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心理教育校本課程實施綱要

第一部分前言

心理教育校本課程實施綱要

良好的心理素質是人全面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國小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着生理的發育成熟、心理的逐步發展健全、社會閱歷的豐富以及思維方式的變化,他們容易在學習、生活、人際交往、自我意識和升學等方面,遇到各種心理問題和困惑,影響德、智、體、美諸方面的全面發展。因此開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僅是時代和社會發展的需要,也是對傳統學校教育的重要補充,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深入實施素質教育的內在要求。

一、課程性質

《悅讀輔導》是以建構學生良好的自我概念,培養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情趣和生活態度爲目標的活動型、探究型綜合課程。

本課程具有如下特徵:

1.生活性

本課程遵循兒童生活的邏輯,以兒童的現實生活爲指向,選擇與兒童生活密切聯繫的繪本、文章、書籍等爲載體,以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引導兒童在悅讀中發展,在發展中生活。

2.開放性

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身心健康有意義的題材;課堂從教室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其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評價關注兒童豐富多彩的體驗和個性化的創意和表現。

3.活動性

本課程的呈現形態主要是兒童直接參與的主題性悅讀活動、遊戲。課程目標主要通過教師指導下的各種教學活動來實現。活動是教和學共同的中介。教師的主要作用是指導兒童的悅讀活動,而非單純地只講教科書;兒童更多地是通過實際參與活動,動手動腦,而非僅僅依靠聽講來學習。

二、課程背景

1.加強學校心理健康特色教育

學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學生心理素質的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爲了深入貫徹《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教育部頒發的《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進一步深化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在總結前階段實驗工作的基礎上,開發形成了《悅讀輔導》校本教材,並制定本綱要。

2.解決學生素質發展中的突出問題

良好自我意識的形成是良好心理素質的主要組成部分,也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標誌。根據人自我意識的發展規律:3歲前是自我意識的產生期,3歲~青春期是個體自我意識的發展期,青春期到成人則是自我意識的成熟期。由此可見,國小生正處於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但調查表明,現在的國小生在自我意識的發展中存在許多問題。諸如自我評價不客觀,缺乏自信心,自尊心過強,發展目標不明確,做事沒有計劃,缺乏主動性與自覺性,自我約束能力差等現象。爲了進一步培養學生良好的自我意識,我們在使用《求我》校本教材的基礎上,逐步積累資料,總結經驗,以關注學生差異、關注學生興趣、關注學生積極心理品質爲價值取向,形成具有我校鮮明特色的《悅讀輔導》校本課程,力求通過悅讀培養一種習慣,改變一種心境,繼續促進學生良好自我意識的形成。

3.學校“陽光教育”行動研究的需要

陽光教育是一種“積極向上”的教育,它關注人的問題和問題的人,更關注人積極、向善的方面,發揮人的特長,開發人的潛能,促進人個性化發展。以積極的眼光看待他人、看待事物、看待世界,以積極的態度投入學習與生活。陽光教育的目標之一就是培育“健康樂觀”的陽光學生,讓學生擁有健康的身體、健康的心理、文明的言行和積極樂觀、活潑向上的心態。《悅讀輔導》從快樂生活的角度,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一本本經典的書籍撞擊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們在閱讀中體驗快樂,在閱讀中昇華快樂,進而開創自己更加積極快樂的人生。

三、課程結構

本課程教材編寫圍繞 “建構積極健康的自我”進行編排,分低、中、高三個年級段,由淺入深,引導學生愉快地接受自己,正確地對待自己,勇敢地戰勝自己,努力地完善自己。每個年級段突出一個主題,每個主題的活動設計都圍繞“悅”的意蘊展開,編排相應的悅讀輔導內容。

第二部分課程目標

一、總目標

快樂是一種心境,一種積極的心態,本課程從快樂的角度進行策劃,用一個個精彩的故事、一本本經典的書籍撞擊孩子的心靈,讓孩子們在經典閱讀中體驗快樂,在閱讀中昇華快樂,進而開創自己更加積極快樂的人生。

二、分目標

(一)認識自我

1.認識自己的容貌,發現、看中自己的優點;

2.學會接納自己,珍惜自己與別人的不同之處;

3.加強自我反省和自我認識,誠實地面對自己的行爲及行爲背後的動機;

4.產生自我認同,加強積極的自我概念。

(二)管理情緒

1.學會正確看待自己的煩惱,瞭解別人也會有不同的煩惱;

2.鼓起勇氣面對自己害怕的事,學會告訴自己不害怕的內在語言;

3.學習找回自己的快樂和幫身邊的人找回快樂;

