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一等獎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一等獎精品多篇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一等獎 篇一

教學目的

一、積累一定量的文言實詞、虛詞。瞭解一些常見的文言句式。

二、體會作品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指導學生有意模仿,進行寫作。

三、指導學生學習文中對事物的分析方法,觀察思考問題。

教學安排

本課擬用三課時講授:

第一課時,疏通文意;

第二課時,分析作品;

第三課時,指導背誦,加強學生對作品的理解,完成課後練習。

教學設想

基於學生對這段歷史有所瞭解,理解課文的難度較先秦散文小,打算採用以朗讀帶動文意疏通,以背誦帶動對作品鑑賞,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同學們大概聽說過弱肉強食這一成語吧,在自然界這似乎是一條法則,但在人類社會,這條法則常常會被打破。在兩千多年前,秦朝國力還是那樣的不可一世,一場農民戰爭就打破了開國者千秋萬代的夢想,這一切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西漢的政治家、文學家賈誼爲我們闡述了他的看法,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過秦論》。過秦就是指出秦的過錯,那秦之過是什麼呢?

二、作者簡介

賈誼,西漢政治家、文學家。他的散文有戰國縱橫家的風格,他的賦作趨向散文化,所以有開漢賦之先聲者之稱。作品有《過秦論》、《鵬鳥賦》、《吊屈原賦》等。

三、朗讀課文,疏通文意

1.教師範讀課文,提示學生注意朗讀節奏,依據朗讀節奏推知意羣,進而理解詞句意義。

2.學生自讀課文。逐段讓學生提出自己難以理解的詞句,教師點撥學生猜度詞義,並將重點詞語形成板書。

3.學生已能初步理解作品文字意義基礎上朗讀課文,通過糾正學生朗讀節奏的錯誤,指導學生正確理解作品內容,檢查學生對詞、句的理解、掌握。

4.指導學生在筆記上總結重點實詞、虛詞、通假字、詞類活用現象、重點文言句式。

第二課時

一、導語設計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已經可以把握本文的大意,現在我們一起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分析作品謀篇佈局的特點。

二、分析文章構思精巧

提問:文章題目爲過秦論,在文章中真正指責秦之過的文字有多少?作者爲什麼這樣安排作品內容?

明確:只有全文最後一句。

(第二問學生不易答出,可引導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提問:作者在文中設計幾組實力對比?對比的結果是什麼?

明確:秦國與九國實力比較,陳涉與九國賢士、謀臣比較。秦國實力不比九國聯合起來的實力大,但秦統一了中國,陳涉的實力不能與九國君臣相提並論。

提問:請同學們回憶我們在學習現代文閱讀時講到的理清思路的方法,理清本文的思路。思考作者結構安排的獨具匠心之處。

明確:秦的逐步強大秦統一中國爲鞏固政權在政治、軍事、思想文化方面採取的措施

陳涉起義對陳涉實力的分析分析秦滅亡的原因。

秦王朝的實力>秦國的實力>九國中任何一國的實力>陳涉的實力,但陳涉不畏秦王朝的強大,反抗強秦,導致秦的滅亡,可見強權不能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

文章第一段敘秦之興,第二段敘秦之亡,這兩段的史料敘述佔了絕大部分篇幅,作者卻絲毫沒有議論。但事實勝於雄辯,經過這兩段生動的記述,讀者對秦的盛世轉瞬即逝景況已深深印在腦中,對秦滅亡的原因不是外部因素引起,而是內因導致已有認識,只是還未明確,此時作者將論點擺出,自然令讀者信服。所以金聖嘆說:秦過只是末句仁義不施之語,便斷盡此通篇文字。這足見文章構思精巧。

三、指導學生朗誦課文,體會課文的主題思想

主要側重在對感情、聲調、課文整體節奏方面的朗讀指導。

四、指導學生體會文章開合自如的章法和說理的手法

可提兩個提示性問題引導學生討論:

1.本文是一篇論說文,但記敘多於議論,這樣安排內容是否得當,理由是什麼?

2.作者在寫作本文時,應用了哪些寫作技巧,值得我們借鑑?

(提示:寫作手法的選用,如誇張、渲染、襯托、對照等手法的巧妙運用,駢、散句的運用,結構安排方面的特點。)

第三課時

一、結合課後練習第二題,指導背誦

指導學生在把握全篇的基礎上,瞭解後三段段與段間的關係,進而理清這三段的寫作思路,方便背誦。

注意語言特點、句式特點,準確背誦。

二、介紹《阿房宮賦》,比較閱讀,加強學生對本文的理解

比較閱讀的目的在於品味兩文在辭采上的不同,更好地體會西漢散文的特點。

三、總結本課的知識點,完成課後練習

附:板書設計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二

課題名稱:豪放派詞的興起發展,以及代表詞人和作品

一:課程說明

(1):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對豪放派詞產生興趣;瞭解豪放派詞產生的背景與形成過程;

瞭解豪放派詞的特點;瞭解豪放派的代表詞人及其作品;掌握運用所學知識知識的能力與技巧;能夠掌握各類詞派學習的學習方法;

(2):教材分析:對豪放派詞的產生與發展有系統而具體的說明與分析;

(3):學習者特徵分析:

年級:高中一年級

優點:學習態度認真;好奇心強

缺點: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靠;知識的運用能力較差;分析能力較弱;解題思路不清晰;

(4):教學重點:

識記豪放派詞的代表作者及其作品;能夠概述豪放派詞的產生與發展歷程;掌握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明確此類型題的解題思路;

(5):教學難點:將詞作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相聯繫;瞭解豪放派詞人其詞作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分析豪放派詞的特點及代表詞作的表達方法;

二:課前準備

(1):教學方法:1.以代表詞作的誦讀爲開始,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感受豪放派詞的特點,引起學生學習興趣;2:以豪放派詞的代表人物生平爲例,使學生通過對人物的瞭解繼而瞭解人物所處的時代;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能夠自發的解決問題並提出新的問題;4.讓學生自主總結課堂所學知識及感悟,瞭解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2):教學器材:教材,(3):時間分配:代表詞作誦讀及學生感受5分鐘;豪放派詞基本引入介紹5分鐘;時代背景介紹5分鐘;代表人物的生平介紹5分鐘;學生自主思考豪放派詞的特點並簡要表達5分鐘;以某一代表作者及其詞作爲例,進行具體鑑賞10分鐘;引導學生總結豪放派詞的鑑賞思路5分鐘;學生自主鑑賞練習10分鐘;解題思路及知識運用總結5分鐘;學生自主總結課堂所學知識及感悟2分鐘;教師總結3分鐘。

三:課程設計

(1):教師活動及學生活動:

教師引入話題:我們都知道,中華文明擁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中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宋詞,正是其中之一,婉約派的寧靜溫婉,豪放派的萬丈豪情,都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並繼承與學習的珍貴財富,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宋詞的派別之一,豪放派詞。

豪放派詞的詞人中,蘇軾無疑是不容忽視的,首先,我們取蘇軾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請同學誦讀,誦讀時請注意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生誦讀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學生表達誦詞時的感受及所理解的詞人的思想感情。

教師對此進行簡要評價並引入教學內容:好了,那麼到底這些詞人在作詞時究竟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呢?這與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教師進行豪放派詞基本介紹:衆所周知,詞發展的黃金時代是宋朝,但它並非起源於宋朝,詞興起於晚唐,發展於五代,繁榮於北宋,派生於南宋。詞最開始是爲曲而生的,因

此詞有詞牌名,其實一個詞牌名,就是一首曲子,因此字數都是規定的。詞最開始的時候大都是描寫閨房春愁,傷春悲秋的,如最開始的花間詞,到五代南唐著名的詞人,千古詞帝李煜。我們先看他在投降時寫的一首詞。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

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

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爲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可以說從這首詞開始,詞真正走出了閨房,由“伶工之詞”轉變爲“士大夫之詞”。王國維對此的評價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在古代,士大夫的重要標準就是要有關心國家大事的胸懷和理想,所以,當李煜把他對國家的感情表現在詞中,他的詞也就成了“士大夫之詞”。這個轉變,真正把詞的地位提高了,實際上漸漸爲後來的蘇辛豪放派打下了基礎。而詞發展到宋,漸漸出現了豪放派的詞,豪放詞的前驅是范仲淹,北宋時期的蘇軾在詞史上開創性地發展了豪放詞,在內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南宋時期的辛棄疾極大地繼承了豪放詞風,他傳奇般的個人經歷和家國民族大義深深地影響着他對詞的創作,形成了雄渾、慷慨的豪放風格,其詞注重“豪”。那麼辛棄疾都有哪些豪放派詞呢?

