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國小數學教學現狀及優化措施論文多篇

國小數學教學現狀及優化措施論文多篇

數學教學論文 篇一

小班化人數較少,每層人數比大班化要少得多,在小班化教學中開展分層教學的針對性更強,使有效分層教學研究成爲一種可能與需要。下面請閱讀關於小班化數學教學論文,希望能夠幫到大家!

研究背景: 小班化教學是在學生數量控制在30人以下的教學單位面向學生個體,圍繞學生個體發展而開展的教學活動,是當代中國教育發展的趨勢之一。教育的變化總是和經濟社會的變化有着最直接的關聯,小班化的出現就是如此。隨着出生人口負增長、教育資源的充裕和家長對子女接受優質教育期望的提高,被稱爲“精品教育”的小班化教育在國內部分大中城市和經濟發達地區漸露風采,成爲教育改革新的探索熱點。

研究意義: 小班化教學是國內外教學改革發展之趨勢:世界課程改革的趨勢是倡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索學習,這就使得大班化教學面臨諸多問題,比如如何面向全體、如何因材施教等,小班化教學就應運而生。1996年,上海市率先開展小班化教育實驗研究,10所國小在起始年級中進行首輪小班化教學試點,此舉被稱爲“教學領域的一場革命”。大量的研究表明,小班化教育對提高學生的學業成績、個性發展等起到明顯的效果。對改變教育觀念,改進教學方法、優化教育資源等有革命性的突破。晉江市近幾年經濟發展迅速,地方財政投入加大,資源不斷豐富的優勢條件,爲小班化教學探究提供了必要的物質基礎。

我校爲一所備受社會關注的新辦市區重點校,教育硬件條件優越,生源好,爲小班化教學研究創設了必要條件。筆者通過幾年的教學實踐,就如何創新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過程以促進小班化的有效教學,談幾點粗淺的看法:

一、分層教學

我們深知小班化教育的最大意義在於讓每位學生得到均衡發展,不僅要關注個體認知水平差異,還要關注學習方法差異,進而關注情感、態度、價值觀、心理等和諧發展。小班化教學相對於大班教學,由於班級人數的減少,使教學的時間和空間得以重組,使教師對每個學生的獨特學習風格和方式能有更加深入的瞭解,這就爲開發“分層教學”提供了可能。

《數學課程標準》倡導“大衆數學”這一現代教育理念,明確指出:“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在班生規模大的班級中,由於時間和資源總量的限定,人人學到不同的數學我覺得是一種“奢求”。但在國小小班化教學中,這個“理想”完全可以實現。由於班生少,每個學生對教學資源所佔的份額大大增加,主要表現在對教學時間、教學設備、活動空間等個體佔有比例成倍增長,這就爲分層教學提供了基礎。落實到教學實踐中,首先要對學生進行分層。在綜合考慮每位學生原有的知識水平、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將學生按一定的比例分爲A優秀、B發展、C努力三個不同層次。並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教學目標。例如:“乘法計算”中各步的算理對於A層學生要求條理清晰,語句完整地表述,B層學生清楚達意地表述即可,C層學生能意會方法與算理,能計算就行;“求周長”中 A層學生要求多種解法並清楚說出自主探索的思路,B層學生能找出一種或兩種解法,C層學生能用一種解法就行。

第二是分層備課,小班化環境下的備課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體差異,從教學目標、教學過程、能力情感等多個維度來考慮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備課。分層備課就是指從學生實際出發,根據課程標準和教材,針對學生層次,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分層授課過程。我把它分爲三個層次:所有學生都能達到的“基本層次”,多數學生經努力後可以達到的“中等層次”,少數學有餘力的學生可以達到的“較高層次”。對學困生適當降低教學起點,要求學會最基本的知識,掌握基本方法,會做基礎題,發展基本能力,如閱讀能力、計算能力、表達能力、實驗操作能力等。對中等生要求在熟悉熟練上下功夫,發展綜合能力,逐步轉變爲優等生。對優生要求深刻理解、熟練掌握和靈活運用知識,啓迪思維,培養創造能力,發展個性特長。

第三是教學過程分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學生的層次來設計難度不同的問題,尤其是在設計問題及練習時。例如在教學“周長”這部分知識中,已知長方形的長寬求周長或已知正方形的邊長求周長,這類簡單題請C層學生解答;已知長方形的周長和寬求長,已知長方形的長及長與寬的關係求周長,這類較複雜的題請A層或B層學生彙報。這樣分層設問使每個層次的學生都體會到成功的喜悅。練習題設計遵循“低起點,高要求,分層次”的原則,儘量做到全體學生都有適合自己水平的練習。力求使每位學生學有難度,學有所得。這樣能很好地兼顧到不同層次的學生,提高學生的思維參與程度,使各類學生都能感受到數學問題的挑戰性和通過自身努力,感受問題解決的快樂。

二、創新教法

(一)教學內容要新。小班化教育中數學課程的內容要“新”,應選取那些對學生來說“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內容。如教學長度單位認識時,叫他們去調查學校到所住社區的距離;教學兩位數乘法時,叫他們和家長走入市場,學會購物,寫數學日記;教學面積認識認識時,叫他們觀察教室的地磚和實地測量小籃球場;教學連乘應用題求幾棟樓住幾戶時,叫他們觀察學校周邊的樓盤,有條件的去詢問調查。通過家長的配合及學生的自我實踐,這些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溝通生活中的數學與教科書上數學的聯繫,使生活和數學融爲一體。也就是說,應通過教學內容之“新”,幫助學生理解數學、熱愛數學,讓數學成爲學生髮展的重要動力源泉,從而去學習數學獲取知識,實現數學的再發現和再創造。

(二)教學形式要新。小班由於學生人數少,學生獲得了比以往更多、更直接、更快速的與老師、同學碰撞、交流、角色置換的機會。教師在教學設計時要積極利用這些有利因素,創造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讓學生動態地參與到教學中。如認識方向知識時,我請全班到課外上課,讓他們身臨其境,有利於直觀接受,並現場做個別指導;在教學行車幾站時,可叫學生分組合作,排成行車架式,讓學生體會到行車幾站是數間隔而不是數點,然後老師逐個小組參與,幫助他們理解,切實做到突破難點,這也是小班化教學才能容易做到做好。

