樂學。正如心理學家蓋茲說的:“沒有什麼東西比成功更能增強滿足的感覺、更能激發學生求知慾望。”

3.鼓勵,促學生奮進。著名語文教育專家週一貫說:“一個具有傾聽意識和習慣的教師,不會滿足於僅僅聽學生的言辭,也還善於傾聽言辭背後的思緒和性情、慾望和需求,並加以熱情地呵護和細心地引導。”課堂教學中,教師運用巧妙的評價語言鼓勵學生,能讓學生以更積極主動的思維和情感投入學習,釋放自身的靈性,點燃思想的火花,促進他們奮發進取的精神,使他們終生受益。

教育教學論文 篇五

一、在物理概念、定律、原理的講授中,要注意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看問題的方法。

每一個物理概念、定律、原理都是對物理事實的本質屬性和內在聯繫的概括、總結和昇華,是主觀與客觀的統一。作爲物理教師,不僅要講清楚物理學的概念、定律和原理,而且要讓學生掌握正確的思考問題的方法,從而學會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的立嘗觀點和方法。比如,在上覆習課時,教師要善於發掘教材內在的統一性,使紛繁複雜的現象、概念、公式、定律、原理等物理知識,在爲數不多的幾條基本原理的指揮調度下,組成一個井然有序、簡單明瞭的物理體系講給學生,促進學生產生認識上的飛躍。通過正確的講授方法,在潛移默化中讓學生逐步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

二、在物理學史的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感情。

在物理教學內容中,適當地、有選擇地引入我國古代物理學發展史和現代我國物理學家(包括外籍華人)的成就是非常必要的。我國是世界文明古國之一,在物理學史上有過光輝燦爛的篇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居於世界領先地位。教師要根據教學的需要,選擇我國物理學史上一些典型事例和典型人物插入教學內容。如在講物體重心時,可以先介紹六千年前的半坡氏族所用的“欹器”,“虛則欹,中則正,滿則覆”說明當時我國人民對物體的重心已有認識;在講力學時,不妨先給學生講一下公元前四世紀的《墨經》記載的關於小孔成像、平面鏡、凸面鏡、凹面鏡成像的觀察研究事實。這樣,有助於學生增強民族自信心、自豪感和愛國主義熱情,激勵他們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作出貢獻。

三、在物理實踐課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德。

物理教學應根據需要,安排好實習、實驗和社會調查等社會實踐課,這不僅是爲了讓學生更深刻地理解課本知識。而且還擔負着培養學生熱愛勞動的品德和不脫離工農羣衆的思想作風的任務。在物理實踐課中,教師要解決好如下三個問題:一是對學生進行勞動價值觀的教育,比如通過物理實驗,讓學生親身體驗探索研究物理原理的過程,培養學生嚴謹認真、勇於創新的科學態度,使他們充分認識勞動的偉大意義;二是培養學生理論聯繫實際的學風,使學生不僅學會物理基本原理,而且能運用這些原理去解釋和解決生產、工作中遇到的物理現象和物理問題;三是培養學生從事經濟建設的本領。物理教學活動要緊密聯繫工農業生產實際,有意識、有目的地安排學生深入工廠、農村進行實習,參加物質生產勞動,使他們掌握一定的從事經濟工作的本領和有關的基本操作技能,爲將來走向社會、服務社會打下堅實的基矗(寧夏信息員陳嘵東)""物理教學與德育""物理教學與德育在物理教學中,有意識地進行思想品德教育,使教育教學活動有機結合,這是促使學生全面發展,提高整體素質的重要教育環節。

物理教學的內容涉及到我國的自然環境、能源分佈、歷史和現代的科學成就、建設新貌等,這些都是愛國主義的好教材,特別是充分利用教材介紹我國科學史上的輝煌成就對世界文化史的巨大貢獻,將對學生產生良好的教育效果。例如,講經典物理學時,結合介紹古代墨翟和沈括在力學和光學力面的貢獻;“講近代物理學時,介紹吳有訓、錢三強、王淦昌等物理學家在原子物理學上的貢獻,可以增強學生民族自豪感。當然也應承認在某些方面由於歷史等原因與其他國家也還存在一些羞距,要適時激發學生對祖國前途命運的責任感,使他們能把目前的學習與將來的四化建設密切聯繫起來。又如,把物理學史和科學家的獻身精神結合到物理教學中去,有助於學生學習科學家勤奮嚴謹的科學態度,也能幫助他們樹立爲祖國獻身的遠大理想。再如,錢學森爲了報效祖國,多次遭迫害,監禁在孤島上達五年,在一切書籍被沒收的情況下,他把資料強記在腦子裏,終於勝利地回到祖國。在我國西部,一大批科學家、青年知識分子爲了祖國的航天事業,在荒無人煙的大沙漠上奉獻一生,終於使我國航天事業的飛躍發展居於世界前列,等等。這些事蹟會使學生受到強烈的感染,從而增強愛國主義的崇高感情。

在培養學生的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方面,物理教材中同樣也有不少內容。如鄧稼先回國從事國防科研,爲了保密的需要,幾十年“消聲匿跡”,雖然他的貢獻極大,但以前卻很少有人知道。還有科學家們對待事業,不追求名利,無私無畏的高尚品德,也是德育的好教材。

