靈感範文站

位置:首頁 > 教學資源 > 教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精品多篇】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一

【教學目標】

1、積累“期”“舍”等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課文的基本內容。

2、認識誠實守信和尊重他人這些傳統美德的價值。

3、初步瞭解自主、合作、探究這一學習方式。

【教學重點】

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

一、導入

由20xx年大學聯考作文題導入:

有一個年輕人跋涉在漫長的人生路上,到了一個渡口的時候,他已經擁有了“健康”、“美貌”、“誠信”、“機敏”、“才學”、“金錢”、“榮譽”七個背囊。渡船開出時風平浪靜,說不清過了多久,風起浪涌,小船上下顛簸,險象環生。艄公說:“船小負載重,客官須丟棄一個背囊方可安度難關。”看年輕人哪一個都捨不得丟。艄公又說:“有棄有取,有失有得。”年輕人思索了一會兒,把“誠信”拋進取水裏。

寓言中“誠信”被拋棄了,它引發你想些什麼呢?

二、與課文有關的文學常識

1、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2、劉義慶(403~444),南宋文學家。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

三、課文學習

1、你讀我念:

自由大聲朗讀課文,讀準字音,讀好停頓,讀得流暢。

2、你翻我譯:

自學課文,對照註釋,翻譯課文。

3、搶答題:

⑴ 解釋加點文言詞語:

① 與友期行

② 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③ 門外戲

④ 尊君在不

⑤ 待君久不至

⑥ 相委而去

⑦ 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⑧ 下車引之

⑨ 元方入門不顧

⑵ 翻譯文言句子:

① 期日中,過中不至。

太丘與朋友約定的時間是正午,過了正午還不見朋友來。

② 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不是人啊!

與別人相約同行,卻丟下我走了。

③ 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友人聽了很慚愧,走下車拉元方,元方走進自己家門連頭也不回。

⑶ 補上句中省略的人物: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過中不至,太丘舍(友)去,(太丘)去後(友)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你)日中不至,則是無信;(你)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4、3分鐘背誦比賽。

5、你扮我演:

再讀課文,揣摩說話者的語氣,同桌或小組分別扮演不同的角色,表演對話。

6、你思我想:

⑴ 對文中的三個人,你有何看法?

⑵ 問題探究:

① 陳太丘未能堅持等朋友是否也不夠守信?

② 元方最後“入門不顧”,是否失禮?

7、你收我獲:

從這則故事我們學到了什麼?

四、小結與延伸

1、詞語積累:

仿照例子,瞭解句中加點字的含義,並寫出帶該字的一個成語。

例子:吾日三省吾身 (多次)

成語: 三令五申 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2、動手試一試:解釋加點的的詞語:

⑴ 陳太丘與友期

⑵ 太丘捨去

⑶ 下車引之

⑷ 入門不顧

3、中外名人講誠信:

如果要別人誠信,首先自己要誠信。

──莎士比亞

人類最不道德處,是不誠實與怯懦。

──高爾基

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子

只有首先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話纔有信用。

──(波斯)昂蘇爾·瑪阿里

人生在世,如失去信用,就如同行屍走肉。

──(英)赫伯特

履行諾言是名譽的標誌。

──(法)諺語

4、教師寄語:

擁有誠信,你將擁有一切;失去誠信,你將失去一切。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二

【學習目標】

1、誦讀課文,積累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

2、瞭解古代聰穎機智少年的故事,學習古人的智慧、誠實、守信,尊重他人的美德。〖LM〗

【基礎知識精講】

一、背景材料

劉義慶(403~444),南朝宋彭城(現在江蘇徐州)人,文學家。宋宗室,襲封臨川王,曾任南兗州刺史。愛好文學,招納文士。原有集,已佚。《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本文選自餘嘉錫《世說新語箋疏》(中華書局1983年版)。

《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世說新語》全書原8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36門,《詠雪》選自“言語”一門,《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

二、課文剖析

1、寫法精講

這兩個故事都是寫古代聰穎少年的故事。《詠雪》講的是晉朝著名文學世家謝氏家族裏的一個故事。在一次家庭聚會中,謝道韞表現出了詠雪之才。《陳太丘與友期》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對父親的朋友侃侃而談的故事。兩篇故事雖是文言文,但語言文字比較淺顯,又是圍繞着家庭生活和親情展開的,你學習起來會很容易的。

