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優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 旨在培養創新

優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 旨在培養創新

優化國小數學課堂教學 旨在培養創新

國小數學教學中如何來引導小學生主動地、創造性地學習數學,是當前國小實施素質教育的大課題。江總書記高瞻遠矚地指出:“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並指出:“樹立全民族的創新意識。”只有樹立了全民族的創新意識,纔會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進程,而中國小是培養創新能力的黃金時代。因此,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緊急而迫切的任務。那麼,怎樣在國小階段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呢?

一、搭建平臺,民主教學,點燃創新火花

長期以來,由於受傳統教育思想影響,教學上只重視了知識傳授,忽視了創新意識到培養,因而也抑制了學生創新能力的發展。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創造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可見,要點燃學生心中的智慧火花,培養創新精神,教師必須那裏創造平等、民主黨教學氛圍,才能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敢做,誘發創新意識。在教學的實踐中,只有教師相信學生能力發展的可能性,才能發現學生創新思維的“閃光點”。如在教學“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一課時,我讓學生先想想又什麼辦法來知道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呢?這時學生開始觀察、思索、點畫等,一會兒,學生們紛紛舉手,生1說,把平行四邊形轉換成所學過的三角形就可以計算了;生2說,放在方格板上就可以計算出來;生3說,把平行四邊形轉換成長方形就能算出來等方法。在教學中搭好平臺,給學生足夠的思維創新空間,使得人人有言可發。通過學生積極、主動的投入和參與,自然而然地掌握了知識,提高了能力。可見,有些知識老師告訴學生,還不如讓學生動起來,從中自己獲取知識,尤其給學生“黃金”,不如讓他掌握“點石成金”的方法,這樣在學生過程中,教師教得輕鬆,學生學地愉快,也演繹了學生精彩的創新過程。

二、置身幕後,突出主體,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

國小數學教學作爲基礎教育,雖然教學內容比較簡單,但只要我們爲學生創造成功的機會,營造寬鬆活潑的教學氛圍,創設有利於學生主動發展的教學環境,就可以有效地促進學生創新能力的形成和發展。在教學中,我們只有遵循學生學習中的“實踐—提高—再實踐—在提高”的原則,就不難做到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

1、創建多向交流,營造合作學習氛圍。

傳統的教學,一般是教師問學生答,甲同學答錯或答不上來,再請乙同學回答。在這種一對一的交流形式中,學生只能老老實實地坐着,規規矩矩的舉手,耐心地等待發言的機會。這樣不但埋沒了許多聰明學生的智慧潛能,還扼殺了學生自我發展的機會,也不利於學生的創新能力的發展。課堂教學活動是學生學習的主要場所,在教學中,我提倡多向交流,使學生能夠在一種幸福的體驗中去主動學習、主動發展,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多向交流即可以面向學生個體也可以面向學習小組。如:在教學,“圓錐的體積”教學內容時,把全班學生分成六個小組,其中1、2組的同學分別製作等底但不等高的圓錐與圓柱;3、4組的同學製作等底等高端圓錐和圓柱;5、6組的同學製作等高但不等底的圓錐與圓柱。並準備足夠的沙子做實驗。通過學生親自動手實驗後,並進行交流,學生提出了不同的結果。1、2、5、6組沒發現什麼規律,但3、4組的同學通過實驗得出的結論是:圓錐的體積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這時,就有學生問這是問什麼呀?同學們通過對本組學具的觀察以及與其他組同學的交流,發現了其中的奧妙,原來只有在等底等高的條件下,圓錐的體積纔是圓柱體積的三分之一。正是在動手操作、觀察思考及相互間的交流過程中,學生理解掌握了知識,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爲學生開啓了創新的萌芽。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學生,大膽地“放手”讓學生自己創造性地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哪怕是有一點進步,也是發展,也是成功。

2、創設良好教育環境,引導學生主動發展。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引導學生進行數學的再創造活動,是在國小數學教育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造精神和初步創新能力的主要途徑和方法。“學生獲得知識並不是簡單地接受知識,而應在情感體驗、領悟和創造中學習,主動構建機子的認識結構,在與原有的認識和經驗的相互作用下,逐步充實、豐富和改造自己的已有的認識結構,從而獲取知識,實現主動發展,也促進創新能力的發展。因此,在教學中,我盡力優化教學組織形式,努力創造條件,讓學生積極主動地投身於學的全過程。儘可能把教學過程創設成個性發展、合作交往的過程。如:在教學“統計”內容時,我讓學生走進社區進行人們生活中獲取信息媒體的使用數量調查,收集現實生活中的真實數據,再利用收集到的數據填寫統計表並製作統計圖表。

小小調查員

固定電話

手機

電腦

地域(對別)

