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實用文精選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課件【精品多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課件【精品多篇】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課件 篇一

教學要求:

1、通過老麻雀奮不顧身地掩護小麻雀、勇敢地與龐然大物獵狗搏鬥的故事,引導學生體會母愛的巨大力量,理解作者所表達的同情、愛護弱小者,藐視、不畏懼龐然大物的思想感情。

2、掌握本課12個生字;理解“搖撼、無可奈何、拯救、嘶啞、搏鬥、龐大”等詞語;會用“無可奈何”“搏鬥”造句。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教學重點:

理解、欣賞老麻雀是如何奮不顧身保護小麻雀的。

教學難點:

理解“一種強大的力量”即母愛的力量,使弱小戰勝強大。

課前準備:預習課文,自學生字詞。

一段表現激烈搏鬥的音樂,由弱到強,再到弱。

課時安排: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語: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是一百多年前俄國著名作家屠格涅夫寫的一篇文學作品的片段。在屠格涅夫生活的時代,俄國的農民是奴隸,他們沒有任何人身自由,地主是農奴主,他們對農奴可以任意鞭打,可以把農奴當作牲口買賣,可以隨意地殘殺農奴。屠格涅夫非常同情農奴,並且認爲殘酷的農奴制度一定要滅亡。屠格涅夫小時候在農村長大,有許多機會接觸大自然,使他深深地愛上了大自然,他的作品常常反映他對農奴的同情,對大自然的熱愛。今天學習的《麻雀》就是其中的一篇。

二、自學——引導學生了解大意

1、先自讀課文,看有幾個角色?要搞清楚人物關係,誰是弱者,誰是龐然大物?

板書:小麻雀老麻雀獵狗

2、你還讀懂了什麼?

三、再自學——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主要內容:

1、提示:

1)。“我”走在林陰道上發生了什麼事?

2)。獵狗想怎麼樣?

3)。老麻雀是怎麼對付的?

小麻雀摔下來

老麻雀飛下來掩護準備搏鬥

獵狗張開露出愣住後退

2、根據剛纔討論的,把這些重點句用“~~~~”畫下來。

小麻雀從巢裏摔下來了。獵狗走近小麻雀,張開大嘴,露出鋒利的牙齒。老麻雀用自己的身體掩護小麻雀,準備着一場搏鬥。

獵狗愣住了,慢慢地向後退。

3、請學生口述練習:

文章先寫( )次寫( )最後寫( )。

四、範讀課文

通過朗讀感受鮮明的形象,體會作者表達的感情。

五、作業:

熟讀課文。抄詞。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課件 篇二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3、在讀中體會泉水的奇麗,並體會作者的表現手法。

教學時間;兩課時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

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到朗讀課文。通過感情朗讀,品味泉水的奇麗,並能體會作者的表現方法。

一、激趣導題

1、談話導入:我們中國山河壯麗,有許多名山大川,也有許多著名的城市。老師有一個小小的題目來考考你們。

出示:日光城重慶

冰城拉薩

羊城哈爾濱

泉城廣州

山城濟南

古城南京

石頭城北京

2、這些城市中,你去過哪兒?那兒好玩嗎?能否來說說你所看到的景象(生自由發言)

3、評價:有些地方雖然去過,但同學們還是說不清這些地方的獨特景緻。今天,我們一起到泉城濟南去看一看,領略一下泉水的景象,看看作者是怎樣來描繪的?

板書課題:誰來讀讀課題。評價:你讀的泉水很清澈、活潑、有氣勢……

二、品讀課文感受奇異的美,體會表現方法。

1、課文描寫的泉水是怎樣的?作者又是怎樣來描寫的呢?請同學們輕輕打開課本,讀讀課文的段落。

2、誰願意來讀讀課文的段落(指名讀)

3、在這段課文中四個字的詞語特別多,大家能否把這些地方讀好?

出示:這些泉有的白浪翻滾,好像銀花盛開;有的晶瑩剔透,好像明珠散落;有的聲音洪大,聽起來如虎嘯獅吼;有的聲音低細,聽起來如秋雨瀟瀟。

(指名多人次有滋有味地讀課文,以教師的評價促進學生的朗讀)

4、聽同學們一讀,老師似乎已來到了泉城,親臨其境,泉城的泉水是怎樣的?你從朗讀中感受到了什麼?