學生列舉辛棄疾的代表作

教師介紹南宋時代背景:宋代是積貧積弱的朝代。北宋神宗年間社會變革,是當時社會矛盾的產物,表明宋王朝是處在必須改革而又改革不了的困境中。北宋末年,宋金聯合發動的滅遼戰爭,充分暴露了宋王朝的腐敗和孱弱。於是,遼亡後不久,金貴族政權的鐵騎便大舉南侵,吞併了整個中原地區,高宗南渡,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二次南北朝時的分裂局面。面對國家的危亡,民族的恥辱,人民的苦難,只要是具有正義感的詞人,誰還能“整日偎翠依紅,淺斟低酌”?他們不期然地集合到蘇軾的旗幟下來,撥動銅琵琶,叩響鐵綽板,放開關西大漢的粗嗓門,高歌抗戰,高歌北伐,詞壇的天平急劇向“豪放派”一側傾倒。宋詞史上最光輝的一頁,就是由這批愛國詞人蘸着自己動脈中沸騰的血液寫成的。

學生思考豪放派詞的特點並簡要表達。

教師總結特點: 豪放派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爲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於粗疏平直。南渡以後,由於時代鉅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蔚然成風,辛棄疾更成爲創作豪放詞的一代巨擘和領袖。豪放詞派不但“屹然別立一宗”,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影響後人,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幟,大力學習蘇、辛的詞人。

教師帶領學生鑑賞辛棄疾詞《水龍吟 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儘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盈盈翠袖,搵英雄淚。

教師總結該詞的意象:楚天,玉簪螺髻,日樓頭,斷鴻聲等營造出一種悽清悲涼之境,繼而表達自己鬱郁不得志的情感

表達方式:寓情於景,情景交融。

感情基調:憤懣,愁思,壯志難酬。

教師鑑賞:《水龍吟》是辛棄疾南渡後寫在健康。當時他在政治上不得意,只能借遊山玩水,吟詩作詞,胸中壯志難伸頗是鬱悶,從而此詞的內容也是表達此類情懷。上闋寫楚天千里、水天相接的清秋景色,由此引發他的愁思。這愁是給南宋朝廷的,“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說明胸懷壯志而又無可奈何的鬱悶心情。下闋用典抒發自己無人能解的“登臨意”,批評那種“求田問舍”鼠目寸光的庸人,隨即感慨自己年老,又不屑如此,只好喚取“紅巾翠袖”來消磨壯志。最後幾句雖是蘸着頹廢的牢騷,卻依舊充斥着豪氣充盈,坼天裂地,將平身不得伸展的志願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總結鑑賞思路

教師總結:誦讀感知,背景瞭解,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方式鑑賞,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學生自主鑑賞《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酒酣胸袒尚開張。

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學生總結解題思路

教師總結知識運用技巧:利用所學知識,帶入具體問題,將知識融合於問題的解答過程中。

學生總結所學知識及學習方法。

教師總結學生課堂表現

(3):設計理念及反思:

該設計理念秉承啓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原則,儘量將老師與學生互動的環節聯繫的更爲緊密,使學生能在有限的課堂中掌握儘可能系統的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方法,並能夠很快的運用到自主解題的過程裏,使知識的學習與問題的解決聯繫在一起,同時又不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

反思:教學時間安排的還是有不夠科學的地方;

教學內容較爲冗長,教學方法仍顯單一;

教師知識儲備不夠豐富;

我會在以後的設計中儘量改正,加強教學的多元化,啓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一個快樂的學習環境中學習,掌握更爲清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

四:教學設計反思:

本次教學設計是我第一次進行教學設計,很多地方沒有經驗,準備不夠充分。但在這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瞭解到了作爲一名教師,應該如何去教學,如何將所學的知識融匯貫通,繼而教給學生。懂得了如何引導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的知識。作爲一名教師,應該關注所教的學生有怎樣的學習特徵,從而對症下藥,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而最爲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可以輕鬆快樂的學習。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一等獎 篇三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瞭解荀子有關學習的意義、作用和學習應持態度的論述。

過程和方法:

1.學習比喻論證、對比論證的方法,提高學生圍繞中心論點合理論證的能力。

2.掌握絕、強、假、望、聞等多義詞義項,積累四個通假字,三個文言虛詞。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明確認識學習的重要性以及學習必須“積累”“堅持”“專一”的道理。

理解孟子主張行仁政,重視民心的向背,利民保民的積極思想。

【教學重點】

1.比喻論證

2.積累文言知識

【教學難點】

瞭解全文比喻論證、正反對比論證的特點。

【知識鏈接】

1.作者簡介:

指導學生參閱《講練通》(作家作品、相關知識)

2.解題。

《勸學》的“勸”起着統領全篇的作用。教師先在黑板上寫一個“勸”字,問道: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學生往往會不假思索地回答:“勸告”。教者趁此在“勸”字後加上一個“學”,再問:“勸”是什麼意思?學生纔會領悟:原來它還有“勸勉”的意思。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給學生建立“注意中心”。接着就講:“勸”的繁體字“勸”是形聲字,凡是用“力”作聲旁的字,多數有給人們勉勵的意思,如“勵”、“努”等。這是“勸”的本義,而在現代漢語中,“勸”,解釋爲“勸阻”,詞義已經轉移了。作者在這篇以《勸學》爲題目的文章中,勉勵人們要不停止地堅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增長知識,發展才能,培養高尚的品德。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培根說過,知識就是力量。知識推動了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物質文明的進步。那麼,獲取知識的途徑是什麼?答案只有一個,就是學習。可以說,人的一生都處於不斷的學習中,學習是人的一種本能。我們所要研究的,是如何把這種無意識的本能轉化爲自覺的行爲,大幅度地提高學習效率。這一點,古人已爲我們指明瞭方向,兩千多年前的荀子所作的《勸學》就精闢論述

了學習的重要性,是一篇鞭辟入裏,膾炙人口的好文章。

二、學生閱讀課文,自學釋疑

要求:學生完成《講練通》“基礎自主預習”部分

三、學生試譯難句,教師點撥指正。

(1)君子曰:學不可以已。

【參考答案】“君子”是一個合成雙音詞。“可以”在古漢語中是兩個單音詞,相當於現代漢語“可以、用它”的意思。在本文具體語境中“以”已失去介詞的作用,只協調音節。因此,這兩個詞中只有“可”有意義,與現代漢語的“可以”差不多;它還表示情理上應當如此,可譯爲“應該”。全句譯爲:有學問有修養的人說,學習是不應該(可以、能夠)停止的。

(2)木直中繩,以爲輪,其曲中規。

【參考答案】句中兩個“中”作動詞,“符合”的意思。“繩”指木工取直用的墨線,這個詞的意義現在已擴大,泛指各種繩索。“輮”和“爲”是兩個動詞,“輮”通“煣”,指古代用火熨木使之彎曲的一種方法,現作“揉”,解釋“使……彎曲”。“爲”,做成。“以”在兩個動詞之間表明它後邊的行爲是它前邊行爲的目的或結果,作連詞用,譯作“而”。全句譯爲:(一塊)木材直得合乎(木匠拉直的)墨線,假如使它彎曲而成爲車輪,它的孤度(就可以)符合圓規(畫的圓圈)。