(三) 導“思”要新。爲促進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提升,教師要通過創設反映數學事實的恰當情境,讓學生通過邏輯思維或操作實證的方法,通過對話等多種形式的交流,使學生的思維與教師的思維產生共鳴,從而使學生所學的知識深化內化。小班化教學空間相對增加,教育關照度增加,讓每個學生都受到等距離教學,讓每個學生充分享受教育資源,充分與老師互動交流,思維就能得到有效的發展。如教學“鋪磚問題”,可讓學生藉助學具分組體驗鋪磚情境後,讓他們暢所欲言,提出解決方案,而後讓他們自主探索,認識並找到了大面積(房間)除以小面積(磚)的規律,從而解決了本單元的重大難點;在教學“三角形面積的計算”,課前讓每個學生準備完全一樣的鈍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銳角三角形各一對,以及幾個平行四邊形,進行擺一擺、拼一拼、移一移、剪一剪、看一看能不能通過拼、擺、移、剪成以前學過的什麼樣的平面圖形?教師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拼成的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與三角形的底和高有什麼關係?而後交流他們不同的思考成果,從而推導出三角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因爲班生少,學生佔有的單位時間和教學資源相對較大,學生的疑點訴求和老師的引導思考才能一一得到有效的表達和突破。

(四)作業輔導要新。心理學研究表明:學生在越受老師關注的條件下越容易取得成功。所以老師要利用作業面批,培養師生情感,提升學習成績。與大班化相比,小班化教育存在着人際交往優勢。人數少,更利於教師深入學生、瞭解學生,時時處處關心愛護學生,使自己成爲學生心中可敬的師長、可親的朋友。學生愛上你,也就愛上了你的課。

小班化教育爲實施素質教育創造了一個嶄新而又廣闊的空間,它能讓學生享受多種教育資源,增加接受教育的機會,從而使每一位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21世紀的教育是以培養具有獨立個性和人格,適應現代社會並促進現代社會發展的創新人才爲目標。我們有理由相信爲適應時代的發展以及人們對高質量教育的需求,小班化教育必將在我國得到迅猛的發展。

國小數學教學現狀及優化措施論文 篇二

新課改對基礎教育起着重要的推動作用,提高了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效率,但有一點不容忽視,即多元化教學方式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仍然存在問題。一堂課下來,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千變萬化,課堂教學變成了遊戲,更多是訓練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對於學生的基本運算能力的訓練卻少了,導致學生的數學基本運算能力下降,這是目前國小生數學課堂的問題之一。改革固然重要,但也不能盲目,教學方式的多元化往往導致部分教師失去判斷力,反而阻礙了教學效率。

一、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現狀

(一)無效提問

提問無疑是課堂上師生互動最有效也最直接的一種啓發式的教學方式,運用得好,可以事半功倍。但在課堂上,部分教師爲了凸顯提問的重要性,無休止地對學生提出各種問題,學生根本無法集中注意力去思考問題。還有個別教師爲了活躍理科課堂的氣氛,提出的問題也沒有下限,指向性十分不明確。例如,“長方形有幾個角,正方形有幾個角,平形四邊形有幾個角,圓形又有幾個角”等,答案是前面三個都是四個角,而圓形根本就沒有角。如此將幾個不搭邊的問題放在一起提問,反而容易誤導國小生。雖然用諸如“圓形有多少個角”這類問題來考驗學生的反應能力,學生再想明白後會覺得好玩,因此起到了活躍課堂氣氛的效果,但該問題指向性十分不明確,難以達到提問的效果。

(二)教師把握教材不精準

同一本國小數學教材,同樣的教學過程,而不同班級的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卻存在差異,那怕是一個教師教出來的學生同樣也存在個體差異。這是因爲教師在教學方式上存在差異,同樣,學生的接受能力也存在差異,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教師對於教材的把握不夠精準,沒有將國小數學的教材完全吃透,甚至隨意地按照自己的意願將教材進行改編,沒能達到教學的效果。國小生畢竟還處在一個開始認知世界的過程,對很多事情無法進行有效判斷,如此一來,甚至會誤導國小生的思維,從而影響到國小生今後數學的學習。

二、國小數學課當教學現狀的解決措施

(一)有效提問的策略性

無效的提問對於學生而言是一種負擔,學生總是擔心課堂上回答不上而遭到同學的恥笑,思想負擔過重,提問變成了純粹的爲了回答問題而回答問題,思考的目的性和動機都不明確,學生處於被動思考的狀態,回答問題後就忘,從而失去了有效提問的目的性。因此,教師在對學生提出問題之前就要做好考量,熟知每一位學生的學習基礎情況、認知水平,再提一些學生力所能及的問題,有目的地、分層次地提問,讓學生通過回答問題來獲得成就感,激發學習數學的熱情。設計的問題也必須有助於激發學習興趣,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國小生由於年齡小,注意力難以集中,容易被新鮮有趣的事物吸引,要想在課堂上使國小生專心學習,激發興趣纔是最關鍵的。因此,教師在設計問題時要多方位考慮,讓問題既能滿足教學目標,又能讓學生感興趣,做到這些,課堂提問纔是有效的。

(二)把握好教材內容,優化課堂教學目標教學目標對於整個課堂教學非常重要,可謂是教學效果的靈魂。它是教學的出發點,也是教學的最終目的。教師對於教材內容與知識點的把握是整個教學過程中重要的一環,假如教學目標不明確,教學效果勢必會出現重複,效果將大打折扣。以國小數學人教版教材爲例,五年級的課程中關於“分數的意義”一課,教師讓學生拿出一張紙,將紙張對摺兩次,折成原紙張的1/4大小,或是用鉛筆畫出1/4的線段,通過設置這些教學情境,讓學生對分數有一個清晰的認識。這種教學方式看似效果好,其實是教師對教材的編排意義理解得不透徹。其實,在三年級的課程學習中,學生已對分數有了直觀的認識,還學會了同分母的情況下分數的加減法運算。所以,在五年級的課程中這樣的教學是重複的,耽誤了教學時間。

新課改的開展,對我國基礎教育來說無疑是一項重要舉措。我校國小數學教師都認真學習了相關教學理念,積極推動新課改在基礎教育的實施,且對以往教學方式中的不足進行了深刻的反思與總結,理科教學的方式變得更生動有趣,激發了國小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豐富了課堂,效果顯著。但也不能忽視這種多元化教學的弊端,國小數學教師在日常教學中還應多揣摩,因材施教,如此才能發揮出新課改在國小數學教育中的積極作用。