5、大堂交流:

(泉水各具形態,讓學生想象描述,體會奇麗)

6、作者筆下的泉水真是多姿多彩,那作者又是如何把這種美展示出來的呢?

學生交流,有這幾點要讓學生體會到:

(1)用了一連串的比喻,前半句是事實描寫,後半句是想象

(2)描寫有序,寫了形、聲

(3)運用了對比:水勢大的、猛的--水勢緩的、柔的聲音低的--聲音洪大

7、作者用凝練的語句,生動的比喻向我們展示了泉水的獨特魅力。濟南有七十二泉,其中最著名的要數珍珠泉、黑虎泉、五龍潭、趵突泉了。你對什麼泉最感興趣,在你的想象中,這些泉應該是怎樣的?生自由想象,交流。

8、這些泉到底是怎樣的?我們下堂課再學習。

三、課堂小結。

讀了課文段落作者生動的描繪後,我們不禁爲泉城的泉水感到驚訝。在這一段內容的表現手法上,你有什麼收穫嗎?

四、課堂練習

1、龍之韻廣場上的噴泉有的_________,好像____;有的_____,好像。

2、雨點兒可真調皮,有的落在樹葉上,聲音_______,聽起來如_____;有的敲在玻璃上,聲音________,聽起來如________。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課件 篇三

教材分析:

《頤和園》是一篇寫景的遊記。作者按照遊覽的順序,用生動的語言、準確的詞彙、恰當的比喻,再現了頤和園這座古老的皇家園林的秀麗景色,字裏行間流露出喜愛之情,是一篇培養學生語感,幫助學生積累語言、運用語言的好文章。也是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的好教材。課文重點段落是二、四自然段,學生不易把握的是介紹的景物較多,比較分散。同時作者對頤和園中的景物只進行概括性的描述較爲抽象,學生對頤和園景物沒有感性認識,不容易理解

學情分析:

學生對於遊記感知不多,寫作手法接觸較少,應加以指導。

教學目標:

1、認識本課15個生字,學會其中的11個會寫。正確讀寫:“大殿、長廊、綠漆、神清氣爽、金碧輝煌、堤岸、隱隱約約”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敘述的順序。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部分。

4、瞭解祖國燦爛的文化,培養學生的愛美情趣,增強民族自豪感。

5、學習課文寫景狀物的敘述順序以及抓住特點描寫景物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1、理解課文內容,瞭解2至5自然段開頭一句的作用,理清文章的寫作順序。

2、指導學生朗讀和背誦課文,積累、運用語言。

訓練重點領悟並學習作者按遊覽地點變化、抓住特點寫景的方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第一課時

一、提出學習目標

1、導入新課

(出示頤和園全景圖)

同學們,在我們首都北京的西北郊有一座世界聞名的皇家園林,你們知道是哪裏嗎?

教師板書課題並強調“頤”的筆順。

2、提出學習目標

(1)、朗讀課文,要求讀準字音,讀通課文中的句子。

(2)、讀課文,想想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頤和園的?

(3)、再讀課文,小組自己解決有關詞語方面的問題。提出不懂的問題。

(4)、能結合對課文的學習,展示自己的學習成果。

二、展示學習成果

學生自主學習,解決問題

提出展示要求:

1、小組內按學困生--中等生--優等生的順序進行展示。

2、別人展示時,其他同學要學會傾聽,並做好點評。

(一)基礎知識展示(小組內)

1、這節課,我學會的詞語有:“大殿、長廊、綠漆、神清氣爽、金碧輝煌、堤岸、隱隱約約”等詞語。

2、我會用“聳立”和“隱隱約約”等詞語各說一句話。

3、我會流利地朗讀課文。

4、我會解答(課後思考題、每課一練的題目)。

5、我會思考(提出問題,特別是有價值的問題)

(1)、作者寫了頤和園哪些地方的景色?

(2)、作者是按什麼順序來寫頤和園的?