(3)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參考答案】句中“神明”即“神靈”;“聖心”指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自得”不是現代漢語中的合成雙音詞,“自”是自然,“得”是通;“而”是表示因果關係的連詞。這句譯爲:積累善行養成美德,因而能自通於神明,完美的品德和最高的智慧也就具備了。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參考答案】句中“舟楫”是合成雙音詞,偏義複詞,聯繫上下文,偏指舟。“水”,名詞用如動詞,“游泳”。“絕”是會意字,從“糹”,從“刀”,從“卩”(象人形),意思是人用刀橫斷絲織品,絕江河很像橫斷水流,所以“絕”引申爲“橫渡”。江河古人專指長江、黃河,現在的詞義擴大了,泛指一切江、河。全句譯爲:藉助船隻的人,並不是能游泳,但是能橫渡江河。

(5)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參考答案】句中兩個“之”是定語後置的標誌。“爪牙”在本文中是兩個單音詞,它

們的本義是爪子、牙齒。後來形成褒義的比喻義:幫手、武士;現代又轉爲貶義的比喻義:幫兇、走狗,詞義的感情色彩有了變化。“強”讀qiáng,堅硬的意思。“上”、“下”方位詞作狀語,“向上”、“向下”。“黃泉”是特殊的單純雙音詞。“用心”不是合成雙音詞,“用”是引介原因的介詞,譯作“由於、因爲”、“心”是“心思”的意思。“一”,作動詞,專一的意思。全句譯爲:蚯蚓沒有鋒利的爪牙,堅硬的筋骨,(卻能)上吃泥土,下飲地下水,(這是)由於心思專一(的緣故)。

四、質疑探究

圍繞三個問題討論:

第一題:作者是從哪幾個角度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題:本文的每組比喻包含什麼意思?各組比喻之間在意義上有什麼內在聯繫?

第三題:本文設喻有什麼特點?

(由學生試講,教師重點點撥)

【參考答案】

1.課文段落層次:

本文第一句提出全文的中心論點:學不可以已。接着圍繞這個中心論點分三段從三個不同角度進行論述:

第一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第一個比喻“青”出於藍,不能認爲它的意思是比喻學生超過老師。這是它作爲成語後新產生的意思。本文中這個比喻和“冰寒於水”,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可以提高。“直木爲輪”說明事物經過一定的變化,還可以改變原來的狀態。這樣,三個比喻分了兩層意思。作者在這基礎上,用“故”歸納上文,又用了“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兩個比喻作爲事例,進而推論出人必須通過學習和參省才能達到“知明而行無過”的境地。後面兩個比喻並列說明:肯下功夫,必見成效。它們是對後面推論的有力襯托。綜上所述,本段是從總論學習的重要性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第二段作者用了五個比喻。開頭作者用“終日而思”,“不如須臾之所學”先來闡說,接着就用“揉而望”,“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形象說明只有擺正“學”和“思”的關係才能使學習產生顯著效果。爲了把道理說得更透闢,作者順勢而下,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陸、水等方面闡明瞭在實際生活中由於利用和藉助處界條件所起的重要作用,從而說明人藉助學習,就能彌補自己不足,取得更顯著的成效。最後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常人,

並非先天素質與一般人有差異,而完全靠後天善於學習。綜上所述,本段是從學習的重要作用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

第三段作者用了十個比喻。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着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兩個比喻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不能達到遠大目標。這是本段第一個層次,說明學習要積累。下面就分兩層說明如何做到積累。作者用四個比喻正反對照:先用“騏驥”、“駑馬”對比,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學習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纔是學好的關鍵;又用“鍥而不捨”,“鍥而舍之”對照,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纔會有所成就。這是本段第二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就要堅持不懈。最後一個層次,作者用蚓和蟹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做到積累還要專一。後面兩個層次說明:做到積累的兩點保證,兩者缺一不可。綜上所述,作者在本段中又分三個層次,是從學習的方法和態度這個角度來論述中心論點的。

2.學習討論本文比喻論證的方法:

本文是闡述學習道理的議論文,通篇設喻,使所講道理形象生動,深入淺出,既有說服力又有感染力。

本文的設喻特點:

(1)以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事情或現象作爲喻體。如說明“學不可以已”之理,作者用了人們生活中常見的靛青色的提取,車輪的製造以及水寒冷而成冰等事例爲喻加以說明,充分表達了“學不可以已”而必須有所造就的道理。這樣化深奧爲淺近,由感性到理性,令人心悅誠服。

(2)設喻方式多樣:①正面設喻,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輮木爲輪”、“金就礪則利”等從正面闡明學習的重要性。②正反設喻,如“蚓”和“蟹”、“騏驥”和“駑馬”、“鍥而舍之”和“鍥而不捨”,通過正反對照把所要說明的道理說得更具體明白。③反覆設喻,如“跂而望”、“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連用幾個不同的比喻,使讀者加深對道理的理解。

(3)設喻與說理結合緊密,形式十分靈活:①有的是將道理隱含於比喻之中,如“青出於藍”、“冰寒於水”;“鍥而舍之”、“鍥而不捨”。②有的先設喻,後引出道理,如第二段,作者先連用五個比喻,後引出“善假於物也”的道理。③有的先設喻,引出道理後,再用另外的比喻進一步論證,如第三段第一層,作者先用“積土成山”“積水成淵”設喻,引出“積善成德”的道理,再用“不積跬步”、“不積水流”兩個比喻從反面進一步論證。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四

《再別康橋》的教學設計

《再別康橋》在歷年教師考試裏經常遇到,很多考生和學員經常不知道在深入研讀環節如何進行提問,對於某些現代詩歌的知識也不知道如何進行講解,所以中公教師爲大家準備了關於《再別康橋》的教案,希望能夠幫助大家優化自己的試講內容,以防於未然: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小組合作探討,掌握學習現代詩歌的方法,鍛鍊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產生對文學的熱愛之情。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感受現代詩歌的語言特點。【難點】

體會文章深邃的寓意。

三、教學方法 朗讀法、設置情境法。

四、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激發興趣

播放康橋的圖片,並順勢導入新課《再別康橋》。(二)知人論世,整體感知 1.簡介作者以及寫作背景、2.教師配樂範讀全文,同學聽讀,初步感知文意。要求學生理解生字詞,體會語氣。

3.學生自由朗讀課文,並指導學生如何斷句。

4.感知本文的情感基調以及主要講述了一個怎樣的故事。(三)深入研讀,體會情感

學生按語文興趣小組分組討論ppt展示的問題串,10分鐘時間後,指名學生具體分析問題的答案。

1.本文在景物描寫的選擇上獨具特色,請同學們找出本文的景物分別是哪些? 2.爲什麼不說楊柳,綠柳而要說金柳? 3.作者是怎樣描寫青荇? 4.但在青草更青處,詩人想“在星輝斑斕裏放歌”的狂態終未成就,那又是爲什麼呢?(四)拓展延伸,發散思維

自古寫離別詩之作可以說是數不勝數,大家比較熟悉的還記得有哪些詩詞?(五)小結作業,鞏固提高 1.師生共同總結。2.舉辦詩朗誦比賽。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再別康橋》選自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一第一組第2課《詩兩首》的第二篇,詩歌記下了詩人1982年秋重到英國,再別康橋時的情感體驗,表現了一種帶着淡淡憂愁的離情別緒。

學生之前也有學習過一些現代詩歌,對於鑑賞現代詩歌有一定的基礎,但是仍需要老師進一步的指導和引領,所以,在深入研讀的環節我會設置一系列層層遞進,環環相扣的問題,旨在引領學生解決本堂課的重點和難點知識,並且讓學生在解決這些問題的時候進行小組討論,鍛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並且引導他們掌握鑑賞現代詩歌的方法。啊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一等獎 篇五

本課教學目標

1.瞭解蘭亭宴集的起因、經過,認識作者感情由樂轉悲的原因以及在深沉的感嘆中暗含的對人生的眷戀和熱愛之情。

2.瞭解本文句法上駢散並行而以散爲主的特色。

3.背誦全文,掌握“修、期、致、臨、次”等詞的多義性。

教學重點

1.瞭解由這次集會而引起的人生無常的感慨,理清作者思想感情的脈絡。

2.背誦全文。

教學難點

1.認識作者深沉感嘆中所蘊含的積極情緒。

2.對文中多義詞具體義項的確定,如“一”在“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數量詞)“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整個)“固知一死生爲虛誕”(把……看作一樣),“所以興懷,其致一也”(一樣、相同)等四個句子中的意義。