2、重點精講

(1)《詠雪》

這一則被編入書中“言語”一門,文章只將謝家子弟詠雪一事的始末客觀地寫出,未加任何評論,但作者的意圖是明顯的,誰的“語言”好,誰的不好,可一望而知。這正是本書敘事的優點。

“謝太傅寒雪日內集,與兒女講論文義。”文章第一句交代詠雪的背景。短短的十五個字,涵蓋的內容相當多。東晉的謝氏家族是個赫赫有名的詩禮簪纓之家,爲首的是謝太傅即謝安。在這樣的家族裏,遇到雪天無法外出,纔有“講論文義”的雅興。召集人兼主講人自然是謝安,聽衆是“兒女”們。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全都說到了。

接着寫主要事件詠雪。其實是主講人出題考聽衆。主講人何以有此雅興?原來是天氣發生了變化:“俄而雪驟”,早先也有雪,但不大,而此刻變成了紛紛揚揚的鵝毛大雪。這使主講人感到很高興,於是“公欣然曰:‘白雪紛紛何所似?’兄子胡兒曰:‘撒鹽空中差可擬。’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風起。’”答案可能不少,但作者只錄下了兩個:一個是謝朗說的“撒鹽空中”;另一個是謝道韞說的“柳絮因風起”。主講人對這兩個答案的優劣未做評定,只是“大笑樂”而已,十分耐人尋味。作者也沒有表態,卻在最後補充交代了謝道韞的身份,“即公大兄無奕女,左將軍王凝之妻也。”這是一個有力的暗示,表明他讚賞謝道韞的才氣。

《詠雪》譯文:一個寒冷的雪天,謝太傅把家人聚會在一起,跟子侄輩的人談詩論文。忽然間,雪下得緊了,太傅高興地說:“這紛紛揚揚的大雪像什麼呢?”他哥哥的長子胡兒說:“跟把鹽撒在空中差不多。”他哥哥的女兒道韞說:“不如比作風把柳絮吹得滿天飛舞。”太傅高興得笑了起來。道韞是太傅大哥謝無奕的女兒、左將軍王凝之的妻子。

(2)《陳太丘與友期》

這一則被編入書中“方正”一門。“方正”,即正直不阿,爲人正派,是一種好的品格。

本文記陳紀和來客的對話。“陳太丘與友期行”交代對話的背景,“期日中,過中不至”說明不守信約的是客人,而不是陳太丘;“太丘捨去,去後乃至”,既至而不見太丘,這是客人發“怒”的原因;陳紀其時正“門外戲”,故與客相遇,這是對話的由來,也交代了對話的地點。

對話可分兩層:前一層作鋪墊用;後一層是對話的主要內容,寫客人得知太丘已經離去,不反省自己的過失,反而怒責太丘,“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語言粗野,不堪入耳;陳紀則針鋒相對,“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指出對方“無信”“無禮”,義正而辭嚴,逼得對方無言可答。

結尾是:客人以“下車引之”表示認錯,但陳紀“入門不顧”。

《陳太丘與友期》譯文:陳太丘跟一位朋友約定一同出門,約好正午時碰頭。正午已過,不見那朋友來,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後,那人才來。太丘的長子陳元方那年七歲,當時正在門外玩。那人便問元方:“你爸爸在家嗎?”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來,他已經走了。”那人便發起脾氣來,罵道:“真不是東西!跟別人約好一塊兒走,卻把別人丟下,自個兒走了。”元方說:“您跟我爸爸約好正午一同出發,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講信用;對人家兒子罵他的父親,就是失禮。”那人感到慚愧,便從車裏下來,想跟元方握手,元方連頭也不回地走進了自家的大門。

3、難點精講

(1)兩個比喻哪個更好?