(3)、從課文中找出能夠體現作者遊覽順序的句子。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作用。

6、老師小結:這些有價值的問題就是我們下一節課的學習目標。

(設計意圖: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頤和園景色優美;頤和園很大,佔地範圍廣。找出能夠體現作者遊覽順序的句子便於理解課文,體會它們在課文中的作用,欣賞頤和園的美麗景色。)

(二)練習:

1、組詞。

堤( )閣( )漆( )昆( )殿( )爽( )

提( )各( )膝( )混( )臀( )大( )

栽( )堂( )廊( )

裁( )黨( )郎( )

載( )賞( )朗( )

第二課時

一、承接上課時,導入本節課學習目標。

二、學文悟情展示

(一)彙報交流:

1、生1:我從課文中找出能夠體現作者遊覽順序的句子,並體會到它們在課文中的作用:

①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

②走完長廊,就來到了萬壽山腳下。

③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

④從萬壽山下來,就是昆明湖。

我體會到這些句子在課文中的作用:這些句子都是過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啓下的作用;這些句子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遊覽順序;(長廊→萬壽山→昆明湖及十七孔橋。)這些句子可以幫助我們給課文分段。遊記這類文章的特點是“移步換景”,一般是一處景觀爲一段。

生2:課文開頭就點明瞭頤和園是個美麗的大公園。頤和園景色優美;頤和園很大,佔地範圍廣。

生3:我從“進了頤和園的大門,繞過大殿,就來到有名的長廊。”知道這一句說明長廊的位置:離大門不遠。還說明長廊的特點是長,“一眼望不到頭”。作者是用具體準確的數字來說明長廊的長的。“這條長廊有700多米長,分成273間。”

生4:畫的內容包括“人物、花草、風景,幾千幅畫沒有哪兩幅是相同的。”這說明畫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體現了我國古代文化園林藝術的燦爛和勞動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生5:。“長廊兩旁栽滿了花木,這一種花還沒謝,那一種又開了。”這句說明了長廊兩旁的花木品種多、數量多;“開”和“謝”是一對反義詞,形象地說明了長廊兩旁鮮花常開的景色特點。 “使人神清氣爽”的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這句話間接地說明了長廊是昆明湖邊的一處美景。長廊在昆明湖的右邊。

生6:作者游完長廊,站在萬壽山腳下,擡頭一看都看到了佛香閣:八角形寶塔,建在半山腰,三層頂上所鋪的黃色琉璃瓦閃閃發光。排雲殿:一排排、金碧輝煌。

生7:作者登上萬壽山,站在佛香閣的前面向不同的三個方向望,向下望:頤和園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蔥鬱的樹叢;黃色、綠的琉璃瓦屋頂;硃紅的宮牆,組成了一幅古色古香的風景畫。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兒痕跡。向東遠眺:隱隱約約可以望見幾座古老的城樓和城裏的白塔。

生8:正前面,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綠得像一塊碧玉。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這段話是抓住了昆明湖“平靜”的特點來描寫的。描寫得很具體、形象。“昆明湖靜得像一面鏡子”,這個比喻句寫出了昆明湖水面平靜、水波不興的特點。“綠得像一塊碧玉”寫出了湖水晶瑩透亮如碧玉一般的特點。湖水非常綠,也說明昆明湖湖水的水質好。”“遊船、畫舫在湖面慢慢地滑過,幾乎不留一點痕跡”說明湖面非常平靜。“滑”字與上面的“鏡子”一詞相得益彰。這是以動的畫面反襯出昆明湖的靜。這段文字的形象性很強,閉上眼睛,想一想,在頭腦中就能浮現出昆明湖平靜的美,給人以一種安逸、舒適的感覺。

生9:作者從萬壽山下來,在昆明湖畔都看到了長長的堤岸;幾座樣式不同的石橋;倒垂的楊柳;湖心小島,十七孔橋。十七孔橋有十七個橋洞,橋欄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獅子。並且這麼多獅子姿態不一,各不相同。石柱上雕刻着衆多的。獅子且姿態不一,獅子“姿態不一”的特點,充分顯示了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才幹。

(設計意圖:頤和園到處都有美麗的景色,說也說不盡,畫的內容豐富,題材廣泛。按遊覽的順序欣賞,能夠體現了我國古代文化園林藝術的燦爛和勞動人民能工巧匠的智慧。)

2、學生展示朗讀能力。

(三)創造性展示(以小組形式全班展示)

1、小組朗讀課文的一段話。

2、小組展示自己贊頤和園的一段話。

3、給遊客當導遊,介紹頤和園。

(設計意圖:語言的學習需要不斷地朗讀,感覺,最後形成對語言的一種直覺的感受力,那就是語感。因此,在教學時應該有層次地進行朗讀指導,不斷地提高學生對語言的感覺。)

三、激發知識衝突(適時進行)

(1)頤和園給作者留下了什麼深刻印象?