教具準備

投影儀、投影膠片、錄音機、教學磁帶、《蘭亭集序》摹本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瞭解王羲之及其作品。放錄音範讀,領會句法上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朗讀課文,結合註釋,把握文意,瞭解本文作爲宴遊詩的特徵。

[教學步驟]

一、導語:

國中階段我們學過不少寫景狀物的詩作,想必王安石的《書湖陰先生壁》大家還記得吧,師生一起誦讀:茅檐長掃淨無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撻送青來。

詩人描寫景物時,畢其形傳其神,一水多情地呵護着綠田,兩山像從遠處奔騰而來,來不及敲門便捧上一片青翠。

今天,我們學習的這篇文章,也摹景狀物,但手法卻別具一格,言簡而神具,這就是王羲之以書中神品稱著於世的《蘭亭集序》

二、作者簡介。

選一學生讀註解①。教師略作補充:魏晉時期在中國抒發藝術的發展史上具有承前啓後的重要作用。王羲之書寫的《樂毅論》《黃庭堅》等楷書作品稱“書之聖”,行草《蘭亭集序》被後世書法家譽爲“行書第一”。

出示王羲之《蘭亭集序》摹本,正如前人對他的評價“飄如遊雲,矯如驚龍”“天機流佈,挺然秀出”。

三、放錄音、正音。

學生聽錄音一遍。教師強調一些字的讀音。投影:

多音字:會稽(kuài jī) 感慨系之(xì) 曾不知老之將至(zēng)

通假字:趣舍萬殊(通“趨”) 古之視今亦由今之視昔(通“猶”)

四、朗讀課文。

體會本文句法駢散並行,以散爲主的特徵。

五、品讀課文。

結合註釋,熟悉文意,並思考:本文和一般的書序有什麼不同,找出與《蘭亭集》有關的語句。

明確:一般的書序介紹成書的經過、出版意旨、編次體例或作者情況等,也可包括對作家作品的評論和對有關問題的研究闡發。

作爲書序,本文介紹了作詩緣由(因修禊而“羣賢畢至”)、作詩情形(“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成書經過(“列序時人,錄其所述”)、本書意義(“後之覽者,亦將有敢於斯文”)。

本文由宴遊活動談到生死觀,善於借題發揮,論及人生的意義。這便是《蘭亭集序》與一般書序的不同之處。

六、佈置作業:

熟讀全文,把握各段大意,完成思考練習一。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篇六

高中語文教案範文高中語文教學設計()高中語文教學設計

課題名稱:豪放派詞的興起發展,以及代表詞人和作品

一:課程說明

(1):教學目標:

引導學生對豪放派詞產生興趣;瞭解豪放派詞產生的背景與形成過程;

瞭解豪放派詞的特點;瞭解豪放派的代表詞人及其作品;掌握運用所學知識知識的能力與技巧;能夠掌握各類詞派學習的學習方法;

(2):教材分析:對豪放派詞的產生與發展有系統而具體的說明與分析;

(3):學習者特徵分析:

年級:高中一年級

優點:學習態度認真;好奇心強

缺點:基礎知識掌握不牢靠;知識的運用能力較差;分析能力較弱;解題思路不清晰;

(4):教學重點:

識記豪放派詞的代表作者及其作品;能夠概述豪放派詞的產生與發展歷程;掌握並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明確此類型題的解題思路;

(5):教學難點:將詞作與作者所處的時代背景相聯繫;瞭解豪放派詞人其詞作所表達的思想感情;分析豪放派詞的特點及代表詞作的表達方法; 二:課前準備

(1):教學方法:1.以代表詞作的誦讀爲開始,讓學生在誦讀過程中感受豪放派詞的特點,引起學生學習興趣;2:以豪放派詞的代表人物生平爲例,使學生通過對人物的瞭解繼而瞭解人物所處的時代;3.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使學生能夠自發的解決問題並提出新的問題;4.讓學生自主總結課堂所學知識及感悟,瞭解教學中所存在的問題

(2):教學器材:教材,(3):時間分配:代表詞作誦讀及學生感受5分鐘;豪放派詞基本引入介紹5分鐘;時代背景介紹5分鐘;代表人物的生平介紹5分鐘;學生自主思考豪放派詞的特點並簡要表達5分鐘;以某一代表作者及其詞作爲例,進行具體鑑賞10分鐘;引導學生總結豪放派詞的鑑賞思路5分鐘;學生自主鑑賞練習10分鐘;解題思路及知識運用總結5分鐘;學生自主總結課堂所學知識及感悟2分鐘;教師總結3分鐘。

()三:課程設計

(1):教師活動及學生活動:

教師引入話題:我們都知道,中華文明擁有上下五千年悠久歷史,中華文化更是博大精深,而宋詞,正是其中之一,婉約派的寧靜溫婉,豪放派的萬丈豪情,都是值得我們永遠銘記並繼承與學習的珍貴財富,而今天我們要講的,就是宋詞的派別之一,豪放派詞。豪放派詞的詞人中,蘇軾無疑是不容忽視的,首先,我們取蘇軾著名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請同學誦讀,誦讀時請注意作者想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生誦讀蘇軾詞《念奴嬌·赤壁懷古》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遊,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間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學生表達誦詞時的感受及所理解的詞人的思想感情。

教師對此進行簡要評價並引入教學內容:好了,那麼到底這些詞人在作詞時究竟是懷着怎樣的心情呢?這與他們所處的時代背景是密不可分的。

教師進行豪放派詞基本介紹:衆所周知,詞發展的黃金時代是宋朝,但它並非起源於宋朝,詞興起於晚唐,發展於五代,繁榮於北宋,派生於南宋。詞最開始是爲曲而生的,因

此詞有詞牌名,其實一個詞牌名,就是一首曲子,因此字數都是規定的。詞最開始的時候大都是描寫閨房春愁,傷春悲秋的,如最開始的花間詞,到五代南唐著名的詞人,千古詞帝李煜。我們先看他在投降時寫的一首詞。

破陣子

四十年來家國,三千里地山河。鳳閣龍樓連霄漢,玉樹瓊枝作煙蘿。幾曾識干戈? 一旦歸爲臣虜,沈腰潘鬢消磨。最是倉皇辭廟日,教坊猶奏別離歌。垂淚對宮娥。

可以說從這首詞開始,詞真正走出了閨房,由“伶工之詞”轉變爲“士大夫之詞”。王國維對此的評價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在古代,士大夫的重要標準就是要有關心國家大事的胸懷和理想,所以,當李煜把他對國家的感情表現在詞中,他的詞也就成了“士大夫之詞”。這個轉變,真正把詞的地位提高了,實際上漸漸爲後來的蘇辛豪放派打下了基礎。而詞發展到宋,漸漸出現了豪放派的詞,豪放詞的前驅是范仲淹,北宋時期的蘇軾在詞史上開創性地發展了豪放詞,在內容和形式上均做出了突破。南宋時期的辛棄疾極大地繼承了豪放詞風,他傳奇般的個人經歷和家國民族大義深深地影響着他對詞的創作,形成了雄渾、慷慨的豪放風格,其詞注重“豪”。那麼辛棄疾都有哪些豪放派詞呢?

