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沉澱課堂討論 豐富數學教學

【摘要】《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版)》明確指出:“教師作爲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應該幫助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爲了使學生能夠如此學習,充分展示自我,課堂討論便成了數學課堂教學中實現這一理念的重要方法之一。課堂討論組織得好,不僅能調動全體學生投入到自我探索的過程中,而且有利於培養全體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獨立思考的石慣、語言表達能力和合作精神,更有利於學生在將來進一步學習以及將來走上社會,提髙全民的整體素質。

沉澱課堂討論   豐富數學教學

【關鍵詞】課堂討論;數學課堂;注重方法;層次預設;提高實效

課堂討論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通過相互合作,主動參與學習,從而探究知識,實現教學目標的一種課堂教學方式。課堂討論作爲一種重要的教學方式,對於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增強他們的主體意識,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數學活動中來都有積極的作用。但目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絕大多數的課堂討論只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表現,理想和現實還是有一定距離,因此我將針對課堂討論進行一些闡述。

一、理想中的“你”——互動生成,層層遞進

數學課堂討論是一種互動的教學方式,也是啓發式教學的基本方法,討論教學的廣泛展開,不僅是因爲它是課標理念的體現,也是因爲如果將它運用得當,課堂就成爲了學生主動學習的舞臺,成爲了學生積極思維、閃現智慧靈感的場所,課堂也將更加開放而富有活力。由此,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給予學生充分自主探索的時間,還要給學生充分的交流合作的機會,而課堂討論是讓學生參與教學過程、體現學生主體地位的一種有效的方法。

1.課堂討論,增添趣味

數學往往是枯燥的,那麼爲了防止這樣的特點被課堂的嚴肅氛圍所掩蓋,教師除了利用有趣的情景、激發興趣外,教師圍繞目標達成,精心設計討論活動的主題,圍繞主題佈置互動交流與探究任務,將引領學生帶着思考與好奇心開展聚焦問題的討論與對話,不斷提升對知識的理解與產生新的不同認識。一位教師在執教《年、月、日》爲了引導學生認識2月的特殊性時,營造了這樣的情境:“我有一個好朋友生日快到了,去年我送了她一個洋娃娃,今年我打算送她一個音樂盒,我想翻看日曆查閱一下那天是否是週末,但是我發現今年的日曆沒有那天,我覺得很奇怪,爲什麼去年的日曆有這一天,今年她的生日卻消失了呢?”接下來引導孩子進行一小段課堂討論初步探討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如此一來,激發了孩子求知慾,讓他們對今天的學習內容提起興趣。興趣是學習活動的強化劑,它在學生的學習活動中起着巨大的推動和內驅作用,而好奇心強、求知慾望是國小生的重要心理特點,這樣的課堂討論既減輕了學習的緊張感,又增添了學習數學的趣味性。

2.課堂討論,提高效率

課堂討論是學生主體活動的過程,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方法。而課堂討論往往是學生學與思、學與論的有機結合,它對於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特別是有利於對教材重點、難點的理解和把握。恰當地運用課堂討論的方法,不僅能激發學生探究問題的興趣,使課堂氣氛生動有趣,還能有效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以及教師教學效率。例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長方形和正方形》第三課時探索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計算公式,學生通過自主嘗試合作交流,共同討論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這樣的教學方式一反從前直接對孩子進行周長公式的灌輸,而是通過讓學生通過自主交流,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課堂討論的形式,重在讓學生自主選擇、優化算法,凸顯了學生的主體性,促進學生主動學習,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加深對所學知識的理解,增強教師課堂教學效果。

3.課堂討論,發展思維

當下數學課堂中採用課堂討論的方式進行教學,課堂討論是學生主體活動的過程,是促進學生主動學習的最有效方法。課堂討論也是學生學與思、學與論的有機結合,它對於鞏固所學知識,加深對這些知識的理解起着重要的作用,同時又把他們的興趣激發出來,培養學生思維能力。例如,在一年級進行《9加幾》的教學中,如果直接讓學生討論計算的方法,那麼方法會有很多,雖然這也符合算法多樣的要求,但是我覺得還是要儘量幫助學生進行算法優化,因此我就要求學生選擇自己覺得簡單的方法,並在小組中說一說原因以及具體的計算過程,再進行課堂討論,甚至還可以讓學生將自己的方法演示出來。這樣的學習過程學生們都樂於接受,在經歷有趣的操作之後,還要讓學生用語言表達出他們剛剛討論中的思維過程,這樣纔會使學生課堂討論中維持學習興趣,同時鍛鍊自己的思維能力。

