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中學2019—2020學年度第1學期高三年級(歷史)月考試題

一、單選題

中學2019—2020學年度第1學期高三年級(歷史)月考試題

1.《史記·封禪書》曾記載“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並從五帝之舜的封禪開始敘說。沿襲至秦漢之時,封禪逐漸成爲帝王們的盛世大典。在泰山封禪昇天,與鬼神通是封禪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信號。古代帝王封禪的主要目的是(  )

A.證明王權的合法性        B.強化以農立國的治國理念

C.宣揚天人合一思想        D.確立道家學說的統治地位

2.伯利克里曾說:“我們的政治制度不是從我們鄰人的制度中模仿來的。我們的制度是別人的模範,而不是我們模仿任何其他的人的。”“當法律對所有的人都一視同仁,公正地調解人們的私人爭端時,民主政體的優越性也就得到確認。”材料中這些話說明古代雅典(  )

A.制度自信                                            B.法律確保人人平等

C.直接民主                                            D.民主政體開始確立

3.羅馬法規定傍河的公路被洪水沖毀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時,則傍河修築新公路的土地即可無償地被徵用,在修築水渠時得徵購所通過的土地,並就地以合理價格徵用修渠所需要的材料。這表明羅馬法(  )

A.嚴重損害了公民合法權益                B.體現了公共利益優先的原則

C.注重保護奴隸主貴族利益                D.不承認公民對土地的所有權

4.羅馬人認爲:一個民族無論去何處,總攜帶它自己的法律。對此,羅馬帝國做出的反應是(  )

A.在帝國內推行羅馬公民法                B.設置專門法庭審理案件

C.完全吸收其他民族的法律                D.制定普遍適用的法律原則

5.戰勝高盧人後,愷撒(前102年—前44年,羅馬統治者)在盛大的凱旋儀式裏牽着高盧人走,把他們牽進了元老院;高盧人脫下了長褲子,卻穿上了……闊邊長袍。對上述材料的正確理解是(  )

A.爲羅馬法的起源提供詳實的史料支撐

B.此時羅馬帝國境內自由民內部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不復存在

C.愷撒牽着高盧人走進元老院時,其階級屬性發生了本質變化

D.“脫下了長褲子,卻穿上了……闊邊長袍”主要指其被賦予了羅馬公民權

6.馬列主義史觀認爲: 小說《魯濱遜漂流記》在描寫主人公魯濱遜的種種經歷的同時,也展示和剖析了人物的思想性格。由於魯濱遜的形象反映了處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個性自由”,發揮個人才智,勇於冒險,追求財富的進取精神。對這一精神產生直接影響的是(  )

A.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                        B.法國的啓蒙思想

C.現實主義文學的興起                        D.英國資產階級革命

7.英國經濟學家羅納德·科斯教授在解釋中國市場化過程時,認爲中國的市場化變革是由體制外的邊緣革命推動的,如安徽風陽縣小崗村18家農戶一致同意分田單幹,鄉鎮企業引進了農村的工業化,個體戶打開了城市私營經濟之門等。作者意在說明(  )

A.民間力量推動我國的經濟體制改革

B.政府在經濟體制改革中處於被動地位

C.邊緣力量在政治變革中的強勢地位

D.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

8.1990年黨中央提出國民經濟“八五”計劃,最初要求保持在6%左右的中速增長,但是1992年後,國民生產總值平均年增長達到12%,這一現象出現的主要原因是(  )

A.經濟體制改革逐漸深化                    B.經濟全球化加速

C.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                    D.兩極格局的瓦解

二、材料閱讀

9.(2019·雲南昆明三模·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中國封建統治者較早就嘗試建立中樞決策的牽制機制。漢武帝時期,不定期運用宗親、外戚參與中樞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內官壓制,往往“大政定方始知”。唐九年級省之長均爲正一品宰相,唐太宗時以二品官“參知政事”牽制相權,唐高宗以後三品、四品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中樞政要,有時宰相達20多人。明宣宗時,內閣大學士互不統屬,可對各類奏章提出處理意見,即各書“票擬”以待秉承太監代皇帝“批紅”。雍正時期的軍機處,如同國家緊急事務辦公室,來自各部門、各品級的官員充任“軍機上行走”,如走馬燈似地輪流值班,上傳下達,照章辦事。