數學教學論文 篇三

一、養成良好的做筆記習慣

在通常的教學中,最普遍的一種現象就是學生只是一直在聽老師講的內容,而沒有去動手做筆記,這是一個非常不好的習慣。我們要讓學生一邊做筆記,一邊思考,通過對課堂內容的記錄,讓學生課外可以進行反思與總結,所以,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做筆記的習慣是重要的環節。

二、培養學生的反思能力

1、掌握解題的方法,反思解題的過程

在目前的教育體制下,大多數學生在解題時,只是爲了完成作業或者獲得分數,之後卻沒有對解題過程進行反思與總結,反思在解這道題的時候有哪裏是想錯了方向,導致效率不高,總結還可以用其他多少種方法來解決。因此,教師要指導學生反思解題的過程,迅速地提高學生學習能力。

2、互相交流討論,形成反思的概念

教師可以組織和鼓勵學生們互相交流討論,每個人簡要說一說自己的思考方法和反思過程,從而可以互相學到更適合自己的解題方法。此外,互相交流討論的另一個好處就是可以形成反思的概念,促進個人的反思以及讓學生擁有自己的學習技巧和創新能力。

3、反思解題的方法

在我的教育生涯中,碰到過好多學生出現這樣的情況:沒有靈活的思維過程,解題方法死板,過程單一,思路雜亂無章。之所以會出現這樣的情況,根本原因就在於學生沒有反思解題的方法,只是爲了把題目完成,從來不分析自己解題方法和思維過程的優劣。因此,我們要指導學生進行反思,讓學生的解題視野更加開闊,思維更加清晰、靈活、新穎。

4、反思知識的獲取過程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們在日常的教學中,可以設定一些情境,讓學生在實踐中主動獲取知識,並且反思這一過程。但是這種方式是有弊端的,因爲要受到一些條件的影響,如果不指導學生反思知識的獲取過程以及對獲取的知識進行概括和總結,那麼就達不到所預期的效果。

5、反思錯誤,取得進步

犯錯不要緊,關鍵是要學會反思錯誤,避免再次犯錯,很多學生考試和作業中經常犯同樣的錯誤,原因就在這裏。因此,教師應該要學會引導學生在尋找錯誤的原因中反思,享受成功的喜悅,以便更好地掌握所學知識和技能。

三、教師要指導學生在平常作業中學會自我反思,以及在課餘時間反思自己的學習效果和方法,培養反思能力

教師應該指導學生在課外之餘,反思學習到的知識和內容,總結和提煉這些內容之間的規律,變成自己的解題風格和技巧。在平常的作業中,鼓勵學生反思所遇到的問題以及最後解決問題的整個過程。通過解題後對習題特徵進行反思,提高解題速度和正確率,這樣既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又可以讓老師和學生更好地進行互動交流,培養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取得進步。我們在培養學生的反思思維時,不要忘了讓學生提高自己思維的深刻性。指導學生思考問題要全面、深入。要通過題目給出的表面信息和潛在的一些內容,領悟到這個題目的本質特徵,組織積累出屬於自己的解題方法和知識架構。

國小數學教學現狀及優化措施論文 篇四

國小階段數學作爲主要課程,也是奠定學生基礎的重要渠道。隨着新課程改革深化,對國小數學課程教學提出新的要求,傳統教學模式已經無法滿足實際需求,優化數學課堂教學已成爲必然。分析國小數學教學現狀及存在的問題,給出針對性優化措施,旨在推動國小數學課堂教學質量提升。國小數學課程培養學生邏輯思維,同時爲其他科目學習奠定基礎。但國小數學課程長期受到傳統教學模式的影響,教學過程中存在“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直接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升。因此分析國小數學教學存在問題並給出優化改進措施具有現實意義。

一、國小數學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1、數學課堂互動性不足

國小數學課堂上師生之間缺少互動,教學時無法吸引學生注意力,直接影響到課堂教學效率的提升。國小生自控能力普遍不足,數學課程知識點繁雜且難度大,使得部分學生出現畏難情緒,注意力無法集中。此部分數學教師並未創設教學情境,課堂氛圍沉悶影響到教學效率的提升,使得課堂上師生互動減少,造成教學效率降低。

2、數學課堂趣味性問題

數學教學中要求學生深刻理解數學知識,要求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分析生活現象中的數學現象。國小教學中普遍存在重理論、輕實踐的情況,給學生傳授一些解題技巧與方法,造成學生學習興趣度不足,無法將前後知識點聯繫起來。主要原因在於理論知識過於複雜,造成課堂教學效率偏低,影響數學教學目標的實現。

3、國小生自身學習因素

可以說每個學生自學習開始便接觸數學課程,很多教師與學生都覺得數學是一門簡單的課程,我們就處於數學學習的環境中。這就使得一些師生雖然明白數學課程的重要性,但與其他課程相比重視度明顯不足,這也是造成課堂高耗低效的原因。此外,部分農村國小生父母在外打工,無法督促與監督學生學習,加上學生缺乏學習主動性,影響到教學質量的提升。

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優化策略

1、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在任何教學中學生都沒有被完全當成學習的主體,最重要的因素是陳舊的思想觀念仍然得不到較好的改觀,大部分國小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都以老師爲中心,只是片面注重了教師的主導作用,一味強調教師的教,而忽略了學生的學,這樣束縛了學生的思維。所以,教師在展開教學的過程中要十分重視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堅持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在課內鼓勵他們認真主動思考,學生的主體作用發揮得好,就能夠有一個好的精神狀態去進行學習,這也有助於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意識。

創設情境教學對於每門學科來說都有其開展的必要性。這不僅可以喚起學生求知的慾望,加強他們的觀察能力,更能讓他們自主去進行探索。在這一環節,教師要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進而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使得數學知識變得生動形象,更通俗地呈現在國小生們的面前。利用數學知識創設豐富多彩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數學情境,進而提高他們主動參與的積極性,快速養成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比如,某公司需要制定2000套制度,已經做了1200套,平均每天做120套,公司老闆打電話試問工廠:剩下的能不能在八天內完成。然後可以讓學生以老闆的身份進行編題,使他們快速進入角色,進而也能快速理解該方面的知識。