二、現實中的“你”——重形輕質,流於形式

從教學實踐來看,課堂討論的教學方法越來越被教師們所採用,它的種種好處,似乎在教師們的心中已形成共識,但在目前的數學課堂教學中,絕大多數的課堂討論只是一種形式主義,仍然存在着各種問題。

1.敷衍敷衍:不會說

討論主題學生在討論中幾乎不提及而是在敷衍老師,說說笑笑,哄哄鬧鬧,看起來熱熱烈烈,實際上毫無收穫,這樣的課堂討論過程欠妥,收效也不高。另一方面課堂討論一般又分爲四人小組討論和同桌討論兩種,在教師指導下,學生相對擁有更多的主動權,教師對學生的控制力相對減弱。而同桌討論一方面冷場的多,充分討論的少,另一方面也很難就重要問題迸行討論,課堂討論的參與率低。

2.無聊無趣:不想說

學生參與度不高,常常處於被動參與課堂討論狀態,常出現老師提出討論話題無人迴應或只有個別學生做出迴應的情況,學生不願參與或“被迫參與”,對老師提出的討論問題不感興趣,不願參與到討論中去,致使課堂討論不能順利進,有的雖然參與到課堂討論中,但對於討論問題不假思索,草率應對,人云亦云。

3.嘮嘮叨叨:說不完

學生表現失控,教師無力迴天。課堂討論,往往是以學生爲中心,學生成爲課堂討論的主體,教師主要對討論加以引導、控制。但是,有時候會出現學生表現失控,教師掌控不了大局的情形。教師的“掌控不了”主要表現在:對課堂紀律控制不住,課堂混亂,學生異常興奮,對討論主題控制不住,學生對老師提出的話題感興趣,大家紛紛討論,脫離教師討論初衷。

其實之所以這樣的課堂討論達不到應有的教學效果,一個比較重要的原因就是設置問題時考慮不周全,主要原因歸納爲:

其一,分組不合理,小組討論的組織率低。小組討論時,因爲教師的暫時“不參與”導致小組中暫時出現“羣龍無首”的局面,有班幹部或尖子生的小組中,班千部和尖子生只顧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沒有組織小組全體參與討論的責任感或意識,使討論參與率低,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發表意見和得出問題的結論。在討論過程中部分只顧發表自己的建議和看法,大部分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發表意見,使得討論的效果不能發揮得淋漓盡致。

其二,問題難易程度設置不合理。有的教師在設置討論問題時,不瞭解學生的起點狀態,設置的問題過難或過易,討論問題拘泥於課本,脫離學生生活,不切實際。一些教師在設置討論問題時直接選擇課本上的內容作爲討論主題,遠離學生生活。

其三,教師缺少引導,學生不會正確使用課堂討論方法。課堂討論是師生雙方共同參與的活動,離開任何一方,討論都不能高效順利完成。然而,在目前的數學課堂討論中,“討論”常常成爲教師的“獨角戲”,而目前課堂討論形式單一,忽略其他的分組形式而習慣性地採用同桌2人討論或鄰桌4人討論的方式。

三、平衡理想與現實,生成有效課堂討論

基於以上在課堂教學中課堂討論存在的一些問題,要想使課堂討論真正具有教學價值,必須對課堂討論進行改革和創新。下面我將結合教學實踐,對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討論話題要有選擇——針對性