學生列舉辛棄疾的代表作

教師介紹南宋時代背景:宋代是積貧積弱的朝代。北宋神宗年間社會變革,是當時 * 的產物,表明宋王朝是處在必須改革而又改革不了的困境中。北宋末年,宋金聯合發動的滅遼戰爭,充分暴露了宋王朝的腐敗和孱弱。於是,遼亡後不久,金貴族政權的鐵騎便大舉南侵,吞併了整個中原地區,高宗南渡,中國歷史上出現了第二次南北朝時的分裂局面。面對國家的危亡,民族的恥辱,人民的苦難,只要是具有正義感的詞人,誰還能“整日偎翠依紅,淺斟低酌”?他們不期然地集合到蘇軾的旗幟下來,撥動銅琵琶,叩響鐵綽板,放開關西大漢的粗嗓門,高歌抗戰,高歌北伐,詞壇的天平急劇向“豪放派”一側傾倒。宋詞史上最光輝的一頁,就是由這批愛國詞人蘸着自己動脈中沸騰的血液寫成的。

學生思考豪放派詞的特點並簡要表達。

教師總結特點: 豪放派的特點,大體是創作視野較爲廣闊,氣象恢弘雄放,喜用詩文的手法、句法和字法寫詞,語詞宏博,用事較多,不拘守音律,然而有時失於粗疏平直。南渡以後,由於時代鉅變,悲壯慷慨的高亢之調,應運發展,蔚然成風,辛棄疾更成爲創作豪放詞的一代巨擘和領袖。豪放詞派不但“屹然別立一宗”,震爍宋代詞壇,而且廣泛地影響後人,從宋、金直到清代,歷來都有標舉豪放旗幟,大力學習蘇、辛的詞人。

教師帶領學生鑑賞辛棄疾詞《水龍吟 楚天千里清秋》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江南遊子。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鱠、儘西風、季鷹歸未?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倩何人喚取,盈盈翠袖,搵英雄淚。

教師總結該詞的意象:楚天,玉簪螺髻,日樓頭,斷鴻聲等營造出一種悽清悲涼之境,繼而表達自己鬱郁不得志的情感

表達方式:寓情於景,情景交融。感情基調:憤懣,愁思,壯志難酬。

教師鑑賞:《水龍吟》是辛棄疾南渡後寫在健康。當時他在政治上不得意,只能借遊山玩水,吟詩作詞,胸中壯志難伸頗是鬱悶,從而此詞的內容也是表達此類情懷。上闋寫楚天千里、水天相接的清秋景色,由此引發他的愁思。這愁是給南宋朝廷的,“落日樓頭,斷鴻聲裏”、“把吳鉤看了,欄杆拍遍”,說明胸懷壯志而又無可奈何的鬱悶心情。下闋用典抒發自己無人能解的“登臨意”,批評那種“求田問舍”鼠目寸光的庸人,隨即感慨自己年老,又不屑如此,只好喚取“紅巾翠袖”來消磨壯志。最後幾句雖是蘸着頹廢的牢騷,卻依舊充斥着豪氣充盈,坼天裂地,將平身不得伸展的志願表達得淋漓盡致。

學生總結鑑賞思路

教師總結:誦讀感知,背景瞭解,表現手法分析,表達方式鑑賞,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學生自主鑑賞《江城子 密州出獵》

老夫聊發少年狂。

左牽黃,右擎蒼。錦帽貂裘,千騎卷平岡。

爲報傾城隨太守,親射虎,看孫郎。

鬢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

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

學生總結解題思路

教師總結知識運用技巧:利用所學知識,帶入具體問題,將知識融合於問題的解答過程中。

學生總結所學知識及學習方法。教師總結學生課堂表現

(3):設計理念及反思:

該設計理念秉承啓發學生興趣,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的原則,儘量將老師與學生互動的環節聯繫的更爲緊密,使學生能在有限的課堂中掌握儘可能系統的解決此類問題的基本方法,並能夠很快的運用到自主解題的過程裏,使知識的學習與問題的解決聯繫在一起,同時又不會使學生感到枯燥無味。

反思:教學時間安排的還是有不夠科學的地方;

教學內容較爲冗長,教學方法仍顯單一;

教師知識儲備不夠豐富;

我會在以後的設計中儘量改正,加強教學的多元化,啓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在一個快樂的學習環境中學習,掌握更爲清晰的解決問題的思路。四:教學設計反思:

本次教學設計是我第一次進行教學設計,很多地方沒有經驗,準備不夠充分。但在這個教學設計的過程中,我瞭解到了作爲一名教師,應該如何去教學,如何將所學的知識融匯貫通,繼而教給學生。懂得了如何引導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的知識。作爲一名教師,應該關注所教的學生有怎樣的學習特徵,從而對症下藥,找到合適的教學方法,解決學生的學習問題。而最爲重要的,就是首先要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可以輕鬆快樂的學習。《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及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課題簡案》編寫及排版要求

高中語文市級骨幹教師培訓班學員: 現將《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及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課題簡案》的編寫及排版要求(研討稿)傳給大家。請高中語文市級骨幹教師培訓班的各組組長按高中語文市級骨幹教師培訓班5月份培訓計劃認真組織好本組的培訓工作,望高中語文市級骨幹教師培訓班各位學員按時。高質量地完成自己所承擔的高中語文教學設計及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課題任務。一、編寫要求:

按照我市普通高中現行使用的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編寫。編選要求有針對性、典型性、層次性、創新性,體現新課程理念和新教材編寫思想。

每部分的標題要與本學科使用的教材相吻合。

初步的排版要求:

1、頁面設置:紙型 a4 ;頁邊距 上、下、左、右均爲2釐米;文檔網格設39行;頁腳插入頁碼並居中;其它默認。每篇課文用2頁,頁面要豐滿,但不要漲版。2.書寫格式要求如下:

高中語文必修一教學設計及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課題簡案(小五號黑體)1沁園春?長沙

●教學內容(該課文的地位、作用、特點的概括)●教學課時

●教學目標 1(依據三維目標,寫顯性目標)2 3 ●教學難點與重點

●教學過程與方法(環節結合課件、教法、學法,按課時編寫,重點寫)

●教學板書

3.下面把二中單曉蕾的“簡案”(草稿)發給大家,供各位高中語文骨幹教師培訓班學員編寫參考。

教學設計及有效課堂教學策略課題高中語文必修1簡案撰稿人:單曉蕾

8寡人之於國也

·教學內容:本單元編選了四篇古代議論文,從先秦時期的孟子、荀子到漢代的賈誼以及唐代的韓愈,作品的思想內容都是中國傳統儒家精神的延續和寫照。《寡人之於國也》是第一篇,感受儒家精神、把握本文的論證結構將爲後面三篇議論文的賞析奠定基礎。這篇文章與學生國中學過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兩文所表現的主要思想基本一致;論證嚴謹,層層深入,善用比喻,氣勢磅礴,很能體現孟子的論辯藝術。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目標: 1.能歸納“數”“發”“直”“兵”“勝”多義詞的義項,掌握“以”“之”在不同語境中 的意義、用法

2.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異於?”幾個句式的特點。

3.體會孟子的論辯藝術 4.評價孟子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5.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課文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1.重點文言字、詞、句的掌握 2.孟子論證的嚴密性

教學難點:理解孟子思想及其現實意義

·教學過程與方法:

第一課時

一、課前預習

學生課前自行查找相關資料,瞭解孟子與儒家思想。

二、朗讀課文

教師範讀,學生讀。

形式:個人讀與齊讀相結合。

預期效果:①讀準字音,讀出句讀,對課文有初步的印象。

②明確其爲語錄體散文,目的不是單純瞭解其文體特點,更重要的是爲後面探討問題做鋪墊。

三、把握整體思路 (一)教師拋出問題(多媒體顯示問題)

《孟子》與《論語》一樣,是語錄體散文,全文由孟子與梁惠王的對話構成,兩個人談論的話題是什麼?如何談的?

(二)學生獨立思考,分組討論,教師點撥

基本思路:梁惠王提出問題——孟子分析問題——孟子解決問題。

在理清論辯思路的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應在以下幾個方面充分體現:

①“以五十步笑百步”的理解:

引導學生從比喻的本質入手,明確本體、喻體以及兩者相似點,體會孟子回答問題的巧妙性。②培養學生對關鍵詞、關鍵句的感悟能力:

第5段與第6段的總結句的提取——“使民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全文最重要的兩個結論句——“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斯天下之民至焉”,分別由“則”“斯”這兩個詞領起,這兩個詞都是“那麼”的意思,提示得出結論,引導學生注意這種提示性的關鍵詞。③第7段與第5段、第6段的論證角度不同:

第5段、第6段側重具體行動,正面論述;第7段側重主觀態度,反面論述。

四、佈置作業

熟讀課文,總結歸納自己認爲重要的字、詞、句,並圈畫出自己無法理解疏通的字、詞、句。第二課時

一、總結歸納重點應該掌握的字、詞、句(通過多媒體顯示)

根據學生的作業完成情況,教師做適當補充、解釋,完成教學目標1和教學目標2。

這個過程中教師的主導作用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善於積累的學習習慣和使用工具書自主學習的能力。

二、深入探究

多媒體顯示問題:

1.結合本文體會孟子的論辯藝術。 2.結合本文理解孟子的王道思想。

3.孟子在這篇文章中闡述的觀點,你認爲有哪些現實意義?

