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工作總結 > 調研報告

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依靠人口、土地、資源等要素帶動的傳統動能模式已經難以爲繼,以技術創新爲引領,以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爲核心,以知識、技術、信息、數據等新生產要素爲支撐的經濟發展新動能正在形成。加快培育壯大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是促進經濟結構轉型和實體經濟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着力點。

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打造經濟發展新引擎

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在對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進行深入調研思考的基礎上,決定以新舊動能轉換作爲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突破性工作。4月份,李克強總理來山東視察,劉家義書記和龔正省長專題彙報了山東把新舊動能轉換作爲全省經濟發展的重大工程,總理給予充分肯定,並表示將全力支持。當前是我縣經濟發展的關鍵時期,實施新舊動能轉換工程是我縣經濟發展提升的重大機遇,我們要積極運用新動能改造提升傳統產業,立足創新驅動,推動傳統產業邁向中高端,使傳統產業在與新動能融合中形成更加適應市場需求的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提升產品和服務價值鏈,煥發新活力。

、發展現狀、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一)發展現狀

1、現代農業發展狀況

近年來,我縣圍繞“穩糧食、強特色、調結構、育新態、保增收、促發展”的工作思路,在降本增效、供給質量、新興產業等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方面下功夫,進一步加大農業投入,加快科技進步,積極推進農業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現代農業建設和農業產業化發展取得積極成效。2016年全縣農業總產值達到20.2億元,同比增長3.7%;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0元。“種養加”一體化、設施農業、休閒觀光農業、訂單農業、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等新型農業產業業態發展迅速。“種養加”一體化產業已形成一定的產業規模,擁有古貝春、中椒英潮等龍頭企業,古貝春有限公司成爲長江以北最大的五糧濃香型白酒生產基地,糧食精深加工釀造的白酒產業已成爲我縣一大支柱產業;中椒英潮辣業發展有限公司形成“品種研發、種植、收購、加工、儲藏、物流、銷售”等爲一體的辣椒生產全產業鏈,實現辣椒產業的一、二、三產融合,英潮辣椒系列產品啓動產品線上交易,成爲全省農業龍頭企業電子商務發展的樣板。青島昌盛公司投資建設的耀盛100兆瓦農業科技大棚光伏電站扶貧項目正在加緊建設,該項目爲“光伏+設施農業”的發展模式,採用一地多收的方式在高效農業大棚棚頂架設太陽能光伏板進行發電,項目建成後可實現3500戶貧困戶脫貧,帶動1500人就業,年銷售收入3億元,利稅2800萬元。以金水灣農業觀光生態園、嘉澤園林、德州綠港生態園爲龍頭的休閒觀光農業產業,以新偉面業、丹頂鶴麪粉有限公司爲龍頭的麪粉加工產業已形成一定的規模;以鑫鵬、銀源、國旺、金旺、乾運、豐利爲龍頭的農產品及食品加工產業,以衆祥農業有限公司、志遠合作社、爲民合作社爲龍頭的集土地流轉、土地託管、統防統治、糧食烘乾、倉儲、物流及加工於一體的社會化服務產業等穩步發展,各種新型產業業態的發展使我縣農業產業結構更加優化。

2、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情況

玻璃鋼新材料、新能源空調、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新型紡織、食品及農產品加工、農業機械等產業是我縣傳統特色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但產業發展缺大少強,品牌影響力差,產業層次低,產業研發能力弱,產品附加值低等問題日益凸顯,必須搶抓全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的歷史機遇,加快產業結構調整,推動產業由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大力提升產業發展層次和水平,實現新舊動能接續轉換。

玻璃鋼新材料產業在我縣的發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紀70年代,經過40多年的發展已成爲我縣經濟的支柱產業。全縣從業企業個數達到334家,規模以上企業152家,從業人員4.6萬人,在外業務員1.6萬人。2016年,全縣玻璃鋼複合材料年產量約30萬噸,實現營業收入60多億元,利稅10.36億元。擁有省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奧博、龍祥),市級高新技術企業5家(日新、新明、鼎昌、匯特、宏燁),各企業主動順應市場需求,更加重視科技創新和產學研合作,去年我縣共獲各項專利69項;6家企業與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建立常年人才技術合作關係;新建產品研發實驗室4個。