(2)作者有什麼希望?爲什麼會有這樣的想法?

(設計意圖:相信學生,才能給學生表達的空間。釋放學生,才能讓學生有創造的空間。要學會交流、學會傾聽,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態度。)

四、知識拓展延伸

1、交流有關頤和園資料。

2、推薦閱讀書目:《中國名勝經典》。

(設計意圖:拓展他們的創造性,構建開放的課堂格局,使學生學得愉快、學有所獲。)

五、練習:課文用優美的語言描寫了頤和園的迷人景色,下面句子中帶點的詞可以換成什麼詞?換了以後句子的意思相同嗎?

微風從左邊的昆明湖上吹來,使人神清氣爽。()

遠遠望去,島上一片蔥綠,樹叢中露出宮殿的一角。()

蔥鬱的樹叢,掩映着黃的綠的玻璃瓦屋頂和硃紅的宮牆。()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課件 篇四

設計理念

語言和感情永遠是語文教學的兩根支柱,離開了感情的語言缺乏感染力,離開了語言的感情是空洞乏味的。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品味、咀嚼課文中關鍵詞、句來領悟人間真情,用個性化的朗讀來表達這份情,從而實現語文素養的提高和滋養人文精神的雙重目標。

教學目標

1、通過聯繫上下文和查字典理解“窘住”“不辭辛苦”和“沉吟”等關鍵詞的意思。

2、在洞察人物內心世界的基礎上,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感受小女孩對媽媽真摯的愛和大鬍子老闆美好、善良的品質。

教學資源

幻燈片、音樂

教學過程

一、聽寫詞語,複述故事——溫故知新

1、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聖誕老人的禮物》這篇課文,請同學們跟老師一起板書課題,強調“誕”字的書寫。

2、組織同學們聽寫詞語:櫥窗、假髮;項鍊、懇求;不辭辛苦、遺憾;包裹、純潔。

3、課文中介紹了幾個人?他們之間發生了怎樣的故事?請你根據上面詞語的提示,試着用三、五句話講一講這個生動的故事。

(解說:聽寫的8個詞語中包含了所有要求會寫的生字,並提示了故事的主要情節。問題和詞語成爲學生複述課文的階梯。引導學生整體回味的同時爲近一步理解課文鋪墊蓄勢。)

二、整體感悟,學做批註——由淺入深

1、指名按照自然段朗讀課文。

提示:文章開頭就向我們介紹了這個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位外國的小女孩,請同學們邊聽邊品一品這是一位怎樣的小女孩?

預設:這是一名非常孝順的小女孩。

這是一名很堅強的小女孩。

2、默讀課文,邊讀邊做批註,把最能體現小女孩孝順、堅強的語句畫出來。精彩的語句就像茶一樣,要反覆地品味、玩賞,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希望同學們找到這些語句後,像品茶一樣反覆品玩,把你品出的滋味變成文字,流淌在書上。

(解說:讓學生在整體感悟的基礎上,交流自己初步的感受,對小女孩又一個朦朧的認識,爲下文品詞析句打下基礎。同時側重指導學生做批註,讓學生能透過文字領悟到更深層次的思想感情。這樣就完成了一個從文中來在到文中去的學習過程。)

三、品析詞句,洞察心理——一葉知秋

彙報讀書心得,交流讀書的感受。

1、體會小女孩看到假髮時的欣喜和激動。

從哪些語句能看出小女孩很孝順?(第一自然段第二句話)

小女孩看到了什麼?想到了什麼?