2、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做好錯題歸納總結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所需要的不是強制學生的思維,而是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研究表明,興趣是促使一個人把事情做好的強大動力,學生一旦學習興趣濃厚,情緒高昂,就會主動自覺進行學習,並且在遇到困難時也會表現出十分頑強的鑽研精神。所以,如果想要使學生主動進行學習,教師就要善於抓住教材中能吸引他們興趣的知識點。比如,在講比較分數大小這一部分的內容時,可以採用講故事的形式向學生講授,孫悟空分西瓜。大師兄說:我分給八戒的西瓜,分給師父的西瓜……”孫悟空的話還沒有說完,八戒就大喊了起來:大師兄你這樣分不公平。說完這個故事後,教師可以讓同學們進行自主探討,對於這一問題發表自己的意見,你們說孫悟空分的公平嗎?這樣不僅可以便於他們理解這一知識點,也能使得更加清楚地記得這一知識點,讓他們在興趣中學習。

國小數學教學中利用好錯題資源,建立錯題卡或錯題本,讓學生通過糾錯與改錯發現知識薄弱點,採取針對性補救措施,初步形成數學知識體系,培養與提升數學思維能力,提升教學質量。實際中教師多次講解、考過做過的題目,還有部分學生做錯,這些錯題只是表面上的內容,本質則是學習漏洞的存在,平常學習中不注意解決這些漏洞,積壓造成學習難度增加,直接影響教學質量的提升。日常學習中教師充分利用錯題資源,培養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與總結錯題的習慣。學生通過分類歸納錯題,並詳細記錄錯題的正確解法、正確答案及錯誤原因等,提高數學學習質量。

3、創新課堂教學方法,實現數學知識導入

國小生在學習新知識之前也有一定的基礎,將國小數學加入具有生活化的內容,設置一些具有生活樂趣的教學活動。比如,在講解“加減乘除法”的時候引用在菜市場買菜的例子:李奶奶說她買了兩斤菜花,三斤青菜,一斤菜花2塊錢,一斤青菜3塊錢,說完之後向學生提問“那麼李奶奶一共花了多錢?”讓國小生處於一個較爲輕鬆的環境,這樣就會使學生快速吸收新的知識,並且可以減輕教師的壓力,所以教師應該將生活化與教學內容多結合,這不僅可以提高課堂效率,還可以促進國小生對所學知識內容的吸收。

國小數學教師要善於總結歸納生活現象,讓學生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完成數學知識的學習,使得學生切身體會到數學的重要性,明白掌握數學知識的必要性與樂趣,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如,學習三角形相關知識時,教師可以通過列舉學生熟悉的生活事物的方式引入三角形內容,如三腳架、北方瓦房屋頂、三明治、糉子等;利用這些事物順利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接着,組織學生利用三根木條、釘子製作三角形模具,並撕拉模具明白三角形的穩定性,並利用三角形穩定性解決生活問題,如桌椅不穩定時,可以利用三角形穩定性原則進行處理,提高桌椅的穩定性。這種教學方法也可以加深學生記憶與理解,提高教學效率。

4、列舉生活數學問題,提高數學課堂趣味性

我們在教學中,要善於運用學生身邊的實際事例,結合這些事例進行教學。通過一些活動可以使學生切實體驗到身邊就有數學,體會到數學知識的趣味性,併產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提升學生應用數學知識的意識,有利於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將數學與生活聯繫起來,可以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有利於他們更好地進行和完成數學。有人說,只要你對一個東西或者一件事感興趣,那麼你一定會做好它,只要學生對數學感興趣,就一定能提升他們的數學能力。比如,隨身攜帶一個小本,日常碰到認爲有趣的事情就可以記錄下來;或者在和誰交談的過程中聽到的有意義的故事也可以積累起來,學生定會從中受益。

如:教授長方形周長概念時,讓學生親自用手摸一摸自己的學習用品(如墊板、書等)四面(一週)的長,指出黑板的周長(黑板一週的總長),實地圍繞教室走一圈,然後讓學生描述周長概念。這樣使抽象的周長概念的教學過程變成學生親身體驗和操作的過程,既激發了學習動力,又學會了知識。又如:小數學習時,可以讓學生去超市轉轉,瞭解小數的特點,或者做模擬買賣商品的遊戲;星期天“當一次家”去菜場買菜等等。學習比的意義時,可讓學生了解自己身上有許多有趣的比:頭長與身長比爲1:7、拳手的周長與腳長的比是1:1、身高與胸圍的長度比爲2:1、身高與腳長之比是7:1。通過這些明顯的生活問題,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豐富數學課堂內容與趣味性。

5、生活問題數字化,培養學生實踐能力

國小數學課堂教學時,教師儘可能還原生活情境,鼓勵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類活動,並明白現實生活中哪些方面應用數學知識,並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提高學生數學實踐能力。

如:教學長方形的面積時,從爲一張畫配一個鏡框引入,配一個鏡框需要木條和玻璃,木條的長短是求長方形的周長,而玻璃的大小是求長方形的面積,也就是本節課要研究的問題。創設了具體生動的生活情境後,學生興趣倍增,在探究的活動中培養了學生的動手能力和實踐能力,讓數學又回到了現實的生活中。

又如:數學統計知識初步學習後,引入小組合作學習法,將學生劃分若干個的小組,自選專題,展開統計活動,比如可以統計全校各個年級的人數、統計學校男女比例、調查市場某種蔬菜的平均價格等。學生通過相互合作順利解決問題,提升學生解決生活問題的能力。這樣的數學實踐活動,一方面將書本知識與實踐活動結合起來,另一方面培養了學生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他們在實踐活動中所體會到的成功與歡欣將大大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開掘他們的潛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在生活中的價值,既可激發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他們數學應用意識,順利解決生活問題,實現了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目的。

綜上所述,國小數學教師應結合教學實踐,分析課堂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並根據這些問題給出針對性解決措施。選擇合適的數學教學方法,打破常規教學模式的限制,活躍課堂氛圍並拉近師生關係,改善傳統教學方法的不足,促進數學課堂教學質量的提升。

數學教學論文 篇五

摘要:

實施國小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互動,能夠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提升數學教學的實效性。本文根據平日的教學實踐,對如何實現課堂互動教學、提高數學教學的有效性問題進行了探究,並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希望能對國小數學教學提供有益的借鑑與參考。