有兩種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爲“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形似是基礎,據此可知,前一喻好,後一喻不好。另一種意見認爲“柳絮”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西風頌》),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撒鹽空中”,幹什麼呢?誰也不知道。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

又:對文中“公大笑樂”一句也有不同解釋:①對兩個答案都表示滿意;②“笑”前喻,“樂”後喻;③爲“柳絮”一喻而“笑樂”。

2、《陳太丘與友期》何以不入“夙惠”門?

“夙惠”門是《世說新語》36門中的第12門,專記聰敏兒童的故事。這一則記陳紀七歲時的故事,也表現了他的聰敏,但主要是寫他懂得爲人的道理,“無信”“無禮”二語爲全篇核心,可見作者的意圖是借陳紀的責客語,從反面來說明“信”和“禮”的重要性,所以還是放在“方正”門內爲好。

故事的結尾亦有爭議。有人認爲客人既已認錯,陳紀就應當原諒他,而他居然“入門不顧”,弄得客人尷尬之極,無地自容。這是否也應算作“無禮”?我們不贊同這個說法,對一個七歲的孩子不應如此求全責備。

【學習方法指導】

1、本文內容比較淺顯,完全可以利用課後註釋和工具書自己理解課文內容,將自己不能理解的問題,向老師請教。

2、學習本文既要掌握必要的古文知識,又要弄懂課文的基本內容以及所蘊含的思想感情。

3、要在理解的基礎上,加強朗讀和背誦,並熟練默寫課文。

4、聯繫自己的實際生活加強對課文的認識,並有所啓示。

【知識拓展】

1、人物介紹

〔謝太傅〕即謝安(320~385),字安石,晉朝陳郡陽夏(現在河南太康)人。做過吳興太守、侍中、吏部尚書、中護軍等官職。死後追贈爲太傅。

〔胡兒〕即謝朗。謝朗,字長度,謝安哥哥的長子。做過東陽太守。

〔無奕女〕指謝道韞(yùn),東晉有名的才女,以聰明有才著稱。無奕,指謝奕,字無奕。

〔王凝之〕字叔平,大書法家王羲之的第二個兒子,做過江州刺史、左將軍、會稽內史等。

〔陳太丘〕即陳寔(shí),字仲弓,東漢潁川許(現在河南許昌)人,做過太丘縣令。太丘,縣名。

〔元方〕即陳紀,字元方,陳寔的長子。

2、《世說新語·雅量第六》中有這樣一則故事:

王戎七歲,嘗與諸小兒遊,看道邊李樹多子折枝,諸小兒競走取之,唯戎不動。人問之,答曰:“樹在道邊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3、《世說新語》是六朝志人小說的代表作。古代小說和現代小說是完全不同的兩個概念。關於古代小說的說明,最早見於班固《漢書·藝文志》:“小說家者流,蓋出於稗官,街談巷語,道聽途說者之所造也。孔子曰:‘雖小道,必有可觀者焉,致遠恐泥,是以君子弗爲也。’然亦弗滅也。閭里小知者之所及,亦使綴而不忘。如或一言可採,此亦芻蕘狂夫之議也。”古代小說所記大多是傳聞、軼事,以短篇爲主。在寫法上一般都是直敘其事,不作任何誇飾。《世說新語》在衆多志人小說中以語言簡練、辭意雋永著稱,對後代筆記體作品的影響頗大。全書共8卷,按內容分爲36門。

4、《世說新語》原爲8卷,今本作3卷,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識鑑、賞譽等36門,主要記晉代士大夫的言談、行事,較多地反映了當時士族的思想、生活和清談放誕的風氣。魯迅曾指出:“這種清談本從漢之清議而來。漢末政治黑暗,一般名士議論政事,其初在社會上很有勢力,後來遭執政者之嫉視,漸漸被害,如孔融、禰衡等都被曹操設法害死,所以到了晉代的名士,就不敢再議論政事,而一變爲專談玄理;清議而不談政事,這就成了所謂清談了。但這種清談的名士,當時在社會上仍舊很有勢力,若不能玄談的,好似不夠名士的資格;而《世說》這部書,差不多就可看做一部名士的教科書。”

【課內問題指導】

一、在熟讀的基礎上背誦這兩篇短文,並回答下列問題。

1、詠雪》中“寒雪”“內集”“欣然”“大笑”等詞語營造了一種怎樣的家庭氣氛?從上下文看,“兒女”的含義與今天有什麼不同?