這幾個問題的探究,都以學生自由發表見解爲主,教師及時糾正偏差。

問題1:必須明確的要點——層層深入,善用比喻,排偶句式。

問題2:學生藉助課前查閱的資料以及國中的閱讀積累自主完成,學生可以把自己查閱的資料印發給同學們,也可通過多媒體顯示。而本文所體現的孟子思想必須明確兩點——不違農時,使民生有保障;施行教化,使百姓知禮義。

問題3:學生言之成理即可,如果學生出現理解偏頗以及價值觀、世界觀不健康的情況,教師必須及時予以引導糾正。

孟子思想的現實意義在本文中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①“不違農時,谷不可勝食也;數罟不入洿池,魚鱉不可勝食也;斧斤以時入山林,材木不可勝用也”,這其實和現代人關心的環境保護、生態平衡及可持續發展等問題是一樣的。人並非是自然的主人,不能肆意役使自然,而要尊重自然,通過對自然規律的探索,合理利用自然,努力做到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②“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義,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發展經濟的同時要振興教育,使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雙豐收,努力倡導建設一個和諧、繁榮的社會。

③民富才能國強,而民富的前提是休養生息,只有合理地減輕農民的負擔,才能使農民過上真正穩定的小康生活,才能創造更多的物質財富。當前農村“三農”問題日益突出,引起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在“三農”問題中最突出的是農民負擔過重問題,如果不能切實減輕農民的負擔過重問題,農民生活的小康、城鄉之間差距的縮小就只能是一句空話,所以減免農民稅是個意義非同尋常的舉措。

·教學板書:

提出問題民不加多

分析問題五十步笑百步

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解決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

衣帛食肉,不飢不寒(王道之成)

王無罪歲

斯天下之民至焉 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對話設計探究

巢湖市槐林中學蔡孝林

摘要: 對話式教學是解決傳統語文教學三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的一種較爲理想的方式,爲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出路,已成爲語文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最重要的教學方式之一。本文以自己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實踐中一些成功的對話設計案例爲依據作點語文課堂教學方法理論上的梳理,藉此表達自己對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對話式教學的理解和感悟。

關鍵詞: 對話心得連貫精巧發散探究趣味包容

1997年第11期《北京文學》發表了一組文章,對基礎教育的語文教學提出了尖銳的批評,並由此引發了世紀末的語文教育大討論。在這次大討論中,傳統語文教育中教育思想落後、教學方法僵硬等弊端得以充分暴露。學者們認爲語文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必須運用新的理論,通過新的方式來解決。他們一致指出對話式教學是解決傳統語文教學三中心(書本中心、教師中心、課堂中心)的一種較爲理想的方式,爲語文教學提供了新的出路。現在《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指出:“語文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的多重對話,是思想碰撞和心靈交流的動態過程。閱讀中的對話和交流,應指向每一個學生的個體閱讀。教師既是與學生平等的對話者之一,又是課堂閱讀活動的組織者、學生閱讀的促進者。”顯然,語文課堂要“對話”的教學方法已成爲語文新課程理念所倡導的新教學方式的重要內容之一。那麼如何開展新課程標準下的語文課堂教學對話呢?一般認爲語文課堂教學對話一定要是一種雙向的互動,它是由語文教師引導和組織學生參與合作的教學互動。在教學的過程中,教師當然不能單方面的滿堂灌,但好像也不能一味放任學生自己在課堂上自由地討論,然後教師自己總結一下即可。也許這樣的方法對於城市裏的學生行得通,而對農村的學生常常是等於沒有上課,變成語文自習課了。因此,我覺得(農村)語文課堂上教師(更)應該注重課堂引導的作用。

這裏所說的課堂引導,很大程度上就是通過語文教師的各種課堂對話設計來實現的。好的課堂對話設計能夠起到誘導學生思考、集中學生注意力、引起學生學習語文興趣、鍛鍊學生表達能力等作用,具有非常好的教學效果。古人云“學起于思,思起於疑”。教育家陶行知也說:“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禽獸不如

人,過在不會問。智者問得巧,愚者問得笨。人力勝天工,只在每事問。”所以,在實際教學中如何讓語文課堂的對話發揮積極作用,使對話真正觸到學生們的心坎上就很值得研究了。本文就自己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對話設計的幾個案例作點理論上的梳理,以期求教於方家。

第一、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對話設計的問題要具連貫性,能幫助學生在與文本對話過程中有由易到難、環環相扣之感,那麼語文課堂學習效率就高了。也許課堂起初學生回答問題感覺特別簡單,但當一個簡單問題引起他們簡單思考回答完後,緊接着一個新問題自然而然又來了,一點也不感到突兀時,學生回答問題時的恐怖心理就沒有了,而回答問題的興致也就有了,語文課堂教學對話也就精彩了。比如我在教學《囚綠記》一文時就設計了這樣一系列既簡單又緊密相連的問題,上了一節非常成功的語文課:

1、作者陸蠡在自己文章中記了一件什麼事?(囚綠) 2、“囚綠”在文中具體是指什麼樣的行爲?(把窗外的常春藤枝葉硬拉進窗內,佔爲己有欣賞)

3、同學們能從情感的角度爲作者這樣的古怪行爲作解釋嗎?(至愛)

4、你是從文中哪些描寫內容感受到作者的這份至愛之情的?(選房間、類比句、直接描寫)

5、作者用類比句的表達方式來抒發情感很有藝術表現力,你能模仿它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嗎?說幾句。

6、文本中的“綠”是一根常春藤,作者喜歡它,只是把它當作常春藤來欣賞嗎?(不是)

7、那麼常春藤的“綠”在作者心裏有哪些豐富的意蘊呢?找書中句子。

8、這樣的寫法是什麼樣的語言表現藝術?(象徵)

9、同學們有沒有注意到作者對囚的“綠”的感悟是有一個逐步深入瞭解的過程?(先呼“綠友”,再稱“囚人”)

10、呼“綠友”是把常春藤的“綠”看成一個什麼樣的朋友?(能給自己帶來希望、慰安、快樂、愛、幸福、生命力量的朋友) 11、再稱“囚人”是把常春藤的“綠”看成一個什麼樣的對象了?(有讚美北方抗日人民之意,更是借之表達自己的人格追求,是託物言志)

12、同學們能用託物言志的表現手法來抒發自己的情志嗎?試一試。

這一課我一共設計了12個對話問題,它們的最大特點就是銜接緊密、由易到難,能回答上一問題就能回答下一問題,因而提高了學生學習文本的興趣。

第二、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對話設計的問題應當精巧,才能激發學生與文本對話的興趣。我們知道高中階段長期高強度的學習易使學生在學習上產生疲倦、厭煩的情緒,尤其易對語文學習感到厭煩,缺乏學習興趣。這時如果語文課堂所設計的對話平板而枯燥,那就很難讓學生產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是不能全怪學生的。此時語文教師的課堂引導作用就很重要了。如何引導學生能在這樣的心理環境中對語文保有學習的熱情,語文教師必須要在課堂教學對話設計上對症下藥。我認爲語文教師應設計出新穎、特別、精巧的對話讓學生對文本學習產生好奇之心,它就是對症下藥。俗話說: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能讓學生隨着教學對話對文本產生好奇之心,就能增強學生對文本信息的敏感性,提高他們學習文本的興趣,激活他們的語文思維,從而誘導他們理解問題、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真正的進入到文本對話學習中來。例如我在教學《伶官傳序》一文時到了鑑賞階段,就提了這樣一個問題: 翻閱史料得知晉王李克用“臨終託矢”是在公元908年,兒子莊宗李存勖繼承父業後公元923年稱帝建國後唐,用了16年;過了3年,公元926年身死國滅。同學們聽了有什麼樣的感觸?你能從課文中找到更爲詳細的事實依據嗎?或者能從道理上做闡釋嗎?一時間學生們都搶着回答我的提問,後來我提醒學生們誦讀課文後思考再作詳細回答,所有學生都按照我的引導去積極閱讀課文,那堂課真的是對話熱烈,對課文的理解也特別到位。在學生們的臉上真的是全看到對文本學習的興趣。

