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論文 > 教學論文

中學生物學科教師專業化發展初探(曾素)

學生物學科教師專業化發展初探

中學生物學科教師專業化發展初探(曾素)

 

摘要:中學生物教師專業化發展,是生物教師職業專業化的基礎,是培養優秀中學生物學科教師的目標,發展途徑是應用生物學基本觀點,指導教育實踐和生活;增強實驗動手能力,能通過實驗補充及拓展學生視野;關注生物前沿發展,並轉化爲教學素材;以研促教,培養學術研究能力;充分利用校本資源,提高生物學科素養;深入學生羣體,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關鍵詞:生物教師專業化   生物學觀點  實驗能力  生物前沿  學術研究 

 

教師專業化,就是教師按照工作崗位的需要,通過不斷的學習與訓練,獲得學科專業知識與教育專業知識技能,實施專業自主,表現專業道德,逐步提高從教素質,取得相應的專業地位的過程[1]。

    中學生物教師專業化發展,是生物教師職業專業化的基礎,是培養優秀中學生物學科教師的目標,也是提高中學生生物科學素養的重要措施。針對學科特點和教師發展現狀,擬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探索。

一、應用生物學基本觀點,指導教育實踐和生活。

生物學科教師專業化,應有別於其他學科教師專業化,能夠以生物學基本觀點指導實際便是其中之一。

除了生物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在生物科學中,還包括許多樸實而又博大的基本觀點,有唯物觀點、辯證統一觀點,用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觀察研究的思想方法,創造性

思維等。這些基本觀點不僅對學好生物學有非常關鍵的作用,而且對實踐者的求知、生活、做人等都有指導價值。

教師應在基礎知識、基本教學能力培養的基礎上,通過生物學科的教育實踐和工作生活,充分體現生物學科的教育價值,增強生物學科意識,促進自身的專業化發展。

(一)唯物的觀點

一切生命和生命現象都有其物質基礎。最初的生命是由非生命物質在極其漫長的時間內,經過極其複雜的化學進化過程演變而成的,體現了生命起源的物質性。C、H、O、N、P、S等元素組成了核酸、蛋白質、糖類等化學物質,這些物質構成了生物體(病毒除外)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體現了生命的物質性。生物體的生長髮育、生殖、遺傳變異、應激性等一切生命現象都基於細胞的新陳代謝,都可給予物質基礎上的解釋,這反映了生命現象的物質性。

 貫徹唯物觀點,建立科學發展觀。比如對於生命的起源問題,能更進一步認清神創論或創世說的不科學性,爲進化論的提出鋪設了基墊。

貫徹唯物觀點,培養實事求是,理論聯繫實際的工作態度。主觀意識要適應客觀環境,不脫離現實生活,不違背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正確認識自己,從實際情況出發,促進自身不斷髮展和完善。

(二)辯證統一的觀點

構成各生物體的元素都可在非生物界找到,沒有一種元素是生物界特有的,說明了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不同的細胞都有相似的結構組成,體現了細胞結構的統一性。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統一性——這是生命科學最基本的觀點之一,如葉綠體、線粒體的結構分別與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相統一。

 以辯證統一觀點,作爲教育實踐的基本理念,全面看待事物的發展和變化。例如協同進化現象,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既進行着生存鬥爭,而生物和生物之間又在相互選擇,共同反正,生存着的生物也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環境,正是這種既鬥爭又統一的各種複雜關係,構成了生態系統,建立了動態平衡。

以辯證統一觀點,正確處理個體同周圍環境的關係。比如在教師和學校之間,教師個體的知識和技能水平限制着學校的發展,學校某些教學條件也會制約教師的成長。但另一方面,教師的專業化發展能使學校整體的教學水平大爲提升,有利的教學環境和管理策略也能促進教師的發展。兩者相得益彰,相互促進,也相互制約。作爲教師個體,在充分利用學校各有利條件促進自身發展的同時也要對學校發展作出貢獻,使個人和學校得以和諧共進。

(三)動態、變化、發展的觀點

生物的組成物質是動態變化的——生物體的新陳代謝使生物體每時每刻進行着新舊更換。細胞和生物個體是動態、變化的——它們都有一個發生、成長、衰老、死亡的動態變化過程。細胞和生物個體的結構與生理、生物和環境的關係等也是動態、變化、發展的。

