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淺析國中數學課堂教學

摘要 新課程理念要求做到學生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創設自主學習氣氛,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教師應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變“授之以魚”爲“授之以漁”,以“探索嘗試”爲核心來設計各個教學環節,全面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淺析國中數學課堂教學

關鍵詞 合作探究 能力培養 有效教學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知識經驗基礎之上。教師應該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學生是數學學習的主人,教師是數學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在教學中我們應根據學生實際,充分發揮教材的優勢,真正體現新課程理念。筆者就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益這一問題進行了嘗試。

一、確立目標,主動參與

教師應充分信任學生,把學習主動權交給學生,讓學生自主學習,給學生充分的學習時間,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創設自主學習氣氛,讓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得到充分發揮。

1、精心指導,自主參與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失時機地指導學生嘗試各種解決問題的方法,通過討論、爭論、辨析,讓學生自主獲取信息。例如:學習“零指數冪與負整指數冪”一節內容時,我向學生提出這樣一個問題:我們原來已經學過了冪的運算法則(在正整數指數範圍內),現在指數的範圍已經擴大到了全體整數,那麼,原來所學的冪的運算法則現在是否還成立呢?在此教師引導學生進行討論、爭論、辨析,使學生之間、師生之間在知識上相互補充,思維方法上相互啓發,情緒上相互感染,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此時學生已經完全投入到對知識的思考和探究之中,促使他們進一步去思考。這種不斷激活課堂的教學方式,使學生不斷地參與到教學活動中。

2、引導啓智,自主探究

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只是爲傳授知識而設計的,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創造能力,這種傳統的教學方法必須改變,變“授之以魚”爲“授之以漁”,以“探索嘗試”爲核心來設計各教學環節,讓學生在“做中學”,在“練中悟”。

如在“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教學中,教師不是直接把平行四邊形的特徵歸納出來,而是讓學生先通過摺紙(給每位學生一張長方形紙,裁剪成一個平行四邊形)猜想平行四邊形的特徵,學生一旦提出猜想,就非常迫切地想知道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確,從而激發了學生自主學習和探究的熱情。然後讓學生開展小組討論,最後把各組的結論彙總到黑板上。在此基礎上,教師指導學生修改、選擇、補充,並一一加以驗證,從而得出平行四邊形的特徵。

這種教學,通過學生自主研討、自主分析,使學生體驗到了獲取知識的過程,領悟到了數學中解決問題的方法。由此可見,只有把數學課的課堂定位於探索科學思維的實驗室,建立學生的數學知識結構的基地,教師引導,學生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師生合作,才能真正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能力。

二、 激發興趣,增強信心

1、以生動的實例,描述枯燥的概念,使比較抽象的內容變得通俗形象。

數學知識原本就比較抽象,不像語文的描述性、美術的直觀性、體育的身體參與性。各種概念的描述既枯燥又無味。要使抽象的內容變得具體、易懂,就得從生活中挖掘素材,在日常生活中發現數學知識,利用數學知識,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

2、誘發求知慾。

學生的學習要有對知識的渴求,也就是求知慾。有了求知慾 ,對學習的興趣也就油然而生。學生對新知識的渴求,想對未知事物的瞭解,是激發學習興趣的一個切入點。

如講授“圓的周長計算”時,教師帶着繫着線的乒乓球進入教室。向學生提問:繫住乒乓球的線都可以量出來,要使繫住乒乓球的線離球一米遠,此線需多長?進而又問:假設我們用繩子繞地球一圈,現在把這條繩子都距地球1米遠,繩子增加多少?

學生紛紛估計,有的說是一千米,有的說是一萬米,有的說是一百米,答案形形色色,這時教師說:大家說得都不對,增加的長度比10米還短呢!在學生一雙雙驚異的眼光中,教師指出要是學習了圓周長的計算後,就可以很快算出結果。這樣可大大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從而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三、培養學生自學能力

傳統教學方法是着重教師講,把知識“灌輸”和“注入”到學生的頭腦,重視了知識的傳授,忽視了能力的培養。課堂上往往出現這樣的情況:程度較好的學生早已聽懂,無事可做,教師還滔滔不絕講個不停;程度差的仍未聽懂。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筆者認爲應從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入手。

1、教給學生閱讀方法,培養學生閱讀能力

自學能力中獨立閱讀能力是關鍵,在培養學生自學能力時首先要過閱讀關。在七年級第一學期開始時,用了一週左右的時間進行領讀,邊讀邊講解,對定義、法則、公式等,要求學生加記號,嘗試着做眉批,然後讓學生自己閱讀。有些學生閱讀時不認真,不仔細,草草閱讀後就立刻做題,結果錯誤很多。於是,我們應採取措施,在“啓”上下功夫,利用學生好奇心強的特點,提出一些懸念,引導學生認真閱讀。如:在開始學“二元一次方程組”時,提出“雞兔同籠”問題,學生迫切想知道雞兔各有幾隻,於是從書中去尋找答案,讀書便認真了。當學生看書無目標時,出示閱讀提綱,引導學生把握知識要領,掌握重點,解決疑點,敞開思維,步步深入。同時還注重指導學生閱讀書中的概念、法則、定理及例題。由於書上的例題都是爲新學概念的理解和運用準備的,因此讓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把書上的例題做一遍,並且弄清楚例題中的條件和所求分別是什麼,應用了哪些概念、公式或法則。

初學幾何的人總認爲幾何比代數難,因爲它的新概念比較多。學生在國小一年級就開始接觸數,對於數的理解運算很熟悉。但現在研究的對象要從“數”轉到“形”感到不適應,甚至失去信心。因此一開始就加強畫圖和識圖的訓練,製作投影片,還讓學生親自動手畫圖形,然後剪剪拼拼。學生感到很興奮,帶着濃厚的興趣閱讀幾何教材。這樣加強了形象思維,突出了圖形教學,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讀、練、知交替進行,培養學生獨立思考、運算的自檢能力

教學中爲了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能力和運用知識的能力,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閱讀教材,做練習,通過自檢發現錯誤,找出錯誤的原因。在課堂上讀、練、知交替進行,調動了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使觀察、注意、記憶、思維都處於積極活動狀態。在練習指導中,側重於對學生進行分析問題和一題多解的訓練。在“知”這個環節上看重培養學生的自檢能力。

四、變式訓練,提高效率

任何一個數學問題的解答思維過程,一般地都可以把它分解爲三個基本部分:問題的條件部分、問題的解答過程、問題的結論部分。如果把這三個部分作爲變化的因素,可以構成條件變式題、結論變式題、過程變式題。在進行變式題設計時,應主要依據教材的例題與習題,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和年齡特徵,按照由低到高,由淺入深的原則,設計階梯度清晰的各類變式題組,加強對學生的訓練;注重精講多練(變式訓練),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生的主體作用和訓練的主線作用。在實施變式教學方法的同時,應注意針對不同的內容,不同的教學階段使用不同的教學方法。如複習課教學,就可以採用“定向—自學—點撥—自測—評講—自結”程序的方法,對培養學生能力,實現教學目標,提高課堂效益會起到理想的教學效益。

提高數學教學質量不能靠增加課時,要靠提高每堂課的效益,減少無效勞動造成的時間浪費。要想提高課堂效益,必須認真鑽研新課程標準、教學要求、教材內容,對必學內容、選學內容、基本要求、較高要求每年的變化都要心中有數。都必須鑽研清楚,才能制定適當的標高,才能把握好分寸,不至太淺或太深,才能縱橫聯繫,前呼後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