結果許多學生根據自己的統計表數據製作出漂亮而又有創意的統計圖表。從而達到了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通過自己的實踐活動獲取知識,通過主動實踐和自身情感體驗,樹立學生學習的自信心和創新精神。

三、由教“學知”轉變爲啓“思創”

在教學中,注重學生的思維訓練,注重創造性思維品質的培養,教師要儘可能少用一些扼殺學生個性的“標準答案”或習慣方法來“排斥異己”。在現代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大膽提出假設,發表獨特的見解,鼓勵學生標新立異,探尋具有創新意義的新方法。能讓學生自學的讓學生自學;新知識能讓學生探索發現的讓學生去探索;能讓學生思考的問題讓學生自己去思考。俗話說:“學源於思,思源於疑”學生有了疑問,就會發問,就會激發思考的興趣。在教學中,問題有教師提出與學生提出大不一樣,教師提問是針對教學目標,目的是爲完成教學任務而設置好的題目,學生提出問題則是針對知識的疑點,目的是解決學習過程中的障礙,那麼在教學中,讓學生先進性創造性地試一試,在試的過程中將知識的疑點提出來,引起教師和同學的注意,大家都來想辦法,動腦筋解決這個問題,個人根據自己的實際考慮問題,解決問題,並在原有的基礎上進一步地發展。古人語:“爲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所以在教學中,要讓學生主動提出疑問,啓發學生思維“大進”例如,我教學“一般應用題”時就特別重視學生的思維闡述過程,也就是學生的問題反饋意識。在兩步應用題中,提出一箇中間問題,三步應用題中提出兩個中間問題。如:“新鎮國小三年級有4個班,每個班有40人,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讓學生讀題分析,理解,列式計算,有一學生列出:40×4=160(人);38×3=114(人)。讓其口述解題過程,題中告訴我們三年級有4個班,每班40人,四年級有3個班,每班38人,問題是三年級和四年級一共有多少人?我就必須知道四年級和三年級各有多少人?用圖表示:

三年級有多少人?

四年級有多少人?

一共有多少人

班數已知,每班人數已知

班數已知,每班人數已知

合併

這樣學生進行了全方位的參與做、講、說的過程,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再例如:華山國小三年級栽樹56棵,四年級栽樹的棵數是三年級的2倍,五年級栽的樹比三、四年級栽的總數少10棵,五年級栽樹多少棵?題目出示,讓學生先讀題,老師問學生,你看這道題,想到了什麼呢?讓學生分組討論,學生紛紛發表自己的想法和見解,最後學生闡述:要求五年級栽樹多少棵?先要求出三、四年級栽的棵數,再結合五年級栽的樹比三、四年級栽的總數少10棵,算出五年級的栽樹數。讓學生試着列式,有兩種情況:(1)56×2-10;(2)56+56×2-10。學生又紛紛議論不斷,這時,教師讓其分別說出列式的想法?經過這場交戰,一名學生知道自己列出56×2-10是錯誤的,而另一名學生說明了自己列56+56×2-10的觀點,我是根據題目中的條件四年級栽的是三年級的2倍,又知道三年級栽樹56棵,所以我想,四年級栽多少棵?列出:56×2,可題目最後問的是五年級栽樹多少棵?於是我又根據五年級比三、四年級的總數少10棵,列出:56+56×2-10,就是五年級栽樹的棵數。可見培養學生抓住條件,提出中間問題,將所求的問題轉化爲基本數量關係後,結合已知條件解決中間問題,繼而前進,解決第二個問題,最後達到要解決最終問題的目的。這一系列活動,學生所學知識的範圍擴大了,思考問題的方法靈活了也學會了問問題,意識到問題的導向作用。學生的思維有了動力,而且決定思維發展的方向和性質。我們不但要培養有紮實的數學基礎知識而且又有獨立思考、獨立創新精神的開拓型人才,必須從素質教育人才觀、質量觀來思考我們的教育,那就是放開學生,把主動權還給學生,讓學生“動”起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纔有可能打破那種“我講你聽,我問你答,師生信息交流單一,氣氛沉悶,學生思維呆滯的課堂教學局面,纔有可能創造一種師生情感交融、民主和諧,學生又能積極參與,思維活躍,主動創新的學習氛圍。

從素質教育的觀點看,教會學生學習比傳授知識更重要,學生通過課堂活動,自主學習數學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還從中學會獨立獲取知識的方法,並將它們轉化爲能力,形成嚴謹求學,不斷探索,創新的科學態度,這就有利於學生主動,全面的發展。教育家埃德加.富爾說:“未來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沒有學會怎樣學習的人。”所以,我們每一個教師都必須遵循學生的認識規律,充分調動學生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這樣學生的創新能力就會不斷地得到培養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