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教學設計

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教學設計

《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教學設計

1. 教材分析

1.通過學習,懂以及收入分配注重收入公平的必要性,懂得合理的收入分配製度是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瞭解我國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的政策措施。

2. 本框內容承接上一框題,對個人分配製度的進一步深化,從個人分配製度入手,進一步理解我國分配製度。

2. 學情分析

1.本校學生基礎較差,邏輯能力相當低下,在理解本節內容時會出現一些障礙,因此在講解時應詳略得當。

2.學習完本節內容後應該及時做好同步導學案,以便加深瞭解。

3. 教學目標(含重、難點)

1、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

2、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問題

4.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在經歷了“效率優先”的改革之後,中國社會從來沒有想過 像今天這樣強烈的呼喚公平正義。一方面,國民經濟呈現持續、快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另一方面,收入分配差距在拉大,不少人利益受損,心理失衡,羣體性事件和惡性事件時有發生。如果不及時化解這些矛盾,我們很有可能陷入“經濟發展了,社會矛盾加劇了”的境況。爲此,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強調社會公平正義是社會和諧的基本條件。我們這節課來學習一下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

進行新課

一、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

1、公平的含義

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教材60頁探究活動,討論並回答兩個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思考、討論,發表見解,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觀點二 是正確的 公平不等於平均。

(1)公平的含義

公平的含義較寬泛,涉及經濟、政治、法律等各個領域。包括起點公平(又稱機會公平)、過程公平(也叫規則公平、程序公平)、結果公平。收入分配公平是指結果公平。我們這裏學的是收入分配的公平。它主要表現爲收入分配的相對平等,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於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

公平的含義比較寬泛,它與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平均主義有着根本的區別。市場經濟條件下的公平,是根據社會的不同利益主體在社會經濟交往活動中,按照他們都能夠接受的規則處理相互的利益關係,在承認物質差別性的前提下,儘可能使社會成員收入分配相對平等,收入差距不能過於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於促進經濟和社會全面進步,有利於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

而計劃經濟條件下的公平是絕對的平均主義,不考慮客觀差異;是不講效率的“公平”,實際上是不公平,它妨礙了效率,阻礙了生產的發展,結果使人民長期處於貧窮狀態,結果不是共同富裕,而是共同貧窮。

(2)堅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義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參看材料並回答問題。

看材料:基尼係數是國際通用的衡量貧富差距的最可行方法。聯合國有關組織規定:若低於0.2表示收入絕對平均;0.2-0.3表示比較平均;0.3-0.4表示相對合理;0.4-0.5表示收入差距較大;0.6以上表示收入差距懸殊。今年3月份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配課題組公佈的調查報告顯示:2002年全國的基尼係數達到0.454,城鎮內部的基尼係數達到0.319。如果把非貨幣因素考慮進去,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堪稱世界最高。

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的統計數字,我國佔總人口20%的最貧困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只有4.7%,而佔總人口20%的最富裕人口占收入或消費的份額高達50%。

問題;上述材料中收入分配公不公平?爲什麼?

作用:有利於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實現經濟發展、社會和諧。

(3)如何實現或體現社會公平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參看教材61頁插圖,並回答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討論,踊躍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爲我國實現社會公平、形成合力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證。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參看教材61頁第二個探究活動,並回答問題。

學生活動:積極討論,踊躍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保證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佔合理比重是實現社會公平的重要舉措。我們制度公正方面的推進力度和進展是前所未有的:取消農業稅,公共財政向農村傾斜,大力發展農村新型合作醫療,逐步實現城鄉居民公共服務均等化;修改義務教育法,農村義務教育免費從西部向全國覆蓋;按“提地、擴中、調高”的改革思路,逐步結決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問題。

(資料:初次分配:國民收入在物質生產部門內部進行分配,形成國家、集體(企業)、和勞動者個人的原始收入。

再次分配:國家參與的分配,在全社會範圍內進行,目的在於保證滿足非物質生產部門、重點建設項目資金、社會消費和集體福利事業、各地區經濟平衡發展、社會後備基金的需要等。)