新能源空調產業經過多年的發展,具備了一定的基礎,也形成了一定的比較優勢,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真正形成了企業羣體;二是造就了一批能征善戰的營銷隊伍;三是產業內多種產品大都有穩定的市場。2016年企業加工戶達到1128家,規模以上企業80家,市級高新技術企業2家,產業總值達到360億元,利稅12億元。獲各項專利91項,其中發明專利3項,實用新型專利66項,外觀專利22項。15家企業與科研院所、行業協會建立常年人才技術合作關係。新建產品性能檢測室19個。新增省著名商標2個,達到6個,註冊商標新增40餘個,達到100餘個。

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經過30多年的發展,規模由小變大、由弱變強,財政貢獻能力不斷提升,已呈現出一定的集羣態勢。目前,擁有企業160家,其中汽車及零部件企業104家,電動車企業56家,配套個體工商戶、加工點近千家,從業人數在2.2萬人以上,我縣佔全市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整體規模的43%。2016年,全縣汽車及零部件企業銷售收入182億元,利稅21.6億元。全縣納稅前50名企業中有汽車零部件企業14家,14家企業銷售收入110億元,稅收10142萬元。汽車及零部件企業佔50家重點企業稅收總量的32%,是我縣縣域經濟的主導力量和重要財源支柱產業。但是總體來看,我縣汽車及汽車零部件產業仍然存在羣體多,個體小;傳統產品多,創新產品少;邊緣部件多,核心部件少等問題。全縣汽車零部件生產企業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僅有1家,銷售收入過億元的企業僅有4家,重點企業仍然主要依靠傳統的產品,具有創新性的產品比重小,同時缺乏附加值高的發動機主機、制動系統、傳動系統、電子控制系統等核心部件。在當前汽車市場整體增長乏力的情況下,我縣汽車零部件企業不斷加大研發力量,通過產品創新和技術創新,提高產品附加值和含金量,大力開展對外合作,引進先進的資金、技術、人才,引進重大技術改造項目,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爲企業發展提供新動能。陳氏集團與中國重汽集團高檔內飾件及橡塑密封件項目通過外部優質資本和先進技術,不斷提高企業在產業鏈條中的位置,抓住產業發展的新趨勢,加快轉型升級步伐。山東水星天元科技有限公司年產20萬套電動踏板項目、德州玲瓏輪胎公司新上年產1000萬套高性能半鋼輪胎技改項目、龍祥公司新上高檔汽車擋水條等一批項目通過不斷更新設備,提高產品檔次和質量,增強企業行業競爭力。

新型紡織產業主要以棉紡織爲主,主要生產環錠紡和氣流紡、坯布。其中紡紗企業爲主要羣體,規模以上紡織企業共有24家,總生產規模約25萬紗錠,其中康妮、德源、華一、銀山、華興、民福等6家企業具備3萬以上紗錠生產規模。我縣紡織行業發展主要有以下4個特點:一是產業鏈短,生產工藝止步於染色之前,沒有真正意義上的製衣環節;二是生產規模小,全縣生產能力約25萬紗錠,總開工紗錠不到20萬,與發達地區無法相提並論,產業集羣效應差,不利於棉紡企業承接產業轉型升級;三是裝備水平低,大部分的企業設備處於低端水平,生產工藝簡單,產品穩定性差,且佔用工人多;四是產品種類單一,我縣紡織產品以棉紗爲主,只有少量坯布企業和兩家地毯公司。棉紗是我縣棉紡業目前主要產品,基本處於中低端水平;奧絨服裝、德億安棉業、高源紡織等幾家企業能夠生產坯布,但數量不大;地毯主要爲機織地毯,神龍毯業在國內具有一定品牌影響力,凱地蘭公司產品屬中檔,國內有一定市場,出口東盟國家。

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總體規模較小,全縣食品及農產品加工企業30餘家,其中規模化企業8家,形成了以國家級龍頭企業中椒英潮辣業發展有限公司爲引領的調味品產業;以省級龍頭企業古貝春集團有限公司爲引領的酒加工產業;以丹頂鶴麪粉有限公司、新偉面業爲引領的麪粉加工產業;以國宇食品、乾運食品爲引領的糕點加工產業。2016年,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產值約43.2億元,利稅7.2億元,研發投入8404萬元。