在教學實踐中,能以發展的觀點解釋生命現象、看待生物科學發展前景和學生的個體成長;在實際生活中,能認識到社會和生活環境處於發展變化中,教師自身發展也是一個動態變化過程。

二、增強實驗動手能力,能通過實驗補充及拓展學生視野

高中生物實驗,是該學科內容組成的一部分,對了解學科基本知識、原理、現象、發展規律等有重要作用,這就要求教師要重視理論的分析和實際操作的科學性。除此以外,還應做到以下幾點:

第一,要不斷提高實驗操作能力,以實驗檢驗理論,以理論知識輔助實驗的改進,促進教學研究水平的發展。 例如提取DNA,教材所用實驗材料是雞血,還有沒有其它的材料可替代,或更理想的材料可選擇?江蘇省徐州市第一中學的甄宗秋老師,改進了該實驗[2]:利用成熟鯉魚精巢作爲實驗材料。成熟鯉魚精巢中存在大量精子細胞,其主要部分細胞核,含有豐富的DNA分子。通過對教材實驗改進前後的對比,發現不僅減少實驗成本和材料用量,更是提高了實驗的成功率。這樣,在解決某些問題時,便可應用到其中。例如:由於實驗材料用品所限,有時候需要設法替代,下列各項中正確的是

A.做DNA粗提和分離實驗時,用新鮮羊血代替雞血

解析:羊爲哺乳動物,血液中成熟紅細胞沒有細胞核,DNA含量極少。

而學生可能會問,那可用什麼材料替代?以上的實驗研究結果便提供了參考答案。

另外,還要能夠會用實驗,藉此促進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再現,拓寬知識面,提高對生物學科學習興趣。比如,利用證明光合作用產物有澱粉的實驗製作印有圖象的葉片,方法是在暗處理後取一張底片放在葉上,葉底託一張黑紙,再用夾子將兩塊玻璃上下夾住葉片,使底片與葉片貼緊,陽光下曬3~4小時,其它步驟相同。最後,將此葉片晾乾、壓平,繫上綵帶就成爲一張有像的樹葉書籤。通過實驗,不僅讓學生實踐了光合作用發現過程經典實驗的設計,而且還能助長興趣,提高實驗應用能力。

三、關注生物前沿發展,並轉化爲教學素材

生物是不斷變化發展的學科,前沿科學既是對已有知識的補充、發展、修正,也是學科探索精神的體現,它完善了學科的知識體系,增強了其實用價值,也激勵着生物人不斷進取、向上、敢於挑戰和實踐。

例如在免疫治療的教學過程中,結合單克隆抗體技術,向學生介紹新興科學技術在實際中的應用;在講到低溫只是使酶活性降低而不是喪失時,引用美國提出的人體冷凍技術,讓學生從理論和技術等方面就冷藏後的人還能不能復活進行討論;我國神七問天帶去的植物種子,在太空高真空、強輻射、微重力的條件下,能提高基因突變的頻率,從而獲得新型品種,是誘變育種的一個重要實例。

對前沿知識的瞭解和掌握,是高中生物教師專業化程度的重要標誌。沒有對知識的更新,意味着陳舊落後,禍害學生,沒有對知識的補充,意味着停滯不前,耽誤學生。發展中的教師應與發展着的學科息息相關,以學科的發展武裝頭腦,以學科的進步促進能力的提高,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的時代性。

四、以研促教,培養學術研究能力

學術研究是藉助已有的理論、知識、經驗對科學問題的假設、分析、探討和推出結論,其結果應該是力求符合事物客觀規律的,是對未知科學問題的某種程度的揭示。

作爲發展中的教師,特別是自然學科的中學生物教師,應該抱有對周圍事物極大的好奇心和探索慾望,要知道,書中的“理”來自自然,書中的“例”也源自自然,學科的發展更是依賴於自然。要能夠利用生物學科觀點、規律解釋身邊現象,還要能夠從身邊小環境反襯學科理論,使之相互促進,不斷髮展。

學術研究的方法有很多,其中包括調查法。例如,在校本課程的研究性學習中,我帶的幾個學生的課題是:金中百年老樹的調查。經過資料查找和對相關人士專訪等,整理出來的調查報告不僅反映了金中校園百年老樹的命運變遷,總結了環境和人類活動等對校園小生態環境的影響,也從另一側面以小見大,映襯了潮汕地區百年老樹的管理情況和受重視程度,進而爲可行性強的管理保護措施的提出了提供了參考。