在分配更加註重公平是實現社會公平的另一重要舉措。政府要對收入分配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

二、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1)效率的含義

效率指經濟活動中投入與產出的比較,它表示資源有效利用的程度。效率提高就是資源的節約和社會財富的增加。效率是人類經濟活動追求的基本目標之一。

(2)教師活動:看材料;中國環境科學院的任陳海院士說,近10年來,我國經濟高速增長,年均增長率超過9%,最高達到14、2%,但這種增長卻對資源和環境帶來很大不利影響。可以說,中國20年來的經濟發展是以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破壞及資源浪費爲代價換來的。 首先是對自然資源利用率低,我國gdp增長的能耗是美國的5、5倍、日本的13倍、德國的7、7倍、英國的4、6倍、法國的10倍、意大利的9、7倍。 其次,環境污染嚴重。到今天,環境和生態的承受能力正在達到極限。壁如水資源問題,全國70%的河流污染嚴重,50%的城市的地下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淮河流域污染企業首先遭到了關閉,繼之是太湖地區的污染企業,長江的年排污水量爲每年130多億立方米,水質已嚴重惡化。下一個治理的重點將是長江沿江污染企業。森林方面的生態破壞已經使中國在1998年不得不全面停止了天然林砍伐。《中國經濟時報》曾報道過河北邯鄲市的例子,1993年邯鄲市gdp約360億元,而當地滏陽流域污染對工農業造成的損失是7、5億元,對人體健康造成的損失9億元,對環境質量造成的損失爲15、4億元,損失總額高達32億元,約佔gdp的9%。這就是說,如果將環境和資源成本計算進去,我們每年的經濟增長入不敷出。

教師點撥:追求效率是經濟活動的基本要求。追求效率符合我國國情。我國是人口衆多、人均自然資源相對貧乏的大國。並且,我國經濟的效率長期低下,資源利用率低、浪費嚴重,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很大,從而嚴重製約了我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3)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係

教師活動:材料:隨着我國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財政收入的增加,使我們有能力對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進行財政傾斜,以幫助這些地區經濟共同發展,從而促進社會經濟和諧發展。而欠發達地區和農村地區的發展又大大推動了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

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學生活動:積極討論,踊躍發言

教師總結:效率與公平是對立統一的關係。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效率與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基礎。社會公平的實現只有在發展生產力、提高經濟效率、增加社會財富的基礎上纔有可能。沒有效率作爲前提與基礎的公平,只能是普遍貧窮。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經濟效率的保證。只有給勞動者提供充分的利益和權利分配的公平,才能激發勞動者提高效率的積極性。

效率與公平分別強調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效率是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提高效率是增加社會財富的根本途徑,它有利於調動人們的積極性,促進生產的發展。公平要求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差距不能過於懸殊,要求保證人們的基本生活需要,它有利於協調人們之間的經濟利益關係,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活穩定。二者是對立的。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參看教材63頁,就探究活動中提出的問題進行討論。

學生活動:積極討論,發表自己的見解。

(4)處理好效率和公平關係的做法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閱讀教材63頁,回答:怎麼樣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啊 ?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認真總結,發表見解

教師點評:效率優先,實質是發展生產力優先,分配製度和分配政策要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和經濟效益的提高爲首要目標;兼顧公平,是指社會要將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範圍內,使分配的結果能促使人們奮進,社會具有生機喝活力。

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後富。

課堂小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懂得了在現階段我國的分配方式中,無論初次分配,還是再次分配都要堅持效率和公平的原則。

5.板書設計

一、社會公平的重要體現

1、公平的含義

(1)公平的含義

(2)堅持收入公平分配的意義

(3)如何實現或體現社會公平

二、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

(1)效率的含義

(3)效率與公平的辯證關係

(4)處理好效率和公平關係的做法

《收入分配與社會公平》知識點總結

實現公平的措施:①根本途徑——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②堅持完善按勞分配爲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③要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合理比重、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建立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④再分配要更加註重公平,加強宏觀調控,強化政府稅收調節,調高保低,整頓分配秩序,完善社保制度。⑤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係,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初次分配與再分配都要提高效率、促進公平。