農業機械產業起步於2004年前後,2010年-2014年進入發展高峯期,主要以農機裝備製造爲主。2015年以後國內農機市場需求相對飽和,以產業鏈中游農機裝備製造爲代表的我縣農機產業進入發展瓶頸和轉型調整期。而處在農機產業鏈條上游的農機零配件加工產業由於規模較小、質量過硬,受市場衝擊影響不大;處在產業鏈條下游的農機銷售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近年來出現了新的發展機遇,發展趨勢良好。我縣春明、志鑫、山田、舜清、丰神、海偉、大力、芳華8家農業機械企業從事農業機械整機制造,處於產業的中游,在國內同行業中處於中下游地位,正處於產業結構轉型調整期;**縣晟鑫汽車配件公司主要從事農業機械零部件加工生產,處於農業機械產業的上游,該企業屬於省內較大的農機零配件配套企業,具有爲國內外各大農機企業配套生產能力,但從全縣產業規模來看,整體偏小;以我縣現代農機銷售公司和慶豐農機銷售公司爲代表的農業機械經銷商長期從事農業機械的銷售,屬於本市較大的農機銷售企業,在德州各縣市區都有分公司,發展良好;以衆祥農業發展公司、豐茂農機合作社、曙光農機合作社爲代表的新興農業經營主體主要從事農田規模化流轉、託管和糧食的收購、烘乾、倉儲、經營,處於產業鏈條的下游,初見規模,發展十分迅速,產業規模位於全市乃至全省同行業的上游行列。總體來看,我縣農業機械產業發展不均衡,產業上游企業勢單力薄、規模較小;中游企業規模較大,正處於轉型變革的瓶頸期;下游企業漸成規模,發展勢頭迅猛。

3、現代服務業發展狀況

近幾年,我縣服務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態勢,2010年至2016年,全縣服務業增加值由31.33億元增加到70.48億元;其佔GDP比重由27.08%上升到37.8%。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都是逐年增加。但是,與德州其它縣(市、區)相比,目前我縣服務業發展的水平,無論是規模、比重和人均指標均居下游,2016服務業佔GDP比重低於全市平均水平4.3個百分點,人均服務業增加值也低於全市平均水平。

近年來,我縣服務業發展領域得到不斷拓寬,服務業內部結構也逐步實現傳統服務業向現代服務業和新興服務業轉變,全縣已基本形成了一個多種經濟成份、多種經營方式並存,門類比較齊全的服務業體系。目前,全縣已基本形成商貿流通、旅遊、交通運輸三大優勢服務業。2016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87.72億元,比上年增長11%;全縣旅遊人次達到70萬,實現旅遊總收入1億元;交通運輸業穩步發展,實現客運量544.5萬人次,貨物運輸總量799萬噸。現代物流產業體系有了飛速發展,目前,共有德順物流、千里馬物流、椒城物流等18家物流配送企業及百世匯通、中通、優速等多家新進快遞公司分支機構。此外,金融保險、房地產、科教、信息諮詢等新興服務業雖起步較晚,但發展趨勢較好,結構逐步優化,領域不斷拓寬。同時,伴隨我縣城鎮化和工業化推進,近年來全縣社區服務、公共服務等服務業快速起步,服務領域逐步擴大。但總體來看,**縣服務業行業結構仍不盡合理,交通運輸、批發零售、住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比重偏大,現代物流、研發和技術服務、文化創意、信息和軟件服務、商務中介等生產性服務業和健康養生、社區服務等新興的生活服務業發展明顯不足,服務業態層次偏低,需要進一步優化。服務業的發展水平和層次依舊不高,制約了服務業綜合效應的進一步提高,尤其是服務業對於製造業、農業的支撐和帶動效應遠未凸現,產業互動融合的態勢尚未形成。

(二)存在問題及原因分析

近年來,我縣一二三產業均有了長遠發展,特別是通過招商引資,引入了玲瓏輪胎、青島昌盛等龍頭企業,帶動了我縣傳統產業加速融合發展。但是,目前我縣內外發展環境方面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集中在經濟總量小、對產業要素吸附能力不強、政府服務能力和水平有待提高等方面。

1、經濟總量小,轉型升級基礎薄弱

我縣經濟運行依舊存在經濟總量規模小的問題,2016年雖然我縣GDP達到186.46億元,但僅佔全市的6.36%左右,公共財政預算收入8.62億元,僅位居全市第8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在全市的比重也只有7.7%。經濟總量小,難以對企業培植和創新驅動提供有力支撐,各企業的發展重心仍然在增加產業規模上,缺少轉型升級的動力,也缺少轉型升級的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各產業轉型升級的基礎較爲薄弱。