2、《陳太丘與友期》中“君”“尊君”“家君”的稱謂有什麼不同?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說說你的看法。

設題意圖是使學生熟悉課文內容,並感知文章語言精練的特點。本文不是標準的書面體,只能算古白話,但文章不長,兩則加起來不足二百字,讀讀背背,有助於語感的培養。

(1)第一問是開放性的,說“家庭氣氛”也不限於列出的那些詞語,能從整體上感知此刻的家庭氣氛更好。答案可從“融洽”“歡快”“輕鬆”中任擇一兩個。

第二問:“兒女”猶言子侄輩,指家中年輕一代人。今之“兒女”則專指子女。按:“兒女”在古詩文中亦有專指子女的用法,如杜甫“遙憐小兒女,不解憶長安”(《月夜》)“昔別君未婚,兒女忽成行”(《贈衛八處士》)諸句中,“兒女”皆指子女。

(2)第一問是常識性的,有這類常識,讀文言文才不至於弄錯人稱。“君”是有禮貌地稱呼對方,猶今之“您”。“尊君”“家君”的用法見課文註釋。

第二問是探究性的,學生可以發表不同見解。

二、解釋下列各句中加粗的詞。

1、俄而雪驟,公欣然曰

2、撒鹽空中差可擬

3、未若柳絮因風起

4、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5、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設題目的是積累詞語。

參考答案:

1、“俄”,又常與“而”“頃”諸字連用,皆片刻義。“欣然”,高興地。然,語助,無義;或作“……的樣子”。

2、“擬”,比、比擬。這是古義。唐以後纔有準備、打算義,如“比擬好心來送喜”(唐代民歌),“也擬泛輕舟”(宋李清照詞《武陵春》)。

3、“未若”,比不上。

4、“乃”,這裏是“才”的意思。按:此字用法較多,學生剛接觸文言文,切忌多講,碰上一種說一種最好。

5、“期”,約會、約定。“委”,捨棄。

三、用“撒鹽空中”和“柳絮因風起”來比擬“大雪紛紛”,你認爲哪個更好?爲什麼?你還能說出一兩個形容飛雪的好比喻嗎?

有兩種相反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爲“撒鹽”一喻好,雪的顏色和下落之態都跟鹽比較接近;而柳絮呈灰白色,在風中往往上揚,甚至飛得很高很遠,跟雪的飄舞方式不同。寫物必須首先求得形似而後達於神似,形似是基礎,據此可知,前一喻好,後一喻不好。另一種意見認爲“柳絮”一喻好,它給人以春天即將到來的感覺,正如英國大詩人雪萊所說,“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西風頌》),有深刻的意蘊;而“撒鹽”一喻所缺的恰恰是意蘊“撒鹽空中”,幹什麼呢?誰也不知道。好的詩句要有意象,意象是物象和意蘊的統一。“柳絮”一喻好就好在有意象;“撒鹽”一喻僅有物象而無意蘊,所以說不好。

最後一問可能有一定的難度,學生能自創比喻更好,如果想不出,也可以引下面這首詩爲例,讓學生說說詩中對飛雪的比喻好在哪裏。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三

一、教材分析

這篇課文是統編教材七上第二單元第8課《兩則》中的第二則,是一篇精讀課文。在單元主題上均圍繞着豐富多樣的親情去寫的。作爲人間最真摯而又美好的親情很容易引起讀者的共鳴。單元教學的要點:在繼續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的基礎上,使學生體會到作品人物間的濃濃親情,注意語言的積累和寫法的借鑑並學習朗讀和圈點勾畫。

《陳太丘與友期》是《世說新語》“方正”門中的一篇,它之所以不被放在“夙惠”門是因爲:文中講的是漢末名士陳紀七歲時,面對父親的友人的無信、無禮,義正辭嚴地加以反駁的故事。既表現了他的聰敏,更寫出了他懂得爲人的道理。 “無信”“無禮”二詞爲全篇核心。