4.懂得適時控制自己的情緒,學習將自己的情緒調節到最佳狀態。

(三)學會交往

1.培養對感覺的察覺及表達,學會表達對他人的感受

2.學會辨認情緒,學習獲得“尊重”的方法

3.學習澄清與朋友間的誤會,懂得換位思考,加強體會彼此的心情

4.感悟、學習表達愛心的方式,努力使自己成爲受歡迎的人。

第四部分課程實施

一、教學建議

(一)全面把握課程目標

課程的總目標是本課程的宗旨和價值導向。分目標的三個方面是一個有機結合的統一體。在教學過程中應全面地把握目標,改變過去偏重知識、技能學習,忽略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偏重追求結果,忽視過程與方法等傾向,全面地、整體地實現課程目標。

(二)教師的角色和任務

在本課程中,教師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變爲兒童活動的指導者、支持者和合作者;其主要的任務不是講解教科書,而是努力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引發兒童探索的慾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身心健康地成長。

(三)課時安排

教學時間相對靈活,一方面每週安排二課時用於本課程的教學,另一方面根據課程內容,可在一課時內完成,也可持續幾課時或一段時間;可在課堂上完成,也可安排必要的課前準備活動或課後延伸活動來配合。

(四)方法選擇

1.自讀,在自讀自悟中走出心理困惑。

2.導讀,在老師、家長的引導下走進文本。父母適時的以書中的事件、人物經歷,自然而然地開導孩子。老師則針對這一時期孩子們的心理困惑佈置一個閱讀內容,開展一個話題討論,讓孩子們更快地走出成長階段的困惑,達到身心健康。

3.互讀,針對某一個小團體內的心理困惑組織小組進行互讀交流,在小組自我交流中釋放內心困惑。

4.演讀,演讀分爲角色替換讀和劇情表演讀。角色替換讀即要求把文章中的主人公替換成閱讀者本人,引導其設身處地的體驗某種情感以排解自己內心的困惑;劇情表演讀,以表演課本劇的形式來讀文本,讓當事人在類似的事件中再次體驗心理變化,找到排解心理問題的方式。

二、教材編寫建議

(一)教材編寫的主要依據

本課程教材的編寫應充分體現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精神,以《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和教育部頒發的《中國小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爲主要依據。

(二)教材編寫原則

1.科學性原則。

教材內容的選擇與組織、活動的安排與呈現、版式的設計與表現等都應符合國小生身心發展特點、學習特點和認知規律,適合兒童的審美、閱讀習慣和接受能力,有利於激發兒童學習的興趣。教材呈現方式應直觀、形象,以圖爲主,圖文並茂;版式應突出主題,符合規範,生動活潑,時代感強。

2.現實性原則。

本課程的教材必須關注兒童的現實生活,選擇貼近兒童現實生活的閱讀內容。

3.綜合性原則。

本課程教材的編寫必須體現綜合性原則。內容要避免單一、簡單和割裂等傾向,注意各學習領域內容橫向與縱向的聯繫與整合。

4.活動性原則。

本課程教材內容的選擇和呈現要突出活動性,有利於教師和兒童採用活動型的教與學方式。要注意將活動的過程、方法、技能與知識融合起來,而不是僅僅羅列知識或事實。活動設計要具有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第五部分課程評價

(一)評價特點

1.過程化

強調對兒童學習活動過程的評價,重視兒童在活動過程中的態度、情感、行爲表現,重視兒童活動中付出努力的程度,以及過程中的探索、思考、創意等。即使活動的最後結果沒有達到預期的目標,也應從兒童體驗寶貴生活經驗的角度加以珍視。

2.自我評價爲主

本課程的評價可採用可採用多種方式,如書面與口頭相結合,教師評價與學生自評互評相結合,小組評價與組內個人評價相結合等。其中以學生的自我評價爲主。

3.開放性

在學生自我評價的基礎上,應儘可能採用集體討論和交流的形式,將個人和小組的經驗成果展示出來,並鼓勵相互之間發表意見和評論。

4.重視質性評價

本課程評價不宜全部量化,而是重視兒童在認識自我、管理情緒、學會交往三個方面的的個性化表現。

(二)評價方法

確立“自評—訪評—點評—測評”四維一體的評價體系

1.通過寫讀後感或自我心情描述的方式,評價自己閱讀後的收穫。

2.根據家長、老師和身邊其他同學的反映,掌握瞭解研究對象心理轉化情況。

3.輔導老師實時觀察與跟蹤個別重點學生,做好記錄及評價。

4.配合心理諮詢室運用一系列心理量表和心理測試題,分階段地對應用悅讀輔導進行心理干預後 的學生進行心理檢測,研究干預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