2各產業對生產要素的吸附能力不強

我縣各產業產品大都處於產業鏈中低端,缺少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對資金、技術、人才等生產要素的吸附集聚能力不強。一是產業園區配套建設和服務水平仍處較低水平。目前已有園區的廠區佈局、產業分工、配套設施、整體形象、園區管理、服務水平處於較低層次,園區的公共技術服務、質量檢測等要素缺項還比較多,支撐產業轉型發展的能力不足。二是產業層次偏低。初級產品多、多數處於價值鏈的中低端,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產品較少。以新能源空調產業爲例,主機是中央空調系統的關鍵部件,全縣具有主機生產許可證的企業僅一家,產值佔比僅千分之三左右。三是創新驅動能力不足。大部分企業產品技術來源以“抄襲”“模仿”爲主,自主研發能力弱,依靠創新驅動、內生增長的發展機制尚未形成。我縣現有限上企業307家,有自己的研發機構的僅有59家,研發投入僅佔企業總投入的2.82%。四是品牌影響力不足。品牌建設處於初級階段,目前產業產品,省著名商標僅  項,市知名商標  項,僅有古貝春、英潮等區域性名牌,缺少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的特色品牌。

3、政府服務能力和水平有待加強

近年來,我縣在扶持、服務產業發展上做了大量工作,進一步提高了行政效能,爲企業發展提供了更加優質高效的服務。但總體看我縣致力於服務產業發展的社會化服務體系建設仍然滯後,主要表現爲服務範圍窄、服務水平低、服務市場不規範。政策支持相對不足,有的政策可操作性不強,有的政策落實不到位。

4、思想認識不足新舊動能轉換缺乏內生動力

受傳統齊魯文化影響,山東人民的中庸思想根深蒂固,老一輩的企業家們在求新求變方面缺少膽識、氣魄。各傳統行業在頂層設計和規劃引領方面有所欠缺,各產業骨幹企業對本行業的發展方向不明晰,對自身企業發展定位不準確;部分企業家雖然能夠找準企業定位和發展方向,但是對新舊動能轉換的緊迫性認識不足,存在小富即安心態,思想上缺乏動能轉換的主動性。

、目標任務及工作思路

(一)目標任務

遠期目標:構建形成適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規律、滿足新動能集聚需要的政策法規和制度環境。創新驅動發展的體制環境更加完備,人才、技術、知識、數據資源更加雄厚,有利於新供給與新需求銜接的市場機制基本形成,政府服務的響應速度和水平大幅提升,包容和支持創新發展的管理體系基本建立。製造業新模式、農業新業態、服務業新領域得到拓展深化,產品和服務價值鏈大幅提升,傳統動能煥發新活力。新舊動能實現平穩接續、協同發力,實體經濟發展質量和核心競爭力顯著提高,新的經濟發展動力得到強化,新的經濟結構和增長格局逐步形成。

近期目標:力爭用3-5年的時間,基本確立科學發展、創新發展、和諧發展的創新驅動發展格局,科技促進經濟增長和引領可持續發展的能力大幅增強,創新體系功能有效優化,創新資源有效集聚,科技產業金融有效融合。全社會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總額佔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2%,高新技術產業產值佔比提高到45%以上,高新技術產業成爲新的增長點。轉型升級步伐不斷加快,三產比例更加優化,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爲10:50:40。大力實施企業分類培植,各產業分別培育龍頭企業1-2個;引導企業發揮創新主體作用,年研發技改投入佔企業總投入超過4%;實施品牌帶動戰略,新增全國區域知名品牌 個,省級知名品牌 個。形成比較完善的技術創新服務體系,培育一批產品高端、管理完善的現代化企業,建立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家隊伍,構建龍頭帶動、差異發展、優勢互補、鏈條完善、產品高端、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發展格局,加快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推進全縣經濟科學發展、跨越發展。