二、學情分析

國中是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應着重培養學生的優秀品格。本文是學生繼《詠雪》之後接觸的第二篇文言文,儘管學生對文言文的積累有限,但該文內容淺顯,且故事性強,學生在多讀之中能夠感悟大意,藉助詳細的註解基本上能理解課文內容,所以培養學生懂禮守信的美德可作爲教學的重點之一。由於我們面對的是較爲封閉見識淺薄的農村學生,積累一定量的文言詞彙和知識有必要通過老師的引導、訓練或推薦來完成。至於文言文的快速背誦要有技巧,這一點也需要有老師的指點和幫助。

三、教學目標及重難點

1,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積累常見的文言詞語;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善於抓住關鍵詞快速背誦課文。

(2)、過程與方法:利用不同方式的朗讀,及自主學習感悟故事內容;通過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分析人物形象,獲得情感體驗。

(3)、情感與態度:傳承古人重誠信、知禮儀的優良品德。

2、。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在多種形式的誦讀中培養文言語感,品味語言,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積累一些常見文言詞語;學習古人重誠信、知禮儀的良好美德。

四、教法、學法

1,教法

(1)激趣導入法,用解題激趣導入新課,渲染氛圍。

(2)誦讀法,採用不同形式的誦讀培養學生文言語感,體會人物的情感。

(3)分類整理歸納法、探究討論法。引導學生養成一種分類整理的能力與習慣,諸如詞語的整理、名句的收集等,使學生對語言材料的“歸類”意識加強。

2、學法

(1)圈點勾畫法,通過默讀圈點勾畫出需要積累的詞,自己不理解的詞句以及文眼關鍵詞。

(2)朗讀法,多種形式朗讀課文,並在此基礎上疏通文意,理解課文的內容,從而背誦課文。

(3)自主合作研究法。;讓學生交流自己對這篇課文所探究的問題,進而形成開放式的話題。

五、教學過程

(一)、解題導入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陳太丘與友期》,請打開書,將課題讀兩遍,說說課題中你認爲哪個字詞最重要?

(二)、簡介作者作品

(三)、讀文曉意

1、學生聽老師範讀課文,畫出原文斷句。

2、男女生互讀課文,劃出課文層次。

3、自由尋讀語句,體會誦讀的語氣感情,初步體會人物感情。

4、疏通文意,瞭解課文內容。

學生活動:學藉助工具書及課下注釋,自主學習,疏通文意。

教師點撥:整理歸納文言詞語,引導學生掌握

(此環節是讓學生理解積累文言字詞句。)

(四)、知人論事

1、讓學生根據原文中的詞語來分析人物形象。可以用下列句式發表自己的意見。

“從文章中的一個字(一個詞或一句話)讀出了……”

學生活動:圈點勾畫出文中能表示友人態度變化的詞語,並加以體會和分析。

教師活動:對學生的分析進行點撥和總結。

2、從元方的處事方法的角度分析元方的性格特點,交流文中哪些地方能夠體現出陳元方的“方正”?從友人的角度分析,友人有哪些行爲有失方正?

學生活動:歸納整理得出結論。

教師活動:點撥,引導學生理解“方正”的含義。

3、討論在友人“慚”“下車引之”時,元方卻“入門不顧”是否失禮?(開展小組討論)

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分析

教師活動:適時點撥,加以概括總結。

(五)、明禮知信

1、議一議:假知你是元方、友人或者陳大丘,遇到文中的情況,你會怎麼做?

2、“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學了這個故事,你在爲人處事上受到哪些啓發呢?

(六),課堂小結

本文主要記述陳元方和來客的一段對話,對話以責備客人“無信、無禮爲核心,既表現了陳元方懂禮識儀的品質,又從反面說明了“信”和“禮”的重要性

(七)、佈置作業

給原文加入細節描寫,讓原文更精彩!

