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遠華中學2018年秋季期會考試七年級歷史科試卷

遠華中學2018年秋季期會考試七年級歷史科試卷

遠華中學2018年秋季期會考試七年級歷史科試卷

(試卷共四大題34小題 試卷滿分值:100 考試時間60分鐘)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30小題,每題2分,共60分。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是最符合題目要求的。)

1.大約生活在距今70至20萬年之間的我國遠古人類是(     )

A.元謀人                  B.北京人                    C.山頂洞人                 D.河姆渡人

2.要研究古人類進化的歷史,最直接、最有力的證據來自(    )

A.文獻記載              B.口頭傳說                 C.考古發掘                  D.主觀猜測

3.下列對北京人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過羣居生活           B.使用打製石器           C.用火燒烤食物           D.種植水稻

4.日本農學家認爲,大約早在新石器時代,中國粟就向東傳入日本、朝鮮,向西傳入阿拉伯、小亞細亞、俄國等國家和地區。我國最早種植粟的是(    )

A.北京人                 B.黃帝                  C.半坡原始居民           D.河姆渡原始居民

5.決定半坡居民與河姆渡居民建造房屋結構不同的原因是(    )

A.使用工具不同      B.種植農作物不同        C.地理位置不同        D.生活年代不同

6.促使半坡居民與河姆渡居民過上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    )

A.使用陶器           B.原始農業的發展             C.能建造房屋            D.火的使用

7.“中華開國五千年,神州軒轅自古傳。創造指南車,平定蚩尤亂。”文中“軒轅”指的是(    )

A.黃帝                 B.炎帝                             C.堯                         D.禹

8.被尊奉爲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的是(    )

A.炎帝與黃帝        B.蚩尤                            C.女媧                      D.盤古

9.“民主”一直是人類的不懈追求。下列制度中最能體現民主精神的是(    )

A.私有制              B.等級制                          C.禪讓制                   D.世襲制

10.下列人物與禪讓的傳說無關的是(    )

A.黃帝                 B.堯                                 C.舜                         D.禹

11.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王朝是(    )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

12.標誌着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公天下“變成”家天下“的是(    )

A.禹傳位給伯益        B.舜傳位給禹         C.啓繼承禹的位置        D.啓打敗有扈氏

13.我國青銅禮器的出現最早是在(    )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漢朝

14.觀察下圖,你認爲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青銅器是(   )。

 

    

 

 

                   A                          B                              C                        D

15.陝西出土的一件青銅器上鑄有“武王伐紂”的銘文。它可能鑄造於哪一時期(    )

A. 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東周

16.春秋時期的政治局面是“永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的出現與什麼制度有關(    )

A.禪讓制                 B.分封制                      C.郡縣制                 D.行省制

17.“封建親戚,以藩屏周“。說明分封制的主要目的是(    )

A.分割諸侯的兵力  B.保證國家的兵源   C.鞏固周王的統治  D.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18.公元紀年是世界通用的紀年方法。公元前390年是(    )

A.公元前3世紀初     B.公元前3世紀末     C.公元前4世紀初   D.公元前4世紀末

19.小趙想了解我國已知最早的文字,應該研究(    )

A.殷墟出土的商朝龜甲卜辭                             B.湖南出土的四羊方尊

C.四川出土的青銅立人像                                D.西安出土的藍田丞印

20.春秋時期,社會激盪,烽煙四起,戰火連天。下列說法與這個時代不符的是(    )

A.鐵器牛耕開始出現                                       B.周天子的地位不如強大的諸侯王

C.強大的諸侯王競相爭當霸主                          D.諸侯國的數量越來越多

21. 《論語》雲:“管仲相桓公,霸諸侯,一匡天下。”材料反映了什麼歷史(   )。

A.晉文公稱霸            B.齊桓公稱霸             C.勾踐稱霸           D.楚莊王稱霸

22.戰國時期出現七個主要的諸侯國,其中位於最南端的是(    )

A.秦國                       B.魏國                    C.齊國                      D.楚國

23.與“紙上談兵“相關的戰役是(    )