(二)工作思路

新舊動能的轉換本質上是對企業優勝劣汰的過程,通過對優質企業的選拔,使其成爲經濟增長的新動能。發展新動能,一是必須堅持“增量崛起”與“存量變革”並舉,既要培育發展前景廣闊的新興產業,也要化解淘汰過剩落後產能、運用新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實現“老樹發新枝”,促進社會生產力整體躍升。二是要推動有效投資和消費升級互促共進,把國內巨大市場需求作爲“導航燈”,大力補上短板,促進產品和服務創新,實現更高水平上供需結構的匹配和優化。通過招商引資,實施增量崛起工程,做大經濟總量,爲產業轉型升級打好堅實基礎;通過企業分類培植,實施存量變革工程,加快企業由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通過招研引學、招才引智,實施創新驅動、人才支撐工程,打造產業轉型、提檔升級強力引擎;通過實施園區引領、品牌創建工程,發揮產業集聚效應,提高企業知名度,加強產業對生產要素的吸附能力;通過實施重大項目庫建設工程,謀劃、儲備和開發更多更好的項目,爲新舊動能轉換提供項目支撐;通過實施軟實力提升工程,進一步轉變政府職能,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優化發展環境。加快新舊動能轉換,要探索既有必要的“安全閥”和“紅線”、又能包容創新發展的審慎監管體制機制,完善新業態、新產業等標準,保障新動能健康成長;要發揮社會創造力,拓寬縱向流動渠道,提高新生市場主體活躍度,形成新舊動能轉換“加速度”。

、意見建議

我縣正處於新舊動能轉換關鍵期,要做強新動能培育和傳統產業轉型“雙引擎”。打開傳統行業改造提升的“鑰匙”就在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運用現代技術推動生產、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使傳統動能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我縣要深入推進增量崛起、存量變革、創新驅動、人才支撐、園區引領、品牌創建、開放帶動、綠色發展、項目庫建設、軟實力提升等十大工程,打造發展新引擎。

一是實施增量崛起工程通過招商引資,着力做大增量。招商引資是我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的第一動力和引擎。要堅持把招商引資作爲加快經濟發展的“一號工程”,進一步解放思想、更新理念,創新體制機制,努力在更高層次和更廣領域實現招大引強選優,實現以增量帶動存量,以量質並舉推進產業轉型。

二是實施存量變革工程突出改革引領,強化從供給側突破意識,鼓勵企業加入產業聯盟,創新政府主導、企業主體、屬地服務“三位一體”的行業共治模式,用新技術新業態改造提升傳統支柱產業,推動傳統產業向高端業態轉型。抓實企業培植,着力改變企業發展模式,激發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積極性,加快企業由粗放型發展向集約型發展轉變,明確產業發展方向,大力實施企業分類培植,引導企業走“專、精、特、新”之路,對立縣企業,着力發展核心技術,引領自主創新,搶佔發展制高點;對優質企業,着力提升產品科技含量,打造產品優勢,培育知名品牌。全力構建龍頭帶動、差異發展、優勢互補、鏈條完善、產品高端、特色鮮明的現代產業發展格局。

三是實施創新驅動工程加強招研引學工作,打造完善的科技創新服務平臺,支持傳統產業建立各類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逐步完善科技創新服務網絡。鼓勵和支持傳統產業與省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實施多領域、多形式的產學研聯合。利用減稅或資金補貼等形式,鼓勵和引導企業增加技術創新投入,加快技術研發,用高新技術和先進適用技術改造提升傳統產業和生產工藝。支持傳統產業在自願的前提下,以產品、產業等爲紐帶,組建行業協會和行業商會。按照市場化的原則,加快推進行業協會和商會的改革,促其形成依法設立、政府指導、民主管理、自我發展的機制。

四是實施人才支撐工程加強招才引智工作,以人才戰略爲支撐,引領產業向高端發展。切實加強人才引進長效機制建設,採取靈活多樣的人才引進模式,制定更加優惠的人才政策,優化人才發展環境。我縣人才引進的長效機制和獎勵政策還不夠完善,建議結合返鄉創業試點工作,制定出臺企業高端人才引進長效機制,鼓勵各類人才和本土大中專畢業生返鄉創業。廣泛開展院企合作,對口培訓,全面提升企業管理層、研發團隊和一線產業工人的素質能力。