(八)板書設計

陳太丘與友期

《世說新語》

元方友人

聰明伶俐無信無禮

知信懂禮知錯就改

重誠信知禮儀

《陳太丘與友期》教學設計 篇四

學習內容:

人教版七上第五單元第25課《兩則》之《陳太丘與友期》。

教學設想:

《陳太丘與友期》爲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學語文教材七年級上冊第五單元的第25課兩則短文中的一篇。七年級語文上冊聯繫學生生活和社會生活,讓語文世界與生活世界等同合一;提出語文素養這一宏觀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對學生形成審美情操、健全人格、創新精神都起着極大的作用。

這篇短文選自《世說新語》的“方正”篇,文章篇幅短小,文字淺顯,情節簡單而饒有趣味。對剛剛接觸文言文不久的七年級學生來說,這篇短文不僅有趣,引起他們閱讀的興趣,而且易懂,通讀數遍,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很容易就能大致明白。但是,對於文章的主旨——或者自發地,或者受參考書影響——很多同學認爲文章主要講述了“信”和“禮”的重要性;其實不然,《世說新語》主要刻畫人物的精神風貌,而“方正”篇主要突出人物正直不阿的品行。

因此,我要求學生預習此文後,在課堂上主要以學生自學和質疑問難的形式解決字詞問題,並通譯全文,以求完全弄清短文的字面含義。然後以課堂劇表演、人物風貌品評的形式,讓學生明白,此文表現了陳寔、陳紀面對尊者、長者時,不論身份高低,堅持原則,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質。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能借助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基本內容,在自學中積累重要文言詞語;

2、過程與方法:通過討論評價人物,獲取情感體驗。

3、情感與態度:學習古人堅持原則,直言是非的“方正”品質。

學習重點:

積累重要文言詞語;品評人物風貌

學習難點:

評判“元方入門不顧”這一行爲。

課前預習:

1、朗讀並讀準字音,初步把握朗讀節奏。

2、查閱相關資料,瞭解《世說新語》、劉義慶及文中出現的三個人物。

課堂學習:

一、聆聽老師的故事

注:以“方正”篇中辛毗之事導入:諸葛亮之次渭濱,關中震動。魏明帝深懼晉宣王戰,乃遣辛毗爲軍司馬。宣王既與亮對渭而陳,亮設誘譎萬方,宣王果大忿,將欲應之以重兵。亮遣間諜覘之,還曰:“有一老夫,毅然仗黃鉞,當軍門立,軍不得出。”亮曰:“此必辛佐治也。”

雖然司馬懿是上司、主將,但是既然司馬懿的做法既不符合皇帝的命令,也不符合軍情的需要,那他就要毅然以身相阻。

今天我們來學習《世說新語》“方正”篇中的另一則故事《陳太丘與友期》,講的也是不論身份差別,只看行事對錯的人。

說明:諸葛亮與三國故事,這個話題應該能夠吸引中學生的興趣。然後用這個不爲人熟知的故事,與《陳太丘與友期》類比,引導學生在理解文章時,能有意識地從“方正”的角度解釋。

二、展示我們的預習

1、寫出你所瞭解的內容:

(1)《世說新語》:

(2)劉義慶:

(3)陳太丘、陳元方、“友人”

明確:(1)《世說新語》:《世說新語》是我國南朝宋時期產生的一部主要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的筆記小說。全書原八卷,分爲德行、言語、政事、文學、方正、雅量等三十六門,全書共一千多則,記述自漢末到劉宋時名士貴族的遺聞軼事,主要爲有關人物評論、清談玄言和機智應對的故事。《陳太丘與友期》選自“方正”一門。“方正”即正直不阿,爲人正派,是一種好品格。

(2)劉義慶:南朝宋彭城人,曾任荊州刺史,好文學。《世說新語》是由他組織一批文人編寫的。

(3)陳太丘、陳元方、“友人”:

“太丘”本是河南一個地名,陳元方的父親陳寔曾經是那裏的行政長官,所以後人稱他爲“陳太丘”。這人爲官清廉,家裏簡陋到連拉車的僕役都沒有。有一次去拜訪荀淑,叫大兒子陳元方親自拉車,車上坐着老爺子抱着小孫子長文,二兒子季方則隨後挑着行李。到了荀淑府上,主人設宴招待他們。荀淑有八個兒子,號稱“八龍”。一個給他們開門打簾,一個行酒,其他的六龍輪番佈菜。這一道獨特的風景成爲當地的奇聞,人們甚至給這父子三個畫像後廣爲傳誦,說他們出行是“真人東行”,尊稱他們父子三人爲“三君”。

