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第三節:世界的地形(第1課時)教學設計

科目

第三節:世界的地形(第1課時)教學設計

地理

年級

七年級

班級

節次

課題

第三節:世界的地形(第1課時)

知識與技能: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

2、瞭解五種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徵。

3、瞭解海底地形特徵。

過程與方法:能判別五種基本的地形類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注當地地形類型和分佈特點以及對生產生活的影響,產生對家鄉的熱愛之情。

教材

學情

分析

重點:1.理解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

2.瞭解五種陸地基本地形,能夠區分它們的形態特徵。

難點:1、地形、海拔、相對高度等基本概念,2、地基本地形的形態特徵。

學情分析:學生可以運用數學上接觸過的知識理解海拔高度和相對高度。對五種陸地基本地形的實際形態也較熟悉,但是需要強調山地與丘陵、平原與高原之間的差別。

教學

方法

直觀教學法、創設情境法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引入新課:我們在地球上主要生活在陸地上,而我們生活的陸地,比如我們周圍,有上坡有下坡,整個陸地表面並不像海平面那麼平,有很多高低起伏。

講授新課:

一、陸地地形

1、海拔和相對高度

創設情境:地表的高與低需要用什麼來衡量?引出高度,並比較測量高度的不同方法。先用人的身高來舉例,形象的類比高度的測量方法。

課件演示 海拔和相對高度的視頻演示,指導學生快速理解海拔、相對高度、海平面的概念,並讀出視頻演示中A、B、C三點的海拔和計算兩兩之間的相對高度。

過渡 正是由於陸地表面各個地方的海拔高度,相對高度都不相同,所以就有了各種不同的地形類型。

觀看視頻演示,快速理解海拔、相對高度、海平面的概念,並讀出視頻演示中A、B、C三點的海拔和計算兩兩之間的相對高度。

利用身邊常識引入,幫助學生理解

通過課件的動態演示,更好地抓住了小部分精力不集中學生的注意力,提高整體水平。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2.五種基本地形類型

把學生分成6個活動小組,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和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活動 仔細觀察教材P.34~35的五幅不同地形類型的景觀圖,運用比較法區別平原和高原、山地和丘陵這兩組地形類型的特徵,討論後歸納完成下表。

地形類型主要特徵共 同 點 平 原 高 原丘 陵 山 地盆 地

展示圖片 通過課件展示青藏高原、亞馬孫平原、巴西高原、剛果盆地等地形的風景圖片,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

活動 對照教材P.35的“閱讀”,將找到的世界之最在世界地形圖上指出準確位置。

過渡 現在探測技術揭開了海底地形的神祕面紗,不僅陸地有地形,海底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

二、海底地形

展示 課件展示海底地形示意圖,讓學生認識大陸架、大陸坡、海溝、洋盆、大洋中脊和海底的其它地形。

講述 大陸架是陸地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部分,坡度較緩,水深一般在200米以內。

大陸坡是大陸架向外傾斜的陡坡,水深急劇增至數千米。

大洋中脊是大洋中新海底誕生的地方,火山活動比較強烈。

海溝是海洋底部最深的地方,最大水深可達到1萬多米。

結合教材P.36圖2-44,瞭解主要海底地形的分佈。

學生分成6個活動小組,在自主學習的基礎上,開展小組合作和探究,共同完成學習任務。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說明

課堂總結:地球的表面豐富多彩,陸地上有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海底世界也很奇妙,有大陸架、大陸坡,海溝、大洋中脊、洋盆等,那麼這些地形在地圖上如何表現出來呢?我們下節課繼續學習。

作業安排:

1、 通過各種渠道蒐集地理的“世界之最”,全班整理分類後用牆報形式公佈。

2、完成《基礎訓練》

板書設計

一、陸地地形

1.海拔和相對高度

2.五種基本地形類型

二、海底地形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