五是實施園區引領工程充分發揮各產業園區在新舊動能轉換中的主力軍、主戰場、主陣地作用。按照“工業要集中、產業要集聚、土地要集約”的原則,採取一區多園的模式,優化園區佈局,明確園區定位,將汽車及汽車零部件、新型紡織、新興產業重點向縣經濟開發區聚集,並按三大產業規劃建設3個“區中園”;將現代機械、食品及農產品加工產業重點向市南開發區聚集,並按兩大產業規劃建設2個“區中園”;將新能源空調、新材料產業重點向魯權屯開發區聚集,並按兩大產業規劃建設2個“區中園”,形成分工更加細化、特色更加鮮明的產業集聚區,進一步凸顯集聚優勢,彰顯產業特色,逐步建立起專業化、集約化園區,推進園區企業做大做強、產業做優做精,努力打造高新技術開發區、省級特色產業園區。

六是實施品牌創建工程引導企業樹立“工匠精神”,打造“中國製造”,不斷增強自主知識產權保護意識,重視馬德里國際商標註冊和馳、著、知名商標註冊、專利申請等工作,依法保護商標和自有知識產權。強化企業品牌意識,實施“商標培育”工程,確保每年註冊商標100件。開展“一企一標”活動,做到“小企有標、大企名標”。對優質產品建檔立卡,分類管理,梯次培育。每年篩選10家優質企業產品,聘請商標專家進行品牌培育,打造一批競爭力強、成長性好的特色品牌。加強與科技部、相關國家級行業協會溝通,爭創“國家火炬新能源空調特色產業基地”、“中國新能源空調產業基地”和“中國複合材料產業城”,打造全國區域知名質量品牌示範區,把品牌優勢轉爲行業優勢和區域優勢,吸引更多發展要素向我縣聚集。

七是實施開放帶動工程大力推進企業對外合作,積極推進立縣企業、優勢品牌企業與同類國企、央企,同行業強企、名企的合作,重點推動古貝春、水星、龍祥、齊魯客車與國內強企名企的戰略合作,借力發展、做大做強,實現質的飛躍。圍繞常興、金信、歐萊瑞納、英潮、神龍、日新、奧博、歐森、春明機械等優質企業,根據企業的產品、技術、品牌等優質資源,推動與上下游行業龍頭企業,以及產業鏈條上強企、名企的合作,通過對外合作改變我縣“缺大少強、羣山無峯”的現狀。

八是實施綠色發展工程。牢固樹立“抓環保就是抓發展,抓環保就是搶機遇”的理念,強力推進企業綠色發展,使我縣企業在新一輪競爭中早起航、起好航。幫助聘請環保專家爲企業會診,列出問題清單,開出治理良方,建立倒逼機制,制定整改方案,明確責任目標,讓企業早達標、早轉型。針對“噴漆、燃煤鍋爐、重點耗能”企業,分類出臺整改方案,及時進行關停並轉,加快淘汰落後產能。以玻璃鋼廢棄物、橡膠廢料等工業固體廢物處理爲重點,延伸產業鏈條,發展循環經濟。

是實施重大項目庫建設工程。重大項目建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引擎,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必須有實實在在的重大項目支撐。加強重大項目庫的建設,可以謀劃、儲備和開發更多更好的項目,爲實施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搞好項目支撐,要有一批在建項目,一批擬建項目,一批立足長遠、體現“四新四化”發展方向的儲備項目,爲今後上項目、爭政策、引投資集聚充足的能量。目前,我縣上報“四新四化”項目40個,總投資191億元,下一步我縣將聚焦“四新四化”要求,結合產業發展實際,確定發展方向,儲備包裝更多重大項目。同時建立健全重點項目庫監管服務系統,建立入庫項目動態管理、即時監督、結果評價等機制,運用大數據等現代手段,實現對入庫項目管理、推進、監管、服務的全過程覆蓋。

是實施軟實力提升工程。持續深入推進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中介服務事項、投資項目報建審批事項,加快應用投資項目在線審批監管平臺,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信息惠民方案。以“省級文明城市”活動爲契機,大力推行陽光政務,健全開放包容的市場環境、高效透明的政務環境、公平正義的法治環境、和諧穩定的社會環境,努力營造一個創業最寬鬆、社會最文明、人居最安全,低交易成本、低生產成本、低行政成本、低社會成本“三最四低”的投資創業發展環境。

**縣將積極推動新舊動能接續轉換,以十大工程作爲動能轉換的重要抓手,選準啓動點和突破口,着力於服務企業發展,促進經濟轉型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