有關語文教學論文 篇六

一、英美文學教學內容的特殊性

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有着與衆不同的特點。首先,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內容既涉及到語言學習,又涉及到文學層面的鑑賞。在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實踐中,廣大的任課教師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不僅要向學生教學相關的語言知識,又要向學生傳授文學鑑賞的相關理論。對於前者而言,在語言的層面上,結合具體的教學內容,任課教師要向學生傳授相關語法、語彙的相關知識,又要引導學生結合具體的作品,感悟作品中的重點語句。

其次,英美文學課程的教學是學生了解國外文學發展現狀,學習外國優秀文化的基礎。衆所周知,英美文學教材中所選的內容都是各國文學發展的經典之作。結合這些文學作品的講解,學生既可以對各國的文學發展有一個大致的瞭解,而且還可以使學生領略各國優秀文化的魅力。

最後,英美文學的教學承擔着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文化交流的重任。在文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在以“文化興國戰略”的大背景下,英美文學的教學承擔着文化交流的重任。借鑑英美的文學作品及傳播過程中的經驗教訓,既可以爲我國文化在世界範圍內的傳播積累經驗,又可以爲我國文化的強國戰略及其具體落實提供參考。

二、翻譯語境及其構成

探討翻譯語境對英美文學教學的影響,不僅要明確英美文學教學的特殊性,而且還要明確什麼是翻譯語境以及翻譯語境的具體構成。

所謂的翻譯語境是指與翻譯實踐密切相關的語言使用環境。它涉及到漢語與英語之間的翻譯,也涉及到英語與漢語之間的翻譯。即翻譯語境涉及到一切翻譯實踐。在英美文學的教學實踐中,翻譯語境往往體現在英語與漢語之間的翻譯上,但是不可否認的是,在具體的翻譯實踐中,它也會影響到學生在其它語言運用過程中,漢語與英語之間的相互翻譯過程。

翻譯語境的構成主要涉及到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翻譯者自身對兩種語言文化背景知識的瞭解。即兩種文化背景。一個翻譯者對兩種語言背後文化知識的瞭解,直接影響到他對兩種語言的翻譯效果。例如,面對那些有因爲生理缺陷而生活困難的人,有的譯者把其翻譯爲“殘疾人”,有的譯者把其翻譯成“弱勢羣體”。面對同樣的翻譯內容,爲什麼會有如此不同的翻譯結果呢?究其主觀原因,答案是唯一的,即譯者對不同語言背後的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瞭解。其次,翻譯者的語言水平。對於上邊提供的翻譯實例而言,如果翻譯者沒有相應的文化背景知識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如果翻譯者沒有相應的語言知識,同樣他們也不可能翻譯得如此地精準而且符合兩種語言使用者的語言習慣。因此,在強調文化背景知識的同時,還要強調翻譯者自身的語言水平。最後,翻譯者的語言技巧,也是翻譯語境構成的核心要素之一。有着同樣的文化背景知識,有着同樣的語言運用能力,但因爲翻譯技巧運用程度上的差異,也會使翻譯的結果與衆不同。例如。面對不同的英語詞彙“question、problem、matter、trouble、issue”,雖然都可以翻譯成漢語的“問題”,但是爲了準確地傳達原文的意蘊,翻譯者還需要在“問題”的前邊添加不同的修飾成份,以使原文的意蘊能夠體現在漢語的譯文中。特別是對於文學作品的翻譯而言,文學意蘊傳達得是否恰到好處更是一個翻譯者翻譯水平的真實體現。

三、翻譯語境對英美文學教學的具體影響

1.教學觀念的影響

在以往的大學英美教學實踐中,任課教師關注的是教育教學的理論,關注的是語言教學的理論,關注的是文學理論對自己教學實踐的影響。很少有教師能夠注意到翻譯語境對英美教學實踐的影響。然而,結合具體的英美文學教學實踐而言,翻譯是教學環節中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內容。無論是語言層面的學習,無論是文學層面的理論,還是文化層面的學習,沒有精準的翻譯一切都無從談起。而精準的翻譯又離不開翻譯語境的影響。因此,把翻譯語境及其相關理論引入大學英美文學教學實踐,可謂是教學觀念上的一種突破。這種突破式的引用,不僅拓展了翻譯語境研究的範圍,而且還把翻譯語境的理論研究的效果在實踐中發揮到了極致。

2.教學理論研究的影響

翻譯語境理論在大學英美文學教學實踐中的運用,不僅會對具體的教學實踐產生影響,而且還會對英美文學的教學理論產生這樣的或那樣的影響。在教學理論的層面上,它拓展了英美文學教學理論的研究範圍。因爲在以往的教學理論研究實踐中,翻譯語境及其相關理論是不存在的。可以這樣說,翻譯語境理論的引入豐富了英美文學教學的研究理論。其次,因爲翻譯語境的引入,使越來越多的英美文學任課教師關注“翻譯”在教學中的作用了。因爲“翻譯”是學習語言、文學知識、文化背景知識的一個橋樑。

3.對教學實踐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