——摘編自陸傑鋒《中國古代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面對經濟危機,上任伊始的羅斯福先後向國會提出數十個法案,引起了最高法院的強烈不滿,頻頻以“違憲”要求羅斯福撤回提案。但奇特的是,擁有立法權的國會並未彈劾總統,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別委員會,在配合法案實施的同時牽制總統權力。如《緊急銀行法案》授權總統可關停私營銀行,參議院迅速成立“金融銀行委員會”,負責召開被整頓銀行的聽證會,聽取業主的申訴,判別其重新開業的可能。《聯邦緊急救濟法》的實施需耗資30億美元,參衆兩院相應成立了3個委員會進行數十次聽證,保障了法案的實效性。20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國會共成立各類委員會50多個,有效發揮了“國會決策中樞”的功能,爲美國渡過難關作出了重要貢獻。

——摘編自魏汝明《淺析美國國會委員會制度》

(1)根據材料一,概括中國古代中樞決策牽制機制發展的特點。(8分)

(2)根據材料二,概括20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國會並未彈劾總統的原因。(5分)

(3)根據以上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美兩國不同歷史時期牽制制度的差異。(12分)

10.(2019·四川綿陽三模·41)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

材料一 近代早期西方經濟民族主義思潮的主要表現是重商主義的盛行。重商主義者認爲,金銀是至高無上的,它代表真正的財富,國內貿易不能增加金銀,所以應擴大貿易順差,轉從他國獲取。一方面,給出口商予以補助,降低出口產品的成本,使其在國際上更有競爭力,另一方面,對進口商品徵收高關稅。採取這些措施,國家會受益匪淺,日進斗金,不僅可維持王室的開支,改善民衆的生活,更重要的是,這代表着更多的艦隊,更廣闊的殖民地,更大的生產,更豐厚的利潤,在這個“良性循環”中,國家會日益殷實。

——摘編自高德步等《世界經濟史》

材料二 近代國門被打開後, 一些有識之士意識到,西方各國“平時謀國精神,專在藏富於商,其愛之也若子,其汲之也若水。蓋其綢繆商政,所以體恤而扶植之者,無微不至,宜其厚輸而無怨也”。“商戰”是經濟民族主義的一個直接表達,強調“外國所需於中國者,自行販運;中國所需於外國者,自行製造”。 庚子之後,隨着民族主義思潮的高漲,國內新知識分子羣體的形成,中國資產階級開始走上政治舞臺,國人主權意識進一步覺醒,“主權亡則國亡”成爲普遍共識。20世紀初,人們的利權觀念之側重點已由經濟利益轉向國家主權。這充分地顯示出20世紀中國轟轟烈烈的收回利權運動的宗旨主要是收回國家主權。

——摘編自袁爲鵬《晚清經濟民族主義思潮的內在矛盾與誤區》

(1)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概括近代西方重商主義和晚清中國經濟思想的相同之處。(8分)

(2)根據材料一、二並結合所學知識,說明近代早期西方重商主義與晚清經濟民族主義思想產生的不同影響。(14 分)

(3)根據上述材料並結合所學知識,談談對經濟民族主義思想的認識。(3分)

參考答案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從五帝之舜的封禪開始敘說。沿襲至秦漢之時,封禪逐漸成爲帝王們的盛世大典”可得出帝王通過這種方法來確認自己的合法性和神聖性,故選A項;“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與農業沒有直接關係,排除B項;“泰山封禪昇天,與鬼神通是封禪是否成功的一個重要信號”體現王權的神祕性,鞏固統治,不是與自然的和諧,排除C項;“自古受命帝王,曷嘗不封禪”從時間上看遠比道教要更早,排除D項。