關鍵詞:

國小數學;有效互動;提高;實效性

新課程改革提倡以學生爲本的課堂教學理念,如何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實施這一理念,是廣大國小數學教師所要探討的重要課題。實踐證明,在國小數學教學中,實現課堂的有效互動,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與積極性的重要途徑。實施互動教學,符合新課程標準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也適應學生髮現知識與接受知識的特點。國小生活潑好動,適合在知識直觀呈現的具體情境中、在互動中學會自主合作探究,完成知識的構建。這對於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與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一、課堂操作探究,激發探究興趣

國小生活潑好動,好奇心強,教師在教學中可以緊緊抓住學生的這些特點,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爲學生創設動手操作的情境,使學生在動手過程中發現,在動手過程中完成知識的建構。例如,在講授三角形一節內容時,教師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喜羊羊的朋友送給她三根精美的金屬條,喜羊羊十分喜愛。她打算用三根金屬條製作成一面三角形的鏡子,可是擺來擺去怎麼也擺不成一個完整的三角形。大家能爲她解釋一下是什麼原因嗎?”學生的興趣被激發出來,紛紛拿出課前準備好的木棒在桌子上擺來擺去,與同伴一起操作探究。最後學生通過探究得出結論:喜羊羊的三根金屬條中的一條太長了,以至於它的長度比其它兩根金屬條相加的長度還要長,所以自然擺不成三角形了。學生進一步探究,最終得出“三角形任意兩邊之和大於第三邊,任意兩邊之差小於第三邊”的規律。因此,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要放手讓學生操作,使學生經歷知識發現的過程,這樣學生得到的不僅是數學結論,而是通過自己的動手操作,自我完成知識的建構。

二、開展數學活動,鞏固數學知識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設置一些學生活動環節,讓學生在互動中交流與探究,達到掌握與鞏固數學知識的目的。例如,在教學加減法一節內容後,我在課堂上開展了“超市購物”活動,教師與學生一起將教室設置成了超市的格局。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活動,一部分學生扮演顧客,一部分學生扮演售貨員。在購物的過程中,必然會涉及到買多少商品花多少錢、需要找回多少錢的加減法運算問題。“顧客”與“售貨員”彼此溝通,互動交流,共同計算。這一活動,把枯燥乏味的數學運算,演變爲了一種購物情境活動,從而激發了學生的興趣,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掌握與鞏固了數學知識,掌握了運算技巧。教師在數學教學中可以根據新課程標準要求,將一些容易陷於教師講解、學生聽講的教學環節,整合爲學生感興趣的實踐活動,從而提升了學生的互動合作能力,有效達成了教學目標。

三、創設遊戲情境,激發探究慾望

國小生喜愛遊戲,教師可以融遊戲環節於課堂教學當中,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例如,我在教學平均數一節時,就引入了遊戲環節,在課堂上進行了踢踺子比賽:將學生分爲A、B兩組,A組由4人組成,B組由6人組成,看在規定時間內,哪個組踢踺子個數最多。比賽結束後,教師宣佈B組獲勝,因爲B組踢的踺子個數遠遠超過了A組。學生見狀,都表示疑惑,有的學生說這樣不公平。教師問:“爲什麼不公平?”學生回答:“B組的人數多,踢踺子個數多是很自然的事情。”教師又問:“怎樣才能公平呢?”有的學生說:“把他們踢的踺子個數“均開”來看,就可以了。”學生頭腦中有了“均開”的想法,說明“平均數”的概念已經初步形成了。此時學生的好奇心也被調動起來,教師乘勢導入了新課學習。學生在學習中探究,在交流中探討,通過互動交流實現了合作學習,有效地達成了教學目標。

四、設疑激趣,促進小組合作探究

要實施以學生爲主體的數學課堂教學模式,採取小組互動合作是有效的途徑。學生在小組內可以互相交流切磋,取長補短,共同提高進步。筆者在教學中將全班學生分爲5個小組,並且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按好、中、差平均搭配到各個小組中。要實現小組有效的合作互動,必須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學生在問題的驅動下參與小組合作探究,才能做到目標明確。例如,在學習“分數的性質”這一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探究:“爲什麼分數的分子與分母同時擴大或縮小相同的倍數,分數的值不變呢?”並讓學生在小組內進行探究學習。有的學生在研究中取出兩條長度相等的紙條,先在第一個紙條上截取二分之一,然後在另一個紙條上截取四分之二。最後發現所截取的紙條都是相等的,從而用直觀的方法驗證了分數的性質定理。我在複習課中,主要以小組探究爲主,讓學生在小組內畫出每個單元的知識網絡,並且小組之間可以相互提問、探究。例如在複習三角形及平行四邊形的相關知識時,一小組向另一小組提出了“三角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在什麼條件下,才存在着一半與兩倍的關係?三角形的各邊之間存在着怎樣的關係”等問題,促進了學生對於知識的綜合與鞏固。總之,構建互動式的國小數學課堂,可以有效體現學生的主體學習地位。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根據教學內容及學生的特點開展數學課堂探究活動,通過小組交流與合作,促進學生合作能力的提升,提高學生的綜合數學素質。

參考文獻:

[1]曾紅英。談國小數學課堂互動教學[J]。教育教學論壇,20xx(9)。

[2]居士芳。新課標背景下國小課堂有效教學的策略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xx(24)。

國小數學教學現狀及優化措施論文 篇六

國小數學教育,這是我國實施基礎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處在啓蒙階段的國小生來說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現階段,要想實現我國國小數學課程的教學目標,就必須要切實處理好我國國小數學所面臨的困境,同時提出具有建設性的措施,需要更加積極主動地運用教學方法,提升我國國小數學課堂的學習效率,全面提升我國國小生的數學水平。

一、我國國小數學教學的現狀分析

雖然說近年來新課改的順利實施給國小數學教學工作帶來巨大的機遇,但也給國小數學教學工作帶來了全新的挑戰。

在改革的過程中,數學課程教學目標還未能得到全面貫徹和落實,各方面的教學資源難以協同,在教學方法上較爲呆板,這樣就給我國國小數學教學工作的順利進行造成麻煩。

二、我國國小數學面臨的困境分析

(一)國小數學的教學觀念處於停滯階段

在傳統的國小教學過程中,基本的教學方法是將知識和技能傳授給學生。但是,隨着新課程改革,對國小教師的施教要求提出更爲嚴格的要求。很多教師在教學環節中,由於學習積極性不足,使得學生對知識的感悟能力直線下降,從而難以達到實質性的效果,而一些陳舊的教學方法和觀念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國小生學習能力提高。