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熱點:宏觀調控政策、樓市、金融危機、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

(1)市場調節及其侷限性:

①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通過價格、供求、競爭的變化調整生產經營活動,改進技術和管理。

②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等缺陷;單純市場調節會導致資源浪費、配置效率低下、社會經濟不穩定、分配不公、差距擴大。

(2)規範市場秩序:(熱點:食品安全、產品質量問題)

①原因:A、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但市場調節具有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等缺陷;單純市場調節會導致資源浪費、配置效率低下、社會經濟不穩定、分配不公、差距擴大。

B、只有公平公正的市場秩序才能合理配置資源,提升競爭力,促進經濟發展。

C、良好市場秩序需要市場規則來維護,否則會導致消費者利益受損,市場無序,誠信缺失,經濟活動無法正常進行

②措施:A、市場秩序需要市場規則來維護,要遵循法律法規、行業規範、道德規範

B、形成以道德爲支撐、法律爲保障的社會信用制度,是規範秩序的治本之策

C、國家要加強宏觀調控與社會信用建設,健全社會信用體系,建立信用監督和失信懲戒制度,運用經濟、法律、行政手段加強市場監管

D、企業及個人要學法、懂法、守法、用法,保證經濟活動符合法律規範,並運用法律維權;要樹立誠信觀念,遵守市場道德,形成誠信爲本、操守爲重的良好風尚

(3)政府宏觀調控:(熱點:政府調控政策)

①原因:A、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基礎性作用,但存在自發性、盲目性、滯後性,需要國家加強宏觀調控來彌補缺陷。 B、加強宏觀調控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內在要求,是由我國社會主義性質決定的,有利於鞏固公有制,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促進經濟增長,增加就業,穩定物價,保持國際收支平衡。

②措施:A、根本——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建議:深入細化)

B、運用經濟、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強宏觀調控和引導,實施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並與市場調節相結合來調節。 C、營造經濟社會環境,制定經濟政策,引導經濟行爲。 D、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與合作,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

(4)又好又快、科學發展:(經濟生活的“萬金油”)

①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爲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

②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A、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B、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堅持擴大內需的方針——促進經濟發展由主要依靠投資、出口拉動向依靠消費、投資、出口協調拉動轉變;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質資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由主要依靠第一、二產業帶動向依靠三大產業協同帶動轉變。C、統籌城鄉發展,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長效機制,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D、加強能源資源節約和生態環境保護,增強可持續發展能力。⑤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縮小區域發展差距

(5)經濟全球化與對外開放:(國際經濟)

①經濟全球化的影響:A、經濟全球化是一把“雙刃劍”,推動了生產力的發展,促進了生產要素在全球範圍內的流動、國際分工水平的提高以及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推動了世界範圍內資源配置效率的提高,使各國經濟聯繫在一起,促進各國經濟合作。 B、也使世界經濟發展更加不平衡,一國的經濟波動會波及他國,甚至影響全世界,加劇全球經濟不穩定性,尤其威脅着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安全。

②國際經濟競爭與合作、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措施:

A、必須拓展對外開放的廣度和深度,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堅持引進來與走出去相結合,擴大開放領域,優化開放結構,提高開放質量,完善開放型經濟體系

B、要創新利用外資方式,優化利用外資結構,發揮利用外資在推動自主創新、產業升級、區域協調發展方面的積極作用

C、要創新對外投資和合作方式,支持企業開展國際化經營,培育跨國公司和國際知名品牌

D、必須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則,落實科學發展觀,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堅持自主創新,保護自主知識產權,以質取勝

E、積極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充分利用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優化資源配置,促進經濟發展

F、經濟全球化是把“雙刃劍”,要利用WTO規則維護國家安全與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