關於“友人”:老師也查了很多資料,但是沒有這個人的詳細資料。只知道大概是一個比陳太丘職位高的官員。

說明:首先檢查文學常識的預習情況,其目的在於進一步讓學生形成這樣一個印象:《世說新語》着重刻畫的是人物的精神風貌,而《陳太丘與友期》刻畫的是“方正”的品質。

2、多朗讀幾遍,你會對文章有更深的理解。

(1)齊讀一遍,有沒有還拿不準的字?提出來共同解決。

(2)聽聽同學的朗讀,你覺得怎麼樣?

(3)讓我們一起再讀一遍。提示:這一遍相信你不會讀錯字,也能夠把節奏讀出來。

注:第一遍檢驗讀音是否正確無誤。尤其注意:不-否,通假字的讀法。在學生對其他同學朗讀的評價中,引導學生把握人物對話的語氣和節奏。

說明:學生經過預習,多數人已經能夠順利地朗讀。經過齊讀、賞讀和再次齊讀,應該能夠達到讀準字音,把握節奏的程度,初步感知文章的內容。

3、用自己的話,給大家複述一下故事的內容吧!

說明:這個問題的設計意圖,在於檢驗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情況,並通過已理解學生的複述,使所有同學瞭解故事內容。

三、理解文章的意義

1、你還記得文言文的翻譯方法嗎?在下面寫出來。

明確:

留:人名、地名、物名、職稱

補:補出省略的地方

換:用現代語言代替文言

加:把單音節變成雙音節

調:調整倒裝句語序

說明:在之前的文言文學習過程中,我已經在翻譯的過程中明確了以上幾點常用方法。現在回顧一遍,既是對學習方法的鞏固,也爲學生接下來的自主解釋、翻譯提供了幫助。

2、默讀課文,遇到不懂的地方看課下注釋和工具書,憑自己的能力解釋清楚每一個字詞。然後解釋下列加點字。

陳太丘與友期行

期日中

太丘捨去

去後乃至

門外戲

尊君在不

君與家君期日中

相委而去

則是無信

下車引之

元方入門不顧

明確: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約會,約定時間。行,出行。

期日中期:約定的時間。

太丘捨去去:離開

去後乃至乃:才。至:到。

門外戲戲:玩耍,遊戲。

尊君在不尊君,對別人父親的一種尊稱。

不:通假字,同“否”。

君與家君期日中君:古代尊稱對方,現可譯爲“您”。

家君:謙詞,對人稱自己的父親。

相委而去委:丟下、捨棄。

則是無信則:就。

下車引之引:拉。

元方入門不顧顧:回頭看。

注:(1)“去”的解釋要注意古今異義。可舉例如:“我去學校。”這句話的古義爲:我離開學校;今義爲:我去到學校。

(2)知識拓展:對對方一般用尊稱,如:君、尊君、令尊、令堂、令郎、令愛;對己方則用謙稱,如:家父、家母、舍姊、家兄、鄙人、拙荊、賤內、犬子等。

3、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翻譯得最好!

注:將文章分文八個小部分,從每個小組選一個同學翻譯。如出現翻譯不確切的情況(包括關鍵字詞意義解釋錯誤,漏字,未補充省略成分,語序不當等)時,由本小組同學繼續翻譯。

注:不平均地分爲如下八個小部分:

a.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

b.過中不至,太丘捨去,去後乃至。

c.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

d.客問元方:“尊君在不?”

e.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

f.友人便怒曰:“非人哉!與人期行,相委而去。”

g.元方曰:“君與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則是無信;對子罵父,則是無禮。”

h.友人慚,下車引之。元方入門不顧。

翻譯從略。在同學翻譯“過中不至”或其他語句出現錯誤的時候。老師及時指出其翻譯的缺點:缺少主語。並提示文章中還有很多地方省略了人物:

陳太丘與友期行,期日中,(友人)過中不至,太丘舍(友人)去,(陳太丘)去後(友人)乃至。元方時年七歲,門外戲。客問元方:“尊君在不?”(陳元方)答曰:“(家君)待君久不至,已去。”