此時小女孩什麼心情?用一個詞語形容一下?(高興、激動、欣喜、喜出望外)

把你的感受融入朗讀中,讀一讀這段心理活動的描寫。

(解說:透過語言文字,讀懂人物內心的情感,充分理解的基礎上融入朗讀中。以讀抒情,以情促讀。)

2、體會小女孩錢不夠時的無奈和窘迫。

還從哪些語句中能看出小女孩很孝順?(第三自然段)

查字典理解“窘”在文中的意思。(窘:爲難)

小女孩因爲什麼爲難呢?(體會項鍊的價格與假髮的價格相去甚遠。)

是呀,項鍊可能是媽媽曾經送給她的生日禮物,是她全部的家當,是她最寶貴的東西,可還抵不過假髮價格的七分之一,如果你是小女孩,此時你心裏會怎麼想?(無奈、悲傷、失望、羞澀)

把理解融入朗讀中,試着讀一讀。

(解說:關注重點語句中的中心詞,通過查字典的方式讓學生自己解決學習中遇到的問題,培養學生查閱工具書的習慣。)

3、體會小女孩爲換回假髮付出的辛苦。

讀到哪句話時,你的心絃爲之一顫,讓你爲之感動?(第四自然段第四句)

小女孩手臂上的傷口就是無聲的語言,看着這一道道傷口,你的腦海中浮現出了什麼畫面?

預設:小女孩抓着藤條、攀越着岩石上山的畫面。

她被一羣也蜜蜂追趕、叮咬的畫面。

她不小心從山上滾落的畫面。

是呀,這傷口的背後是默默地付出,這傷口的背後是無法形容的疼痛,面對這些小女孩沒有退縮,支持她一路走來的是什麼?是她對媽媽深深的愛,是她對媽媽恢復往日的漂亮的強烈渴求,是她那令人感動的一片孝心。

播放音樂,教師範讀第4自然段。

學生自由讀。

指名讀課文。

(解說:根據文字想象畫面,充分利用教材的空缺,讓學生展開想象來補白。在學生有了一定感情積澱的時候,播放音樂,烘托氣氛,創設情境,指導朗讀。)

4、體會小女孩聽了老闆的話表現出的堅強和失望。

讀到哪句話時,你的心絃再次被觸動,讓你感到很傷心?(第四自然段第五句)

小女孩因什麼而“憤怒”?又因什麼而“憂傷”?

是呀,當悲傷和失望累計到一定程度時,她變得愈發地堅強,帶着自己的理解讀一讀這句話。

四、聯繫前文,再次品味——撥雲見日

1、讀了五、六自然段,你知道了什麼?(聖誕老人就是大鬍子叔叔。)

2、聯繫前文,說說從哪裏得知聖誕老人就是大鬍子叔叔?

預設:只有大鬍子叔叔知道小女孩的媽媽急需這頂假髮。

大鬍子叔叔沉吟了一會兒,遺憾地說……

3、善於讀書的同學不僅能讀懂文字表面的意思,還能讀出懂文字背後隱藏的故事。再讀一讀這句話,在大鬍子老闆“沉吟”的背後,隱藏着怎樣的想法?

預設:他被小女孩的一片孝心深深感動了。

對小女孩媽媽的身體和母女貧困的生活非常同情。

已經打定主意,編織一個美麗的謊言。

帶着對小女孩境遇的同情,帶着對大鬍子老闆的敬意,我們再來讀一讀第四自然段。

播放音樂,再次品味文字。

(解說:通過對聖誕老人是誰的揭示,再次品味文章的重點段落,充分理解人物複雜的內心世界,使學生與文中人物在情感上達成共鳴。)

五、佈置作業,展開想象——餘音繚繞

作業超市,自足選擇。

1、給故事續編一個合理的結局。

2、從小女孩、媽媽、大鬍子三個人物中選擇一個或兩個,把想對她們要說的話寫下來。

四年級上冊語文課文課件 篇五

學習目標

1、認識生字、詞語,理解“莞爾一笑、花團錦簇、奼紫嫣紅、應接不暇、耐人尋味”等詞語的意思。

2、緊扣課題“讓”字,叩問文本,感受三美,感受異域風情,理解“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人生境界。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三自然段。

學習重點

1、理解詞語的意思,讀懂課文,有感情朗讀。

2、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並從中受到教育。

學習難點

體會“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境界

課前準備:

師:瞭解季羨林;設計課件

生:預習課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瞭解作者,扣問課題

1、引出作者:孩子們,我們上學期學過一篇課文《小苗與大樹的對話》,還記得文中的大樹是誰嗎?