A.城濮之戰             B.馬陵之戰                C.桂陵之戰                 D.長平之戰

24.許多成語來源於歷史,如“退避三舍、臥薪嚐膽、圍魏救趙、紙上談兵等。從這些成語中能反映出春秋戰國時期的哪一時代特點(    )

A.奴隸制開始形成   B.封建制開始確立    C.生產力飛速發展   D.諸侯兼併爭霸不斷

25.戰國時期引發社會變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各國之間頻繁的戰爭                          B.受法家思想的影響       

C.鐵器牛耕的普遍使用                          D.爲了統一中國

26.商鞅變法的措施中,對後世地方行政影響最深遠的是(    )

A.獎勵耕戰            B.承認土地私有        C.統一度量衡              D.建立縣制

27.在戰國後期的秦國,一個農民如果想免除徭役,最好的辦法應該是(    )

A.當兵立軍功                                       B.不隱瞞犯法行爲            

C.合法經商致富                                    D.生產大量糧食和布帛

28.“東流不盡秦時水,潤澤天府兩千年“,這幅對聯讚美的是我國古代工程(    )

A.長城                  B.都江堰                   C.大運河                   D.趙州橋

29.易中天先生在《百家講壇》講述諸子百家時,將某一學派的思想主張概括爲“構建理想社會:平等、互利、兼愛“。這一學派最有可能是(    )

A.儒家                  B.道家                       C.法家                     D.墨家

30.戰國時期出現“百家爭鳴“局面的根本原因是(    )

A.頻繁的爭霸戰爭                                  B.各國國君招賢納士         

C.學術繁榮和思想活躍                            D.社會的大變革

二、辨析題(本大題共1小題,共5分)

21.傳說炎帝教人農耕、製作陶器、種植農業、製作樂器、發明醫藥。炎帝的這些發明都是真實的歷史。你認爲這正確嗎?請說明理由。

觀點:                                                                                                          。

理由:                                                                                                             ,

                                                                                                                      。

三、材料解析題(本大題共2小題,共25分)

22.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華陽國志》

(原文大意:不論氣候如何變化,人們都能夠避免旱澇災害。所以成都平原沒有荒年,人們也沒有捱過餓,天下把它稱爲“天府之國”)

(1)材料一是哪一水利工程建成後的情況?(2分)該工程的修建者是誰?(2分)

 

 

(2)從材料二圖中找出它由哪幾部分組成?(3分)

材料二

(3)根據材料一和二總結這一水利工程的興建有何重大意義。(3分)

 

 

(4)2000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它評爲世界文化遺產。2200多年來,這一水利工程一直髮揮着巨大作用,對此你有什麼感受?(2分)

23.材料一:他生活在春秋晚期,30歲左右便收徒講學,前後從事教育40多年。相傳他有弟子3000人,其中出名的有72人。他有關教育思想和教學方法的許多言論,成爲後世傳頌的格言。他提出“仁者愛人”,提倡“道之以德,齊之以禮”,主張“爲政以德”。

(1)材料一中的人物指的是誰?(2分)根據材料一指出他的思想主張和政治主張分別是什麼?(3分)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他的歷史地位。(2分)

 

 

 

材料二:在春秋戰國這一社會轉型時期,學術自由,思想空前繁榮,形成了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高峯。道家崇尚和諧的自然與人生;儒家主張用道德的力量建立一個和諧的社會;法家試圖用法律的強制構建一套合理的秩序……殊途同歸,天下和諧。

(2)材料二中“我國思想文化發展的第一個高峯”指的是哪一歷史現象?(2分)

 

 

(3)材料二中的諸子百家中對當時封建統治者最有用的是哪一家?(2分)代表人物是誰?(2分)

 

 

 

四、材料論述題(10分)

商鞅以改革家的膽略和氣魄,克服重重阻力,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全面改革,取得巨大成效。秦孝公死後,商鞅最終被車裂而亡,但他制定的新法卻繼續推行。歷史證明,如果沒有商鞅變法奠定的基礎,就不會有後來的秦始皇統一中國。

(1)寫出商鞅變法在軍事方面進行改革的一項措施。(2分)

 

 

 

(2)閱讀以上材料,提煉一個觀點,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加以論述。(要求:觀點明確,體現材料主題;史論結合,論述條理清楚)(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