從教師層面上來說,要言簡意賅讓學生明白討論中心,從而開展恰當的討論,精心設計討論問題顯得尤爲重要。以《認識周長》情境爲例:“一隻瓢蟲在樹葉的A點,想喝到樹葉B點處一點露水,它要爬多遠?”從動物生活中引出求物體某個面周長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設置,便會激發起學生的求知慾,使之認真學習當天內容。反之比較簡單的、大部分學生能理解的問題不必討論,通過看書就能夠懂的也不需要安排討論,如果讓學生討論的問題毫無價值,則會出現學生討論時漫不經心、無聊閒扯甚至嬉戲的情況,不僅浪費時間,而且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教師的選題是否妥當直接關係到課堂討論質量的好壞,教師只有精心設計討論問題,纔可能引發學生討論的興趣,達到期望的討論效果。

2.討論組織精心預設——層次性

小組討論時,易出現討論脫離主心骨的局面。有優等生的小組中,這部分孩子只顧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見解,而沒有組織小組全體參與討論的意識,導致討論參與率低,造成中等生和差生很少有發表意見和得出問題的結論。因此在組織討論之前就要明確分組,科學對孩子進行分組,把班級中的學生劃分爲若干學習小組,通常由一名優等生、兩名中等生和一名中下等生組成一組,做到組內質異,組間質同,也體現了公平性。在數學課堂中展開討論,其目的就是爲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進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發展,只有使各類學生都積極這參與討論,這樣的教與學纔是其樂無窮的。

3.小組討論注重指導——方法性

在數學課堂教學實踐中,學生討論經常會出現一些低效的現象,究其原因,我想應該是學生不知道如何去討論,不知道討論的方法,因此,我們要教會學生如何去討論。討論過程中,教師進行討論方法的指導,根據討論內容的不同和學生的年齡特點,應當選用不同的方法,提髙討論的有效性。俗話說“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要根據教學內容,瞭解學生實際,充分發揮個人優勢。最後是教孩子學會傾聽,傾聽是會學習的體現,在別人說話時,不自高自大,不隨便插嘴,打斷別人的發言,而是認真聽取別人的意見,尊重別人的發言,並學會用別人的長處來補自己的短處,才能進步得越來越快。

4.討論反饋提升實效——實效性

俗話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任何一項活動,都需要制定規則,特別是多人蔘與的活動。教師在組織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之前,必須協同學生制定討論規則或須知,這樣才能做到課堂討論能放得下去,也能收的回來的效果,而討論後,我們還需要進行反饋和反思,反饋是通過各種形式把討論結果呈現在課堂上,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了更加深刻的瞭解,教師就能瞭解學生學習情況纔能有效地調控教學,達到預期的目的。例如,教學“長方體與正方體的認識”時,討論得出“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但在判斷 “正方體是長方體”時卻發生錯誤,這時候教師便要引導學生通過比較他們的特徵,明確:正方體不僅具備長方體的特徵,還有自己的特徵,而長方體不具備正方體的所有特徵,所以正方體是特殊的長方體。正是由於討論效果的及時反饋,才促進了學生對知識難點的理解和掌握。反思就是信息的反饋和內化,這樣有利於學生的知識更加系統化。例如:在教《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時,我讓學生自己動手,自己去探索、比較、討論長方形和正方形特徵時。引導學生反思,問他們:“今天我們在學習中,運用了什麼數學思想方法呢?這些方法又是怎樣運用的呢?在其他情況之下,可以運用這些方法嗎?”學生聽完提問之後,就陷人了反思。很快有學生舉手回答,讓學生通過這些認識到這些方法還能夠遷移到認識別的圖形特徵的過程,體會這種思想方法的重要性,拓展他們的思維,而且討論也能落到實處。

課堂討論是教師與學生相互溝通、交流的平臺,是學生互相學習主動探索的途徑,是有效教學的主要形式。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的過程中,要特別注重討論的內涵,不能只顧討論形式,爲了討論而討論。在討論前、中、後期都要進行精心設計和準備,才能發揮課堂討論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的重要作用,平衡理想與現實。

【參考文獻】

[1] 朱延東. 對國小數學課堂討論有效性的思考[A].新課程研究

[2] 張海麗. 國小數學課堂有效討論的策略[A].湖南科技大學,2015,(6).

[3] 範秀琴.數學課堂討論問題與思考.工作筆談,2005,(12).

[4]李光宙.如何提高數學課堂討論的有效性.國小教育研究

標籤:課堂 教學 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