2.【答案】A 【解析】據材料“我們的制度是別人的模範”“民主政體的優越性”可知這些話體現了古代雅典在民主制度方面的自信,故選A項;材料強調雅典民主政治制度的優越性,法律確保人人平等只是其中一個方面,不能完整的體現材料主旨,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實行民主的方式,得不出直接民主,排除C項;據所學知識,伯里克利執政時期是雅典民主政治達到頂峯,“開始”一說不符合史實,排除D項。

3.【答案】B 【解析】題幹提及傍河的公路被洪水沖毀或因其他原因崩坍時可以無償徵用傍河修築新公路的土地和就近材料,體現了私人利益要服從公共利益,故選B項;題幹中提及“就地‘以合理價格’徵用修渠所需要的材料”,體現了補償性質,排除A項;題幹無法體現土地或材料是誰的,排除C項;題幹提及無償徵用土地的特殊情況——公路沖毀或坍塌,且徵用一詞也就實際說明土地所有權是私人的,排除D項。

4.【答案】D 【解析】由材料“一個民族無論去何處,總攜帶它自己的法律”可知羅馬帝國將公民法發展爲萬民法,制定出普遍適用的法律,故選D項;羅馬帝國時期推行萬民法,排除A想;材料強調羅馬法內容的發展而非羅馬法的審判程序,排除B項;“完全吸收”表述過於絕對,排除C項。

5.【答案】D 【解析】羅馬法起源於公元前7世紀前後的古代羅馬王政時代,故A項錯誤;3世紀開始,自由民內部公民與非公民的區別不再存在,故B項錯誤;“牽着走”說明高盧人依然是被統治的階層,故C項錯誤;羅馬帝國時期,對行省上層大量授予公民權,故D項正確。

6.【答案】A 【解析】意大利文藝復興運動強調人性,以“人文主義”爲核心,肯定人的慾望和價值,反映了處於資本主義原始積累時期的新興資產階級的要求,對18世紀初的《魯濱遜漂流記》產生直接影響,故A項正確;法國的啓蒙思想強調理性,主張以人權反王權,以民主反專制,與材料無關,故B項錯誤;現實主義文學產生於19世紀中後期,《魯濱遜漂流記》成書於18世紀初,故C項錯誤;英國資產階級革命(1640—1680),主要是反封建的資產階級革命,與材料無關,故D項錯誤。

7.【答案】A 【解析】“如安徽風陽縣小崗村18家農戶一致同意分田單幹,鄉鎮企業引進了農村的工業化,個體戶打開了城市私營經濟之門等”表明民間力量對我國經濟體制改革的推動作用,故選A項;“認爲中國的市場化變革是由體制外的邊緣革命推動的”表明經濟體制改革是體制外推動,但不能表明政府在其中的地位,排除B項;“認爲中國的市場化變革是由體制外的邊緣革命推動的”表明邊緣力量起到推動作用,而不是處於強勢地位,排除C項;市場經濟體制是經濟體制改革的目標是中共十四大確立的,排除D項。

8.【答案】A 【解析】由材料內容可知1992年後國民生產總值年均值大幅度增長,聯繫史實可知這與1992年我國提出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有關,說明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化推動經濟發展,故選A項;經濟全球化加速是20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增長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應從內因考慮,排除B項;2001年中國才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因而C項不符合材料中史實,排除C項;兩極格局的瓦解也是20世紀90年代我國經濟增長的原因,但主要原因應從內因考慮,排除D項。

9.【答案】(1)特點:時間早,歷史悠久;階段特徵明顯;最高統治者積極推動;以內製外,削弱相權,加強皇權;官員流動性不斷加強。(任意4點8分)

(2)原因:應對經濟危機的需要;立法提案權是總統的正當權利;國會成立特別委員會有效牽制了總統的權力。(任意2點5分)

(3)差異:中國爲維護封建君主專制,美國爲保障資本主義民主制度;中國通過分化事權實現牽制,美國通過立法形成權力制衡機制進行保障;中國是皇權之下的權力牽制,美國是立法、司法、行政權力的相互制衡;中國適應了小農經濟的經濟基礎,美國順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任意3點12分)