(二)數學教學與實際聯繫方面的缺陷

在國小數學教學環節中,很多教師都不是很瞭解每位學生的心理特點,這樣就難以根據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備課,並且在上課知識的講授過程中,理論知識和實際生活的兩者聯繫不夠,這樣就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在新課程改革的持續推動,由於教師沒有對教學方法進行反思,導致課程內容和教學方法沒有形成高度的統一性。

(三)教學改革與質量整體上缺乏平衡性

衆所周知,在數學教學環節中,大多數的教師都普遍存在素質不高的問題。若是教職工的整體素質沒有跟上時代發展的潮流,教師還是將教學工作看成是一種任務,缺乏相應的責任感,學校的領導管理水平較差,這樣就會缺乏必要的監管制度,便會形成應付上級檢查的現象,從而沒有真正將教學改革要求重視起來,甚至會讓教學改革和實際教學質量之間存在較大的差距。

三、走出我國國小數學困境的舉措方法

(一)注重教學觀念的革新,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

現階段的教學觀念已經發生本質上的改變,國小生在課堂中逐漸成爲學習的中堅力量,相對於教師而言,已經逐漸成爲教學過程中的組織者和引導者,在諸多教學活動中沒有佔據主導性地位,而且數學教學也逐漸演變爲一種數學活動。而且,新課程改革已經逐漸將抽象問題演變爲具體化,教師有效地利用模型將數學知識灌輸給學生,從而營造全新的數學教學氛圍。對生活情境模擬,才能提升真實度,全面提升我國國小生的思考水平,促進情感價值等方面的進步。

(二)注重自主活動的設計,不斷提升數學學習促進的樂趣

可以說,現階段我國國小數學教學中,教師必須要從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和體驗能力等方面着手,只有通過設計更加高效的自主探索活動,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合作交流方式,才能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相應的知識,更爲重要的是,能夠通過此類方式來培養國小生的思維廣度和深度,繼而能找出相應的解題策略。

但是,在這一過程中,國小教師必須要使得情節設置上更加簡單化,在所探究的數學內容上必須要做到精華化。同時,在數學問題探究方式的選擇上一定要靈活,這樣就能在有限時間內獲取最大的知識容量。

(三)注重國小數學的激勵評價

在新時期下,數學教師必須要注重對國小生在課堂上的尊重。爲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充分了解每位學生的個體差異特點,其中,在教學問題設置上,一定要尊重不同國小生的心理特徵,才能體現因材施教的靈活性。在課堂上,讓每位學生都能有機會通過語言、動作表現自己,及時對每位學生進行相應的激勵評價,幫助國小生迅速地端正學習態度,切實促進國小生各個方面的發展。但是,在這一環節中,激勵評價必須客觀公正,這樣才能使激勵評價發揮作用。

四、結束語

總體來說,爲了能夠更好地研究現階段我國國小數學面臨的困境,並及時提出解決舉措,要注重利用具有開放性的教學思路,從而可以構建國小數學教學新方法,有效地幫助國小生學習好國小數學,全面推動我國國小數學教學工作。

數學教學論文 篇七

隨着新課標的改革,在課堂中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重視,尤其是在高校數學教學中的運用尤爲廣泛,高校學習與中學學習不同,由於各個學科種類繁多,數學課堂教學時間非常有限,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下,教師更應該重視數學學習的學生主體性教學模式的構建。主體教學模式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模式,它可以提高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的主導地位,使學生可以自主學習自主思考,提高學生的自主思考能力以及團隊合作意識。但是在目前高校的數學教學中,仍然存在着很多問題,影響着主體教學模式的構建。主體性教學是一種新型的教學思想,是以學生爲主體進行教學的,表現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讓學生可以自由支配自己的學習。主體性教學模式是指教師在遵守學生的認知規律的基礎上組織各種各樣的教學活動,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性、創造性以及獨立性,從而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是一種值得推廣的教學模式。

一、目前高校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一)教學方式存在的問題

目前在高校數學的教學中,占主導地位的仍然是教師,採取着單一的教學方式,幾乎在一整堂課程學習中,都是教師在對課本上的知識對學生做出講解,由於課堂時間非常有限,教師在課堂上講解的也常常是一些定義和概念,或者就是通過在黑板上的演算對一些公式做出推導,而學生都是被動的接受,缺乏教師和學生的互動活動,學生在課堂上沒有表現出主動性。單一的教學方式使得課堂氛圍枯燥無味,吸引不了學生的注意力,學生很容易走神,嚴重影響了教學效果,降低了學生學習能力。

(二)教學內容存在的問題

高校數學課本上的知識點多,內容涉及到的知識面很廣,強調的都是知識結構的完整性和條理性,基本上都是一些純理論性的東西,與實際生活的聯繫不緊密,而教師又忽視了學生的主體性,只是單純按照課本上的知識對學生進行講解,一方面,會影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嚴重降低教學效果與教學質量,另一方面,學生掌握的知識都是理論知識,無法培養學生運用數學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教師對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

在傳統教學模式下,教師通常只教一門課程,教師掌握的知識也比較單一,在教學過程當中會忽略數學與其他學科的關聯,不能達到在課堂上擴大學生知識面的效果,抑制了學生的思維方式,使學生的思維能力得不到鍛鍊和提高,也限制了學生對各個學科知識融會貫通的能力的發展。另外,有一些教師由於受到傳統思想的影響,對課堂上學生的主體地位重要性的認識不夠,在教學過程中往往只是任務性的將知識傳授給學生,忽視了學生主體地位的發揮。