4、理解了文章內容後,讓我們再讀一遍課文。

說明:這個環節的目的在於讓學生通過自學積累文言字詞,精確地理解文章內容。本文字詞和內容均較簡單,學生完全可以通過自學、質疑問難和老師的重點字詞檢測掌握字詞意義。在逐句翻譯過程中解決句子成分省略時的翻譯問題,並鞏固翻譯時字字落實、調整語序的習慣。這個環節是接下來品評人物風貌的基礎,必須一絲不苟地落實。

四、品評人物的風貌

1、文中真正犯錯的是誰?他先後犯了哪些錯誤?怎麼評價這個人?

明確:“友人”,他先失信於陳太丘,又失禮於陳元方。他雖然失信、失禮,但是錯而能改。

2、“方正”是什麼意思?你覺得爲什麼《陳太丘與友期》這篇文章被放在《世說新語》的“方正”篇裏?

明確:方正是正直不阿的意思。雖然“友人”官位較高,但陳太丘不因此而特地等候,而是堅持原則地到時間就離開了。雖然父親的“友人”既尊且長,但陳元方不因此而放過他的錯誤,而是直言指出。

3、你怎麼看陳元方“入門不顧”的行爲?

注:我們這裏評論陳元方,首先告訴大家一個詞:知人論世,就是要了解一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然後來鑑別這個人物。

就像辛毗一樣,當時的很多人都是面對上司、尊者的錯誤毫不留情面,比如:嵇紹,和嶠等。而當時的人們時怎麼看待這種不留情面的行爲?記錄下來,廣爲傳播,並評之以“方正”,就很明顯是稱讚有加了。所以,大家認爲,當時的人們會怎麼評價陳元方?

事實上,這是當時的人們追求真性情的一種表現,是時代的風尚,甚至連非常尷尬的“友人”可能也會稱讚他。

但是世易時移,時至今日,我們就要思考一下:如果我們現在這樣“入門不顧”是否合適?

明確:在當時的時代環境下,這種不給錯誤者留情面的行爲被視爲真性情的體現,是得到普遍讚揚的,因此無所謂失禮。但是在當今社會,我們不能這樣簡單地處理,對於不嚴重的錯誤,我們應當原諒;對於嚴重的錯誤,簡單的道歉是不能原諒的,我們也可以“入門不顧”。

4、你怎麼評價陳太丘、陳元方?

陳太丘:守信用,堅持原則

陳元方:堅持原則,直言對錯,有真性情

5、自由地朗讀文章,要把人物的性格因素考慮進來。然後齊讀一遍。

說明:這一環節是學生理解文章主旨,並初步領會魏晉六朝人物精神風貌的關鍵。對三個人物的評價應該不難完成,難點在於“元方入門不顧”的評判。對此,我認爲陳元方的行爲與“失禮”與否無關,因爲當時的“禮”並不認爲這樣失禮,這是真性情的展現。理解這一點,不僅解決這個難題,同時也對我國文化中的魏晉風度和精神有所瞭解,這是一個很好的文化薰陶機會。但是,對於現代社會來說,這種行爲是不提倡的,因此我又引導學生思考這種行爲在現代社會是否合適。

五、拓展我們的思維

1、請你發揮想象力,創造性複述這個故事:你可以在複述的過程中適當添加內容,如陳太丘離去時的情景,元方在玩什麼,元方入門不顧後友人的表情動作等。

2、請你在《世說新語》中找一個有趣的故事,抄寫在下面。

明確:

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世說新語·任誕》

王藍田性急。嘗食雞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舉以擲地。雞子於地圓轉未止,仍下地以屐齒碾之,又不得。瞋甚,復於地取內口中,齧破即吐之。王右軍聞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猶當無一豪可論,況藍田邪?”

——《世說新語·忿狷》

希望大家讀一讀這本書,就能發現古人原來是非常有趣的的。

六、說說你的收穫

今天我們學習《陳太丘與友期》這篇文章,你有什麼收穫?

課後作業:

1、背誦全文。

2、翻譯《陳太丘與友期》全文。

3、課外閱讀《世說新語》中其它故事。