調查中還整理了部分植物的特徵,拍攝了大量的植物照片,這些都可補充教學素材庫。

除此之外,還有實驗法,能夠圍繞一個課題展開探索,提煉結論,對生物學科發展起着推動作用。

大自然就是一本厚厚的教科書,它爲學習者現出科學神祕的面紗,也引領好學者通往知識的殿堂,但前提是得先打開這本書,並通讀它。走進課本,更要能走出課本,接受自然神聖的洗禮。

五、充分利用校本資源,提高生物學科素養

學校這一小環境,是一個複雜開放的生態系統,中學生物教師要關注並瞭解校園的生態環境特點,要能爲校園的規劃提出有建設性的意見。比如校園綠化,如何根據地域氣候、土壤和建築環境特點,種植旁道樹和花圃草坪,生物學科教師對此要加強認識,並形成一定的見解,不斷提高生物科學素養。又如生物園,是生物學科的第二課堂,也是教師發展、提高的重要園地。

六、深入學生羣體,不斷改進教學方法

很多人對教師職業都有這樣一種看法:教書若干年,就是重複同一個內容、講同一番話若干次。如果不在教學方法上求變,因材施教,那豈不成了教書機器。中學生物教學的根本,還是回到學生羣體。學生對學科的態度、知識水平都將影響教學的效果和教學方法的選擇。

瞭解學生的方法很多,可以是通過作業和測試分析,課堂提問和觀察,談話聊天等,也可以是學生疑問的解答,這一點非常重要,一方面,學生的問題體現了其知識水平和認知障礙,另一方面也反映教師知識結構的盲點,或學科內容與現實的矛盾,或學科間的聯繫等。中學生物知識系統,尚不是很完善,基礎知識和高等教育內容仍需進一步磨合,教師知識結構也需要不斷整合和磨合;生物學科作爲一門自然科學,不能脫離現實,學科理論和生活生產實際要建立合理聯繫……教師雖然在教學工作中也在不斷髮現、積累和擴充,但畢竟能力和精力有限,能借助學生的參與,就好像延伸了一個個觸角到社會、生活的很多角落,能由中得到啓發,不僅讓教師瞭解學生,也讓教師瞭解自己,並得以不斷提高。

對學生問題的解答,可以解決學生存在的疑難,在學生中樹立威信,增強學生對教師的信任;整理學生提出的問題,能夠完善教師的知識體系,提高學科素養;綜合學生普遍提出的問題,能更好地進行教學方法的選擇,適時而教。例如必修Ⅲ人體體溫的調節部分,有這樣一個題目:對於高燒不退的病人,可採用一些輔助治療措施降低體溫。下列措施中不正確的是( ) A.加蓋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額頭上敷一冷水浸泡過的毛巾 C.用酒精棉球擦試四肢等部位 D.適當撤減衣被, [答案]A。而學生在實際中的認識是:發點燒,吃了藥蒙上被子,出出汗就沒事。這個問題如何解答?

這體現了知識和實際應用的聯繫問題。針對這種情況,我個人也查找了一些資料,發現竟是個普遍存在的疑問。課堂上,我沒有把我的看法直接告訴他們,而是讓學生談談退燒的一些經驗和經歷,很多人都提到家長採用蒙被出汗的方式,而有的用酒精擦身,有一女生回想起不久前發燒,醫生囑咐不能穿太多衣服……結合查找資料的情況,發現:蒙上被子出汗是家長的做法,醫生的建議是適當撤減衣被。高燒不退,可以通過物理方法幫助散熱,如果再加蓋衣被,更不利於熱量的散失了。而對於低燒且代謝未出現紊亂時適當加蓋衣被,能促進出汗,加快散熱,但高燒不退,這種做法適得其反,可能會使病情加重。所以當出現高燒時,要注意情況的區別,不能盲目。

 

參考文獻:

[1]傅道春  教師的成長與發展  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2001.7(2005.5重印),95.

[2]生物學教學 2008(33).6,39-40.

[3] 劉恩山.中學生物學教學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李晶 中國小教師校本研修教材 有效教師 遼寧師範大學出版社 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