二、構建主體性教學模式的具體措施

(一)課堂中通過提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

在高校數學教學中,爲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在教學過程中一個科學的問題提出是課堂成功的一半,通過提出的問題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投入到知識的學習中來。高校數學課程具有非常強的聯繫性,前後的知識點往往息息相關,教師在教學時要善於構建本節課的框架,讓學生清晰的掌握知識和方向。通過問題的提出就可以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學生在對問題進行思考時,教師的引導作用也是必不可少的,教師起着構建、幫助和引導的作用。對於教師提出的一些比較難的問題,教師鼓勵學生自己先進行思考,學生不能解決時,教師適當引導,幫助學生不斷獲得新知識。例如,在學習大學數學解析幾何的時候,需要引入向量的概念,而學生在之前高中的學習中已經學習過有關向量的學習,教師在導入新課的時候可以通過提問“同學們還記得向量的概念嗎?”這樣的問題,讓學生回憶向量在物理上以及數學上的概念,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進入思考模式,然後引進向量的運算,讓學生在更佳的狀態下學習。

(二)以學生爲主體進行教學

在傳統的教學模式當中,教師往往是採取灌輸式的方式進行學習,不顧學生是否掌握,只是一股腦的將課本中的知識講解給同學們聽,這種教學方式使得學生的主動學習的機會被剝奪,學生都處於被動接受的狀態,學生的思維得不到發散,散失了自主思考的能力。在高校數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明確自己在教學過程中扮演的角色,以學生爲主體進行教學。爲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通過建立合作小組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在合作小組學習中開展任務探討,通過小組協商和討論,也能加強學生的學習能力,從而提高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通過問題的提出與討論,學生的潛力得到了發揮。在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時討論環節是必不可少的,學生在對教學任務完成後,教師還應當對學生的任務進行合理的評價,適當的拓展學生的課外知識。例如,在學習換元積分法的時候,爲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學習完理論知識之後,教師可以將全班同學分成2組,給出幾個方程,讓第一組的同學用常規方法解方程,第二組的同學利用換元法解方程,之後再給出幾個方程,這次讓第一組同學使用換元法解方程,第二組的同學利用常規方法解方程,通過這樣的一個過程,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通過自主探討掌握換元方法,並且樂於利用換元方法求解方程。

(三)採取多樣的教學模式

爲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改變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採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例如任務驅動教學法、小組合作學習法以及情景教學法,任務驅動教學法是指教師創建不同的任務,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自主學習的一種方法;小組合作學習法是通過將學生分組,提出問題或者任務讓學生自主探討思考的過程;情景教學法是教師創建與實際生活接近的具體情景來進行教學,從而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豐富課堂內容。利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可以使單一的傳統教學變得生動多彩,教學內容更加豐富,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在數學學習中投入更多的熱情,從而提高整體教學效率。此外,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多元化思維,使學生的思維得到發散。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下,由於教學方式的統一,並沒有針對學生的個性化來進行區別教學,所以學生的個性化得不到發展,思維也得不到發散,被死死的禁錮在同一個區域內。隨着社會的不斷髮展,社會對個性化人才的需求越來越大,越來越重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對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校數學的教學不僅僅是簡單的公式和方程了,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數學思想,多元化的教學方式可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開拓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到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學習知識的能力以及活躍的思維方式。所以,在高校數學教學中,要根據數學教學的特點,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採用多元化的教學方式進行教學。爲了在教學中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構建學生主體性模式進行教學。在教學的實際過程中,可以通過提問的方式引導學生自主思考,在課堂中建立合作學習小組,開展任務探討活動,充分發揮學生的自動思考能力,同時教師還應該善於利用多樣化的學習方式進行教學,以提高學生的參與度。主體性教學模式改變了過於依賴教師的現象,提高了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符合現代社會發展的需要,可以爲社會提供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高校數學教學論文 篇八

李冶(1192—1279)原名李治,字仁卿,號敬齋,金代真定欒城(今河北欒城縣)人,金、元時期我國著名四大數學家之一,也是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數學家之―。1248年撰成《測圓海鏡》,是天元術的代表作;1259年完成了另一數學著作《益古演段》,是一部用來系統普及天元術的著作。縱觀李冶的兩部數學著作,無不體現出他早期的數學思想,無不彰顯出他數學思想的光輝。李冶在其著作中所反映出的這些方法是當時中國數學發展進程乃至世界數學發展進程中比較先進的數學思想,而且貫穿於整個數學的發展進程中。經過歷代的不斷傳承和發展,這些思想變得更加成熟,在現代高校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十分廣泛。本文緊密結合現代高校數學教學實踐,主要就李冶數學思想在現代高校數學教學中的應用問題進行了深人研究。

一“、天元術”的思想

《測圓海境》中“天元術”的思想,即"列方程"的思想,列方程的程序分爲三步:首先立天元一,然後尋找兩個等值的而且至少有一個含天元的多項式,最後把兩個多項式聯爲方程,通過"相消"求出解,即:設未知量,找等量關係列方程,求解的過程。“列方程”的思想陪伴我們從中學數學到大學數學,不過在大學數學中,這一思想得到了進一步拓展,未知量從表示一個數值拓展到表示未知函數或者概率分佈中的參數,條件比原來更加複雜,方程也從簡單的線性方程演變爲微積分方程,或者隨機方程。

二、數形結含"的思想

《測圓海境》中用到條段法和《益古演段》中用方、圓對一次、二次方程進行解釋,使其複雜的問題簡單化,使人們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實際上這就是現代數學中的"數形結合思想"的萌芽。該思想在現代高校數學中也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如高等數學中二重積分是轉化爲二次積分來計算的,但應該如何轉化呢?如果直接給出二次積分就顯得較爲唐突,不便於學者理解,所以利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給出幾何解釋就相對的簡單的多了。

三“、一題多解”的數學思想

《測圓海境》全書共170題,書中涉及到一題多解的共有34題:其中:二法的有30題,三法的有1題,四法的有1題,五法的有2題。如卷七“明吏前一十八問”第二問,此題給出五種方法,並且難易差別較大,這樣通過對比可以找出解決問題的最簡單方法。在高校數學教學中,教師可以將“一題多解”的思想運用到教學實踐中,不僅能通過比較找出最佳的解題方法,還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加深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而且還開拓了學者的學習思路,提高了學生學習的創造性和發散性思維能力。如在積分變換中求函數的Laplace逆變換。又如高等數學中求橢球體的體積,可以用三種方法:(1)用已知平行截面面積函數的定積分的方法;(2)用二重積分求曲頂柱體的體積;(3)三重積分求體積。