生:季羨林

2、介紹一下季羨林:

季羨林(1911--20__),古文字學家、歷史學家、作家。1935年9月,赴德哥廷根留學。1945年10月回國。1980年,離開哥廷根35年後,季羨林率中國社會科學代表團重返哥廷根市考察學習。

3、揭題導題: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知道,季羨林一生幾次到過德國?

預設:兩次,第一次是爲了——留學,這一呆呀就是——10年

師:所以對於季羨林來說,德國就是他的第二個故鄉。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一篇他寫的與德國有關的文章,題目是——(課前板書)

4、齊讀課題——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

5、擦去“讓”體會德國人心甘情願種花給別人看。

6、叩問“讓”字,引導學生自主提問

預設:讓別人看到了怎麼樣的花?——貼紙:讓別人看到了怎麼樣的花?

如何讓別人看花——貼紙:怎麼讓?

爲什麼自己的花要讓別人看? ——貼紙:爲什麼讓?

7、牽線“美麗”,一線貫穿

1980年,季羨林爺爺重返德國時,迎接他的主人問她:你離開德國這樣久,有什麼變化沒有?”

季羨林回答說: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發問:德國的什麼可能變了?

美麗並沒有改變是指哪些美麗沒變呢?

8、過渡語:難道真的只有花的美麗是不變的嗎?下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二、初讀課文,理清內容

1、這篇課文都讀過好幾遍了吧?其實一篇好的文章就像一杯美酒,是越品越有滋味兒。下面就請同學們繼續認真自由地讀書。

注意:1、讀準字音,讀通句子,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2、讀完後思考,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內容?

2、書讀完了,但真的都讀好了嗎?老師來檢查檢查。

宇宙間美的東西很多,花在其中佔重要地位。愛花的民族也很多,德國在其中佔重要的地位。

(1) (請一名學生讀完後)問:第一句想說什麼在美中佔重要的地位?——花。所以我們在朗讀的時候要突出哪個字?——花。想要把一個字重點突出來,可以怎麼讀?——重讀。來讀讀看。

(2)同樣的道理,第二句應該怎麼讀。齊讀,突出德國。

變化是有的,但是美麗並沒有改變。

(1) (請一名學生讀完)問:季羨林想讚美德國的什麼?——美麗,所以我們要把朗讀的重點落在——美麗。聽老師讀。

(2)我還是採用剛纔那樣重讀的方法突出美麗這個詞的嗎?——不是——那我是怎麼做的——在美麗後面停頓久一點、那你們也來試試看。

(3)生讀句子

歸納學法:原來我們在朗讀時爲了突出重點,可以採用重讀,也可以採用停頓的辦法。

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不要問爲什麼這樣讀?)

(1)停頓教學,“如”是好像的意思,“入”是進入,我們平時讀書停頓往往是在一個詞語讀完之後,雖然這裏的“如”和“入”是單個字,但是實際上表示一個詞語,所以要做此停頓。

(2)介紹山陰道的美麗故事:東晉王獻之一日由我們現在的浙江紹興去往諸暨,途徑一條山陰道,其風景甚美,於是他寫下了這一妙句:“山陰道上行,山川自相映發,使人應接不暇。”此言一出,山陰道就從此聲名遠播,很多文人雅客就把“山陰道”奉爲風景極美的地方。

(3)齊讀。

3、概括課文主要內容:

指導概括方法:概括內容一定要清楚,簡潔,明瞭。發現了沒有,原來有時候題目拿來概括課文內容!

三、一品“讓別人看到了怎麼樣的花?”,感受花美

(1)交流

(大屏幕出示句子)

“走過任何一條街,擡頭向上看,家家戶戶的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許多窗子連接在一起,匯成了一個花的海洋,讓我們看的人如入山陰道上,應接不暇。”

(2)配樂批註,開展語言訓練

(3)生自由讀,做批註。

(4)學生交流,老師相機點評。

(5)關注: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花團錦簇

老師發現你抓住了詞語“花團錦簇、奼紫嫣紅”談了自己的讀書收穫,你說什麼是花團錦簇?

學生交流:

預設:花非常的多

那可能會有哪些花?