第三、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對話設計的問題要具有發散性和探究性。高中學生思想活躍,思維發展極具可塑性,此時培養他們創造性的思維能力,非常重要。而語文課堂上學生創造性的思維培養,與語文課堂探索文本時設計的對話有密切聯繫。具有較強發散性和探究性的對話設計是使學生進行獨立思考、思維及時轉向,不受定勢影響而產生獨特見解,提出新穎解析,提出新的觀點,從而能標新立異的催發劑。如果我們語文教師每堂課在學生理解掌握了課文的一般知識後,都能提出這樣一些發散性和探究性的問題,來訓練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

力,那麼我們就能在每節語文課堂上創造一個開放的課堂環境,讓學生們能積極思考,各抒己見,提高他們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例如我在教學《鴻門宴》一文時就提了這樣一個極具發散性和探究性的問題: 今天,我們都知道成語“鴻門宴”是指充滿陷阱和殺機的宴席(赴會)。但在直接研讀文本《鴻門宴》後卻無這樣的感覺,我想說的是文本《鴻門宴》沒有殺機!同學們能不能研讀文本,看看老師的觀點是否有道理。

記得當時這一問,一下子調動了學生們閱讀文本的積極性,他們顯出極爲興奮地樣子,彷彿能讓人觸摸到他們思維發散與探究時的血流涌動。後來我們整堂課都在熱烈地討論着。我們說項羽叫劉邦來鴻門赴宴只是爲了道歉,而劉邦道歉了;我們說項羽叫劉邦來,只是爲了要個尊他爲王的面子,而劉邦喊他將軍了;我們說項羽看到范增示意卻不動手,是因爲他覺得劉邦是有功之人殺他不道德,他絕不做不道德的事;我們說項羽不殺樊噲是英雄相惜,不拘小節;我們說項羽不乘機追殺劉邦是小瞧他的,隨時可剿滅。總之,真的可從項羽的性格出發闡釋“文本‘鴻門宴’沒有殺機這個觀點”。由此可見,帶有發散性和探究性的對話設計是多麼重要。

第四、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對話設計的問題要具趣味性,因爲趣味性的對話能寓教於樂,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其在輕鬆活潑的課堂氣氛中積極思維,並使其學有所獲。例如我在教學《蘭亭集序》一文時設計了這樣的對話情景:事先給每位學生準備好《蘭亭詩集》中的詩,有的是內容相關的其他詩詞,也有學生自己準備好的喜歡的詩詞;課堂上利用多媒體播放古曲,蘭亭山水景色,營造氣氛;學生們感覺自己在曲水邊;我們模仿曲水流觴來吟詩,輪流上黑板來默記書寫《蘭亭集序》片段。這堂課當時的情景我相信會令許多學生終生難忘的。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這就是真理!

第五、高中語文課堂教學對話設計的問題要具寬容性,不能是假對話。語文課堂上對話絕沒有標準答案,唯一思路。學生回答問題不正確或不完整是非常常見的。對於學生的錯誤回答,教師不能只是簡單的說不對,更不能全盤否定甚至加以諷刺,而應當要多肯定、少否定,多表揚、少批評。要給予學生積極地迴應,保護學生的對話積極性。語文教師要有寬容心,但也絕不能玩假對話。教師可以用啓發的手段來提醒學生,比如:還有沒有要補充的?再仔細想一想等等,讓學

生能繼續思考,獲得正確答案。對於有創見性的答案,尤其要給予鼓勵,切不能照本宣科,因不符合標準答案就抹殺了學生的思維創造性。思維創新,是學生智慧的閃光點,一個會思維創新的學生纔是真正有思想的學子,這是學生身上最寶貴的事物。

以上關於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對話設計的思考,是我自己在高中語文教學實踐中的一點心得,粗淺得很,其中還有很多值得摸索的地方。我將加倍努力,繼續學習,深入探究,心繫語文,追求更高。* :《高中語文新課程教學法》主編:倪文錦

《普通高中語文新課程標準》

《北京文學》1997年第11期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中語文研究性學習教學設計舉例

研究性學習課題一 1. 課題名稱:古詩鑑賞

2. 課題內容:古詩的特點、古詩的語言表達技巧、古詩的語言特點、古詩的形象與意境、古詩的思想與感情、古詩的背誦技巧、古詩的鑑賞方法、古詩的答題技巧、古詩的命題趨向

3. 思路提示:(1)研究內容比較多,每組可以自選課題的內容;(2)到圖書館、書吧或者上網蒐集相關資料;(3)撰寫論文。(4)在班級內展示優秀論文。(5)教師點評部分學生作品。

研究性學習課題二

1. 課題名稱:高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與研究

2.課題內容:(1)高中學生上網都做什麼?(2)每週花多少時間上網?(3)高中學生上網對學業是否有影響?

3. 思路提示:(1)舉行小型“高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與研究”的座談會;(2)問卷調查,設計一份“高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統計表”,瞭解學生上網的情況;(3)到圖書館、書吧或者上網查閱、蒐集關於高中學生上網情況的資料,爲開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礎;(4)撰寫〈〈高中學生上網情況調查與研究〉〉的報告。(5)把這次活動的優秀調查報告在學校宣傳櫥窗內展出。(6)教師對本次活動進行小結。

研究性學習課題三

1. 課題名稱:名著研究性閱讀 2.課題內容:《三國演義》、〈〈紅樓夢〉〉、〈〈水滸傳〉〉、〈〈母親〉〉、〈〈紅與黑〉〉、〈〈西遊記〉〉等中外名著的研究性閱讀,探究其中的某些人物形象或者藝術手法。

3. 課題目的: 比較深入的接觸中外的一些名著,理解某些名著的基本內容,學習我國以及世界悠久的歷史文化,感受我國以及世界文學的藝術魅力。

4. 思路提示:(1)用資料室,圖書室、網絡等資源,閱讀名著;(2)到圖書館、書吧或者上網查閱、蒐集相關資料,爲開展下一步的研究工作奠定基礎;(3)撰寫一篇反映研究性閱讀成果的論文。(4)在班級內展示優秀論文。(5)教師點評部分學生作品。

高中語文《記敘文的構思》教學設計

一.教學分析

二.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及教學過程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學會分析記敘文中構思的優缺點,並對缺點進行改進。 2.指導學生了解並學會運用常見的記敘文構思技巧。3.培養學生表達能力和學以致用、舉一反三的學習能力。

重難點:

1.指導學生學會分析記敘文中構思的優缺點,並對缺點進行改進。 2.運用常見的記敘文構思技巧。

教法學法:

1.師生及生生互動討論。 2.問題引導、點撥法。3.合作、探究、歸納法。

具體教學環節:

一.導入

胸有成竹、腹稿。

二.出示目標

三.學習過程

(一)略點構思的含義(廣義、狹義)

(二)分析範文(一)的優缺點

重點:反覆描寫人物的手法的運用,如畫眼睛。

(三)分析範文(二)的優缺點

重點:如何能緊扣題意來構思。

【設計構想】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兩篇文章的優點和缺點,一是鼓勵學生在日常的習作中,同學們作文中的優點是普遍多於缺點的,讓學生樹立起寫好作文的自信心;二是讓同學們從自己的習作中,概括出記敘文構思的一些常用的技巧。

(四)讓學生對兩篇文章中的缺點進行改進

【設計構想】學生對兩篇文章中的缺點進行改進中,一是不斷引導學生與兩篇文章的優點相結合,一些優點很好的構思方法;二是改正後的缺點,就會變成優點,就成爲了構思的技巧。

四.課堂小結 【設計構想】讓學生針對兩篇文章的優點及改正缺點的方法進行總結,讓學生從構思技巧運用的自發性轉變爲構思技巧運用的自覺性。

五.課堂練習

對《那個陌生的背影》進行記敘文構思。

【設計構想】在練習的過程中,指導學生自覺運用總結出的構思技巧。

六.作業

三.課後反思

1.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通過對學生的引導,學生的主體地位得到了體現,學生在課堂上敢於發言,勇於表達,表達的慾望得到了滿足,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