【解析】(1)據材料一“中國封建統治者較早就嘗試建立中樞決策的牽制機制”得出時間早,歷史悠久;據材料一“漢武帝時期,不定期運用宗親、外戚參與中樞政要……”“唐九年級省之長均爲正一品宰相……有時宰相達20多人”“明宣宗時,內閣大學士互不統屬,可對各類奏章提出處理意見”“雍正時期的軍機處……照章辦事”得出階段特徵明顯;最高統治者積極推動;據材料一“漢武帝時期,不定期運用宗親、外戚參與中樞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內官壓制”得出以內製外,削弱相權,加強皇權;據材料“來自各部門、各品級的官員充任‘軍機上行走’,如走馬燈似地輪流值班,上傳下達,照章辦事”得出官員流動性不斷加強。

(2)據材料二“面對經濟危機,上任伊始的羅斯福先後向國會提出數十個法案”結合所學得出應對經濟危機的需要;立法提案權是總統的正當權利;據材料二“但奇特的是,擁有立法權的國會並未彈劾總統,而是巧妙地成立特別委員會,在配合法案實施的同時牽制總統權力”“20世紀三十年代,美國國會共成立各類委員會50多個,有效發揮了‘國會決策中樞’的功能,爲美國渡過難關作出了重要貢獻”得出國會成立特別委員會有效牽制了總統的權力。

(3)差異從目的、特點、政治、經濟各個角度入手即可。從目的看:中國古代牽制機制是爲了維護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美國現代牽制機制是爲了保障資本主義民主制度;從特點看:據材料一“不定期運用宗親、外戚參與中樞政要,外廷之丞相等重臣受內官壓制”“唐太宗時以二品官‘參知政事’牽制相權,唐高宗以後三品、四品擔任‘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參與中樞政要.有時宰相達20多人”得出中國通過分化事權實現牽制,據材料二“《緊急銀行法案》授權總統可關停私營銀行,參議院迅速成立‘金融銀行委員會’,負責召開被整頓銀行的聽證會,聽取業主的申訴,判別其重新開業的可能”得出美國通過立法形成權力制衡機制進行保障;從政治看:中國是皇權之下的權力牽制,美國是立法、司法、行政權力的相互制衡;從經濟看:中國適應了小農經濟的經濟基礎,美國順應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需要。

10.【答案】(1)相同:主張依靠政府的力量;認爲發展經濟是強國的重要手段;主張在對外貿易中謀利;主張實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主張發展本國的民族工業。(8分)

(2)對西方:推動了西方列強的對外貿易和掠奪;爲資本主義發展提供了資本的原始積累;刺激列強間的殖民爭奪;促進了西方社會的轉型。(6分)對中國:推動了政治制度的變革;推動了反帝愛國鬥爭;促進了近代經濟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抵制了西方列強的經濟侵略;改變了傳統的“抑商”觀念;促進民族意識的形成與發展。(8分)

(3)中西方經濟民族主義思想都是特定歷史條件下的產物,都有其進步性和侷限性。只有建立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才能實現各國的共同繁榮和穩定。(3分)

【解析】(1)材料一“經濟民族主義”、“應擴大貿易順差”“更大的生產,更豐厚的利潤”、材料二中主張“商戰”,同樣屬於經濟民族主義。希望中國政府“綢繆商政,體恤而扶植”,以便“其厚輸而無怨也”,強調“外國所需於中國者,自行販運;中國所需於外國者,自行製造”等可知兩者在本質、措施、中心等方面具有相同點。

(2)依據材料一“國家……更多的艦隊,更廣闊的殖民地,更大的生產,更豐厚的利潤……國家會日益殷實”等信息,結合所學近代世界史知識,可整理出其對西方政治、經濟、國際關係和歷史進程的影響;通過材料二“中國資產階級開始走上政治舞臺,國人主權意識進一步覺醒”,“收回利權運動”等信息結合所學中國近代史實,從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即可獲得其在中國所產生的影響。

(3)需要從材料立意出發,如本題中談經濟民族主義產生、實質和如何選擇等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