這些花都簇擁在一起,這就是——花團錦簇(板書)

從哪裏還可以看出德國街頭的花很多?——任何,家家戶戶,花的海洋,應接不暇。

奼紫嫣紅

什麼是奼紫嫣紅?

預設:花有很多種顏色。

哪些詞語也可以用來形容花的顏色多?

五顏六色、五彩繽紛。

是的,從這麼多顏色,我們可以讀到,這的花很——美(板書:奼紫嫣紅)

(6)朗讀訓練,引讀

你看,所有的花聚集在一起,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這兒一簇,那兒一團。這就是

——花團錦簇。

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藍的像——海。這就是

——奼紫嫣紅。

走在這條街上,擡頭向上看,這家窗子前

——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走過那條街,那家的窗子前

——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這就是——

走過任何……家家戶戶窗子前都是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7)教師範讀,學生閉眼想象

(8)交流想象的畫面

(9)分組朗讀,讀出花的又多又美

師:多美的意境呀!此時此刻,如果我們走在這花團錦簇、奼紫嫣紅的德國街頭,能不使人感到愜意舒服嗎?現在帶我們男女生分組讀讀看,看看到底是男生還是女生,能把德國街頭的花讀得又多又美。

(10)感悟花美

孩子們,此時此刻,你覺得德國的什麼美?——花美(板書)

(11)背誦句子

這麼美的畫面,我們就把它刻在心裏,記住她,一起來背背看吧,真不會背,可以偷偷看一眼。

四、二品“如何讓別人看花”,感受行爲美

1、教師引導:是啊,德國的確是一個愛花的民族。那麼,德國人是如何做到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呢?快速瀏覽課文,找出相關句子

2、交流出示句子:

“家家戶戶都在養花。他們的花不像在中國那樣,養在屋子裏,他們是把花都載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花朵朝外開,在屋子裏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3、交流:句中哪些地方讓你明白了德國人種花是讓別人看的

種花的地點——臨街窗戶的外面(板書:臨街而種)

自己在屋子裏看花的角度——只能看到花的脊樑。

4、摸摸你的脊樑,文中“花的脊樑”指哪裏?(花梗,花的莖,花的杆)

5、出示圖片,理解花的脊樑

6、師:在家裏,德國人只能看到花的脊樑,但他們仍然把花栽種在——臨街窗戶的外面(板書:臨街而種)

7、激發情感,感性朗讀

現在你們想帶着怎樣的感情讀這句?

學生交流(敬佩、讚美)

齊讀

8、引導理解莞爾一笑,體會德國人種花給被人看的行爲美。

(1)什麼是莞爾一笑。

(2)走進畫面,情景再現,師生表演“莞爾一笑”

(3)你從女房東的莞爾一笑讀出了什麼?

預設:德國人認爲種花給別人看是一種理所當然的行爲

9、引導感受行爲美

這是你又覺得德國人什麼是美麗的啊?——行爲美!(板書)

五、三品“爲什麼讓花給別人看”,體會風土人情美

1、師:家家戶戶種花,家家戶戶的花都臨街而種,雖然在家只能看見花的背影,可是倘若出去——又是怎樣的場景,找出那句話?

2、出示:每一家都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我覺得這一種境界是頗耐人尋味的。

(1)這種境界是怎樣的境界?

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板書)

(2)從哪裏可以看出德國人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

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

(3)引讀:

是啊,德國人就是這樣,在屋子裏的時候——自己的花是讓別人看的,這個時候別人看到了怎樣的畫面——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走在街上的時候——自己又看別人的花,這時你會看到怎樣的畫面——花團錦簇,奼紫嫣紅。

這就是——人人爲我,我爲人人。(板書)

3、交流生活中“人人爲我,我爲人人”的例子

(1)其實何止德國做到了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其實在我們也是一直這樣做的,身邊有沒有這樣的例子?

(2)學生交流,師引讀人人爲我,我爲人人

掃地,借閱書本

4、扣“又”,引導理解風土人情美

孩子們,課文最後一段有這樣一句話:

“我走在街上,擡頭一看,又是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

師:什麼是“又”,又表示以前也是這樣家家戶戶的窗口上都開滿了鮮花。

以前是什麼時候啊——季羨林爺爺在德國留學的那十年。

說明了幾十年來,無亂風雨怎樣變幻,無論時代怎麼變遷,德國人種花的習慣沒有變。

如果一種習慣幾十年如一日,我們就可以把它稱爲是這個國家的——風土人情

5、此時此刻,你覺得什麼極美——風土人情!(板書)

六、回顧“美麗不變”,昇華課堂

1、現在你們懂了嗎,季羨林爺爺說的“美麗並沒有改變”指的是什麼沒有變?