四、轉化的思想

轉化是把未知解的問題轉化到在已有知識範圍內可解的問題的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通過不斷轉化,把不熟悉、不規範、複雜的問題轉化爲熟悉、規範甚至模式法、簡單化的問題。如李冶在當時就可以通過合併同類項,降次,把分式方程轉化爲整式方程去求解。高等數學中求微分方程也可以用轉化的思想進行微分方程的簡化計算。

五、機械化,程序化”的思想

《測圓海境》中李冶的天元術是一套完整的程序,計算機產生以後有研究者形象地天元術比作計算機的軟件。在實際解決問題時,往往大量現象歸結起來可以用相似的方法來求解,只是具體問題中數據、函數和實際意義不同,隨着科學技術的不斷髮展和信息技術的日益普及,人們通過這些問題提煉出方法的精華,開發出相應的計算機軟件,如matlab,mathmatica,lingo等數學軟件,從而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總而言之,作爲當代高校的青年教師,我們有義務進一步加強對李冶數學思想的研究,尤其是加強當代高校數學教學中如何傳承李冶數學思想,使高校數學教學變得簡單化、程序化、規範化、實用化,使高校數學課程真正成爲廣大學生所喜聞樂見的課程。

國小數學教學現狀及優化措施論文 篇九

摘要:現行的國小數學教學存在着很多不符合數學課標的問題。教師應該克服數學教學過程中的不利因素,積極開展創新教育和情境教學。教學情境是學生掌握知識、形成能力的重要平臺,是溝通現實生活與數學學習、具體問題與抽象概念之間的橋樑。

關鍵詞:國小數學現狀案例分析對策

在國小數學教學中,開展創新教育,不僅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還能真正體現數學的素質化教學。情境教學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靜態的數學概念動態化,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從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下學習數學。然而應該創設怎樣的教學情境,如何巧妙地運用教學情境,使學生真正參與到學習過程中,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

一、現實教學中的現狀分析及反思

案例:一張課本上的主題圖。

在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二年級上冊)》關於“乘法的初步認識”這部分知識,課本提供了一幅遊樂場的情境圖。一位教師是這樣運用這個情境的:

師:“同學們,看了這幅圖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經過觀察後紛紛發言,幾乎把畫面上的景物全都描述了一遍,甚至有些學生提出了“我發現地上有小草”、“我看到天上有氣球”等與數學無關的信息,教師都不假思索地一一肯定。隨着時間的推移,七、八分鐘過去了,學生的答案還是海闊天空、不着邊際。此時,由於學生的回答始終沒有涉及到自己預設的答案上,教師雖然還“面帶微笑”,卻笑得越來越勉強,甚至額頭上已冒出了汗珠。

這樣的緊張和不安又是誰造成的呢?

反思:教學情境要處理好問題寬泛性與定向性的關係。

本案例中,教師只是原原本本地把主題圖拿到課堂上,由於提出的問題過於籠統,缺乏目的性,又沒有適時引導,導致學生漫無邊際地侃着。課堂表面上看起來很熱鬧,學生思維很活躍,實際上卻使課堂教學陷入了“問題千個,離題萬里”的局面,沒有發揮教學情境應有的優勢。情境設計要緊扣數學知識或技能,離開了這一點就不是數學課。因此,教學情境的創設一定要有明確的目的,在情境的運用中不能放任自流,要根據學生的思維水平進行適時、適度的引導,處理好教學情境寬泛性與定向性的關係。

二、注重目標的全面性,提高達成教學目標的有效性

傳統的教學把目標定位在引導學生掌握知識上,視學生爲接受知識的“容器”,向學生灌輸知識。現代教學則把學生看成是能動的主體,在教學目標的定位上趨於全面性:既重視必需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的傳授,也重視學生自我發展能力的培養;既發展學生強健的體魄,又培養其高尚完善的人格;既提高學生的全面素質,又努力發展其個性。新的數學課程標準要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與態度”三方面的目標有機結合。它不僅強調知識與技能的理解掌握,而且要求學生在解決日常生活問題的過程中經歷知識與技能的形成與應用過程。

三、結合實際進行有效的創新教育

算出下面兩圖形(一個是長方形,一個是正方形)的周長,並說明用什麼工具和方法。學生很快得出:用尺子先量出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邊長的長度,然後根據公式計算周長。此時,我給予肯定,並說:“請大家拿出各自準備好的圓形紙片,想想用什麼方法能算出它的周長?”學生有的皺起眉頭在思考,有的拿尺子在比劃,最終大家搖搖頭。在這突然出現的新問題面前,他們不安於束手無策,出現了思維活動的第一次高潮。有的學生說可以在尺子上滾,大家同意他們的看法,各自測量自己的圓的周長,問題得以解決。正當同學們爲想出好辦法量出了圓紙片的周長而得意時,接着又提出第二個問題:“誰能算出面盆的周長?”經過同學們的仔細研究,最後學生得出用一根線貼着面盆圓周繞一圈,量出一圈線的長度,就是面盆的周長。老師說:“大家很聰明,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算出圓的周長,可是誰又能算出這個圓的周長呢?”老師邊說邊用圓規在黑板上畫了一個圓。學生看着黑板上畫的圓,滾不能滾,圍沒法兒圍,怎麼辦呢?接着老師又畫了幾個大小不等的圓,問學生:畫圓的時候什麼變了,周長也就跟着變了?周長和它有什麼關係?通過實踐,很快發現“圓的周長÷直徑=π”,進而成功地得出了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得出圓的周長計算公式後,老師讓學生明白了只要知道一個圓的直徑就可以算出圓的周長。然而這節課並沒有到此爲止,而是又把本節課的教學目標進一步深化、鞏固。出現了這樣一道題:“我們學校教學樓前有一棵松樹,誰知道這棵松樹樹幹的直徑該怎麼測量呢?”有學生說:“把樹鋸掉用尺子一量就知道了。”又有一名學生站起來反駁。最後得出:用線先測出樹幹的周長,再用“周長÷π”得出直徑。整節課學生精神飽滿、思維活躍,在教學過程中創造了一個個問題情境,激起學生創設了良好的學習情境,產生對新知探究的需要。

總之,在數學教學中,不僅要發展學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和初步的演繹思維能力,而且注重讓學生從現實生活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讓學生在掌握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學會合作交流,發展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在關注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的同時,還要關注學生學習數學的情感與態度,使學生在數學學習活動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最大限度地滿足每一個學生數學學習的需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