2.學生從日常作文習作中提煉出了常見的記敘文構思技巧,並在逐漸學習自覺地運用到記敘文的構思中。

3.學生通過對普通考場作文的修改,既看到了自己日常寫作的優點,也認識到了不足之處,通過對不足之處的修改,寫作自信心得到了提升。

4.本節課時間的安排不太合理,課堂練習的時間不足,主要原因是在對兩篇考場作文進行討論時,每一篇文章都是先討論優點,再討論缺點,然後針對兩篇文章的缺點再回頭進行修改,這樣耗費了較多時間,可以在每一篇的缺點討論結束之後,直接進行修改,這樣就會節省出時間,使課堂練習部分得到充實。5.學生在課堂進行作文修改,多是口頭之作,沒有落實到筆上,發言也只是部分同學,不能讓所有同學體表達出自己的觀點,進行實踐操作,因此,在這節課之後,最好應讓學生有針對性地選擇一篇文章,進行升格訓練,使課堂效果得到延伸和鞏固。

高中語文試講教案(教學設計)參考模板

高中語文教案作文開頭技巧教學設計

高中語文必修四第二單元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2第四單元教學設計

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二)第一單元教學設計

內容僅供參考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一等獎 篇七

教學重點 瞭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結合課文下的註解疏通文字。

教學難點 對詩中文言詞語的理解和掌握。

教學過程

一 導語

我們中華民族歷史悠久,文化璀璨,特別是在卷帙浩繁的古代文學長河中,我們的祖先爲後人留下了一筆巨大的詩歌財富。屈原、李白、杜甫、白居易、陸游、李清照等等這些偉大詩人的名字,幾乎已是家喻戶曉,他們的許多優秀詩句在今天已是膾炙人口。飲水思源,當我們順河而上追其源頭時,便會看到那閃爍着耀眼光輝的起點,這起點就是作爲我國的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今天,就讓我們一道來探究一下這源頭裏的無窮奧祕吧!

二 瞭解有關《詩經》的文學常識

(一)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前的提示短文以及註釋①,可設計問題幫助學生儘快掌握重點知識:

1.《詩經》反映的是我國哪個歷史時期的生活?

2. 既然是詩,爲何後來又被改稱爲《詩經》呢?

3.《詩經》是按照怎樣的體例編輯的?

教師明確:

1.(略)

2.此乃主要是漢代學者認爲《詩經》爲儒家創始人孔子所編輯,故將此視爲儒家經典,因此,稱其爲《詩經》。

3.(略)

(二)教師補充介紹:

《詩經》中普遍運用賦、比、興的藝術手法(教材第30頁練習中對此有解釋)。下面重點解釋“比”和“興”。高中舊教材中曾選用了一首《碩鼠》便是運用了”比“的手法的非常典型的詩。其詩作者將奴隸主喻爲大老鼠。詩人發出了”碩鼠碩鼠,無食我黍。三歲貫女,莫我肯顧“的憤怒控訴;《伐檀》中有一句“河水清且漣漪”,可將它當作“興”的使用,即作者言黃河之水是“假”,控訴剝削者的行徑是“真”;另外,《關雎》一詩的開頭兩句詩,更是典型的“興”。作者言“鳥情”爲是的言“人情”;再有,就是本單元第七課《孔雀東南飛》一詩中的開篇那兩句詩:“孔雀東南飛,五里一徘徊”亦是如此。

根據對上述解釋的理解,同學們在學習完《氓》這首詩後,做一做課後練習第二題。

三 引導學生閱讀預習提示,瞭解三首詩的基本內容

(以便於更好地疏通文字)

思考問題:

1.三首詩寫的各是什麼內容?

2.從提示的文字中看,你對那首詩更感興趣?爲什麼?

四 導讀全詩,疏通文字

(一)教師範讀(或放錄音,或放多媒體課件)

1.學生給生字注音

2.體會詩的朗讀節奏

(二)學生自讀,並結合課下註解掌握詩中詞義。

(三)學生分別將三首詩口頭譯成現代漢語(可分組進行,每兩至三組負責一首詩的翻譯)。

五 佈置作業

1.熟讀三首詩,掌握詩的內容。

2.預習課後練習一、二兩題。

板書設計

《詩經》三首

題解:

1.《詩經》簡介: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

風、雅、頌;

賦、比、興。

2 .各詩內容:《氓》 家庭生活;

《無衣》 軍旅生活;

《靜女》 愛情生活。

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一等獎 篇八

【教學目標】

1、通過反覆朗讀理清文章思路,掌握對比論證方法。

2、背誦全文

3、培養學生尊敬師長、虛心求教的美德。

【教學設想】

1、安排一課時教學。

2、早自習預習文章,疏通字義。

3、在教學過程中,注重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礎上,理清思路。

4、利用搶答競賽的形式,讓學生體會作者的思路,逐段背誦,直至背下全文。

【教學方法】

誦讀法、問答法、點撥法。

【教具準備】

課件、記分牌。

【教學步驟】

一、導入

(課前播放《長大後我就成了你》音樂全屏展示。)

同學們,上課前給你們播放的歌曲好聽嗎?宋祖英深情的唱道:長大後我就成了你,成爲一名光榮的人民教師。

你們知道我國的教師節是哪一天嗎?

爲什麼我國要設立這個節日,這又說明了什麼呢?

大家說的很對。當今社會尊師重教已經巍然成風,但在魏晉以後門閥制度仍有沿襲的唐代卻不是這樣的,當時的情況如何呢?現在就讓我們共同來學習唐代散文家韓愈的千古佳作《師說》,從中去找尋答案吧。

二、解題、出示教學目標

1、解題:

“說”,古代散文中的一種,屬議論文範圍,“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通常這類文體我們可以理解爲“解說關於的道理”,“師說”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

2、教學目標:

反覆朗讀、理清思路、背誦全文。

三、朗讀欣賞與指導

1、讓學生在配樂朗讀中初步感知全文。

2、提出要求:聽清字音、節奏。

四、研讀課文,把握文章思路

1、把全班分爲三個大組,以搶答的形式進行競賽,宣佈比賽規則,每組派一位同學負責記分。

2、理清第一段思路:

(請一位同學朗讀第一段。)

提問:找出本段中哪些句子交代了:人爲什麼要從師?擇師的標準是什麼?

明確:

老師的作用:傳道受業解惑;

一段從師的必要:孰能無惑;

擇師的標準:道之所存師之所存;

小結:這一段從正面論述了從師之道,首先指出“古之學者必有師”,然後依次說明了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性和擇師的標準。

(全班同學齊讀第一段。)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一段。)

3、理清第二段思路:

提問:第二段主要運用了三組對比,抨擊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人,請同學們找出相關句子。

明確:

故之聖人──今之衆人

二段 愛其子──與其身

百工之人──士大夫族

找三位同學,師生合作共同朗讀第二段,進一步明確三組對比的內容。(根據學生朗讀情況稍加點評。)

分組背誦三組對比。

4、理清第三段思路:

(全班男生齊讀第三段。)

提問:在“從師”這一問題上,孔子怎麼做的,又是怎麼說的?作出了什麼論斷?

明確:

孔子的行爲

三段──結論

孔子的言論

(請同學按照思路背誦第三段。)

5、理清第四段思路:

(全班女生齊讀第四段。)

提問:這一段交代了什麼?作者提到了哪些原因?

明確:

四段──交代緣起:好古文不拘於時

五、小結

這篇課文四段都圍繞“從師”這個問題展開。第一段正面論述從師之道,說明老師的作用、從師的必要和擇師的標準。第二段運用了三組對比,批判了當時恥學於師的不良風氣。第三段運用孔子的言行,進一步從正面闡明從師的必要性。第四段交代了寫作緣起。

六、齊背全文

1、請同學根據板書背誦全文。

2、播放畫面,配上音樂,師生共同背誦全文。

七、總結

1、統計各組最後得分,宣佈比賽結果。

2、佈置課外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