花的美麗沒有變;種花的行爲沒有變;風土人情沒有變

2、季羨林爺爺說的美麗就是:花美、行爲美、風土人情美。

七、樸實拓展,抄錄“美麗”

孩子們,美的東西值得我們珍藏,拿出我們的採蜜本,選擇其中的一種美,把相關的句子抄下來。(播放音樂)

八、板書

美麗沒變?

花團錦簇

花美

奼紫嫣紅

人人爲我

風土人情美

我爲人人

行爲美臨街而種

課文原文 篇六

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

是誰來呼風喚雨呢當然是人類。靠什麼呼風喚雨呢靠的是現代科學技術。在20世紀100年的時間裏,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獲得那麼多奇蹟般的、出乎意料的發現和發明。正是這些發現和發明,使人類的生活大大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百萬年的總和。

人類在上百萬年的歷史中一直很依賴自然,生活在一個慢吞吞、靜悄悄、一到夜裏就黑暗無光的世界。那時沒有電燈,沒有電視,沒有收音機,也沒有汽車。人們只能在神話中用“千里眼”“順風耳”和騰雲駕霧的神仙,來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我們的祖先大概誰也沒有料到,在最近的100年中,他們的那麼多幻想紛紛變成了現實。20世紀的成就,真可以用“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來形容。

20世紀,人類登上月球,潛入深海,洞察百億光年外的天體,探索原子核世界的奧祕:20世紀,電視、程控電話、因特網以及民航飛機、高速火車、遠洋船舶等,日益把人類居住的星球變成聯繫緊密的“地球村”。人類生活的舒適、方便,是連過去王公貴族也不敢想的。科學在改變着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變着人類的物質生活。

1923年,英國數學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說:“歸根到底,是科學使得我們這個時代不同於以往的任何時代。”現在,這句話依然適用。回顧20世紀的百年曆程,科學的確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神話,爲人類創造了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美好的生活。在新的世紀裏,現代科學技術必將繼續創造一個個奇蹟,不斷改善我們的生活。

知識點 篇七

20世紀是科學技術空前輝煌的世紀,文章的作者僅用短短的幾百字就清楚地介紹了20世紀一百年間的科學技術發展歷程,展示了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給人類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和燦爛前景,喚起學生熱愛科學、學習科學和探索科學的濃厚興趣。

課文開篇氣勢恢宏,第一段只有一句話,以毋庸置疑的口吻說明了一個事實:20世紀是一個呼風喚雨的世紀。作者借神話故事中神仙道士運用法力“呼風喚雨”的本領比喻20世紀與以往的不同。

第2自然段,課文連續運用兩個設問句,強有力地說明,正是人類利用現代科學技術不斷地“發現”和“發明”,才使神話中的“呼風喚雨”變爲現實,使人類的生活得到了大大的改觀,其改變的程度超過了人類歷百萬年的總和,闡明瞭科學技術對改變人類生活的現實意義。

第3、4自然段是文章的重點段。作者運用對比的方法,列舉具體事例巧妙地揭示了科學技術對人類生活的意義:沒有科學技術,人類只能順從自然。人們生活在一個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農耕社會”,只能在神話中“寄託自己的美好願望”;但是擁有了科學技術,人類就能改造自然,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上天入地、咫尺天涯已不再是神話,現代科學技術把廣博的地球濃縮成了小小的“地球村”,“科學在改變着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也在改變着人類的物質生活”。可見科學技術對改變人類生活的作用十分巨大。

第5自然段中,作者引用英國數學家、哲學家伯特蘭·羅素的名言,點明文章的主旨:科學技術徹底改變了人類的生存方式,它將使人類的生活更加美好。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學習文章的說明方法,提高閱讀能力;二是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培養熱愛科學的情感。

本課教學的重點是瞭解20世紀科學技術給人類帶來的巨大變化,教學的難點是理解課文中一些含義深刻的詞語和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